第一篇:《病理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Pathoanatom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16400510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102(51/51)、周学时
6、学分
4、开课学期4。1.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从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角度研究和分析疾病,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和后果,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与先前所学的其它医学基础课关系密切,并为今后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基 础。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 容(宋体五号字)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1 1 一 绪论 5 3 2 二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3 2 1 三 损伤的修复 7 4 3 四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2 6 6 五 炎症 10 7 3 六 肿瘤 12 6 6 七 心血管系统疾病 10 4 6 八 呼吸系统疾病 14 5 9 九 消化系统疾病 7 4 3 十 泌尿系统疾病 4 2 2 十一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 1 1 十二 内分泌系统疾病 9 4 5 十二 传染病 3 2 1 十三 寄生虫病 3 3 十四 实验总复习102 51 51 合 计 :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观察、描述疾病 1 的病理现象,并能根据病变的基本规律去分析病变,揭示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临床医学和疾病的防治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病理解剖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它以学生已学的基础医学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课程作为学习病理解剖学的基础,而病理解剖学则是为学生日后学习临床医学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李玉林主编《病理学》 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本教研室自编《病理学实验指导》 2003.(3)李甘地主编《病理学》 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董郡主编《病理学》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5)Cotran RS,Kumar V, Collins T.《Robbins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6th Edition)》 W.B.Saunder ,1999.(6)Kumar V , Cotran RS,Robbins SL.《Robbins Basic Pathology(7th Edition)》2003 ⑺陈杰、李甘地主编 《病理学》 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并辅以实例标本、幻灯、投影和录像等相结合的直观教学。
7.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课程考核方法以理论考试为主,结合课堂测验、课外练习、实验实践等方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内容,理解主要内容,了解一般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验考试占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与课堂练习占总成绩的10%。8.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实践性教学以实物病理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观察、描述为主,辅以幻灯、投影和视频材料相
结合的生动、直观的互动性教学。
二、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1学时)1. 主要内容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发展史。2. 基本要求 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2
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发展史。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5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三节 细胞凋亡
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萎缩、肥大和增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化生、变性、坏死和凋亡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的常见原因、形态改变和意义;坏死细胞核的改变;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常见原因和形态特点 理解:萎缩、肥大和增生的类型;常见的化生及其意义;坏死时细胞质和间质的改变;坏死的结局和后果。了解:粘液样变、淀粉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和病理性钙化的病变特点;凋亡的临床意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3学时)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再生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第三节 创伤愈合 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再生与修复的定义; 三类不同强弱再生能力的细胞;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及结局;一期愈合、二期愈合的特征和区别。理解: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和作用;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7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第二节 出血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
第四节 栓塞 第五节 梗死 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淤血的原因、病变、后果;肝、肺慢性淤血的形态特征及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和形成条件;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病变;栓塞、梗死的概念。理解:血栓的类型和形态;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其它栓塞;出血的病理变化和后果;栓子运行途径;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和后果;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形
成的过程和类型;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败血性梗死。第四章
炎
症(12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第二节 急性炎症 第三节 慢性炎症 第四节 炎症的结局 实验 临床病理病例讨论 2.基本要求 掌握:炎症的概念和基本病理变化;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炎症介质的定义。理解:炎症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急性炎症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管通透性升高;主要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一般慢性炎症的病变特点。肉芽肿性炎的常见病因、形成条件、肉芽肿的类型和组成);炎症的结局 了解:炎症的原因;出血性炎。第五章 肿 瘤(10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4
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第六节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第七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八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九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学 第十一节 常见肿瘤举例
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肿瘤性增生的主要特征;分化与异型性的概念,异型性形态表现与临床意义;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扩散;肿瘤命名的一般原则;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和上皮内瘤变的概念;癌与肉瘤的区别。鳞状细胞癌、腺癌; 理解: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分级与分期的标准和临床意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常见的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的分级标准及意义;肿瘤的组织结构;乳头状瘤、腺瘤。了解:肿瘤的大体形态;肿瘤的特殊命名;肿瘤的分类;肿瘤的生长动力学、肿瘤血管生成、演进和异质性;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细胞生长增殖的调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致瘤因素。遗传与肿瘤。肿瘤免疫。基底细胞癌;间叶组织良性肿瘤;间叶组织恶性肿瘤;神经外胚 叶源性肿瘤。第六章 心血管疾病(12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第三节
高血压
第四节 风湿病 第五节 感染性心膜炎 第六节 心瓣膜病 实验 临床病理病例讨论
2.基本要求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病情况和病理变化;冠心病:心绞痛(原因及诱因、类型);心肌梗死(病因、类型、病理变化、合并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良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动脉病变、心脏病变、肾病变、脑病变);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瓣膜关闭不全和狭窄的概念;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心脏病变和血流动 5
力学改变。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心肌纤维化;高血压的病因;风湿性心肌炎、心外膜炎;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临床病理联系;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心脏病变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主要动脉的病变(主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肠系膜动脉);冠状动脉性猝死;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恶性高血压的肾、脑病变;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动脉炎、皮肤病变和风湿性脑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10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上呼吸道与肺部炎症性疾病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实验 临床病理病例讨论 病理尸体解剖录像 2.基本要求 掌握: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合并症、临床病理联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肺心病的病理变化;肺癌的病理变化; 理解: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肺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的病理变化;肺癌的病因和扩散途径。了解: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变化;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肺气肿的类型;肺心病的临床病理联系;肺癌的临床病理联系。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14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胃炎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第三节 阑尾炎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 第五节 肝硬化 第六节 胆囊炎与胆石症 6
第七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实验(一)实验(二)临床病理病例讨论 2.基本要求 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变、结局及合并症;阑尾炎的类型与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急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慢性肝炎的类型和病理变化;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早期胃癌的概念;进展期胃癌的大体和镜下观;原发性肝癌、食管癌、大肠癌的病理变化。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阑尾炎的结局和并发症;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变化;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变;胃癌的扩散;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扩散途径。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胃镜检查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阑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胆囊炎的病理变化;胆石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胆石的种类;食管癌的病因、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胃癌的病因和组织发生;大肠癌的病因、分期与预后。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6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肾盂肾炎 第三节 泌尿系统肿瘤 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肾盂肾炎的定义;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变化。理解: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和临床表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联系和结局;肾盂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联系。了解: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的病变特点;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结局;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7
第十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4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第二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第三节 乳腺疾病 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病理变化;子宫颈癌的病理变化。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乳腺癌的原位癌概念、分型及病理变化;乳腺癌的浸润性癌概念、分型及病理变化。理解:慢性子宫颈炎的病理变化;宫颈癌的扩散和转移;葡萄胎的临床病理联系;侵蚀性葡萄胎的病理变化;绒毛膜癌的扩散和临床病理联系;乳腺癌的扩散途径。了解:子宫颈癌的病因、临床病理联系;葡萄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2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第二节 胰岛疾病 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 理解: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病理联系;糖尿病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了解: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制。第十二章 传染病(9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结核病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四节 伤寒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 8
第六节 性传播性疾病 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理解:局灶型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结核球的病变特点;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及传染途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病理联系。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因和传染途径。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原发性肺结核的发生、发展与结局;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艾滋病、淋病、尖锐湿疣和梅毒的主要病理变化。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3学时)1.主要内容 第一节 阿米巴病 第二节 血吸虫病 实验 2.基本要求 掌握:肠阿米巴病及阿米巴肝脓肿的病理变化;血吸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其后果。理解:血吸虫病的病因及感染途径。了解:阿米巴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阿米巴肺脓肿、阿米巴脑脓肿;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
实验总复习(3学时)
撰稿人: 钟本土
审稿人: 赵卫平学院主管领导: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9
第二篇:(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病理解剖学部分)
(病理解剖学部分)(供中医七年制学生用)实验室名称:形态B实验室
总学时:108实验学时21 面向专业(层次)或专业方向:中医学(七年制)
应开实验项目:7个
实验类别:基础 考核方式:考试 撰写负责人:戴晓明
一、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的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病理学实验教学是通过病变组织或器官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展现疾病现象,探索疾病规律,检验疾病理论,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为学生临床专业课建立良好基础。通过验证理论课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及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面向21世纪的医学人才极其重要。
二、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1、黄玉芳主编《病理学》
2、黄玉芳主编《病理学习题集》
3、李甘地主编《病理学》
4、来茂德主编病《理生理学》实验项目
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分实验项目学组内容提要验设综时人必限任名称证计合数修选选性性性【目的】1.掌握各种变性和坏死的病变特点。2.熟悉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特点。3.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内容】组织、细
1、病理切片:肾浊肿、肝脂肪变性、胞的损伤肉芽组织、肾贫血性梗死2√√1与修复、2、大体标本:脑积水、肾压迫性萎1代偿与适缩、肾浊肿、肝脂肪变、脂肪肝、脾贫应血性坏死、脑脓肿、肝液化性坏死、干湿性坏疽、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目的】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2.熟悉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变化。3.了解充血、缺血及出血的特点。【内容】局部血液12肝淤血、肺瘯血、微血栓√2循环障碍√
2、大体标本:充血、肺棕色梗变、槟榔肝、静脉内血栓、肾贫血性梗死、肺及肠出血梗死、脾贫血性梗死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目的】1.掌握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各类炎症的特点。2.了解炎症的原因、表现及结局。【内容】
1、病理组织切片:蜂窝织炎阑尾炎、纤维素性心包炎√3炎症2√12.大体标本:阿米巴肝脓肿、重症肝炎白喉、菌痢、阑尾炎、脑脓肿、结核性脓肾、慢性胆囊炎、多发性肠息肉、血吸虫肝纤维化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
【目的】1.掌握肿瘤的特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2.熟悉常见恶性肿瘤的特点。【内容】
1、病理组织切片:结肠腺瘤、结肠腺癌、鳞状细胞癌、骨肉瘤
2、大体标本:子宫平滑肌瘤、膀胱乳头状瘤、阴茎癌、脂肪瘤、脑转移瘤、√肿瘤3√1颈淋巴结转癌、肝癌、子宫体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甲状腺瘤、卵巢乳状腺瘤、睾丸精索细胞瘤、食道癌、畸胎瘤、葡萄胎、宫颈癌、骨肉瘤、结肠癌、大肠癌、直肠粘液癌、绒毛膜上皮癌、肺癌、膀胱癌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
【目的】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血压病、风湿病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熟悉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内容】:
1、病理组织切片:动脉粥样硬化、风湿心血管性心肌炎、高血压病肾脏主动脉粥样硬化系统病理
32、大体标本:正常心脏、动脉粥样硬化√√1(各期)、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心脏肥大、肾脏固缩、脑出血、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慢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
3、大体标本【目的】1.掌握大叶肺炎、小叶肺炎、肺结核病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熟悉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内容】
1、病理组织切片:大叶性肺炎、小叶呼吸62√√1性肺炎、结核病系统病理
2、大体标本: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局灶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结核球、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肾结核、矽肺、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肺脓肿、结核性脑膜炎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
【目的】1.掌握溃疡病、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变的病理变化,熟悉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联系。【内容】消化系统
1、病理组织切片:慢性胃溃疡、病毒2√√1病理性肝炎、结节性肝硬化
2、大体标本:胃溃疡、胃癌、重症肝炎、肝硬化、巨脾、胆囊结石、泥沙样肝内结石、胆汁性肝硬化、肾结核、肠出血性硬死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目的】1.掌握各型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和病变特点,熟悉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肾盂肾炎的概念和病变特点,了解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联系。泌尿系统【内容】病理
1、病理组织切片:急性肾炎、弥慢性82√√1硬化性肾小球肾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淋巴结
2、大体标本: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目的】1.掌握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概念、病变特点。2.熟悉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临床病理联系。【内容】常见传染
1、病理组织切片:阿米巴痢疾、血吸病及寄生虫病淋巴结93√√1虫病
2、大体标本:肠伤寒、菌痢、肝液化性坏死、阿米巴痢疾、血吸虫肠、肝阿米巴脓肿、输卵管畸形肾积水、固缩肾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方法】
1、观看录像
2、组织切片显微镜
3、大体标本观察
(病理生理学部分)(供中医七年制学生用)实验室名称:机能B实验室 总学时:108实验学时9 面向专业(层次)或专业方向:中医学(七年制)
应开实验项目:3个
实验类别:基础 考核方式:考试 撰写负责人:戴晓明
一、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目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是通过病变组织或器官机能学变化的观察,展现疾病现象,探索疾病规律,检验疾病理论,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病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称之为病理生理学。通过对实验动物机能代谢变化之观察,为学生临床专业课建立良好基础。通过验证理论课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及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态学的研究与功能学的研究相结合也已成为病理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正适应了全方位、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医学发展新趋势。
三、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1、黄玉芳主编《病理学》
2、黄玉芳主编《病理学习题集》
3、李甘地主编《病理学》
4、来茂德主编病《理生理学》
三、实验项目
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分实验项序学组内容提要号时验设综人目名称必限任证计合数修选选性性性【目的】1.熟悉缺氧的类型及其特点。2.了解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内容】
1、小鼠低张性缺氧1缺氧3√√
22、小鼠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3、小鼠氰化物中毒性缺氧【方法】
1、观看录像
2、小鼠缺氧模型操作【目的】1.掌握休克的发病机理和休克时机体的变化。12.了解休克的原因及分类。2休克3【内容】√√2兔出血性休克【方法】1观看录像
2、兔出血性休克模型制作【目的】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熟悉肝性脑病的分类和发病机理。2.了解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变化。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肝性脑33√√病【内容】2兔氨中毒诱发肝性脑病.【方法】1观看录像
2、兔氨中毒模型制作。10%
第三篇: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3、微生物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
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制片和染色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
1、真细菌和古细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
1、细胞壁
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1、细胞壁
2、纤毛和鞭毛
3、细胞质膜
4、细胞核
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源间关系的理解。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
1、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
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
1、生物氧化
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能量转换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
1、细胞物质的合成
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
1、酶活性调节
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重点和难点: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
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2、细胞壁扩增
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生长的数学模型
3、主要生长参数
4、连续培养
5、同步培养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源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
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2、突变的分子基础
3、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
1、接合作用
2、转导
3、转化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
1、酵母的遗传特征
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
1、微生物群落
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
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1 人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主要内容: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和难点: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
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极端嗜盐古细菌
3、产甲烷古细菌
4、嗜热古细菌
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2、藻类
3、真菌
4、粘菌
5、原生动物
第四节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
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
2、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握)
1、生理屏障
2、体液因素
3、细胞因素
4、炎症反应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掌握)
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2、抗原和抗体
3、B 细胞和体液免疫
4、T 细胞和细胞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了解)
1、生物制品
2、诊断免疫学
3、血清学免疫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是从宏观上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介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发酵产品和应用价值等,进而激发学生开发微生物新产品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入更深刻的学习阶段。
重点和难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特征与方式;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特征(熟悉)
1、生产菌株的来源和要求
2、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
1、连续发酵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3、固态发酵
4、混合发酵
第三节 发酵的主要产品(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了解)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成绩按30%计,期末考试70%
第四篇: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能工巧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内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内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内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共五讲内容,各讲下列三个并列的专题,但三个专题之间又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各讲为单位进行备课、授课,同时突出各专题内容对各讲主题的诠释作用。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理解杰出工匠必备的基本精神品质——执着专注。
2、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精益求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深入领会和认同“精益求精”作为工匠精神重要内涵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职业情感。
七、主要教学方式
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增强讲授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八、典型作业练习 参考题目是:纸牌建构。
该作业为一个模拟项目。所用材料为一幅普通扑克牌,不得使用任何工具和其他材料。作品评判的标准是新颖性、稳定性、美观性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学生3人一组,先就建构进行设计,画出建构图,写出所应用的科学原理、操作工艺、工艺流程及其标准,人员分工及其职责,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等,然后进行建构操作、修改创意、完善工艺、反复练习,直至作品符合预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就该项目的实施编制合适的作业指导书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项目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能体会到本讲主题及其应用。
该作业完成后,建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项目实施,现场评比、打分,教师现场点评。
九、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产品或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相关产品的使用体验,体会精益求精和得过且过、粗制滥造等不同制造理念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优质制造的良好体验增进对精益求精的思想认同和积极情感。
将“专题阅读”作为考试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文面的规范性、版式的美观性、文字表达的差错率等方面追求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电子文稿的方式公开展示成果,进行评比和现场点评。
撰写人:政治教研组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宋体五号)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
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 适用学期: 学 分: 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 时: 适用学期: 学 分: 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 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附件4: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填报说明
一、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包括: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业务)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
二、要求与说明
1.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教学文件,它应体现出青岛科技大学及各学院的实践教学的特色。因此,各学院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努力编写出高水平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2.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的教学大纲由政法学院、武装部、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编写,其他环节由各学院自己完成。
3.各学院(部)要组织有经验的和熟悉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要对大纲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大纲的修订或制定要与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协调一致,要能充分反映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教学思想。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对于非本学院开设的课程,在编写课程设计大纲时应充分征询授课单位意见。
4.大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法;主要参考资料等。5.大纲格式要求: ① 大纲编排时以专业为单位,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次序整理;
② 所有资料均要做成Word文档,纸幅为16开幅、宋体、五号字;
③ 文字力求简练、扼要、明确。
第五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I. 教学大纲:syllabus /teaching program Ceramic / pottery / porcelain
本大纲适应于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及英语四级过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资源制成的手工业品。由陶到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电瓷、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等不同体系的陶瓷。
中国是陶瓷之国。而广东省佛山市是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建筑陶瓷总产量约占全国的60%、全球的25%。佛山陶瓷在今日之国际市场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产品行销世界五大洲。本课程的目的旨在为佛山培养地方经济外向型人才服务,让有志于未来从事与推动佛山市陶瓷工业、产品及文化外向型发展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锻炼的平台,从英语语言与翻译入手熟悉与掌握陶瓷发展史、陶瓷材料、陶瓷工艺、陶瓷产品、陶瓷文化和陶瓷市场及国际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II. 课堂安排:
1. 互动式课堂教学法,即教师讲课、学生翻译、教师现场评定和问答式相结合,使课堂成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实验性教学场所。
2. 提前一个星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布置学习与翻译内容,上课时学生将翻译稿件下载在课堂电脑上,依次由学生演示翻译内容及翻译中的体会(难点和解决方法)。然后教师对翻译内容进行评定。
III.考试方法:
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1. 期中考试形式是以二人为一组写一篇有关佛山陶瓷产业的英文调查报告,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500—550英文单词的报告正文;第二部分是中文版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及参考资料,字数不限(第十四周交卷)。2. 期末考试为课堂笔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