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桥头中心小学 六年级 执教人:谢奕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过程:
课前:我们一起来唱一首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一曲我的中国心,道出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国是我们永远的家。我们开始上课。上课!
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师: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宋 陆游
师:陆游,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师:我们以前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诗,那是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生(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一首《示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那颗爱国的心,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走进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着希望、无奈而又充满着激情的心灵,一齐来把课题读一遍。生: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读到这个诗题,我想你的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 生: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 生:诗人为什么心里会感到一阵凉意? 生:诗人因什么而伤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生:自由读诗歌。
师:好,相信同学们已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我想请男生出来读读这首诗。师:有一种豪壮的美感,请女生出来读一读。
师:最后一句语速应该如何?(处理得慢些)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师:读得真不错,诗歌的那种节奏美,在你们的读声中,老师已深深地感受到了。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师:其实诗歌不仅有着一种音韵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师: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师: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提示 往东入海。生:指的是黄河。
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师: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 生: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仅仅是长吗?你还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
生:我可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师:说得很好,你很善于积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三万里河东入海”。
大家一起来读出这份气概。
师:“五千仞岳”呢?“岳”指的是什么?高山,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仞”;“五千仞岳”说明了喜欢华山怎样?(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解释)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
师: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师: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祖国河山如何?(壮丽)
板书了:壮丽河山
师: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生: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师: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师:祖国壮丽的河山仅仅就这些吗?还有哪些? 生: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长江、五岳、、、、、、)。
师: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岂能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师: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化在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再读一、二句)师:不要停,把这首诗读完。
师: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 生:从“泪”字体会到的。
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尽)泪流完了,哭出的是血、是痛,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才是啊!可是诗人的心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心痛如斯啊?
生:这些美好的河山被敌人占领了。
师:你对历史真了解,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历史资料。
出示资料: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宋朝首都汴州,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陷入敌手,侵略者在我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中华百姓生活在谁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根本不思进取,收复失地,继续过花天酒地的日子。而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同学们,你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吗?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生:齐读
师:对于“遗民”你是怎么理解的?是遗留的人民吗? 生:不是,是被遗弃的人民。
师: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南宋的昏君和贪官)师:这些遗民中有哪些人? 生:有老人、妇女、儿童等
师:他们在干什么?流泪,流到了哪种程度?他们为什么流泪呢? 师:“胡尘”指的是灰尘吗?(不是)是什么呢? 生:是金人马蹄溅起的灰尘。
师:仅仅是马尘吗?金人只是在那里赛马么?到底是指什么? 生:指金人残暴的统治,对中原百姓残酷的镇压、、、、、、师: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侵略者在干些什么?(学生听音乐,想象画面)
师:(追问)百姓呢?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了我们的百姓怎样?他们流出的是什么?眼泪吗?是血,是痛!!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师:他们“望”的是什么?
生: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师:是啊!侵略者铁蹄溅起的尘土,却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是期望吗?是苦苦地乞望,仅仅是遗民在乞望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
师:他们苦苦地乞望着,盼啊!盼!读 ——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又一年是多少年?是一年吗?(一年又一年)
师: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这65年之久,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师:一年过去了,读。
师: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10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他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我们一起再看到这一首诗《题临安邸》
生(读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里的游人是谁?他们在干些什么?
生:南宋的皇帝、贪官,他们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根本把中原大地的百姓忘得一干二净了。
师引读: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在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那让人悲凉的南宋权贵们在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此时此刻,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八十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失望啊!再读(后两句)
师: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岳武穆含恨**亭,韩世忠终老洞庭湖。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 生:没有。
师: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读(《示儿》内容)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师:我想,这一刻的你,一定是千言万语,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生:把自己写的说出来。师:我们的作者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作者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诗人那份对祖国至死未渝的去爱,那拳拳爱国心,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头。读——《示儿》
师:无数的英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始终不忘收复失地。曾有一位英雄,他不仅留下了许多抗敌保国的动人故事,还留下了一篇千古绝唱———《满江红》,他就是—岳飞,教师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师:请同学们课外的时候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去感受民族英雄岳飞那“还我河山”的气概和“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师: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忧 忧
国 民
壮丽河山 遗民
沦陷敌手 泪尽、望(又一年)
第二篇: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
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
《示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过程与方法:
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2、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学生在情境中以陆游子孙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话;联系今天祖国还没统一,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
1.音乐《悲魂曲》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题临安邸》诗文背景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二)读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
2、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
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反之亦然。
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2、谁来用“悲”字组词。
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4、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
5、师过渡: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老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1、学生自由读诗,用心去读,注意诗的节奏,体会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2、读着这样的诗句,此时此刻,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闭上眼睛,伴着音乐,用心感受那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把感觉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4、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这一盼就是……
5、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学们,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
6、此时,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心情呢?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7、学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老师出示《题临安邸》。
8、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诗,理解诗意并思考: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
9、学生个别谈对诗的理解。
10、老师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
11、就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12,学生个别质问统治者:西湖歌舞几时休?
13、一起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14、带着这份愤怒读好:但悲不见九州同。
15、生命即将结束,作者始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
生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师过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放不下这件事。因此,他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并且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
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五)教师小结,升华感情。
陆游去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一切的一切都伴着陆游长眠于地下,唯独留下一腔遗恨和满怀“悲”意的《示儿》。
学生再读《示儿》,升华感情。
诗人的一腔遗恨化作不死的精气充盈天地,诗人的满怀信念,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为正义前赴后继,九死而不悔。一个民族总会有兴亡,总会有盛衰,然而只要这个民族的主体精神不灭,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陆游身后66年,南宋终于灭亡,我们不知道陆游的后人该怎样去告慰先人,中国历史有太多的无法源说,然而即使八百余年后,当我们再读陆游的《示儿》,却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先人对神圣事业的坚定信念、超越生死的精神意志和不畏牺牲的壮怀激烈。
学生再读《示儿》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2、试想:当陆游后人得知南宋终于灭亡时,在家里举行祭祀的时候会怎样告诉陆游?
《示儿》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充实体验
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根据词语手册与书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诗文的内容,了解陆游当时还有“悲痛”、“悲愤”之情。如此一来,学生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
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三、展开想象,丰富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期。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而在上片段中,为学生呈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诗文画面,(两首诗都是学生所没有学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问学生:“你能看到陆游所看到的画面吗?”有的学生说:“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四、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生成。
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也是散的。于是,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在片段三中,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心中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一)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用心灵聆听名诗 自由地读诗句,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把握语调感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齐读诗句。
3.指名读诗句;
4.配乐朗读,在低缓的音乐中师生赛读,让学生心灵震撼。
(三)用心灵诵读诗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自读提示: ①默读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纠正: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字来写的,请大家静静地读书,想一想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生:我觉得是围绕着“悲”这个字来写的。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临终前看不到统一。
师:同学们,谁来读读前两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生:“万事空”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
生: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师:是啊,但是作者悲伤的是什么?他唯一心痛的是什么?谁来读?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作者不能万事空的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对于陆游的一生,你了解哪些?
生:(简介陆游)
师: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受苦深重。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可惜一直遭受当权者的诅抑和谗毁,报国无门,有诗为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65岁的老人本应安享晚年,而陆游仍关心国家大事,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这样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一“僵”一“孤”,凄凉之极,这种心痛怎一个“悲”字了得!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师:走进南宋末年,85岁的老人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提笔为儿女写下了这样的临终嘱咐。谁来读?(配乐指名读)。
师:透过这个“悲”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爱国之心。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政治抱负。
生:我看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陆游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齐读这首诗)。
师:同学们,每一首诗都有一个诗眼,也就是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抓住“诗眼”就能抓住全诗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而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悲”字。
(四)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动笔吧!
(五)作业:搜集有关陆游的诗。
示儿教学实录
上传: 胡美芳
更新时间:2013-12-15 10:14:15
《示儿》教学设计
备课人:瑞金市金都小学胡美芳(瑞金参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2、体会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3、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 吟诵古诗 , 通过自主学习,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交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刚才,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与我打招呼,我觉得特别温暖,我知道这是你们把我当成朋友,作为朋友,咱们趁还没上课先随便聊聊,增进了解。知道今天上什么课同学举手(举手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肯定,孩子们都做到了。)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从哪知道的?(你真是眼观八方啊)知道我的年龄吗?猜,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个问题先保密,咱们下了课私下聊。知道我最不喜欢什么天气吗?为什么?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值得表扬,不过这次你只说对了一半。想像一下,你坐在窗前吟诵着一首首诗词,这时苍天下起了淅沥沥的雨儿,你的心就会变得—忧伤,你会不由得走进诗人的情感中去。
2、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下面这首诗。(出示林景熙的《题陆放翁的诗句后》)读。读了后你有什么感觉?你是从哪个词中感觉到的?(你的感觉真棒,你教给了我们一个欣赏诗歌的好方法,那就是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也叫诗眼,就能很快地把握一首诗的情感。)这首诗是南宋末期诗人林景熙在读了陆放翁的诗卷后写下的一首诗,他读了陆放翁的诗句后,为什么会“愁蒙蒙”呢?老师先把这个“?”留在黑板上,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你就会明白的。孩子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
一、简介作者,板书课题
1、陆放翁是谁?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他?
(当介绍到陆游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时,导出课题“示儿”。)咱们今天就来学这近万首中的一首:示儿。
2、理解课题。谁来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可以用拆字法,逐字理解,儿是儿子,示是告诉,给谁看。)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情况下写给儿子的?(出示图片),临终前写给家人的也叫什么?在遗书中人们一般会写些什么?陆游写了这些吗?陆游在临终前写了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读读诗句。(出示古诗《示儿》)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读(1)自由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随机点评。(3)齐读。一齐来读读。
2、理解诗意。临终前的陆游对儿子说了什么?孩子们,随文注释对于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注释,并放进诗句中好好想想前后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注释读懂了吗老师来问问你们:九州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不见九州同的?北定中原呢?谁去收复国土?王师指什么?好,现在一行一行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每一句说了什么。想好了,和同桌交流想法。
(2)此时你就是大诗人陆游,你对儿子说什么了?你就是陆游的儿子,站在父亲的病床前,你听见父亲对你说什么了?(3)带着理解再读。
三、读懂诗人,感受“悲”情
1、感受“悲伤”。
(1)同学们靠自己的努力读懂了诗意,我相信同学们也能读懂诗人的。再看看古诗,有一个字会忽然跳进你的脑海,从这个字中你会了解作者此时的内心,是哪个字?(板书:悲)他悲什么?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用“悲”组一个词来表示他的心情。(板书:悲伤)
(2)再想像一下临终前的陆游是什么样子?想着他的样子,感受他内心的那份悲伤,再读。
2、感受“悲痛”。
(1)孩子们,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唯一牵挂的就是“九州同”板书:九州同,我们可以从一幅画中了解到北宋中期九州同的景象。知道这幅图吗?对,它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画的就是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国家统一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九州同,读这三个字。(2)可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北宋国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播放视频),师配解说,金兵的铁骑冲进中原大地,战火烧遍都城,烧毁了百姓的田地、家园,还有那安详宁静的生活。视频看完了,说说你所看到的
(3然而,面对战火中的人民的悲惨生活,朝廷的当权者,贵族们却视若无睹,还把都城从北边的汴京迁到南边的临安。并以淮河为界,把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与百姓拱手送给金国,从此,山河破碎,骨肉分离,这就是不见九州同。板书:线条,不见,读——不见九州同。教师就在黑板边指着。山河破碎呀!再读——(4)当时陆游只有两岁,他的幼年一直生活在金兵入侵仓皇逃难中,亲眼目都了金兵铁蹄下的人民悲惨的生活。到他68岁时写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请你读,诗中哪一句直接描写了淮河以北,这被朝廷遗弃的人民的生活,孩子们读,(引导读)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什么?此时,你有怎样更深的感受?(悲痛)这一切陆游看了一生,他的心情就更是——?带着这种感受读——但悲不见九州同,引读
(3)就带着这种感觉,咱们再来读读整首诗齐
3、(1)学到这里,我们要问,问朝廷的当权者,问王师,问他们什么? 根据学生问答:那么王师哪儿去了?他们为什么没有来解救北边老百姓呢?同为南宋的另一位诗人林升会告诉我们,他在《题临安邸》中就问了——显示“西湖....”齐读后问朝廷的当权者,王师在干什么?能用你想到的词语来形容吗?(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根据学生回答,师评:这个词用得准、用得好,你的词汇真丰富,(2)引读:一边是遗民泪尽的尘里,一边是歌舞升平,问问他们,这醉生梦死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评:问得不够有力度,再来——为他的进步来点掌声。一齐来——
评:面对这些不顾百姓生死,还天天寻欢作乐的当权者,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悲愤)。我们与陆游心意相通,这也是陆游的悲愤啊。孩子们,读出来——
(3)面对强敌的入侵,家园的沦陷,朝庭的无能,一位位爱国志士站了出来:然而更让我们悲愤的是,南宋朝廷害怕这些将士功高盖主,害怕自己的权力落于旁人手,情愿割让土地向金人委屈求和,也不愿意将士们领兵杀敌,他们甚至残害那些主张抗金的忠良。很多孩子都知道岳飞,谁来简单说说你对岳飞的了解,学生讲到岳飞被杀,师引,当时陆游悲愤写下: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这痛彻心痱悲愤,到死,他也无法忘却,这份悲愤就在示儿中,读——但悲,奸臣当道,忠臣被杀啊,再读——朝廷昏庸啊,再读——
(4)这悲,这痛,伴随了陆游一生。他说“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我们知道,他悲,不光是因为不见九州同,想想他还因为什么而悲?(出示“但悲_________。”板书:不见)这种种种种的悲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关爱百姓、盼望统一、一心为民等)板书(爱国)
(5)爱国的陆游直到临终都盼着什么?用诗句回答就是——王师北定中原........你能读出他的殷殷期盼吗?(评:殷切之情尽在朗读中。)这是临终前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呀,齐——
(6)他只是希望儿子等待王师北定中原吗,他还希望儿孙们做些什么?(学生说的好,评,你真正读懂了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这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四、诵读全诗、升华情感。
1、不见九州同,盼着九州同,陆游走了。留下这一生的悲与盼,让我们伴着这悲沉的音乐,一起诵读他用血和泪抒写的千古绝唱《示儿》。
2、不见九州同,望着九州同,陆游走了,留下这一生的情与梦,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用生命抒写的绝笔之作《示儿》——
五、再现古诗,照应开头
陆游去世60多年后,南宋最后一位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皇帝,在走投无路下,跳河自尽。宋朝灭亡。陆游盼望南宋朝廷统一中国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让我们再次看到课前出示的那首诗。自由读一读。你明白林景熙愁什么了吗?你明白了,你去把那个?擦掉。六、读写结合,直抒胸臆。
七八百年过去了,今天的你,幸福地生活在新中国,如果在清明这天来到陆游的墓前祭祀,你会告诉他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拿起笔,写在插图旁。
结束语:作为父亲,在临终前他没有给儿子们留下金银财宝,但他留下了近万首古诗,留下了他那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份光辉的精神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和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属于陆游的后人,更是属于每一位炎黄子孙。或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走进去,我们可以走进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情怀。
八、作业。
读了《示儿》这首古诗,我想你对陆游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请你给这位爱国诗人写一封信。
第三篇:古诗《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所见》课堂实录
杨林桥镇中心小学
张老师
今天,我将教学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古诗《所见》,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为了迎接孩子们的种种突发奇想,我提前认真备课,书上是“满天星”。
打上课铃前,我兴致勃勃的来到教室门前“候课”,孩子们很懂事,稚嫩的童声唱着“课前一支歌”,让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师生互问好之后,我们很快进入了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
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是牧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
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
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生: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 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 生1:可爱。生2:机灵。生3:活泼。
四: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
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
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生5:我认为他是个小科学家,他要仔细观察蝉的样子生6:黄牛得安静才行,如果黄牛在树下叫,一定会吓走蝉的。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诗人袁枚看到这幅捕蝉的画面就写下了《所见》这首诗。假如你见到这情景会怎么样做?
生:诗人那时候没我们现在条件好,如果是我,我会用妈妈的手机拍照,然后放在网上,让大家看的。
生:我爷爷在家耕田了,我家的牛也很温顺的,我也要骑在牛背上玩。
师:你太可爱了,有机会老师帮你拍照,好吗?
五、作业:
请把这美丽的画面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好吗?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所见》
第四篇:《古诗苑漫步》教学实录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八年级
教学分析:
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学生从小学到初
一、初二已经学习接触不少古诗词了。但好多同学对古诗词不感兴趣,对学过的古诗词不能很好的理解感悟。本次综合性学习,可以督促学生更多地积累背诵古诗词,通过由浅入深的几项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另外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组为单位,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还能使他们感受到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积累古诗词,学生争取多背一些古典诗词。
(3)诵读理解古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重点:督促学生多积累一些古诗词,学会把学过的诗词整理归类。
难点:增强对古诗的感悟理解,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课型: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教法:自主合作式,情境式,激励法,体验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前让学生准备背下来初一初二所有学过的古诗(包括规定课外古诗词及小学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
课时:课前准备时间一周 课上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准备:
1、班级分成九个学习合作小组。并分别给每一组分配具体的任务:朗诵古诗组、吟唱古诗组、联想古诗组、运用古诗组、古诗的故事我来讲小组、古诗绘画组、创作古诗组、赛诵古诗组
2、一周前印发新课标推荐的必背古诗词让学生去诵读。背诵一定量的古诗词,为古诗擂台赛做好准备。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试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其配上的画面,在画中体会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
4、搜集并学唱已经谱曲的古诗词。
5、搜集古诗中传诵的故事,并做好讲给大家听的准备。
6、提前创作自己仿写的古诗,并有相应的自己的解说 教学过程:
一、深情并茂吟古诗
二、联系生活品古诗
三、任意挥洒赛古诗
四、千古风流谈古诗
五、自己动手学写诗
六、争先恐后赛古诗
结束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今天在古诗苑漫步亦要告一段落。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当我们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风来雨从,气象万千;当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月光如水,晚风吹拂。希望同学们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用一生时间将这本书永远读下去。
综合性活动《古诗苑漫步》教学实录
主持人1::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乃一诗之国度,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主持人2: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在华夏文明中蔚为壮观.; 主持人3:.辉烂的华夏文化,不仅仅是飘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串串悠远驼铃,:,不仅仅是四大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铿锵步伐,也不仅仅是万里长城屹立千年的永恒丰碑;
主持人4:在华夏文明璀灿耀眼的星空中,更少不了的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所谱写的一页页典雅华章!主持人1:在那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长江“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博大,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泰山“一览众山小”的雄奇;
主持人2:在那里,我们能够聆听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路历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文人气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圣人情怀.主持人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一,声情并茂吟古诗
主持人3:前人一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主持人4:吟诵是学习,品味诗歌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下面请配合所选音乐,将你最喜欢的古诗词声情并茂地吟诵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分享中国古诗独特魅力的韵味.(杨美玉诵读李煜《虞美人》,配乐《乌夜啼》.)主持人1:请同学来评价一下.生1: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体现出了节奏之美.生2:读出了诗歌的意境,让人感到余味无穷.生3:音乐选择得非常好.(六生合作诵读王维《桃源行》,配乐《渔歌唱晚》.)生1:前后的感情反差较大,但声音铺垫较好.生2:节奏语气较准,感觉非常好.生3:语调让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隐士情怀.(袁有新诵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配乐《走进新时代》.)生I:感情表达恰当,表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生2:配乐用得非常恰当.(老师诵读《雨霖霖》配乐《高山流水》)
学生1::老师的情感把握十分的准确,仿佛已经置身于其中了
主持人2:听诵读点评,感触颇多.读诗不仅要用声,口,更要用心灵,读出文字里的东西,才能抓住情感内涵。
主持人3:古人写诗提倡“我手写我口”,我们读诗提倡“我口读我心”,才能与古代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其实,诗歌在中国古代最早是用来演唱的,同学们不禁会问,古人怎么唱诗,先听一首古代诗歌歌曲.(播放古代歌曲《诗经.关雎》录音.)主持人1:好听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我们可用自己喜欢方式去唱,谁能将你喜欢的诗歌唱一唱?(唱李清照《一剪梅》)五人唱苏轼《水调歌头》.)主持人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多么美好而纯真的祝福{(五人唱孟郊《游子吟》.)主持人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多么真挚的情感!主持人4:感谢以上同学的精彩读,精彩唱,精彩评.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精彩到底,二、联系生活品古诗
主持人1:吟,唱并非学诗,品诗的唯一方式,正如杜甫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进入诗歌,必须联系亲身经历,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品味诗、感悟诗。
主持人2:.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某~景象,进而联想到某一诗.先小组交流,再讲给大家.第一组: ① 刚刚过去的清明,我和家人去上坟,不由得想起了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② 有一年夏天,我去果子沟游玩。车里的我透过明亮的窗户看到了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不由得想起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③ 当我坐在教室中,透过玻璃看到窗户那一颗颗泛着春意的树时,我不由想起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④ 当我看到老师忙碌的身影,便想起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⑤ 放学路上路过广场,看到放风筝的孩子,想起了杜牧的: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⑥ 当我看到早自习时同学们认真读书的模样,想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⑦ 每当夜晚落花般的雨水黯然的敲打着透明的玻璃,我总会不由得想起纳兰容若的:风也萧萧,雨也萧萧,受尽灯光又一宵。第二组:
当我走到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马路上,望着那枯黄的落叶在风中翩翩起舞,不禁想起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我走在被雨水刷洗过的乡间小路上,不禁想到赵师秀的《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当我看到秋天湖边落叶纷飞的时候,不禁想到范仲淹的《苏幕遮》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在北方,现在是早春的季节,每当我看见窗外落雨纷纷时,我不禁想到韩愈的《早春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请大家看,图书角那里的竹子,它不禁让我想到郑板桥的《竹》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请大家看,班级侧壁上的壁画中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不禁想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主持人3:听同学们讲,我不禁想起,去年暑假和家人一起去南疆游玩时的情景,车窗外,黄沙漫天,不时有沙砾砸上车窗,让我不禁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景;主持人4:看到大漠如此荒凉,又让我不禁想起“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凄凉。车到黄沙之中,我不由的想到古人为保边疆而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
主持人1:刚才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经历品味古诗,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人如何品诗? 主持人2:东坡评王维诗言:“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主持人3:于是将绘画形象性与文字抽象性结合品诗的意境,成为古人品诗的独特方法。
主持人4:前面我们通过诵,唱充分领略了中国古诗音乐之美,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中国古诗绘画之美,能否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角度去谈对某诗的感受? 第三组
第四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象。读到它,气势磅礴的呈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构成一幅九天飞瀑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话中的“碧”和“红”看出了诗中的色彩美,看到了作者独自置身于一片莲花和荷叶构成的美丽天地中。诗中的“接天”和“映日”中看到了诗的磅礴之美,看到了那莲叶丛生,荷花密布的恢弘之气。这景色构成了一幅红莲碧叶图。
江青鸟欲白,山青话欲燃。杜甫的这首诗让我看到了青翠的山色,火红的花朵构成了色彩鲜明而又清新自然的图画,这绚丽的春色构成了一幅夏日山水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这首诗写出了秋季落日之景,虽为“残阳”,却气势磅礴,构成了一幅深秋落日图。
冲天香阵迷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个迷字仿佛让我看到了过往的行人受到菊花的迷醉。“黄金甲”好似让我看到了菊花竞相开放,构成了一幅深秋金菊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让我看见了明月高悬松影斑驳,松的刚与月的柔构成一幅明月松间月寂图
主持人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余味无穷.三,任意挥洒绘古诗
主持人1::在中国,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而每一幅画都蕴含着一首诗.主持人2: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任意挥洒,创造出你所感受到的诗歌意境.画一句,一场景,一片段都
可以,小组评选最优者展示.(生以小组为单位画诗歌意境.)第五组
四位同学将《春江花月夜》《春江晚景》《江楼怀旧》《早春》四幅画贴在黑板上,并分别解说。
我画的是《春江花月夜》淡淡月光,淡淡山色,烘托淡淡思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我画的是苏轼的《春江晚景》,晚春的江边,芦花飘荡,几只鸭子闲适地游水.我画的是赵暇的《江楼怀旧》,月光如水,水天相连,一派空旷幽远的意境.:我画的是韩愈的《早春》,早春时节,江南大地,烟雨朦胧,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刚才我们通过绘画形式展现诗歌内容,联系亲身经历品味了诗歌内容,这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是诗人生活经历的结晶.四,千古风流谈古诗
主持人1:在中国,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故每一首着名诗
歌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主持人2:一首好诗可使诗人名声大震,一夜成名,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甚至在诗人梦寐以求的仕途上起关键作用,比如唐韩翊因一诗得提拔重用,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呢? 第六组
(故事《韩翊因诗得赏识》.)主持人3: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因诗得福,正如杜诗所言“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历史上因写诗断送前程乃至性命的不乏其人,唐代孟浩然就因一首诗而终生未能做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讲故事《孟浩然因诗丢官》.)主持人4::真是非常精彩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五,自己动手学写诗
:主持人1: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故事.的确,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有多少诗就有多少诗的故事.听了这些传奇故事,你们一定对诗人生活充满向往,也想做一回诗人了吧? 主持人2:其实诗人生活艰辛,李白赠杜甫诗云“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前作诗苦”.下面拿起笔,仿古诗词写一写,体会一下诗人的苦与乐,与先贤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写好后小组赏析.(生分成小组试写古诗.)主持人3::各位小诗人已完成作品,这次互荐,你认为小组里谁的诗好,读出来,评一评好在哪里.主持人4:非常好,这是今天的成果,虽然大家的诗多有缺点,但要坚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大家坚持去写,说不定我们当中真会产生优秀的诗人.六、争先恐后赛古诗
主持人1:通过大家诵、唱、吟古诗,我发现大家积累的古诗并不少,那么就让我们大家来看看你们到底积累了多少古诗呢? 主持人2: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古诗大比拼”首先我来读一下游戏规则:
我们来选两个组,分别是挑战组和守擂组,以一对一的形式比拼,每个小组轮流来背一句古诗,最好是课外的,每个人背的诗不能重复,而且如果接不上来的话,就算失败。好了,那么现在开始吧!哪个组想先来玩这个游戏呢? 生一:我们组想来当守擂组!生二:那我们组想来挑战他们!(两组比赛进行中………..)
七、结语
主持人3:同学们,通过“声情并茂吟古诗”,我们体昧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之美;主持人4:通过“联系生活品古诗”,我们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诗的意境;主持人1:通过“任意挥洒绘古诗”,我们眼前展现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诗歌王国;主持人2:通过“千古风流谈古诗”,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痛苦与狂喜;主持人3:通过“自己动手学写诗”,我们与古代先贤们进行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师结束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今天在古诗苑的漫游亦要告一段落.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当我们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风来雨从,气象万千当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月光如水,晚风吹拂.希望同学们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用一生时间将这本书永远地读下去.
第五篇:小学课堂识字教学实录
识字(1)教学实录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画,启发学生思维。在交流中,逐步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 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3 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5 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在写中巩固识字 1 认读字音。
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6 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秋收立秋 中秋节
板书设计:
识字1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识字(1)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蜻、蜓、蝴、蚯”等11个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和“展、运、网”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蚂、蚁、前、空、房、网”6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儿歌
3.认识并了解夏天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画,启发学生思维。在交流中,逐步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这画上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那请你讲讲你喜欢的夏天景色。出示暗藏6种小动物的夏季风景图(即复合图)。2.一些同样喜欢夏天的小精灵藏在图中,给夏天增添了更多的快乐,快找找吧!说说你在哪儿找到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儿歌,用“——”划出藏在儿歌里的这些小动物,并大声多读几遍。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自由读儿歌→开火车读儿歌→读词。重点指导:蜻(qīng)、蜓(tíng)。
2.(课件出示生词: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它们又从儿歌里跑出来了,还认识它们吗?(1)借助拼音认读词语。(2)去掉拼音再认一认。3.观察特点,认记生字。
(1)观察生字,找出生字共同的秘密。
(2)开动脑筋,想想识记这些虫字旁的办法。可独立思考,也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3)检查识记结果。(出示6个无拼音词卡)看图贴词,记住哪个词就贴哪个,并讲讲识记办法。(4)指名领读词卡——齐读——抽读。4.巩固11个虫字旁的生字。
(1)师生互动,给图找朋友。(教师手持动物图,学生从字卡中挑选正确的字组成相应的词,以图片作为奖励。)(2)学生互动。学习伙伴用小字卡交朋友组词。
师小结:你们真聪明,11个带虫字旁的字全记住了。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在美丽的夏天,忙碌些什么?
三、学习儿歌,巩固识字。
1.(播放6种动物在夏季活动的录像)观看录像,注意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2.把看到的说一说、学一学。
3.指导朗读。从儿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一行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和小动物的快乐。也可以上台边读边即兴表演。最后齐读儿歌。
4.继续识记“网、运、展”。
(1)(课件出示3个生字所在的句子)指名朗读。(将生字变成红色)指名读字。
(2)学习生字。方法:小游戏猜一猜。(出示3个无拼音字卡。)①猜“网”字。(教师读字,学生找卡)
说说你是怎么猜出这张卡是“网”字?(课件辅助)读句子。蜘蛛为什么忙着结网?你还知道什么网?练习组词。
②猜“运”字。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课件辅助,出示“云”与“之”组合的动画)还可以运什么?用什么运?练习说话。
③猜“展”字。(最后一张即是)做展翅动作。了解伸展的意思。同桌一起想办法识记,看谁记得快。
5、游戏中巩固生字。游戏:小小邮递员。
方法:(1)(出示有6种动物图案的小信箱,给每小组发一封信)小组阅读信的内容,并选派代表准确投递到小动物的信箱。(2)检查信箱。(3)阅读信件。
(注:信的内容均为含生字词的儿歌。)
四、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动物收到信件,知道你们记生字真快,特别高兴!夏天到了,还有很多小虫子是怎样过的呢?大家可以课后到大自然里去认识它们,观察它们,它们的生活可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