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5篇

时间:2019-05-15 03:0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中考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安陆市德安初级中学中考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复习目标

[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知道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理解]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复习时数:一课时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年~1957年

2、重点:发展我国的重工业

3、结果: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

2、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三、三大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形式: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赎买等方式实现公私合营。

3、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次重大失误。

1、“大跃进”: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而建立的农村基层组织。

五、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

1、铁人王进喜

2、“两弹元勋”邓稼先

3、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六、“文化大革命”

1、开始:

(1)1965年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2)1966年“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全国大**:

(1)“一月革命”:1967年1月,王洪文等夺取了上海市党政大权。

(2)“二月逆流”:1967年老一辈革命家和群众抵制“文革”的做法,被诬为“二月逆流”。(3)1968年,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4)地方各级党委靠站边,被“革命委员会”取代

3、经济:(1)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损失巨大。

(2)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经济回升,社会趋向稳定。(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实行全面整顿,经济再度回升。

4、结束:(1)1976年清明节,“四五运动”。

(2)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

5、危害:(1)民主被破坏:集体领导原则被破坏,形成了极端的个人崇拜。

(2)法制遭践踏: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公、检、法机关遭冲击,无政府主义泛滥。

(3)经济损失严重:国民经济严重破坏,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二篇: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案

【新课标学案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国八大、1957——1966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文革对经济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图表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 【资料使用指导】

1.本学案 对应《创新设计 二轮对点》专题十二,(P63-69)2.请注意:知识点后的《规律启示总结》、P68 13题。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②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落后,领导人民进行经济调整,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③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借鉴。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制定:1953年,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②内容:“一化三改”。③实质:解决 问题,把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 与社会主义 同时并举。(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①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①农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试办,以、统一经营为特征。高 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②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 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 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 别企业公私合营。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

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

(2)表现:①1958年,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以 为中心的“大跃进”。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后果:①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 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提出了“、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作用:到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

(3)“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 亿元。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①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的方针。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改变一切不适应的 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负盈亏。②试点: 省和四川省。③特征:。④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①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②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②中心环节:。③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①目标:建立 制度。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 ”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③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初步建立:到2l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

(1)经济特区:①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②概况: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 五个经济特区。③原因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b.区位优势:是著名,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④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以促进经济发展。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经济开发区:①开放城市: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③开放浦东: 年成为经济建设重点。④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从2004年以来逐渐引起世人关注。(3)特点:、多层次。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②标志着 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③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重难讲述】

1、建国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意义 【巩固练习】

1.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 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

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标语,就是人们书写在墙上,张贴或张挂在公众场合的文字简短的宣传鼓动口号,一些标语经过无数的春秋忠实地记录着某段历史。“总路线光芒照,大跃进快步跑,人民公社办得好”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标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3.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4.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6,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7.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

A.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9.2008年12月,中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在重庆市正式挂牌成立,交易所除了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之外,它还首创中国土地交易的“地票”。这表明

A.土地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 B.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可以买卖

C.拥有“地票”就依法拥有土地所有权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化 10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新区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11,1982年1月5日,FOLLOW 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恢复高考制度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广电事业的发展

12.下幅图片反映的大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

A.开放领域扩大 B.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 C.开放程度提高 D.由探索试验到区域推进阶段

13.材料一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当时 8 对生产关系变革过快,曾于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进行了某些必要的整顿,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划小,把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从公私合营企业中划分出来等,应该提出这些做法是正确的。但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扩大集体经营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实行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以上均引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1981年l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回答:

(1)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怎样的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2分)

(2)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了什么发展?(3分)

(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5分)(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什么意义?(3分)

答案

知识点一:1952 工业化改造 工业布局 土地入股 行业 国家资本主义 1956 知识点二:工业国 人民需要 高速度 八届二次 大炼钢铁 生产力 调整 1962 5千

知识点三:改革开放 上层建筑 管理 自主经营 安徽 包产到户 自主权 增强企业活力

现代企业 十四大 非公有制 海南 侨乡 管理经验 1984 闽南三角区 1992 全方位 2001世界大市场

1---6 D C A A D C 7---12 B B D C C B 13.(1)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从限制到消灭的政策。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必要的。(2)从1978年到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且将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结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承认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长期存在,发展到认定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认识:不同意。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今天的私营工商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产物。(4)半个世纪以来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于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发展。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第三篇: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1 新人教

说明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2、学会运用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做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做题。

三、教学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通过练习,探究,再练习,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说明的一般常识——对象、特征、顺序、结构、语言、方法及作用。[复习目标]

1、能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结构。

2、能辨析、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重点词语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金点巧指]:

1、说明文分类:

(1)根据说明文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可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根据语言不同特色可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3)根据表达方式不同可分:实用性说明文、科技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特征:

(1)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2)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一般来说,说明事物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用逻辑顺序。另外,事物说明文更多用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更多用的是逻辑顺序。

4、说明结构:

(1)总分式:总 → 分,分 → 总,总 → 分 → 总。(2)并列式、递进式

(3)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剖析事理。

5、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用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

(2)主要说明方法作用分析方向提示:

①下定义: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②分类别: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③举例子: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④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

教学课件

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⑤作比较: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⑥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⑦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辅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6、说明语言: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的表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副词上。

(3)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要打破思维的惯性,不要只认为精确的语言或数据才是准确的(如确数),更应认识到有时模糊的语言和数据(如约数)会使说明更客观、更符合实际,更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一般而言,下定义、列数据、分类别和用图表时语言比较平实、简明;打比方、举例子、摹状貌、引用时语言往往比较生动、具体、形象。[中考例析] 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字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②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③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字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④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字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⑤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⑥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处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代读书人。

教学课件

1、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 ② ③ ④

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3、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④段画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5)“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的情景。[解析] 第1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5题考查语言积累和联想能力。

教学课件

第四篇: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3 新人教

说明文阅读

[复习内容]:说明文阅读——感受、体会、推断、想像 [复习目标]:

1、能在理解文段内容基础上,谈出有独到见解的感受和体会。

2、能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金点巧指]:

1、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测和想像,在此基础上发表独到感受和体会。

2、任何推测、想像、感受、体会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以客观实际为对照,以科学为指导,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

3、中考题式举例:(1)建议措施题(2)标语拟作题 [中考例析]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它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万年后的光和热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万年为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的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近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人类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年后乃至4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可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替代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那么这种替代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毕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吃咸萝卜操淡心的!

⑦所以,人类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中“这一过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

3、文章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中能量消耗者应是,这句话强调了。

4、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③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20字以内。

5、文章第⑤段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改后将正确的填入下面的括号里。如果()……那么()……毕竟()……

6、文章第⑥段中“吃咸萝卜操淡心”一语是个

语,它形象地说明 1

了,请写出一个与“吃咸萝卜操淡心”意思相同的成语。

7、阅读文章第⑦段,指出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

含义:

例子:

8、仔细推敲文章结构,如果将文中的第⑥段调换位置,你认为应放在哪一段前为宜?

9、请你以“地球与人”为主题策划一则有创意公益广告。[解析] :第1题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不防从首段中找出总起句作答。第2题看看是否明确复指的内容。第3题的判定需承前启后,“太阳”,因为“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第4题务必考虑到限制的条件,答案并不过死。第5题考到关联词语,凭语感可知道前一个复句应为转折关系,由此得到下一句的结论。第6题直击熟语(俗语),熟语自有其妙处。第7题是要发掘句子的含义。第8题关乎文章的结构,商榷的结果还是放在第(4)段前适宜。第9题借题发挥,由选文的题材生发开,提出创意广告,足以实实在在考核出考生的素质。

第五篇: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2 新人教

说明文阅读

[复习内容]:说明文阅读——内容概括;材料信息筛选、提炼、再表述。[复习目标]: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落。

2、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金点巧指]: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落

(1)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中心句和说明的内容。

(2)方法:如果有中心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同时注意说明文段中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再表述。

(1)过程:a、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b、合理地整理、组合概括信息;c、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2)“重要信息”具体指:a、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b、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映作者态度主张的内容;c、表述新信息的内容(新发现、新概念、新进展)等;d、对新发现、新概念等新的知识进行解说的内容。[中考例析]:

迷雾探踪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大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的时候,大家肯定能看到锅上方总是有雾气产生,大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河面、湖面和海面上航行的船舶等,都因雾天能见度差导致交通事故增多。另外,雾对农业生产也有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少光照,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几十倍。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大雾呢? 针对大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工人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雾可以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除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如机场跑道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三,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的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的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是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1

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

1、请根据文意,用一句话给“雾”下定义。

[点拨]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要懂得什么是下定义,怎样下定义。

2、请认真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思路。

→ → → [点拨]本题是对全文行文趋向的把握,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各处的相关内容,并要精心组合语言,写出简洁、通顺而又合乎题目要求的答案。

3、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除暖雾的方法?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其实就是对信息的捕捉、筛选、理解、加工。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中两种方法的作用。[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开放性,注意与文章内容的结合。

下载中考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历史《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有的放矢 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导学案白喜娟第14课时 复习目标: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备课人:张凤华 芦娟 于丹 时间10月26-27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时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涉及课程: 第5课 夏商的兴亡 第6课 西周的盛衰 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

    2009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选择题)

    2009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2009•山东日照) 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党岘中学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导学案使用时间:编制人:冯胜明审核人:班级:小组:姓名:导学案编号:81LS0012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知识目标】 1、 回顾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二) 主备人:刘洁审核人:何成立时间:2011-12-16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实践实践的概念和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6-9课) 一、定向示标(1分钟) 复习目标(1分钟) 1. 通过复习掌握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