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时间:2019-05-15 03: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第一篇: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三、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即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指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7~18、19 岁)的个体身心变化状况。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及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这些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个别差异:是指在身体和稳定的心理因素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指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组织,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

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

求和人身心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为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修养、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等活动。

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课外教育: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四、简答题

P18、3.请说明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答:(1)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的教育贡献是: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并在自然适应性原则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较详细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确立了教学的基本原则。(2)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在西方被看作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贡献是:较全面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基础较为殷实,在西方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3)杜威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教育贡献是: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主要观点有:(A)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B)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

P19、1.请简要说明教育的经济。答:教育的经济功能是:

(A)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B)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在的经济价值;

(C)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D)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P19、5.简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A)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B)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C)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D)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P21、1.简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答: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是:

(1)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的特点;(2)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3)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义务性的特点。

P21、4.简述小学教育的任务与培养目标。

答: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与培养目标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P21、5.简述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答: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是:

(1)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2)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3)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4)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5)加强改进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

P25、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总目标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P26、1.简述教学的实质。

答:教学的实质是:

(1)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辨证统一的;(3)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P26、2.简述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P30、1.简述学校德育的意义。答:学校德育具有以下意义:(1)学校德育的社会意义

德育产生于社会需要,受一定社会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巩固、继承和发展服务。因此,德育是古往今来的任何社会所必需,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所必需。(2)学校德育对学校自身工作的意义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并加强学校德育,是全面实现我国教育目的,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3)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成长的意义

青少年是人生观、世界观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学校德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需。

P30、2.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几方面。答: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也可以说道德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3)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P30、3.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答: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3)法制教育(4)社会公德教育(5)劳动教育(6)健康心理品质教育(7)人生观教育(8)科学世界观教育(9)社会主义教育

P30、5.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答: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

(3)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

P30、6.简述德育的常用方法。答:德育的常用方法有:

(1)说理教育法(2)心理咨询法(3)榜样示范法(4)实际锻炼法(5)陶冶教育法(6)自我修养法(7)品德评价法

P33、1.简述班主任工作内容。答: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和了解学生(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4)组织班集体活动(5)做好校内外的协调工作(6)做好学生评价工作(7)作好班主作工作计划与总结

P35、1.简述教师的角色。答:教师的角色主要有:

(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促进者(3)模范公民(4)学生的管理者(5)父母的代理人(6)学生的朋友(7)心理治疗者(8)教育科学研究者

P35、2.简述教师的具体任务。答:教师的具体任务是:

a、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b、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c、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d、教师要展开教育科研

P35、3.简述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答: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几点: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根据我国的《教师法》,教师必须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P35、4.简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答: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思想政治素养(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4)教育理论素养(5)教育能力素养

P37、1.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要求。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有:

(1)先导性(2)感染性(3)权威性(4)针对性(5)终身性(6)个别性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有:

(1)全面施教(2)民主平等(3)以身作则(4)爱严相济(5)要求一致

P37、2.简述社区教育的作用与特点。答:社区教育的作用有:

(1)协调育人(2)环境优化(3)组织协调(4)监督管理 社区教育的特点有:

(1)开放性(2)广泛性(3)多样性(4)补偿性(5)融合性

P37、3.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答:学校教育的特点有:

(1)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3)学校教育组织的严密性(5)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 4)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6)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

(((

第二篇:劳动法学期末复习指导简答题答案

《劳动法学》期末复习指导简答题

一、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P13 答: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有以下特征:①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利过程中的劳动;②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劳动;③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家务劳动)

二、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P13 答:

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3、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有,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

三、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P27 答:

1、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2、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

3、拉动发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四、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区别。P27 答:

1、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①两者调整对象不同。②两者的主体不同。③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2、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非常广泛,它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调整这些经济关系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

3、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劳动法和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

五、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有哪些?P33 答:劳动法基本原则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劳动法基本原则知道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

2、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3、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六、简述劳动法渊源主要内容 答:我国劳动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根据指定法律主体不同、法律规范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效力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部门规章。

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7、地方规章。

8、国际法律文件。

9、国际惯例。

七、简述政府促进劳动就业的职责。P38 答:

1、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2、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3、国家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4、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八、简述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P38 答:劳动就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

1、劳动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2、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3、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4、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九、简述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P42 答:

1、性别歧视。

2、健康歧视。

3、户籍歧视。

十、简述劳动合同的作用。答:劳动合同主要作用有

1、劳动合同时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2、劳动合同时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3、劳动合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

十一、简述劳动合同的特征。答:

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

2、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

3、劳动合同时双务、有偿、诺成合同。

4、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十二、简述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答:全日制用工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从事全职工作。非全日制用工,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从事本分时间工作的劳动。

十三、在哪些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随时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P76 答: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劳动合同无效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结束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十四、在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随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答: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您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有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十五、简述工会法的主要特点。P90 答:第一、工会法的本质属性或内在特点,是调整工会关系、体现国家意志的。第二、公会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工会权利,确定工会的义务。第三、工会法的调整对象具有多元性。

第四、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因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而异。

第五、工会法是劳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整机体劳动关系是其主要特色。

十六、简述职工民主管理的特点。P95 答:第一,职工民主参与是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而不是指职工有权代表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企业的管理。第二,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是劳动者以职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不是以股东或其他身份行使管理权。第三,职工民主管理是指领导者对企业内部事务的管理,包括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十七、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的规定,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的情形有哪些?P105 答:

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

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

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十八、简述工资的特征。P111 答:

1、工资是劳动者基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取得的劳动报酬。

2、工资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由用人单位向本单位的劳动者支付。

3、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不包括实物报酬。

4、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取得工资则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十九、简述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答: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报酬的标准,不得低于工资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县级以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资协议进行审查,对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十、简述工资分配原则。答:

1、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

2、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

3、宏观调控原则。

二十一、从立法目的角度而言,工作时间有哪些显著特点? 答:第一、既有标准工作日的规定,又有标准工作周的规定,同时也有其他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二、无论是标准工作日还是标准工作周的法律规定,都仅仅确立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不得突破的上限标准看,用人单位可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确立低于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的工作时间制度。

第三、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制度,是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法律允许实行的其他工作制度,都必须依据上述两项标准测定相关的定额和因素。

二十二、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劳动者休息权的基本内容。P132 答:

1、劳动者依法享有一定期间内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

2、劳动者在特定时间休息的权利,即劳动者有权在法定节日、用人单位确定的公休日休息,用人单位不得任意调换。

3、劳动者享有相对连续性休息时间的权利,即《劳动法》第38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4、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其他休息和休假的权利。

二十三、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休息时间的种类。P132 答:

1、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2、连续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3、公休日。

4、法定节假日。

5、探亲假。

6、年休假

二十四、简述职工探亲期间的基本待遇。答:职工在探亲假期间待遇包括以下两项。①工资待遇,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放工资。②探亲路费的承担。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二十五、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特征。P142 答:

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

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

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二十六、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P151 答: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案。

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11、有重大危害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十七、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P155 答:

1、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时,应按规定同时提出安全卫生设施的方案,所需经费应纳入总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应一并审批;

2、设计单位在设计主题工程项目时,应同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篇》,详细说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应采取的措施及其预期效果等,并严格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3、施工单位对安全卫生设施应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保证质量;

4、工程项目竣工后,当地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对工程的安全卫生设施进行试运行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二十八、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事故调查组应当履行哪些职责?P159 答: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二十九、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的法律特征。P161 答:从劳动法的角度看,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以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与身体健康为目的。

2、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是对各种劳动条件和生产设备的安全与卫生规定。

3、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具有突出的技术性。

十、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175 答: 第一、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即特殊群体保护制度只适用于特定劳动者,而非所有劳动者。第二、制度内容的特殊性,表现为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内容,与特殊群体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等密切相关,是对特殊群体特殊需要的特别保护。

十一、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的意义。P175 答:

1、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有利于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展。

十二、简述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P192 答:

1、基本保障性。

2、国家强制性。

3、互助互济性。

4、主体特定性。

5、待遇的差别性。

6、补偿性。

7、社会福利性。

十三、简述养老保险的特征。P197 答:

1、补偿性。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必须先行缴费,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在退休、退职后就可以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领取退休金。

2、广泛性。养老保险的适用对象是所有退休的劳动者。

3、必然性。养老保险的必然性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者一般都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三

十四、简述失业保险的特征。答:

1、适用对象的特定性。事业保险以拾取劳动机会为前提,只适用于失业的劳动者,而且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

2、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失业保险待遇不能永远享有,只能在法定期限内享有。

3、待遇水平较低。失业保险待遇只能保障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十五、简述工伤保险的特征。P206 答:

1、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

2、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行。

3、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伤事故的责任归于用人单位还是职工个人或第三人,用人单位均应承担保险责任。

4、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即工伤保险的投保人为用人单位。

十六、简述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的联系与区别。P214 答:单纯的医疗保险待遇是直接用于医疗服务的费用,而疾病保险包括被保险人医疗期间的休养、工资、病伤救济和医疗服务等。医疗保险与疾病保险都是对发生疾病的保险,但二者的保障目的不同。医疗保险是保障医疗费支出,其功能是实现医疗费用补偿;疾病保险是对工资收入损失的保障,其功能是收入保障。基于此,医疗保险又称为医疗保健;疾病保险又称为疾病津贴或生活补助。

十七、与其他社会福利项相比,职工福利有哪些特征?P211 答:

1、职业关联性。职工福利是与职业相关的福利,只有在本行业或本单位的职工才能享受,某些内容项目职工家属也可以享受。

2、普遍性。职工福利不是根据职工的工作量和经济状况而决定的,而是以普遍性原则,根据职工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的不同而提供。

3、功利性。职工福利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4、集体性。职工福利的主要形式是举办集体福利事业,职工主要是通过集体消费或共同使用公共福利设施的方式分享职工福利。

5、效益型。职工福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与单位的利润,因此福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单位经济效益的好坏。

十八、简述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劳动保障检查有哪些区别。P233 答:

1、监督主体不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主体除了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外,还包括公安、卫生、工商、财税、审计、防疫等专项行政挂历部门,而劳动保障监察的监督主体则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所属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2、监督范围不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只是在自己特定的权限范围内对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某一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3、监督过程中行使的职权不同。与其监督检查的范围相适应,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督职权相对比宽泛,涉及监督检查的职权有一些事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能享有的。

十九、简述工会在劳动法监督检查方面的权利有哪些。P234 答:

1、知情权。《工会法》规定,企业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2、独立调查权。当佣人单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时,工会有权直接进入有关现场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听取反映,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3、要求、建议权。

4、建议组织职工车里危险现场权。

5、参与事故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权。

6、支持举报控告权。工会有权支持职工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举报或者控告。

7、舆论监督权。工会有权运用合法的舆论手段,监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

十、简述劳动法社会监督的主要方式。P235 答:

1、普通群众的监督。一方面,任何个人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另一方面,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

2、群众组织的监督,如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监督。

3、报刊等传媒监督。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可以对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加以曝光。

十一、简述劳动争议的特点。P247 答:第一、劳动争议的产生是建立在劳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即劳动争议的前提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劳动关系。第二、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一方为用人单位,一方为劳动者。第三、劳动争议的标的是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十二、简述劳动者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中“三方原则”的主要内容。P255 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坚持“三方原则”,即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该是单数。“三方原则”明确了工会在劳动争议仲裁中的地位和职责。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办案,有利于在仲裁过程中反映职工的利益要求,发表工会的意见,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促使劳动争议公正合理解决。

十三、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法》规定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有哪些? 答:这些调解组织主要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只能的组织三种。

十四、简述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符合哪些法定条件? 答:第一、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第二、必须是因不服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向法院起诉,未经仲裁的案件不得直接起诉。第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第四、起诉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第五、起诉不得超过法定的时效期限。

第三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3.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5.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所有当事人。6.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7.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指权利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也就是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要依据法律,不能够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就是说行政机关的决定不仅要合法,而且要行为要合乎法律的精神、公平正义。

11.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12.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13.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4.国家行政机关:自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选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15.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国家行政机关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的方式。16.首长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责都赋予一人承担的制度。17.委员会制:委员会议集体决定并承担的制度。

18.层次制:又叫层级制、分级制,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层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9.职能制:又叫分职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范围大体相同。20.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21.行政职务关系:公务员基于职务同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2.行政授权: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23.行政委托: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24.行政相对方: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主织。25.行政法律监督: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为所进行的监督。

1/10

名词解释

26.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27.行政行为的内容: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法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28.行政立法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订规章和法规的活动。29.行政执法行为:国家行政主体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到实际生活的活动。30.行政司法行为: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来裁决双方纠纷的活动。31.要式行政行为:必须根据法定方式、形式进行才能产生生效的行为。32.不要式行政行为: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33.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34.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35.行政行为的无效:行政主体有明显或者重大违法的情形,自始自终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36.行政行为的撤消: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有一般违法或者不当的情况下,申请后,被有权机关撤消的活动。37.行政行为的废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因为某种法定情形而被依法宣布失去法律效力的活动。38.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39.情报公开制度:与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和对于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不涉及到国家秘密,任何公民都是可以去了解的制度。

40.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法,可以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政机关。

41.行政立法程序:行政立法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制订行政法规和规章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

42.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43.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行使行政许可权并且承担相应责任的行政主体。

44.代执行: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

45.执行罚: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

46.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自由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47.行政强制执行: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48.间接强制执行:指行政住体通过间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其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强制措施。

2/10

名词解释

49.直接强制执行:指义务人拒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其人身或财产施以强制力,直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或通过强制手段达到与义务人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强制执行措施。

50.即时强制: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的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51.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主治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便跟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52.行政合同: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照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变更或者消灭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3.行政合同的变更:行政主体对于现有的合同主体、客体或者内容所作出的相应的修改、限制的活动。54.行政合同的解除: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完全履行的情况下,作为当事人提前结束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的活动。

55.行政指导:指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管理行为。56.行政处罚: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57.申诫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精神上的谴责和警戒。58.人身罚: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形式。59.行为罚: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处罚形式。60.财产罚: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与的剥夺财产的处罚形式。

61.一般行政监督:又称一般职能的行政监督,指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的监督。

62.行政监察:指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纠举、惩戒,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

63.行政监督:指行政机关实施的法律监督,即行政系统内部上下之间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的法律监督。64.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作出的客观评价和报告的监督活动。

65.行政违法: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66.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67.行政责任:制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68.行政救济: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

3/10

名词解释

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69.行政机关救济:行政相对方提出申请,作为有关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主体的行为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的救济途径。70.司法机关救济:行政相对方提出申请,作为人民法院对于行政主体的行为予以纠正并追究其责任的救济途径。

71.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72.复议申请人: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依法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73.复议被申请人:指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74.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组织作出的影响其权益的决定。75.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对象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行为。76.行政复议管辖:不同行政复议机关之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分工。77.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关内部设置的专门负责复议工作的机构。

78.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79.危险责任原则:又称无过错原则,指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是侵犯了向对方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的,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国家均应承担赔偿责任。

80.行政先行原则:指在行政赔偿请求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之前,应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由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处理。81.行政赔偿:行政主体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82.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83.行政诉讼法:是指有关调整人民法院和诉讼参加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行政案件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所形成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4.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用以指导整个行政诉讼活动或者行政诉讼主要阶段的活动的基本准则。85.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86.司法变更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人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审理后改变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87.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又称人民法院主管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并审理行政争议的范围。88.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4/10

名词解释

89.裁定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以裁定的方式确定行政案件的管辖法院。90.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91.级别管辖:是指在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92.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93.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

94.行政诉讼当事人:事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法律裁判约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

95.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96.行政诉讼被告:是指作出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而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97.起诉:事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98.执行阻却: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导致执行程序暂时不能进行或者根本不能进行的特殊情况。

99.第二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当事人在法定期限提出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行政判决或者裁定进行重新审理程序。

100.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依法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

101.行政案件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强制其履行义务,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得到实现的活动。

102.诉讼阻却:是指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使诉讼过程中断或者不能按正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

103.行政诉讼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为保证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人民法院裁判的顺利执行,对有妨害诉讼秩序行为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

104.执行回转:是指执行程序完毕后,因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依法被撤消,或者出现其他原因,又由执行人员采取措施,恢复到执行前的状况。

105.再执行:指执行程序结束后,因发生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再执行的,称为再执行。106.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107.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必须就应由自己举证的事实加以证明,否则便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诉讼后果的诉讼法律责任。108.涉外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和执行具体有涉外因素的行政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

5/10

名词解释

109.撤诉:就是在法院判决或者裁定前,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放弃其起诉权的活动。

110.诉讼中止: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无法克服和难以避免的特殊情况,人民法院暂时停止诉讼程序的进行。111.诉讼终结:在诉讼过程中,发生某些无法克服和难以避免的特殊情况,作为人民法院暂时停止诉讼程序的进行。112.行政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审理终结的行政诉讼争议,作出的实体裁判。113.行政裁定: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针对行政诉讼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决。114.行政决定: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期间,对诉讼中遇到的特殊事项作出的裁决。

115.维持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作出的维持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

116.撤消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查作出的否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判决。117.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

118.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在其自由裁量权限内,但背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

6/10

简答题

简答题

1.法源的形式的哪些?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部门规章、地方性的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2.行政法的作用是什么?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贯彻实施宪法,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它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4.行政法基本原则有哪些基本内容?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作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方面的内容。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要求:1,任何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授予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职权行使应当依据法律为之;3,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必须具有法律依据。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当符合法律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的法理。作为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1,动因符合法律目的。2,正当动机。3,内容应当合乎情理。

5.行政主体的特征?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的组织;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责任的组织。

6.行政职权的特征是什么?强制性,不可处分性,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

7.国家行政机关有哪些特征?是具有国家强制性质的社会组织;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色彩的组织;必须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织。8.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法律依据、隶属关系、职责权限、任职期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9.行政职务关系变更的情况有哪些?罢免、撤职、辞去领导职务、免职、降职、转职、调职、升职。10.关系产生的主要程序是什么?选任,委任,调任,骋任。11.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是什么?行政主体

12.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是什么?性质不同;产生依据不同;行为后果不同,行为的依据不同。13.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提出申请;参与管理;听证;了解;申请救济。14.行政相对放方的义务?服从管理、协助管理、遵循程序义务。15.行政法制监督的构成?主体、对象、内容。

16.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17.什么是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通常具有普遍性。18.行政行为的内容有哪些?赋于权益和剥夺权益;科以义务和免除义务;确认法律事实和法律地位。

19.行政立法的民主意义?能使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这种程序上的民主原则,能够有效地约束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

20.行政立法程序?起草;征求意见;审查;通过;签署;发布与备案。

7/10

简答题

21.行政许可的特征是什么?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赋予资格或权利的行为;是要式行政行为。

22.行政许可的作用?宏观调控;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控制进出口;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23.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合法、公正、便民、救济、信赖保护、不得转让、监督。

24.行政强制预防、行政强制制止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区别是什么?实施的条件不同;实施的时间和目的不同;实施的机关不同;实施的程序不同。

25.什么是即时强制?即时强制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26.行政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实际履行;自己履行;全面适当履行。

27.变更和解除行政合同的法律后果会怎样?原合同不再履行,双方当事人按变更后的权利义务关系履行;因行政主体单方面原因变更和解除合同的,应对相对方进行补偿。

28.行政指导的特征是什么?是非权力行政活动;是一种事实行为;是

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属于单方面待业是一种适用较大幅度的弹性的管理领域;适用法律优先原则;是一种外部行为。29.行政指导与行政区别是什么?不同点:主体、客体、内容、效力。

30.罚款与罚金的区别是什么?性质不同;处罚依据不同;适用主体不同;适用对象不同。

31.行政处罚的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处罚合法公正原则;处罚与违法行为相适应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不免除民事责任,不取代刑事责任原则;救济原则。

32.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行为的相同点是什么?监督的对象相同;监督的目的相同,监督的内容相同。33.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报告工作;执行监督检查;审查批准;备案批准;备案;行政复议。

34.行政违法有什么特征?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人员的违法必须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人员的行政违法行为在主观上有过错。

35.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政责任必须为行政法律规范所确认是一种法律责任;担行政责任必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

36.什么是行政救济?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有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37.行政救济的特征是什么?以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请求为前提;以行政争议为基础;最终目的是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38.哪些情况不能申请行政复议?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服的。

39.行政复议的原则是什么?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

8/10

简答题

40.行政赔偿的特征是什么?行政赔偿是一种国家赔偿;行政赔偿的起因是行政侵权的行为;行政赔偿的义务主体只能是侵权行政机关;行政赔偿范围以具体行政为造成的侵害为限;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行政赔偿的法律责任主体是行政主体。

41.国家机关行使追偿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赔偿义务机关已向受损失的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支付了赔偿金、返还了财产或恢复了原状;行政机关工人人员及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对加害行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

42.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是什么?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原告是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自行选择复议的,复议机在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复议决定。

43.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是什么?选择复议原则;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原则;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9/10

简答题

44.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45.人民法院可以受理的案件有哪些?行政处罚;强制措施;侵犯经营自主权;行政许可;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抚恤金;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案件;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案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起诉的其他行政案件。

46.行政诉讼法对于管辖权的规定,考虑了哪些因素?内部分工、有利效率;有利公正、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原则。

47.管辖权的转移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必须是人民法院已受理的案件;移交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移交的人民法院与接受移交的人民法院是具有直接审级关系的上下级关系。

48.行政诉讼的被告有哪些特征?被告只能是行使管理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原告指控侵害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应诉;并受到人民法院裁判拘束。

49.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是什么?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诉讼期间参加诉讼;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50.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区别是什么?提起的主体不同;提起的条件不同;有无期限限制不同;审理的主体不同;程序的性质不同;审理的对象不同。

51.开庭审理行政案件应当分为几个阶段?开庭前准备阶段;出庭情况审查阶段;法院调查阶段;法庭

论阶段;评议宣判阶段。52.行政诉讼证据有哪些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与现场笔录。

53.被告不履行举证责任的法律后果是什么?被告应当在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相应的证据和依据,如果不履行或者逾期履行,应当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是没有证据、依据,人民法院判决撤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54.法院不能采用的证据有哪些?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被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其他证据,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院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有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变更一审裁判的依据。

55.行政诉讼法律冲突适用的规则有哪些内容?特别冲突;不同等级的冲突;同级冲突;新旧法之间的冲突;人际冲突;区际冲突。56.第一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所作出的决有哪些?维持原判;撤销判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判决;限期履行判决;变更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确认判决。

57.涉外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是什么?适用行政诉讼法原则;同等原则;对等原则;适用有关国际条约原则;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原则。

10/10

第四篇:成本会计复习指导1-3章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成本的经济实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

2、成本会计的只能:指成本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功能。

3、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以及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各种成本信息的功能。

4、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各项生产经营耗费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的功能。

5、成本会计的任务:是成本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也是人们期望成本会计应达到的目的和对成本会计的要求。

6、集中工作方式:指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主要有厂部成本会计机构集中进行,车间等其他单位的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只负责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填制,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审核、整理和记录,为厂部成本会计机构进一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7、分散工作方式:指成本会计中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有车间等其他单位的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分别进行。

第二章

1、成本核算:就是按照国家有关的法规、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进行计算,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提供真实、有用的成本信息。

2、费用要素:就是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包括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折旧费、利息支出、税金、其他支出。

3、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简称产品成本项目或成本项目,就是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核算的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4、制造费用: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5、销售费用: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 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

6、管理费用:企业行政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二发生的各项费用。

7、财务费用: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8、直接生产费用:指有生产工艺本身引起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如原料费用、主要材料费用、生产工人工资和机器设备折旧费等。

9、间接生产费用:指与生产工艺没有联系,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项费用,如机物料消耗、辅助工人工资和车间厂房折旧费等。

10、直接计入费用:指可以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可以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11、简介计入费用:指不能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而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12、基本生产:指为完成企业主要生产目的而进行的商品产品生产。

13、辅助生产:指为基本生产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

第三章

1、低值易耗品: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单项价值比较低或使用期限比较短,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劳动资料,包括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

2、一次摊销法:即一次转销法或一次计入法。采用这种方法领用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

入当月(领用月份)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等,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低值易耗品”科目。报废时,将报废低值易耗品的残料价值作为当月低值易耗品摊销的减少,冲减有关的成本、费用,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3、分次摊销法:分次摊销是指将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根据其使用期限的长短分月平均摊销的方法。

4、五五摊销法:也称“五成法”,是指在领用低值易耗品时,摊销其价值的一般,报废时在摊销其价值的另一半。

5、职工薪酬:是指企业因职工提供服务而支付或放弃的所有对价。

6、待摊费用:是指本期发生(支付)的,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共同负担的、摊销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

7、预提费用:是指预先计入成本、费用,在以后月份实际支付的费用,是应付未付的费用,它实质是企业的一项负债,即是一种已经受益,但以后才发生支付的费用。

8、直接分配法:是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除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收益产品、单位,而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情况的一种辅助费用分配方法。

9、顺序分配法: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将辅助生产车间一次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的一种辅助费用分配方法。

10、交互分配法:是对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费用进行两次分配。

11、代数分配法:是通过建立多元一次联立方程并求解的方法,取得各种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进而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1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按照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

13、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损失。

14、停工损失:是指生产车间或车间内某个班组在停工期内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停工期内支付的生产工人的薪酬费用、所耗直接燃料和动力费,以及应负担的制造费用等。

简答题

第一章

1、简述成本的经济实质

a)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 b)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2、简述理论成本与实际工作中所应用的成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理论是我们进行成本会计研究的指南,是实际工作中制定成本开支范围,考虑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尺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区别:A实际工作中,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有关法规制度来佳一界定的。为了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生产损失,对于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某些价值,以及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也计入成本。B理论成本是一个“全部成本”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是将其全部对象化,从而计算产品的全部成本,还是将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部分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计入期间费用,则取决于成本核算制度。C理论成本的概念

主要是针对商品产品成本而言,实际工作中为了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正确的进行决策,涉及和应用的成本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其内涵有的已经超出了商品产品成本的范围。

3、简述成本会计的作用

A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B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C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D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4、简述成本会计的对象

狭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广义:包括各行业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5、简述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

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支出,以及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各种成本信息的功能。就成本会计反映职能的最基本方面来说,是以已经发生的各种费用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的、可以验证的成本信息,从而使成本分析、考核等工作建立在有客观依据的基础上。该职能是从事后反映发展到了分析预测未来。

6、简述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

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知道和考核等,监督各项生产经营耗费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的功能。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首先,成本会计应从经济管理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或方案进行审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发挥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在反映各种生产经营耗费的同时,进行事前监督,即以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度和企业的计划、预算及规定等为依据,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其次,成本会计要通过成本信息的反馈,进行事中、时候的监督,也就是通过对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资料的检查分析,控制和考核有关经济活动,即使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7、简述成本会计的任务

A进行成本预算,参与经营决策,编制成本计划,为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基本依据。B严格审核和控制各项费用,努力节约开支,不断降低成本。C及时、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D考核成本价计划的完成情况,开展成本分析。

8、简述成本会计工作组织应遵循的原则

A 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技术相结合。B成本会计工作必须与经济责任制想结合。C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职工群众基础之上。

9、简述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制度一般应包括的内容

A关于成本预测和决策的制度 B关于成本定额的制度和成本计划编制的制度 C关于成本控制的制度 D关于成本核算规程的制度 E关于责任成本的制度 F关于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办法的制度 G关于成本报表的制度 H其他有关成本会计的制度

第二章

1、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正确划清哪些费用界限

A正确划分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界限B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C正确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D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E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2、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做好哪些基础工作

A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B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C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D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3、简述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活劳动方面的费用

4、简述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直接材料;直接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5、简述生产费用按与生产工艺的关系的分类

直接生产费用;简介生产费用

6、简述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的分类

直接计入费用;间接计入费用

7、简述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A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确定其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期间费用。B正确处理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C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D对于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8、为了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需要设置哪些会计科目

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废品损失;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

第三章

1、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费用(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标准有哪些?怎样进行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分配标准:可以按照产品的质量、体积分配,在材料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的情况下,原材料费用可以按照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的比例或原材料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

按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原材料费用的程序:A计算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B计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C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消耗量D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p28

按原材料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原材料费用的程序:A计算各种产品原材料定额费用B计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定额费用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C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分配的原材料实际费用p302、产品生产工人的薪酬费用的分配标准有哪些?利用这些分配标准来进行费用的分配各有什么优点?

3、简述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特点

分配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影响到基本生产产品成本、经营管理费用以及经营成果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关键。

4、简述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的特点、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特点: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除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收益产品、单位而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情况。

优点:由于个辅助生产费用只是进行对外分配,只分配一次,计算工作便捷

缺点:当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量差异较大时,分配结果往往与实际不符。适用情况:只适用于在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不多,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

5、简述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交互分配法的特点、分配程序和优缺点

特点:对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费用进行两次分配

分配程序:首先,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

前的单位成本,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将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再按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

优点:

6、简述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计划成本分配法的特点、分配程序和优点

特点:按照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分配程序: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一律按产品或劳务的实际耗用量和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封住生产厂家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在内,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差异,可以追加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优点:由于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有现成资料,只要有各受益单位耗用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或劳务量,便可进行分配,从而简化和加速了分配的计算工作;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排除了辅助生产实际费用的高低对各受益单位成本的影响,便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还能够反映辅助生产车间或劳务的实际成本脱离计划成本的差异。

7、什么是制造费用?其明细账以及明细账中的费用项目应如何设置?

制造费用是指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应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

“制造费用”科目应按车间、部门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专栏或专行。制造费用发生时,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记入“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预提费用”“银行存款”等科目的贷方;期末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时,从该科目的贷方转出,记入“基本生产成本”等科目的借方;除季节性生产的车间外,“制造费用”科目期末应无余额。

8、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有哪些?它们各适用什么样的情况?

A生产工时比例法——

B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适用于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程度大致相同的情况,否则会影响费用分配的合理性

C机器工时比例法——适用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间

D按计划分配率分配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的车间

9、什么是废品损失?如何进行废品损失的核算?

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损失。

核算p67

第五篇: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指导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核方式

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二、命题依据

本课程期末考试以本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文字主教材《领导学基础》(李成言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命题依据。

三、期末考试试题类型及分数比例1.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2.试题采用五种形式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共2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0,共10分;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5,共10分;简答题(含辨析题)———每小题10分×2,共20分;

论述题(含案例分析)——每小题20分×2,共40分。

3.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

四、答题要求

(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般来讲只答基本定义即可,不必阐释、论述、举例说明。

完成的作业名词解释题中存在的问题:名词解释题不注意审题、答题不规范,过于繁杂,如:1.矩阵式——有同学答: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指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正确答案: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2.文化生态学——

有同学答:文化生态学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但是,它还结合变革的其它过程来分析这些适应。这一方法要求对社会和社会机构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行考察。文化生态学与对社会现象进行生态学研究的其它方法有区别,但并不排斥它们。这些方法把它们的特殊问题一比如聚落形态、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置于一定地理区域内复杂互动现象的广阔背景下来看待。解释的系统陈述(explanatory formulation)甚至包括与社会现象相关并反过来影响社会适应的疾病发生率。生态学的这种现代概念很大程度地取代了诸如“都市”、正确答案: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是属于客观性试题,答案是惟一的、固定的。

这种题型是提出一个问题来,然后再提供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备选答案是正确的,要求考生把正确的答案选出来。答单项选择题不需要死记硬背,或熟悉内容,或明白原理,或分析推敲,都可能找到正确答案。很多单项选择题是针对教材上的原话而命的题,如果对教材读得很熟,一下子就能准确无误地选出正确答案。如果一时把握不准,就需要进行分析、推敲、比较、排除,最后一般也能找到正确答案。

如:领导具有双重属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B)。P13B.社会属性

(三)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也是属于客观性试题,答案是惟一的、固定的。

多项选择题的难度要大于单项选择题。这种题型是提出一个问题来,备选答案一般是五个,而且不止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具体到每一个小题上,正确答案至少有两个,也可能是三个四个,最多时五个答案全部都是正确的。答题要求规定: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该题均无分,这显然增加了答题的难度。多项选择题的数量没有单项选择题那么多,每小题一般是2分,因而在卷面总分中占的比例不大。做多项选择题,也要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如能靠记忆回答当然很好,如未能准确记忆,采取比较法、排除法一一甄别,切忌凭猜测、靠感觉答题。

如: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ABD)。P22A.信民 B.富民D.教民

完成的作业选择题中存在的问题:不认真看题,只是死记硬背ABCD,不看内容

如: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得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P27

(四)简答题(含辨析题)1.简答题:一般的简答题,只要把相关的要点答好,说清楚就可以了(简明扼要回答即可),不需要展开论述。如: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P21—22(1)儒家。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2)道家。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从“道”的观点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

(3)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依靠严刑峻法以力服人。

(4)兵家。兵家以谋略著称。

完成的作业简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不必要的展开

如:简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演变历程答:①1949—1956年,为领导体制的基本确立阶段。这是从分散的根据地政权到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集中领导的领导体制。②1956—1966年,为领导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并走向集权化阶段。党的一元化领导逐步发展为集权化的领导模式。③1966—1976年,为领导体制的混乱与畸形阶段。④1976年至今,为领导体制的改革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党在社会主义时期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领导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为改革领导体制确定了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这一阶段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党政领导实行分任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一部分成员不再兼任政府的主要负责工作;地方各级党委的第一书记一般不再兼任政府的主要负责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事定单位开始试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定行政会议为政府机关和各企事业单位集体决策的组织形式;恢复行政领导的监督体系,重新设立国家监察部;规定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进行了机构的精简合并与城市机构的改革试点;调整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给地方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在农村,废除了政社合一模式,建立乡镇政权等。这一阶段领导体制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国家的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

参考答案:中国的领导体制演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1949—1956年,为领导体制的基本确立阶段。这是从分散的根据地政权到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集中领导的领导体制阶段;(2)1956-1966年,为领导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并走向集权化阶段;(3)1966年-1976年,为领导体制的混乱与畸形阶段;(4)1976年至今,为领导体制的改革发展阶段。

2.辩析题:大家在答题的时候需要把握两点:一是要把判断结果写清楚,也就是判断对错;二是要进行客观、辩证和全面的分析,对于错误的观点要分析它错在何处、反映出对哪些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存在问题、以及如何修正等等,对于正确的观点也要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简要地阐释一下。

如:领导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领导素质只有后天性特征。P150(第五章)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领导素质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特征。先天性是指领导素质的基础是遗传,从生理到气质、秉性、智力等心理素质都有遗传,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领导素质的先天性特征。后天性是指领导素质主要是后天学习实践锻炼的结果,即由有需要、有目的的培养而来,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的各方面素质,主要是思想到的素质、社会能力素质等。

完成的作业辩析题中存在的问题:不判断,不解释。

如:领导权力只能用权力进行制约。

学生答:此种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它的主要涵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

正确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对领导权力进行制约,单靠某一种制约方式,都可能给权力拥有者留下滥用权力的空间,从而以权谋私,产生权力腐败。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而要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除了以权力制约权力这种权力制约机制外,还应有以道德制约权力的道德制约机制,以及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权利制约机制。而且这三种制约机制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作用,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制约权力的目的。

(五)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一)论述题

重在考察考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观点正确,紧扣题意,联系实际,分析恰当。与简答题相比,要求回答的内容较复杂,除了要点正确、不能少,还要展开论述,否则不得论述分(我们的复习资料中有些论述题答案很多都是要点,同学们在回答是要适当展开)。如:1.结合WTO的要求,试述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前景。面对WTO规则的运作,对中国领导体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并融入国际经济大潮,从而解决领导体制的滞后性,实现政府自身管理改革的目标:精干,高效,公正,廉洁,是中国入世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国必须在以下方面努力:

1、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

2、建立与WTO规则对接的政府法律体系,严格依法行政;

3、推行政务公开,健全监督机制;

4、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

5、改进公共服务方式;

6、按照国际市场经济通行规则,改进行政审批制度;

7、加强公务员培训,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领导形象。(需要将要点展开论述)

2.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P66—70(第二章中领导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问题)

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这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要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建设:

(1)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的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以权力监督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不过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制度和保障目的有所不同。

(2)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的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侧重于事先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

(3)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此种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他的主要涵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止权力滥用的作用。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实质是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两种机制都属于统治体系的内部监督。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意在使公共权力内部的机构和官员实行相互的监督与制约,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在于培养官员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所要建立的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监督这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监督与制约。但是民主社会中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

(二)案例分析题

考察的是同学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家学习能力的综合测评,难度是比较大的。不过,大家也不必太紧张,不管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多变,它所考察的理论一定不会超出课本的范围。大家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认真审题、积极思考,是完全可以做好案例分析题。大家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认真阅读和研究案例;(2)结合案例内容,提炼相关的理论知识;(3)在分析时力求全面、深刻,结合案例内容进行理论分析,既不要脱离理论、只谈案例本身,也不要就理论谈理论、脱离案例内容。

案例分析:某县为了搞活经济,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寻找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经过调查分析认为,该县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山地面积广阔,共有山地面积366万亩,占总面积的72%,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如果开发利用,办农业和多种经济基地,农村经济就会有一个大发展,这是农村经济一股潜在的强大劲流。在此基础上,他们召开了两个会:一是智囊研究人员、咨询参谋人员会;二是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的会议。通过这两个会议,对全县农业企业的现状、山地开发的潜力及其可行性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详细的分析论证。井组织专门班子,以国土规划和农业区划成果为依据,拟定几个开发山区的方案,供县委县政府选择;最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在综合比较各种方案的基础上,作出“开发山地资源,兴办农业企业,建立商品基地”的决策。同时组织专门班子制定出全县开发山地资源的总体规划,并且准备分阶段实施该规划。决策方案制定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将方案付诸实施。一方面多渠道筹措山地开发资金,并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组织专门人员具体管理山地开发工作。由于该县决策正确,措施得力,因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县委县政府为什么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

(相关的理论知识:领导决策的程序问题:发现问题;确立目标;拟定方案;分析、评估与优选;慎重实施;追踪决策等。这个问题在教材第七章领导战略与决策,第三节领导决策的程序与方法中的第一个问题中讲述。)

案例分析县委县政府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是因为他们在制定政策时,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科学步骤,从而决策有序,政策制定合理。首先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人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正确的行政目标;其次在确立目标后,又召开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反复分析和论证了实现上述目标的各种方案,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县委县政府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了具体政策,而且立即组织实施,因而获得成功。(论述题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只答要点,酌情减分)

五、上述各种题型,会不会一题多用?有很多题型的变化?比如说,它既能做名词解释,又能做简答题。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方式来考察,自然会出现大家所说的“一题多用”的现象。但是不管题型如何变化,所考核的基本内容是不变的。所以,只要大家认真复习教材,掌握基本内容,明确题目要求,再了解一些答题的技巧和方法,相信一定能“以不变应万变”,对各种题型都能从容应对。

关于考试题型,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去认真领会。

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期末考试复习的参考资料,除了教材,主要是中央电大《领导学基础的期末复习指导》,同学们可以多看看,有什么问题,还可以随时提出,老师会尽可能地给予解答。

七、记忆方法为了使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记忆方法。

(1)关键词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很难一字一句都记住,这就需要提炼出关键词,记忆少量关键词要比记忆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得多,但只要记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很容易回忆起相关内容。

(2)提纲网络记忆法即古人所说的“提要钩玄”,亦即我们平常讲的“提纲挈领法”,就是将主要内容编成提纲进行记忆。零散的知识,不便于记忆,要是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条理化,象用线把珍珠穿起来一样,就好记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各种各样的,不仅有纵的联系,也有横的联系。因此在记忆的时候,不仅要善于穿珠,还要善于把知识编织成网。运用这种方法,对提高记忆效率有很大促进作用。

(3)图表记忆法记忆的材料越多,巩固就越困难,很容易张冠李戴,混淆概念。这时就要进行逻辑加工,将一些学习材料画成图表,使人一目了然,这样就易于记忆了。

(4)卡片记忆法将学习内容作成卡片,便于分类选取和携带,便于随时拿在手中进行记忆。

(5)争论、提问记忆法对需要记忆的材料,大家通过争论和互相提问,加深印象,帮助巩固记忆。尤其是在考试前,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收效更大。在学习小组活动时很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6)睡眠记忆法学习后马上睡眠会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回忆一下白天或前一段时间复习的材料,然后睡觉,第二天起来也会获得清晰的记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遗忘的。这是因为临睡前记忆或回忆学习材料仅受前摄抑制〈即前干扰〉的影响而无倒摄抑制〈即后干扰〉的影响。实验表明,睡眠后的记忆力比醒着不睡时的记忆力强。

(7)复习巩固记忆法记忆的最大问题是遗忘。为了避免或减少遗忘,经常复习,对已经记忆的内容加以巩固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8)变换环境记忆法当脑海里仿佛出现了强烈的反抗性,无论什么材料或事物一到脑子里就立刻被弹了出来,什么材料和事物也记不进去的时候,可以变换一下环境,比如从室内到室外,从教室到树林,由于环境的改变,头脑就会由纷乱中恢复过来,重新开始顺利地记忆。再者,改变环境之后进行记忆,也会有助于事后的想出,如果你考试时,一时想不出记忆的内容,但若能先想出在什么地方记住的,就可能引发出那些记忆的内容来。如果你是在开夜车强记,很难变换环境,那么你就换换姿势、换换用具等,即使是微小的变换,对你的记忆也会有所影响的。望同学们全面复习,重点掌握;

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下载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 2011、12、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占20%,包括网上记分作业、期中测验、学习表......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成人专科;卷号:8503) (2009.12) 第二部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言 重点掌握: 1.生产可能线的含义 2.选择所包括的三个基本问题 3.实证方法与规......

    水力学期末复习指导

    《水力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试说明 1. 课程复习要求 本课程考试着重考核学员对水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水力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本考核说明对各章内容规定了考核知识点......

    教育学期末复习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目的不具有(B)A 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 、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A 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

    会计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会计名词解释 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 会计核算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

    财务管理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1.财务 是指有关资金的收,支,运用,分配,等方面的事物 2.财务管理 就是对有关资金的收,支,运用,分配,等方面的事物进行安排,计划,协调,监督等的实务 3.财务关系 是企业在财务活......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它是反映国际贸易地区分......

    金融学期末复习简答题(精选5篇)

    1、根据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简述货币价值形式演变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2、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简要分析信用货币制度及其特点。 4、人民币能否充当世界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