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期末复习简答题[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8:3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学期末复习简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学期末复习简答题》。

第一篇:宪法学期末复习简答题

1、宪法的特性 p27

宪法与法的共性:宪法是法,在性质、反映的内容、调整目的和社会效果等方面具有法的基本特征。

宪法与法的区别:

(一)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与法律相比较,在内容上具有根本性、宏观性和全面性,而法律具有派生性、微观性和具体性。

(二)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的特殊性。全国人大投票通过,普通法律半数,宪法3/5。

(三)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四)宪法是实现民主价值的基本形式。

(五)宪法的本质。首先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2、82年宪法(现行宪法)的特点 p55

(1)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

(4)注意吸收外国有益的经验;

(5)既强调相对稳定性,又注重改革发展;

(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3、82年宪法的修改 p57

四次修改:

(1)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条、第2条,增加规定了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宪案第3条至第11条,①增加规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是所有法律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②“国营经济”一律改为“国有经济”。③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④“农村人民公社”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⑤县级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3)1999年3月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修宪案第12条至第17条。①增加规定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②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改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将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⑤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改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⑥将反革命的活动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4)2004年3月通过了14条,涉及13项内容。①在指导思想部分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增加了“政治文明”;③在爱国主义统一战线部分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④将“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⑤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及相应的补偿的规定;⑥增加了国家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⑦将对非公有制经济形势的政策由原来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⑧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增 1

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⑨将“戒严”改为“紧急状态”;⑩在国家主席的权能部分增加了“参加国事活动”的规定;⑪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部分增加了“特别行政区”;⑫将乡级人大的任期由原来的3年改为5年;⑬在国家象征部分增加了“国歌”。

4、宪法修改的程序 p136

宪法修改是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的,一般包括提案、审议、起草、议决和公布等阶段。

(1)提案。启动宪法修改程序的第一阶段。如何规定修宪提案权的主体直接关系到休闲的社会效果。在我国,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提出修宪提议。

(2)公告。提出的修正案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以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公告程序的意义在于广泛听取社会不同主体的意见,在形成正式修宪案以前形成社会共同体意志,消除因修宪可能引起的社会冲突与矛盾。

(3)审议。公告期过后,修宪案进入议决程序。重要环节是法定人数的确定,各国规定不一。

(4)议决。经过有权机构审议后决定修改的内容,经过一定程序作出议决。

(5)国民投票。有的国家在宪法修改程序中规定,经议会议决的修宪案通过国民投票方式。

(6)公布。最后一道程序,是修正案发挥法律效力的前提。公布的具体机关各国规定不一,在我国,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公告形式公布实施。

5、我国单一制的特征 p83

(1)我国没有实行一般意义上的地方自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在行政管理事务及相应立法上没有严格的统一的立法分工,除分别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力外,它们之间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地方在法律上不具有与中央相平等的地位和资格。

(2)在单一制下,为处理多民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照顾少数民族自身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建立了特别行政区,实行特别行政区制度。

6、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内容 p163

(1)宪法序言确认了宪法的最高地位和最高效力。

(2)现行宪法第5条规定了违宪审查的目标。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

(3)现行宪法第5条规定了违宪审查对象。

(4)现行宪法规定了我国违宪检查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

(5)现行宪法规定了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反违宪审查的机构。各专门委员会。

(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批准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检查。

(8)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对提交备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

7、宪法的基本原则 p61-87看书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宪法形成的基本前提和根据)、基本人权保障原则(制宪的基本目的)、权力制约原则(达到制宪目的的基本手段的基本形式)、法治原则(既是这三原则的基本内涵、也是这三项原则的外在表现)、单一制(我国)。

8、宪法权利的属性、功能

9、我国公民权利的基本内容 p184

从基本权利的内容来看,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类型包括:(1)平等权;(2)政治权利与自由;(3)人身自由;(4)宗教信仰自由;(5)文化教育权利;(6)社会经济权利;(7)监督权与请求权;(8)特定主体权利。

10、限制基本权利的目的与界限 p198-209

基本权利受限性是20世纪宪法的重要特征,反映了基本权利相对化、社会化的趋势。

限制基本权利的目的:

(一)维护社会秩序。正常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保障国家安全。在一个社会里,保障基本权利首先要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即国家政权的稳定。

(三)维护公共利益。各国规定不同但都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即行使权利和自由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共利益。

限制基本权利的基本形式:

(一)基本权利内在的限制。

(二)宪法限制和法律限制。

(三)紧急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

(1)紧急状态下限制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①通过基础权力界限的解释确定基本权利的规范领域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宪法解释的标准与具体规则。②迅速控制紧急状态的需要,恢复宪法秩序。③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需要。

(2)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的限制界限。①限制的范围。肯定式、否定式、折衷式、模糊式规定。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一般可以克减,人的生命、思想、信仰方面的权利不得克减。②限制的程度。不能无限制地限制或克减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得侵害人权的本质内容。③限制的条件。限制或克减基本权利需要符合以下几方面的条件,市政府行使的紧急权不仅具有合法性,而且具有权威性,防止可能出现的紧急权的滥用。时间起点: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限制依据:形式法律。实施主体:实体和程序合法。

(3)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的保障与救济。①宪法限制基本权利的合理界限。合目的性或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合比例或狭义的比例原则。②限制基本权利的救济。对规范性文件的违宪违法审查(附带性审查、抽样审查);对限制行为的违宪违法审查。③特别权力关系与基本权利的限制。是基于职业的特殊性而作的属于合理范围内的限制,同宪法确定的平等原则并不矛盾。

11、政治权利的广义和狭义 p229

所谓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可能性。它表现为两个形式:一种是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活动,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行驶为基础;另一种是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通常表现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简称为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可分为广义与狭义概念。狭义的政治权利仅指选民行使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广义的政治权利包括参与组织管理活动的权利与表达的自由。

12、选举法修订的创新点p349-351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改。主要内容:

(1)首次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规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

(2)进一步增强候选人透明度,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或者代表候选人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

(3)规定“选举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从而保证无记名投票制度的实现,同时对投票站的设立和选举大会的召开、加强流动票箱管理作了规定。

(4)增设“选举机构”专章,选举委员会履行的职责包括进行选民登记、划分选区、组织介绍代表候选人情况、确定选举日期、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等。

(5)规定禁止公民同时在两地担任人大代表,并规定代表候选人应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如实提供个人身份、简历等情况。

(6)提高了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总名额上限,由最多不超过130名修改为不超过160名,并强调人大代表广泛的代表性,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基层代表”。

(7)对代表辞职程序作出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

(8)增强了对破坏选举行为的查处能力。

13、选举法的基本原则p353-356 看书

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p426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少数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据宪法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现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制度。

15、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基本职权p377、388

全国人大:

(一)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

(二)立法方面。

(三)人事方面。选举、决定。

(四)监督方面。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提出询问和质询、罢免。

(五)决定重大国家事务方面。

(六)其他方面。

(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

(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

(二)制定法律,解释法律。

(三)人事任免。

(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五)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自身的组织工作。

(七)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

权。

16、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p449

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高级、中级、基层)、专门人民法院。

17、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 p454

(一)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二)合议制。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由三人及以上单数的审判员或者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做出判断或者裁定的制度。合议庭审判是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是各级人民法院设立的审判工作组织,又是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一项制度,该制度对保证办案质量和实现国家审判职能具有着重大作用。(重大、疑难案件)

(四)审判监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法定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发现确有错误后,依法重新审判的一种特殊制度。

(五)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如果与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应当回避对案件审理的制度。

17、言论自由 p237-242 看书

第二篇:金融学期末复习简答题

1、根据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简述货币价值形式演变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2、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简要分析信用货币制度及其特点。

4、人民币能否充当世界货币职能?简述理由

5、何谓货币流通?它有哪些形式?

6、简述货币发展的历程。

7、货币具有哪些重要职能?

8、简述我国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其特殊性。

9、简要分析货币制度的最新发展趋势。

10、货币流通速度如何测定?

11、什么是信用?如何理解信用的特征?

12、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3、简述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14、征信监管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15、简述利率的风险结构。

16、商业信用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17、利率体系的含义及其构成。

18、简述可贷资金理论理论

19、征信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20、简述利率的期限结构

21、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22、举例说明什么是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23、简述国际储备的主要来源

24、简述货币——价格机制的主要内容

25、简述国际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26、简述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

27、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28、简述货币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29、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积极影响 30、简述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的关联

1、根据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简述货币价值形式演变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的长期演变,最终演变产生了货币。(1)简单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就是简单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产生了货币的胚胎。(2)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交换变得经常而丰富,参加交换的商品逐渐增多。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地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和越来越多的商品相交换,由更多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称为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

当商品交换在更广泛、更经常的条件下发展时,人们从众多商品里分离出一种市场上最常见、大家最乐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所有商品都由这一种商品表现价值,即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

经过长期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演变,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身上,由贵金属特别是金银来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一)货币金属(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材料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历史上,货币制度规定以什么材料制造本位货币,就是什么货币本位制度。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规定了货币金属也就确定了货币本位。

(二)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就是指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货币单位所含的货币金属重量。与规定货币单位密切相关的是规定“价格标准”。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价格标准是铸造单位货币的法定金属量。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不规定含金量,货币单位和货币的价格标准融为一体,货币的价格标准即法定的货币的单位及其划分的等分,例如元、角、分。

(三)本位币、辅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

1、本位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

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法定通货。本位币在流通中实现“无限法偿”的原则,即法律赋予它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

2、辅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用于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实行“有限法偿”原则。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各国货币制度对辅币法偿能力的规定各不相同,有的规定为有限法偿,有的则为无限法偿。

(四)准备制度

准备制度又称发行保证制度,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是指国家所拥有的金块和金币总额,是国家的金银储备。

3、简要分析信用货币制度及其特点。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为管理纸币本位,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由政府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通过银行信用程序进入流通的货币制度。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的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的信用货币。这些货币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不建立金准备,所以它们本身并没有实际价值,而是作为一种价值的符号来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发挥货币基本职能。

(2)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发行都受政府的控制,大都由国家授权的银行来进行。货币的供应量不像金本位制下取决于一国的金银存储量,而是取决于政府对经济发展或其他因素的判断而制定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过少则会带来通货紧缩,物价下跌。

(3)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流通的。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存款的存取、黄金和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买卖、银行贷款的发放等金融业务进入流通,这就完全有别于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进入流通的情况了。

(4)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对货币流通的调节对经济发展有着特定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日益成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调控宏观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当今经济社会,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作用很大。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可以使经济达到政府预定的经济目标。

4、人民币能否充当世界货币职能?简述理由:

人民币具备成为世界货币的基础条件,但还需要需要充分满足下面的条件。因为:要实现由一国货币向世界货币的转变,从政治层面讲,货币发行国在政治上越强大,政治稳定程度越高,该国的货币就越倾向于成为世界货币。

从经济层面讲,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该国经济实力强大,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第二、该国货币币值稳定,国际信誉度高;第三,货币发行国有着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另外,国家是否允许本国货币自由兑换,是否愿意在该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条件。

5、何谓货币流通?它有哪些形式?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在现代信用制度下,现金流通是狭义的货币流通,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两种形式则共同构成广义的货币流通。

(一)现金流通

现金货币流通领域主要是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我国人民币现金货币流通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通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经过不同渠道进入流通,并经过不同渠道回到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最后流回中国人民银行,退出流通。

(二)存款货币流通

存款货币流通也叫非现金流通,即银行转帐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帐户划转款项进行的货币收付行为。因此,存款货币流通必须以各企业、单位和个人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为条件。根据不同经济内容,存款货币流通渠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金划转并不涉及银行信贷总规模,具体表现为存款货币在银行存款人各存款帐户之间的等量转移。另一类资金转移涉及银行信贷资金的投资与发放,具体包括贷款的发放与回笼、证券、黄金、外汇的买卖以及票据贴现业务的办理和到期对付等等。

(三)广义货币流通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流通是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有机统一,即为广义货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实际上都是通过银行存贷提供的,银行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

6、简述货币发展的历程。

一、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商品货币主要有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两种形态。

二、代用货币。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

三、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的现代形态。

四、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

7、货币具有哪些重要职能?

一、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说。

价值尺度,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储藏手段,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以社会财富的直接化身被贮藏起来的职能。

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在货币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条件下,用于清偿债务、支付工资、租金等,作为独立的形式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的职能。

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的职能。

二、西方学者的货币职能说。

交易媒介,强调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流通手段及支付手段职能,解决了物物交易过程中需求的“双重耦合”难题,需求的双重耦合是指在物物交换的条件下,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并且在数量和比例上都一致。

价值标准,是指货币作为记帐单位被用来计算其他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贮藏手段,可以推迟它用来交换实际物品和劳务的时间,而将其作为价值的贮藏,弗里德曼则称之为“购买力的暂栖处”。

延期支付标准。指一切长期契约均可以以货币作为单位来进行计价和标值。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标准,促进了信用制度和借贷关系的发展,成为现代货币信用经济发展的基石。

8、简述我国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其特殊性。

人民币制度是一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一、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通货,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二、人民币实行垄断发行,实行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在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人民币已于1996年实现了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在国家统一规定下的国内外汇市场可自由买卖外汇。

三、人民币将不断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一方面,人民币有我国当前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稳定的政治格局的强力支撑,另一方面人民币本身币值稳定,具有良好的国际信誉。人民币已经开始在我国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被当作对外计价支付工具发挥作用。

四、人民币制度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将形成“一国四币”的特殊货币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在现阶段我国的货币制度较为特殊,可以说是一种“一国四币”的特殊货币制度:大陆以人民币为本位币,香港和澳门在1997及1999年回归后仍然维持原有的货币金融体制,分别使用港币和澳门元作为法定货币,而台湾则使用台币。

9、简要分析货币制度的最新发展趋势。

一、网络经济下货币制度的虚拟化进程

网络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浪潮。促使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货币虚拟化进程空前加速。网络经济下货币制度的虚拟化主要是伴随着货币的虚拟化进程而对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相应调整。

二、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下的货币替代问题

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出现了货币替代的现象。货币替代是指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因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储存、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

三、欧元出现后跨国货币制度新发展

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货币制度发展成为跨国的货币制度,地区性跨国货币制度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跨国货币制度,将是货币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10、货币流通速度如何测定?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含义

货币流通速度即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周转率。单位货币每充当一次商品交易媒介就实现一次价格总额,完成一次流通。同一单位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次数越多,实现的价格总额越多,货币流通的次数就越多。货币流通速度可以看成商品价值总额与充当商品交换媒介货币量的比值。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方法

随着货币定义的拓宽以及商品定义的新变化,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越来越微观化、数理化和复杂化,但宏观经济学家在分析在研究这一问题是,往往都删繁就简,应用了如下的简化公式:货币流通速度=GNP(或GDP)/一定口径的货币量

11、什么是信用?如何理解信用的特征?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是一种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其特征是货币或商品的所有者将其货币或商品暂时转让给别人使用,借贷双方约定期限,按期归还,并由借者支付给贷者一定利息。

(二)信用的特征

1.信用是货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2.债务偿还性3.债权收益性4.信用活动风险性

12、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二)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

(三)通货膨胀预期

(四)货币政策

(五)财政政策

(六)国际利率水平

13、简述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因此,利率水平就不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流通量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变化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的结果。利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相均衡的水平。利率与货币需求成正比,与货币供给成反比。

14、征信监管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1)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这是监管的基本内容,征信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国家必须对其实施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

(2)经营合规性监管,主要包括征信数据采集.披露程序和手段的合规性,对采用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段采集和使用数据的行为,有权进行处罚;

(3)对征信信息安全性的监管,世界各国都把征信信息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管理范围,对征信机构数据库的安全性以及征信数据的跨国流动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

(4)对征信信息真实性问题引起的纠纷进行行政裁决。

15、简述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各种债券的风险大小不同,其利率高低不同,投资者从风险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因素出发选择其持有债券的利率结构。各种债券的违约风险,债券的流动性和所得税规定不同,这三个因素在利率的风险结构决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债券的违约风险是指债券发行人可能违约,即不能支付利息或者在债券到期时不能清偿面值。

流动性是指各种债券不受损失而变现的能力。

税收因素的含义是指债券利息收入的税收待遇根据债券的种类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债券的利率水平。

16、商业信用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第二,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第三,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由于商业信用直接以商品生产和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所以商业信用对于加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资本和节约商业资本,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商业信用有其自身局限性:第一,规模上和数量上的局限性。第二,方向上的局限性。第三,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第四,期限上的局限性。

17、利率体系的含义及其构成。

利率体系的含义 利率体系是指,在一个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息率由各种内在因素联结成的有机体,主要包括利率体系结构和各种利率间的传导机制。

利率体系结构的组成

就一般情况而言,利率体系结构主要有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

18、简述可贷资金理论

该理论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这一理论受到俄林和勒纳等经济学家的支持,并且成为一种流行的利率决定理论。

借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息由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给及需求来考察利率的决定。

19、征信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征信监管就是指政府对征信业的监督管理。征信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及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等都有密切联系,其重要作用和机构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国家必须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管。其必要性体现在:首先,征信业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来保证公众利益和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其次,征信业是一个需要社会公信力的行业,信誉是征信业的生命,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规范征信业的行为,以确保征信业的社会公信力;

再次,征信业是一个需要有一定条件和门槛的行业,需要政府对其开办条件和资质进行认定;

最后,征信业是一个必须保护适度竞争的行业,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征信机构的过多.过滥会导致信息分割和市场秩序的混乱 20、简述利率的期限结构

债券的期限结构是指具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待遇,但期限不同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了期限长短对其收益率的影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各种债券的市场预期,市场供求(市场分割)和期限选择不同,这三个因素在利率的期限结构决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市场预期因素是指利率的期限结构完全取决于对未来利率的市场预期,长期债券利率等于人们预期在长期债券期限内将出现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市场分割因素认为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水平是由各自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期限选择因素是指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该债券到期日之前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该种债券随供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期限升水。

21、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2)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因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项目或经常项目上。(3)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4)货币性不平衡,是指在一定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商品成本高于其它国家,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失衡。

(5)收入性不平衡,是指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22、举例说明什么是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个外币单位或100个,10000个,100000个外币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例如:2007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5723元。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例如2007年8月2日伦敦外汇市场英镑对美元报价为:1英镑兑2.0303美元。

23、简述国际储备的主要来源

(1)经常项目顺差

(2)中央银行在国内收购黄金

(3)中央银行实施外汇干预政策时购进的可兑换货币(4)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对外借款净额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

24、货币——价格机制的主要内容

在金本位条件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意味着对外支付大于收入,黄金外流增加,导致货币供给下降;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物价下降,该国出口商品价格也下降,出口增加,国际收支因此而得到改善。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盈余时,意味着对外支付小于收入,黄金内流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物价上升,该国出口商品价格也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顺差趋于消失

25、简述国际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债务国国内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和外债管理方针的不当,使外债规模的膨胀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这是危机爆发的内因。而世界经济的衰退以及储备货币国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则是诱发债务危机的外部原因。

就债权国而言,巨额的未偿债务可能会造成债权银行的巨额坏帐,导致债权银行经营受阻,甚至连累债权国金融、经济秩序的稳定。而由于偿债要求或迫于其他缓和危机措施的需要,债务国往往被强制调节其国际收支失衡、实行全面宏观经济和机构改革、开放国内市场,由此而引发国民收入下降、国内失业增加、通货膨胀猖獗、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等后果。

26、简述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

(1)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含义,它与一定的报告期相对应。(2)国际收支所反映的内容是以货币记录的经济交易(3)国际收支记录的经济交易必须是本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经济交易

(4)国际收支是一个事后的含义,是对已发生事实的记录

27、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比率来决定,购买力比率即购买力平价。一国汇率变动的原因在于购买力的变动,而购买力变动的原因在于物价的变动。货币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

绝对购买力平价:R=Pa/Pb,其中Pa为a国的物价水平,Pb为b国的物价水平,R为a国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R1=R0*(Pa1/Pa0)/(Pb1/Pb0),其中Pa1和Pa0为a国的当期物价水平和基期物价水平;Pb1,Pb0为b国的当期物价水平和基期物价水平。

28、简述货币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引发货币危机的因素很多,在许多情况下,其发生的直接导火线往往是大规模的投机资本冲击。

货币危机会干扰一国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改变一国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极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甚至诱发一国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乃至社会危机;一国的货币危机若得不到及时控制,有时会波及整个地区,酿成更大规模的货币金融危机。

29、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积极影响

(1)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有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全球性国际收支的平衡,有助于世界总产量的提高,有助于全球经济福利的增加。

(2)国际直接投资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有效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及其交换体系的变革,使科学技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3)国际间接投资利用不断变革和有效的市场使得投资者可以对其有价证券资产进行更为广泛的多元化组合,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30、简述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的关联

狭义的国际储备表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为官方结算项目中政府部门持有的储备资产金额,广义的国际储备表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为官方结算项目的全部内容。

国际收支的顺差会增加国际储备,而国际收支逆差则会引致国际储备的减少。

第三篇:劳动法学期末复习指导简答题答案

《劳动法学》期末复习指导简答题

一、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P13 答: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有以下特征:①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利过程中的劳动;②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劳动;③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家务劳动)

二、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P13 答:

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3、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有,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

三、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P27 答:

1、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2、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

3、拉动发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四、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区别。P27 答:

1、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①两者调整对象不同。②两者的主体不同。③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2、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非常广泛,它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调整这些经济关系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

3、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劳动法和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

五、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有哪些?P33 答:劳动法基本原则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劳动法基本原则知道着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立、改、废,有助于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

2、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劳动法,解决各具体劳动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

3、劳动法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具体规定的不足,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六、简述劳动法渊源主要内容 答:我国劳动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根据指定法律主体不同、法律规范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效力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部门规章。

5、其他法律规范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6、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7、地方规章。

8、国际法律文件。

9、国际惯例。

七、简述政府促进劳动就业的职责。P38 答:

1、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2、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3、国家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4、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八、简述劳动就业的法律特征P38 答:劳动就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

1、劳动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2、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3、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4、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九、简述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P42 答:

1、性别歧视。

2、健康歧视。

3、户籍歧视。

十、简述劳动合同的作用。答:劳动合同主要作用有

1、劳动合同时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2、劳动合同时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3、劳动合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

十一、简述劳动合同的特征。答:

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

2、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

3、劳动合同时双务、有偿、诺成合同。

4、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十二、简述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答:全日制用工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从事全职工作。非全日制用工,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从事本分时间工作的劳动。

十三、在哪些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随时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P76 答: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劳动合同无效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结束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十四、在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随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答: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您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有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十五、简述工会法的主要特点。P90 答:第一、工会法的本质属性或内在特点,是调整工会关系、体现国家意志的。第二、公会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工会权利,确定工会的义务。第三、工会法的调整对象具有多元性。

第四、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因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而异。

第五、工会法是劳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整机体劳动关系是其主要特色。

十六、简述职工民主管理的特点。P95 答:第一,职工民主参与是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而不是指职工有权代表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企业的管理。第二,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是劳动者以职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不是以股东或其他身份行使管理权。第三,职工民主管理是指领导者对企业内部事务的管理,包括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十七、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的规定,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的情形有哪些?P105 答:

1、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2、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

3、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

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十八、简述工资的特征。P111 答:

1、工资是劳动者基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取得的劳动报酬。

2、工资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由用人单位向本单位的劳动者支付。

3、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不包括实物报酬。

4、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取得工资则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十九、简述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答:依法订立的工资协议对企业和职工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工资协议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工资报酬的标准,不得低于工资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县级以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资协议进行审查,对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十、简述工资分配原则。答:

1、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

2、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

3、宏观调控原则。

二十一、从立法目的角度而言,工作时间有哪些显著特点? 答:第一、既有标准工作日的规定,又有标准工作周的规定,同时也有其他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二、无论是标准工作日还是标准工作周的法律规定,都仅仅确立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不得突破的上限标准看,用人单位可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确立低于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的工作时间制度。

第三、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制度,是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法律允许实行的其他工作制度,都必须依据上述两项标准测定相关的定额和因素。

二十二、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劳动者休息权的基本内容。P132 答:

1、劳动者依法享有一定期间内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

2、劳动者在特定时间休息的权利,即劳动者有权在法定节日、用人单位确定的公休日休息,用人单位不得任意调换。

3、劳动者享有相对连续性休息时间的权利,即《劳动法》第38条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4、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其他休息和休假的权利。

二十三、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休息时间的种类。P132 答:

1、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2、连续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3、公休日。

4、法定节假日。

5、探亲假。

6、年休假

二十四、简述职工探亲期间的基本待遇。答:职工在探亲假期间待遇包括以下两项。①工资待遇,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放工资。②探亲路费的承担。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二十五、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特征。P142 答:

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

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

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二十六、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P151 答: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案。

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11、有重大危害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十七、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P155 答:

1、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时,应按规定同时提出安全卫生设施的方案,所需经费应纳入总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应一并审批;

2、设计单位在设计主题工程项目时,应同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篇》,详细说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应采取的措施及其预期效果等,并严格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3、施工单位对安全卫生设施应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保证质量;

4、工程项目竣工后,当地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对工程的安全卫生设施进行试运行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二十八、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事故调查组应当履行哪些职责?P159 答: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二十九、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的法律特征。P161 答:从劳动法的角度看,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以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与身体健康为目的。

2、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是对各种劳动条件和生产设备的安全与卫生规定。

3、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具有突出的技术性。

十、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175 答: 第一、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即特殊群体保护制度只适用于特定劳动者,而非所有劳动者。第二、制度内容的特殊性,表现为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内容,与特殊群体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等密切相关,是对特殊群体特殊需要的特别保护。

十一、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的意义。P175 答:

1、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有利于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展。

十二、简述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P192 答:

1、基本保障性。

2、国家强制性。

3、互助互济性。

4、主体特定性。

5、待遇的差别性。

6、补偿性。

7、社会福利性。

十三、简述养老保险的特征。P197 答:

1、补偿性。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必须先行缴费,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在退休、退职后就可以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领取退休金。

2、广泛性。养老保险的适用对象是所有退休的劳动者。

3、必然性。养老保险的必然性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者一般都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三

十四、简述失业保险的特征。答:

1、适用对象的特定性。事业保险以拾取劳动机会为前提,只适用于失业的劳动者,而且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

2、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失业保险待遇不能永远享有,只能在法定期限内享有。

3、待遇水平较低。失业保险待遇只能保障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十五、简述工伤保险的特征。P206 答:

1、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

2、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行。

3、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伤事故的责任归于用人单位还是职工个人或第三人,用人单位均应承担保险责任。

4、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即工伤保险的投保人为用人单位。

十六、简述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的联系与区别。P214 答:单纯的医疗保险待遇是直接用于医疗服务的费用,而疾病保险包括被保险人医疗期间的休养、工资、病伤救济和医疗服务等。医疗保险与疾病保险都是对发生疾病的保险,但二者的保障目的不同。医疗保险是保障医疗费支出,其功能是实现医疗费用补偿;疾病保险是对工资收入损失的保障,其功能是收入保障。基于此,医疗保险又称为医疗保健;疾病保险又称为疾病津贴或生活补助。

十七、与其他社会福利项相比,职工福利有哪些特征?P211 答:

1、职业关联性。职工福利是与职业相关的福利,只有在本行业或本单位的职工才能享受,某些内容项目职工家属也可以享受。

2、普遍性。职工福利不是根据职工的工作量和经济状况而决定的,而是以普遍性原则,根据职工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的不同而提供。

3、功利性。职工福利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4、集体性。职工福利的主要形式是举办集体福利事业,职工主要是通过集体消费或共同使用公共福利设施的方式分享职工福利。

5、效益型。职工福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与单位的利润,因此福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单位经济效益的好坏。

十八、简述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劳动保障检查有哪些区别。P233 答:

1、监督主体不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主体除了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外,还包括公安、卫生、工商、财税、审计、防疫等专项行政挂历部门,而劳动保障监察的监督主体则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所属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2、监督范围不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只是在自己特定的权限范围内对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某一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3、监督过程中行使的职权不同。与其监督检查的范围相适应,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督职权相对比宽泛,涉及监督检查的职权有一些事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能享有的。

十九、简述工会在劳动法监督检查方面的权利有哪些。P234 答:

1、知情权。《工会法》规定,企业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2、独立调查权。当佣人单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时,工会有权直接进入有关现场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听取反映,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3、要求、建议权。

4、建议组织职工车里危险现场权。

5、参与事故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权。

6、支持举报控告权。工会有权支持职工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举报或者控告。

7、舆论监督权。工会有权运用合法的舆论手段,监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

十、简述劳动法社会监督的主要方式。P235 答:

1、普通群众的监督。一方面,任何个人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另一方面,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

2、群众组织的监督,如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监督。

3、报刊等传媒监督。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可以对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加以曝光。

十一、简述劳动争议的特点。P247 答:第一、劳动争议的产生是建立在劳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即劳动争议的前提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劳动关系。第二、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一方为用人单位,一方为劳动者。第三、劳动争议的标的是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十二、简述劳动者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中“三方原则”的主要内容。P255 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坚持“三方原则”,即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该是单数。“三方原则”明确了工会在劳动争议仲裁中的地位和职责。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办案,有利于在仲裁过程中反映职工的利益要求,发表工会的意见,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促使劳动争议公正合理解决。

十三、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法》规定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有哪些? 答:这些调解组织主要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只能的组织三种。

十四、简述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符合哪些法定条件? 答:第一、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第二、必须是因不服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向法院起诉,未经仲裁的案件不得直接起诉。第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第四、起诉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第五、起诉不得超过法定的时效期限。

第四篇:宪法学期末复习题

宪法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民定宪法是指由议会,制宪会议或公民投票方式通过的宪法

2、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或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各民主党派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4、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利属于人民,国家的代表机关即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规定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只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集中同意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6、选举权是指公民享有选举为人民代表机关代表或某些国家领导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享有的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代表或某些国家领导人员的权利。

7、特别行政区是指我国行政区域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

8、私营经济是指私营企业,它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9、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10、国家机构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治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二、填空题。

1、我国宪法规定,一切、行政法规和

2、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5、每一选区可以选出数名议员的选举制度称为

6、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即自治区、。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和道德建设。

8、中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中国权。生存权是中国的首要人权。

9、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机关,是

10、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1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1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连续任职

14、英国不成文宪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宪法性文件、权威学者的著述。

15、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批准或者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三、判断题。

1、在本质上,宪法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2、国家性质是国家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其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利的归属。(×)

3、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选举。(×)

4、特别行政区与一般的行政区域不同,具有特殊性。但在遵守宪法上,是与一般行政区域

一致的。(×)

5、人民的民主选举制由资产阶级首创,而后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

6、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以及人格尊严不受侵

犯。(×)

7、在各国的国籍法中,通常有两种取得国籍的方式:一种是出生国籍,即因出生而取得国

籍,另一种是继有国籍,即因加入而取得国籍。(√)

8、我国国旗是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确定的。

(√)

9、世界上第一个把人权提到纲领性文件和根本地位的是1996年美国的《人权宣言》,马克

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概念。(√)

10、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它形式进行转让。(×)。

11、根据宪法,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

与计划生育法》。该法于2002年9月1日起实行。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以人口与计划生育

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律。(√)。

12、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选举。(×)

13、如果是自治区,那么自治机关应当是自治区人命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

而自治区下设的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则不是自治机关。(√)

14、私营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私营企业的资产属于私人所有。这是他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本质区别。这里所说的私人,是若干人,而非一人。(×)

15、《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分别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基层

人民政府的关系作了规定。(√)

四、选择题。

1、宪法实施的监督包括以下内容(ABD)

A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

B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

C审查公民行为的合宪性

D审查政党、社会团体等行为的合宪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颁布过(C)

A两部宪法B三部宪法C四部宪法D五部宪法

3、按国家权力归属不同,近现代国家主要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是(AC)

A君主立宪制B议会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D总统制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B)

A3年B5年C6年D8年

5、宪法规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有(BCD)

A国家主席B国务院C中央军事委员会

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ABC)

A自治区B自治州C自治县D民族乡

7、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CD)

A中央人民政府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8、世界著名的(D)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宪法,确立了联邦主义原则和二元议会制的共和政体。

A英国宪法B美国宪法C法国宪法D魏玛宪法

9、宪法实施监督的方式主要有(ABCD)

A预防性审查B事后审查C个案审查D宪法控诉

10、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B)

A没收B征收C征用D并给予补偿

1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D)

A共产主义国家B社会主义国家

C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D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2、在奴隶国家,曾经实行过三种政权组织形式,即(ACD)

A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贵族共和制D民主共和制

13、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处理刑事案件,应当(ABC),以确保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A分工负责B互相配合C互相制约D互相监督

14、在总统制国家中,(ABC)

A总统是国家元首B总统直接对选民负责

C总统是政府首脑D总统对议会负责

15、宪法规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的有(ABD)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

C中央军事委员会D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五、简答题。

1、简述宪法的作用。

答:1)宪法对于组织和规范国家权利的作用;

2)宪法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

3)宪法对实行法治的作用

4)宪法对经济的作用

5)宪法维护国家的统一

2、简述宪法规范制裁性的特殊表现形式。

答:1)公民对政治过程的监督是宪法制裁的重要表现形式,构成宪法特有的制裁模式,如

选举过程、罢免制度、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等。

2)近代宪法大多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人员的违宪行为规定了追究责任以至

罢免的权利。

3)一些国家实行违宪立法审查制度,通过司法部门或特别机关,对违宪的法律、法规

予以撤消或宣布无效。

3、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P70

答:1)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3)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

4、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

1)从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选出的代表所组成的。

2)从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构成我国国家权利机关的统一体系。

3)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是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5、简述我国公民平等权的内容。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男女平等;3)民族平等

6、简述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特点。

1)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群众性的社会组织,不同于国家政权组织和其他政治、经济等社

会组织。

2)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一个具有自治性质的社会组织。

3)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基层性的特点

7、简述国家主席的职权。

1)公布法律,发布命令

2)任免权

3)外交权

4)荣典权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位的补缺

8、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立法权

2)人事任免权

3)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

4)监督权

5)应当行使的其他权利

六、论述题。

1、试述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的意义。P167

答:第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自然力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都是构成一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离开了这些条件,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发展。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时甚

至是极其重要的。

(3)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4)地理环境的优越与否及自然资源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潜力,并直接影响到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分布,并且是造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5)而一定社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其增长的速度和人口的分布也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

民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2、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P108

1)进一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2)改进和健全候选人的提名办法

3)将人民代表的必备素质法律化,并坚持按照人民代表的素质要求,确立正式代表候选人

4)改进和完善代表候选人的介绍办法

5)健全对人民代表地监督机制

6)除了继续坚持按地区选举的制度外,还可以探索辅之以按界别选举与其他方式产生部分

代表的办法,使民主的选举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以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试述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一)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1)享有权利自由的主体非常广泛

2)现行宪法确认并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范围很广泛

(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203

1)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平等

2)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公民也一律平等

3)国家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人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三)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1)现行宪法在确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时,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

展阶段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现状,来确认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内容以及物质保障问题的。

2)现行宪法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注重法律保障和实际的物质保障,因为任何权利的实现离不开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

(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1)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是统一的2)权利和义务互相依存。

3)权利和义务的彼此结合。

4)权利和义务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第五篇: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三、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即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指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7~18、19 岁)的个体身心变化状况。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及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这些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个别差异:是指在身体和稳定的心理因素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指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组织,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

班级授课制: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

求和人身心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为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修养、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等活动。

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课外教育: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四、简答题

P18、3.请说明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答:(1)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的教育贡献是: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并在自然适应性原则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较详细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确立了教学的基本原则。(2)赫尔巴特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在西方被看作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贡献是:较全面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基础较为殷实,在西方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3)杜威的代表作及其教育贡献: 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教育贡献是: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主要观点有:(A)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B)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

P19、1.请简要说明教育的经济。答:教育的经济功能是:

(A)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B)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在的经济价值;

(C)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D)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P19、5.简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A)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B)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C)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D)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P21、1.简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答: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是:

(1)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的特点;(2)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3)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义务性的特点。

P21、4.简述小学教育的任务与培养目标。

答: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与培养目标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P21、5.简述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答: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是:

(1)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2)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3)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4)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5)加强改进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

P25、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总目标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P26、1.简述教学的实质。

答:教学的实质是:

(1)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辨证统一的;(3)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P26、2.简述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P30、1.简述学校德育的意义。答:学校德育具有以下意义:(1)学校德育的社会意义

德育产生于社会需要,受一定社会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巩固、继承和发展服务。因此,德育是古往今来的任何社会所必需,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所必需。(2)学校德育对学校自身工作的意义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并加强学校德育,是全面实现我国教育目的,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3)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成长的意义

青少年是人生观、世界观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学校德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需。

P30、2.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几方面。答: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也可以说道德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3)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P30、3.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答: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3)法制教育(4)社会公德教育(5)劳动教育(6)健康心理品质教育(7)人生观教育(8)科学世界观教育(9)社会主义教育

P30、5.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答: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

(3)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

P30、6.简述德育的常用方法。答:德育的常用方法有:

(1)说理教育法(2)心理咨询法(3)榜样示范法(4)实际锻炼法(5)陶冶教育法(6)自我修养法(7)品德评价法

P33、1.简述班主任工作内容。答: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和了解学生(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4)组织班集体活动(5)做好校内外的协调工作(6)做好学生评价工作(7)作好班主作工作计划与总结

P35、1.简述教师的角色。答:教师的角色主要有:

(1)知识的传授者(2)学习的促进者(3)模范公民(4)学生的管理者(5)父母的代理人(6)学生的朋友(7)心理治疗者(8)教育科学研究者

P35、2.简述教师的具体任务。答:教师的具体任务是:

a、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b、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c、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d、教师要展开教育科研

P35、3.简述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答: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几点: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根据我国的《教师法》,教师必须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P35、4.简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答: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思想政治素养(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4)教育理论素养(5)教育能力素养

P37、1.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要求。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有:

(1)先导性(2)感染性(3)权威性(4)针对性(5)终身性(6)个别性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有:

(1)全面施教(2)民主平等(3)以身作则(4)爱严相济(5)要求一致

P37、2.简述社区教育的作用与特点。答:社区教育的作用有:

(1)协调育人(2)环境优化(3)组织协调(4)监督管理 社区教育的特点有:

(1)开放性(2)广泛性(3)多样性(4)补偿性(5)融合性

P37、3.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答:学校教育的特点有:

(1)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3)学校教育组织的严密性(5)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 4)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6)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

(((

下载宪法学期末复习简答题[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学期末复习简答题[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宪法复习

    2011宪法期末复习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英国宪法的产生 1.1215年《自由大宪章》(63条) 大宪章的基本精神是限制主权,把王权置于特定法律的约束之下,迈开了寻求民主宪政的第一......

    宪法简答题考试重点

    宪法是规范民主施政规则的国家很本法,是有关国家权利及其民主运行规则、国家基本政策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及现存社会经济结构要求的集......

    蔬菜栽培学期末考试简答题复习资料

    1中耕对蔬菜生产有什么作用 消除杂草,破除表土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促使土壤养分有效化,促进根系发育。 2 影响黄瓜性行分化的因素有哪些 环境因素:温度,短日照,光照强度,土壤/空气......

    管理学期末复习

    管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管理: 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材料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1、知觉风险:又称为感知风险,消费者产品购买前可能无法预知购买是否正确,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隐含着某种不确定性,消费者能够知觉到这种不确......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5、6题) 1.具体劳动22:也叫有用劳动,是指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体现着人......

    2014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推荐]

    一、 名 词 解 释 题 1.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

    沟通学期末复习

    沟通学期末复习一、客观题 第一章 1. 语言沟通的含义:指词语符号为载体实现的信息传递 2. 交谈的含义:语言沟通的一种方式,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递 3. 交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