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流程(精)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基本练
教师应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出示仿照例题性质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层面上的重点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2、克服定势——变式练
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出现按习惯思路思考问题,按一定的模式解答问题的心理倾向。碰见常规题型,思路比较清晰,解题速度快,而对叙述形式稍有变化的习题便难以应付。为此,在练习设计中,教师要围绕知识点的本质要素,编写变换图形方位、条件叙述的顺序、数量关系等要素的变式题组,给学生提供充分、全面的变式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本质,触类旁通。
3、串线联网——综合练
这是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扩展思维广度的练习。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练习题的设计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综合性。重点部分要深入练,易混易错的对比练,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达到把握知识本质,使新旧知识串线联网的目的。
4、拓展延伸——发展练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让这些学生和大家一样“吃大锅饭”,局限于基本性、综合性题目的练习,将不利于他们 的提高与发展。为此,教师要提供适量的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当然,这个“难”并不是提前渗入尚未学过的知识,而是难在思维上,应难而有度,难而可攀。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这类练习时,既注意求同思维训练,又注意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这样的练习把知识、思考、趣味、动手操作融为一体,练中有变,变中有比,比中求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本部分是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得,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同时,通过回归情境,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下课前也可留下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引发学生对与本节练习内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第二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简单的化聚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建立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
板书:吨、千克、克
(1)谁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说说?
(2)这三个单位从小到大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大到小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
(3)练习p91 t22、举例:说说1克、1吨、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哪些物体的重量?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1)一支牙膏重200()一提桶水重10()
一支钢笔重150()一艘轮船重50()
一袋水泥重50()一台拖拉机重2()
(2)练习书p91 t34、重量单位间的化聚。
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500千克=()吨()千克,3吨45千克=()千克
3000千克=()吨,7千克430克=()克
7500克=()千克()克,2吨=()千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一瓶墨水重150克。()
(2)一扇门高2米。()
(3)数学课本重18千克()
(4)一桶水重10厘米。()
(5)杭州到北京长1360米。()
(6)一架飞机重15吨。()
2、单位间的化聚。
7060千克=()吨()千克,1吨340千克=()千克
2395米=()千米()米,6千克254克=()克
8040千克=()吨()千克,5千米60米=()米
3、下面的○里填上〈、〉或=
980千克○1吨 3千克120克○3120克
7吨○6980千克 4千米50米○4500米
6300米○6千米90米 3米5厘米○350厘米
4、应用题
(1)一个煤矿去年日产煤782吨,今年的日产量是去年的4倍。今年每日产煤多少吨?
(2)西瓜专业有8个暖棚,收西瓜7吨600千克。平均每个暖棚收西瓜多少千克?
三、提高练习
有一个台秤,只能称40千克以上的质量。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的体重都在20—39千克之间。你能用这台秤称出他们各自的体重吗?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p552、课本p92 t8
第三篇:数学练习课课堂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一、引导指向、诱发参与(2分钟)
教师:设计目标、创设情景
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提出全面、准确、有度的练习目标。
学生:明确目标、活跃思维
认真观察练习目标,明确任务目标。(或者学生也可参与目标的制定)
二、回顾基础、强化方法(6分钟)
教师:面向全体、引导回顾学生:巩固基础、强化技能
1、知识点总结(3分钟)
通过师生对话,梳理基础知识内容的重点和注意点,为后面展开的具体练习作好引桥。
2、基本能力练习(3分钟)
在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基本能力形成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内化,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基础巩固、技能强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
三、自主探究、巩固内化(20分钟)
教师:形式开放、因材施教学生:合作探讨、多向思维
1、巩固新知——基本练(4分钟)
2、克服定势——变式练()
3、串线联网——综合练
4、拓展延伸——发展练
四、应用创新、总结升华(18分钟)教师:归纳延伸、拓展求变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得,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第四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东风东路小学 钟燕萍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理解新授课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熟练的技能,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但当前数学练习课中,教师往往考虑的是巩固知识的练习,多模仿性的机械练习,少运用知识的练习。另外,课堂上教师为突出一个“练”字,而片面追求题型多、容量大,有的甚至搞“题海战术”,让学生重复地做着他们早已会做的题目,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课堂效率不佳。这样的练习不仅不能发挥练习课应有的功能,甚至会产生“熟能生笨”的结果;同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形成一块鸡肋,直至产生厌倦情绪。那么, 数学练习课应怎样设计与组织呢?
一、练习课也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我们的练习无论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制造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如果习题的单调或者总是进行习题的模仿与套用,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等。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如在三年级上册中,当学生学完“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春游”的主题,把一道道练习题串联在“春游”的情境之中,从解决学生人数,选取旅游景点,了解门票的价钱,然后买票,游玩,在这一系列的“春游”情境,学生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练习内容,而且让学生自己当了一回导游,解决了“春游”中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如买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给学生订午餐,怎样安排座位,有两家店都实行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你准备去哪家预定?„„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解决数学问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仅充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生活经验。
二、练习课要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满足需求
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首先练习要有递进性,习题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学习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的练习,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的练习就是基本的,检查学生是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如求36、20的最小公倍数;
第二层的练习,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内涵,设计了一些判断型的练习,用于提高学生能力的题目。
如:(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2)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能被这两个数整除。()
(3)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第三层,设计一些综合的创新,实际应用题。
如:写出3和5在50以内的公倍数,看看这些数与3和5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 人民公园是1路和3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一次,3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又同时发车?
第四层,设计有拓展思维的,开发视野的题目。
如:爷爷对小明说:“我现在的年龄是你的7倍,再过几年是你的6倍,再过若干年就分别是你的5倍、4倍、3倍、2倍。”你知道爷爷和小明现在的年龄吗?
这样,能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A、B、C、D类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号入座”,各取所需,选择基本的一类进行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最后,习题的设计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班集体,在一个班集体里有优等生,当然也有后进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练习设计要加强知识的灵活应用性和开放性,提升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练习的设计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而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狭窄思维向广阔思维升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例如,一本相册每页能放6张,有8页,现在小芳一共有50张照片。她能把这些照片全部放在里面吗?解法一:6×8=48(张)48张<50张,不能全部放下;解法二:50÷6=8(页)„„2(张),不能全部放下。这些解法,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殊途同归,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给学生以启迪,开阔了解题思路,举一反三,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狭窄思维向广阔思维升华。
开放型练习,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通过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开阔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形,切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请你动手画一画。这道题的特点是:(1)趣味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践性。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开放性。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切的位置不同,剩余角的个数就不同。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开放型练习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解题,而是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升华。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用几种一般的方法来分析解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向思维求得的其他解法。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较为复杂“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解题方法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批评或责备,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练习设计要多以题组形式展现,提高效率
练习中进行题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新知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探究新知,通过对系列问题的解决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认知基础、所要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去优化题组设计,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如在五年级期末复习阶段时,学生已经具备周长、面积、体积等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数学知识,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在整体比较中把握各知识点,学会具体应用,我围绕一个主题情境,展开数学问题,设计了如下题组:
1、某房地产开发商,计划在小区里建一个长50米,宽25米,深2米的游泳池,你能计算出游泳池的占地面积吗?
2、如果要挖好这个游泳池,挖出的泥土用每次能装20立方米的汽车运走,需运多少次?
3、游泳池挖好后,还需要在它的四壁和池底都贴上瓷片,请你帮忙算一下,贴瓷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按发展商的需要,游泳池的底面要铺上防滑地砖,现有边长分别为36厘米,50厘米,60厘米的三种正方形地砖,你认为应该最好选择哪一种规格的地砖?为什么?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5、为了安全,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要装在与游泳池四周距离2米之处,请你帮忙算一下,栏杆的长至少是多少米?
这样,通过序列的题组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与系统建构。设计题组时要重视习题内容的思考性与启发性。突显题组的学习效应和练习价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开阔视野,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五、练习后注重解题后的反思或小结,深化认知
反思是指人们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等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一种对认识活动的再认知。反思性学习是指对学习过程始终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具有一种执著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然而,学生面对学习常常疲于完成任务,不花时间进行反思,尤其是在练习课上,教师往往是主观地根据教学任务、内容,自己制定练习内容,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完成练习任务,并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一旦在练习中出现了错题,学生只满足于把错题改正过来,并没有认真反思做错题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去寻求自己的错误原因,不会独立进行练习,更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练习课上增加反思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清楚地了解自己前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准确分析错题原因,并且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同时也使他们养成对自己错题负责的好习惯。除了对错题反思,对解答正确的题目也应该反思。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还不能算结束,要使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融汇贯通,必须进行反思或小结,哪怕是一句,那也是对知识的总结与概括,让学生通过练习后的讲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巩固理解。这部分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应提倡、鼓励学生通过解题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练习课所涉及的解题和技巧,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小学数学练习课,大有文章,要真正提高练习课的效益,还必须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设计练习课。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认识练习课的地位作用,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做到精选、多变、巧练。通过从点--线--面的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形成网络,使原先一直被认为是“鸡肋”的数学练习课,在教师的精心调制下,变成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大餐,让数学练习课伴随着生活、伴随着游戏、伴随着美味、伴随着学生的兴趣、成功,伴随着师生的智慧,绽放出智慧的光芒,开出智慧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叶尧城、向鹤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第 1 版。
第五篇: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反思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数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练习课的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独立练习为目的,对新授课做补充和延续。教学之初我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分成两个对抗小组,以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同时又不忘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全课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对学生学习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
本课教学,我很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教学中也体现出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不够,合作意识不强,团队精神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培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