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滑轮教案设计修改
《滑轮》教案设计
杨庄镇中心小学刘娜 教学目标:
能用滑轮、测力计、钩码等器材作简单的定滑轮、动滑轮观察、比较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获得科学结论
愿意合作交流,能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乐于用学到的滑轮知识改善生活。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初步感知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指导利用滑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吊车模型、木滚(代表重物)、支架、两个滑轮、三根绳子、两个钩码、一个平板测力计(以上演示、讲解用),网络课件。学生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一个支架(上面带钩)、两根绳子(两端打环)、两个滑轮、四个钩码(两个代表重物,两个代表拉力)、一个平板测力计、研究记录单。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莱芜的高楼大厦是越来越多,你知道建筑工人是靠什么机械把建筑材料从低处运到高处进行建筑的? 生:吊车、起重机、滑轮„„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工地上经常用到的吊车模型,想不想看? 生:想
师(边操作边提出观察任务):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吊车之所以能提升重物是因为它的哪个部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上面的轮子。
师:像吊车上这样的轮子叫滑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滑轮》(板书:滑轮)认识滑轮、定滑轮、动滑轮。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滑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滑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会发现诸如是圆的、能转、上面有钩、边缘上有凹槽等特点。师:(演示)像这样把绳子绕在一个轮子周缘的槽里,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滑轮。现在,老师给同学们组装两种滑轮(交待观察任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后面的实验我们要用到)和它们的不同。
(边讲解边演示)把滑轮固定在这个支架的横梁上,把绳子绕进滑轮的凹槽内,绳子的一端挂上一个钩码代表重物,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用手拉的时候,注意要是两根绳子尽量保持平衡,以减小摩擦力。好,再拉一次,我把这个滑轮叫做1号滑轮。老师再来组装第2种滑轮,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支架上,用钩码代表重物挂在滑轮的下面,把绳子的另一端绕进凹槽内,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注意在拉的时候,两根绳子要尽量保持平行,再来拉一次,我把这个滑轮叫做2号滑轮。通过刚才老师的演示,你能发现1号滑轮和2号滑轮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能发现利用1号滑轮用力往下拉,重物就能往上走,2号滑轮用力向上拉的时候,重物也跟着向上走。还能发现这两个滑轮最大的区别是:1号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2号滑轮能跟着重物一起移动。
师:因势利导出,像1号滑轮这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板书),像2号滑轮一样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板书)。
三、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师:关于定滑轮、动滑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能提出像这样的问题,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它们有什么好处?它们都能省力吗?
师:接下来我们就着重研究这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两吊车,你看到上面有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
生:两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用手指出)。
师:吊车能把那么重的货物运到高处,上面的滑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此,请你来猜测定滑轮、动滑轮可能有什么作用?
生:猜测1:定滑轮省力,动滑轮不省力;猜测2: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四、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交流实验。1.小组谈论实验方案,交流方案,教师引导完善方案。师:到底哪一种猜想正确呢?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科学家在动手之前总要先动脑筋制定好周密的计划再来动手,我们应该像科学家一样来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我们该怎样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是否省力以及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讨论)
师:在小组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研究定滑轮:先组装一个定滑轮,把分别代表重物和拉力的钩码挂在绳子的两端,看看滑轮左右平衡时,绳子两端各挂几个钩码?比较代表拉力和重物的钩码数量。
研究动滑轮:先组装一个动滑轮,把重物挂在滑轮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测出拉力(再次强调拉的时候两根绳子要平衡,两根绳子角度过大,就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再单独测一测滑轮拉的重物的重力。然后比较拉力和重物重力的大小。解释:用测力计通过动滑轮拉的重物应该是动滑轮和重物的总和,生活中由于动滑轮下面的重物很重,动滑轮的重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由于钩码的重量太轻了,动滑轮的重量不可以忽略。2.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学生实验前老师的建议
(1)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最大的收获.
(2)回忆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用力均匀,让测力计和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静止时读数,视线要与指针相平。还可以多次实验,以减小实验的误差.
(3)及时地记录发现,以有利于我们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发现问题,获得结论的证据.
再强调一下边实验边记录数据的问题。
3.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4.让学生初步感知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都知道了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那究竟为什么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杠杆知识来思考原因。
生:定滑轮不省力是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动滑轮省力是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多媒体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通过flash画面帮助学生理清上面的仅有个别同学想到的原因。在画面上和学生一起找出定滑轮的力点、支点、重点,画面可以看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从而知道了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和学生一起找出找出动滑轮上面的三点,画面可以看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知道动滑轮是一个省力杠杆,理论上讲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由于摩擦和实验误差的原因,做实验所测得的数值会有出入。
五、巩固练习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认识单独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局限,认识滑轮组。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在这里老师要考考大家。在我们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都住上了二层小楼,秋收刚过,农民朋友就把打晒的粮食从一楼运到二楼,你能不能给农民朋友提一个好的建议:使用什么机械能让他们既省力又方便的把粮食运到二楼呢?
生:由于学生没有滑轮组的知识,很多学生想到的是单用动滑轮,理由是它能省力,或者是但用定滑轮,理由是方便。个别同学可以根据吊车模型想到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使用。师:因势利导,定滑轮、动滑轮各有各的好处,但生活中如果单独使用有时就会出现一些困扰,例如下面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出现了这样的困扰:(课件出示flash1.2.3)依次介绍:
单用定滑轮:大哥和小弟要把两袋粮食运到二楼,大哥到二楼去接粮食,让小弟来拉绳子,由于小弟的重量不如粮食重,结果粮食没有上去,小弟反而上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定滑轮的确不省力。
单用动滑轮:大哥让小弟通过动滑轮来拉粮食,小弟在三楼能把比自己重的粮食拉到二楼,大哥能在二楼接到粮食,可是楼下还有一袋粮食,两人为谁下楼挂粮食而起了纷争。从中可以看出单独使用动滑轮的确不方便。使用滑轮组:小弟在楼下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的滑轮组合轻松的把两袋粮食运到二楼,让大哥在二楼接到粮食。从中可以看出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究竟省不省力,同学们可以课下做实验验证。滑轮组也有缺点:费距离。从而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像这样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板书),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由谁能为同学们组合一个滑轮组,学生把组合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六、生活应用
师:生活中使用滑轮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那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滑轮吗?
生:旗杆、窗帘、卷帘是定滑轮,起重机、晾衣架、塔叼用的是滑轮组„„ 师:老师给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滑轮应用的资料。请同学们来看一下。(播放视频:定滑轮的应用,滑轮组的应用)
七、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滑轮这种简单机械,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机械,希望同学们继续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各种机械,来改进机械工具,使机械工具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 滑轮
定滑轮:不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附:
滑轮组的研究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先组装滑轮组,把一个钩码放在滑轮组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拉力用()牛顿。再用测力计测这一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第1次
第2次
先组装动滑轮,把两个钩码放在滑轮组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用()牛的拉力。再用测力计测这两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比较大小
拉力()滑轮+钩码的重力(>、<、=)
实验现象
观察:
拉力方向向()
钩码和重物的移动方向向()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滑轮组的作用是:
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实验 小组_________ 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先组装定滑轮,绳子左右两端平衡时,在绳子的一端加一个钩码,在绳子的另一端加()个钩码才能平衡。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先组装动滑轮,把一个钩码放在动滑轮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拉力用()牛顿。再用测力计测这一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第1次
第1次
第2次
在绳子的一端加两个个钩码,在绳子的另一端加()个钩码才能平衡。
第2次
先组装动滑轮,把两个钩码放在动滑轮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用()牛的拉力。再用测力计测这两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比较大小
拉力()重物的重力(>、<、=)
比较大小
拉力()滑轮+钩码的重力(>、<、=)
实验现象
观察:
拉力的方向向()重物移动的方向向()
实验现象
观察:
拉力方向向()
钩码和重物的移动方向向()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定滑轮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动滑轮的作用是: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2007年11月23日参加莱芜市课堂教学大赛于莱城区花园学校讲课时用的教案设计。本次大赛共有来自三个城区的8名老师参加。我和张俊翠老师讲的是《滑轮》,其他六位老师讲的是《有趣的浮沉现象》。我们8人所得的分数依次是:刘娜94.3,王文娟93,王竟91.3,袁明涛88.3,张俊翠87.3,于婷婷86,张芹芹83.3,刘金陵81.7。这次讲课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自己抽到的是23号讲《滑论》的签,自己对滑轮的知识比较熟,平时积累了实验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究的层次和范围,还积累了制作课件的一些素材,如果抽到的是《有趣的浮沉现象》,恐怕成绩不理想。提前打听了三个年级的进度,从而搜集了《滑轮》这三课的flash素材也为讲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其次,讲课地点是花园学校,那里有毕桂芹、唐峰、张爱华、李淑珍、五一班主任这些老师的诚恳帮助。毕老师帮助张伟杰摆放器材,唐老师找到管电教的梅老师才使课件顺利播出声音来。张老师、李老师和班主任帮我在熟悉学生的时候维持了纪律,上课的时候,李老师亲自督阵,使学生纪律没有出现太大问题。
最后,最主要的是,张梅荣老师提示了滑轮的实质,才使这堂课有了深度。张东泽老师帮助制作课件和拷贝课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的帮助是诚恳、无私的。张伟杰帮助我借材料、修整材料,中学里的同学和同事为我借到实验材料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齐宗夏老师帮我在支架上打了个漂亮的钩,这些工作我一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是完不成的。另外,在我的正义要求下,学校也特别支持工作专门派了辆车,使我能放心实验材料在路上不损坏,也能够如期到达讲课地点。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关于这堂课的设计并不完全是自己的,有很多地方借鉴了别人的,例如在导入新课以后,观察滑轮、认识滑轮、演示组装滑轮,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这样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的思路是听课听来的。自己有灵感的地方是练习巩固定滑轮、动滑轮的应用,编造了想办法为农民运粮食这一话题承上启下,通过flash演示了单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局限。在花园学校讲的这节课,我感到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不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团结合作能力不强,作为课堂纪律的调控能力不强,环节之间不紧凑导致拖堂。这是我的总体感觉,以上说的这些方面,以后我要深入研究一下,想出很好的办法。缺点1:缺乏教育机智
这节课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我没有成熟的教育机智:在我巡视实验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组的学生没有做实验而是组装了一个滑轮组,课前由于我没有准备滑轮组的实验记录单,所以我没有让他们研究这个滑轮组是否省力,只是放到讲完了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后让他们演示如何组装的,这里没有数据的汇报,显得有点欠缺,如果在实验中我去指导那个小组,及时地把记录单添加或修改成滑轮组,让他们研究滑轮组,那么汇报的时候,既有定滑轮、动滑轮也有滑轮组。
缺点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也与我的引导有关系,在小组讨论晚实验方案我在进行引导补充完善方案的时候,我把“研究记录单”打在大屏幕上,边补充边让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记录单,我相信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会很好的配合,提高实验效率。
缺点3:课前备课还是不充分,关于滑轮组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做出实验,而不是略微代过。记录单还要再完善。
缺点4:板书不完善:加上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能改变用力方向),费距离。这几方面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得感谢这次机会,让我又增长了见识。
总之,我力求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实验材料等方面做到理想化。教案设计是靠张梅荣老师指点、借鉴别人和自身经验才能设计得比较合理,课件制作是高人帮助才能突出难点,实验材料是当教学能手评选评委时从优秀老师那里学到的一种“借”、“找”、“买”材料的方法才搞到比较适合学生研究的实验材料(这得感谢张梅荣老师的信任)。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一节成功的科学课往往靠着很多人的帮助、合作,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我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课后感受:
讲完这节课,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当我还不知道评分结果时,我为自己能够把自己的积累发挥到我心爱的课堂和学生而感到幸福,那是一种任何幸福无法比的别样的充实的幸福,像一缕阳光照射在我很长时间持续的黑暗的抑郁的心灵空间,像一丝丝甘霖飘洒在我很长时间持续的颓废、荒芜的心田。由此我知道我的生活不能离开工作,不能因为任何称之为“原因”的借口使自己不思进取,我需要这种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庆幸自己这三年来一直承蒙张老师的培养,积累了比较多的上课经验,从自己闭门造车的紧张备课到相互借鉴、学习型的开放式的放松的备课,从一味的模仿到有自己的灵感发挥,从自己单打独斗到与各类人群团结合作,从力争第一的迫切到尽我所能的坦然,我觉得自己三年来心理上真的变得有点从容了,业务上有点夯实了。这些或许都缘自于2006年春天优质课被人举报和2007年夏天的手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非常感谢那次的举报,在那之前,我一直倔强的认为有付出就必须得到回报,所以被举报后的我一直生活在委屈的阴影里。现在想来,那的确是一种不成熟的甚至是不健康的心态。直到身体每况愈下,经过手术的煎熬,自己才知道生活方式很不健康,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没有家庭、事业的和谐发展,没有生活中的娱乐,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生活,不会工作,不会学习。“心态决定一切”,经过手术的打击,我逐渐使自己平和、坦然,学会开脱自己,尽管生活上因为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难以接受的事实而万念俱灰,可因为有了工作的收获和满足,也逐渐能想开了。每当心情非常低落之时,就想,人能活多少天,屈指一算,已经走过人生的三分之一,说不定哪一天两眼一闭,一切万事成空,而自己却后悔没有来得及享受生活、工作的快乐。有时我真的是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对待,因为某种说不出来的原因吧。所以我必须给自己找一些快乐,从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活动中。于是我在家充当家庭主妇,尽量承担着一个做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学习营养配餐,照顾丈夫,使其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争取把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条,营造一个舒适的阳光的温暖小家。每天抽一点时间看点书充实思想的河流,写写日记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工作学着“巧干”不使自己很累但又能完成任务。开始每天坚持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参与集体性的娱乐活动,使自己保持一种年轻朝气的身体、心理、工作状态。这就是我的变化吧。尽管我说自己变得有点坦然了,带着不争第一的心态参加比赛,但是骨子里还是带着“要好”尽我所能、认认真真的设计课,从接到21号下午接到课题内容到今天24号晚上,我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或许不是一件坏事,起码自己的思想没有太大的滑坡,有人说工作的年限越长,心眼越多,工作越圆滑。我才工作了三年,还没有到圆滑的境界吧。
工作还是得干,因为只有工作才能给我带来无与伦比的满足、快乐,才能使我灰暗的心境有一点光明。
学习吧,用知识的点滴充实思想的河流;生活吧,“物极必反”、是非得失对半的存在里边,我们无法改变客观规律;奋斗吧,我需要活出精彩。课前交流:
表扬学生的优点,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听话。讨论、实验的模拟演练,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
划分小组,商量决定出小组长、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 明确以上四种角色的职责以及四种角色之间的相互配合。明确以上四种角色在小组内的座次以达到相互配合。小组排队进入听课教室。
第二篇:教案设计修改
《中国人视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第一中学 陈红云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教案设计思路:】《中国人视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在九年级的议论文教学中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篇驳论文。鲁迅先生写于“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的这篇文章,距现在已经70年了,文章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写的,然而,深邃的思想,简练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嘲讽味十足的同时又引人深思,在今天读来,仍然十分警醒和鼓舞人心。我在设计教案时,本着在情感上增强民族自尊心,在知识技能上理解反驳论证的方法为主要目的的原则,尽可能的有选择的突出重点的同时,也能够兼顾到细致入微的引导和升华,特别是驳论文语言特点上的感和理解。
一、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谨严、语言犀利的写作特色。
3、体会鲁迅有力的批驳谬论,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对文中所表现出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二、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鲁迅的杂文的一大特色是小中见大,“格局虽小”,内里却“有着时代的眉目”。这是有他的革命思想所决定的。你也许从历史课上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当你看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谬论时,你会怎样反驳?同时,让我们也来看看鲁迅又是怎样批驳这种谬论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背景简介】:(弄清写作背景,便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的。“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文学常识点拨:】
1.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力,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 2. 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
3. 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4.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5. 了解杂文: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他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溶为一体。一 识记生字词,扫除障碍。(要求读准字音,识记字义字形)
1、字: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jǐ)梁
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 状元宰(zǎi)相 搽(chá)
2、词:(结合课文内容释义,理解词义。)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诳骗:
说谎话骗人。
诬蔑:
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生路:
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家谱:
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右伤今: 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 替老百姓说话。埋头苦干: 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地大物博: 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作业:】识记生字词,完成听写和词语释义。
第二课时(进一步解析课文,读懂内容,同时进行情感的熏陶、导向、揣摩语言)
【板书设计】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一、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
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三、驳论证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内容梗概)】: 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在斗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
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 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第二部分: 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3--8)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3--5)“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二自然段“有人”是指梁实秋等文人,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从正面立论,这是三、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第二层,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6--8)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师: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答: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斗争更伟大。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在这一层中,鲁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中国人”作了阶级分析,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第三部分: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同时指出“状元宰相”与“地底下”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对待革命的态度也不同。“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这里运用了比喻,含义是: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小结: 】
1、这篇杂文是单刀直入的进行批驳的,首先端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而后针对论据进行批驳,以摧毁论敌立论的基础;再抓住论敌问题的实质,予以无情抨击。(由学生讨论后归纳整理)
2、这篇杂文是用“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来战胜论敌的,即抓住对方逻辑地的矛盾乘虚而入,一击致敌于死命。
3、这篇杂文在论证的过程中,理论与事实有机结合,说理透辟,判断准确,事实确凿,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作业 : 自主研讨与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如何使用修订标记?
使用修订标记,即是对文档进行插入、删除、替换以及移动等编辑操作时,使用特殊的标记来记录所做的修改,以便其他用户或者原作者知道文档所做的修改,这样作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接受这些修订。
使用修订标记来记录对文档的修改,需要设置文档使其进入修订状态,可以按照如下方法进行:
1.打开要做修订的文档;
2.选择【工具】菜单项中的【修订】菜单项;
请注意:如果你设置了修订模式,此时word状态栏的【修订】标记会突出显示出来,如下图所示:
3.设置修订标记选项;
(1)用鼠标右键点击【修订】,选择【选项】;
(2)在新出现的窗口中设置修订选项,可以设置插入、删除的标记颜色,点击【确定】。也可以不做修改,默认word所自带的标记颜色。
4.在修订模式下,对文档做修改;
请注意:培训所提交的研修成果需要保存您对模块1提交教学设计方案的修改痕迹,所以所提交的文档保持在修订模式下,不需要进行第5步操作:接受或者拒绝修订。
5.接受或者拒绝修订;
文档进行了修订后,可以决定是否接受这些修改,步骤如下:
(1)如果接受当前的修订,单击接受修订按钮。如果接受全部的修订,点击接受对文档所做的所有按钮。如图所示:
(2)如果不接受当前的修订,单击拒绝修订按钮,如果不接受全部的修订,则单击拒绝对文档所做的所有修订按钮即可。如图所示:
第三篇:教案设计(修改)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1.2 生活中的政治权利
★新课标要求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着,应该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同学的发展需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同时针对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从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避免机械记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共享使同学能够准确了解辨别生活中政治权利。
2、使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如何理解自由和政治自由。
3、通过同学发言和老师引导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二)能力目标
1、让同学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和实证,逐步提高辩证分析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众多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本质规律,提高归纳分析的能力。
2、通过老师授课讲解理论,引导学生再回归生活,促进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学生发言,思索探究知识的过程,锻炼其思维方式,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政治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又回归运用生活的授课理念,使学生意识到政治离自己并不遥远,培养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2、根据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在使他们正确的理解自由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的自由观念,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认知正确的价值观念。
3、通过学习体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践行。
二、分析教学内容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1、教学内容的分析方法
(1)情感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的,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完善,以情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交流、探究的平台,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同学的发展需要。
(2)列举、举例法:用生活中身边的例子来讲解,便于理解和记忆,也能达到提高其积极参政的意识
(3)问题教学法:老师通过教学引导启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着重锻炼学生自我发现知识的过程,加深记忆,同时便于真正理解知识点。
(4)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知识,进一步探究高层次的问题,引发深思,促进学生培养更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2、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
首先建议同学们自主预习要讲的课本知识,并在上课前通过随机跟部分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目前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掌握的程度,并了解学生对自由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地学生的起点行为及课程教学目标确立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公民的政治权利。(2)教学难点
a,正确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政治自由。b,理性掌握公民政治权利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以发现教学为主,以讲授教学为辅)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既然公民是社会的主义国家的主人,那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正确的践行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通过图片展示,让同学说说他们反映我国公民依法在行使那些权利,履行那些义务?然后总结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知识点过渡: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国家赋予公民具有选举和被选举权,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法,让同学回答那些人可以(或不可以)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一步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解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使用范围。
C,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被剥夺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国体领导的权利。
D,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2)政治自由
①知识点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对自由的理解,因考虑到中学生的成长状况和心理特点以及对政治自由的进一步理解,将对这一概念进行知识点的课外补充。
②对自由概念的补充:
A,自然的自由:就是各种物质障碍的不存在。由此我们常说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眺望、自由的空气。据此,就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言,自由就是没有自然的、物质的障碍妨碍它们的运动以及它们运动是遵循自己的意志的时候。人们说一个民族也是自由的,其含义是这个民族只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因为只有这样,它才始终遵循着它自己的意志的。因而,政治的自由也属于自然意义上的自由。
谈论:按照上段文字表述,自我的自由假定是按照自己意志行驶,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一个民族的自由又是有法律来约束的,个人自由是否与民族自由相矛盾那?
讨论后老师补充: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政治自由就是人们在纪律,法律等行
为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
自由和法律是的关系是自由矛盾统一的双方,相互依存,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的条件。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必须受法律的限制,反过来,法律也要以自由为条件,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的纪律和法律,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在法律的范围内,公民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
B,讨论:美国到处是脱衣俱乐部,而同时在办公室说黄段子都可能被起诉,这里面关于自由的理解矛盾吗?
提问后老师补充:去脱衣俱乐部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当一个社会的“自由”可能伤
害他人的“自由”时,他就必须征得对方的同意,而且是“信息充分前提的同意”。自
由的真谛,恰恰在于这种“同意精神”而不是为所欲为。所以自由的悖论恰恰在此,自由的保障,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
(3)监督权
①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②注意的知识点:监督的方向是怎样的?
③讨论:通过事例说明”文革”时期的监督所谓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提问那时公民是在正确行使监督权吗?应该怎样正确的行使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义务
下节课的知识点点播:什么是和谐社会,只发出一种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文革时期监督权是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可只是围绕这一种声音服务的,和谐应该是不同的声音汇成最美的和声,所谓有不同的声音才会有引发思索,一个会思考的社会才是健康的社会,因而公民应当饱含热情的去行使自己参政的权利,积极抓住机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或所代表团体的声音,当然就如所讲的自由是相对应的一样,行使这些权利的同时,也并不是想发什么声音就可以的,也应当履行应尽的义务。
四、教学评估
对于本节课实施后的评估,应该注重其发展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因此采用质性评价和情景评价,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
(一)课堂短期评估
1、通过课堂学生的发言和知识点的互动状况,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
2、通过课堂习题的检测进一步确定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吸收状况。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寿曼
(一)课后长期评估
1、根据在长期生活中的观察,如学生的对班委选举的积极程度或认真态度判定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运用状况。
2、根据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等进一步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
胡寿曼:
认真阅读了你的教案,总体感觉比较规范,基本上像一个完整的教案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你都注意到了,也注意了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环节,应该是比较成功的教案。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或不太明晰的地方。第一,你这个教案,在时间上是讲一节课呢还是比赛规定的15分钟,如果是15分钟,内容就太多了,根本讲不完。即使是一节课,也感觉亮点不突出,前半部分好一些,后半部分平淡得多,讲公民的义务几乎只是罗列出来,没讲清为什么公民必须尽政治义务,而且没有一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很抽象。第二,错别字太多,有些语句不通,凡是我用红字标出的,都是不规范的,请修正。第三,这次参赛时间是只讲15分钟,因此,你只能在其中选取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概念来讲授,但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缺少,你看一看哪一个知识点最有出彩的地方,比如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或最贴近现实,你思考一下,只讲一个知识点,不能多不能散,否则时间根本不够用。是否可以选取“政治自由”这个知识点来讲?请你考虑一下。
以上意见,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揭臣相
2011.4.12
第四篇:滑轮说课稿
§12.2 《滑轮》说课稿
说课教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探究了杠杆知识之后,对简单机械的引申扩展。本节课既是对杠杆原理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是简单机械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有大量的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得到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本节课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2)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组装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讲解,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滑轮(2个)、细绳(两端拴有小铁丝钩)、钩码、测力计。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从整体上,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认识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再探知认识滑轮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作用时,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然后再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2、学法指导: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寻求知识,从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思考分析——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加以应用”
三、教学思路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复习杠杆原理、分类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滑轮的本质预先打下伏笔,做到前后照应。利用生活中滑轮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介绍滑轮。
(二)新课教学
1.引入新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滑轮的结构的基础上,展示在各种场合下,滑轮都是被怎样应用的。由学生依据观察,利用给定的器材,小组合作设计并组装滑轮,而且能够提升重物。此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能够正确组装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评加强学生的印象。
2.活动探究
(1)定滑轮
提出猜想:①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
②使用定滑轮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提出实验要求:探究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探究拉力自由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并设计记录表格。
动手探究: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始探究实验此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对于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免导致错误实验结论的得出。
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高度;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提问,谈谈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体会等,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定滑轮的本质: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
(2)动滑轮
在定滑轮的探究结果之上,引导学生探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提出猜想:①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会有什么不同?
②只用一个动滑轮提起重物的时候,要使重物往上升,人必须往哪个方向拉绳子?这说明动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③动滑轮省不省力呢?为什么会这样? 其他过程与实验一相同,学生探究实验,测的实验数据,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动滑轮的本质。
(三)总结得出结论:
1.定滑轮特点: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只改变力的方向。2.动滑轮特点:省一半的力费两倍的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四)跟踪训练,出示动定滑轮的基础知识,巩固基础知识。
(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忆,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和特点。
(六)当堂达标,通过习题检测本节课的知识。
四、课后反思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旗杆的顶部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在塔吊或吊车的吊钩上有一个一边转动一边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在生活中这些现象只要留心都可能观察到。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再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
自我评价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动、定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本节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时间过于仓促。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对实验的要求不明确,还有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会延缓课堂的教学速度。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们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方向,研讨实验方法,实验时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及时纠正。
第五篇:滑轮教案
滑轮1、1、知识点:
(1)(1)定滑轮: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2)动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3)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 中n表示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
(G物+G动滑轮)其2、2、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理解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就是通过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不包括通过定滑轮的绳子段数。
(2)
理解动滑轮的支点位置与定滑轮不同:定滑轮的支点位置就是固定轴,它位于动力和阻力的中间位置。
(3)
动滑轮的支点位置不在动力和阻力的中间,而是位于滑轮的一侧,即动力和阻力的一侧,它是动支点。
3.重点难点: 1.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根据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段数,推断提起重物所用力的大小。能根据要求,画出绳子的绕法。
典型例题解析:
例
1、如图,人对绳的拉力都是F,将各重物匀速提起。不计动滑轮重,物重最大的是()
A、A、G1 B、G2 C、G3 D、G4
分析与解:
图(1)是定滑轮:其作用是不省力。拉力大小与物重相同即G1=F。
图(2)是动滑轮:其作用是省一半力,拉力F是物重的,即G2=2F。,图(3)是滑轮组: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有三段拉力F是物重的 即G3=3F。
图(4)的滑轮组: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有两段,拉力F是物重的,即G4=2F。
答案:物重最大的是G3,正确的选项是C。
例
2、如图所示,若每个滑轮重均为1N,在绳的自由端用力将重25N的物体匀速提起,不计摩擦,则拉力F=_____________N?
分析与解: 滑轮A是定滑轮,滑轮B是动滑轮,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有两段,拉力F是总重的 即F=
例
3、如图所示,某人用一定滑轮将一重力为G的物体匀速提起,若作用在绳自由端的力分别为F1、F2、F3,则()。
A、F1<F2<F3 B、F1=F2=F3 C、F1>F2>F3 D、F1>F2<F3
分析与解:
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它的作用是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力F1、F2、F3的方向虽不同,但力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答案:正确的选项是B。
例
4、使用图所示的滑轮,将重200N的物体M沿水平地面匀速拉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120N,则拉力F=________N?(绳子、滑轮重及摩擦不计)
=
=13N。
答案:拉力F=13牛。
分析与解:图中所示的滑轮是动滑轮,其作用是省一半力,即拉力F是摩擦力f的。F= f= ×120N=60N,答案:拉力F是60牛。
例
5、如右图所示,若加在绳的自由端的拉力F=G/3,试画出绳子的绕法。
分析与解:若使拉力F=G/3,则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的绳子段数应是三段。绳子的起始端应先勾在动滑轮上,然后,再依次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如右图红笔所画。
例
6、如图所示,用三种方法拉动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1、F2、F3则:()。
A、F1>F2>F3 B、F1<F2<F3 C、F2>F1>F3 D、F2<F1<F3
分析与解:
图(1)是定滑轮,其作用是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即物体前进过程中所受的地面摩擦力f=F1.图(2)是动滑轮,其作用是省一半力,拉力F2是摩擦力f的 或F2=。,即f=2F2图(3)是动滑轮,拉力F3是摩擦力f的2倍。即f=
比较F1、F2、F3可知,F3>F1>F2
答案:正确的选项是D。
或F3=2f。
例
7、如果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是90N,用一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提升这个物体,所用的力可以是__________N和___________N?(不计摩擦)
分析与解:
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提升这个物体,绳子的绕法有两种。
一种是由2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所用的拉力总重的,即F=G总/2= =45N。
另一种绕法是由3段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所用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即F= G总/3= =30N。
答案:所用的力可以是45牛,也可以是30牛。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的两个滑轮中:A是_________滑轮,B是__________滑轮,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__________,使用它可以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上图中的每个滑轮重均为2N,在绳的自由端用20N的力F可以将重_________N的物体匀速提起(不计摩擦)
3、3、如图(甲)所示的滑轮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杠杆的动力臂,若F=25N,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G=________N。如图(乙)所示的滑轮中的_________相当于杠杆的动力臂;若物体重力G=25N,则F=_________N(不计摩擦)
4、4、是非题:
(1)使用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只能省一半力()
(2)使用由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的滑轮组,若竖直向下用力提起重物,则所用的拉力只能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四分之一。(不计摩擦)()
5、5、如图所示的滑轮是________滑轮,若弹簧枰示数为150N,滑轮重30N,则物体重_________N?
6、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起重物,若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所用的拉力是物重的_________。
如果把重物提高1m,绳子的自由端向上移动的距离是_________。
7、用图中所示的滑轮组拉动物体A时,怎样绕线最省力?画出绕线图。
巩固练习答案:
1、动,定,滑轮组,省力,改变用力的方向,38。(∵F=,∴G=2F-2N=2×20N-2N=38N)
2、AC,50,BC,25,4、(1)×(2)√
5、动,270(提示∵F=,∴G=2F-G
动
=2×150N-30N=270N)6、1/3,3m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