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准确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准确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松原市前郭县长龙中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要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以及为有效教学提供一种操作模式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因此本课题研究是与教育的大背景、大形势和要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准确性的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而立项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英语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关注课程改革,特别是他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十二五”期间围绕新课程改革,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新的实验和新的经验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都极其重大。新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很丰富,但有两点,我想强调一下,一是课堂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用活泼多样、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策略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问题。一方面大家积极研究和实践如何进一步通过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另一方面由于受升学考试和方方面面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封闭式”管理和频繁考试,使学生厌倦了学习,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校长和教师。“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准确性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入手,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摆脱目前的“题海”战术和频繁考试这种师生都不愿意接受的局面。在当前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大家在实践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通过实践性研究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前,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校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的面前。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差异发展”这些重大命题探讨通过教与学活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等特质基础上,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本次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配置,都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对改革课堂教学策略开展实效性研究。
三是通过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研究,帮助教育工作者反思和克服当前教育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摈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抑学生发展以及目前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虚假发展的严重弊端增强实践活动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增强教育改革的意识,明确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方向和主题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和环节存在的困惑和办法,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办法。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我们的研究不是仅仅找出几种教学模式,而是努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促进教师师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大家的积极探索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新策略必将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改变目前的一些不合事宜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也涉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本课题说到的“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即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能够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精神的最佳效果。“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本课题所说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所采取的策略。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是:
一、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教育创新的形势下,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效果如何迅速提高的策略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六个目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英语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提高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务实型和研究型的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旨在研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步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基于师生平等交往的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有理论的研究,更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对现行的中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围绕新课程改革,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育理念;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各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教学策略;探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提供一系列解决学校课堂教学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的策略;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发展性原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学规律、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各校要组织好科研力量,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以工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把握近二十年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经验与不足。从而使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
第二、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分析包括观念、经验、教学特色与存在问题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类型水平的现状调查涉及学科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三、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堂教学方式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欢迎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推广。
总之,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三)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
组织队伍;确立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 理论培训;现状调查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期间,将分别举行多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同时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结题大会。——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课题成果
课题成果将以论文形式呈现。2012、04、10、
第二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学校开设英语学科以来,在学校领导及教研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自己在英语教学上发展比较平稳,教学质量比较稳定,为了总结经验,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我对自己所任班级的教学成绩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情况分析显示,我所任班级的学生成绩优的占67%,不及格的占7%,其余为及格和良。这说明在整体良好的后面,还有不足之处,这就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审视,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了我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小学三、四年级要达到一级目标,五、六年级要达到二级目标。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那么如何 达到这些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在课堂操练上进行有效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扎实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营造起有利于学生能进行有效学习、自主的氛围,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学习英语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3、通过实验,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策略。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这一理念所吻合。如果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使能够回答“我今后怎么学英语”这一的问题,这种能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仍然充满信心地面对英语学习的话,这才说明我们的教学是有成效的,这才是英语有效教学的真正含义。
4、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形成的同时,不断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思维,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有句话说得好:“好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其疑,析其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研究内容:
(一)加强课前备课的质量
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而要使课堂教学有效,首要条件是备好课。“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二)课堂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课上学生的动态行为,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1、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这样的思想,这样学生的发展才会是全人的发展,就不会局限于某一方面。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课堂教学应与课后的教学检测相结合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比如根据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英语测试:首先,注重英语语感训练,英语知识的查考尽可能地结合语境来进行;其次,综合测试与分项测试相结合,并加强分项测试;再次,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努力优化过程性评价。
(四)课堂教学还应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后的教学反思
1、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
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2、确立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需要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五)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现代的教学中了。对于这个时代的一名教师而言,掌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要的。尤其在当今多媒体教师手头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并把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二)案例研究法:课题研究中,在学科实施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提炼出实效明显的个性化经验。
(三)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评估与结题阶段,通过一轮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堂研究服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实施课题的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
2.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3年5月,启动课题研究,以学习、讨论、个人尝试、研究课、互相交流为主要形式,对语音,词汇版块进行研究,边学习边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和交流;定期举行交流课活动,成员间相互听课;及时反思,做经验总结。
3.总结评价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1)总结研究的经验。
(2)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六、课题组成员
组长:庞丽丽
成员:齐秀凤
白爱鹏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胜利小学
庞丽丽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
开题报告
一、项目名称
本项目名称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
二、承担单位
本课题由河南省济源市克井四中承担研究任务。
三、参加研究人员及分工情况
(一)参加研究人员 1.课题组成员 组 长:王青战
副 组 长:范新禄 孟祥生
成 员:杨林生 杨李健 范新红 张 蕾 杜新房 吕景艳
2.实验组成员
各年级组、各教研组的全体教师。
(二)研究人员分工
组长王青战同志牵头,负责课题组的组织领导工作,搞好课题研究各项工作的协调,总体构思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组成员具体实施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研究成果,适时调整研究方案。
副组长范新禄和孟祥生同志负责制定科研规范,建立课题组的会议制度和讨论制度,负责具体策划和执行研究活动,并承担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文字材料的草拟工作,时时加强与省市区领导、专家及课题组成员的沟通、联系工作,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抽样调查和个案追踪,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编辑,对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档归综。
成员杨林生、杨李健、范新红、张蕾、杜新房、吕景艳几位同志通过抓各年级组、各教研组来具体落实课题研究工作,收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及有效性”的信息反馈,与其他成员一道,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参与抽样调查和个案追踪。
实验组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课题的实验工作。
四、课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1、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是培养适应未来时代发展人才的需要。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国上下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要保证社会大系统的和谐,首先得解决社会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和谐。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场所,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通过自身的和谐去适应“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而学校的和谐关键在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因此,开展“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潮流。
2、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现存的师生关系越来越束缚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被深深烙上传统文化的印记,主要体现在:重“教师”不重“学生”的主观性;重“传授”不重“能力”的强制性;重“记”不重“思”的浅层性。旧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创造性,缺乏可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3、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符合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时代发展,师生关系必须改变,这既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又有鲜明的实践意义。从学校角度而言,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从宏观角度来说,国际上早已开始注重学生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社交”、“学会做事”被作为孩子的生存与发展的“四个支柱”。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的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4、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能够改变师生关系并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对于师生关系与课堂教学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与著述甚多。从政府层面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强调加强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性。比如,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如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究、促进合作,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维的求异与创新,构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纲要》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教学要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强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教风建设,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主张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学生真正做到“勤奋学习、愉快生活、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从文献论述看,各位专家学者纷纷从素质教育的贯彻和新课改的推进角度,阐述改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意义。国内关于师生关系与课堂教学效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论述,也为本课题研究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经验,指明了方向。
(二)课题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此理论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就得了解学生的学习前提,明确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让学生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本课题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关系的改善,培育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努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一理论揭示出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人智慧,健全人格。本课题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课堂民主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觉醒,促进其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的要求是:从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从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理解在意义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准备状态,注重情感对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等。这些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点。
五、课题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借助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改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建立起学生快乐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与学求得新发展,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奋进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融融的师爱氛围。教师对学生满腔热枕,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使师生产生亲合力,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使目的更具有可操作性,特意将其分解为以下目标:
1、改善现存师生关系中的不合理性,形成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合作共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2、改变课堂现有的沉闷的教学氛围,扭转教师一统天下的教学局面,构建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
3、转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在启发式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形成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风格。
4、转变学生现有的被动、机械、单
一、盲从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低效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6、减少和消除影响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不利因素,确保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畅通,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理论假设
我们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四)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思路: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旨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本为五个步骤:“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即发现和确定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观察实施过程和结果--反思整个研究过程。以上五个步骤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相对完整的一个螺旋圈,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视角: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调查,掌握学生资料,汇总分析,及时设置阶梯目标,及时制定教育策略,进行疏导。
2、典型引路法 学习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和现代的许多教育教学有特长的名教师的做法。
3、文献法 通过对有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教育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4、比较法 对各类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力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方法。
5、自我探索法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
6、行动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再来指导实践。
(六)研究计划(工作步骤)本课题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接受课题任务,论证选题、办理申报立项、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培训课题研究人员、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拟订调查师生关系现状内容、综合分析并提出对策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5月)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与研究计划、撰写实验和研究阶段性报告,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每学期一次评估。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5月—2009年8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
(七)成果预测:
1、预期价值:
(1)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师生关系融洽。(2)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课堂效益提高。
(3)初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课堂,创建文明校园。
2、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2)专集:经验论文集;案例集„„
六、可行性论证
(一)课题研究条件 1.客观条件:
①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及同行的热情支持。
②较为丰富的图书及网络资源可资利用。
③市、区教育相关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指导。
④学校经费投入的保障。2.主观条件:
①研究队伍老、中、青结合,高级、中、初职称结合,校领导与教师结合,结构合理,搭配得当,队伍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
②研究队伍持久而稳定的研究兴趣。
③多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感性经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④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等相关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形成研究网络 校外接受市区两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为课题研究号脉把关;校内以学校教研室牵头,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组,并以各教研组、年级组为课题实验组,组织开展实验。
2.制定学习制度,提高研究水平
①观看相关内容的教育教学光盘,提升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 ②主研人员每月撰写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经验文章或心得体会;
③主研人员每周上网学习,查阅和研读1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
④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3.确立工作制度,加强科研规范
①建立课题组会义制度、档案制度、讨论制度和论文咨询制度; 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处理各种数据。
③建立资料系统,保存课题组会议记录,并校勘各种基本资料。4.利用网络资源,检索课题资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为本课题的研究导航。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选择并确立了四大类资料:
①有关改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政策性法规,文献材料。
②国内外有关加强师生互动,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克井四中课题组 2008、9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要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以及为有效教学提供一种操作模式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因此本课题研究是与教育的大背景、大形势和要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而立项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关注课程改革,特别是他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十一五”期间围绕新课程改革,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新的实验和新的经验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都极其重大。新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很丰富,但有两点,我想强调一下,一是课堂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用活泼多样、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策略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问题。一方面大家积极研究和实践如何进一步通过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另一方面由于受升学考试和方方面面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封闭式”管理和频繁考试,使学生厌倦了学习,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校长和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入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摆脱目前的“题海”战术和频繁考试这种师生都不愿意接受的局面。在当前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大家在实践中面临的这些问题,通过实践性研究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前,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校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的面前。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差异发展”这些重大命题探讨通过教与学活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等特质基础上,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本次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配置,都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对改革课堂教学策略开展实效性研究。
三是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研究,帮助教育工作者反思和克服当前教育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摈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抑学生发展以及目前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虚假发展的严重弊端增强实践活动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增强教育改革的意识,明确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方向和主题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和环节存在的困惑和办法,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办法。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我们的研究不是仅仅找出几种教学模式,而是努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促进教师师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大家的积极探索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新策略必将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改变目前的一些不合事宜的教学模式。
课题的界定本课题所说的“课堂教学”主要指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和广义的由教师按计划组织的室内乃至校外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也涉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本课题说到的“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即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能够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精神的最佳效果。“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本课题所说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所采取的策略。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十一五”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教育创新的形势下,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效果如何迅速提高的策略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六个目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提高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务实型和研究型的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旨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步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基于师生平等交往的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有理论的研究,更有在理
论的指导下对现行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本课题研究分总课题、子课题二级。总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围绕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育理念;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各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教学策略;探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提供一系列解决学校课堂教学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的策略;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课题下设若干子课题,各校可以围绕总课题的内容,结合各校特点和需要,设计子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要符合总课题的要求。
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发展性原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学规律、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各校要组织好科研力量,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以工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把握近二十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经验与不足。从而使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
第二、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分析包括观念、经验、教学特色与存在问题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类型水平的现状调查涉及学科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三、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堂教学方式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欢迎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推广。
总之,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特成立课题专家组:专家组组长:裴娣娜教授,专家组成员:卓晴君教授、文教授、郑新蓉教授、曾天山教授,还将邀请部分中小学校长作为专家组成员
(三)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
月子课题申报、审批阶段
凡要参加此课题的学校和个人在开题会后到 月 日前将课题申请报告报秘书处,经专家组审查批准后,立项,开始课题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要求,我们将组织专家到校指导。研究准备阶段
组织队伍;确立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
理论培训;现状调查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期间,将分别举行多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同时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根据各校课题进展情况,组织专家对各校承担的子课题分别进行中期检查,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成果。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总课题结题大会。——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课题成果
课题成果将以论文、教案、课堂实录的光盘等形式呈现。我们将汇集各子课题报告、论文、教案成书出版,课堂实录的光盘将放在教育部农村远程教育网上,为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共享。
结束语
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把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配合,研究方法要科学,管理措施要有效,以保证顺利推进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还需要各地各校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给予充分支持,经费给予保障,确保各校子课题的顺利实施。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成员校为依托,组织全国有志于此项课题研究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从各地各校的特点与实际出发,广泛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各具特色的丰富经验和优秀的课堂教学策略,为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探索出有益的途径。
第五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研究研究报告
南阳市第二十一小学课题组*
焦亚珂
[摘要]本课题研究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对象是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研究方法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结果显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结果表明: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律动
音乐素养
课堂教学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
一、问题的提化的出
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课题组成员:王坤
檀雯
张华丽
杜扬
*课题组成员:王坤
张华丽
檀雯
杜杨
音乐审美教育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早在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在《论语·泰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要求儿童学唱赞美诗和军歌,把音乐作为鼓励儿童勇气和培养儿童纪律的工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内涵。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充分注意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低段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为主。根据低段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将教材化难为易,进行直观动态式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有鉴于此,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好动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重要特征。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将律动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安排在上午第三课和下午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段都是学生比较疲劳的,如果直接就给学生上课,他们肯定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常规律动,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譬如做一些与节奏有关的游戏,教师可以弹奏一段二拍子或三拍子的旋律(低段音乐教材中一般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请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节奏拍一拍;还可以听乐曲跳跳二拍子或三拍子的基本舞步。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大脑得以调整,还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为下面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在十到十五分钟,长时间的学习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疲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常规律动规范课堂秩序。譬如在每节课的中间环节,可以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拍拍手、晃晃头等动作,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当学生的纪律松散时,教师可以弹奏简短的节奏鲜明的乐句,让学生配上拍手或跺脚的声音,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推行律动就要讲究策略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小学生真正地体验律动,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增强律动的兴趣性、游戏性,引导小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在音乐游戏、舞蹈、歌表演等内容中体验律动,从内心深处由衷地爱上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通过固定律动的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对小学生开展即兴律动教育,激发小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这一特点,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来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期待,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其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勇于参与。
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能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唱边表演,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快乐的学习音乐,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打造二十一小艺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概念界定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
2、研究的内容
(1)作为导入过程的律动,其作用是揭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积极性,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作为调节音乐活动的律动,其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情绪,调整课堂秩序,提高儿童学习的热情。
(3)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编排即兴律动,弥补教学上的某些不足。
(4)让儿童自己根据音乐创编音乐律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
(5)一些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用律动进行渗透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6)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穿插音乐律动,丰富儿童的音乐生活。
(二)研究的目标
1、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音乐素养。
2、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
四、结果与分析
本学年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首先是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律动环节,力求在每一节课中体现律动内容;其次,积极参加学校的研讨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在所展示的公开课中,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体现课题研究成果;三是在学校举行的演出活动和各级学生才艺比赛中,以律动为基础,把律动内容上升为舞蹈,编排出富有儿童情趣的节目,作为课堂律动的补充和延伸;四是尽力服务班级特色活动,在经典诵读展示、英语歌曲比赛、班级元旦、六一演出活动中,编排集体律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附图1: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课情况统计图
附图2:课题组成员辅导学生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3:学生才艺展示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4:辅导班级特色活动情况统计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生的需求,因此运用律动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有助于陶冶小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育对我国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律动将小学生的心灵与肌体统一在情感体验与表现过程之中,对于提高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直观、形象化的律动,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
在小学教学中,音乐课一般比语文、数学课少,如果直接开始上课,学生难以很快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地进行。根据巴甫洛夫“条件论”,一些具有音乐课特点的特殊情景,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在音乐课伊始便创造了非常浓厚的音乐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音乐的氛围中,为上好音乐课做好铺垫。
律动使小学音乐教学具有了直观化的特点,动作与音乐协调地结合,小学生可以用心灵去触摸音符的跳动,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小学生的音乐作品情感能力无形中不断提高,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音乐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小学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律动从小学生身心两方面同时进行训练,让小学生从最初接触音乐起,就在用听觉去感受音乐的同时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在小学生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如《闪烁的小星》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整齐,旋律好听好学,刚入学的孩子都比较喜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编创模仿外星人的律动,达到通过这个律动让小学生掌握了节奏韵律,培养身体协调性,增强音乐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这一首歌曲的学习,取得以下效果:小学生看到熟悉的动作,脑海中就立刻浮现这首歌的旋律,通过优美的旋律,由衷地喜欢上音乐。只有从小学音乐教育抓起,才能全面提升整个民族的音乐鉴赏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开放、互动的律动,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而现在,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则要把创造性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得传统音乐理论技法得以简化,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律动可以使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在音乐表现上更具多重性和多样性,激发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教师应给小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律动的机会。在欣赏歌曲时,鼓励小学生用自己比较善于表达或喜欢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然后用这些动作串起来编排小舞蹈,激发小学生从小培养音乐作品情感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即使有个别学生没有很好地投入或精神不太集中,教师也可以对曲子的形式、种类做出及时调整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小学生都兴致高昂地参与律动。但这种律动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形象、情绪吻合就可以。例如:在《嘀哩哩》的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有目的地知道小学生分组扮演春游的情景,每个小学生都可以自由地用肢体语言来展现音乐的情绪。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小学生们能被歌曲所抒发的情绪感染,不放过音乐的每一个美丽的音符,在教室里即兴地发现春天的美、表达春天的美就可以了。同时,还可以引导小学生边律动边朗诵歌词来抒发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互相交流对音乐的感受,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音乐精髓的理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闻乐起舞的律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律动在应用时变化丰富,方便快捷,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好奇,并能启发增强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律动就是运用人们的这种天性,让小学生“闻乐起舞”,提高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对节奏的敏感性最强。同样,律动所表现的第一要素也是节奏。可以说音乐节奏主要体现为时间运动形式,而律动则将节奏的时间运动形式转换为空间运动形式。因此,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学会律动,要学会感知音乐节奏,要体验节奏变化所产生的情绪、情感特征。从艺术的本质特点上看,律动作为音乐与肢体运动的结合体,其根本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纯粹的音响感知与身体运动,而在于人们内心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与外部身体运动的情感表现的完美结合。听音乐表现律动就是引导小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出自本能的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在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例如:在《拍皮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律动表现音乐语言。“花皮球,真可爱”,可用拍手表示喜欢的心情。“你拍拍,我拍拍”可做摹仿拍皮球的动作,活泼可爱,极好地体现了这首歌曲的音乐语言。
(四)听、动体验的律动,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律动中有助于小学生塑造音乐形象,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像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听到音乐后引导学生此音乐描述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由此想像到什么,内心是如何感受的。律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听、动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例如:做《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上行、下行、平行的旋律。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在跳《小猫舞曲》,小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即兴舞蹈瞄呜,一只可恶的小老鼠听到小猫的叫声吓坏了,拼命逃,你们听,小老鼠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上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追上来了并画出上行箭头。小老鼠没处躲,又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下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在追。小老鼠在地上逃生画出下行箭头,老师弹奏一段平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老鼠被抓到了,小花猫高兴地跳了起来生画出平行箭头。小学生们在游戏中了解了旋律走向上行、下行、平行的概念并在活动中用即兴的动作或手势表现出来,甚至还能运用线条或图画画出来,小学生们用自己的意愿表现了音乐形象。整个过程都要由小学生自己感受,自己看,自己做,老师只是起到在前面引导的作用,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凤阳花鼓》的学习中,引导小学生创编手拿小碟和筷子的律动。这个律动虽然动作简单,但是需要全体同学密切配合,才能使筷子敲击小碟的声音整齐好听。通过这个律动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地倾听音乐,同时很好地理解安徽花鼓戏的风格特点。在《小蜻蜓》一课的即兴律动表演中,有的同学创作小蜻蜓点水的律动,还有一个同学双手握成拳,放在头的两侧,摹仿小蜻蜓睁大眼睛的作用,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提出问题:“小蜻蜓睁大了眼睛,辛勤地飞来飞去,它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捉蚊子。”老师说:“小蜻蜓捉蚊子,它是益虫,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爱护它。”通过简单的律动,使学生明白了道理,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五、讨论与建议
律动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身体运动反应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反应紧密结合来进行音乐学习,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更快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应该成为下步研究的重点。
六、结论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能极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七、参考文献与附录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儿童趣味音乐律动.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鲍贤琨编曲.幼儿律动音乐.江苏人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