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在现在学习压力大、时间紧的情况下,有助于消除或缓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轻装上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的实践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弥补当今学习策略的理论不足,能促进学生的心身健康发展,并能获得快乐的、高效的、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兴趣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以往的研究多是经验性的,大多是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出发,引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再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少有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从课程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和改革教材、教学新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教材的多样化建设方面进行分析的。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a)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个人访谈的方法,掌握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现状并通过系统分析得出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
(b)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制定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效率的策略,并在所教班级中进行试点测试。
(c)根据试点测试的结果分析,撰写论文。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 许多学生抱怨每天作业太多,既要复习当天所讲的内容,又要预习明天所要讲的新课,还要完成各门功课布置的作业,怎样有效地分配时间呢。
第二个问题:上课时如何有效地记好笔记?当记笔记与听课不能同时兼顾时,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个问题:如何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个问题: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分神怎么办。
第六个问题:如何搞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四)课题提出的背景
学习效率,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和同事们谈起过。在学校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十分着急的,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边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十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一百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素质教育,减负,新课改与高考其实是一致的,是不是成绩提高一定得靠拼体力,拼时间?如果别人不干,我们在干;或者同样都在干,我们干的多,我们能胜出,在于我们成功是因为有态度。但如果都有态度了,都干了,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很多教育同行交流起来都明白,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但大家还得该怎样干就怎样干?到底是谁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经过讨论和反思,发现竟然是我们教育者自己,于是一个向教师自己开刀的基于问题解决活动展开了,从哪里开刀?学习的主战场就是课堂,课堂学习效益高低是制约我们成绩提高的关键,课堂效率低下成为了造成课业负担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考还要考,学生素质还要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还要提高,学
生的课业负担要减,于
是,改变课堂学习效益低下,提高课堂效益方案迫在眉睫。
(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本课题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 罗扎诺夫提出激发人类最大潜能的学习有三大待特征。默默帕德斯提出了四巧学习原则。德来顿归纳出最好教学技巧的六个关键原则。刘善循的关系优化环节及激发学习潜能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家的多元智能理论。本课题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趋势分析:
1.SQ3R法
罗宾生(Robinson)提出的SQ3R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方法。SQ3R是由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成的。
(1)概览(Survey):即概要性地阅读。当你要读一本书或一段文章时,你必须借助标题和副标题知道大概内容,还要抓住开头,结尾及段落问承上启下的句子。
(2)问题(Question):即在学习时找一找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力。如果是学习课文,预习中的提问可增加你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要是研究一个课题时你能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资料,就能更有的放矢。
(3)阅读(Read)
(4)背诵(Recite):读了几段后,合上书想想究竟前面讲了些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做一些简单的读书摘要,从中找出关键的表达词语,采用精炼的语言把思想归纳成几点,这样做既有助于记忆、背诵或复述,又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且使思维更有逻辑性。这种尝试背诵的方法比单纯重复多遍的阅读方法效果更好。
(5)复习(Review):复习的最主要作用是避免遗忘。一般来说,及时复习是最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可逐渐减少,但经常性地复习有助于使学习效果更巩固,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是此意。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用如下主要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
这一方法将运用于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但更多地适用于本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特别是第一阶段国内对学习效率研究中需要运用这种方法。
2、调查研究法
这一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用得较多,课题将用于调查学生学习现状、对学习认识的情况;课题实施阶段用于调查课题的阶段实施情况;课题结题阶段用于调查课题运作情况。
3、行动研究法
这是贯穿于本课题实施全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加强在具体的实际情景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法来运用于同一情况中。在这种研究方法中,可以试用一些与此相关的方法,如实践反思法。三,研究计划
1.前期准备
(1)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认识提高学习效率的本质,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对提高学习效率研究的现状,并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组建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立项报告。
2.实施阶段
((1)按计划开展研究;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过程中要求遵循总的课题研究方案。
(3)通过中期评估,形成中期成果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
(1)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2)举办研究展示活动
(3)举办课题结题报告会。
四 预期
1、调查报告
2、系列论文
①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系列;
②提高学习效率研究系列;
第二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批评就是教学无效和低效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地说,是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校从中等师范向普通高中的转型,在分析为我校办学传统、师资优势和生源的质量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把“秉承我校的优良传统,突出学校在文科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优势,坚持走以艺术类学生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地理成绩不高,成为我校文科学生和艺术类考生成绩不够理想的重要障碍。可以说,学生地理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成绩的好坏,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能否考取理想的大学。为此,真正吃透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法学法研究,对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地理课标》)指出,“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要使学生高质量地实现学习地球科学、掌握地理学习与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目标,确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从调查分析地理“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入手,研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薄弱知识点”,找准学生学习地理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学习地理的需要、动机、态度、兴趣、信心、方法、能力等的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学案、以直观形象为手段的多媒体课件、以形式多样的发展性评价等措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练习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增强地理教学评价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学生的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教学的历史则是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教学活动效率的过程而已。换言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始终坚持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方面效果更好。面对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学困生”较为普遍,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的“陪读生”越来越多的学习状况,积极探索地理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1.有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在长期的与教育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表现出与特定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本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先后在西北师大学习心理教育专业(本科)和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由于学校的转型,现从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需要长期艰辛的付出、学习和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的两位地理教学同行,毕业于西北师大地理教育专业(本科),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但也需要研究高中地理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由于课题组成员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互补性的搭配组合,面对着水平基本相当的学生,有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专业成长的迫切愿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研究者专业成长意义深远。
2.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近两年来,我校在教学中大力推行“精讲多练,提倡反思”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可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形成的教学惯性,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教学效率仍然不高。针对目前的地理教学现状,在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考点细、要求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研究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确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同时,不断延伸课堂教学的“触角”,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不断巩固地理教学改革的成果。
3.有助于完善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难点在于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整合。《地理课标》强调,“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针对大多数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想象能力欠缺,而地理课程知识面广、知识记忆任务重、图表材料比较抽象等特点,本课题组在准确掌握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研究设计有利于整合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的学案,研究制作有助于课程重点内容综合化、直观化、形象化的多媒体课件,对完善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率,就必须从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抓起。本课题通过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尤其是地理“学困生”)学习地理课程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挖掘和培育学习者学习地理的潜质和多元智力,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段时期的参与性研究,在对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等内容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地理学案研究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我校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全面掌握地理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
基于对地理课程性质与要求的认识,对我校学生学习基本状况的分析,对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本研究试图通过了解分析地理“学困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形成地理“学困生”的主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开展符合最近发区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努力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内在发展和外在发展。所谓“内在发展”,即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和探究意识,懂得地理知识是永远发展的,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质疑和发展,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值得关注和学习,即智慧发展。所谓“外在发展”,即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和掌握为标志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的教学评价手段教学检测。
2.研究制定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难点的“学案”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综合分析各组成要素从而揭示客观规律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这些因素涉及范围很广,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有空间因素,也有时间因素。在自然方面,要考虑岩石、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因素。在人文方面,要考虑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例如,研究某地气候状况,就要从该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下垫面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此外,由于地理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时空概念与其他学科不同(在地理学研究中时空不具有可逆性),因此,地理学研究很难像数学那样抽象,很难像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那样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实验,而必须通过对一个个具有独特特征的区域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之后,才能去洞察和透视整个地域的空间结构,才有可能获取到某些一般性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符合学生学生实际水平的“学案”,强化地理课程的知识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提取地理学习中的主要知识信息的能力。
3.研究制作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多媒体课件
地理规律和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一般说来,地理规律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很大,单凭文字的描述或挂图,学生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而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我们能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原理的动画,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播放或演示表现地理现象、描述地理事物、揭示地理规律等内容的课件,可通过声音、图片、影片、动画等形式进行,由于是直观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为此,我们将对地理学习中“地球运动——自转与公转”、“光照图”、“全球大气环流”、“世界洋流的成因及分布”、“世界气候类型与分布”、“世界地理分区”等重点难点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而来,而是建构而来;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四、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截至目前,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研究很多。有些研究主要关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有些研究重视“学案”的应用,有些研究实施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些研究关注地理教学评价改革。本研究在借鉴、学习、归纳、反思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有利于提高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地理“学困生”比较普遍的现实,试图在课题组成员的行动研究中,解决我校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也希望对生源质量相对薄弱的兄弟学校有所帮助。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总结得到高中地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对策。
(3)个案分析法:针对课题实施过程的需要,实施班级和学生个案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4)调查法:学生问卷、访谈等形式,采集数据,分析反馈,对地理学案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教学评价改革等措施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以上方法在我校2008级、2009级分别选取4个班级进行研究。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7月—12月)
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的收集,课题目标的构建和课题内容的确立,设计问卷调查,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
1.前期分析阶段:通过入学不久和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对学生分别进行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样本分析,撰写《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对高一、二学生此阶段的学习现状作分析汇总,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研究实施阶段:按照学生学习现状确立课题研究方案,通过研究完善实施地理教材重点章节“学案”,制作实施地理难点章节“多媒体课件”,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探索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教学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教师对地理教学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做相应调整。
(三)结题阶段(2012年1月—3月)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最终撰写研究工作总结(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1、预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2、成果形式:论文、学案、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报告等。
第三篇: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识字效率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识字效率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字词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各年级的识字数量和要求,其中单是一、二年级,认识常用的汉字就要求1600—1800个,会写的则是800—1000个。可见,识字教学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作用与意义之深远。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效率呢?通过解决“怎样识字效率高”的问题,促使教学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也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的实施。过去那些只注重教科书,只是注重机械训练识记的单一方式,已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打破单一的识字教学局面,挖掘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而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既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提高识字的能力,又能感受到祖国民族文化的熏陶。
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效率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1、五个关键词
(1)关键词之一“新课程背景”:指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关键词之一“低年级识字教学”:指小学(1~2)年级课堂教学中以识字为主的教学。
(3)关键词之一“效率”:指在相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取得教学效果的好坏,即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
(4)关键词之一“做法”:指组织识字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5)“新课标理念下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的做法”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识字教学所运用的能增强学生主动识字愿望,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解决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学生识字的最佳途径,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段的教学重点。美国心理学家卢姆认为:7岁儿童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本身应有水平89%,低年级听写,读写的全面训练,是利用儿童身心自然发展促进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手段之一。目前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情况。一方面是低段识字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总量约3500字,而低段识字量是1800个,占识字总量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汉字结构复杂,字符抽象。再加上识字本身又很枯燥,学生总是一味地被动识字。学生觉得识字难,教师深感教字难。本课题针对一线教师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激发儿童识字兴趣,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做一些研究。对顺利完成识字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识字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研究识字教学的资源
3、探索适合低段的识字教学方法
4、学习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问卷调查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出目前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主要障碍及内在原因。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提供依据。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以得出最佳方法。
4、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写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2008年6月-8月)申报立项阶段,提出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深入论证,针对小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
2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做好研究课题的理论准备。
(二)、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10年5月)具体研究实施阶段
1、调查目前低年级段学生识字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搜集好研究前的相关数据。
2、设计并运用一系列学生乐于参与的有效的识字活动进行识字教学实践。
3、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认识的汉字自编或改编一系列低年级学生爱读的,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儿歌、谜语、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识字。
4、通过调查、测试等方法,对前段时间的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反馈,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对后面的研究作出适当的调整、改进。
(三)、第三阶段(2010年6月-10月)结题鉴定阶段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七、课题人员分工 课题组长:陆利利
课题成员:周慧子
庞叶楠
陆利利负责本课题的组织、策划、实施等工作。负责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和总结报告等。
周慧子、庞叶楠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撰写《如何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论文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前探索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前探索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十年课改至今,倡导建立生本课堂,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而生本课堂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经验积累,课堂的空间与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有必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外去,把课外实践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因为课前制作了学具,操作起来更得心应手,因为有了之前的数据调查,回答问题胸更有成竹,因为有了经验积累,提出问题时也会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出精彩,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上数学课的快乐。
二、课题研究现状
1、国内已有的部分不同学科的名校名教师在做类似这方面的研究
①就小学数学而言,目前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小学数学课本的预习方法,以及预习习惯的培养问题等等。
②他们研究的主要理念是:预习是自学的前奏,是一种课前的准备性自学: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③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新内容与旧知识是怎样的关系,在进行结构上对新知有的初步了解。其次是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掌握教材中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在听课时要引起重视。
2、我校学生现状分析
①学生书面作业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每天晚上有相当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学习; ②学生喜欢多种形式的数学作业,尤其是除了书面作业以外的活动实践;
③大多数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与家长的要求下,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数学的习惯;
④学生都认为预习对自己学习新课有所帮助,大多数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没有学生说没有帮助。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探索”在百度在解释就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意思。
“课前探索”就是学生的课前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和要求去做一些知识整理、学具准备、经验积累、信息收集、社会实践等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精彩课堂的隐形翅膀。
“小学数学课前探索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就是要开发学生课外作业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开放学生的探索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课堂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没有实践作基础,就谈不上什么经验,经验可以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生活中的原型。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探索准备有助于学生在课堂里集中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为主,同时辅之以理论研究法、实践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引导,探索科学合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前探索策略。通过班级实验,写案例等教育性活动,验证课前探索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并做好个案研究和实践记录。
2、个案分析法:即通过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地点及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评价比较,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把握教师在课题实施前后学生课前预习的状况以及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情况,同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3、调查问卷法:采取问卷方式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针对问卷结果分析摸清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围绕养成良好课前探索习惯的实验内容展开调查,了解实验的基本情况。
4、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作好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写出阶段性总结,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得出可以运用、借鉴和指导的规律性结论,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六、课题的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探索刚开始时是在老师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探索的方法和途径,而且还能养成自觉探索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前探索作业改变以往都是书面作业的单
一、枯燥学习方式,从课外实践入手,以学定教。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里去学习,去寻找,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喜爱数学、喜爱学习。
3、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空间有限,有许多学具准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不可能在课中实现,或不能够充分的完成。这样的课前探索作业弥补课堂的不足,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实践,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获得灵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也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比较与传统预习方式、方法及效果的差别;
传统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将先学后教落到实处?课前探索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方面较过去有怎样的突破?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经验、带着兴趣去听课,会不会出现部分学生在传统预习后知道答案了就不想听的现象?
2、探究“课前探索”的方式、模式及途径;
这里所指的“课前探索”不仅仅是指学生简单的预习课本,而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和要求去做一些知识整理、学具准备、经验积累、信息收集等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前奏。
①课前探索前置性作业如何预设?
教师备课的作业设计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书面作业,一部分是探索作业;教师在设计每一课作业的同时要思考指导方法以及预期效果,以及作业设计的创新价值意义。
②课前探索的途径有哪些?
③课前探索的成果如何在课堂中得以反馈体现?
3、探究“课前探索”对生本课堂建设的作用。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课前探索让学生带着经验、带着兴趣回到课堂学习,比盲目地去听课会在效果上
有明显不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脑疲倦和思想紊乱,促进生本课堂的建设。
①与对照班比,“课前探索”对实验班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
②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探究“课前探索”的价值。
部分实验教师尝试使用导学案,思考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课前探索”的积极意义,以及提升高效课堂的价值所在。
八、具体研究措施
1、在备课时要注重每一课课前探索的问题设计与效果预设。
①收集生活中的相关信息,为知识的学习提供生活经验。
②动手做一些简单制作,为知识的研究提供创新的智慧。
③查阅现有的各种资料,为知识的拓展提供第一手数据。
④参与社会实践调查,为知识的运用提供广阔的平台。
⑤阅读一下课本内容,为新课的学习作一些知识准备。
2、在课堂中要注意留意每一节课课前探索在数学课中生成的亮点。
3、在课后及时结合课堂中的典型教学案例写一些教学后记或反思。
4、每月作一个阶段心得笔记或思考,并在课题组会议上交流感受。
九、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①制定研究方案,确定“课前预习对小学数学课前探索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研究课题。
②查阅相关资料,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研究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
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课堂实践
①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②具体地根据自己所任教的某一册教材的每一课内容,设计、布置和安排学生做具体的探索要求。
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前探索”对“减负增效”的有效性思考的认识。
④审视目前的数学课堂,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摸索出预习背景下 “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⑤定期课题组集中交流,大家相互切磋,说说自己的得失与困惑,完成或完善自己的阶段实验活动记录卡,提出自己下一步实验的设想或改进措施。
⑥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进一步修整和完善方案,及时撰写研究心得,提升研究理念。
3、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①反思、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
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论文。
十、成果预设
1、出一册教学设计专题集;
2、做一份“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兴趣的变化”问卷调分析报告;
3、上汇报课;
4、完成典型案例集;
5、出一本经验文集;
6、完成课题实验报告;
十一、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数学课程标准》
3、《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
第五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开题报告
单位:新郑市孟庄二初中
姓名:常新锋 时间:2010年3月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实践意义:
意义: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促进课堂建立多维有效交往、互动的良好新型师生和生生关系;有利于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深化,使课堂教学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彰显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教师角色,逐步由课堂的控制者向引导者、促进者、实践者转变,使师生共享课堂教育智慧,构建和谐课堂。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实践基地校的教学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自课堂实践的设想:完美的课堂,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无论哪门学科,任何课堂,任何一节课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应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因此,本课题组全体老师深知: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但是却不能失去对完美的追求,可以说寻找遗憾的过程实际就是寻找完美的过程所以,本课题组全体老师努力从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学遗憾变成教学艺术。
二、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具体方向 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标准: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多向互动;
(3)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4)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树立现代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
内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深入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如教师与学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堂环境等)的综合研究,探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更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采用合作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由教研人员和试验基地校的老师共同合作,选定课题,在教学实践中边探索、边总结交流。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和熟悉教育教学理论与规律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实验
2、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途径(文件、报刊、网络等),关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课堂主体等各种因素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3、个案研究法。根据课题实践基地校的实际,对不同班级,不同语文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采集,分类研究,对比,分析。不断地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更好策略。
4、问卷调查法。开展对语文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影响语文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进行研究分析,扬长避短,征求良好的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⑴准备阶段(20010年3月——2010年6月)
调查研究当前语文课教学现状,针对问题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计划,认真、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⑵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交流教
学实践经验,针对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经验成果。
⑶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本课题定于2011年3月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报请专家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