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三要素中锻造课程教学能力

时间:2019-05-15 03:5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教学三要素中锻造课程教学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教学三要素中锻造课程教学能力》。

第一篇:在教学三要素中锻造课程教学能力

在教学三要素中锻造课程教学能力

一、修炼把脉学生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就得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摸准学生学习起点及学习的需求,学会把脉学生。我们运用了三张表来修炼把脉学生能力。

1.学情分析表,勾勒全班学习状态。每学期结束时用一张学情分析表,就能科学分析出班级学生群体状态,拟定下学期努力方向和有效策略。

学情分析表主要内容有整体情况介绍、最突出优势、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点、所需策略等。如执教三年级语文的王老师,总感觉学生们课堂参与互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于是认真分析班级学情,找到班级突出优势――听话、守纪律。亟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经过仔细思考找到突破点――开发课外阅读课程。抓课外阅读这个点把许多元素融合进去。王老师把实施策略定为:推出班级系列阅读书目、开展星级阅读竞赛、搭建阅读展示平台,在经历系列读书、讲书、演书、写书等活动课程后,语文课也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

2.预习明细表,摸准每个学生学习起点。课前自主学习是语文学习的起点,是培养每一个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关键点,也是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我们推行课前自学“六步曲”:一自学生字;二朗读课文;三联系上下文、查字词典理解词语;四说说课文写什么;五思考课后练习,在书上做好批注;六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学生预习后,教师上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简要记载分析,修改教案,找到教学的起点,把住学生学习的脉搏开展教学。

3.作业诊断表,真实记载学生知识掌握状态。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通过作业来弄清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一方面需要及时帮助困难学生,另一方面为后期教学找到起点和重点。作业诊断表主要内容可以为:作业日期、作业类型、完成情况、典型作业分析等。典型作业可以分为特别好、有创意的作业,错误普遍和特殊的作业。好的作业一定要与同学们分享,大家学习借鉴。譬如一位一年级学生,因为会写的字很少,于是他创作了一篇很有趣的漫画日记,看见这样有创意的作业,老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在班上分享,学生都对写漫画日记产生兴趣,慢慢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同样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和错误类型要进行分析,查找原因,避免错误再次出现。

三张律动分析表――学情分析表、预习明细表、作业诊断表,协助教师把脉每个学生学习状态,为律动课堂开启做了有效铺垫。

二、修炼驾驭教材的能力

课程教学能力考验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修炼驾驭教材的能力包含两个方面――建构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和重组教材的能力。

1.建构知识结构图。什么年段教什么,教师心里应该有清晰的目标体系,自觉建构起网状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对知识目标进行分解,对能力和习惯目标做出规定。这个网状化知识结构图,既有课程总目标、年段目标、学期目标,还应有课时目标,这些目标形成关联。教师能够清楚知道学生近期目标达成处于网状结构哪一点。

我们建构的网状化课程知识结构图,分两个层次,一是学期网状化知识结构图――大的体系建构,主要有小学语文总体目标、年段目标、本册课程标准要求、本册知识点整理、目标要求、知识拓展领域、实践应用等内容。二是单元网状化知识结构图――具化到课时的知识点。主要有单元主题、知识点以及达成目标、课文题目、教学目标(每课重点、主题联系、作业训练点)、知识拓展(经典背诵、课外阅读)等内容。

2.变身边资源为教材。信息社会,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做到恰到好处、适度地点拨学生,到位不越位,还要能把身边的课程资源整合为教材,有机融入课堂,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拓展、去联结。我们以课本为中心研究推出了《我是快乐小书虫》系列阅读手册,引领学生背诵经典,广泛阅读,在更广阔的空间去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修炼“因生而动”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牵引下,与学生一起创造、生成课程,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

我们在长期语文课堂实践研究中总结出语文律动课堂学习方式变革 “五方法” ―― 一“起”(起问)、二“承”(导向)、三“转”(合作)、四 “结”(辩法)、五“拓”(实践)。真正实现人人“律动”,人人“发展”。

1.“起”(起问):“起”即学生起问。课堂用学生问题来开启。

律动课堂的开启,一切来自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教师要想在每一节课让学生知识有增长点,就得找准学习起点。学习起点源自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教学目标的统整。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对问题进行整合筛选,了然于胸。再与教材要求达到的三维目标进行整合。课一开始就引发学生提问,通过问题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学生最想要学习了解的部分,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学习。

2.“承”(导向):“承”即承接,导向目标。

学生提问后怎么办?教师的导向尤为重要,教师应将学生诸多问题综合提炼,与教学核心目标链接,引导学生聚焦核心目标,在达成核心目标的同时也解开学生心中疑问。

3.“转”(合作):“转”即课堂教学转向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这是转变学习方式,课堂真正实现人人律动的关键点。

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书本形成共同体)→ 合作学习,生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形成共同体)→提升学习,师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形成共同体)→学生总结,知识建构(学生与学生形成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学习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之中,在人人动脑、动手、动口中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增强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实现人人“律动”,人人“发展”。

4.“结”(辩法): “结”即通过辩论,总结提升学习方法。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获得的知识,需要全班交流、讨论、对比,达成开放性学习共识。需要的是流畅表达、思想交锋、对比辨析、总结提升。这是知识、方法构建的重要节点。

5.“拓”(实践):“拓”即给空间让学生自主实践。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动口实践,扎扎实实进行语用训练,练就学生扎实基本功。拓展实践还包括给学生推荐经典诵读篇目、课外阅读书目、实践活动主题等,将课堂与广阔的阅读、生活空间链接起来。

在律动课堂中不断修炼课程教学能力,你就会发现教学真正因学生而动,课堂因学生而变,每一个学生在你的引领下快乐学习、自由生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

第二篇:关于舞蹈教学中的三要素

关于舞蹈教学中的三要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舞蹈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切表演艺术都遵循这样一个公式:审美效应=创作+表演+欣赏。作为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都应当懂得:以优秀的创作节目和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奉献给具有较高欣赏水平的对象,才能获得最美好的审美效应。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曾指出: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机械总和。按照这个定律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就能产生整体效应,获得1十1>2的优化效果。如何将系统论最优化的观点、定律应用于审美教育过程中呢?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在“趣”“情”“美”三要素中完成舞蹈教学任务。

一、“趣”是打开舞蹈殿堂的钥匙舞蹈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产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准确规范、优美动人的舞蹈示范来感染学生,并充分运用各种形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课为例,“身韵”的提法兼有身法和韵律的双重含义,包含着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要求。身韵课细腻地解剖了每一动的前因后果及其内外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感动,上身韵课便进入到一种特别的状态,这时,半抑制状态的大脑便开始习惯于随着肢体的动作而运动起来,这就是动作意识。身韵课实为心韵课,它练的是心。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请古筝老师临场伴奏,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学生们立即感觉到了身体、气息、内心的节奏都高度统一在一种韵味当中,他们因为受到传统乐器演奏时气氛的感染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随着优雅的古筝音乐声渐渐活跃起来时,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身韵课更深一层的价值。笔者在组合训练中也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身韵训练等并配上古筝等传统乐器,起到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即兴编舞、即兴跳舞等训练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进行即兴创作,尽力让学生寻找听到音乐后的瞬间所产生的感觉。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强化某个点,怎样依附于音乐又跳出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对此,教师应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在舞蹈教学的最初阶段,基本功和强化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很枯燥的,但却是走向艺术王国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可以把难度较高、较枯燥的动作放在“趣”中完成,并保持“情”的状态。如“控制组合”在课堂的基础训练中,舞蹈动作是控制在舞姿的停顿上,或者在短暂的动作组合延伸过程中,这就要求舞蹈动作做到技巧高和稳定性强,这项训练一般是将重心放在单腿上完成的优美舞姿,因此做起来就显得非常吃力和枯燥,这时教师应选择以轻松、抒情为基调的音乐旋律,给人以舒展、自如的感觉,从而把枯燥的“控制组合”在感情上予以调节。训练动作中也应有情绪上的控制,不仅要考虑到动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还需要气韵的流畅。准确的音乐选择能使人闻声而动,这种选择能让学生达到动作的韵律与气息相呼应的目的。随着“兴趣”的建立,教师在课堂上为扩大知识面,可以介绍舞蹈的类别、流派及艺术特点等,并辅之以相应的舞蹈动作,使学生们了解舞蹈类型的文化内蕴、价值取向和其中蕴涵的深层的民族心理等,由此广场舞 http://www.xiexiebang.com/

广场舞 http://www.xiexiebang.com/

吉他谱 http://www.xiexiebang.com/ 而让学生们在“趣”中得到收获,提高对舞蹈的认识,增强自信心,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二、“情”是走向舞蹈美的必经之路阮籍的《乐伦》称“舞以宣情”。舞蹈被称作人类艺术之母。中国古代典籍《毛诗序》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将舞蹈视为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古老也最直接、最强烈的艺术形式,是人们在讲话、感叹、吟诵、歌唱皆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感情时才生发的。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情”,“情”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舞蹈是一种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没有“情”的舞蹈是空洞的,舞蹈毕竟和杂技、竞技体育不同。情感是动作的内心根据,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动作紧紧相吻合的音乐形式,在表演性组合训练中能与舞蹈动作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和高雅的文化熏陶。教师可以在舞蹈基训课中选择大量的与动作形式、风格相符合的音乐。

广场舞 http://www.xiexiebang.com/

广场舞 http://www.xiexiebang.com/

吉他谱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优化教学三要素

优化教学三要素,把创新教学落到实处

大板桥中心学校

王朝润

创新是一个民族最优秀的品质,有了创新才会有发展。在一个人的能力素养中,创新能力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逐步培养积累而获得提升的。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创新教学已是人们茶余饭后、课堂内外耳熟能详的事。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创新教学还存在“昙花一现”、“灵光一闪”突出“一招半式”的现象,甚至一些老师认为创新教学不过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而已。那么,怎样做创新教学才能恒久弥新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呢?我想最根本的办法是:优化教学三要素,把创新教学落到实处。

教师、教材、学生是构成学习活动的三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紧扣三者,创新教学才有其可能,成其必然。

首先,要当好创新教学的缔造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要发挥引领创新实践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要增强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思辩,以旺盛的精力投身创新实践,以独到的眼光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举,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看到自身的创造潜力是增强创新意识迈出的关键一步。有的老师善于语

言描述,有的老师精于书画,有的老师擅长动手制作,还有的老师长于逻辑推导……在教学活动的预设环节中就应该考虑运用这种优势潜力。例如,我校赵老师是一位画画高手,一次在上“多种多样的花”一节内容时,教学过程中他不时在黑板上几笔勾勒,各种各样的花就惟妙惟肖地展现在黑板上了。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个个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很快掌握了各种花的特征。同样,在“可能性”一节教学中,李老师制作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练习题卡片,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两堂课,教学的氛围和效果都挺好。

另一方面,要具备创新教学的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思考,教师应具备五方面的素养:

1、设计水平

2、引导水平

3、情绪状态

4、认识水平

5、思维水平。深入研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应必备的素养。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强调启发,反对注入。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美教育时曾明确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这个名词也许不太好,不过实际是这样的。”此评价可谓一语中的。自古至今,我们的教育都是重灌输的教育,死记硬背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的学者提倡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他们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

是另一种方法的不足所在,反之亦然。倘若能利用多种方法之间的这种互补性,并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配合使用,一定能取得开发智力的良好结果。要着眼于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偏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体现21世纪教育理念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氛围,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为学生具有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有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打基础。

再一方面,要形成创新的风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有一种风格是大家应该共同拥有的——那就是不断创新的风格。一位教师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局限于教材模式和现有的教学条件手段,而是多种渠道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新形式,带给学生一堂堂新颖而富有创新趣味的学习课程,本身就是对教学的传统意义,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理念的超越。学生是极富好奇心的,受此影响,可能不经意间已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创造智慧的种子,会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开出灿烂的创新之花。

其次,把教材用活。教材是学习活动的依据和影子,“吃”

透教材、用好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如语文课堂上还存在着缺乏思维层次的以读代讲;数学课堂上刻板地执行教材,缺乏根据学情重组教材的改革大气;英语课堂还有运用一成不变的游戏机械操练的现象。在这样教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单调,缺乏个性,长此以往其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定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减了。创新素养课程的教学重在参与,重在实践。教学结果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

这里讲的“吃透教材”有些特别,一是指在明确了教学内容、目的、重难点、思路方法等的基础上理清教学需要,从而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准备教学用具,并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具的收集和制作,甚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参与运用。

二是梳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价值。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思维是教学的主线。创新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着问题展开,创造性的参与强调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觉察、问题的系统提出和共同的理解。

创新性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一切知识就都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实效。问题不

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而且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能成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创造动机和创造思维,并提供创造的可能目标和突破口,进而促使学生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比如“多边形面积整理复习”时,可引导学生提出这样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否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新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这时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创新思维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在这种状态下去掌握知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

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再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创新教学理念的体现者和实践者,强化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主体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效地参与是以个体对正直和尊严的渴望,以采取主动的能力为先决条件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创新活动是一种需要高度自主探索精神的活动,而这种精神萌芽于主动学习。学成于思,思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好奇和探索的内在动力减退直至消失“新基础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提高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课堂的主动权不能垄断在教师的手中。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把平行四边形沿底边上的高分割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这时,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能否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呢?我没有给出结论,而是让这位学生到讲台前说出道理,并让他带领同学动手操作。最后发现,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侧边作为底,沿这条底边上的高分割拼凑后,得到的结论与这位同学所想的是一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进一步激励了创新意识。近言之,一题多思,精益求精;远言之,培养了学生敢于越出常规,探索新的方法,善于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于继承,必须勇于创新与突破。

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①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②整体推进与个别化的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分层分类地推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③学生参与过程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上述关系处理好以后,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果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那么将会对增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供很好的动力。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习的任务与学生学习的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用一种平等合

作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共同商讨某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形式,使学生体验到只有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②要注意个别差异,尤其是对那些主动参与意识差的学生,应热情鼓励他们,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帮助他们改正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方法,使他们及时走出学习和发展的困境,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③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表现在很多方面:好奇心强,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勇于探讨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不固执己见;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低头等。

从“教的行为、学的行为、互动行为、教材的优化利用”去分析课堂教学能否在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造。教师是否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和多边互动的思想;是否树立基础教育为人生打基础、为创新奠定根基的思想;是否有创造性,是否有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优化教学三要素,把创新教学落到实处。

第四篇:儿童声乐教学三要素

儿童声乐教学三要素

声乐艺术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用脑、用嗓、用耳去感觉的艺术。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声音训练是基础

在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必须放在首位。声音的好坏、音域的宽窄,是能否唱好一首歌的关键所在。发声练习时要对姿势、呼吸、发声、节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发声技能技巧,正确运用到演唱当中。

1.姿势一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反复提醒学生注意姿势,要求他们做到:(1)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驰;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两手自然下垂;头部自然保持平稳,双眼平视前方;胸稍向前挺起,腹部微收;面带微笑,身体重心略向前倾。

2.呼吸一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和动力。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静坐练习。指导学生坐正,不要坐满凳,嘴轻轻闭上,将两手贴在助下(约2—3分钟)。当学生感到两肋呼吸的动作时,再向他们说明歌唱呼吸的正确位置。这个练习可避免学生在吸气训练时常犯抬肩、胸口僵硬、鼓肚子的毛病。(2)抽泣练习。启发学生找抽泣时的的感觉,通过反复体会,使他们感到肋骨下端的膈肌随着抽泣声有重庆声乐教育培训资源网弹性地往下往外扩张。坚持做几分钟,膈肌会有累的感觉,让膈肌得到了锻炼,这样快速吸气可用于歌唱时抢气或偷气。(3)闻花香练习。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用鼻腔慢慢地吸入,好像一直缓缓地吸进腹部、肚脐、腰围处(隔肌),吸满后将气吐掉,这样反复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深呼吸的感觉。掌握了吸气的方法,还要学会控制运用气息。(1)在做深呼吸的过程中,突然停住吸气,这时横膈膜仍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几秒钟后,气要平稳均匀地从牙齿缝里呼出”S”的声音。”S”声始终是弱的力度,这样练习既锻练膈肌保住气息的能力,又练习了有支持有控制的呼气。切断气息的练习。先将气吸人肺底,呼气时上下牙齿自然闭合,随着气息发出”S”的声音,中途将气息长短不一的切断。做此练习要注意气息切断瞬间不要加气。

3.发声——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他们用声纤细,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声音甜美清脆明亮,歌唱时大都利用头腔共鸣。特别是六至十一岁的童声,可以说是童声最好的阶段,声音清脆、明亮,气息能力增强,音域在十度左右,是歌唱最有特色的时期。因而,抓好这一段发声训练,可为今后增强表现力,提高歌唱能力打好基础。(1)声音位置——儿童歌唱的发声是高位置的

头声发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训练儿童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是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一味去模仿成人的发声。为此训练时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发声先采用下行音阶,用哼鸣进行训练,哼鸣最容易找到头声位置。母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也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的毛病。

(2)吐字咬字一熟练地掌握咬字技术,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声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后,才能很好地”解释”歌词内容,真诚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平时坚持讲普通话,逐步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这是克服地区方言的有效办法;②习惯用奶声、扁嘴说话的学生多用”a”、”o”的母音进行训练。

节奏训练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等。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应灵敏性,为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乐入门教学方法

童声乐教学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很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我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针对儿童的生理特征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6-12岁儿童的声音是标准的童声,这一年龄段的童声特点:声音脆亮、稚嫩、可爱,没有共鸣,音高上不去,没有气息支持,白声,唱歌很随意,存在“挤”、“卡”、“压”、“撑”等很多问题。在这个年龄段如果能够把握时机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声乐训练,就一定会得到美妙的童声。嗓音条件好的孩子可以完成两个八度的音域,嗓音一般的孩子也可以完成一个半八度的音域。而且,声音甜美、干净,高童区声音统一,有气息支持,极富表现力。许多歌者认为发声练习就是开开嗓子,就像运动员赛前活动筋骨一样,其实,发声练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开嗓子,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练声曲进行技巧训练。

童声的训练不同于成人,简单地把成人的训练方法用于训练孩子,是极为不妥的。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完成一个合唱比赛,由于时间紧迫,不得不让学生每天练习二、三节课以上,其结果是学生用嗓过多,声带疲劳引发咽喉炎。作为声乐老师,我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注重儿童的生理特征,强调护“嗓”比练“嗓”更重要。处在生长期的儿童,发声器官非常稚嫩,如不注意保护嗓音,平时的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可能造成儿童声音的嘶哑。因此,应该在儿童学习歌唱前,向家长和学生强调护“嗓”的重要性及护“嗓”比练“嗓”更重要的这一原则。根据自己十几年来演唱的经验,以及翻阅了很多声乐专业方面的资料和儿童生理卫生及儿童声带如何保护等书籍并逐一加以对照,筛选出既有利于声乐训练,又不伤害儿童声带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儿童声乐教学的方法。

1.演唱的姿势

1.1站立姿势。不仅是为了台风好,还关系到发声的质量,呼吸的顺畅。所以要求学生保持标准正确的姿态:男生两脚自然分开站立,挺胸、收腹;女生左脚向前跨小半步,保持头顶天花板的感觉,挺胸、收腹。人体重心在前脚,身体前倾,肩膀放松不能耸肩。

1.2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放松,脸部呈微笑状,两嘴角微微上翘,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发自内心甜美的笑容。

2.打开咽喉腔体

2.1无声练习。左右牙关凹下,表面形成两个“酒窝”,嘴巴上下打开扩张,舌尖抵在下齿垠内侧,然后舌体后三分之一向后退,舌尖不动,同时舌中间凹下、两侧隆起,使舌体形成直沟。学生可照镜子反复练习,每次练3分钟。

2.2单元音a、o、e、u、i运用打呵欠的方式按顺序说出来,从高、中、低童连贯不留痕迹地反复练习5分钟,说i时声音是从牙关发出来的。在做这个练习时,要保持嘴角上扬,呈微笑状态并有轻微的扬眉。

3.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

a、o在打开咽喉腔时位置是一样的,只是口形稍有变化,用a、o音练习能巩固正确的发声位置,而且声音很明亮、悦耳、结实,还能有效克服儿童的奶声和扁嘴歌唱的毛病;用u音练习,很容易打开通道获得高音,主动用上气息。此外,lu在发声时可以避免孩子们用声带喊叫的现象,练习时也很容易获得头声和高位置。对于初学者,我不主张用“咪”和“吗”来训练,很容易造成“咧”和“横”着唱。哼鸣练习也可以较轻松地打开通道获得高音(头声),轻声、假唱、哼鸣三大发声辅助练习缺一不可。

4.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儿童的肺活量小,相对于成年人呼吸浅得多,所以平常儿童的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是唱较长童时更加困难。故此,儿童的呼吸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1深呼吸练习法。小嘴自然张开和鼻腔同时慢慢地将气从上往下吸进肺的底部、腰围处,腰围有涨满感,呼气时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读S音把气徐徐地有控制地呼出,反复练习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逐步解决呼吸问题。

4.2吹纸片的练习。具体做法如下,撕一个稍长一点的纸条,一厘米宽即可,用手捏着上方,放在嘴前约一公分的距离,可逐步把距离拉长。用吸好的气吹纸条的下方,从纸片振动的频率辨别气息是否均匀、集中、有力,从而使孩子们感觉呼吸时腹部的对抗作用。这一练习既锻炼了腹部的力量,又对增强气息控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须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歌唱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加工,形成歌唱语言的规律。在演唱歌曲之前,要对歌词进行咬字吐字处理,这样才能把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对于歌曲中的每个字,咬的要准确,这就需要嘴、口腔与意识的功夫了。在咬字、吐词、拖腔、收声的过程中,都不能大意,必须要用“心”念字,在这个基础上演唱歌曲,就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在表现抒情类歌曲时,一般曲调慢而有序,咬字时要非常清楚,这就要求熟练咬字吐字技术。

6.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加强平稳节奏和变化节奏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性。

7.跳音、附点音符的练习

跳音的练习使声音变得灵巧、跳跃,赋于华彩。方法是保持低的喉位,用腹肌轻轻弹跳,呼吸保持住。附点音符的练习使孩子的声音有动感,欢快跳跃,适合演唱多种风格的曲目。

8.歌曲的处理

儿童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其有感情地歌唱,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由此看来,对歌曲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歌曲《小机灵的歌》旋律活泼、开朗、热情;内容赞美了聪明机智、胆大心细地一休,爱惜时光、努力学习、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歌曲用“格的、格的”象声词配上66556655|660560的旋律,把动画片人物的机械式步伐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提示我们在演唱时要掌握住机灵、活泼、富有弹跳性的艺术风格。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情感时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范唱、语言的解说、引导、肢体语言的示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氛围中。

9.声音位置

选用不同的声音位置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训练四年级下册五单元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要求用清新自然的嗓音、声音位置靠前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们演唱的声音非常甜美亲切,能更完美的表现山东民歌的风格。再比如在训练《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时,我要求孩子的声音位置稍靠后一点,带着深情、委婉的情感来演唱,既不失去可爱的童声音乐,又使声音极富表现力,演唱效果非常理想。

10.“竖”“含”“深”“空”

童声训练一定要从高位置开始,“竖”要求孩子们在打开咽喉腔体时处于打哈欠状态,嘴唇自然放松,用单元童o进行练习;“含”即口腔保持空含感;“深”即气息要吸深至肺底;“空”,微笑上提软腭,空扩口腔等。总之,儿童声乐教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技巧,只能用心、用嗓、用耳朵去感觉。

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歌唱艺术中去。经过我系统训练的孩子,演唱基本做到音准、节奏准确,音乐感觉较好,口形正确,喉头稳定,舌位正确,换气及真假声转换自然不留痕迹,初步掌握头腔、口腔、胸腔共鸣的运用;演唱完整、紧凑、较感人,能较好表现歌曲的内涵与情感;演唱姿势正确,朴实大方,能较好与伴奏相结合。有部分孩子可以达到业余歌唱考级七级以上。

回顾多年的声乐教学历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必须解决只追求音量、音高和过于成人化的教学,而忽视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特点等问题。在儿童声乐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上严格把握“度”,而这个“度”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在童声训练的时间、音高、音域、音量等诸多方面把握“度”。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想象、模仿及理解能力上的欠缺,更加严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各种唱法(民族、美声)范唱的能力,否则,声乐教学将无法进行。不能示范,学生就很难学习到声乐技巧和演唱风格。

作为音乐老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知识更新的需要,更是学生对老师的需求。现在的儿童大多数很聪明,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标准的示范和很强的歌唱能力及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就会在声乐教学中起到误导作用。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具备歌唱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精于所教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此,才不至于造成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演唱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以上儿童声乐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是我的初步探索,尚有不完善之处,仅供同行们参考。

由小学生校园歌手大赛浅谈小学声乐教学

『文字』:艺术教研组 刘晓佳 『供稿』:中学部 『图片』: 『时间』:2007-5-17 『点击数』:2112

我校校园歌手大赛早已圆满落下帷幕,作为本次大赛主要组织者和艺术指导教师,回头反思,感想良多,写下个人的一些体会,也许对孩子们的音乐学习有所启发。

我们常说的“卡拉ok”、“唱歌”,它的专业名称是:“声乐”。小学部的歌唱比赛按照年龄来划分应该属于“童声比赛”。6岁至10岁为中期童声,是童声带发育相对稳定的时期,也是童声最佳歌唱时期;11岁至13岁为晚期童声,是童声歌唱较为成熟时期,此时声音变得相对结实有力。所以在本次比赛中我们按照童声的声音特点与年级特点,分为两场比赛:1—3年级一组;4—6年级一组。

声乐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

一、音色 什么是真正的好童声?我们在比赛中对声音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因为儿童的声带很短而薄,歌唱时大都利用头腔共鸣,因此我们说好的童声在音色上因该是不挤、不卡、不压,明亮、悦耳,像银铃一般清脆、透明,歌声流畅自然。比如:这次一等奖获得者:五(10)黄晓冬,她的嗓音条件很好,音域很宽,声音明亮自如。然而在我们比赛中有些选手为了追求这种明亮的声音而盲目的去挤、压迫声带,造成僵硬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以为童声就是这种音色。错误的发声方法会影响到歌唱,在比赛比较紧张的情绪中就很容易走音“跑调”、“破音”。我们的比赛选手中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声乐训练的学生,有些选手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就已经把嗓子唱哑了。主要是因为没有用气息去演唱,为了演唱歌曲中的高音部分不得不用嗓子去喊,所以直接影响了比赛的发挥。

二、乐感

音乐常常是不能用语言解释,而是要靠感觉。因此要唱好歌,乐感的培养很重要,有了好的音乐感觉,才能有好的音乐表现。在这次比赛中一些选手也许声音上不是很有优势,但是乐感很棒,能够把歌曲的音乐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等奖获得者,一(2)卢谷雨、申世卓演绎的《好爸爸坏爸爸》天真活泼;三(10)余溪子演唱《丰收的歌儿快乐的唱》仿佛把人们都带到丰收的喜悦中。对儿童的乐感培养建议大家应从小就抓起,越早越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多接触、多聆听、多欣赏各类美的音乐。

2、让孩子多听故事,特别是有趣的童话故事。

3、多听多念儿歌。

三、技巧

唱好歌要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要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还要有一定的读谱、听音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演唱有一定难度的歌曲。这次比赛组合与小组唱形式的参赛选手比较多,但是多数都是齐唱,有的小组唱音色还不统一,所以效果不佳。对于有一定演唱基础的学生可以编配简单的声部,可以体现演唱技巧,丰富演唱形式。这次一等奖获得者:四(10)何佳慧、张雅莹、陈芷华 演唱的 《春天的风铃》就是一首二声部的重唱歌曲。

四、选曲 在比赛中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歌曲也尤为重要。这次比赛的海选和复赛中有唱儿歌的,也有唱流行歌曲的,如《菊花台》《两只蝴蝶》等。在正规的声乐比赛中我们提倡学生能选择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及他们喜欢的儿童歌曲、动画片歌曲、少数民族歌曲、戏曲等。在歌曲的风格上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音色和表现能力;在歌曲的难度上要考虑到学生的演唱水平,不要选择超过能力范围的歌曲。

在这次的参赛选手中有许多是曾经参加过第7届小学生校园歌手大赛的选手,他们通过一年的学习与锻炼,今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进入了十佳歌手行列,如:二(1)班黄慧显,三(1)班候可凡、谭琬静,五(3)班余斯琪、余斯瑾,四(8)班郑茵,四(4)班贺欣然,五(9)班 伍隽夏等。

第八届小学生校园歌手大赛已经圆满结束,我们期待下一次的音乐盛会!也希望我们大家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第五篇:体育教学三要素讲解

体育教学三要素讲解、示范、练习

体育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年龄、性别、教材内容、时间及环境等诸多因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所有体育教学形式的构成,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讲解、示范和练习。这三个要素是体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讲解,就是对动作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它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讲解的要求很高。

讲解要精炼。讲解不仅要做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术语和口诀进行讲解,以达到确切地表达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要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

讲解要生动。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掌握语言技巧,运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进行教学。如把前滚翻比喻成球的滚动,说明团身要快要紧,这样才能使讲解生动、形象、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对动作的讲解,就要根据动作训练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和区别地进行如下讲解:①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要领和方法,对动作的细节暂不多作要求。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进行动作技术分析和正误对比,找出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与改进方法。③巩固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提出动作的难点与关键,以便改进动作的细节。

总之,在讲解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使看、听、想、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所以教师的示范有着重要作用。

示范应具有准确性。首先,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能准确地显示出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过程,做到动作规范、姿态优美、幅度大、节奏强。其次,教师示范动作要准确地选择示范的位置和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根据教材的不同要求,应分别采取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示范的方法。

示范应具有适时性和完整性。在教学的初学阶段,教师可以先做几次完整的示范动作,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技术概念。然后,再根据教学的要求,并结合动作的要领,进行分解示范,让学生了解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动作的印象。初步掌握技术后,就要突出关键技术的示范,并注意示范动作的速率和节奏。

示范应具有自控性。教师示范时,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能够自我意识到示范动作的现状,掌握示范动作的质量,控制示范动作的程序,使示范动作优质化,教师切忌利用示范的机会进行自我表演。另外,教师在示范时,还要控制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练习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并把知识转化为动作技能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优良体育作风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安排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多样的练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指导这方面练习时,不能只注重练习的数量和形式,而要从各种角度,突出每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有的教师在安排练习时,不注重这些,只求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这样就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达到真正的练习目的。

其次,要注意练习的适量性。练习的量和强度都要适当,也就是要有适量的运动负荷。教师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的规律,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场地、器材以及气候条件等情况,合理地规定并适时调节运动负荷。

再次,要注意练习的实效性。练习要讲究实际效果。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运动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去。要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与步骤,以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合理安排运动的间歇时间,从而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另外,在练习教学中,还要注意纠正错误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发现错误动作时,教师要及时地形行技术分析,耐心地进行讲解,必要时还要进行正误对比示范,使学生有意识地纠正错误,正确地完成整套动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巩固提高是使动作练习达到熟练自如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是练习的强度和难度的高质量的体现,是体育教学完整化、规范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练习的巩固和提高。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练习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三要素。讲解重在理论,示范事在直观,练习重在实践,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有趣、有实效的体育课,才能圆满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要强化磨难教育”"体育教学要强化磨难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结合体育教学特点,要培养学生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强化磨难教育呢?它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笔者试谈如下:

一、增加磨难教育的内容。今天的学生,由于缺乏吃苦精神.体育运动中,他们喜欢轻松的活动,喜欢不费体力、没有风险的活动;流血流汗的体育活动项目,他们不乐意参加,或者根本不参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增加磨难教育的教学内容。野营远足、越岭爬山、长跑越野、军事训练、跨栏攀高等活动项目,对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有利,应把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增加到教学中去。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气候的变幻、季节的交替,巧妙地安排体育活动项目,上好体育课。严寒的冬天可以带领学生在雪地中上体育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冬泳活动,可以开展各种象征性的长跑活动;酷热的夏季,可以组织学生烈日下活动,大雨中竞走,逆风中投掷等等。这些活动,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大有益处,是磨难教育的极好教材。

二、选好磨难教育的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选好用好磨难教育的好榜样,学生是会受到深刻教育的。

其一、革命家熏陶。73岁的毛主席畅游长江,邓小平和小战士一起踢球;渣滓洞里,江竹筠、许云峰等革命先辈带着镣铐锻炼身体等为学生树立了进行磨难教育的光辉榜样。其

二、明星的感召。我们国家体育战线为国争光的一批批明星们,背后都有一部部流血流汗、失败中崛起、挫折中奋发的磨难史。运用这一部部磨难史去教育学生、感召学生,能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意志。其

三、身边人引路。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诱导他们坚持练,科学练,体育达了标,树为榜样;胆子小的学生,鼓好劲,吃偏饭,完成动作,练出成绩,也树为榜样;对破纪录、夺奖牌的学生,让他们谈成功的秘诀……身边人身边事,摸得着看得见,对学生的磨难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路作用。其

四、教师教学中本身的示范作用仅为教学示范所进行艰苦练习更会教育学生。

三、掌握磨难教育的火候。磨难教育的一个良法,就是鼓励。鼓励能使学生充满信心,产生力量,使学生有胆略有智谋,鼓励、要针对学生不同心理,不同表现,摸准火候,抓好时机,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文化成绩优秀体育差的学生如何鼓励?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老师一样,和学生促膝谈心,交知心朋友,使之明白学习和锻炼、文化课和体育课的关系。同时,给他们送去平时搜集的有关论述体育重要的名言、俗语。这些学生一旦明确了道理,一旦受到老师批评中的鼓励,他们就会开窍,就会重视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成绩必然会像文化课一样取得优秀。

对于身体素质差且胆子小动作慢的学生应不断地积极地给予鼓励。器械项目的活动,有一定危险性,容易出事。因此,鼓励是非常重要的。鼓励会使学生心情愉炔,兴奋性提高,反应灵敏性加快,动作就能完成好。体育课的鼓励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语言,用手势,用眼神,挥拳头,可以在课堂、在课外、在房中、在操场等等,只要运用得当,火候抓得准,就会收到明显效果。

四、体验磨难教育的成功在体育课磨难教育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体会磨难后的成功,畅谈成功时的喜悦,从而深刻认识磨难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提高磨难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在磨难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做到四个要:一要科学地训练,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训练;二要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三要加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四要传好既胆大又细心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完成体育教学中磨难教育的任务,才能让我们的新一代在坎坷磨难中,在挫折失败中,经风雨,受锻炼,去成长,去做人。

下载在教学三要素中锻造课程教学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教学三要素中锻造课程教学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绘本教学三要素

    我眼中的‚绘本教学‛ 在经历了一次次有关‚绘本教学‛的培训学习之后,我从最初的对‚绘本‛非常模糊的认识(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到如今的对绘本形成一些自己的理解、看法以及......

    绘本教学三要素

    绘本教学三要素 (一)发现。 由于绘本的特殊性,所以每一个绘本,从头到尾都隐藏着“神秘”。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为我们的孩子献上了精美的“食品”。这就需要拥有一双会发......

    儿童声乐教学三要素

    儿童 声乐教学三要素 声乐艺术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用脑、用嗓、用耳去感觉的艺术。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小学......

    时态教学三要素5篇

    抓住时态教学“三要素” 汤成达 英语的动词时态这一语法现象与我们母语的语法差别较大,学起来也较乏味。如何教学这些语法,从而使学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它们,是经常困扰教师......

    高三作文教学三要素

    高三作文教学三要素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 王家新 无论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应试的角度,作文都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语文教学中,语基复习易于......

    《地图三要素》教学设计

    1.2《我们怎样学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绘制学校地图,掌握并理解地图的三要素。。 2. 通过绘制学校地图,掌握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通过绘制学校地图......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河北安平王顺兵 高中是一个人走向社会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但是思维能力形成、知识水平提高的过程,还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