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5 02:3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篇: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徐鹏

第一,开发微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微课程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的特点是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时间较短的“微课”视频恰恰符合了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主干和核心内容。

其次,微课程可以做到视听结合,生动真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通过优美的音乐、生动形象的画面,对学生多器官的刺激,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落实重点。同时,还适用于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质疑的习惯。

再次,微课程使用方便,拓宽了课堂半径,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终端设备上,实现学生的移动远程听课和反复学习,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第二,通过开发微课程,可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教师,保持教学水平及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参与微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自我提升起着推动作用。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学核心内容的正确把握,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和突破的过程,既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磨练过程,也是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它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

微课程是一种载体,记录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许多开发好的微课程可以直接供一线教师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同时,参与微课程的开发工作还可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微课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可以引导普通老师开展适合自己的研究,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与观念,使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问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篇: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

在学习了国培课程——微课程的设计应用以及教学应用——的教学资源后,自己尝试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微课程内容,经过自己的摸索与思考,发现微课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不同的优势。

首先说说自己微课程的理解,微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在教育教学中,微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程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微课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呢? 1.在学习情境、资源、活动中更具感染力

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知识的构建和整合中更具有引导性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k,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3.在实用和可操作上更具有实践性

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学习者才是移动学习的主体,对移动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件是e-learning系统中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上的网络课件,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微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

最后,我希望微课程的优势,能使我的课堂焕然一新。

第三篇: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程的产生: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二、微课程的类型:

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三、微课程的适用条件:

第一、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第二、全民已经进入微时代:随着新技术发展,中国引来了移动互联网浪潮,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规模为4.2亿,在地铁、车站、甚至饭桌上你有没有看到身边的男男女女拿着手机看信息,学英语,上微博,玩游戏。于是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学习出现了,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此背景下,学习也进入微时代,简称微学习,即碎片化学习,一次学习一点,只学最主要的,随时随地借助移动设备(手机或ipad),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做到简单高效,随时随地。

四、微课程的特点:

第一、简单高效:化繁为简,只学核心,不学陪衬,没要繁琐的理论,只有简单的方法;只学最需要的,只学最有用的,让学习更高效,一次一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

第二、随时随地: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组合成“1+1>2”的效应,机场候机、车站候车,酒店候餐,拿出手机即时学习,不受出差限制。

第三、生动有趣:视频中大量使用了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有效刺激学员右脑,让学习视觉化;课程中去除了简单的说教,借鉴了好莱坞大片中悬疑、意外、问题等刺激元素,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

五、微课程的制作要求: 第一,“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第二,“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第三,“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利用五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

第四,“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第五,微课时间须严格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第六,微课作者需清楚本节微课受众的年级段,采用适合该年级段的相关定理、定律、词汇讲解,讲解时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口语讲解,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微课的功能是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微课作者不能以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来制作微课,没有听过课的同学来听微课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对微课程的认识还处在初始阶段,很多操作性的问题还在迷惘当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借鉴才能使微课程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微课程有哪些优势对学生能起到什么作用?

1.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设计

微课程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有源”的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k,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对学生日后的探究性学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学习。3.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关于移动学习市场,在powerplus与多普达合作的移动学习调查中,共收到有效问卷307份,受访者中表达对此类手机商务课程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人数共260人,占样本总数的84.693。[8]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博士指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下一代的远程学习将是移动学习。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学习者才是移动学习的主体,对移动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件是E-learning系统中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上的网络课件,从而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微课程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中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4.微课程的采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很多公司培训专工及员工感到特别困惑,在E-learning平台中,同一部门所有员工的学习课程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同一部门员工所从事工种的侧重点可能会各不相同。产品定制,即因人而异来设计学习路线变得非常重要了,可是从事培训的企业需要派专门的企业顾问中做深入的调查采访,才有可能定制出一批符合学员需求的产品,可是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又非常高,而微课程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5.微课程可以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例上下班坐地铁看报纸,跟同事聊天、生活问题寻求百度和 Google帮助等等,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类似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E-Learning平台也可以来实现。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视频碎片,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学员需要学习相应知识,可以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文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员工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员知识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员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查找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此类型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案例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一个环节。

6、微课程可以为学生起到怎么的作用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微学习:微学习(microlearning)区别于微课程,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微学习指的是微观背景下的学习,比如教育和培训。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微学习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隐喻,指的是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微内容 :微内容(microcontent)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微内容一词1998年最初被尼尔森等人使用时,指向的是一种用以描述宏内容的短小扼要的摘要形式的东西,比如Email的主题句、网页的标题介绍、元数据描述词等这一类的文本。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微内容一词被赋予了新的认识和语义特征。微内容可能来自一封邮件、一则网络新闻、一个即时短信、一篇刚更新的博文、一句twitter里的碎语、一段土豆网上对一本新书的评论、一个Wikipedia中新增的词条、7Flickr上的图片、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甚至只是一个Facebook中好友留下的电话号码„„“提分微课程“是由清大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集合国内百名重点学校一线教师重磅推出的”短时高效“的精品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并进行重点考点归纳,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短(学习时间短)、平(价格便宜)、快(学习见效快)"高清视频系列课程

第四篇:微课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微课质量不高

微课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并非简单的课程聚集。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具有短、小、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对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并能将教学重点充分提炼精进,关注教学整体性建设。就目前的微课质量来看,在微课制作技术上,教师在微课制作时对视频拍摄、编辑合成等方面不够熟练。在教学设计和引用上,微课对教学内容设计、课后互动、课程监督及教学反馈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由于部分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不深,制作能力有限,很难满足微课在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以上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微课整体效果差强人意,使微课整体质量不高。

2.教学效果不强

微课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微课在实际应用上不足。在这不多的教学应用中,教师也只是将微课作为课后辅助,并没有将微课真正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仍是教师主导,并没有真正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微课仅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改变了微课的原有用途。微课自身的网络化、交互性、趣味性等优势不能发挥,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微课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反馈,学生产生的疑问不能及时得到解答,易导致学生对微课学习积极性降低,认为课后自主学习不会有太大作用,也丧失了课后作业的作用,使得微课失去了自身的优势,在教学中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基础教育中部分一线教师对微课的不认可,也是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能更好发展的原因微课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之一。

3.教师认知不够

在时代需求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微课教师不断开始纷纷致力于对微课程的研究。但很多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力度不强,课堂应用率也相对低。一些学校也对微课的关注度不高,只是浅层次地理解微课,在对微课的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微课只是简单的教学过程录制,对微课的关注度不足,导致微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存在阻碍。

第五篇:基础教育中微课程的现状调研与改进建议

基础教育中微课程的现状调研与改进建议

本文由《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授权发布作者:刘名卓、刘名海、王煜琴摘要本研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在微课程建设及应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的三所学校作为研究个案,分别对他们的校长、教师进行了深度调研,进行课堂观察,并对他们的微课程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学校的管理层教育理念普遍超前,对微课程的应用定位清晰,且在政策激励、微课程录制环境、培训指导、项目持续推进的举措等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另外,教师对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均持肯定态度;但也发现,各类人员对微课程概念及应用场景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作品设计与制作效果不是很理想,如缺乏微课程应用的广阔视野,没有突破传统课件应用的禁锢以及缺乏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主要包括:(1)加强对教师的理念引领;(2)提供良好的微课程制作与应用环境;(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支持与服务;(4)培养专业型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团队;(5)制定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等。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视频微课

到了21世纪的今天,“技术”自身走出了附属或辅助的“角色”,第一次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推动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将撼动长久以来的学校体系,将有可能颠覆学校原本的形态,从而带来教育最根本的结构性改变[1]。从2012年开始,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媒体资源,受到了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人们开始反思过去“课堂实录”以及教育部和各级教育机构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开发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不足,微课程也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逐步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议题,它为信息技术进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对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如翻转课堂、翻转学习等)提供了契机和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研究综述 要提高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水准,需提高对微课程的认识水平。我们对相关领域国内外代表性著作、论文、典型案例(如可汗学院、TedED、Coursera、凤凰微课、佛山微课等)进行了广泛阅读和内容分析,尝试厘清微课程的研究关注点,全面考察微课程的概念内涵、教育价值、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以利于引领微课程健康、快速发展。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字“微课程”或者“微课”进行查找,共找到5784篇论文,详情如表1:

由表1可看出,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虽然只是近三、四年的事,但是每年的论文数量却是呈爆炸式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论文遍布教育理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医学、文学、会计、体育等十多个领域和学科,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进学科与课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即研究者或者从业者正在为如何在学科中很好地应用微课程进行着不断探索。总体来说,已有的文献遵循和形成了五个维度的研究。研究维度I:教育变革: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各类新型学习方式(微型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诉求。祝智庭等认为[3],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终端设备和媒介内容都出现了微型化的倾向,“微”已置身应用于各领域,如微营销、微广告、微电影、微小说、微系统等。顾小清在微型移动学习的研究中,认为微型学习是指微型媒体所承载的微型学习内容,以移动通信工具作为典型的学习载体,微型学习的内容组块力求实用短小[4]。王觅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已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多元,学习呈现碎片化、泛在化[5]。总之,泛在学习环境、多样便捷的学习媒体终端对学习方式的干预和影响要求学习资源走向微型化、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研究维度的文献,为我们研究微课程的理念价值及其对教育教学变革的影响提供了一手资料。这是一个拥有众多名号的年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客时代,碎片化时代,微时代(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信)等。处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时代,学习者亟需一种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其从容应对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自我更新的严峻挑战。而微课程正是微时代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因其平民化、短小精悍、网络流媒体、符合网络时代学习者注意力模式等优势能够满足网络时代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建设者的迫切需求而成为“新宠”[6]。研究维度II:理论探索:在教与学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微课程的内涵、结构和特点。胡铁生认为“微课”就是“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7]。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8]。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任务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刘名卓等认为,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长于10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9]。这一研究维度的文献,为我们了解微课程的内涵、结构和特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但其也有不足之处,大部分文献对于微课程的理解,视角不同,给出的解释也不同。至今为止,对于微课程,国内外还没有一种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界定,对于微课程与微视频、微课、微资源等概念的关系也是混淆不清。本文中作者认为,微课程是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聚焦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经过完整教学设计的数字化小课程。微视频是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主体资源。微课程须经过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表现为微视频)、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而微视频则没有这种要求。这里需指出的是,一堂课的浓缩不是微课程,课堂教学视频的切片也不是微课程。研究维度III:策略空间:在教学设计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梁乐明指出,微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更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资源、评价等课程要素[10]。胡铁生认为,微课程内容的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发布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保证其质量[11]。黄建军认为,一个优秀的、完整的微课程包括简洁、美观的PPT制作、主题明确的微课程名称、有信息提供的片头、有逻辑的课程内容、有概括引导的片尾等[12]。这一研究维度的文献,以改进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为指向,但是这一范式之下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一般意义的网络课程和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经验基础上,对具体的应用情境(如不同学科、不同群体等)考虑不足,脱离现实课堂,这样下去势必再一次造成“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故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维度IV:应用效果:运用社会学方法,基于网络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揭示微课程建设、应用的真实情况以及态势。梁乐明等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的微课程设计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13]。王红等对微课程的典型应用——翻转课堂的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包括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穆斯乔草原高中的雪莱翻转教学、美国高地村小学“星巴克式教室”式翻转课堂以及我国重庆聚奎中学的“三四五六”模式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翻转教学等[14]。这一研究维度的文献,为我们认识微课程的应用态势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资料,但这一范式之下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尚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如何走进学科、走进课堂,还缺乏必要的应用策略与方法。微课程教学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领域,由于缺乏可借鉴的原则、方法和操作样式,所以传统教师面对微课程教学时感到无所适从。研究维度V:实践应用:在传播学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微课程的共建共享机制。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并明确提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各级教育机构自2012以来举办微课程大赛。2012年12月28日,华南师大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凤凰微课”,标志着微课程由中小学校、高校、职业院校等走向社会,为市民的移动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提供一种全新的优质资源和学习方式。“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这一研究范式的文献,为我们研究微课程的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了一手资料,但可以看出,目前微课程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共建共享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总体看来,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以下趋势: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融合的趋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融合的趋势。学习范式发生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开始从关注课堂内到关注课堂外;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关注资源到关注应用。微课程的研究状况如此,那么近两年微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呢?一线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对其接受度和认识水平又是如何的呢?研究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在微课程建设及应用方面颇有代表性的三所学校进行了深度调研,其一,对这三所学校的校长、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二,进行了课堂观察;其三,对他们的微课程作品进行了分析。调研旨在从微课程的设计、应用以及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等视角,了解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以及一线教师和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基础教育中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先行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基本情况、项目推进的策略方法、影响项目成效的因素以及一线教师和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以此探究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有效路径,从而为其他同行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研究对象 研究者根据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了解,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三所在微课程建设及应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教育学校作为研究对象,详情如表2所示。这三所学校的选取原则为:(1)为教育信息化特色学校,并且已有基于微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2)教师有微课程制作经验;(3)学生应用微课程进行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或者课后复习等。基于以上三条原则以及我们的研究目标,通过多方了解,我们选取了各具特色的三所学校。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一直致力于对生产或发展理论做出尝试,但也常常要面对各种质疑的声音。质疑者通常认为,案例研究仅限于个案的研究,所得结论具有特殊性,不具备推广的说服力。对于这种质疑,费孝通先生和布洛维(Michael Burawoy)分别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很好的实践回应,比如费孝通先生的类型比较法对理论的生产与发展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实践策略[15]。所谓类型比较法,是将个案视作基于主要相同条件所构成的某种类型的代表,通过“类型”比较可以从个别逐步接近认识更大整体[16]。这种将个案视作类型代表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源自生物学类比,正如解剖一个动物能揭示其所属物种的属性一样,深入剖析一例个案也能反映同类案例的特征[17];二是基于人类学的整体论,由于文化和教育机制的存在,人文世界中的“个别是整体的复制品”,所以通过个案研究可以认识其所属的整体人文世界[18]。以此类推,某一类型也可能是更大整体的部分,几个类型在某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构成更高层次的类型,进而可以反映更大整体的某些属性。类型比较法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共同性,二是解释差异。在社会科学领域,类型比较法通常也称多案例研究,是相对于单案例研究而言的。而且,学界普遍认为,对于单案例研究法,从多个案例中推导出的结论往往被认为更具说服力,因此整个研究常常被认为更能经得起推敲而更趋于接近整体。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访谈和录像分析。研究者分别对三所学校的校长、部分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且全程录像。共访谈了三位校长、30位教师,即每所学校分别访谈了1位主管该项目的校长和10位教师。这些教师除5位教师来自初中外,其余均来自高中,学科包括数学、语文、信息技术、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科学、英语、日语等,且这些教师都有过制作微课程和应用微课程上课的经验。(2)作品分析。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应用情境,共选取了15件视频微课作品,并针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分析。

(一)校长观点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项目实施初衷、实施效果、组织管理经验、问题与挑战、对同行的实施建议五个方面对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现场观察以及对访谈录像的回看剖析,主要发现有: 1.项目实施初衷 从访谈中得知,各所学校微课程项目实施的初衷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学校前期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面对新型信息技术来临时的自然演化。比如S1本来就是INTEL未来教育项目的示范基地,尤其以“电子书包”项目为成功典范,微课程项目的实施使其教育信息化步入一个新阶段,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课程设计能力。第二,是信息化教学良好的国际发展态势在本校的投射。学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立足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并促进教师或团队的专业能力成长。第三,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继承性创新。比如S3—直以来致力于“导学案”的研究与应用,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已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理念有了一定认识,所以当微课程来临时,他们能够很快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引进实施。经过一个学期的准备,自2013年9月起正式在高一和初一实行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2.实施效果 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涌现出了一批对教育满腔热情的教师,他(她)们敢于尝试,提升了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上有了新变化,学习比以前更加积极主动。如在S3的问卷调查中,56.6%的学生认为能够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22.8%的学生认为能够极大地改变学习态度;55.9%的学生认为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变学习态度。还有,积累了一批比较好的微课程作品,例如利用游戏学习日语。除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资源外,还为学校、地域、甚至国家保留了宝贵的知识资产和精神财富。3.组织管理经验 主要体现在:(1)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系统推进的实施策略与规划,如S3提出了“二段四步十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要进行价值引领,沟通项目实施的意义,以达成项目实施共识,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必要的阻力;(3)动态管理要落地,校长扮演好调动资源、组织协调、评价激励等角色,可采用典型引入、榜样示范,充分利用好评价杠杆等手段。(4)对教师在经费、时间、微课录制与应用环境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并在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与方法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培训与支持,总之让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上,而不是纠结于基础环境的建设与技术等不擅长的领域。4.问题与挑战 三所学校均存在以下问题:(1)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存在观念陈旧、思维惯性的问题,教学理念需要转变;(2)在新技术面前,很多教师存在畏难情绪;(3)学生早已习惯了知识被“灌”的学习模式,所以自学和自主探究能力普遍较弱;(4)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理念的影响,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也明显不足。5.实施建议 三所学校的校长皆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应对教师进行价值引领、引导他们转变教学理念;第二,应对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如经费支持、专家指导、技术培训等,并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教师大胆尝试等。总起来说,校长们普遍认为,开展微课程项目的出发点在于顺应国际上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我国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传统课堂教学效率和作用;另外在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其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所学校的主管校长都普遍认为,实施项目最大的困难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微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内容表现形式,而且意味着整个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还需要学校领导耐心开展价值引领,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推进的形式,关注动态管理,以评价促改革,以展示平台放大榜样作用。

(二)教师观点与分析 对教师主要从对微课程的认识、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策略方法、制作微课程的初衷、应用模式、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了采访。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对微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这些受访教师都有过微课程制作和应用的经验,并且部分教师也接受过相关培训,所以关于微课程他们都能给出描述性的理解,比如每位教师都提到了微课程的时长应在10分钟以内,聚焦一个知识点的观点,并且有5位教师还提到微课程除了微视频外,还要有配套的学习任务单和测试题等配套资源。不过,总体来说他们对微课程的概念、特征等还处于浅层次的认识,主要表现在:(1)对其概念认识不清,如说不清“微课程”与“微视频”“数字故事”等概念的区别,认为微课程就是微视频;(2)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应用策略还未形成成熟的独具特色的观点。2.微课程的制作初衷和应用模式 关于制作初衷,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让学生接受完美的第一次学习;(2)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上来,便于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3)节约课堂讲授时间;(4)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得出最后结论;(5)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关于应用模式,总体有以下几种:(1)课前用:把基础的、简单知识点做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解决重难点知识上;或者把实验的基本知识做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多时间进行实验操作。(2)课中用:在课中用的最大好处,是解放教师的时间,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自己可借助于文本材料进行自学;理解能力差的,可以看微视频,而教师可以重点关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他们做个别指导,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下个性化教育的问题。(3)课后用:为学生答疑解惑,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做成微课程供他们巩固提升。3.问题与挑战 主要体现在:(1)技术困难;(2)对于设计(教学设计、画面设计、媒体设计等)缺乏可操作的方法、策略;(3)对于微课程的制作流程不十分清楚;(4)不知道如何使制作出来的微课程生动有趣、简单易懂;(5)缺乏学习的平台的支持等。4.应用效果 所有受访教师皆认为达到了预期效果,比传统课堂教师讲授效果好很多,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把课堂更多时间腾出来还给了学生并且缩短了教学时间,事实证明,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改革;并且学生学习了微课程后,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5.需要的支持与服务 主要体现在:(1)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制作环境;(2)系统化的技术培训;(3)系统化的设计培训;(4)更多同伴的帮助与支持;(5)更多更好的案例供观摩学习。6.对同行的建议 主要包括:(1)转变理念,从学生本位出发;(2)全身心投入;(3)熟练操作常用软件;(4)增加微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5)内容要简短、精炼。总之,虽然制作、应用过程中存在挑战,但是教师基本持肯定态度。

(三)作品分析 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应用情境,共选取了15个案例(其中8个是来自被访谈教师制作的案例),详情见表3。其中7个是初中案例,8个是高中案例,学科涵盖数学、信息科技、科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命科学和通识课。

1.选题相对合理 86.7%(13门)的微课程都选择了一个知识点,且所有课程时间皆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但也有13%(2门)的微课程选题过大,一个微课程中包含多个知识点,相当于一堂课的浓缩。2.教学设计相对合理 86.7%(13门)的视频微课的教学结构完整,视频讲解一开始都有教学导入、中间是对知识的具体阐释、最后是总结等。3.媒体设计欠佳 93.3%(14门)的视频微课制作采用PPT录制,1门采用手写板边讲边录制的方式;100%的微课程皆表现为视频录制完成就意味着视频微课录制完成了,其中忽略了微课程“数字化”特性。实际上,一般建议微课程制作善用技术手段,如放大讲解细节,实现近景、远景的切换,利用字体大小或者颜色突出重点等,以此更好地契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和维持学习动机等。4.对微课程应用理解的深度不够 具体表现为:第一,讲解语言过于照本宣科。33.3%(5门)的视频微课的讲解过于照本宣科,没有考虑网上学习的特点,只是照搬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语言过于枯燥。第二,在教学目标难度梯度的设计上欠佳。通过对作品分析和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很多教师在设计和录制微课的过程中,心里预设的应用情景基本上是面对一群“一般”知识水平的学生在进行讲解,这主要受传统课堂教学情境的影响。实际上这与微课程的应用情景不符,现实情况是学生自己对着数字化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所以设计与录制微课时,预设的应用情景应该是面对一个知识水平最差的学生在进行一对一辅导,那么讲解语言最好采用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对话语言;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体现为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兼顾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第三,67%(10门)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如上一节课讲了什么,这节课讲什么;今天的课讲到这儿,下一次课讲什么等。这一问题反映了制作教师忽略了对教师来说,微课程最大的价值表现为重用性:不但这个班级可以用,另一个班级也可以用;不但这个年级可以用,下一个年级也可以用;不但制作教师可以用,其他的教师也可以用等,但使用对象变了,学习活动的序列肯定也会改变,但若使用了承上启下的话语,势必会使微课程的重用性打折扣。

四、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不管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微课程的应用前景持肯定与乐观态度,并且各方都在积极努力探索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规范与策略。被调研的三所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位都比较明确,且在学校走上信息化道路之后,能够从各自的需求和实际问题出发。比如SI、S2在不改变原有教学习惯的前提下将教师传统的教学手段转为信息化;而S3则在前期教育信息化积累的基础上,把对未来教育的设想与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因材施教、一对一指导;并依托教学平台,实现成绩评价手段的信息化等。当然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与应用上的误区,如有的人认为微课程就是一堂课的视频切片;或者微课程就是把课堂讲授的内容简单地搬到网上去;或者认为微课程只能用在课前、课后,不能用在课中等。所以还有待各方共同努力,促进微课程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鉴于以上的调研分析,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加强对教师的理念引领 从校长的访谈中得知,微课程项目在应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依然是部分教师存在观念陈旧、惯性思维的问题,时代变了,思想观念却没跟上。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使用态度不端正,所以对教师的理念引领依然任重道远,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领、学校的积极引导,以及配套的管理机制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让教师真正看到微课程应用为其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带来的利好趋势,改变其对待微课程及相关依托信息化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态度,转变观念。理想情况应是教师能够基于教与学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二)提供良好的微课程制作与应用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应加强微课程制作与数字化应用环境的建设,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微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而不是纠结于用什么样的工具开发或者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平台支持教学等。所以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一方面最好统一购置微课程的录播软件、硬件和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微课程录播室,并培训教师使用,帮助教师跨越技术瓶颈;另一方面最好建立良好的微课程应用环境,如无线覆盖的互动多媒体教室,引导教师有效利用,在建设微课程时树立以用为始、以用为终的意识。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支持与服务 通过教师访谈和作品分析,我们意识到,教师对微课程的概念理解、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尤其表现在视频微课的教学策略、媒体表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还不足。故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及过程性的支持与服务,及时帮助教师厘清他们在微课程设计、技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使他们少走弯路,提升微课程的开发质量与应用效果,增强他们微课程制作的信心和积极性。具体可包括:(1)系统化的设计与技术培训;(2)更多更好的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案例;(3)提供过程性的支持与服务,使教师在设计、开发或应用微课程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支持与帮助等。

(四)培养专业型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团队 从被调研的学校来看,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主管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和过程性质量管理能力,能够从顶层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并且具备持续的项目推进能力,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实施。另外,他们也是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对教育信息化具有自己独到的专业见解,体现在不但重视项目管理,同时也非常重视质量管理,并且能够在教学设计策略和技术开发方面给教师以引导。一般说来,最新技术整合于教育领域的探索历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将其描述为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智慧创造期[19]。从我国已有关于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来看,我国关于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多学校还处于关注应用期和学习模仿期,缺乏成熟的微课程运行与管理体系。这种情况下,如果战略层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应的微课程质量和实施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是微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应用成功的基本保障。

(五)制定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般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所以一般是以微课程群的制作方式进行运作,采取这种运作方式是因为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繁多,若把某门课的微课程开发任务落实在一个人身上,那么工作量势必过于繁重,所以一门课程的微课程制作一般是由几位教师共同承担。一方面,可以减少某一名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汇聚集体智慧,也能提升微课程的开发质量、应用效果以及应用广度。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建议对于每位教师的任务分工要明确,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如制定统一的微课程设计方案支架,画面设计支架、应用场景建议以及合作与应用规约等。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编号:BJA140056)“产教融合下卓越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简介:刘名卓,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刘名海,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王煜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博士。

下载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课程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微课程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加深了对微课程的理解,简单地说,微课程应该是指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非常具体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

    “微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2011年起,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程建设”,自此关于“微课程”的研究迅速在全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展开。为促进传统教......

    形体训练在舞蹈课程中的重要性

    形体训练在舞蹈课程中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当今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社会各行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拥有健康美丽的体型以及高雅的气质已经......

    鼓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鼓励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严师出高徒”,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在执教生涯中,我总是对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高标准和严要求的原则。然而,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严师......

    试谈在语文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试谈在语文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现今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淘让我们的沟通快捷、方便。而在语文教学方面,微课程的出现为我......

    浅析微课程在辅助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微课程在辅助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6-11-1 1:31:00 相关推荐: 1.如何利用现有初中数学教材培养学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3.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学习4.......

    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的特点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主题更加鲜明,重难点更加突出,问题更加聚焦,目标更加明确,语言更加精练。......

    微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合集5篇)

    微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微课程的主题明确、内容精简,有利于学生更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