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课在农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微课在农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以庄浪县为例
结题报告
庄浪县第四中学 高 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以及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日渐成熟,移动互联网逐渐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相继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在这些现代媒介的推动下,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迅捷、方便、容易、高效,人们通过手机、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随时随地获取获取信息已不再是难事,人与世界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便捷、有趣、高效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的传播呈现碎片化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才能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能不能利用零碎的时间短期内完成一次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微课”诞生了。与此同时,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资源形态也逐渐向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趋势发展。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不断升温,如:“微课堂”、“微教案”、“微视频”等。微课,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微课在农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研究”课题是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之一,我校自2015年承担这一课题研究工作以来,学校对课题进行详细论证,并成立课题组,我们以甘肃庄浪县第一中学、紫荆中学、庄浪二中和庄浪县第四中学为样本,动员学校各方面力量参与课题研究,尤其是课题组成员是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结合当前研究成果,深入南湖小学和庄浪县第一中学、紫荆中学、庄浪二中庄浪县第四中学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如下看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趋势应呈多样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个性化选择,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微课”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正是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在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微课”等新鲜的词汇,外来因素的推波助澜,和内在因素的要去尝试的想法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课题的一些原始的想法。
二、课题的前期准备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准备阶段,课题主持人带领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查阅资料、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重难点,了解“微课”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结论,安排课题研究时间、方法;对参与课题的成员进行工作划分,并对相关研究主题进行讨论,确立研究思路、方法、要求等。
2、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及主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微课发展迅速,涉及的范围太广,若要全部研究,无法面面俱到,因此,笔者决定先从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领域的开展情况来研究,于是有了本文的选题《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1)我国微课理论研究成果(2)微课对中学课程学科建设的意义(3)微课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4)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实践发展中存在的不足(5)优化微课资源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确定课题研究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网络、书籍、报刊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特别是有关小学各科的“微课”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自己当前研究的起点。在查阅有关“微课设计”和“微课应用”理论的文献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2)调查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于“微课”使用前后的认识。通过微课,了解家长与学生对微课的看法,了解学生在接受“微课”教育的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3)行动研究法:创设“微课”,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不断及时的解决问题,以对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平时上课教学时都用到微课,研究微课的开发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4)案例研究法:对“翻转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总结规律,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加以设计、制作、修改、完善。
三、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
我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开展进行统一的组织与落实,电教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保障,课题组成员完成“微课”的设计、编写、音像资料的制作。学校非常重视对课题实验的指导和理论学习,教科室利用书籍、网络,收集积累了大量和课题有关的资料供教师查询,这些资料都可以有效的指导、帮助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除学习文献外,还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我们经常登录网站去学习,比如说“可汗中文网站”、“中国微课期刊网”、“微课网”、“网易课堂”(视频课程)、“新浪公开课”(视频课程)、“中国微课网”。
前期学校已经为课题组添臵了相关理论书籍,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通过细致、规范的考核,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引导、激励、改进、鉴定。在师资培训、经费等方面学校都有意识的向课题组老师倾斜。
2、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思路 课题组认为:微课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课题组成员研究“微课”的开发,可以最大化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要注重课例开发的同时,还 要注重应用,结合“翻转课堂”,实现“微课”在课堂上的应用和课外的应用,可建立班级邮箱或QQ群,把“微课”上传,以便于学生课堂的学习和家里的学习,有利于家长的指导,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课题主持人带领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查阅资料、网上研讨,学习制作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理论,看网易公开课,有关于“可汗学院”的课程介绍。
(二)攻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课题主持人定期利用网络或集中时间召开会议,聘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每位成员讨论自己对于微课的认识及自己的做法。课题组成员进行课例研究,核心成员开设使用“微课”的公开课。每个人针对课例写心得体会。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1、以全学科的理念去做“微课”,服务于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运用微课。微课正逐渐变成一种应用的趋势,并不是为了某一次公开课、展示课而做的准备,既然应用于日常教学中,那么微课的准备要常态化,课件加声音就可以形成微课。我们制作出的PPT,动态的演示配上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采用多种软件去做“微课”,比如说先录制视频,再配上声音等形式去做“微课”
2、当前已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多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强、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作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 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3.对“微课”概念的认识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4.对“微课”的主要特点的理解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 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三)课题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
我们课题组其他学科成员也在积极的研究本学科下的微课的开发与应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全面开花,研究微课成效显著。每个微课的时间短,但是符合学生的注意力的特点,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反复看,指导看懂,可以发挥微课的作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做课题的思路是以我所在学校为中心,向周边学校的优秀老师辐射。吸收优秀的小学阶段的各科老师,来进行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一线教师,平时工作就很忙,我们主要是建立了QQ课题群,在课题群中,经常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比较方便而及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二)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拓展。今后将更多关注其“与不同的学科、不同群体进行整合,有 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今后微课程将更多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某种绿色环保理念,或通过微课程进行某一生活技能等。
第二篇:乡土文学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乡土文学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庄浪县第四中学 高 艺 电话:*** 1.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
“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文坛上出现了以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为主体的一批比较接近鲁迅创作风格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内容,以“三画四彩”(三画指风俗画、风情画、风景画,四彩指神性色彩、流寓色彩、悲情色彩、自然色彩。)为手法,形成所谓“乡土文学”流派。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鲁首次较全面概括了“乡土文学”这一概念。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那就是:至死不渝的故土情结、深刻理性的文化反思、杜鹃啼血的赤子深情,《药》、《孔乙己》、《少年闰土》、《祝福》等作品就是这一情感的表达。
1940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乡土文学演进的转折点,随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人们对“乡土文学”概念的认识也在悄无声息的变化着。“为工农兵创作”的宗旨、为中国革命呐喊的现实,使乡土文学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踏步走向新的明天。
80年代,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等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坛的出现,乡土文学也伴着时代的脉搏,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审视广大乡村的沧海沉浮、历史巨变,其概念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也随时代在扩展。2。乡土文学的文学价值
乡土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三画四彩”,“三画”指风俗画、风情画、风景画,“四彩”指神性色彩、流寓色彩、悲情色彩、自然色彩。这里的“风景画”是专指原始自然风貌进入乡土作家叙述空间的风景,乡土小说中的“风景”已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作者情感隐喻和象征的主要载体。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就是“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就是“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刘丽纳的《中国现当代当代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研究》从现当代文学的传播、再阐释、经典化的维度,回顾了现当代文学被选编进中学语文教材的历史,理性的分析了语文教科书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吴福辉《当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调查报告》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用数据分析现了当代文坛上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沈存文、丁玲、曹禺、朱自清、矛盾等现当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在中学生中的接受情况,这份调查分别从中学生最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家、现当代文学作家与中学生语文素养、现当代文学作品与中学生的写作等层面对等名校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数据中分析语文教材选编时应注意的问题。这两篇提纲挈领式的文章,从宏观层面对现当代文学(包括乡土文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深刻而理性的分析。何静的《中学语文教材乡土文学作品研究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乡土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了乡土文学的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高义云的《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缺失》,从从乡土文学选编过程切入,理性分析了乡土文学价值在农村教育中价值缺失的原因。
对“乡土文学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这一话题进行研究的主要是中小学教师,随着现代化和商品经济加速推进,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解体,延续了几千年的乡村正面临现消失的可能。在这一背景下,对每一位出生和生长在农村的乡村教师而言内心内心总会有一丝迷茫和困惑。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理论意义
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贾平凹指出:随着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国农村变得越来越边缘、越来越凋敝,大片的土地被撂荒,大量农民工进城,流传千年的乡约民俗也被回城的青年看成是陈俗陋习、封建糟粕而拒绝和遗弃,乡村原有的淳朴民风在商品利益关系的肆意践踏下也显得江河日下,气息奄奄。面对如此残破凋敝的乡村,语文教育应关注这一时代的大变迁,应对乡村经历的阵痛、无奈、迷茫有所回应。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研究乡土文学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很有意义。(2)实践意义
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作家站在“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立场书写乡土世界,一方面,站在西方民主哲学的立场上,怀抱改造农业社会国民的劣根性的使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荒蛮;另一方面,源于传统知识分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入世之心,以及与农民、与乡土社会血脉相连的关系,使大多乡数土作家在批判乡土世界的荒蛮时又透露出具有人道主义关怀情感性质的深深的乡土眷恋。
对农村的高中学生而言,三年的高中生活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就会走入城市,他们也会像当年的鲁迅们一样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城市异乡人”,让他们在高中阶段阅读和学习乡土文学,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城乡二元对立下的“现代都市的文明病”,以及乡村荒蛮中的淳朴善良、诚实守信,从而消解由城乡二元对立所引起的内心迷茫。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在中国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今天,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乡村”已不是新中国建立前的那个乡村,也不是改革开放前的那个乡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课题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乡土文本入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乡土文学的美学价值和育人价值。基于此,本课题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梳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乡土文学,提炼高中语文教材中乡土文学的审美价值。
(2)结合中国当前历史,客观理性分析“小康”时代的乡村命运。
(3)回归教学,阐述乡土文学的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价值。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选题是基于新时期乡村逐渐边缘化的历史事实,作为一名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的一线教师,亲眼目睹了乡土文学价值在当前高中应试教育中被忽视,甚至边缘化的命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农村学生在城乡二元经济对立的现实下对传统乡村文明的排斥、蔑视、遗弃的现状,分析乡村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隔膜的原因,故将以下几层面的问题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乡土文学的选编情况(2)高中语文教材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关系(3)乡土文学与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的关系(4)乡土文学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5)乡土文学与高考大纲的关系
(6)乡土文学对农村学生成长的价值与意义(7)乡土文学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及价值
(三)研究假设:
文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学不能脱离政治、经济而独立存在,但文学也有自己的独立性。语文不但有工具性的一面,更有人文性的一面,因此,在梳理高中语文教材与中国现当代文学、高中语文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理论假设:(1)本课题希望通过专题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农村语文教育中,应当完整体现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在学习乡土文学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乡村发展变迁的历史,从而让广大农村学生了解乡村、理解乡村、热爱乡村,立志建设乡村。(2)在乡土文学发展史上,以鲁迅、沈从文、赵树理、贾平凹、刘醒龙为代表的乡土作家始终以“地之子”的赤诚之心,书写历史大变革中乡土世界里普通百姓的命运沉浮,他们始终站在“人”的角度打量乡土、描写乡土、表现乡土,整个一部乡土文学史就是一部乡土世界芸芸众生的血泪史。对一个生长在乡土世界的学生来说,阅读乡土文学作品就是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就是在叩问自己的灵魂,审视自己的命运,就是在与百年来那些曾经艰难而真诚的生活在乡野大地上的灵魂对话,追问历史,遥想未来。
(3)乡土文学作家始终以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为指导,寄寓在喧嚣的都市里,客观而真实的表现乡土世界的变化,他们的作品不但真实的反应了乡村的发展变化,也在真实的反应这整个中国的发展变化。阅读乡土作品不但可以加深农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使农村学生在城乡二元对立与个人自我抒怀的二元对立中理解民族情感与个人情怀的关系。
(四)拟创新点:
对整个人类发展来说,公元2000年是一个意义非同寻常的标志,当新千年第一缕曙光普照大地时,预示着人类又一个新的千年的已经开启。回眸中国近现代乡土文学发展的历程,乡土文学经历了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土改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化叙述、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文精神讨论、文化寻根等思潮后,在商品经济意识不断渗透到各个社会文化领域、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相继出现,出现了《被雨淋湿的河》、《神木》、《升国旗奏国歌》、《天高地厚》等反应农民工命运的小说,也出现了《商州初录》、《白鹿原》、《大漠祭》、《哦,香雪》、《大淖记事》、《受戒》、《你在高原》、《秦腔》等表现世风民俗、人情世态的寻根文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课题的拟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用教育学的视角,文学史的思维思考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重新思考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高中语文教育的使命。
2、在启蒙话语受到质疑、乡土社会苟延残喘、商品价值大行其道、农村传统观念土崩瓦解之时,重提乡土文学的价值,不但是对即将消逝的乡土的一次缅怀,也是对影响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乡土文明的一次致敬,一次深情的回眸。将这种种价值以教育的话语叙述出来,引起人们对当下农村语文教育的思考。
3、在多元共生的社会里寻找农村语文教育的灵魂,探讨农村高中语文教育的形式、内容、方向、基点等问题,思考高中语文教育与现当代乡土文学的关系。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当下庄浪县高中学生乡土文学的阅读范围、阅读数量、阅读书目、阅读动机、阅读体会,思考乡土文学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关系。同时,在细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基础上,分析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乡土文学篇目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总括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为:
首先,对庄浪县高中学生进行一次乡土文学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其次,对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第三,针对问卷调查中的问题,思考论证乡土文学与高中语文教育的关系。第四,从论证分析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为农村高中语文教育中语文学科建设提供一点理论设想。
(二)研究方法:
本选题将乡土文学与中学课程教学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也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搜集、鉴别、整理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之上得出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乡土文学与农村语文教学”及其相关关键词,发现尽管期刊论文数量并不十分繁多,但对乡土文学的价值的认识与发展都已形成初步体系,因此,对己有的文献(包括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进行一个综合的梳理和归纳是很有必要的。本课题拟釆用文献法为全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作出关于《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现状研究》的独特探索。
(2)课堂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着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发现和梳理研究问题),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具体行动研究方法。本人拟通过课堂观察法对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实效进行观察和验证,为文章增添事实依据。
(3)案例分析法。是对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具有启发性的典型性事件开展研究和分析,从而发现规律或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技术路线:
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在研究假设和理论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展开问卷调查、师生访谈、专家访谈等调查研究,同时对的相关文献作对比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研究与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研究建议。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5月一2016年12月)组织课题会议,研讨课题实施方案。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和整理相关研究资料。确定调查和访谈对象,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准备与研究相关的设备、联系访谈对象、调查学校等。2.调查阶段(2017年1月一2017年9月)对相关课程教学专家进行微课方面的访谈。
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情况的问卷与访谈调查。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问卷与访谈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3.分析阶段(2017年9月一2017年12月)根据前期理论研究与调查统计分析,对微课在中学课程教学中情况做出全面的研究。撰写阶段性的相关研究论文。公开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2018年1月—2018年2月)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接受课题委员会的终期验收与审核。
第三篇:微课在中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实践价值及研究策略
微课在中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实践价值及研究策略
摘要:中职学校导游专业的技能教学,不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资源开发等方面,都比社会实践和应用滞后,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当今的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将信息化的意识逐步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培养起来,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技能水平。微课正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笔者认为它非常适合在中职学校推广,尤其在中职专业技能教学中,成效会更显著。本文将重点阐述一些实践的思路和想法。关键词:微课、技能教学、实践价值、策略
一、研究背景分析
1、将微课运用于导游专业技能提升是上一课题研究的延续
本人在2013-2014省职教学会课题的研究中,多次利用到微课实验。尤其在2014年面向省职教研究所一行专家,开展了一次题为《亭的审美》的微课课改实验,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在上一个课题研究中,我们利用微课也解决了不少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课题结题时,本人提出:特别希望针对学生的导游讲解技能不过关的现状,对《扬州实景导游》课程中的景点讲解中的重难点,进行微课研究探索,以提高学生的讲解水平。
本人在2015-2016江苏省职教学会《微课在中职导游专业技能大赛讲解项目中的运用研究》(编号:XHJY2015013)课题的研究之前,也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学生讲解技能不好,往往是因为他们对专业课程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不能内化而导致。所以我们拟将技能大赛景点讲解项目中常见的重点难点问题,制作成相应的微课,放在网上。学生遇到特别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课前、课后就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重复或暂停播放。这样就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而内化并指导他们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资源可以用在日常教学中,使我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2、学生技能大赛讲解水平亟需提升是研究的直接动因
导游专业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包括理论考试项目、风采展示项目、景点讲解项目和才艺展示项目,其中景点讲解项目占总分的65%,是整个比赛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在导游专业技能大赛中,学生景点讲解总是不到位,景点讲解失分率高;而在实际技能教学中,不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资源开发等方面,都比社会实践发展和应用滞后;在技能教学时间上,也不能满足技能型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学生知识量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讲解水平,也使得一些选手在技能大赛中难以获得佳绩。而国家教育部曾多次提出:当今的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较高,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将信息化的意识逐步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培养起来,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技能水平。所以,本人想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选手讲解水平的尝试。
二、微课在中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1、微课有利于解决讲解技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学生的导游讲解技能不过关,往往是因为他们对专业课程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不能内化,所以我们将技能大赛景点讲解项目中常见的重点难点问题,制作成相应的微课放在网上。学生遇到特别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课前、课后就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重复或暂停播放。这样就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而指导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资源可以用在日常教学中,使我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2、微课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师的研究水平和业务成长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教师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把实际技能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制作成微课,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思考、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都体现了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研究。同时,教师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促使教师研究水平的提升。
3、微课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建设
微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有效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开展教师自主开发微课视频,推进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加快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可以有效促进、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支持平台、校园网络环境、及存储中介、学习的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推进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
三、微课在中职导游专业技能教学中的研究策略
1、基于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学生讲解技能水平
中职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必需的专业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信息化处理能力,能适应导游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经过大量行业人才需求信息的采集与能力分析,已基本明确了我校导游专业适应职场需求的人才总体培养目标,这就是“一条主线,六大素质”: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信息技术素质、应变素质及综合素质,而又紧紧围绕“导游人员的基本素养”这一主线,培养适合职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这也为我们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基于这样人才培养规格,的本人在2015-2016江苏省职教学会《微课在中职导游专业技能大赛讲解项目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学实验发现:微课对解决专业技能课程中的重难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为了更好的将研究成果在技能大赛中进行转化,本课题我们拟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以“教学平台”为载体,以“微课”教学为手段,对扬州实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让学生能够对景观进行导游讲解。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考取导游证,从事导游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微课的特性和教学特点,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起到了引领职业学校教学方向的作用,学生技能成绩的好坏,已经成为各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提高我校导游专业技能水平,笔者在课题小组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发现技能教学的项目相对比较复杂,训练时根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将每一个技能点分割成比较细小的内容并制作成微课,这样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把课堂内容微细化,精深化,利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技能训练的成绩,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与实践操作的参考。
我们拟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前,可以通过微课完成师生资源互动,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课中,借助“微课”教学,把知识掌握、赏析技巧、讲解练习进行了有机融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和讲解能力;课后,通过微课回顾,再一次让学生自主训练,对学生的讲解技能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在教学过程中,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自主探究、亲身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适应导游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促进了技能水平的提升。
3、基于学情教情的实际情况,将微课与技能教学相结合
制作微课中需要的注意的问题是:“微课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样,在微课的设计中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对于学情的考虑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来说,容易遗忘、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是否可以使用微课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为同一个知识点对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其难度是不同的。而对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考虑就是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特点,适合用微课的时候就用微课,不适合运用微课的时候就不用。因为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多样的,只有运用最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才能够实现教育效益和质量的最大化。
微课与技能教学相结合体现在:一线技能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如何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如可以在课前的知识回顾阶段,运用微课来回顾上一次、或上几次课所学知识的重点、核心概念,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为课堂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或者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把课堂作为答疑解惑与讨论的场所。当课程进行到课中时,可以利用微课程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提炼,梳理出课堂学习知识的核心概念。而当课堂教学处于尾声时,可以制作交互式的微课程(在该微课程中有核心概念的知识内容,也有针对核心概念的少数但经典的练习)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10)[2]吴秉健《新媒本联盟对未来教育技术应用的十大趋势展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1)[3]李海龙《信息技术微型课的教学策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 期 [4]《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苏教职〔2013〕37 号)
第四篇: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探索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探索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了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决课文疑难、明确文章主旨、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写作兴趣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对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51-1
一、课外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具有明确的主题和通俗易懂、短小简明的特点,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通常可分为以下三方面:①课前的预习性学习。在语文课前,学生利用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课前预习,能够对整篇课文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于一些知识点也能够熟悉和明确,这样对于难以理解的地方会特别重视,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对其进行重点的关注。②课后的解惑和释疑。语文教学上课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课文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会存在一些比较模糊的地方,因此,在课后利用微课对于没明白的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能够及时让疑惑得以解决,这时,微课类似于课后辅导,有利于知识的巩固。③课外拓展学习。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兴趣,对一些课外延伸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课内展示内容
微课制作简单,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方便组织规划建立微课的资源库。老师在上课时可以将微课进行合理整合,可介绍些背景知识,也可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可以利用微课进行问题探究,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微课与传统的教学课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设计时,注入了讲解内容,能够实现独立教学。另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可能按照实际教学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补充。
课题导入轻快,内容讲解深入,时间过程紧凑,不必在参与和互动上过多花费心思,因而不同于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力求简洁高效,避免了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而舍近求远,能迅速带着学生进入课程学习。
三、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微课能够作为素材和方案说明在实践活动中应用。例如,课本剧表演和网络征文活动等,能够在文本方案的前提下,设计比赛的方案,发布微课形式的短片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能够播放一些视频花絮,增强吸引力。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比赛中的方法、要求和关键知识点等,也能够使用微课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比赛结束后,还能够通过微课将活动中的亮点进行整理总结,展示活动成果,进而扩大活动影响。
四、教研交流
语文教研的传统方式都是采用集体备课、说课和公开课的形式来进行,虽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需要进行精心组织,消耗精力,甚至有时流于形式。利用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研,能够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充分地展示出来,仅需几分钟就能将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将微课作为开展教研活动的媒介,不仅能够更加便捷,而且可以打破时空界限。
微课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色彩,视听并举,提供的形象直观、清晰、生动,营造出由声音、色彩、形象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让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亲切自然,达到如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辟全方位立体化的思维通道,加大信息的接受容量,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鉴赏能力的提升。
同时,微课的广泛应用也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1.化整为零,变零为整。
微课短小生动,可以辅助教师完成对复杂知识分解和整合。微课是视频方式的表达,通过对大多数的知识进行整合,放在同一类视频中进行播放。例如,讲解小说时,可依据小说的文本体式特征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采取定向分类定级的方式恰当地为具体的小说确定教学目标,利用微课将每一篇小说承载的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同时,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往往反复推敲,完美呈现,而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反复学习,直到落实。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但一组微课可以全面展示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化整为零的办法更利于对知识的深入解读。
2.翻转课堂,提高效率。
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对所学内容的主题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声音解读或者视频播放的形式对于授课内容进行概括的分析,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把课上本来属于学生思考提问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中的主动者。教学中因为有微课,可以缩短讲课时间,从而让师生互动更加充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触发了内在学习的动机,进而提升了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并掌握更多内容,从而提高了效率,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直面文本,解决疑难。
微课要求在短时间内讲清知识点,可以避免内容的繁杂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直面文本,促使教师钻研文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一个复杂、难于理解的问题讲清的同时又能对文本进行拓展。教师深耕文本,研磨微课,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更能浓缩精华,制成精品微课,给学生充足的营养。制作微课时,老师需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关键因素,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与文章重、难点联系紧密的问题,于无疑处生疑,利用图文并茂的讲解,及时启发学生。另外,微课也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查缺补漏和强化巩固知识。
第五篇: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的特点
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主题更加鲜明,重难点更加突出,问题更加聚焦,目标更加明确,语言更加精练。“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所有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展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整合,更注重学生“学”的设计。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精华的进一步浓缩。
2.短小精悍,易传播。
“微课”容量小,一段微课视频时间通常控制在15~20分钟,根据心理学研究,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一般在15分钟左右,“微课”在时间上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语言精练、准确、明晰,干脆利落,紧扣主题,新颖独特,引人注目。论据求准求精求简。课程内容整体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理有据。而且微课视频格式普通,容易在网络中上传和下载。
3.资源容量较小。
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在线播放;方便下载实现移动学习;适合观摩评课反思研究。
二、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和完善其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教科书上有很多实验需要学生做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课堂时间的限制,一些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教师多选择用讲述法或观看教学视频的方法开展,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看得索然无味,渐渐对生物这门学科失去兴趣。
以“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为例,本实验需要时间长,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结果很难在45分钟之内就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一般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直接由学生猜出实验结果得出实验最终结论,这两种方法都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若上实验型微课,就能很好地实现实验目标。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分别领取1号实验任务,2号实验任务,3号实验任务,4号实验任务,用手机或相机录下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每天呈现出的实验结果,教师将这些视频制作成5到10分钟的微课,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代表演示整个实验流程。这个实验操作简单,1号、2号、3号、4号实验结果都很明显。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4个实验小组各有优点,学生间取长补短,对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操作中的不严谨之处做了分组讨论,最后总结。这样,学生体验了整个实验流程,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微课成了非常好的课程资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耗时特别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展示整个实验流程,但可将整个实验过程制作成相应的微课,在课堂上播放。虽然教材对这些实验有专门配套的视频资料,但是教师自己录制的微课或者让学生自主探究录制的微课适合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参与度高,在操作过程中呈现的错误可以及时修正,呈现的亮点可以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打开实验探究思路,总结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不再怕实验,不再觉得实验只是“纸上谈兵”。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就要求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学生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实验中基本没有问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结构,但是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会遇到很大阻力,有时一个班级只有一位学生实验成功,如何将显微镜下看到的画面放大,并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知识呢?可以利用学校实验室配备的有录像功能的显微镜,直接把显微镜下呈现的画面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课。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即使掌握了实验步骤,但显微镜操作不熟练,会出现很多问题,不少学生找不到需要观察的标本,分不清“细胞”和“气泡”,分不清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视野的明暗、细胞数量和大小的不同,不会正确移动装片寻找目标......教师可利用显微镜的录播功能制作一节专门解决这些问题的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微观世界,用自己的手掀开微观世界神秘的面纱,用眼睛欣赏微观世界的美。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微课,理解微课的特点,并将它运用到日常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