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郭初阳《项链》教学过程中的利弊
试析郭初阳《项链》教学过程中的利弊
一、课程基本情况:郭初阳老师的授课方式在最近几年引起了教学界的轩然大波,对于他的典型教案《项链》的评价,则是众说纷纭。他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地引入了“人物论、主题辩、原型溯源”三大板块,其教学目的也与以前的老套授课方式不同。通过比较法、多重研究法、文学批评方法三大手段分析课文,在坐听课的学生们反响不一,但总体感觉则是极受欢迎。本文将试论这篇课文的此类授课法的利弊或是值得认可与怀疑之处,提出纯属个人的看法。
二、教学流程分析:首先罗列出郭初阳老师的教学设想,大致分成三部分,分别是“人物论”,将单一作品置放于作家创作的整体背景之下,引入莫泊桑本人的创作谈、18世纪的妇女观,作为越时代的新鲜刺激,激发学生对于主人公玛蒂尔德“变”之意义的探讨,思考文学作为人学的恒古意义;“主题辩”,将学生主张的小说主题(第一时间所得)与名家的经典论断一起呈现,在多元、平等的语境里,实现众声喧哗,形成交叉共识;“原型溯源”,将《项链》故事叠影于“灰姑娘”模式,将情节中的相似与不同作比较,在更深的层面上再次回归到人物与主题。对于人无论,本人认为由将学生引自妇女观向思考文学的恒久意义,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该时期的妇女观要结合该时期的时代背景,而单从法国来看整个世纪的观点未免过于勉强。对于主题辩,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的观点与名家对话,是一大创新,但很容易造成分歧过多占用大量时间,消耗在主题分析之上。对于原型溯源,郭老师引出的对比篇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大学生专有的外国文学课都未必面面俱到,这具有深度。就教学过程本体论而言是较为合理,但就教学的学情观来说,则难度较大,偏向于知识面较丰富的学生群体。故而造成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问题,而且其中还提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对于时间的掌控还需改进,对于授课方式则存在质疑。
三、理论评析:郭初阳老师的经典授课教案《项链》,一经推出就颇受争议,有的说其博学多识,有的说其不合学情。至于前人如何评价暂且置于一边,本人从其教案及进程的步骤细则中逐一简要分析。就其教学设想而言,郭老师自言:《项链》作为一篇从不落选的长青教材文章,其情节、人物、题旨、空白、伏笔、草蛇灰线„.在从不间断地开掘与几无止境的冶炼下,似无剩义。①所以他调整教材审读的视角及文本细度法,转向了“人物论,主题辩,原型溯源”的三大板块创新。这一创新思维是极佳的。他抓住了,作为一篇高一课文,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后不久,其思维的定式还未转变,高中与初中的模式思维是不同的这一特点,正如乌申思基在他的《初级阶段教学的课程》中说“长时间地进行一个方面的智力活动的能力,是任何一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可是这种能力只能一点点的逐渐发展起来”②所以“在学习的开初阶段,您的课越是多种多样,您要求儿童进行的活动越是多种多样,您所取得的成绩就越大”③。郭老师的创新型课程的预设,的确是突破了传统惯性授课的套式,故而就其整体的上课效果是出于积极活跃的气氛中的。
关于郭老师的教学目的,具体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比较两个玛蒂尔德,体味人物形象不同的面相、丰富的内心;其二通过不同的主题抉择、探索,懂得小说解读的多重性;其三通过对《项链》的个案分析,初步了解“原型批评”的基本方法。他对于达到教学目的的把握主要通过“引导问答”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点恰好运
用了艾斯纳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教师很难预期一定的教育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将会出现什么变化”,从而“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④对于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想从学生心理,得知其所想所感之时,郭老师就通过循循善诱法,来获取上课积极主动的效果。由浅入深,如课程开始即问“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情节都围绕什么来展开?”即“项链”。继而通过段落的分层,用四个单音节字总结概括四层大意。那么在如此的进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表现就定向围绕“项链”展开进行。这一预设积极地将学生所感所想紧密与课文中心连在一起。
教学目的中的“比较法、解读法、原型法”,都是以往教学中所不敢尝试的,故而我不得不对学生的阅读量和经验产生怀疑与担心。如若问题布置下去,学生无反应或者沉默,则对于课堂进程的影响极大,节奏亦会被打乱。如酒比较法来说,《项链》与《灰姑娘》的对比应该说是本课最出人意料的出彩之笔,也是学生、听课老师及评委最预想不到的环节,而且也确实非常有价值,问题也确实该由老师来提出,因为凭借学生的知识视野,他们恐怕很难产生这样的联想,“这个问题的提出充分显示了郭老师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⑤但是在课程进行到后面,提到《项链》是一部悲伤小说,从而引出了另外的几部西方悲剧小说《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等,作对比,以得出故事模式的承接性。但这几部的列举则对于学生来说,其知识的储备不得不达到一定的水平,不适于学生对于类比运用能力的掌握。
在郭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亮点,我个人认为是其“图文并茂”的方式。科技的手段早已引入课堂教学,但是如何合理运用则是众多老师所忽视的,这一方式的引用,会对学生的认知及情感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演示图画和按图叙述是教员接近学生的最好手段”“除了向他们演示图画和为他们讲解图画之外,您无法无法迅速拆除隔离成年人和儿童、尤其是隔离教师和学生的那堵墙”。⑥郭老师在引导部分,展示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四幅图,分别由学生归纳为“借,丢,还,假”,这一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也在培养其发掘人物细微神态动作之变。同样在随后,玛蒂尔德在“借与还”的过程中的两幅人物肖像对比,更能使学生在辨别图片差异的同时,产生怜悯之感。郭老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不多,但却恰到好处,很好地掌握了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以课文文本为主,参考辅助为辅的特点,进行统筹授课。最后就郭老师的上课风格来说,他很好地运用其所学知识,同时展现其良好修养的一面,体现在课堂中则是其机智多变,风趣幽默,极受大家的喜爱。本人数了一下课堂实录中的“笑声”次数,多达十八次,从课文解读图片,到高潮的人物分析对比,最后学生关于女性小说的讨论,处处都能由教师的“口误”引发课堂的活泼气氛,调节课堂氛围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所很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驾驭文字的魅力,完全的展示出自己的幽默感,引导学生进入“他”的世界中,从而完美地合作完成一堂教学课程,学生与老师都会乐在其中,并会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
四、改进意见:整堂课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似乎压力大了点,知识量也过多。如若换我来上,则进行课堂五步走。第一步,学生个体阅读、感受、思考并提出问题,课堂的中心任务还是要由学生来扮演,郭老师的课多为预设引导,让学生的自我提问则偏少。第二步,在不借助专家观点和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感受、问题展开讨论,问题可以由筛选出来的同学问题和教师问题共同
组织,这样则会使学生积极地去自主思考。第三步,单就学生能力而言,在遇到难题时,应展现学术界对文本的看法,对于看法,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会造成依靠资料的思考习惯。第四步,在学生就自己感受、思考和问题的呈现,材料进行探讨后要求学生综合地整理和评述。这样就同时起到了锻炼学生提炼和综合的能力。第五步,课下总结和拓展,在这一步中则体现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强弱,以及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问题。
对于语文的教学设计,用一句话来概括极为恰当,那就是:“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我们借这个引子,可以更深地走进作家作品,走进文学史,走进人类精神空间,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⑦
参考资料:
①《言说抵抗沉默》 郭初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3页
②《乌申斯基教育论文选》 郑问樾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第365页 ③同上,第366页
④《教学与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皮连生主编 2002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61页
⑤《言说抵抗沉默》 郭初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41页
⑥《乌申斯基教育论文选》 郑问樾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第381页 ⑦《言说抵抗沉默》 郭初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57页
第二篇:项链郭初阳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模版)
郭初阳《项链》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时间:2003年11月5日下午
班级:杭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二某班
(11月4日预习作业,11月5日上午收齐,部分同学的观点与姓名,做入课件中。)班级
姓名
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这是一篇关于 的小说。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示意)莫泊桑的一篇小说。
师:其实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 生:项链。
师:非常好。整个情节分成四大板块,这里有四幅插图,我想请四位同学,各用一句话,来简要地概括它的内容。师:(示意)来,第一幅。
生:她向那个„„她向她的朋友借项链。师:谁? 生:(低头看书寻找)众生:(低声)佛来思节夫人。
师:佛来思节夫人,是吗?她向朋友借项链,为了参加舞会。请坐。(示意)后面,生:(沉默)
师:对着镜子一声尖叫。
生:哦,她发现那串项链没了。师:发现项链丢了,请坐。(示意往后)第三幅。生:她去寻找项链。
师:她去寻找项链,寻找,然后试图要??啊,这里好像是在拖地板哎。(众生笑)
师:在寻找项链吗?怎么说? 生:她在挣钱。师:挣钱干嘛? 生:挣钱还项链。
师:哦,挣钱还债赔项链,是吗?很好,请坐。(示意)后面,最后一幅。生:后来碰到那位朋友,得知真相。师:得知真相,真相是什么? 生:那根项链只值五百法郎。
师:哇,只值五百法郎!原来是一根假项链,请坐!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围绕“项链”这个词语,我们其实用四个字就够了。
师:我们继续往后,(示意)来,后面那位同学。第一个情节,用哪一个字比较好? 生:借。
师:借项链。非常好,请坐。(示意)继续往后。生:丢。师:丢项链。请坐。(示意往后)怎么说? 生:还。
师:还项链,或者说是赔项链,是吗,很好。(示意)往前。最后,用个形容词吧。生:惊讶。
师:惊讶,惊讶的项链? 生:不是。
师:惊讶,发现这根项链是?? 生:假的。
师:很好。这就是整个小说的梗概,好,经过这样一周转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她的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变了没有? 生:(齐声)变了。师:真的,大变。
师:我们有一位同学,傅学磊,他在读的时候,他说:这是一部关于“变化”的小说。真的发生变化了。那么,我要问,玛蒂尔德她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起先是怎么样的?轮到谁了,(示意)你来说,起先玛蒂尔德的外貌是怎么样的? 生:一开始,她的外貌很年轻,很漂亮。师:文中有更加具体的几句话吗? 生:有??美丽动人的姑娘。师:还有吗? 生:(朗读)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师:你所朗读的这些,玛蒂尔德她都具备吗? 生:有部分具备。
师:哦,有,绝大部分都有。(示意)很好,请坐。后来的玛蒂尔德,变成了什么模样?(示意)来,前面一位同学来说一说。文中是怎么描写她的,朗读一下好吗? 生: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 师:稍微大声一点,这样大家才能够听得见。
生: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师:(示意)非常好,请坐。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头发乱,裙子胡乱系,手是通红的??成了这么一个人。外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我要继续问,她的性格发生变化没有?有没有变? 生:(众低声)有。师:变了没有,变了? 生:(众低声)没有。师:没有? 生:(众低声)变了。(笑)师:(笑)我们用一分钟时间,看书,从文中找出答案!独立思考,看一看,性格到底有没有变?
不讨论,不讨论„„从文中找出依据,来断定她是否发生了性格上的变化。(学生阅读思考4:15-4:45)
师:好,同桌两人,可以轻轻地交换一下意见。(同桌讨论4:50-5:15)
师:好,谁来说一下,她的性格上,是否发生了变化?刚才有很多同学说“是的”,有的人说“她没有变”??这次请举手回答吧,或者你想说话,想回答问题,就看我一眼。生:(举手)
师:哦,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她没有变,因为最后文章说??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证明她觉得好像自己还这个项链,她觉得还是一种虚荣吧,她觉得我当初能够还给她。师:哦,一种得意,是因为虚荣而得意,是吗? 生:(点头)嗯。
师:她的虚荣没有变,是这位同学的看法。还有吗?(示意)你来说,你认为她变了没有? 生:我认为她没有变。师:你也认为她没变? 生:(朗读)她现在还是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回想那个舞会呀。师:傻傻地想。
生:哎,就是好像她年轻的时候一样,一天到晚想这种„„跟妄想症一样。(众人笑)师:白日梦。还是没有变,还是那么爱虚荣。同桌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她是变了。然后她的回想呢,就是回忆一下当年,以前她是很向往那种富有生活的,而现在她已经安于这种生活了。
师:她现在已经面对贫困,安于这种生活了。还有谁要发表意见,(示意)你来说。生:我认为她变了,习惯了那种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
师:她原来是一个非常娇嫩的人,是吗,她现在已经习惯了粗笨的活,不太爱惜自己了。请坐,(示意)后面那位女同学,你能继续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你认为她变了没有? 生:我觉得她没有变,没变。师:什么都没有变?
生:性格没变,还是一样虚荣。
师:还是一样虚荣,难道她的性格中只有虚荣吗? 生:(沉默)师:请坐。(示意)你来说。
生:我觉得她性格已经变了。最开始的时候,她不敢去见佛来思节夫人,因为她觉得自己很贫穷,没有漂亮的衣服,可是后来当她把债还清了,她在公园里又看到了佛来思节夫人,依旧那样年轻,那样美丽动人;而她那样苍老,却有勇气上去见面。我觉得她是变了。师:可见她有直面的这样一种态度,请坐。
师: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面对她这样的变化,如果是莫泊桑本人,作者,他会更欣赏哪一个玛蒂尔德?他更欣赏变化之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变化之后的玛蒂尔德?他是喜欢玛蒂尔德A,还是玛蒂尔德B ? 我请一位男同学来回答一下。(示意)你来说,你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后面一个??前面一个很虚荣,后面一个比较真实。
师:很实在?请坐。我们同学把莫泊桑想成一个革命无产阶级作家,可惜情况恰恰相反。(众生惊讶,笑,低声议论)师:莫泊桑的女性观,莫泊桑最欣赏的女性是??18世纪法国女性,是怎么样的??姿态、容貌、嗓音、目光的流盼、举止的优雅,甚至是矫揉造作,甚至是漫不经心,他认为这构成了完美的女性。
而他认为,一个女人所能忍受的最可怕、最折磨人的酷刑就是:她苍老了!
所以,根据莫泊桑本人的女性观,他更应该欣赏哪一个?显然,玛蒂尔德A,但是他在文中却没有丝毫的流露,为什么?因为他的创作原则?? 师:莫泊桑的创作观,继承他的师父福楼拜,很具有现代性,就是??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所以他在文中没有流露出来,对吧,隐藏得非常好。那么我们不管她变了没有,不管她是发生了变化还是没发生变化,也许我们可以读出更多的变化之外的东西来,也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莫泊桑要我们自己来作结论,我们同学做了预习以后,我把它都放在上面了,有这么多不同的观点。(示意看幻灯)
师:五大类,我们看看同学的名字,每一类都请一位同学来大致地说一说,简要地说一说,你的观点,以及你的理由。
来,首先,王奇?,你来谈谈??虚荣。(众生笑)
王奇?:我认为她是一个很爱慕虚荣的人,因为她出身不是很好,很向往贵妇人的生活,崇拜有钱的同学,那有钱的同学是她的好朋友,但是她除了在借项链这件事情上去跟她见过以外,别的事情上,却没有去和她进行过交流。师:为什么不敢去?
生:因为她感觉自己和她有身份的差距。
师:她自己也体会到了,所有这一切中,都发现她的虚荣,所以这个小说的主题是虚荣。请坐。陈璐,你来谈一谈你的观点。
陈璐:我觉得还是诚信吧,因为她一开始是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她,再去慢慢还这个债务,本来应该可以和夫人说一下,慢慢再还她钱的,但是她现在这样就表示??你把朋友的东西弄丢了以后,朋友总是不太舒服的??她觉得不应该让朋友担心,于是把这东西还给了她。
师:如果她不是一个诚信的人的话,她也许有别的方式来解决,是吗? 生:就是。
师:有什么样的方式?
生:她们是好朋友嘛,她说,那就算了。师:(笑)哦,索性就算了。或者就索性逃跑,可能方式也很多。(示意)请坐。挺诚信的。好,下面,许乐乐。
许乐乐:我写的是差异,差异就是真实和外表之间的差异。宝石是很漂亮的,但是它也可能把真实掩盖掉了,然后它会把背后的事实也掩盖掉,混淆了真假。师:哦,是很现实的一种差异,项链的真和假的差异。那么,(示意PPT)上面还有一个张超,张超是怎么看的?
张超:我觉得,玛蒂尔德丢了这个项链,她要去努力地去还这个项链;如果是佛来思节丢了的话,她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佛来思节夫人身上的话,也就??有没有问题了?可能很轻松,一点都没问题,丢个几条都没关系,是吧?但是发生在玛蒂尔德身上?? 张超:那就比较困难了。
师:她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张超:十年。
师:要付出十年的代价。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发生在两个人的身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什么呢?
张超:因为贫富的差距。师:贫穷的问题,是吗,(示意)请坐。这里我们倒也可以看出,一个小人物,她对抗风险,生活中偶然事件,她的抵抗力怎么样? 生:(低声)很弱。师:好像比较弱。所以以后张超如果去开个保险公司的话,可以拿《项链》这篇文章作为传单给大家看,对吗?(众笑)
师:需要买点保险哦,小人物对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也有道理。(示意PPT)继续看,陶洁婷。(师在过道第二排处,审视全场,不见人)在哪里?(陶洁婷原来在第一排,众生笑,在你后面!)
陶洁婷:我觉得她本身就是一个物质欲望比较强烈的人,从一开始她为了参加晚会,这个欲望就是她的虚荣心,她就去借了那挂项链,但结果项链丢了,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小说的主题和欲望有关。
师:那么她最后,十年之后,她还有欲望吗?
陶洁婷:欲望,我觉得„„(沉吟)她,她,她起先是非常漂亮的,所以她追求漂亮,还是一种欲望吧。
师:哦,这是一篇关于欲望的小说,但是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稍微带点褒义色彩的词来说,这是一篇关于梦想的小说,是吗,这两个词语在某种意义上,是等义的。好,最后,王富强,谈谈命运。
王富强:本文写了玛蒂尔德一些比较悲惨的命运。师:她为什么会这么悲惨?
王富强:就是因为掉了一根项链,她为了还债,最后干任何的杂活,从原来一个比较美丽的妇女,变成了后来一个„„ 师:这么苍老的一个人,是吗? 王富强:苍老的人。
师:请坐。凌琪,关于这一点,还有补充吗?
凌琪:因为这篇文章,表露出玛蒂尔德的宿命问题,师:表达一种宿命!这个词用得好。
凌琪:因为从整篇文章来看的话,作者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感情,他感觉,像玛蒂尔德这样,先借到项链,然后又把它丢掉,然后又赚钱来偿还这根项链,是一种必须经过的,师:好像冥冥中都已经注定好了,是吗,命运的观点,有点像古希腊的悲剧。凌琪这个观点,说得非常好。
好,那我们回到王奇?这里来,他关于虚荣的问题,那我想追问一下,就是玛蒂尔德如果处在十年之前,她要怎么样做,我们才说她不虚荣?高姗姗你来说。
高姗姗:就是她在做完那条裙子之后,她完全可以戴两朵鲜花,去参加那个舞会。师:哦,插一朵鲜花,她就不虚荣了。(众笑)继续,继续,还有吗? 高姗姗:没有了。
师:请坐。鲜花代表不虚荣。可有的女孩子很爱花,我们也说她很虚荣啊,要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她难道不虚荣?这有点很难讲啊。胡佳斌,你怎么看?要怎么样才不虚荣? 胡佳斌:他不做梦。
师:没有梦想,不做梦。拍拍她,好醒了,不要做白日梦了!(众笑)还有吗?
胡佳斌:没有了。
师:还有的同学说,要爱劳动。(众大笑)
那就不虚荣啦?其实大家是否发现了,我们有个价值判断在里面,她既然这么贫穷,她应当怎么样?好像应当安于贫穷,我们才说她不虚荣??有个“安贫乐道”的观念在里面。安贫乐道是否是判断一切的标准?我们可以“安富乐道”吗?“安富”就不能“乐道”吗?也很难说,这个问题我觉得挺值得思考的。你不要一味地侧重“虚荣”。
那么我们再来看,你在读小说的时候,你是否发现这个作家莫泊桑,他在文章中有没有流露出小说主题?有没有表达他自己的观点?如果是在(示意PPT)这五点里面,他的看法接近哪一点?有发现吗?好,有同学在说是“命运”,(示意)你来说,为什么?
生:小说一开头说,因为命运的差错,她嫁给了一个小书记,这就违背了玛蒂尔德她最初是想嫁给一个有钱人的。但是因为她的命运??出身不太好嘛,那只有违背自己的意愿,嫁给他。第二个是因为她的虚荣嘛,去参加舞会,问同学借了项链之后,最后却意外丢失了。这时候她的虚荣心就驱使她,觉得自己很高贵,但是在别人面前却又不能跟她说,“我把你的项链弄丢了”,这是很耻辱的事情,她只能花十年的时间,去还这条项链。
最后,快结尾的时候,作者也写到了,一件极细小的事情,可以让人生改变很多,可以败坏她,或者是成全她。然后,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就是在感慨,本来是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不同的形势,会变成完全两样的人。
师:完全是由于命运的捉弄,是吗,请坐。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好,但是我倒是有个疑问了,莫泊桑他不是遵循那个原则的吗,他不是要把一切都藏起来的吗?
师:他在讲他的老师福楼拜的时候,一个原则,完全被他继承过来??他要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观点,一点都不能泄漏,仿佛一个木偶演员那样,掩藏自己手中的提线。他怎么会在文中,一不小心就说了这么一段“命运”话呢?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读的这段话。我觉得,可能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你联系上文看一看,(示意)这位同学,你能回答吗? 生:摇头。
师:你来说,凌琪。
凌琪:是因为„„具体我也不知道。(众笑)他后来成了精神病,我怀疑他脑子有毛病。(众笑)
师:这样解释,可能有点不太合理。回到上文,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莫泊桑本人他过于地为玛蒂尔德感到?? 生:(轻声)惋惜。
师:感到惋惜了,是吗?你有没有找到那一段,五十六页。看一看,就是刚才所读的“命运”那一节,找到了吗?“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以及上面那一节,“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他就是感叹她的苍老之后,突然来了这么一段议论,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所以说命运有时候会弄人啊,我们把这两节来读一读好不好,女同学读上面那一节,男同学读下面那一节。好,女生,“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读出一种命运的沧桑感。开始。学生朗读(19:32-20:15)
师:你看,多么可悲。一串改变命运的项链,一场改变生活的舞会。我们静下来考虑,大家是否发现了??舞会、马车、丢了东西,然后逃跑??是不是让我们回忆起小时候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什么故事? 生:灰姑娘!师:太像了。
师:思考三十秒,然后请同学来找出相似点。看上面的表格。生:(思考20:37-21:01)师:好,我请同学来说。(示意)你来说。相同点,她们在个人特质上?? 生:她们的个人特质,都是美丽动人的。师:美丽动人,而且关键的一点,她们都?? 生:都很贫穷。师:非常好,请坐。贫穷而美丽。(示意)后面,家庭生活。生:都是不美满的。
师:不美满,感到自己很不幸。请坐。(示意)后面,不满的家人。生:不满的家人,对灰姑娘来说,是她的后妈,还有两个姐姐。师:经常欺负她。生:《项链》中不满的家人,是她的丈夫。师:丈夫太没钱了。生:让人不满。师:请坐。(示意)后面。某次契机。生:都是一次舞会。师:请坐。(示意)后面。外力帮助。生:灰姑娘是魔法师帮助。
师:魔法师,一个老婆婆点化了她。生:《项链》是朋友借给她的。师:谁借给她的?
生: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师:都有外力的帮助。请坐。(示意)继续往后。舞会上。生:舞会上,她们都显示出了自己从来没有过的美丽。师:哇,说得真好!灰姑娘引起了谁的注意? 生:王子。
师:玛蒂尔德呢?
生:玛蒂尔德引起了„„
师:文章中有一句,你注意到了吗? 生:玛蒂尔德引起了部长的注意。(众人翻书)
师:引起了部长的注意。请注意??都引起了大人物的注意。太相似了。(示意)同桌。舞会一结束。
生:她们都显得很悲惨。
师:她们都匆匆忙忙只做了一件事情,舞会一结束就出去要干嘛? 生:逃跑。
师:跑。为什么,灰姑娘为什么要跑? 生:因为魔法。因为她们都不是很真实。
师:哦,都要现出原形?(众笑)一个是魔法要失灵了,一个是通过什么现出原形? 生:外套。
师:她的一件丑陋不堪的外套。都要现出原形。(示意)继续往前。生:马车,灰姑娘使用的是由南瓜和老鼠变成的马车;在《项链》中,那是很破的一辆马车。师:晚上才会出来的马车。也很像。(示意)继续往前。生:灰姑娘的失物是她的鞋子,而玛蒂尔德丢的是项链。师:都丢了非常珍贵的东西:透明的水晶鞋,项链。请坐。(示意)最后。生:寻找。灰姑娘她是„„鞋子„„挨家挨户去试穿。师:有一个类似的情节。拿着一个东西来比。
生:噢,她拿着那个盒子,到处去店里寻找一模一样的项链。师:请坐。大家看,(示意PPT表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太可怕了??感觉就像玛蒂尔德知道那串项链是假的一样??目瞪口呆!相同点
灰姑娘 项链 不同点 灰姑娘 项链 个人特质 美丽、孤弱
家庭生活 不幸、痛苦 婚姻状态 未婚 已婚 不满的家人 后母、姐姐 丈夫 某次契机 一张请柬
外力帮助 老婆婆/仙女 佛来思节 舞会上 王子的注意 部长的注意
舞会一结束 逃:十二点前 逃:衣服寒伧 马车 变回南瓜 破马车 失物 水晶鞋 项链
寻找比照 鞋与脚 盒子与项链 结局 美满婚姻 艰难生活 二次打击 假的项链
怎么会这么像?莫泊桑,他知不知道这个故事?
师:他必然知道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在欧洲大陆非常流行。而且是一个法国人,你看噢,十七世纪的法国人就把它收集起来了,一共有三百四十五种大同小异的版本。
而且,莫泊桑从小,他的母亲就对他进行良好的文学教育。并且他的老师福楼拜也是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所以他必定知道。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这么相似,那不是盗版吗?还是经典吗? 师:(示意)你说,是不是盗版?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有区别。
师:有区别是吗,请坐。有区别。文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示意)你给大家念一下好吗?朗读小说的第一句话。
生: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师:唔,读得真难听,请坐。(众善意地笑)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也”。来,后面一位同学,如果就小说内部来看,“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这个“也”是针对另外一个人,是谁? 生:她朋友。
师:她朋友佛来思节。请坐,(示意)继续往后。
但是就小说外部来看,好像莫泊桑他有意地,他针对谁在发言?“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生:灰姑娘。
师:请坐,其实小说一开始,他就在告诉你们,我要写一个跟灰姑娘有关,但是又不一样的故事??“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请注意这个“也”字。好,接下来,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师:第一个问题: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的区别在哪里?第二:《项链》是如何创造性地改写,颠覆了《灰姑娘》的童话模式?思考一会儿,不讨论,独立思考。生:思考(25:25-25:55)
师:好,我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前后四人小组。生:(四人小组讨论25:58-28:20)师:好,我请同学来回答。“灰姑娘”其实是一个模式,我们来探讨,把灰姑娘模式里面的基本要素理清楚了,玛蒂尔德的不同点也就分明了。我们先想想,这个模式里面,有哪些要素?它包含了哪些东西?(示意)你来说。
生:灰姑娘这个童话,主要是说她的青春„„主要涉及的应该是爱情吧。师:噢,灰姑娘她追求一种爱情是吗,有着青春的绽放。就这样?好,请坐。(示意)后面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而《项链》的女主人公她„„
师:哦,我们继续讲灰姑娘,不要急着讲项链。生:灰姑娘,最后她得到了幸福的生活。师: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局非常好。很好,请坐。还有吗,还有补充吗,关于灰姑娘?(示意往后)
生:和他们差不多。
师:灰姑娘她通过爱情,本来很贫穷,后来和王子结婚了。她的等级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等级发生了变化。
师:请坐。好,最后一位同学,你把前面三位同学的要点,总结一下。
生:也就是„„她的身份„„总的讲起来,这个故事比较有戏剧性的,一个大转折。师:大转折。请坐。
其实我们会发现,灰姑娘的模式,有这么几点要素:
师:第一,青春的绽放。舞会上,一下就发现这么美!然后,以爱情来超越等级;最后,有一个极其幸福和完美的结局。
那么,你仔细考虑一下,会发现,莫泊桑他在这几个要点上??青春、爱情、等级、结局??每一点上,都不一样。
谁来说?随便请一个同学来说。(示意)你来说,青春的问题,玛蒂尔德是否有绽放的青春? 生:玛蒂尔德她有。师:有?有过。最后呢?
生:最后,由于命运的差错„„(沉默)
师:请坐。后面的同学,你可以补充一下吗?关于这个“青春”的问题。生:她应该也是有青春的吧,只不过她觉得嫁给她丈夫以后,就浪费掉了。(众笑)师:嗯,舞会上,青春绽放;但是最后呢,十年之后呢,十年之后青春还在不在? 生:不在。
师:她已经怎么样? 生:已经老了。
师:已经苍老了,请注意??用“衰老”的主题,来替换掉“青春”这个主题。请坐。好,关于这个爱情的问题,请后面这位男同学来谈一谈。生:灰姑娘的爱情是美满的,她得到了王子。师:玛蒂尔德是否追求爱情? 生:不完全是。
师: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吗? 生:不是爱情故事。师:这个一个什么故事? 生:比较实际。
师:关于婚姻的故事是吗,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爱情。所以她追求什么东西? 生:她追求物质的东西。师:她追去物质生活,这就导致我们对于虚荣的批判,是吗?请坐。这一点很重要,(示意)继续往后。“等级”。
生:玛蒂尔德是生活在社会中下层。
师:灰姑娘起先也是这样,对吗?后来„„
生:但是灰姑娘变成了上层,而玛蒂尔德还是保持在原来。师:(惊问)还是保持? 生:更下层了。
师:降格了对吧,继续往下降,她最后变得像文章里面的那个谁呀? 生: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
师:请坐。她降格了,灰姑娘是往上升的,是吗?(示意)最后,“结局”。
生:结局„„虽然她把钱全部还清了,但是她跟以前变得不一样了。变得更加衰老、贫穷。师:衰老,贫穷。请坐。
如果我们把整篇小说看作一场足球赛的话,莫泊桑他真正射门的时候是在哪里?(示意)你来说。
生:是在结局的时候。师:结局怎么样,哪句话? 生:是最后一句话。
师:最后一句话,你给我们念一下好吗? 生:“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师:啊,读得真好,请坐。(示意)同桌,为什么这句话这么有杀伤力? 生:因为在前面,为了这串项链,她付出了她所有的东西??金钱,劳动,青春„„还有很多。师:她把一切都付出了。
生:后来感觉就„„当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她所有的东西都不值了。师:取消了她十年艰辛劳动的所有的意义,对吗?所以说她最后是目瞪口呆。啊,所以有人读莫泊桑的小说,读出这种感觉,读到后来你会发现。师:只有一个字??“冷”!莫泊桑太冷酷了,太冷静了,太冷了。
我们有一位同学读得跟翻译家郭宏安、北大教授金克木一样,这是一部冷得让人“悲伤”的小说。张含彬站起来!张含彬,你为谁而悲伤?你在这篇小说里,为谁而悲伤? 张含彬:玛蒂尔德。
师:玛蒂尔德真可怜。请坐。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
好了,我们暂时走出悲伤,我们继续来进行我们的探讨,继续回到我们刚才那个问题上。大家看一看,有关于这个模式,其实发展下来?? 师:《窈窕淑女》看过吗? 生:没有。师:《流星花园》看过吧? 生:(众笑答)看过。师:《曼哈顿女佣》看过吧? 生:(部分)看过。
师:好,我请一位同学来讲讲《曼哈顿女佣》,这里面是不是一个„„怎么一种模式?灰姑娘的模式有吗?
生:有的。她原来是在一个酒店里打工,做女佣,然后因为巧合,认识了一个议员,结果她就和那个议员相爱了。而且她是借钱买礼服,还有最好看的项链,是她儿子帮他借的。师:哦,也有一串项链!有舞会吗? 生:有。
师:天哪,也有舞会。
生:参加舞会,最后是舞会结束后的那天,揭穿她了„„ 师:等会儿。她舞会上大放光彩吗? 生:有。
师:也大放光彩!
生:舞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她就被揭穿了。最后是因为她的智慧,和她儿子的勇气,最后他们得到了爱情。师:从此过上了?? 生:(笑)幸福的生活。师:(示意)请坐。大家看,通俗的大片里面,灰姑娘的模式,百试不爽,对吧?奥黛丽•赫本《窈窕淑女》,一九**年,奥斯卡七项大奖,同样一个卖花姑娘;其实她来自一个小说《卖花女》,萧伯纳的,都是非常通俗的,《流星花园》里面那个谁啊?(示意)你来说。生:杉菜。
师:杉菜是吗,这个算不算? 生:算的!
师:好像也算得上的噢。
但是,但是这里面,你看看(示意PPT)??右边这一路下来,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到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直到《项链》,你可以看出一条什么样的传统? 生:(沉默)
师:一二三四,凌琪,你来说!什么传统?看出什么东西来? 凌琪:悲剧!
师:悲剧?(示意)请坐,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我们从右面的一排里面看出一种什么传统? 生:(讨论36:07-37:07)
师:好。谁来谈?我们抓紧时间,时间不多了。谁来说,你看出了一些什么东西?(示意)你来说。
生:右边那一排都是,爱情高于物质。师:都是爱情高于物质生活。请坐。(示意)你可以发表一下意见吗?
生:这里都是写的是,她们都有很美丽的外表,但是她们一开始都没有很好的外部条件来支持她们。整个故事的发展,就是围绕她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事情,然后把她们这些美的外表最后终于让别人得知,表现出来。这个就是故事中主要要告诉我们的事情。师:(示意)请坐。伊丽莎白她拒绝了达西,因为她觉得达西向她求爱不真诚;简爱她知道阁楼上有个疯女人,所以她不愿意嫁给罗切斯特;爱玛,追求浪漫,服毒身亡;那么,玛蒂尔德呢?
这些女子,你是否发现,她们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对吗? 玛蒂尔德有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主见?文章里面有没有? 生:有。
师:真的有吗?(示意)你来找一段,从哪里可以看出玛蒂尔德的主见?她真的有主见吗? 生:有有有!刚开始发现项链丢失以后,她就辞退了女佣,搬迁了住所,自己开始干家务。师:文章里面有很好的一句话,你给我们念一下,好吗?
生:路瓦裁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师:太好了,请坐。“她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所以你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有主见的女人啊!大家看一看,我想说的就是,这一排下来,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小说里面,它蕴含的一个主题就是??“女性的自我发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佩服我们班的三位同学。
师:程璐,莫剑俊,俞晨浩。他们说,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众笑)三位同学各讲一句话吧,来谈谈女性。来,程璐,你谈谈女性。
程璐:女性天生是爱美的„„但是女人善变。
师:善变,爱美。对玛蒂尔德而言,她的美丽的容颜的凋零,太可悲了噢。(示意)请坐。莫剑俊,谈谈女性。莫剑俊:(沉默)
师:随便谈谈,轻松一点。
莫剑俊:女性比较在乎自己的外表。
师:所以说外表改变了,她会比较地难过,外貌对她来说,太重要了。(示意)请坐。最后,俞晨浩,你也来说一句吧。俞晨浩:因为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玛蒂尔德,她是一位女性,然后„„(沉默)(众笑)师:非常好!(示意请坐)其实小说里面除了路瓦裁,其他所有的人??当然除了她丈夫和那个部长??其他都是女性。
所以中国很著名的一个文学家,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他在他的《书房一角》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们看一个社会是否宽容,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看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评价。”就这么简单。
所以有时候,我们映照一下,我们读了《项链》以后,我们对于玛蒂尔德,到底是如何评价,如果你对她的评价过于严厉的话,也许可以看出你还不够宽容。(众笑)好了,那么课后如果大家还有兴趣的话,我建议大家顺着两个思路,继续去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个著名的模式,什么模式,大家有印象吗?才子?? 生:(齐声)佳人。师:才子佳人模式,和欧洲大陆的灰姑娘故事的模式,到底有什么异同?这是第一个思考题。第二个思考题,有关于作家??盲作家,从古希腊的荷马,到英国的弥尔顿,到莫泊桑,莫泊桑他几近失明,当他开始创作《项链》的时候,已经看不清东西了,一直到最后,现在的博尔赫斯,失明的作家,和他的创作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这个也可以去思考一下。莫泊桑说:“我具有一种第二视力,我具有精神的目光。”??他用精神的目光,看到了玛蒂尔德。
其实我们去读一读,想一想,也许可以看得更深一点,今天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第三篇:郭初阳《比喻》课堂实录
郭初阳《比喻》课堂实录 前言:
“演绎激情,构建理想语文课堂”,为探寻初中语文“理想课堂”的本质,构建理想而诗意的语文课堂,有幸参加浙江省初中语文名师送教暨苍南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全国中小学“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获得者郭初阳老师的课——《比喻》,感觉收获颇多,于是整理了他的课堂实录,发在这里,期待与大家共享。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话题:比喻。第一个问题,请你朗读第一个句子。生:像萤火虫。师:什么像萤火虫? 生:星星像萤火虫。
师:非常好,同桌,请你说说星星像萤火虫像在哪里? 生:星星会亮,会发亮。师:萤火虫? 生:也会发亮
师:一闪一闪,是吗?非常好。后面同学请你朗读第二个句子,同桌准备点评。生:星星好似打碎了的玻璃 师:非常好,请坐。像在哪里? 生:像在玻璃一块一块的,师:好多,很锋利,是吗?请下一位同学朗读 生:星星宛如小心举着的蜡烛。师:同桌,像在哪里? 生:闪闪发亮
师:一阵风吹来,就······ 生:灭了
师:星星的光······ 生:微弱
师:很好,请坐。
生:星星像一颗摇摇欲坠的眼泪
生:星星亮晶晶的,好像快要落下来一样 师:好,这一边男同学
生:星星仿佛一个微弱的希望似的 师:这句话很难阐释
生:星星的光非常微弱,就会消失掉
师:很快就会消失,但是还会激励我们往前进,是吗?好的 生:星星如同雨一般落下 师:好的,请坐
生:星星像雨一样一颗一颗,特别亮 师:这是什么现象啊? 生:流星雨 师:哦,流星雨
生:星星像狼群的眼睛一样
生:因为狼的眼睛跟星星一样会发光 师:哦,这时候的星星你感觉很温馨吗? 生:感觉······
师:像狼的眼睛一样,很恐怖是吗?好,现在我们来说一说“月亮” 生:月亮像弯弯的香蕉 生:月亮好似弯弯的小船 师:好,也是弯弯的,好,继续 生:月亮宛如一个摇篮
师:摇篮一晃一晃,是吗?继续讲 生:月亮是弯弯的·····
师:一二三四弯道已经弯了四次了月亮永远是弯的吗?圆的有没有? 生:月亮像月饼一样圆圆的 师:好,生:月亮宛如洗脸盆
师:为什么像洗脸盆一样呢? 生:因为它是圆的嘛,师:像洗脸盆那样大,是吗? 生:月亮像一个盘子 生:月亮像镰刀一样弯 师:像在哪里? 生:还有点齿
师:在你眼里,还有点齿,是吗?请坐。我认为我眼中的月亮仿佛一个猫儿眼,上帝就透过这个猫儿眼在窥探人间。其实打开你的思维,就会找到很多精彩的句子。我们在谈比喻,凡是构成比喻,必须要拥有几个方面,告诉我 生:两个方面
师:两个方面分别是两个概念,你知道这两个词语吗?同桌可以偷偷地告诉他 生:本体和喻体
师:凡是构成比喻,它必然拥有一个本体,一个喻体,是吗?那好,这是我们的发现,我们再来看,在本体和喻体之间····· 生: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共同点
师:非常好,就是相似点,看这句,是不是比喻? 生:是 师:是吗? 生:是的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不是的?这位同学你来说,鸡蛋像个鸭蛋,你长得像你妈妈,好像不太像,是吗?问题在哪里呢? 生:它们都是同一种东西 师:什么东西? 生:蛋
师:很好,这位同学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特点,本体和喻体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应当――不一样,对吗?鸡蛋鸭蛋都是 生:蛋
师:你和你爸爸都是 生:人
师:它们应当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很重要,(生读钱钟书《七缀集》里的一段话)师:很难读,读不懂啊,有没有听清这什么意思啊,这段话?能跟我解释一下吗? 生:比喻不能够全部相同,也不能够全部一样
师:上面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啊,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你觉得······ 生:要恰到好处。
师:恰到好处,是吗?我们来看个例子: 他的眼睛很大,大得像灯笼。灯笼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他的眼睛,大得像政治家说的空话,大而无当。师:再来看一句话,他的眼睛大得就像什么 生:玻璃球。
师:你认为这三个句子哪句好呢?随便谈。
生:我认为第一个比喻比较好,恰到发处;第二个比喻得太大了;第三个比喻得蛮有凭据。师:比喻的蛮有凭据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证据。
师:这里常见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第三句,新颖。
师:接下来我们找几个很有名的句子来猜一猜,他是怎么用的,我们是怎么用的?来比一比,看谁用得好!
师:“逃到一间西晒的楼上,满身痱子,有如。”长过痱子吗?(长过)知道痱子吗?(知道)生:有如蚂蚁。
师:我还以为痱子黑黑的,蚂蚁是黑的啊。同桌女生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呢? 生:红豆。
师:红豆是青春豆,看来大家主要是对痱子没有直观的印象,我们来看看鲁迅是如何比喻的——有如荔枝的表面。好,我们就看第二句:“枯草支支直立,有如。” 生:一支支枪杆。师:啊,好大的草啊!生:有如刺猬身上的刺。师:为什么你这么比呢? 生:枯草比较干,尖尖的。师:很好,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仙人掌上的刺。
师:很好,请你来分析: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你认为用铜丝好,还是用刺猬上的刺好呢? 生:铜丝好,铜丝的颜色与枯草差不好,粗细差不多,同时它的质地相同:地。
师:最后还有一个例子,同学们越说越会感觉了。“门房领了个滚圆脸的人进来,说“曹先生”„„ 曹元朗的脸很圆,圆如。” 生:红枣。
师:我认为答案很搞笑,但是有点错误,红枣的大小与脸上大小不太贴切。生;圆圆的皮球。生:八月十五的月亮。
师:这感觉像薛宝钗的脸,但这是一个男人。生:犹如西瓜。
师:大家想知道原文怎样呢? 生:圆如太极。
师:好,我们回顾一下,枯草像铜丝,痱子像荔枝,圆脸像太极,看来好的比喻它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生:非常相似。
师:是一般人未能想像到,即有新意,还要准确,而有很有想像力。师:考虑一下,形容一个人“瘦”,请你想一个比喻。生:他很瘦,瘦得像一根竹子。
师:很好,你已经把我80%的答案都说出来了,他瘦得像竹竿。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他瘦得像牙签。生:瘦如枯草。
师:一吹就倒,看来就频数感觉了,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朗读。人所常言,我寡言之; 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寡即少的意思,别人常说的话,我就不说;别人很难讲的话,我就轻易把它讲出来,这样我的文章自灰就与众不同,再来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遍。以后写文章,努力做到与别人不一样。
师:更难的题目出现了哦,这样我们分一下组:第①题第一组一、二两排;第②题三、四两排,第③题第二组一、二两排,以此类推。大家先想想,再讨论,题目如下: ①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如。
②一篇短篇小说,有一句抒情诗就是够了。抒情就像 一样,不能。
③苏贝被干净利落地*出门外,左耳耳贴切地摔在坚硬的人行道上,过了一会儿,像 似的,他 起来。
④唠唠叨叨的老伴,有如,令人心烦意乱。生;边思考边讨论。
师:好四个人交换一下意见。
生交换意见。师提示:注意上下文的关联。每小组的A同学发言,B同学说明理由。
师:我们来看我们同学的思考,与作家的原文,比一比,看是否能与作家抗衡,能否达到作家的高度,甚至超过作家的水平。我们从第一组开始,请你先把句子朗读完整。生A: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宛如葡萄。
师:请小组的B同学来展示一下,为什么你们组会选用这个答案? 生:因为它们两面都排得重重叠叠,然后好像都挤在一块的。师:从很远的视角看过来很像,是吗?我们一起来念鲁迅的原文。生: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宛如阔人家里祝寿时假的馒头。师:这位同学请你来评价一下,鲁迅先生的这个比喻句。生:这个比喻的很好,馒头与坟墓的形状都差不多。师:除了形状相似,还有吗?
生:上下文相互联系,上文是穷人的坟墓,下文是富人的馒头。
师:上下文之间一定要有联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好,我们来看第②题。A同学朗读一下。生:一篇短篇小说„„抒情就像河水一样,不能泛滥。
师:我有一个问题: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昼夜。黄河水是滔滔不绝,你说抒情像河水一样,不能泛滥,本身河水这么多,他竟然说一句抒情就够了,难道河水,莫非你说得是现在黄河的河水。
生:要是河水很多就没有使用价值了,河水恰到好处,就可以了。师:今天我们运用恰到好处已经好多回了,后面一组,你们的答案? 生:„„抒情就像安眠药一样,不能多吃。
师:太棒了,请坐!医生说吃一片就一片,多吃很危险是吗?我们一起来读原文„„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一样,不能多放。
师:味精一点就够了,抒情过多是危险的,大家不可常常抒情,偶尔抒一下就可以了,好,第三组继续读。
生:苏贝被干净利落地*出门外„„像不倒翁似地,他晃了一下就起来了。师:请其他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他倒下了,又站了起来,像不倒翁一样又站起来。请坐,我们来看原因:过了一会儿,像打开一支木工曲尺似的,他一节一节地掌了起来。
师:大家有看过木工曲尺吗?(没有),看来今天回去找一找,什么是木工曲尺,可以撑起来是很不容易。好,我们来看最后一句。
生:„„有如知了的叫声一样,令人心烦意乱。生:„„有如连绵不断的春雨一样,令人心烦意乱。生:„„有如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麻雀,令人心烦意乱。
师:老伴只有一个,麻雀是一大群,在《圣经》里的原文是怎样讲的呢?我们一起朗读“唠唠叨叨的老伴,有如滴滴答答的漏雨,令人心烦意乱。”
师:我们再往下走,从中我们要记住:比喻要适合语境上下协调。好,大家用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凝视一下我们这节课到目前为止关于比喻得了几个要素、概念: ①本体――喻体 ②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④准确新鲜,有想像力 ⑤适合语境,上下协调
师:下面有一些诗句需要大家鉴赏,好,我们一起来朗读: 读: 山盟 余光中
太阳就在玉山背后 新铸造的古铜锣 当一声轰响 天下就亮了 自然剪影 田炳信 夜空,慷慨地 撒满了一粒粒星星 瞧!太阳,红红的鸡冠 刚一出窗 一粒也没剩 雨 顾城
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 向天空举起了彩色的盾牌 拉链 方向
枕木挨着枕木 铁轨两道银边
大地,有一副好长的拉链 火车头,小小的拉钮
师:第一,找到你最喜欢的比喻句,把它背下来,第二,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欣赏它。生:我最喜欢第三句,因为等雨停了,就有太阳出来,就会有彩虹出来,就产生盾牌。师:“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了彩色的盾牌”。你认为本体是彩虹,喻体是盾牌。关于这个事物,有的同学有不同的理解。生:我认为盾牌是指五颜六色的雨伞。师:继续讲。
生:下雨时,人们会举起雨伞,然后不会被雨淋到,所以就像天空举起了五颜六色的盾牌。生:现在我认为他讲得比喻比较恰当。
师:你认为你刚才的观点正确,还是他的观点正确? 生:我比较认同他的观点!
师:你还喜欢这首诗吗?(喜欢)你能否背这首诗吗?(能)生:雨„„。
师:非常好,请坐!是否还有不同的欣赏,属于你的发现? 生:第四首。
师:你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拉链„„ 师:挺仔细的。
生:大地有一副好的拉链,拉链喻铁轨,火车头喻拉钮,拉上来。
师:太像了,看到这种景象,你在什么地方?你在火车上,还是在飞机动上?(飞机上)哦,这是高空的视角来描写。还有人欣赏到吗?机会难得啊? 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
我也还有记忆的,零落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
师:请大家马上用笔来写,“我也还有记忆的,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用一个与鲁迅完全不同的比喻,非常贴切你自己的,来形容你的记忆,后面要用比较长而且连贯的句子,看谁写得最漂亮。生仿写句子,师巡回指导。
生:我也还有记忆的,灿烂的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画家手中的调色板,五颜六色,有哭有笑,有快乐也有悲伤„„
师:很好,非常好!花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生动的句子,还有同学吗?
生:我也还有记忆的,整齐得很。我自己觉得自己的记忆好像路两边的行道树,整齐排列,风一吹只是动一动,依然整齐地排列。
师:非常好,可以看出你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同学,还有其他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答案,看来要写出一个妙句,还是需要一点点时间,好,请这位同学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们这节课,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我们这节课仿佛„„
生:我们这节课仿佛就像天空的彩虹,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灿烂的时刻。师:非常好,下课
第四篇:郭初阳《愚公移山》课评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评
内容摘要:《愚公移山》是篇经典寓言,本文就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例从课堂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愚公移山》,郭初阳
《愚公移山》是篇经典寓言,传统的语文课堂,多从虚词、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寓言的特点这一文章的层面对《愚公移山》进行解读。郭初阳的课堂则大为不同,他先是领着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勾玄提要,进行思维的预热,探究出文本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接着引导学生将《愚公移山》与同类文本——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作比照,指出《愚公移山》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异同点,彰显愚公神话特有的异质;之后,又进一步将“愚公移山”的故事放置到农业时代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的生殖观、中国人的成败观、老人崇拜、家长制度与家长权威、中国古代圣贤对“诚”的有关论述等所交织成的文化大场境中,探究这一故事之所以产生并且经久不衰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和文化内涵;最后播出采访DV,借两位年轻外教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评价,揭示出东西方文化特质的差异。短短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就让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观今溯古,比照中外,审视中国文化,破译寓言密码的“文化之旅”。
下面从课堂策略方面说一说我对课堂实录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高参与策略
典型的活动流课程通常以快节奏方式展开,避免出现迟钝和厌倦情况;让学生感到课程不断在进行。
1.铺垫:减轻学生的焦虑,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的轻松、舒畅的心态,专注于上课。郭初阳老师的导入显得单刀直入。他直接调整板书“愚公移山”——“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郭初阳老师的铺垫更迅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直接给出学生四个思考问题。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实则把整篇课文内容都涵盖了,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课文解读预设。
2.有层次教学:教师要不时地返回主题,而不要致力于一时的掌握,这样,知识能得到不断强化,上课时失去学生参与的危险就减至最小。
郭初阳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①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普遍的特征; ②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愚公神话特有的异质;
③再提出两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④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掘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郭初阳老师的课显得标新立异起来,他的主题不在于揭示示“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传统内涵,而是更多地关注对于这则寓言的解构。把愚公移山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解构成多个文本指向,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性、创新性思维。从郭初阳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看,他主要是围绕揭示愚公移山“文化密码”这个主题开展的。在引导“儒家儒家的一种非常朗健的、非常积极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郭初阳老师的层次是“方七百里,高万仞”等 ——隐喻——儒家传统精神,接着郭老师又提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普遍意义,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层次,郭老师的讲解环环相扣,十分紧凑。这种紧凑的衔接促使师生间互动性加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过,紧凑的层次安排依赖于学生高效反应能力,过于紧凑的层次安排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反应能力到底能不能跟上是一个问题。
(二)协作学习小组策略:需要解释的学生可以从别人的解释中更快地获取所需,而向别人解释的学生则可以在解释中加强自己的理解。
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习主体——学生的发展权利”、“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学生自愿参与直至终生的求学习惯”等观念已逐渐被接受。协作学习小组策略就是践行这一理念。
最佳辩论选择:辩论一般被视为以下两种方式:赢者与输者的比赛;按照两个对立观点而设计的一场讨论。第一种方式会导致对抗与资料的扭曲。第二种方式更富有积极意义,我们称之为“建设性的辩论”。在这里,教师要树立的就是后者——建设性的辩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学会如何研究一个辩论题,如何打开思路,分享看法。
辩论“愚公愚不愚”这个题目的时候,郭初阳老师采用了两个假设:“假如,我们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假如让智叟最后一个来发言。”;“另一个‘假如’,假如这个结尾变一变”。这两个“假如”极具诡辩意味,是一个很宽广的思维空间。郭初阳老师的解读已经完全超越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的传统意义,他通过这两个假设剖析这则寓言的表象特征,逐渐分析其内在的文化密码。在师生对答之间,郭初阳老师很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声音,并且很擅长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要求较高。我们可以看到,郭初阳老师在课上分发了许多不同相关资料,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宽泛性的课堂思辨虽然更具吸引力,但它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有一定的掌控力、引导力。
(三)引导式训练策略 提出一些问题,从通俗易懂的例子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全新的理解,这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式训练是每一个教师必要掌握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它不仅适合于教课,也适合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责任心。引导式训练的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训练自己一步步靠近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调动所有学生投入到练习和理解活动中,也就是让学生们从熟悉的训练逐渐过渡到不熟悉的新知识上。
在郭初阳的《愚公移山》课堂中援引出了两个外国青年对愚公的认识来佐证愚公的“愚笨”和“疯狂”就显得很大胆有新意。但是有些引导也会有偏差,学生提出“你能保证你的子子孙孙全部都是男的吗”显然是把文中的“子子孙孙” 的“子”理解成“男孩”的意思,这明显是错误的,郭初阳老师当时却没有予以正确引导。
郭初阳课堂的“革命性”,体现在他将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带进了语文课堂。批判精神,历来是人类一切创造行为的出发点和原动力,也是民族创新力的集中表征。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盛行着一种“文本拜物教”,文本的阴影遮蔽着课堂,教师成了文本的“顺民”,对着文本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翻译文本成为语文课堂的唯一使命。更有甚者,一些披着华丽文字外衣的亚健康甚至病态的文本,由于编辑者的奴性心理或文化品格的缺失而潜入了教材,然而由于我们的教师缺乏批判的自觉和眼光,发现不了,任其向着青少年纯洁的心地悄悄流播思想的毒素。批判精神既然已被逐出课堂,一批批思想的懒汉、文本的奴才和创造力的侏儒被源源不断地从学校制造出来也就不足为奇。
对郭初阳课堂的批评,集中反映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预设性过强,通常是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形成了一个具有警醒和反思价值的深刻思想,授课时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拽着学生往这个思想靠,不把自己的思想贩卖给学生决不罢休;
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很多时候教师急于抛出结论,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严重不足,教师的灌输常常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没有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只适合于杭州外国语学院这样素质高的学生,普通学校的学生根本接受不了,并不具有普适性;
四、他的课堂建筑在渊博的学识之上,普通老师迫于应试和生存的压力,根本没有时间像他一样看那么多的书,查阅那么多的资料;
五、他对文本的解读常常“反文本”,与应试的命题原则根本悖逆,学生在考试时一定要吃大亏;
六、没有一个像杭外一样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跟应试别着来,就是自己想这样干学校也决不会允许。一言以蔽之,就是这样九个字——“搞错了、很难搞、搞不得。”
公正地说,以上对郭初阳课堂的批评决非空穴来风。郭初阳的课堂,确实存在着预设性过强和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不够等诸多不足。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谁的课堂能做到尽善尽美。相比于郭初阳课堂的“革命性”贡献而言,这些不足,都显得非常次要。而且,他的这样欠缺之处,是在“公开课”这样一种特殊的场境下才被催生、被凸现并被放大的。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势必要考虑课时进度,势必要照顾到“课堂的气氛敏感”和 “课堂的场效应与剧场效应”(郭初阳语)——这是“公开课”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在课时安排可以相对宽松的日常教学中,这些缺点都是不难克服的。局部的缺失并不能否定整体的巨大价值。至于有教师以仅凭个人之力难于改变现实为由,欲放弃改变自己、提升课堂文化品位的努力,我认为并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郭初阳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优势在于他把“文本推向纵深,将文本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和人文坐标中去进行观照、比较和凸显”,而在我看来,他的缺点也正在于此: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不能替代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哪怕这种理解是浅薄的)。如果教师的深入理解不能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支援”而是本质上的 “诱供”,则这种深入理解就成了课堂上的另一种话语霸权,与人们所说的“炫才”何异?
郭初阳课堂的意义,首先在于他为教师的才、学、识树立了一个标杆。语文教师才、学、识的高度,既是语文课堂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成果的前提条件,又代表着语文课堂的文化高度。郭初阳说:“教师只有成为学者,或者至少在往学者的方向行进,才、学、识三方面都具备,才能营造好的课堂。”他的学者型课堂,对普通教师的学识储备提出了一种挑战,形成了一种“威压”。在这一榜样和镜子面前,任何遁词都是苍白无力的。郭初阳课堂的意义,其次在于他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条新路,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借鉴。郭初阳的探索,目前当然还谈不上代表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他也没有充当“方向”的义务和野心,但它却在真真切切地昭示我们: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思想的课堂”、“文化的课堂”。第三,郭初阳以他自己受到所有学生欢迎的语文课堂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师生共同的“幸福乐园”时代的到来,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参考文献:
1.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王荣生
2.语文教育实践中特立独行的舞者——郭初阳思想之我见,曹文生,《现代教育从论》,2011-04-15 3.做一个勇敢的前行者——读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有感,石伶俐,《人民教育》,2007年10月
第五篇:观郭初阳老师执教
观郭初阳老师执教《项链》有感
段飞
欣赏了郭老师执教的《项链》教学观摩课,启发颇大,感触颇深。本节课以全新的教学手法和教学切入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对于课堂教学的解读和思考。
郭老师在上课前,先要求学生做了一次预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我的阅读——这是一篇关于()的小说?并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上交自己的答案。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却成就了这堂精彩而别出心裁的课。郭老师把学生的答案散布在自己的课堂中,串联起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就设定为探讨小说主题,从而以学生的答案为契机,为引子,来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深入解读。整堂课学生活跃,气氛融洽。
所以说,这个安排看似简单,却大有深意。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主动性不够,也常常被别人抱怨教学过程“一言堂”,教师自己讲解,无人应和。而郭老师的“如来神掌”轻轻一挥就打破了这种僵局。他把学生的观点作为课堂交流的重点和重心,自然极易引发学生的参与性——只因为这是学生想说的话。这样自然就轻易打破了常规课堂上学生“沉默对抗言语”的惯例。而另一方面则无形中贯彻并实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的要求,实现了“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话者,促进者”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理念。
再有一个亮点,是郭老师把《项链》和《灰姑娘》放在一起做比较鉴赏。实在是高明而独特的创意。这样一来,不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入思考和解读。静言思之,《项链》这篇小说,我也教了几遍,读了更是无数遍,但从未曾想到过居然与《灰姑娘》有着联系,实在惭愧。
我关注到参赛的主题叫做“个性杯”语文大赛,从以上两个角度看郭老师的示范课,实在是当之无愧的高水平之作,当得起“个性”二字。
另外郭老师个人的素养,积淀,临场应变能力强,学生的积蕴深厚,也是成就这堂妙课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此不作累述。
对于郭老师这堂课,学习之余,也有一些思考。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郭老师把《项链》和《灰姑娘》放在一起做比较,即是一个高明而独到的创意,但我觉得也是一个鸡肋。
就本节课而言,教学的中心目标是关于主题的多角度解读,郭老师一直引导学生作着这一问题的探索,但行进到此处之时,突然抛出这个问题(《项链》和《灰姑娘》的比较鉴赏),用以探讨对经典的传承和发扬的问题,我觉得多少有些脱离主题,“跑偏”之嫌,当属于教师教学环节的失误。我以为,这个比较作的很好,但不适合放在这里,如果将其放在指导学生关于写作思维的开拓教学中,会更合适。
此外还在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了几处提问的失误,如在引到主题探讨时却提到一个“莫泊桑会更喜欢马蒂尔德a,还是马蒂尔德b”的问题。刚有一个学生回答完,教师就匆匆给出了莫泊桑的一些“只言片语”来证明作者也许喜欢b。其实,在此处,这个问题确实不宜展开,一旦展开自然冲淡教学目标关于主题的讨论,但不展开就直接给出答案,又与我们追求的“课堂平等,自由”相悖,所以,这个问题干脆不提为好。还有一处,是在课堂结束时,郭老师说“咱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请自由发言”。郭老师的意思也许是让同学们对这节课进行评论,也许是希望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谈谈进一步的理解。但表述不清导致的结果是那样一群优秀的学生竟哑口无言,静默多时,直到有勇于发言的同学出现,才能救场。
不过,我们本着学习的态度观看示范课,取其长则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