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郭初阳上写作课《比喻》
听郭初阳上写作课《比喻》
一扇窗
——谈郭初阳及《比喻》 王素芬
“如果一定要以一个比喻来形容郭初阳的话,我以为,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郭初阳和他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
——郭初阳的一位学生如是说
在我看来,用窗来比喻郭初阳,真是巧妙。郭初阳的《比喻》这堂课也很像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创生教材的自由空间;我看到了诗化语文的美好境界;我看见了教师的底蕴在课堂散发出来的美丽。
一、打开创生教材的窗
“教师是课程的构建者”。如果说,以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认识的话,那么郭初阳的《比喻》让我感到了教师在构建课程中的能动作用。他的《比喻》一课是他创生出来的。有人曾讽刺语文教学缺乏层次性时这样说,单就“比喻”这个知识点,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讲起,直到初中,直到高考复习,每次都是那么不痛不痒地讲,可从来也没有讲深透过。这是事实!我们来看郭初阳的《比喻》的教学目标:通过系列例句的解析,明白比喻作为修辞的几个特点;经典示范与片段模拟,培养语言敏感,力求表达的准确,新鲜,有想象力;小组研讨,个人创作,用文字激发,点燃,照亮个体独一无二的生活。显然地,目标呈现出这样的梯度:让学生明白了“比喻”;让学生懂得品味“比喻”;让学生学会用“比喻”来表达个体的生命感悟。他的教学过程细分五步:
1、星星月亮:什么是比喻
2、鸡蛋鸭蛋:什么不是比喻
3、痱子枯草:什么是好的比喻
4、馒头味精:比喻之协调
5、鱼鳞血丝:比喻之独创
这是一种由简至丰、由表及里、由知觉到艺术的修辞习得之路,我想,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会分辨“比喻”;还学会在阅读中关注“比喻”,欣赏“比喻”;还有了一种在表达中运用“比喻”,恰如其分地、巧妙地、个性地表达属于自己的生命感悟的冲动。这样说来,《比喻》是郭初阳对“比喻”这个知识点教学的建设性的创生!
从郭初阳身上,我看到语文老师在创生教材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不要抱怨教科书,不要推托于教科书,应该动脑筋,和同伴商讨,设计一些有建设性的教案解决教学中问题,因为我们来自教学第一线,有责任,也有权力做些什么。
二、打开诗化语文的窗 有人对我说:郭初阳这个人具有颠覆性的!我想是的,他颠覆了常见的、缺乏灵气的语文课堂。郭初阳的《比喻》让我感到有一种引力在提升着思维向更深处、更高处漫溯。没有让人觉得在传授一种修辞方法及运用,而让人感到的是比喻的魅力,文学的美丽。没有一点儿匠气,有的是才气。他将比喻的美完全展现在大家面前,好象是说,不用我说什么,比喻就是这样的,就这样美丽的,你想用它来美丽你的人生吗?他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仿到写,由扶到放,什么是比喻;什么不是比喻;什么是好的比喻;比喻之协调;比喻之独创。更难得的是他让每个教学步骤都浸透在文学之中,洋溢着芳香。
如在第一环节(星星月亮:什么是比喻)(幻灯片)星星 像萤火虫 生:星星好似打碎了的玻璃。师:像在哪里? 生:打了一地。
生:星星宛如小心举着的蜡烛。生:星星是一粒摇摇欲坠的眼泪。生:星星跟狼群的眼睛一样。师:比较可怕,是罢? 生:星星如同雨一般落下。师:那是流星,是罢? ……
接着让学生以“月亮”造比喻句 月亮像…… 月亮好似…… 月亮宛如…… 月亮是……
月亮跟……一样…… 月亮如同…… 月亮仿佛……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地明白有关“比喻”的常识,并明白比喻有多种表达形式。其中师生的对话耐人寻味,有文学味,如郭初阳说:“雪伦曾说,月亮好似一只孤独的眼睛”。之后的教学流程中,展示的例子,更是文学得使人深刻崇高。如在第三环节中(痱子枯草:什么是好的比喻)
(1)逃到一间西晒的楼上,满身痱子,有如……(荔支)(鲁迅:《而已集?革领袖》
(2)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鲁迅《药》)(3)门房领了个滚圆脸的人近来,说“曹先生”,……曹元朗的脸很圆,圆如……(太极)(钱钟书《围城》第三章)(4)……
至纯至精的语言,莫不过在经典文学之中。郭初阳喜欢用经典,他对例句的选择,具有一种文学价值的取舍。高金英老师说:“其实教师不应只是干巴巴地说自己的话,你可以让古人来说话,让贤人来说话,让哲人来说话,让名家来说话。这样课堂的信息量是充实的,自然也就愉快、轻松而有所得了的。” 郭初阳正是让经典来示范,通过这些例句的填写、对比、品析,自然地,学生也就明白了:准确,创新,有想象力才是好的比喻。有人说“郭初阳是大书虫,却没有成为‘书呆子’,他的阅读可以化为生产力。”郭初阳是个爱读书的语文老师,是个有对语言敏感的语文老师,是个有很强整合能力的语文老师。
《比喻》到了第四环节(馒头味精:比喻之协调),不再是简单的句子意象填充,而是想象成诗。诗的语言是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诗的语言是人的智性表现。郭初阳选用了四首诗歌(余光中的《山盟》、田炳信的《自然剪影》、顾城的《雨》和方向的《拉链》)。他要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背诵,并说出其中的比喻的精妙之处”。
生:(背诵《雨》)作者用了自然的景象,抒发自己不愿意生活在悲哀中。下过雨后,天空中就出现五彩的彩虹,彩色可以让人有幸福的感觉。
生2:我和她有共同的理解。雨偏向落泪。生s:(朗读诗歌)师:盾牌是什么? 生s:雨伞。师:彩虹和雨伞都可以解释。……
此刻,我们明白,教师说的“精妙之处”,已不只是其中的比喻了,而是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和这张力之于人的影响。
《比喻》到了第五环节(鱼鳞血丝:比喻之独创)学生不只是欣赏,还有创作的冲动。其实郭初阳从一开始就替学生准备好了语言的出口,只是开始是意象的填充、新鲜化,后来便是用语言的想象去创造诗意了。
师:只要用到一个简单的比喻,你就可以写出一首精妙的诗句。
(幻灯片)我也还有记忆的,零落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鲁迅《忆韦泰园君》
我也还有记忆的,_____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______。(学生创写)
生: 我也还有记忆的,清楚的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沙滩上的贝壳,放眼看去……
生:我也还有记忆的,深刻的很,就好像刻在木头上的字,…… 生:我也还有记忆的,单纯的很,好像印在脑海里,有些飞在天空中,散落……有些在坐滑梯,……然而其中还掺杂着一些悲哀。
这些是比喻句,更是学生要表达内心情愫,必须这样写才能倾诉似的,是能惊动人的灵魂。如果说,学生是木柴,那么郭初阳就是火柴,木柴在火柴的点燃,加温下,燃烧了。“人所常言,我寡言之;人说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郭初阳在课堂里小结一个教学环节这样说过,不也正是表白了自己的“不流于俗” 的追求。我觉得听课时不仅在品《比喻》,也在品郭初阳。“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摘自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教师的底蕴积淀、思维气质与课堂共生,我认为这样的课已达到一个境界。
三、打开提升素养的窗
郭初阳在课堂展现自己才华,在课堂张扬个性,在课堂完善自我的生命体验。的确,透过郭初阳及《比喻》,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我觉得他还很真诚。他说的:“我的课就这样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了,没什么好讲的。我就讲一下‘影响我教育观的几句话吧……’”接着,他例举了五本书中语句,可以读出他的教育理想及教学理想。在阅读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林日正老师《 握手郭初阳——何为语文教师之随想》,让我明白郭初阳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和锐气的来由了。下面大段引用林日正老师的原文:
“最近,杭城三联书店关门,他着实伤感好一阵子,还专门撰文哀思。在《我难以生活在一座没有三联的城市》的博文里,他写到“关闭了三联之后,风景再美丽的城市,也不过是一片野蛮和荒芜。”郭初阳对于高品位文化与精神的虔诚崇尚,让我等汗颜。面对如此书店情怀的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的课堂当然是别样的风景了。与郭相比较,我的周边有太多不读书的语文教师,真的有些不可思议。当一个面对汉字无法产生阅读兴趣的人,何以能在课堂上“招摇行骗”呢?有人曾说,我们应当成为自己学科最忠实的传教士。自己无法感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与神奇,那么何以能“谆谆教诲”学子们迷上母语呢?郭初阳推荐的好书深深影响着他的学子,他的课堂经常会跑题。他的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曾经这样写到:“他上课的时候,总是上着上着,就说,‘我突然想到一本书……’或‘ⅹⅹ曾经说过’。于是,他的学生们便幸运地记住了书名,按图索骥,也得以获取他导师精神成长的“牛奶”了。”
我想郭初阳肯定是读了很多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书,还有教育学方面的一些推陈出新的理论书,并且他能很好迁移到教学的观念上和教学实践中的。这已经可以从《比喻》中展示出来。课标这样说“教师是课程资源”。那么,书籍应该是教师的知识源泉的源头。特别是语文老师,我们的素养就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郭初阳用自己证明给我们看到了,无庸置疑!
郭初阳及《比喻》给我“窗”的启示:语文老师是幸福的,因为课堂中可以展现自己的生命体验,放飞才华的空间;语文的课堂是可以享受的,因为有诗意在流淌;语文老师应该是教师中富有涵养的一群人。当然,语文老师是有挑战性的,任重道远的!2007-11-13(http://fengzhisheng.cnpkm.com/ArticleDetail.aspx?DetailID=349195)
听郭初阳上写作课《比喻》
第二篇:郭初阳《比喻》课堂实录
郭初阳《比喻》课堂实录 前言:
“演绎激情,构建理想语文课堂”,为探寻初中语文“理想课堂”的本质,构建理想而诗意的语文课堂,有幸参加浙江省初中语文名师送教暨苍南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全国中小学“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第一名获得者郭初阳老师的课——《比喻》,感觉收获颇多,于是整理了他的课堂实录,发在这里,期待与大家共享。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话题:比喻。第一个问题,请你朗读第一个句子。生:像萤火虫。师:什么像萤火虫? 生:星星像萤火虫。
师:非常好,同桌,请你说说星星像萤火虫像在哪里? 生:星星会亮,会发亮。师:萤火虫? 生:也会发亮
师:一闪一闪,是吗?非常好。后面同学请你朗读第二个句子,同桌准备点评。生:星星好似打碎了的玻璃 师:非常好,请坐。像在哪里? 生:像在玻璃一块一块的,师:好多,很锋利,是吗?请下一位同学朗读 生:星星宛如小心举着的蜡烛。师:同桌,像在哪里? 生:闪闪发亮
师:一阵风吹来,就······ 生:灭了
师:星星的光······ 生:微弱
师:很好,请坐。
生:星星像一颗摇摇欲坠的眼泪
生:星星亮晶晶的,好像快要落下来一样 师:好,这一边男同学
生:星星仿佛一个微弱的希望似的 师:这句话很难阐释
生:星星的光非常微弱,就会消失掉
师:很快就会消失,但是还会激励我们往前进,是吗?好的 生:星星如同雨一般落下 师:好的,请坐
生:星星像雨一样一颗一颗,特别亮 师:这是什么现象啊? 生:流星雨 师:哦,流星雨
生:星星像狼群的眼睛一样
生:因为狼的眼睛跟星星一样会发光 师:哦,这时候的星星你感觉很温馨吗? 生:感觉······
师:像狼的眼睛一样,很恐怖是吗?好,现在我们来说一说“月亮” 生:月亮像弯弯的香蕉 生:月亮好似弯弯的小船 师:好,也是弯弯的,好,继续 生:月亮宛如一个摇篮
师:摇篮一晃一晃,是吗?继续讲 生:月亮是弯弯的·····
师:一二三四弯道已经弯了四次了月亮永远是弯的吗?圆的有没有? 生:月亮像月饼一样圆圆的 师:好,生:月亮宛如洗脸盆
师:为什么像洗脸盆一样呢? 生:因为它是圆的嘛,师:像洗脸盆那样大,是吗? 生:月亮像一个盘子 生:月亮像镰刀一样弯 师:像在哪里? 生:还有点齿
师:在你眼里,还有点齿,是吗?请坐。我认为我眼中的月亮仿佛一个猫儿眼,上帝就透过这个猫儿眼在窥探人间。其实打开你的思维,就会找到很多精彩的句子。我们在谈比喻,凡是构成比喻,必须要拥有几个方面,告诉我 生:两个方面
师:两个方面分别是两个概念,你知道这两个词语吗?同桌可以偷偷地告诉他 生:本体和喻体
师:凡是构成比喻,它必然拥有一个本体,一个喻体,是吗?那好,这是我们的发现,我们再来看,在本体和喻体之间····· 生: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共同点
师:非常好,就是相似点,看这句,是不是比喻? 生:是 师:是吗? 生:是的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不是的?这位同学你来说,鸡蛋像个鸭蛋,你长得像你妈妈,好像不太像,是吗?问题在哪里呢? 生:它们都是同一种东西 师:什么东西? 生:蛋
师:很好,这位同学发现一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特点,本体和喻体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应当――不一样,对吗?鸡蛋鸭蛋都是 生:蛋
师:你和你爸爸都是 生:人
师:它们应当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很重要,(生读钱钟书《七缀集》里的一段话)师:很难读,读不懂啊,有没有听清这什么意思啊,这段话?能跟我解释一下吗? 生:比喻不能够全部相同,也不能够全部一样
师:上面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啊,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你觉得······ 生:要恰到好处。
师:恰到好处,是吗?我们来看个例子: 他的眼睛很大,大得像灯笼。灯笼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他的眼睛,大得像政治家说的空话,大而无当。师:再来看一句话,他的眼睛大得就像什么 生:玻璃球。
师:你认为这三个句子哪句好呢?随便谈。
生:我认为第一个比喻比较好,恰到发处;第二个比喻得太大了;第三个比喻得蛮有凭据。师:比喻的蛮有凭据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证据。
师:这里常见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第三句,新颖。
师:接下来我们找几个很有名的句子来猜一猜,他是怎么用的,我们是怎么用的?来比一比,看谁用得好!
师:“逃到一间西晒的楼上,满身痱子,有如。”长过痱子吗?(长过)知道痱子吗?(知道)生:有如蚂蚁。
师:我还以为痱子黑黑的,蚂蚁是黑的啊。同桌女生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呢? 生:红豆。
师:红豆是青春豆,看来大家主要是对痱子没有直观的印象,我们来看看鲁迅是如何比喻的——有如荔枝的表面。好,我们就看第二句:“枯草支支直立,有如。” 生:一支支枪杆。师:啊,好大的草啊!生:有如刺猬身上的刺。师:为什么你这么比呢? 生:枯草比较干,尖尖的。师:很好,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仙人掌上的刺。
师:很好,请你来分析: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你认为用铜丝好,还是用刺猬上的刺好呢? 生:铜丝好,铜丝的颜色与枯草差不好,粗细差不多,同时它的质地相同:地。
师:最后还有一个例子,同学们越说越会感觉了。“门房领了个滚圆脸的人进来,说“曹先生”„„ 曹元朗的脸很圆,圆如。” 生:红枣。
师:我认为答案很搞笑,但是有点错误,红枣的大小与脸上大小不太贴切。生;圆圆的皮球。生:八月十五的月亮。
师:这感觉像薛宝钗的脸,但这是一个男人。生:犹如西瓜。
师:大家想知道原文怎样呢? 生:圆如太极。
师:好,我们回顾一下,枯草像铜丝,痱子像荔枝,圆脸像太极,看来好的比喻它有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生:非常相似。
师:是一般人未能想像到,即有新意,还要准确,而有很有想像力。师:考虑一下,形容一个人“瘦”,请你想一个比喻。生:他很瘦,瘦得像一根竹子。
师:很好,你已经把我80%的答案都说出来了,他瘦得像竹竿。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他瘦得像牙签。生:瘦如枯草。
师:一吹就倒,看来就频数感觉了,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朗读。人所常言,我寡言之; 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寡即少的意思,别人常说的话,我就不说;别人很难讲的话,我就轻易把它讲出来,这样我的文章自灰就与众不同,再来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遍。以后写文章,努力做到与别人不一样。
师:更难的题目出现了哦,这样我们分一下组:第①题第一组一、二两排;第②题三、四两排,第③题第二组一、二两排,以此类推。大家先想想,再讨论,题目如下: ①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如。
②一篇短篇小说,有一句抒情诗就是够了。抒情就像 一样,不能。
③苏贝被干净利落地*出门外,左耳耳贴切地摔在坚硬的人行道上,过了一会儿,像 似的,他 起来。
④唠唠叨叨的老伴,有如,令人心烦意乱。生;边思考边讨论。
师:好四个人交换一下意见。
生交换意见。师提示:注意上下文的关联。每小组的A同学发言,B同学说明理由。
师:我们来看我们同学的思考,与作家的原文,比一比,看是否能与作家抗衡,能否达到作家的高度,甚至超过作家的水平。我们从第一组开始,请你先把句子朗读完整。生A: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宛如葡萄。
师:请小组的B同学来展示一下,为什么你们组会选用这个答案? 生:因为它们两面都排得重重叠叠,然后好像都挤在一块的。师:从很远的视角看过来很像,是吗?我们一起来念鲁迅的原文。生: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宛如阔人家里祝寿时假的馒头。师:这位同学请你来评价一下,鲁迅先生的这个比喻句。生:这个比喻的很好,馒头与坟墓的形状都差不多。师:除了形状相似,还有吗?
生:上下文相互联系,上文是穷人的坟墓,下文是富人的馒头。
师:上下文之间一定要有联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好,我们来看第②题。A同学朗读一下。生:一篇短篇小说„„抒情就像河水一样,不能泛滥。
师:我有一个问题: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昼夜。黄河水是滔滔不绝,你说抒情像河水一样,不能泛滥,本身河水这么多,他竟然说一句抒情就够了,难道河水,莫非你说得是现在黄河的河水。
生:要是河水很多就没有使用价值了,河水恰到好处,就可以了。师:今天我们运用恰到好处已经好多回了,后面一组,你们的答案? 生:„„抒情就像安眠药一样,不能多吃。
师:太棒了,请坐!医生说吃一片就一片,多吃很危险是吗?我们一起来读原文„„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一样,不能多放。
师:味精一点就够了,抒情过多是危险的,大家不可常常抒情,偶尔抒一下就可以了,好,第三组继续读。
生:苏贝被干净利落地*出门外„„像不倒翁似地,他晃了一下就起来了。师:请其他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他倒下了,又站了起来,像不倒翁一样又站起来。请坐,我们来看原因:过了一会儿,像打开一支木工曲尺似的,他一节一节地掌了起来。
师:大家有看过木工曲尺吗?(没有),看来今天回去找一找,什么是木工曲尺,可以撑起来是很不容易。好,我们来看最后一句。
生:„„有如知了的叫声一样,令人心烦意乱。生:„„有如连绵不断的春雨一样,令人心烦意乱。生:„„有如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麻雀,令人心烦意乱。
师:老伴只有一个,麻雀是一大群,在《圣经》里的原文是怎样讲的呢?我们一起朗读“唠唠叨叨的老伴,有如滴滴答答的漏雨,令人心烦意乱。”
师:我们再往下走,从中我们要记住:比喻要适合语境上下协调。好,大家用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凝视一下我们这节课到目前为止关于比喻得了几个要素、概念: ①本体――喻体 ②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④准确新鲜,有想像力 ⑤适合语境,上下协调
师:下面有一些诗句需要大家鉴赏,好,我们一起来朗读: 读: 山盟 余光中
太阳就在玉山背后 新铸造的古铜锣 当一声轰响 天下就亮了 自然剪影 田炳信 夜空,慷慨地 撒满了一粒粒星星 瞧!太阳,红红的鸡冠 刚一出窗 一粒也没剩 雨 顾城
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 向天空举起了彩色的盾牌 拉链 方向
枕木挨着枕木 铁轨两道银边
大地,有一副好长的拉链 火车头,小小的拉钮
师:第一,找到你最喜欢的比喻句,把它背下来,第二,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欣赏它。生:我最喜欢第三句,因为等雨停了,就有太阳出来,就会有彩虹出来,就产生盾牌。师:“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了彩色的盾牌”。你认为本体是彩虹,喻体是盾牌。关于这个事物,有的同学有不同的理解。生:我认为盾牌是指五颜六色的雨伞。师:继续讲。
生:下雨时,人们会举起雨伞,然后不会被雨淋到,所以就像天空举起了五颜六色的盾牌。生:现在我认为他讲得比喻比较恰当。
师:你认为你刚才的观点正确,还是他的观点正确? 生:我比较认同他的观点!
师:你还喜欢这首诗吗?(喜欢)你能否背这首诗吗?(能)生:雨„„。
师:非常好,请坐!是否还有不同的欣赏,属于你的发现? 生:第四首。
师:你朗读一下好吗? 生:朗读,拉链„„ 师:挺仔细的。
生:大地有一副好的拉链,拉链喻铁轨,火车头喻拉钮,拉上来。
师:太像了,看到这种景象,你在什么地方?你在火车上,还是在飞机动上?(飞机上)哦,这是高空的视角来描写。还有人欣赏到吗?机会难得啊? 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
我也还有记忆的,零落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
师:请大家马上用笔来写,“我也还有记忆的,得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用一个与鲁迅完全不同的比喻,非常贴切你自己的,来形容你的记忆,后面要用比较长而且连贯的句子,看谁写得最漂亮。生仿写句子,师巡回指导。
生:我也还有记忆的,灿烂的很,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画家手中的调色板,五颜六色,有哭有笑,有快乐也有悲伤„„
师:很好,非常好!花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生动的句子,还有同学吗?
生:我也还有记忆的,整齐得很。我自己觉得自己的记忆好像路两边的行道树,整齐排列,风一吹只是动一动,依然整齐地排列。
师:非常好,可以看出你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同学,还有其他同学来展示自己的答案,看来要写出一个妙句,还是需要一点点时间,好,请这位同学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们这节课,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我们这节课仿佛„„
生:我们这节课仿佛就像天空的彩虹,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灿烂的时刻。师:非常好,下课
第三篇:郭初阳《愚公移山》课评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评
内容摘要:《愚公移山》是篇经典寓言,本文就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例从课堂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愚公移山》,郭初阳
《愚公移山》是篇经典寓言,传统的语文课堂,多从虚词、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寓言的特点这一文章的层面对《愚公移山》进行解读。郭初阳的课堂则大为不同,他先是领着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勾玄提要,进行思维的预热,探究出文本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接着引导学生将《愚公移山》与同类文本——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作比照,指出《愚公移山》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异同点,彰显愚公神话特有的异质;之后,又进一步将“愚公移山”的故事放置到农业时代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的生殖观、中国人的成败观、老人崇拜、家长制度与家长权威、中国古代圣贤对“诚”的有关论述等所交织成的文化大场境中,探究这一故事之所以产生并且经久不衰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和文化内涵;最后播出采访DV,借两位年轻外教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评价,揭示出东西方文化特质的差异。短短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就让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观今溯古,比照中外,审视中国文化,破译寓言密码的“文化之旅”。
下面从课堂策略方面说一说我对课堂实录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高参与策略
典型的活动流课程通常以快节奏方式展开,避免出现迟钝和厌倦情况;让学生感到课程不断在进行。
1.铺垫:减轻学生的焦虑,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的轻松、舒畅的心态,专注于上课。郭初阳老师的导入显得单刀直入。他直接调整板书“愚公移山”——“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郭初阳老师的铺垫更迅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直接给出学生四个思考问题。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实则把整篇课文内容都涵盖了,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课文解读预设。
2.有层次教学:教师要不时地返回主题,而不要致力于一时的掌握,这样,知识能得到不断强化,上课时失去学生参与的危险就减至最小。
郭初阳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①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普遍的特征; ②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愚公神话特有的异质;
③再提出两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④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掘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郭初阳老师的课显得标新立异起来,他的主题不在于揭示示“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传统内涵,而是更多地关注对于这则寓言的解构。把愚公移山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解构成多个文本指向,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性、创新性思维。从郭初阳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看,他主要是围绕揭示愚公移山“文化密码”这个主题开展的。在引导“儒家儒家的一种非常朗健的、非常积极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郭初阳老师的层次是“方七百里,高万仞”等 ——隐喻——儒家传统精神,接着郭老师又提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普遍意义,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层次,郭老师的讲解环环相扣,十分紧凑。这种紧凑的衔接促使师生间互动性加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过,紧凑的层次安排依赖于学生高效反应能力,过于紧凑的层次安排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反应能力到底能不能跟上是一个问题。
(二)协作学习小组策略:需要解释的学生可以从别人的解释中更快地获取所需,而向别人解释的学生则可以在解释中加强自己的理解。
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习主体——学生的发展权利”、“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学生自愿参与直至终生的求学习惯”等观念已逐渐被接受。协作学习小组策略就是践行这一理念。
最佳辩论选择:辩论一般被视为以下两种方式:赢者与输者的比赛;按照两个对立观点而设计的一场讨论。第一种方式会导致对抗与资料的扭曲。第二种方式更富有积极意义,我们称之为“建设性的辩论”。在这里,教师要树立的就是后者——建设性的辩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学会如何研究一个辩论题,如何打开思路,分享看法。
辩论“愚公愚不愚”这个题目的时候,郭初阳老师采用了两个假设:“假如,我们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假如让智叟最后一个来发言。”;“另一个‘假如’,假如这个结尾变一变”。这两个“假如”极具诡辩意味,是一个很宽广的思维空间。郭初阳老师的解读已经完全超越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的传统意义,他通过这两个假设剖析这则寓言的表象特征,逐渐分析其内在的文化密码。在师生对答之间,郭初阳老师很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声音,并且很擅长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要求较高。我们可以看到,郭初阳老师在课上分发了许多不同相关资料,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宽泛性的课堂思辨虽然更具吸引力,但它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有一定的掌控力、引导力。
(三)引导式训练策略 提出一些问题,从通俗易懂的例子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全新的理解,这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式训练是每一个教师必要掌握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策略,它不仅适合于教课,也适合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责任心。引导式训练的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训练自己一步步靠近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调动所有学生投入到练习和理解活动中,也就是让学生们从熟悉的训练逐渐过渡到不熟悉的新知识上。
在郭初阳的《愚公移山》课堂中援引出了两个外国青年对愚公的认识来佐证愚公的“愚笨”和“疯狂”就显得很大胆有新意。但是有些引导也会有偏差,学生提出“你能保证你的子子孙孙全部都是男的吗”显然是把文中的“子子孙孙” 的“子”理解成“男孩”的意思,这明显是错误的,郭初阳老师当时却没有予以正确引导。
郭初阳课堂的“革命性”,体现在他将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带进了语文课堂。批判精神,历来是人类一切创造行为的出发点和原动力,也是民族创新力的集中表征。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盛行着一种“文本拜物教”,文本的阴影遮蔽着课堂,教师成了文本的“顺民”,对着文本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翻译文本成为语文课堂的唯一使命。更有甚者,一些披着华丽文字外衣的亚健康甚至病态的文本,由于编辑者的奴性心理或文化品格的缺失而潜入了教材,然而由于我们的教师缺乏批判的自觉和眼光,发现不了,任其向着青少年纯洁的心地悄悄流播思想的毒素。批判精神既然已被逐出课堂,一批批思想的懒汉、文本的奴才和创造力的侏儒被源源不断地从学校制造出来也就不足为奇。
对郭初阳课堂的批评,集中反映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预设性过强,通常是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形成了一个具有警醒和反思价值的深刻思想,授课时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拽着学生往这个思想靠,不把自己的思想贩卖给学生决不罢休;
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很多时候教师急于抛出结论,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严重不足,教师的灌输常常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没有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只适合于杭州外国语学院这样素质高的学生,普通学校的学生根本接受不了,并不具有普适性;
四、他的课堂建筑在渊博的学识之上,普通老师迫于应试和生存的压力,根本没有时间像他一样看那么多的书,查阅那么多的资料;
五、他对文本的解读常常“反文本”,与应试的命题原则根本悖逆,学生在考试时一定要吃大亏;
六、没有一个像杭外一样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跟应试别着来,就是自己想这样干学校也决不会允许。一言以蔽之,就是这样九个字——“搞错了、很难搞、搞不得。”
公正地说,以上对郭初阳课堂的批评决非空穴来风。郭初阳的课堂,确实存在着预设性过强和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不够等诸多不足。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谁的课堂能做到尽善尽美。相比于郭初阳课堂的“革命性”贡献而言,这些不足,都显得非常次要。而且,他的这样欠缺之处,是在“公开课”这样一种特殊的场境下才被催生、被凸现并被放大的。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势必要考虑课时进度,势必要照顾到“课堂的气氛敏感”和 “课堂的场效应与剧场效应”(郭初阳语)——这是“公开课”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在课时安排可以相对宽松的日常教学中,这些缺点都是不难克服的。局部的缺失并不能否定整体的巨大价值。至于有教师以仅凭个人之力难于改变现实为由,欲放弃改变自己、提升课堂文化品位的努力,我认为并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郭初阳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优势在于他把“文本推向纵深,将文本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和人文坐标中去进行观照、比较和凸显”,而在我看来,他的缺点也正在于此: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不能替代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哪怕这种理解是浅薄的)。如果教师的深入理解不能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支援”而是本质上的 “诱供”,则这种深入理解就成了课堂上的另一种话语霸权,与人们所说的“炫才”何异?
郭初阳课堂的意义,首先在于他为教师的才、学、识树立了一个标杆。语文教师才、学、识的高度,既是语文课堂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成果的前提条件,又代表着语文课堂的文化高度。郭初阳说:“教师只有成为学者,或者至少在往学者的方向行进,才、学、识三方面都具备,才能营造好的课堂。”他的学者型课堂,对普通教师的学识储备提出了一种挑战,形成了一种“威压”。在这一榜样和镜子面前,任何遁词都是苍白无力的。郭初阳课堂的意义,其次在于他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条新路,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借鉴。郭初阳的探索,目前当然还谈不上代表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他也没有充当“方向”的义务和野心,但它却在真真切切地昭示我们: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思想的课堂”、“文化的课堂”。第三,郭初阳以他自己受到所有学生欢迎的语文课堂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师生共同的“幸福乐园”时代的到来,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参考文献:
1.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王荣生
2.语文教育实践中特立独行的舞者——郭初阳思想之我见,曹文生,《现代教育从论》,2011-04-15 3.做一个勇敢的前行者——读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有感,石伶俐,《人民教育》,2007年10月
第四篇:观郭初阳老师执教
观郭初阳老师执教《项链》有感
段飞
欣赏了郭老师执教的《项链》教学观摩课,启发颇大,感触颇深。本节课以全新的教学手法和教学切入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对于课堂教学的解读和思考。
郭老师在上课前,先要求学生做了一次预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我的阅读——这是一篇关于()的小说?并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上交自己的答案。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却成就了这堂精彩而别出心裁的课。郭老师把学生的答案散布在自己的课堂中,串联起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就设定为探讨小说主题,从而以学生的答案为契机,为引子,来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深入解读。整堂课学生活跃,气氛融洽。
所以说,这个安排看似简单,却大有深意。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主动性不够,也常常被别人抱怨教学过程“一言堂”,教师自己讲解,无人应和。而郭老师的“如来神掌”轻轻一挥就打破了这种僵局。他把学生的观点作为课堂交流的重点和重心,自然极易引发学生的参与性——只因为这是学生想说的话。这样自然就轻易打破了常规课堂上学生“沉默对抗言语”的惯例。而另一方面则无形中贯彻并实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的要求,实现了“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话者,促进者”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理念。
再有一个亮点,是郭老师把《项链》和《灰姑娘》放在一起做比较鉴赏。实在是高明而独特的创意。这样一来,不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入思考和解读。静言思之,《项链》这篇小说,我也教了几遍,读了更是无数遍,但从未曾想到过居然与《灰姑娘》有着联系,实在惭愧。
我关注到参赛的主题叫做“个性杯”语文大赛,从以上两个角度看郭老师的示范课,实在是当之无愧的高水平之作,当得起“个性”二字。
另外郭老师个人的素养,积淀,临场应变能力强,学生的积蕴深厚,也是成就这堂妙课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此不作累述。
对于郭老师这堂课,学习之余,也有一些思考。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郭老师把《项链》和《灰姑娘》放在一起做比较,即是一个高明而独到的创意,但我觉得也是一个鸡肋。
就本节课而言,教学的中心目标是关于主题的多角度解读,郭老师一直引导学生作着这一问题的探索,但行进到此处之时,突然抛出这个问题(《项链》和《灰姑娘》的比较鉴赏),用以探讨对经典的传承和发扬的问题,我觉得多少有些脱离主题,“跑偏”之嫌,当属于教师教学环节的失误。我以为,这个比较作的很好,但不适合放在这里,如果将其放在指导学生关于写作思维的开拓教学中,会更合适。
此外还在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了几处提问的失误,如在引到主题探讨时却提到一个“莫泊桑会更喜欢马蒂尔德a,还是马蒂尔德b”的问题。刚有一个学生回答完,教师就匆匆给出了莫泊桑的一些“只言片语”来证明作者也许喜欢b。其实,在此处,这个问题确实不宜展开,一旦展开自然冲淡教学目标关于主题的讨论,但不展开就直接给出答案,又与我们追求的“课堂平等,自由”相悖,所以,这个问题干脆不提为好。还有一处,是在课堂结束时,郭老师说“咱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请自由发言”。郭老师的意思也许是让同学们对这节课进行评论,也许是希望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谈谈进一步的理解。但表述不清导致的结果是那样一群优秀的学生竟哑口无言,静默多时,直到有勇于发言的同学出现,才能救场。
不过,我们本着学习的态度观看示范课,取其长则足矣。
第五篇:期 初 听 课 报 告
期 初 听 课 报 告
魏建峰
(2011—2012学上)
学期初我听课18节,这18节课主要是我校依据教育局的课堂教学质量年活动要求进行的“课堂教学改进研究”公开课,下面就学期初的听课情况总结如下:
一、优点:
(一)、教师对教学活动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本学期我校将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开展多项教研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改进研究”是本学期的教研重点。参加活动的教师高度重视此项活动,课前积极备课,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全程听执教教师的授课。教学过程都很精彩,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校长、教导主任也全程听课,其他未参加此项活动的教师也都积极去听课,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每天授课结束后,学校组织当天执教教师参加说课评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说课,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与其他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然后领导评课,总结出执教教师在授课中表现出的优缺点,让执教教师明确自身问题。总之,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年轻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的教研热情。
(二)、教师的授课水平明显提升
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加以梳理,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巧妙,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语言形象生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数学教师邱晓蕾,能将新旧知识有机连接,教学思路和知识脉络清晰,问题设计合理,时间安排得当。刘鸿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导语设计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设计有层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学效果较好。物理学科刘长义老师的课,自主、合作、探究式性学习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与火花不断得到碰撞。
2.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时体现了面向全体。如英语学科张艳红、刘念二位老师的学生听课习惯较好,教师能注重学生的口语训练,学生参与性强,学生每节课都能全员参与到课堂中,真正达到了好中差兼顾,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说明教师平时对学生习惯培养很重视。
3.一些教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教师基本功较扎实,板书规范端正,教态和蔼。如杨玉成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扎实的教学功底,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严谨科学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听课老师的赞誉。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精讲多练方面的问题
1.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时间设计不合理,表现出课堂知识布置乱,给课堂教学造成紧张的氛围。
2.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问题设计缺乏深度和梯次性,问题呈现过于单调或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得太碎,问题缺少整合。
3.一些教师灌输意识还较浓厚,如在练习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还没等学生看完题教师就叫学生回答,长期如此学生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反应迟钝,造成学生厌学心理。总之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做的少,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4.语文课缺少阅读方法的渗透。课改强调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其中重要的维度。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渗透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努力体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的课改精神。
5.缺少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许多老师教学时,都是自己一味地提问,很少引导学生质疑。尤其体现在理科教学中。
6.教学语言规范的意识有待加强。教师是一种特殊技能的行业,其一主要也表现在语言的规范性上,所以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将影响课堂的教学的整体效果。
7.不能较好的体现和处理学和导、讲与练的关系。导,要顺学而导;讲,要顺练而讲。一些课,学生每个环节都答得很顺,教师根本不需要导。这里面多少有些作秀的成分。
8、任务导向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课标,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忽视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兴趣低,缺乏学习的渴望,重视教,不重视学,学生被动接受。
面向全体方面的问题
1.学生不会说就让坐下了。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时,应找人帮他,之后再让不会的同学说一遍,巩固一下,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师生互动只局限在少数学生,总是围着少数“精锐部队”转。应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分层问题,给每个学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自信心。
师生互动方面的问题
1.一些教师评价语过于简单、概括,不具体,如“真棒”“好”,应该把好在哪,棒在哪,不足,不足在哪,要尽量说出来。
2.一些课堂评价总是教师在评价,缺少学生对同学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评价主体应该丰富,应该多元。
3.一些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对学生的发言不置可否,只是简单的“嗯”一声就得了。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不断增强信心。
(二)整改措施
1.对常规高度重视。首先要有效备课,高质量备课,这是上出高效课的前提。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积极开发学习资源,学课标,用课标,达到课标要求;熟练准确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切忌“教教材”。熟练记忆教材的单元组成、框架结构;同学科集体备课,用集体智慧减轻无效劳动,集体研讨,尤其注意备好学生。
2.向45分钟要效益,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教师要精神饱满,语言、教态、表情要亲切得体;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3.教学要不断创新,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想方设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理性的问题感性化、把繁难的问题简易化;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4.设计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的设计要适当,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具体教材来确定,以便自己的执教。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5.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知识起点、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有针对性、有效性地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开放要有度,设计要规范。
6.重视电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我们有很多课都可以在电教室进行,但我们的教师没有用的。
7.运用材料要充分,思考好为什么用,怎么用,说明什么问题;实施“精讲精练”策略,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学生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总之学期初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校本氛围,为新老教师提供了沟通、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有力的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对于活动中彰显出的的一些优点,我们会在全体教师中加以推广,存在的问题,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尽快改进,以此来快速提升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