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理数的加法”说课doc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三节“有理数的加法(一)"。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 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帘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 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 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 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纲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运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中共中央总书记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 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 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 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在课堂的引入上,我采用播放学生喜欢看的足球动画片,为下面运算作铺垫,再通过净胜球的计算来导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第二篇:有理数的加法 说课
“有理数的加法”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课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优 质 课 教 案
李 海 燕
2010年9月
第三篇:第一册有理数的加法说课教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一)"。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微机显示)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钢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当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帘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孚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再课堂的引入上,开始我本打算选择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过于简单。并且不宜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选择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军事问题,让学生在充当指挥官的同时,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当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难而易,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男生出题,女生回答;女生出题,男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教学大纲规定,在有理数的加法的第一节要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与小学学习的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进行的加法运算的意义相同,让学生理解即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征:如异号两数、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和互为相反数之间的关系,这就对法则的理解造成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第四篇:有理数乘法说课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的加法之后学习的,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区别就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因此,探讨并理解积的符号规则是学习的难点。本节课设计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自身体验感悟的探究,以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的目标要求.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学里学习的乘法的意义掌握得较好,也有了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加法的知识基础,加之初一学生生性活泼、求知欲强,这些都是学习本课内容的有利条件.但由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如3×(-5)和(-3)×(-5)的理解须借助具体的实际背景来加深体验,这也成为本课探究讨论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感知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
2、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使学生能利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探索、概括及应用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符号变化的理解和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语: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好今天的学习任务?状态是效率的保证.状态需要激发.2、引入问题
先看这样一个问题:3+3+3+3+3+„„=?(2004个3)再看一个问题:(-3)+(-3)+„„(-3)=?(2004个3)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在黑板上板书:(-3)×2004=-6012)
观察这两个式子,第二个乘法算式与我们在小学里学过的乘法算式的显著区别是有负数参与了运算,有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怎么计算?其结果是不是刚才同学们说的-60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究 让我们从简单做起:
⑴(-2)×3(-3)×3 ⑵(-2)×(-7)(-21)×(-5)你认为应该等于多少?
⑶追问“-3”、“5”、“-15”的含义,问负号的意义时追问你规定了什么为正? ⑷举例:一只勤劳的小蚂蚁早晨6点就起床运粮食了由东向西它每分钟爬3米,9点时,它爬到了O点,同学们,你们能算出9点零5分时小蚂蚁的位置吗? ⑸教师结合小蚂蚁的例子详细分析(-3)×5=-15中符号及数字的意义。
⑹呼应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判断:大家觉得小蚂蚁举的例子合理吗?你理解了吗?
⑺下面我再提几个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①现在是9:27,这时小蚂蚁又在哪儿呢?你怎么列式计算?(教师此处着重解释27的意义就是超过9点27分钟,让学生明白:超过9点多少分钟,就乘以多少。)②(-3)×2表示哪个时刻小蚂蚁的位置?
③(-3)×0呢?
2、探究(-3)×(-5)的意义及结果
⑴下面我再给大家出一道有点难度的问题(-3)×(-1)=?(-3)×(-5)=? ⑵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⑶教师请学生代表发言,追问两个问题 ①结果等于多少? ②你是怎么理解的?
⑷再次解释说明-5的意义,强调我们把9点记作0,超过9点的分钟数记作正数,而9点不足的分钟数则记作负数。
3、探究3×5和3×(-5)的意义及结果
⑴我还有两个式子,有谁能不畏困难,上讲台来为大家演示说明? ⑵在小学里大家就知道3×5=15,你借助小蚂蚁为大家演示一下,行吗? ⑶你认为3×(-5)=?能不能,来说明你的答案的合理性?
4、初步总结法则
⑴我们再好好观察一下,有负数参与的乘法与小学里的乘法最明显的区别在哪儿? ⑵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
⑶你能不能像总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那样,总结一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呢?
5、完善法则
⑴我们是不是研究了有理数乘法的所有情况? ⑵板书(+3)×0=?0×(-5)=?
⑶它们的结果分别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理解的? ⑷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显示完整的法则。⑸教师要求学生默读、默记法则
三、法则的应用
1、课堂练习第一组:判断下列运算结果的符号 ⑴ 5×(-3); ⑵(-3)×3; ⑶(-2)×(-7); ⑷(+0.5)×(+0.7); 第二组:填一填
⑴()×()= +20; ⑵()×()=-30; 第三组:比一比,谁大谁小
⑴(+1.76)×(-3.5)0.1×0.9; ⑵(-21)×(-5)0×(-200); 第四组:总结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讲解例题
⑴例题:计算:(-6)×3; ⑵学生练习:计算:2.5×(-4);
四、课堂总结
1、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探究
2、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简单应用 教案设计说明:
⑴创设情境,驱动探究.“让学生经历3+3+3+3+3+„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目标之一.如何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展;怎样让这一过程有着实质性的内容而非形式化的过场?精心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落实这一过程性目标的有效方法.本课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符号规则,就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究过程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情境问题:
举例说明(-3)×5的合理性;合作讨论、理解(-3)×(-5)的合理性;领悟3×(-5)的合理性.在经历“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探索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发展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⑵以问题为中心,视学生为主人.“仔细观察,符号有什么规律?”整堂课,充斥着问题,问题是学生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载体.教师“煽动”学生思考、参与学生交流,不代替学生下结论、不过早作判断,带着教具走向学生,捕捉过程中生发出的新问题,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⑶关注基础,分层推进.割裂“过程”与“双基”的关系是课改实验中的误区之一,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为“双基”的有效落实提供了保证.本课没有停留在法则的得出上,而是设计了富有层次的练习:判断积的符号,是对法则的直接应用;填一填,既具开放性,又从另一侧面对符号进行了理解性的巩固;比较大小,则瞻后顾前,对法则的灵活运用提出了要求;智力冲浪,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所有练习,均围绕“符号”这一难点进行了及时的训练.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是真正的面向全体.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说课
“ 加 法 交 换 律 ”说 课 稿
中宁九小 苏娟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 册第 27 —28 页的内容。书本中,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 40 千 米,下 午 骑 了 56 千 米。问 : 今 天 一 共 骑 了 多 少 千 米 ? 可 列 出 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 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 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个人认为这道题目过于单一,提出的加法问题比较有限,所以我将题目做了改动,该为:李叔叔准备去自助旅游,在旅游前他读了这本书《中国自助游》。第一天他读了这本书的28页,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35页,第三天看了这本书的12页。然后让学生自由提出加法问题,教师板演算式,并写出两边计算的得数,让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同一个问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而两道算式的得数不变,让学生初步感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 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 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 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 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二、说教学目标
1.在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交换律的用途。
2.在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中,明白“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用举例验证结论的数学思维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得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能利用交换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对“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和 运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思维方法 进行教学,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五、说设计意图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运算律的存在,再举例验证乘法的运算律,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一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二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都可以迁移到乘法交换律;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这样安排不仅更好的利用了教法、学法的迁移,而且本节课所掌握 的研究方法为解决下节课的难点提供了帮助。
六、说教具准备:
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加 法 交 换 律”教学设计
1.创境激趣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展示课件)李叔叔准备去自助旅游,在旅游前他读了这本书《中国自助游》。第一天他读了这本书的28页,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35页,第三天看了这本书的12页。
图上有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出两个加法算式。2.自主探究
(1)学生独立解答问题,指名演板。(2)汇报交流(3)观察上面等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这两种算法)(4)归纳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5)举例验证结论。(6)老师说明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同桌互相叙述。(7)用字母表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的学生用字母,有的学生用图 形,有的学生用字,有的学生用标点符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 感,方便学生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 母表示数打下了初步基础。】(8)想一想:以前在哪里用过加法交换律? 3.反馈矫正
通过学习,除了得出这一结论外,还有什么收获? 这一结论是怎么得来的?(板书 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因为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对简单的数学规律能有所发现,所以让学生自己观察等式的特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把 数据改小,便于学生计算、发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发现加法交换律。教 师
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 律,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4.拓展创新(课件出示)
(1)28 页做一做(2)31 页 1 题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 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总结激励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 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6.作业
页第 1 题
八、说教后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
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