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预设与生成(范迎春)

时间:2019-05-15 03:2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预设与生成(范迎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预设与生成(范迎春)》。

第一篇:例谈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预设与生成(范迎春)

例谈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预设与生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光的反射 案例)

溧水第一初中

范迎春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理念也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了我们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以苏科物理8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光的反射为例,谈谈看法。

光的反射是在学习了光的色彩颜色及光的直线传播后的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光源、色光、光的传播(光线)的初步认识,而本节的知识点是“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规律”,要经历的过程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因而,初步“预设的问题串”似乎是:(1)“什么是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遵守什么规律?”;(3)“怎样验证光的反射规律?”。但这样的问题是不便于学生学习的“难问题”或“假问题”。本课的问题预设和分析如下:

问题1 你知道有哪些现象与光的反射有关?(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1)人眼为什么会看到光源?

(2)人眼为什么会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的?在漆黑的夜晚也能看到吗?

分析:前面学习“光源”的基础上,注意人眼“看到”的物理意义,再过度到不发光的物体也能看到,启发学生“也有光”从不发光的物体上射入人眼中,得出是“反射”的认识。问题2 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怎样验证?(1)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小明妈妈的钱包掉到了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钱包。右图中已标出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保留作图痕迹。

(2)这些光线遵守什么规律?(3)要探究这个规律,要有哪些准备?(4)怎样进行验证?

分析:“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怎样验证?” 并不具有层次性,也不具有启发性,所以首先用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引入,再进行分层设置成几个小问题,形成一定问题阶梯,从而降低问题解决的难度。

问题3 人眼是怎样观察到平面镜所成的像的?(1)人眼为什么能看见物体(光源)?(2)人眼看到平面镜中的反射光与直接从物体上发出的光相似吗?

(3)平面镜中“像”上真的有光发出吗? 分析:本问题要解决的是在学习过平面镜成像规律后,虚像本质是什么的知识,所以从“人眼为什么能看见物体(光源)”引入,与“人眼看到平面镜中的反射光与直接从物体上发出的光相似吗?”进行对比思考,再以“平面镜中“像”上真的有光发出吗?”结束,得出“虚像”的概念。

问题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什么特点?(1)如图所示的风景画,有哪些有关光的知识?(2)光发生在镜面和粗糙表面的反射有什么特点?(3)漫反射的光线遵守反射定律吗?

分析:课本对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问题的引入,采用了“实验法”:在黑暗的房间的白墙上贴一面镜子,用手电照射墙和镜子,有什么现象?但这个实验在教室则不易做,所以改这个实验为课外自行实验。而选择“图片情景”引入。针对学生有“漫反射光线不遵守反射规律”的错误看法,预设“漫反射的光线遵守反射定律吗?”问题。

虽然在预设问题串时,要有“预见性”,但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生动无限而富于变化,课堂的现时生成,会出现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除了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体现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场所。同时,也要发挥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与诱导者的作用,要及时捕捉动态信息,及时生成新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向着更为有利的方面发展。

2012-3-21

第二篇:从预设与生成中谈教学机智

从预设与生成中谈教学机智

濉溪县南坪中心校 田振侠

摘要:预设静态教案,提高教学实效;设计弹性方案,拓展生成空间;运用教学机智,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调整战术,构建生命课堂。

关键词:预设、生成、静态教案、弹性方案、借题发挥、捕捉意外、师生对话、教学机智、生命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设的,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也是教师预设好的,若学生回答有与预设教案不符的很快被“矫正”,若有与计划不和谐的音符很快被消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教师在讲同一内容时是大同小异、“如出一辙”。这种过分强调预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开放与生成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课堂的开放与生成,教师可根据情形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机智,构建生命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与生成的体系,开放对应封闭,生成对应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能使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预设教案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折射教师的教学轨迹。那么,如何预设切实有效的教案,是我们应该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预设静态教案,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预设教案的核心是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起点是了解学生状况,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针对学情进行教学;基础是挖掘教材资源,“用教材教”,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条件与学情,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再开发、再创造;重点是预设教学策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建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教师适时调控,激活课堂教学;关键是设置教学流程,流程设置要保持教学环节的贯通性和科学性,如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拓展”,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的层面上,在“学”字上下功夫,学生“自学”与“共学”,教师“导学”,启发、点拨、调控。

新编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体现对学生多元化的引导,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按预设教案开展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从学生现状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自觉“预设”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二、设计弹性方案,拓展生成空间

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为使师生在教学中“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中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使其生成为“弹性化教学方案”,即教学方案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适应新情况、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生成奠基,为教学中的师生间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

叶澜语:“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机智地捕捉意外,生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土壤,焕发生命活力。

三、善用教学机智,建构生命课堂

1、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借题发挥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生成的音符。“突发事件”突然闯入课堂时,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用化解、转移、压制等方法消除其对预设课堂的“干扰”,则会弹出“杂音”或“噪音”;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不作简单的评判或一棍子打死,而是尊重学生的见解,利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激活课堂气氛,促进生生、师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即兴创造,巧妙生成,则会奏出不曾“预约”的精彩乐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尽显魅力。

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理想”这一课时,我正与学生畅谈理想时,忽然天色变暗,狂风肆虐,一只燕子突然闯进教室,左冲右撞,作了很大的努力也没能飞出去。这位“不速之客”搅乱了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孩子们纷纷给它“指点迷津”。我本想训斥他们,为节约时间而按预设的教案讲授,但学生无心听讲,我便灵机一动,参与其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想象此时此刻燕子的“理想”以及燕子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学生七嘴八舌的谈论着,燕子在学生的“指点”下横冲直撞,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飞出“牢笼”获得解放,孩子们为燕子实现理想获得自由而鼓掌欢呼。我趁机引导学生思索:燕子飞出后的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当前的理想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赢得鲜花和掌声?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探讨。这别开生面的“理想课”在这样的情景下顺利地进行着,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育了学生,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善于捕捉意外,让生活闯入课堂

苏霍姆斯林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抓住各种生活情境,运用教学机智,让生活进入课堂。

在进行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这一主题时,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人,教我们做人,我们应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学生正高谈阔论怎样孝敬父母时,恰巧一位学生的母亲匆匆忙忙赶到教室给孩子送雨伞和水果等,只见那位学生抓住东西就往座位上跑,全班同学都表情木然,好象对刚才发生的事习以为常。我很吃惊,刚才还信誓旦旦表示要孝敬父母的学生怎么不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呢?我意识到这个“意外”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于是抓住这个“意外”适时引导:“刚才关于如何孝敬父母,同学说得很好,那么,当父母为你做完一件事后你该怎么做呢?”那位学生马上意识到,站起来说:“我错了,我应该对妈妈说声谢谢,回家后我一定向妈妈道歉。”为了让同学们把“知”转化为“行”,更深刻地体会该如何孝敬父母,我又临时加进一个情境模拟,分角色扮演“过家家”活动,学生情绪高涨,效果很好。

这个意外事件,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启迪,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机智地捕捉意外,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话题生成教学内容,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有活力,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彰显思品课的魅力。

3、适时放大优点,帮学生树立信心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苛求的就是赞美,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失败教育往往使孩子丧失信心,一个孩子如果总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信心最好用成功来培养,成功更有利于酿造成功。为此,教师要拿起表扬的武器,要利用“放大镜”和“定位器”来给孩子找优点,用“扩音器”和“互联网”给学生积极的评价。不让孩子带着遗憾坐下,抓准时机把批评、指责改为表扬、鼓励,通过表扬使学生从重负下走出来,抬起头来走路、做人,带着满足投入到更深入的学习中去。

如有一次学科组听我一节复习课,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强化巩固重点,检测知识记忆效果。开始学生是被动地回答问题,且声音很小。情急之下,我变换策略把学生分组展开竞赛,还煽动性作了赛前动员:“男生们,努力吧,失败了怎称男子汉!女生们,加油吧,巾帼不要让须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都想为本组增光添彩。当找到一名女生回答“应如何感恩父母”时,她声音洪亮、条理清楚地把“孝敬父母的原因”这个冗长的问题非常流利地回答出来,同学们都面面相觑。此刻我如果在众多的老师和同学面前对她提出批评,肯定会挫伤她的积极性。考虑到这也是很多同学易犯的毛病,于是,我灵机一动,采取表扬的方式,夸她学习刻苦,记忆能力强,答题规范,并带头示意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指出:“如果在答题时你能仔细听题、审题,那就做到尽善尽美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她学习热情很高,成绩直线上升。请老师们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要适时适当地让孩子们看到希望和阳光。

4、调整“战略战术”,激活课堂气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到此时此刻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的加以运用。课堂教学活动不可能风平浪静、整齐划一,难免会出现少数学生违纪或注意力转移的现象,不少老师往往来个“高堂审讯”或“回避肃静”等方式,“机智”地应变过去,既伤学生自尊,又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会导致教学过程中断。当教学活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应变力、组织力,转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方式,努力调整教学情境和策略,追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八年级“共筑师生情感桥梁”时,讲到“如何化解师生间的误解、矛盾?”,我看到科代表和他周围的同学在下面交头接耳,便眉头一皱,厉声喝道:“科代表在底下说什么呢?站起来!”他嘴里嘟囔着,一脸不服又恼火的样子。我见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命令他站到教室后面去。他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把书摔在课桌上,站在原地不动。课堂气氛顿时凝重,同学们吓得大气不敢出。再看看刚才那几位同学的表情,我意识到自己误解了科代表,但我没有轻易向学生屈服,而是急中生智,来个“回马枪”,转而变一张笑脸,心平气和地说:“你表演的非常真实,请坐!”这一招使得课堂“峰回路转”,“绝处逢生”,学生僵硬的表情舒展了,继而轰堂大笑,鼓掌叫绝,为我也为科代表。我趁此时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设结局,分角色表演并说明创设此结局的理由。通过该活动,学生明白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师生交往,而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与此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与老师沟通的技巧及交往礼仪。及时调整“战术”,既巧妙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又深化了教学内容,达成预设的三维目标,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教师走上三尺讲台,下面有几十双敏锐、善于窥视老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不断地盯着你。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要善于控制情绪。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又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状态。教师要凭借教学机智,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努力营造健康了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同样,教学机智每位老师都曾经历过、处理过,我们应追求怎样的教学机智呢?是“雕虫小技”还是“大雪无痕”?是“故弄玄虚”还是“点石成金”?还是让我们不断实践、感悟、历练,共同追求教学机智“炉火纯青”之境界吧!

参考文献:

《新世纪教师素养》 《新课程 新理念》(陈旭远主编)《思想政治课教学》

第三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在华课堂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进程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预设与生成理论 第二节 生成性教学理论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第二章 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介绍 第二节 案例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教学案例分析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问题归因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质 第二节 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第三节 提升对外汉语课堂中互动的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启发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在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来展开。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提高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尽管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安排,但是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与教师预期的目标不符,如提问和回答超越了教师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学生在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偶发事件的出现等,这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常使得教学活动无法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从而使预期的教学效果发生改变。面临这样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如何综合分析、协调和控制影响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促进师生双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言之,如何处理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本文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为例,通过听取该项目的相关汉语课程,调查课堂上师生的实际表现,分析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因素,探求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预设与生成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界8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已经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上,引发了有关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大讨论,尽管讨论最终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地位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其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暗含了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进入90年代,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受到挑战,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维特罗克的生成性学习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些学者开始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叶澜自1997年以来先后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多篇文章,在总结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她认为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就需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并明确提出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即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生成性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展开,学界涌现出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郑金洲(2005)的《生成教学》一书通过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生成教学实施途径、实施策略、教师在生成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具体实施。黎奇(2006)《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主要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的成因,并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胡庆芳(2007)的《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提出“预设是对未来教学过程的前瞻性准备,生成是对过程情景变化的灵活性顺应”,详细论证了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将预设与生成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结合课堂教学实录加以分析说明。王荣生(2007)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主张从教学内容观课评教,讨论了课堂教学的流程,提出教师在努力扩大预设范围的同时,也要关注课堂教学非预设的一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流向,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朱志平(2008)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结构及功能等问题,并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证为教学的基本问题,从教师、学生、环境等不同层面剖析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机制问题。崔允漷(2009)的《有效教学》从准备、实施、评价三方面探讨了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以及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专家引领三种途径开展教学研究,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趣味性。余文森(2009)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论述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生成误区,并就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

根据吕必松先生的归纳,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这四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各项教学活动来进行,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行为、学习者的行为以及师生的相互应对,这些都属于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范围,然而,从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多从预设的层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而较少从生成的层面关注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李泉(1996)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指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是影响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效率的关键,提出了成功的课堂教师应具备的十一种课堂教学意识。关于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的同类研究还有杨惠元(2004)《试论课堂教学研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与学引论》、蒋雯(2008)《试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周凤玲(2008)《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杨惠元(2007)在其著作《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分析了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并详尽地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十种课堂教学意识和应加强的八种教学意识,为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指明了方向。阮咏梅(2002)在《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中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具备教学机智的必要性,并具体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师该如何培养教学机智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赵书红(2006)的《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认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具有反思性意识,并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和策略。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崔永华(2008)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是一本专门讨论对外教学设计的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通过介绍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所涉及的因素、过程,并具体说明了教师该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的前端分析,阐明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选择课堂教学法和技巧、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媒体、课堂教学评价、教案编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概括介绍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环节,从备课与写教案、课堂组织管理、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提问、板书五方面讨论了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黄晓颖(2005)《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一文从授课时间的分配、教学节奏的调控、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就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进行了探讨。张和生(200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分别按教学内容和不同课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同时,还对非语言行为类(板书设计、教师体态语言、情感因素、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进行了介绍。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应对,刘晓雨(1999)的《语言获得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统计,讨论了如何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增进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陈岩等(200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则从文化互动方面探讨了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文化输入的有效性的问题,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汉语文化的输入,也应注重有效输入的方式。亓华等(2009)《中美联办普北班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研究》选取普林斯顿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暑假培训班中、高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一个课时教学的录音,详细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互动情况,最终得出该培训班的成功指出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样化、高密度的话语互动。李柏令(2010)在《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指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实行“讨论式教学”十分必要,“讨论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使学生从学习语言到运用语言,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在交际中的应变能力。

三、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有关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外汉语课堂教师的相互应对的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学习者的行为的研究却相对落后。以往的研究在讨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问题时,往往是提出了某些规定,即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如何”,而对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如何”的调查研究却寥寥无几,关于这一点,孙德坤早在1992年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换言之,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国内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而最关键的因素是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不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各异、认知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面对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教学对象,教师很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预设出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学很难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进行,而学生在课堂课堂教学中复杂的生成则更难把握,这种局面往往构成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极大障碍。

目前,预设与生成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不够重视,在研究教学活动时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加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研究,关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性活动,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叶澜指出:“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就必须开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本文通过进入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考察师生在具体的一堂课中的活动及状态,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导入、讲解、提问、评价、调控等)、学生的课堂表现(情绪状态、参与程度、反馈等)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力图探究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找出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学科组学习材料)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逐步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如何追求理想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还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 堂教学既成功预设,也动态生成。

一、预设

预设即预测、设计,特点即钻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二、生成

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有不确定性、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那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我认为取决于以下两点:①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②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

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例如当课堂上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不妨为学生预设弹性方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

找福建地图并读懂福建地图,而我则利用网络收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动态生成,关注价值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案例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等标准来形容一堂好课。其实这样的课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整演示出来,课堂上教师同时承担着“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而学生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力。这样的预设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一方面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一方面是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生成”。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以下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

课例:北师大三年级分数的认识,理解平均分产生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尝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师:拿出你准备的图形,把图形任意折一折,用直尺和彩笔沿折痕画一条线,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阴影。

学生操作,师选几个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谁能把这些图形分分类?

生1:按形状分。

生2:按大小分

生3:按有没有平均分来分。

这正是我预设到的,但我并没有立即喜形于色。

师:你怎么知道图形有没有平均分?

生3:把这些图形分别对折就知道有没有平均分。

于是我动手验证了他的说法,并把图形分成了两类。师:把图形平均分成两份,那阴影部分用什么表示? 生:用1/2表示。

师:那另一类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 生:(争先恐后)因为图形没有平均分,所以不能用1/2表示。

生: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平均分产生分数,也为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即生成)。作为数学老师,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正确处理好两者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教师则是幕后策划者。要真正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这间的关系,绝非一件轻松的事。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下载例谈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预设与生成(范迎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预设与生成(范迎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一......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作为......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探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探索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洪山镇中心学校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初中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讨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讨 □ 江生 (嘉善高级中学 浙江嘉善 314100) 预设与生成的解读 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前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总结 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 学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崇东中学王建国新课改语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更应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