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0:1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一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Do you like… ” 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课堂教学是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的,而过去有些教师因为担心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控制学生的思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自己的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而如今有些教师则与之完会相反,为了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故伎重演,避免课堂脱离“新课程理念”,因此极力倡导课堂要“自然生成”,无需备课和写教案,以给学生的思维腾出最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观点正好把预设与生成对立起来,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完善的,“预设”与“生成”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充分预设、把握生成

⑴、确定预设外生成的教学任务观。在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生成的教学留有空间,还要依靠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积累和教学机智。

⑵、确定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一向是由教师所掌握的,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预设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加以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⑶、确定教学过程的生成意识。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完全受到教师控制的过程,学生完全在教师控制下进行练习,教学过程成了一个预设与封闭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偶然、意外、随机因素的过程,难以按教学预设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预设,要求艺术的捕捉各种生机、各种意外生成因子。

总之,实践告诉我们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务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为将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对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

第二篇: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课前精心预设教案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们知道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预设教案时,一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者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教材中的准备题,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有时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加之教材中的有些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这样就能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者课前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二、教学过程中捕捉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的成功。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教者可以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影响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动态生成创造良好的必要条件。

教师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样的目标才更具诱惑力。例如,在估算教学这样一道题时:“一班有学生238人,二班有学生158人,399个座位够吗?”,大部分学生会把238估成240,把158估成160,结果是400,得出的结论显然不够,可有个别学生会通过精算得出396,是够的,作为教师就应该灵活的评价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以人为本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特征。教学中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开放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教学中强调生成的动态性,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的再创造过程,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课前设计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处理好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度、情感的波澜,用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就教师而言,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懂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第二,就教材而言,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

第三,就教学而言,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 “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教师应走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误区

第一,为生成而生成,刻意追求生成,对生成缺乏有效引领

肆意进行盲目生成,事实上是一种违反生成规律和特点的虚假和无效的课堂生成。为此,教师一定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在科学预设的基础上进行开放的互动的合理适度的生成。

第二,一味追求课堂预设完美,力争教学环节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老师过度表演和预设的课堂,课堂效益是不会高的。为此,我们教师应转变思想,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和创造性,在老师精心预设和指导下,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创设情境进行自主、合作乃至探究性学习,自我反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让课堂充满师生智慧,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课改的需要,把素质教育的人本思想落到实处。

第四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在华课堂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进程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预设与生成理论 第二节 生成性教学理论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第二章 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介绍 第二节 案例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教学案例分析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问题归因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质 第二节 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第三节 提升对外汉语课堂中互动的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启发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在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来展开。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提高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尽管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安排,但是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与教师预期的目标不符,如提问和回答超越了教师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学生在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偶发事件的出现等,这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常使得教学活动无法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从而使预期的教学效果发生改变。面临这样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如何综合分析、协调和控制影响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促进师生双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言之,如何处理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本文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为例,通过听取该项目的相关汉语课程,调查课堂上师生的实际表现,分析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因素,探求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预设与生成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界8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已经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上,引发了有关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大讨论,尽管讨论最终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地位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其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暗含了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进入90年代,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受到挑战,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维特罗克的生成性学习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些学者开始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叶澜自1997年以来先后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多篇文章,在总结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她认为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就需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并明确提出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即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生成性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展开,学界涌现出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郑金洲(2005)的《生成教学》一书通过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生成教学实施途径、实施策略、教师在生成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具体实施。黎奇(2006)《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主要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的成因,并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胡庆芳(2007)的《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提出“预设是对未来教学过程的前瞻性准备,生成是对过程情景变化的灵活性顺应”,详细论证了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将预设与生成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结合课堂教学实录加以分析说明。王荣生(2007)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主张从教学内容观课评教,讨论了课堂教学的流程,提出教师在努力扩大预设范围的同时,也要关注课堂教学非预设的一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流向,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朱志平(2008)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结构及功能等问题,并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证为教学的基本问题,从教师、学生、环境等不同层面剖析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机制问题。崔允漷(2009)的《有效教学》从准备、实施、评价三方面探讨了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以及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专家引领三种途径开展教学研究,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趣味性。余文森(2009)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论述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生成误区,并就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

根据吕必松先生的归纳,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这四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各项教学活动来进行,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行为、学习者的行为以及师生的相互应对,这些都属于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范围,然而,从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多从预设的层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而较少从生成的层面关注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李泉(1996)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指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是影响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效率的关键,提出了成功的课堂教师应具备的十一种课堂教学意识。关于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的同类研究还有杨惠元(2004)《试论课堂教学研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与学引论》、蒋雯(2008)《试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周凤玲(2008)《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杨惠元(2007)在其著作《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分析了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并详尽地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十种课堂教学意识和应加强的八种教学意识,为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指明了方向。阮咏梅(2002)在《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中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具备教学机智的必要性,并具体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师该如何培养教学机智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赵书红(2006)的《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认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具有反思性意识,并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和策略。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崔永华(2008)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是一本专门讨论对外教学设计的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通过介绍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所涉及的因素、过程,并具体说明了教师该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的前端分析,阐明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选择课堂教学法和技巧、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媒体、课堂教学评价、教案编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概括介绍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环节,从备课与写教案、课堂组织管理、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提问、板书五方面讨论了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黄晓颖(2005)《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一文从授课时间的分配、教学节奏的调控、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就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进行了探讨。张和生(200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分别按教学内容和不同课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同时,还对非语言行为类(板书设计、教师体态语言、情感因素、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进行了介绍。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应对,刘晓雨(1999)的《语言获得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统计,讨论了如何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增进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陈岩等(200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则从文化互动方面探讨了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文化输入的有效性的问题,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汉语文化的输入,也应注重有效输入的方式。亓华等(2009)《中美联办普北班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研究》选取普林斯顿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暑假培训班中、高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一个课时教学的录音,详细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互动情况,最终得出该培训班的成功指出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样化、高密度的话语互动。李柏令(2010)在《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指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实行“讨论式教学”十分必要,“讨论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使学生从学习语言到运用语言,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在交际中的应变能力。

三、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有关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外汉语课堂教师的相互应对的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学习者的行为的研究却相对落后。以往的研究在讨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问题时,往往是提出了某些规定,即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如何”,而对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如何”的调查研究却寥寥无几,关于这一点,孙德坤早在1992年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换言之,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国内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而最关键的因素是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不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各异、认知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面对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教学对象,教师很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预设出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学很难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进行,而学生在课堂课堂教学中复杂的生成则更难把握,这种局面往往构成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极大障碍。

目前,预设与生成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不够重视,在研究教学活动时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加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研究,关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性活动,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叶澜指出:“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就必须开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本文通过进入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考察师生在具体的一堂课中的活动及状态,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导入、讲解、提问、评价、调控等)、学生的课堂表现(情绪状态、参与程度、反馈等)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力图探究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找出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五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 学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只有课前精心 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 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二、以生 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下载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一、何谓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要明确这一问题,首先要引入的是生成性学习这个概念。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讨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讨 □ 江生 (嘉善高级中学 浙江嘉善 314100) 预设与生成的解读 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前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教学......

    《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崇东中学王建国新课改语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更应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

    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 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其实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教者尽管会对教学思路有所预判,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我们的教学思路与学生......

    预设与生成(五篇材料)

    预设与生成,让作文教学更精彩 摘要:课前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课堂生成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的一个新概念和新策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机变。只有......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

    处理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主要策略

    处理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主要策略 通过专业实习,我发现了在阅读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也是通过实习我得以反思这些困惑,并通过实践,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