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聋校物理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与兴趣培养
聋校物理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与兴趣培养
聋校物理课堂教学,既是聋生通过物理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开发潜能,培养聋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前,教师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预设,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造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努力培养其学习兴趣。
一、从聋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在惊醒教学预设时应认真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等),但就教育对象而言,备学生尤其重要,由于聋生听力缺陷,造成与外界交流的局限性,使聋生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落后健全的学生,且聋生的生活积累较少,知识面比较窄,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规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聋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讲>一课时,我先把塑料吸钩紧紧得按在玻璃上,让聋生试着向前拉。学生拉不下来,一个个都觉得很奇怪。紧接着我说塑料吸钩为什么能紧紧地贴在玻璃板上呢?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解开这个秘密。”接下来我给每个聋生一只空玻璃杯和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另有一张硬纸片,指导学生
第 1 页 这样做首先,让聋生用硬纸片盖上空玻璃杯,用手按紧,把玻璃杯翻转(口朝下)松手,结果怎样?“纸片落下来”,然后再用这硬纸片盖住盛满水的玻璃杯,将杯子翻转先让学生想象会怎样呢?聋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回答,有的认为硬纸片会落下,有的认为不会落下,并说出各自的理由,此时,我继续做这个演示,结果硬纸片不会落下,到此,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气氛,揭示今天的课题《大气压力》,由此增加聋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二、尊重聋生的认识规律,保持学习兴趣
传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及每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聋生的认识水平及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分层次,有条理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的动手,动脑进行观察,讨论本节课所揭示有关性质和规律。如在讲>一节时,我先拿出一个木棒,一包重物和一个支架,在具体操作后问聋声,这个实验揭示了什么呢?板书杠杆的概念,结合实物。让学生指出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接下来让聋生来体验什么情况下费力?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不费力也不省力?由于聋生的亲自动手来做,收到了很好的课
第 2 页 堂效果也增加了聋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活掌握教学预设,深化聋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对整节课已经有了整体的思路和方法,但这一理想的教学预设,只能作为一种设想,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非要在课堂上实施,而是必须视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做到精讲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教师在一节课上展现出的内容,也只是课前准备的一小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要调动聋生敢说,善说,想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同时,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深化聋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让学生自己来体会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重量相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样的物体;还准备了一些重量不等、表面光滑程度一样的物体;这两组物体,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亲自体会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亲手实践,最后,聋生得出很正确的结论压力(物体重量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学生亲身体验,既克服了语言障碍,又缩短了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从而激发聋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效果。
四、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学习兴趣
第 3 页
课堂教学中,聋生会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这对学生往往不利,这种状况经常表现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的体提问反映不热烈,那么如何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愉快的反映,老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激发聋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自己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行愉快的学习。例在讲《磁铁性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加深同极相排斥,异极相吸引,这个性质结论,我这样组织学生来做将两块标有磁极的环形磁铁同极相对,套在竖起的橡胶棒上,找来一个聋生上讲台上,用手向下按,结果上面的磁铁高高的弹起并上下颤动,像变魔术一样;再将一块磁铁变换磁极,异极相对,结果,啪的一声,两块磁铁就吸到了一起。聋生边看边做,做完后情绪高涨,从而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一性质完全掌握,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把自己摆在教学预设者的位置上,在聋校物理教学中,本着兴趣引路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聋生的特点,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 4 页
第二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研究 ——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在华课堂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进程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预设与生成理论 第二节 生成性教学理论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第二章 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教学案例展示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介绍 第二节 案例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教学案例分析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问题归因
第四章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质 第二节 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第三节 提升对外汉语课堂中互动的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献启发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在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来展开。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提高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尽管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安排,但是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与教师预期的目标不符,如提问和回答超越了教师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学生在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偶发事件的出现等,这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常使得教学活动无法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从而使预期的教学效果发生改变。面临这样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如何综合分析、协调和控制影响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促进师生双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言之,如何处理好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本文以美国佛蒙特大学项目为例,通过听取该项目的相关汉语课程,调查课堂上师生的实际表现,分析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因素,探求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预设与生成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界8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已经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上,引发了有关教学主客体关系的大讨论,尽管讨论最终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地位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其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暗含了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进入90年代,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受到挑战,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维特罗克的生成性学习理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些学者开始从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叶澜自1997年以来先后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多篇文章,在总结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她认为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就需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并明确提出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即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生成性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展开,学界涌现出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郑金洲(2005)的《生成教学》一书通过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生成教学实施途径、实施策略、教师在生成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具体实施。黎奇(2006)《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主要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的成因,并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胡庆芳(2007)的《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提出“预设是对未来教学过程的前瞻性准备,生成是对过程情景变化的灵活性顺应”,详细论证了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将预设与生成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结合课堂教学实录加以分析说明。王荣生(2007)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主张从教学内容观课评教,讨论了课堂教学的流程,提出教师在努力扩大预设范围的同时,也要关注课堂教学非预设的一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流向,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朱志平(2008)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结构及功能等问题,并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证为教学的基本问题,从教师、学生、环境等不同层面剖析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机制问题。崔允漷(2009)的《有效教学》从准备、实施、评价三方面探讨了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以及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导、专家引领三种途径开展教学研究,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趣味性。余文森(2009)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论述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生成误区,并就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
根据吕必松先生的归纳,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这四大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各项教学活动来进行,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行为、学习者的行为以及师生的相互应对,这些都属于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范围,然而,从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多从预设的层面探讨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而较少从生成的层面关注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李泉(1996)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指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是影响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效率的关键,提出了成功的课堂教师应具备的十一种课堂教学意识。关于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的同类研究还有杨惠元(2004)《试论课堂教学研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与学引论》、蒋雯(2008)《试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几点要求》、周凤玲(2008)《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杨惠元(2007)在其著作《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分析了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并详尽地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十种课堂教学意识和应加强的八种教学意识,为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指明了方向。阮咏梅(2002)在《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中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具备教学机智的必要性,并具体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师该如何培养教学机智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赵书红(2006)的《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认为对外汉语教师要具有反思性意识,并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的意义和策略。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崔永华(2008)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是一本专门讨论对外教学设计的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通过介绍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所涉及的因素、过程,并具体说明了教师该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的前端分析,阐明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选择课堂教学法和技巧、选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媒体、课堂教学评价、教案编制。刘珣(2005)《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概括介绍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环节,从备课与写教案、课堂组织管理、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提问、板书五方面讨论了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黄晓颖(2005)《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一文从授课时间的分配、教学节奏的调控、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就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艺术进行了探讨。张和生(200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分别按教学内容和不同课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同时,还对非语言行为类(板书设计、教师体态语言、情感因素、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进行了介绍。
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应对,刘晓雨(1999)的《语言获得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统计,讨论了如何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增进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陈岩等(200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则从文化互动方面探讨了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文化输入的有效性的问题,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汉语文化的输入,也应注重有效输入的方式。亓华等(2009)《中美联办普北班中、高年级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研究》选取普林斯顿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暑假培训班中、高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一个课时教学的录音,详细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互动情况,最终得出该培训班的成功指出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样化、高密度的话语互动。李柏令(2010)在《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指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实行“讨论式教学”十分必要,“讨论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使学生从学习语言到运用语言,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和在交际中的应变能力。
三、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有关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外汉语课堂教师的相互应对的理论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学习者的行为的研究却相对落后。以往的研究在讨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问题时,往往是提出了某些规定,即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如何”,而对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如何”的调查研究却寥寥无几,关于这一点,孙德坤早在1992年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换言之,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是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尤其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则近于空白。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国内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而最关键的因素是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不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各异、认知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面对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教学对象,教师很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预设出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学很难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进行,而学生在课堂课堂教学中复杂的生成则更难把握,这种局面往往构成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极大障碍。
目前,预设与生成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不够重视,在研究教学活动时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说过:“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加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研究,关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性活动,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叶澜指出:“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就必须开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本文通过进入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考察师生在具体的一堂课中的活动及状态,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导入、讲解、提问、评价、调控等)、学生的课堂表现(情绪状态、参与程度、反馈等)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力图探究外汉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找出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措施,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三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一、何谓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要明确这一问题,首先要引入的是生成性学习这个概念。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例如,可以成功地教会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作总结和类比,等等。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在生成性教学模式下,我们必须要注意教学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并非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从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教师成为了编剧、导演、演员,同时他也强迫着学生成为了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演员。这样的预设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预设应该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
二、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学科教学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而在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的凸显课堂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生成,并不是忽略了预设。相反,我们的预设应更为充分,更为饱满。因为充分的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地理解,代表的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更为成熟地把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
三、在新课标之下,我们如何作好充分的预设?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的“预设”,所以课前的预设工作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我认为,预设并不是前文所说的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正如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原因就在于其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部分,没有看到水面下的广阔之处,没有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就自然不敢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如果放手,课堂上也只能是捉襟见肘了。因此,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调控“生成”!新课标指导下的备课对教师的要求加深了。只不过我们的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是生成之“父”。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开“预设”。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进行课堂生成。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生情况。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3、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而这蕴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只有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在新课标之下,我们如何作好自然的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指导学生。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方寸大乱,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学设想都不可能得以实现了。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的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压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起来,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他的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语文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但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要么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生成,因预设而精彩。而那些“不曾预约的精彩” 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第四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讨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讨
□ 江生
(嘉善高级中学 浙江嘉善 314100)
预设与生成的解读
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前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教学前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最终表现在课堂上。
预没是必要的,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但是,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生气和乐趣呢?新课程强调课堂生成,即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在理解以及提出质疑。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想象到课堂当中发生的一切,它与学生实际情况总是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我们的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教学成为一个发展、增值、生成的过程。
预设、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动态发展;预设,不是生成的堡垒,而是生成的基点和指南针。两者互补,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高效,因生成而升华。
笔者关于生物课堂教学的预没与生成有以下做法与体会: 1 把握内涵,为目标预设提供依据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所授具体知识内容的表述,所用的行为动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描述。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它清晰地界定了所授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以教师教为指向的描述,为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的预设提供了依据。
理解把握教学行为动词是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教学预设时应该首先理解这些行为动词。如:《课标》中“说出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这一教学。单就“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而言,学生应达到区别不同生物体内含水量的规律,水的两种存在形式以及各自的作用、含量的程度。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离子状态,如Mg是组成叶绿素的成分、Fe是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无机盐的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参与各种生命活动,如缺Ca肌肉抽搐(哺乳动物),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水平。根据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课堂预设分析与安排时围绕教与学两方面,“以学论教”,把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在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努力的预设。
2.弹性预设,为动态生成留足时空
“教学预设”的内容,应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组织结构步骤、备可能情况的应变预案等,但重点应该放在问题情境与应用情景设计上,特别是设计能激活思维的有思辨价值的有层次关系的问题链,尽量做到“用问题推进课堂,靠问题落实目标”。这种预设同时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多变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为动态生成留出弹性的时间和空间。
为此,新课程下的生物学教学的设计应该做到:(1)要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本学科的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2)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心理等因素,要研究怎样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为此,教师要在这些课堂环节上,给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3)要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设计教学出彩点、烙印点。要具体而周密地思考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为师生、生生精彩互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下面是笔者记录的一个教学案例: 在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方案讨论后,有位学生质问为什么一定要用过氧化氢酶,而不是用唾液淀粉酶? 因事先已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便很从容地让那位学生给大家说一说他的实验设计思路。记得他的设计思路如下:
①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A、B、C,并分别加入lmL新鲜的稀释唾液,再各加入lmLl0%HCl、10%NaOH、蒸馏水,摇匀。
②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淀粉溶液,振荡。
③将A、B、C三支试管下半部浸到37 0C左右热水中保温5min。④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
⑤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并预测了实验结果及结论。
他的话音刚落,有个学生迫不急待地站起来说“应将淀粉溶液设置不同的酸碱度”,“将新鲜的唾液和淀粉溶液都设置相应的酸碱度更好”。刚弄清如何设置酸碱度,又有一位学生在跟旁边同学嘀咕用斐林试剂检测有问题,我没有让这个好机会溜走,鼓励他给大家说说理由,经他一番理论,同学们都点头赞同。这下轮到我提问了,有没有办法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 学生们的脑筋动得很快,“在B试管中先加盐酸中和后再加斐林试剂!”同学们正沉浸在自己探索发现的愉悦中时,突然有位学生不由自主地叫出声来“不好用碘液来检测结果的啊?”,我不失时机地请她分析,她娓娓道来,一点不比我原先预设自己提出来与学生探讨的逊色。下课铃响了,学生不想下课,我更不想。
在美妙的课间音乐中满足地走出教室时,我还沉浸在幸福之中。面对如此课堂,就是再累,也不觉得苦。同时有个声音在我心底大声喊叫着:把预设生成的课堂还给学生吧,学生和教师会更富有创造性,会收获更多的知识,也会收获更多的教与学的快乐。
3.善于捕捉,为动态生成提供资源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学方案的弹性设计、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甚至是所犯的错误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敏捷捕捉,它们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资源;要努力倾听与发现,根据课堂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让学生瞬时出现的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等,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在前面两个教学案例中也都体现了敏感捕捉学生资源对课堂生成的重要性。
当然,开发利用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的时候,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同时要注意这些生成资源的有效性。否则,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符合生物课堂三维目标的实际要求。教师在捕捉学生资源时,要懂得取舍。要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比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前,很多学生提出要做老黄叶的对比实验,还有些学生想把色素分离在圆形滤纸上,我认为这些都是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的有效资源,所以在准备实验材料时为他们提供了相关材料,但事先跟学生约定,实验结束后要对“附加”实验进行“附加”分析。那次实验做了以后,他们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的分析都令其他同学满意,我也满意,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致更高了。
4.反思积累,为动态生成练好内功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教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例如多媒体使用的实效性问题。从听课中发现大部分使用多媒体的课,看起来非常热闹,效果却很一般。但有些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渲染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根据生物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成为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的新思考。又如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虽然有很大好处,但是在听课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参与、有些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而生物中有些内容需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习惯,这时讨论法就能发挥较大作用。所以怎样更有效地使用讨论式教学法,什么时候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什么?成了我听课后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新的问题。又如在讲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介绍了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有关知识,但在复习时学生已经记不起来了,根据这一问题反思,教师是否可以在讲到这些知识点时,教师作适当停顿,提醒学生记下来。等等。另外教师还要邀请同事来到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用专业的眼光看教学过程,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发现反思(自评)与他评之间存在的差距,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反思与教学。有智者说,两个人交换两个苹果后还是一人一个,但是交换了思想后一人则有两个思想,所以在与同事交流教学体会后,认真反思,也能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教师厚实的学养、扎实的基本功和因势利导的应变机智是教师敢于、善于驾驭开放性课堂使之自然生成的前提,修练好内功,才能有课堂开放的底气与魄力。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更加精彩!
第五篇:《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正是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反思
莲花县路口中小学
蔡志峰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老师不把好关,往往使课堂产生随意性和盲目性,降低了课堂效率。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我认为,教师应慎重把关。
首先是把好问题设置关,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应放在知识的障碍点上,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讨论后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和提高。
其次是把好学生参与关。要使课堂讨论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讨论中去,让学生针对论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这样参与讨论的学生才有话说,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出现。
三是把好相机诱导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千差万别、五花八门。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因此,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与诱导要适度,离开了教师的调控与引导,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应当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做一位课堂实践活动的顾问和参谋,把握好课堂活动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