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研

时间:2019-05-15 03:0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研》。

第一篇: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研

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研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的地位显得越加重要。高职院校的经济类学科将经济法设置为必修课,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经济人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经济法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从注重理论教学灌输理论知识转变到注重培养经济法应用性人才上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科学的教理念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关键。

经过一段时间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形成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教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出一个脑袋,两只眼睛被动接受,长期以往使得经济法的课堂落得一个“死板,不易理解,学生不爱学”的“恶名”。法律课很枯燥,不好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经济法教学更要思考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加,从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到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进而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所授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不取决于教师所授知识的含量,而是学生内化了多少听来的知识,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又建构了多少对世界的认识。只有还原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感受,带给学生切身体验经济法律的经历,才能使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理解的记住所需知识。但是还必须指出,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并不是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将课堂全部交由学生那无异于自习课。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导,对课堂教学做出整体设计,把握全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对学生不断的激励和启发,以形成正确的结论,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二)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认真制定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教师在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中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讲了多少知识上,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重视知识目标的制定,而忽视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经济法的技术能力是学生能否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能用多少学来的法律知识解决发生的社会法律问题。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每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设置恰当的能力目标,以此来衡量实际教学效果。如,在讲《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和组织机构时,可将能力目标设定为:能为自己创业成立公司做准备,设置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机构。

二.采取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经济法除了具有法律共通的强理论性,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以引入任务为主线,整合教材,以“理论够用,实践强化”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选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情境,采取先易后难,逐步递进的知识序列,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归纳要点,可以保证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具体任务的分析和完成组织教学,将任务所涉及知识分层次讲授,尽可能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课堂教学全过程。每完成一个任务中所涉及知识点的讲授,回顾任务,直至将知识点全部讲授完毕。做到“个问个清”,使学生在完成一个问题时,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第二个问题。最后,让学生根据所授知识对任务做出整体解决方案,并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辩明法理的同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表达能力。整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达到“乐学,会学”。以教师为主导—设计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融合创设情境、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启发、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任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增加完成此类“任务”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的创设是艺术的,富有想像力的,一个恰当的情境引入可以最大程度展现课堂教学艺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主角”,《公司法》时,学生可以成为公司的发起人;《合同法》时,学生可以成为合同当事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学生可以成为消费者或商家;判决法律纠纷时,学生可以是法官。学生在情境中不断体验自己成为课堂主体的快感,和最大程度的参与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传授得多么好,而是有本事让学生进入一种琢磨的状态。”学生只有在真正的思考过后才能将完成知识的内化,才能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有效的学习,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这样一种深入思考的状态。在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先提出任务并不应急于讲解所涉及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分析任务并思考,要完成任务需要懂得哪些法律规定,让学生自己提出所关心的问题,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的询问者,教师从单向讲解者转变成应求回答问题的人,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听课,显然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映,适时巧妙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领学生在思考的状态下学习。

二.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经济法的课堂教学方法又应为何呢?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经济法的课堂教学应重视教与学的“过程”,因此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的教学方法就是要让这个“过程”活跃起来,丰富起来,给学生带来一个学习的课堂,趣味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一)案例讨论法

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结合,采用案例讨论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1]教师可以将经济法的原则、概念等理论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隐含于案例中,使学生对模糊的知识有个清楚的认识,不仅明白了原理和概念的含义,将真实的案例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思考、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选取贴近生活的真实性强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阐述组内意见,教师针对提出观点,论证方法和技巧等进行总结和点评,对成功之处予以肯定,同事也指出不足以作激励。

(二)真题演练法 课堂讲授以任务为主线,对所涉及知识进行讲解。在讲授中强调重点,解释难点,指出考点。俗话说:“说千遍不如做一遍”,根据学生15分钟为一精神疲劳点的规律,将知识点按15分钟为一阶段进行整合,每完成一阶段的讲授,配以该部分以往真题,集中学生注意力,以便进行下一阶段知识的学习。真题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可以全面反应出学生对所涉知识点应做以何种程度的掌握。

(三)知识链接和图示讲解法

经济法是建立在基础法律理论之上的独立的法律部门,但是由于高职教学的需要,经济法教学常会和民法、商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等法律部门知识相交叉,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注意法律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采取知识链接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掌握最新的法律规定。如《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法定注册资本为3万元,可以链接《证券法》经济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最低5000万。图示讲解法很少用在文科类课堂教学中,但是它特有的形象和生动会使课堂充满趣味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形象的使用图示或比喻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讲经济法总论时涉及到的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可以用线段来说明;讲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用树干表示总公司,用支干表示分公司;可以用“一根绳上的蚂蚱”来比喻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人对企业承担的责任等。有想像的课堂是一个有趣味的课堂,是一个吸引学生在趣味中获得知识的课堂。

经济法的课堂更是一个情感的课堂,通过制定每节课的情感目标,将经济法的原则蕴含其中,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在培养职业技能,体会法律的内含:公平、正义、平等、诚信的同时,懂得要做一个真诚的、守信的、善良的人。

教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吾仍将上下求索,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寻求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李岚.案例教学法探析[J].云南财政学院学报,2004,(1):116-117

第二篇: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张应龙

【关 键 词】主体性;课堂教学;数学;学生

【正文】今年起,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而所有改革的焦点,不外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各项改革措施中所强调的又不外乎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然而,这一项项改革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但成效并不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统治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

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几千年的中外教育史,便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改革建议只能说是旧话重提,实在不是什么新东西。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的昆体良所倡导的修辞学方法,则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学方法,则提倡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注意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到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我国,古代便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在汉代的王充,便极力反对“信师是古”,他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为“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主张“极问”,以“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到了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家更加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陶行知,晏阳初,蔡元培……都围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过深刻的见解。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基本原则。

1、深刻性原则

深刻性原则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维活动的开展不是停留在表层上的,而是进入深层次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不要搞成形式上轰轰烈烈的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提问,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并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2)要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更要鼓励他们积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在数学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即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参与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这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去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时应有不同的要求,随着他们学习的进步,才能逐步提高要求,不要“一步到位”和“一刀切”。这样才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积极参与数学教与学的良好习惯。

4、连续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是指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做到循序渐进、整体把握.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数学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所以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情况去设计他们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行为是逐步形成的,起始阶段可以是被动的,随着习惯的养成会逐步变为主动参与,最后达到自觉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二、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

1、增强参与者动力,激活参与者主体

明确目标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内容前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中学生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表现欲旺、富有创造精神等特点,因此给予他们明确的目标、开放的空间、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消除参与障碍,创造参与条件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经常会有畏难或害怕犯错误的情绪。这是影响他们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设备,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和模仿实践活动,培养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开展任务式教学,增加参与机会 数学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也就是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给他们以明确的任务并提供具体的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骤作为参考。在任务式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小组讨论”、“个别讲解”等组织形式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可以不拘形式,指定一行学生不必站立,不必等老师提问,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既省时又高效,特别适合探究性学习。

4、难度适当,给予学生参与者的成就感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意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并让每个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教师还应考虑到个体差异而进行分层次教学活动,让全班都动起来。当学生觉得自已能行时,就会积极开口,踊跃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教师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的成就感。

5、形式活泼多变,增加参与兴趣

学生学习的动机来自于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小组即兴表演比赛、单词接力赛、短剧表演、猜谜游戏等。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遵循信息互补的原则,即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还应设法让学生运用语言去获取信息或传递信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达到了学以致用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6、扩大活动空间,增强参与的氛围

传统课堂的布置是学生坐成四组八行,它的主要缺陷是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面的学生,而且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小。为了增强参与者的氛围,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课桌的摆放可采用半圆式、全圆式、小组围坐式等多种摆放形式,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合作,便于信息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课堂的主体。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改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学习行为的调控,突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将学习指导纳入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下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前一种过程教材已有所体现,但思维过程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中,沉浸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2、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气氛状态两个方向。教学中同时存在着师生间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气氛因素的积极作用,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课堂要体现民主教学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善于诱导,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求知若渴的意境。少一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3、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实际上,学生自主求知活动应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作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应放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其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和操作模式。

因此,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学习自主化,鼓励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获取知识,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三篇: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探讨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应该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英语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产生发现惊奇、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者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活动。怎样才能创造一个如此理想的学习殿堂呢?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最为重要的。合理的教学环节能确保每个学生都乐于参加并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提倡以任务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活动。本文尝试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来探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策略。重视第一印象,把握第一节课

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得教师拥有一个最好的与学生拉近距离的机会。不可否认,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因此,第一节课必须认真上好,抓住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流利、清晰的口语,丰富、亲切的表情,激情、奔放的手势都会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对你的英语课充满期待。另外,可以向学生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做些相关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也可以是一个愉悦的活动。总之,把握好第一节课对今后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成绩 也不理想。这样就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源泉,是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最好伙伴。教师备课要做

到备教材,备学生,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使其成为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另外,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也很重要。教师应主动关心帮助学生,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肯定和赞扬,哪怕学生只取得一点进步。在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帮助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激活学习的动力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尽可能让学生减少沉重的挫败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 学习的信心。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方面:

1.教学中合理设计,帮助学生收获成功。将比较难的活动进行拆分和重新整合,按照引入——理解——模仿——代换——运用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难度的降低、循序渐进的设计让自信的学生验证自己的能力,让自卑的学生重拾成功的喜悦。

2.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制定相对容易达到的短期目标,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进步中逐渐树立学英语的信心。当然,教师真诚的鼓励、支持与赞扬都让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3.成立英语学习互助小组。小组合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来分享学习成果,解决学习

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能更细致地落实所学知识。小组成员应合理安排,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共同进步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这样互助互动的小组合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不但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共同合作的精神,也使得整个集体更有凝聚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己推开知识之门。

意识支配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中心,改变学生的依赖思想,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渗透。当然,教师要教会学生记忆知识、抽象概括、解题技巧等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在一条有路标指引的学习道路上前进。教师要时刻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思考决策,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点:1.让学生自读教材。2.让学生提出问题。3.让学生创设情景。4.让学生组织活动。5.让学生选择设计作业。6.让学生督促检查。另外,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果实,用期待的心情迎接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成功。这样,在教师的关注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然会增加,更有助于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四、注意课堂结构的优化,构建贴近生活的英语课堂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英语教学,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对象、教学主体是人,是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发掘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教学素材,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语言是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技能,因而笔者提倡讲生活渗透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与生活,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零距离交流,构建和谐而活跃的英语课堂。1.营造零距离的英语课堂气氛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教师设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多用亲切的笑容和举止使学生放松地享受课堂,在知识的讲解上,教师应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深入了解学生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给予即时的帮助和充分的肯定。在这样零距离的环境中,学生将发挥更大的潜能。2.创设熟悉的英语教学情景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因而,使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场景来展现,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课堂实践中,可以模拟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景来设计一些活动,落实“speaking”、“writing”和“communication”的教学。例如:角色扮演(role play),讨论(discussion),辩论(debate)等,另外,语法的讲解也要多列举联系生活的例句,使它们变得更为生动。3.开展小组竞赛的互动教学

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竞争往往能给课堂注入一剂兴奋剂,让学生乐于全身心参与其中。利用竞赛活动除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等一系列分组比赛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建立了友谊,在竞争比赛中赛出了风格。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使得英语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

4.重视情感教育与德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观察与思考,将课堂练习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亲切的生活气氛中除了掌握语言知识,也能感悟生活,体会成长。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兴趣和信心的推动下,进行自学探索活动,完善、深化并发展已获取的知识。

总而言之,正如蒙特梭利所说,“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事实塞给小孩,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整合教学资源,发展性地完善教学方法,持续性地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亲身感受英语语言的美丽,从而自主地、快乐地享受整个学习过程,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之感。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教学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

4、刘建峰.《让英语教学活起来》[J].中国教育报.2002,(08)

5、于永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6、朱印平.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探索[J].江苏教育, 2004,(15).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堂上如何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作用?本人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适可选材,内容相宜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1、选择内容可具体分解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的,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小村庄为什么变成什么都没有了”?我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我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二、营造氛围,乐于参与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很自然的事。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以激发学生的爱岛之情,于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师:同学们的齐声感情朗读使老师感受到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我稍作停顿,注意观 4 察学生的神情,此时,我明显感到同学们的眼里闪现出一丝激动,我急忙抓住学生这一微小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师:谁愿意来做一名小导游,把我们美丽又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给大家?(于是,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来了,但仍令人明显地感觉到大多数学生思想还没有放开。我继续努力。)师:同学们,你做了小导游,你就当了一回西沙群岛人。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大家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准备一下,练习一下吧。(此时,我又观察了学生的神情,他们在小组中的练习,明显比刚才要投入。)

三、迎合需要,有效组合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有效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这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在小组构建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并培训好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当然,每次合作时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望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课堂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我把合作学习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异质合作

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理解重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乐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因此,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 5 完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异质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困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2、同质合作

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是分别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有的目标需要全员掌握,有的则针对高层次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有的是需要照顾较低层次的学生,因此同质合作小组的组成,也可以在一些问题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1)“优--优”合作,由于优等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性的发展。

(2)“差--差”合作,如果教师不加辨别地单一使用异质合作的话,容易使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形成全盘接受的消极心态,进一步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困生相互组合,由于基础相同,使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师生互动,及时点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学生合作的成功的指导者。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要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并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如指导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 6 的探索引向深处。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

1、肯定式的点拨。

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之后,认为已经达成目标,从而造成了学习过程的终止。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之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并启动学生的下一步的学习。

2、提示式的点拨。

当学生对完成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

3、突破式的点拨。

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一捅即破”的时候,教师往往可以“点睛式”的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在课外加大实践训练的力度,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采用这一学习方式。

第四篇:浅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模式论文

摘要:现在大学教育比较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目前较多情况是大学教育停留在中小学阶段,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其实这与大学阶段的学习特征是不完全相符的,大学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什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大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一般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多个阶段。这种划分是根据我们受教育者的本身特征来决定的。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能力较弱,但模仿和记忆能力很强,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在认识事物和记忆知识上。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增强,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也很旺盛,这个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因此中学教育要传授知识和思维训练并重,让学生从外界获取知识来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而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体系,也有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带有了选择性,是一种主动的学习阶段,因此在大学教育当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所以说,不能把小学或中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大学教育之中。因此对于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而言,都应该改变教与学的观念和方法,以适应大学阶段的教学要求。

一、大学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教什么

1、教师是引路人。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经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学来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因此大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更要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指引学生自己去探索与领悟知识。对于大学教师不但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师父,更是指引方向和传授方法的导师。

2、满堂灌教学的危害。满堂灌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知识的讲解为重点。这种教学模式是想尽量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本意是好的,但是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并且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单方面的好意,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与中学教学或许有些作用,但对于大学教学不但没有很多效果,还存在一些危害。主要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课堂上教师单独的表演,让学生成为看客。担负主要学习责任的主体没有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样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参与交流活动。

②课堂上教师不遗余力的知识讲解,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机器,扼杀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乐趣。老师要讲,更要让学生想学。

③教师大量的知识板书,让学生成为抄写工。学生疲于记笔记,而忘记了对知识的思考。而上课更重要的不是记下了多少个知识点,而是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去理解,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④老师讲解的大量知识,为了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单纯检查知识点的考试,让学生成为考试专业户。其实纯粹知识点的灌输和考查,没有使学生明白知识的真正内涵和价值,这些知识也就很难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学生就变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知识。

3、我们应该教什么。针对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危害,我们应该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大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①教知识,知识仍旧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教知识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以知识为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增进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②教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一生只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来经营自己的一生,肯定是远远不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但自己要有时刻学习的精神,还要身体力行地帮助学生树立一生学习、时刻学习、主动学习的观念。

③教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古人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个教师,教给学生一个知识点,学生也只是掌握这个知识,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修行”的方法。

④教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现在大家都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其实创造力就是自己开动脑筋去想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背书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

⑤教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精神,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知识。在已有问题的求解上,中国的学生在国际上应该是最优秀的,但是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上,中国学生缺乏发散的思维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只要学生有了探索精神,他的学习就不会是为了别人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单纯找一个工作而学习,而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而学习。

二、教师并不限制于三尺讲台

目前有很多大学教师,上课就在讲台上上课,下课立马走人。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这种教学方式,相当于给学生放一段教学的录像。现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学习、网络学习完全可以取代这样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对目前的一些教学进行改革,使它成为视频教学、网络教学都可替代的教学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三尺讲台的教学模式:

①老师上课不要总是站在讲台前来讲课,可以走入学生当中,贴近学生,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是一个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就不要在教师和学生之前形成距离,距离近了,心也近了。

②老师上课不要一味强调知识的讲解,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上,要着重考虑如何才能让学生懂,这样就要激发学生去思考。大学生不愿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喜欢沿着一条道路自己走。因此老师在课堂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探求知识,去领悟知识。

③老师并不是一直站在讲台上的讲解人,而是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同伴。

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上课应该融入学生当中,让学生充分接受老师而喜欢老师,学生一般是先喜欢上课的老师再喜欢这门课程从而主动去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因此,教师的人生舞台并不是那只有三尺的讲台,而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广阔天地。

三、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我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学评估,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机构的教学评价,教学督导的评价,主管领导的评价以及同行与学生的评价。其实有一些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规章与规范,大多是以管理操作方便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并未真正从教学的本质出发,也并没有体现教学的真正目的。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参与的就是上课的教师和听课的学生,而其中学生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对象,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当然上课的老师也有发言权。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上课教师的评价。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性进行评价,以及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自评。其实一堂课上得好坏,上课的教师心中都有数。

2、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评价最为重要,他们的评价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是否喜欢这堂课,“好之不如乐之”是有道理的;二是在这堂课中是否很有收获,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目的。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不能让局外人来代替学生的感受。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心声。

第五篇: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究竟怎样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方式呢?本文主要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数学课堂、发散思维、学生主体,评价,质疑,创新

从传统的课程标准到新课程标准,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的关系,而新课程标准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下面我将对我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进行阐述:

一、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数学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忽略了探究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知识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注重抓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倒水实验,效果很好,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边都有a2+ b2= c2的关系,只有直角三角形三边才存在这种关系,并且实验很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是在学生的学习疲劳期出现,达到了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一举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跟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勾股定理”是什么比起来,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初二数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索并推导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思路很乱,理不清条理。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有个体差异,所以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能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我认为平时我们所说的“差生”,就是身上有闪光点,但是这些闪光点并没有得到发现,暂时隐藏了光茫的学生。

首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其次,在评价学生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提高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

四、鼓励质疑,鼓励创新。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同笼,鸡兔共有33个头,8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8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8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42只脚。这4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33,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42-33=9(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有结束的时候,而我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并没有结束,我会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是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模式 【内容提要】 在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整合英语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报告一、内容提要: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大趋势,依据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工程......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 ★★★★★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长春市六十八中学 张艳玲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使他们在最大范围的教学参与中获得更......

    何谓以学生为主体

    何谓以学生为主体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夏堰国 今天,我认真拜读了著名的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在这本书的最前面便谈到了“主体性”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本课题于2006年1月9日申报批准被列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20项(见辽教函 [2006]8号......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定稿]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张素凤 杨海丽 陆洋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通过......

    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

    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 推动学校课程改革 沁阳市第一中学 樊克钧 一、有效教学的解读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 第一,谁穿得快(速度) 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 第三,谁身......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