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5的认识”-----邱洪燕
广西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教学背景
“5的认识”是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和5的组成,这个内容是在学习完2、3、4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与教2、3、4的认识的方法基本相同,即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聋生口语的表达能力,思维的能力,教会学生用数学语言来回答问题。课题:5的认识 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39—40页“5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数出数量是5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打手势、会写数字5.
2.了解5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掌握5的组成.
3.进一步理解序数概念.
4.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5的含义,掌握5的组成. 教学难点::
1.掌握5的组成. 2.进一步理解序数概念 教具准备:小棒、图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演示法、动手操作发、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口算卡
2.带学生数数,引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认数5. 1)课件出示图片:
数一数:图上有几位解放军叔叔?一共有几匹马?几支枪? 师:这些人和物,他们的个数分别是5,因此都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2)问:我们班有几个男生?
3)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5?老师引导学生说,5角星有5个角、每个人每只手有5个手指,5分钱、5元钱„„
4)你能用小棒摆出这样的图形吗?(出示一个五边形)
你用几根小棒摆出了这样的图形?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2.比较数的大小.(课件出示图)(1)引导学生观察图,在图的下面写出相应的数字。
问:4和5比较,谁大?谁小?应用什么符号连接?5和4比较,谁大?谁小?应用什么符号连接?
带生读:4<5,4小于5. 5>4,5大于4. 3.教5的组成.
1)请同学们拿出5根小棒,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摆法.边操作、边思考,指名说出不同的摆法,老师板书
2)引导学生摆,要求同桌互相说出5可以分成几和几? 4.教学数序
1)请5个小朋友上台,老师说,请站第一个的小朋友站出来,请站第五个的小朋友站出来„„.2)课件出示图,根据图回答问题.是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 5.指导书写数字5.
1)师边范写边说:5是两笔写成的.第一笔在上线中间靠左一点写斜竖,写到中线时开始写右半圆;第二笔在斜竖靠上方写横. 2)带学生在课桌上练习书空. 3)在书上练习格里写5.
三、巩固反馈
1.完成书上44页1—3题练习 2.练习写5字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认识,知道5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还记住了5的组成.
五、布置作业 1.写5字
六、板书设计
“5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材说明
“5的认识”是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和5的组成,在教学方法上与教2、3、4的认识的方法基本相同,即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抓聋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教会学生用数学语言来回答问题。
在教5的组成时,不但让学生会摆、会说5的组成,还应引导学生把这些摆法加以归纳整理,为以后学习6~10各数的组成做准备。
二、主要特点及成功之处
第一、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低年级数感的培养应从认数开始。“5的认识”是数的教学中关键的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增强对5的体验,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数感的培养目标是:“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在5的认识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认数情境、借助直观教具和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在学生充分理解5的意义的基础上,回归生活实际,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数感的培养目标落到应用的实处。例如:在认识5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联系一只手有5个手指,一只脚有5个脚趾;人民币有5分、5角、5元的面额;我们班上有5个男生,以这样的情境创设引出数字5,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又如在练习中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摆五边形,摆完后让学生数一数五边形由多少根小棒组成的。从刻意创设5的认数环境,到自然地运用5来描绘、交流生活现象,使学生认数能力得到升华,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连的。在教学生认数—→用数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和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是比较成功的地方。
第二、实际操作,加深认识 学生对数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数的意义的直观理解上,只有在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后,学生才能将认知较好地融入自身已有的数的体系中。动手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的,在操作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借助学具小棒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采用互相说、个别说、集体说等形式,将原本较枯燥的分合练习形象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的组成。
第三、激励评价,提高兴趣
对聋校低年级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进行激励性评价,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老师对于学生的每一次的表现,一次欣赏的眼光、一个激励性的手势、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拍拍肩、一个小星星的奖励等,它能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效果。例如:我在教5的分合时,班上的何俊同学第一个上台把5拆分为4和1、1和4、3和2,我拍手向她树起大拇指,说“你真棒”,并示意全班同学鼓掌,给她竖起大拇指,当时的课堂气氛很活跃,没有上台的同学纷纷举手。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教学5的分合时,只强调分,没有强调合; 2.数的大小比较拓展不够,题目练习不多;
3.结合一些游戏开展教学,寓教于玩,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的说来,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但也存在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总结每一次课的不足,积累每一次的经验,争取一次比一次上得更好。
第二篇:认识直角教案及教学反思
《认识直角》教案及教学反思
虹山中心小学:彭艮珠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教材P72~75。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在判断直角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教学准备: 三角板、纸片、钟、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角
1、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角,现在你知道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吗?(指名汇报)
2、出示一张正方形纸。谈话:这是什么形状的纸?看看这个正方形,你能指出它的角吗?
(指名一生上前指角,指出有4个同样的角)
在纸工袋和三角尺上有几个这样大小的角?(生找一找,指名指一指)
3、谈话:小朋友,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角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直角”。一般我们还要在直角上标上一个符号来表示直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角。
二、折直角
1、谈话:那么你想自己来折一个直角吗?(课件出示例2)
(学生用圆形纸和不规则纸折角)
2、提问:比较你和同位折的两个直角,有什么发现?
再与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分别比较后汇报)
3、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直角都是一样大小的)
三、找直角
1、找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
师: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上藏着许多直角。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自己想办法比一比,在数学书的封面上能找到几个直角?(交流)
2、小朋友,现在请你用小眼睛观察一下,教室里哪里物体的面上有直角?(交流)
3、谈话:小朋友,真聪明。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会用两块三角尺上的角拼出一个直角吗?谁来验证他们拼的是不是直角,请验证你们拼出的角是不是直角,还有其他拼法吗?
四、画直角
1、认识了直角,想用自己的笔把它画下来吗?请你在书上74页的第三题点子图上画出一个直角。(展示学生作业)
2、请位小朋友来验证画的是不是直角,同桌相互验证画的是不是直角。
五、教学锐角、钝角
1、想一想,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2、观察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比直角大,哪一个比直角小?(出示三个钟面)
这个角比直角(小),它也有一个名称,叫锐角。那么这个角比直角(大),名字叫钝角。看一看你们的三角板上有锐角和钝角吗?谁来指一指?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4 说说下面的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该如何判断?(指名说)
2、.照左图的样子标出其它各图形中的直角。(“想想做做”第5题。)图形中还有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
3、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都直角?(想想做做第6题)
七、游戏
1、你能用3根小棒搭出2个直角吗?
2、你能用3根小棒搭出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吗?你还能在其中发现钝角吗?
3、看老师搭的图形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想想做做第7题)
八、课堂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小朋友可以在校园里再找一找,回家后也可以在家里找一找,看还有哪儿也有直角。
教学反思:
1、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直角的表象.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的初步认识上帮助学生认识直角。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再告诉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实物上找出来的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出示了不同位置摆放的直角的图形,指出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出直角。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直角的初步认识,而且也启发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再认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比较角的大小、认识锐角和钝角时,选择了“钟面”作为学习材料.通过钟面上时钟和分钟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知识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很有意义的.2、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把 “想”和“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折一折、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中加深对直角的认识.例如,在初步认识直角时,安排了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直角、用已知直角比的方法找出教学书封面上直角的活动.用两块三角板上的拼出这些活动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3、重视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建立直观认识,并在比较中使认识逐步清晰。在前两个例题中,学生对直角的辨认主要建立在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是模糊的。例3中用已知直角比的方法找出教学书封面上直角,学生对直角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同样,认识锐角和钝角也抓住了“比较”这个环节。只有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复比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清晰表象。
第三篇:《认识图形》教案及反思
《认识图形》教案及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会辨认长方形 正方形 圆形 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漂亮城堡来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已有的知识立体图形家族来引入平面图形。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
引导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给予赞扬。
【教学反思: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
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教学反思: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教学反思: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
4、数一数 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教学反思: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 圆 三角形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第四篇:认识钟表教案及反思
认识整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写整时的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准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学具钟、钟面模型。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嘀哒嘀哒,嘀哒嘀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师:猜猜它是谁?
师:对了,它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钟表,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钟表,余老师也带了一些,我们先一起去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师:这节课们就来一起认识钟表(师板书)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结构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做了一个钟面,请你们仔细瞧瞧,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12个数,师:对!这12个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得?钟面上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有短的针和长的针
师:短的针叫什么名字?长得针叫什么名字呢?、师:哪根是时针,接着让生在钟面上找到分针。
师(小结):刚才孩子们观察得不错,(师课件展示钟面的结构)我们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而且这12个数字在钟面上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围成一圈,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又短又粗的针叫做时针(全班齐读时针),又长又细的针叫做分针。
现在老师请孩子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那老师现在问问你们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长又细的叫什么?既然我们认识了分针和时针,那么孩子们以后就不要再说长针和短针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回想一下,平常看到的时针与分针是朝哪个方向运动的?(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过程)
师:赶快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学一学,分针和时针朝同一个方向不停地转动。
2、认识整时。课件出示8时的钟面。
师:有谁知道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它是8时,8时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呢? 板书:8时
8:00 师:8:00像这种表示法我们在哪见过?(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电子表)
师:我们可以用两种表示法来记录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法,一种是电子表示法。
接着课件出示3时,6时,12时 师:谁先来说一说这是几时?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当分针指向12,是整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三、练习巩固
1、小明快乐的一天。
引入:小明是一位学习认真、积极锻炼的好学生,他可懂得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明是怎么安排他的一天的!请小朋友们一幅一幅图看一看,并说一说:什么时间,小明在干什么?
谁来介绍给我们介绍一下小明的一天呢? 生:小明早上7时起床漱口。
生边汇报,师边出示钟面(师逐一出示6个钟面)
师:谁能把小明的一天用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记录下来他的时间?(翻开课本第92页,在书本上写出两种几时法)
2、师:小朋友, 想一想, 都是10点,为什么他们做的事却不同?
(课件出示两张图片)
3、快乐的星期天(迟到、提前1小时)
4、师:为了奖励大家今天表现好,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
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是我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再过两个小时来吧!”小猴看了看钟表,这时钟表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5、拨钟游戏
师: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玩一个拨钟游戏,先看看老师是怎么拨,待会你才能做得好。师:如果我想拨一个5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要停在什么位置?
下面我说时刻请表现帮的孩子来拨钟。
师生互动,学生说时刻,老师用学具钟拨出时刻,并展示。生生互动,学生说时刻,学生用学具钟拨出时刻,并展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钟表
整时
分针指向12,是整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8时
3时
6时
12时
8:00
3:00
6:00
12:00
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这一课时上了两次,第一次是在2班上的,班上孩子表现挺好的,而我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首先在教他们认识分针、时针时,我没有让更多的孩子去认,导致于后面还有部分孩子把分针、时针叫成长针、短针。接着是带他们认识整时,在这个环节里,我过多的去教他们怎么去认,很少让孩子自己去认,导致很多孩子表达整时时,语言不够准确流利。其实在总结整时特点时,应该是由学生说出来的,但是我还是忍不住的替他们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接着是动手操作环节,我感觉有点乱,我不知道如何去组织好学生,操作过程我也没有很好的去反馈,从操作开始,之后的课堂纪律都不是很好。总之操作环节也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第二次是在3班上课,这节课上也存在这一些不足:
1、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2、板书问题,重点知识未在黑板上班书:还有出现了板书错误,在板书时间时,应该先板书文字表示法,再表示数字表示法,我把它搞反了。
3、在学习整时时,我应该起一个示范性的作用,首先教他们怎么去认识,再让他们去认,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去认去说,知道的孩子知道,不知道的孩子还是不知道。而且还浪费了许多时间,导致于后面还有很多知识没有讲到就下课了。
第五篇:认识分数教案及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92页~93页及做一做 2.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
3.学科:数学
4.课时:1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若干张,剪刀,直尺。6.学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若干张,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学生能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能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⑴出示情境:同学们,请看屏幕,昨天郑老师老师打电话,她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同学们愿意帮助她吗?
课件出示情境:郑老师买来四个月饼,分给小明和小红,该怎么分?有几种分法? 学生会举出不同分法,请同学们说说哪种最公平,分的一样多的公平。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买来两个月饼呢?请学生回答,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意义。⑵那么现在要把一个月饼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自己用手中的圆纸动手操作交流,自然引出“一半”。“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认识分数
(二)指导探索,感悟新知
11.理解的意义
2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教师用圆形纸演示平均分月饼,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把这个月饼怎样了?(切开了)两块月饼的大小怎样?(同样大)说明老师怎么分?(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同时在其中一块月饼上标出分数。)
(教师板书)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也是二分之一)大小一样吗?
展示课件,再次强化分月饼,得出二分之一的过程。现在谁能用一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于下结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说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教师先给予肯定:其实同学们说的那些字词都重要,那究竟哪些更重要呢?教师结合同学的回答,得出重点词(平均,每一份,它的)。请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话。(重要字词重读)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请同学们从桌上任选一种图形,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展示各种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问:这些阴影部分形状不同,面积不同,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 得出小结:(即二分之一的产生过程):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出示四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为什么?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交流四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四分之一。
2..知识迁移,认识1 4(1)出示情境:现在老师要把一个月饼分给四个同学,怎么分?
(2)展示交流: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圆形纸演示自己认为的方法,并说出道理,教师实际展示并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说出四分之一的产生过程。(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3)实践巩固: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展示不同的方法,巩固四分之一的产生。
3.拓展延伸,认识几分之一(1)归纳新知:
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问学生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你是怎样的到自己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的?请上台展示一下。
结合同学的回答得出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2)巩固应用:
A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 B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分数的读写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指黑板上的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吗? 介绍各部分名称:中间的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它表示(生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叫分子,它表示(其中的一份)。分母在下面,分子在上面,像妈妈托起了儿子。注意我们在写分数的时候要用尺子来划分数线,这样才能写出整齐美观的分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组成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了吗?(出示课件图)请你们从里面找出分数,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自己。谁愿意上来写一写,告诉大家你发现的分数。
5、拓展新知,比较分数大小
(1)用课件引出探究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2)操作演示,引出结果
教师向同学们演示圆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请同学们比较大小。
再用线段演示,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加以演示。
得出结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得出探究的答案,说明在数学中探究 是很重要的方法。)(3)巩固提高
通过做习题,让同学们对分数的大小有更深的认识。
(三)、知识梳理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的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逐步出示本课的重点.请同学们自己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分数的最初产生历史,下节课讲个给大家听。六.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二.重视动手操作,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涂一涂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分数。始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让他们在动手分图形中,感悟分数、理解分数。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通过动手折,动脑想,动口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通过创设让学生帮助老师分月饼的情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整除”的知识来解决,当出现只有一个月饼时怎么分时,引起学生脑海中的新知和旧知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分数,整个过程显得比较自然。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五.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二.重视动手操作,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涂一涂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分数。始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让他们在动手分图形中,感悟分数、理解分数。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通过动手折,动脑想,动口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通过创设让学生帮助两个正在郊游的小朋友分东西的情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整除”的知识来解决,当出现只有一个大饼时怎么分时,引起学生脑海中的新知和旧知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分数,整个过程显得比较自然。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