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时间:2019-05-15 06:3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第一篇: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0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3、经历观察与实践活动,体验0在生活中的含义,培养学生想象力、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理解0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0的两种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找找花儿后面的数:1 3、3 5、2

42、猜硬币个数激趣,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

小结:当一个硬币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0”跟1、2、3……一样也是一个数,在这里表示一个硬币也没有。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0”这个新朋友,学习有关“0”的一些知识。(板书:0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揭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1)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①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出示小猴子)

② 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当小猴遇上2个桃,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呢?

③ 小猴把2个桃都吃了后,盘子里还有几个桃?用几表示?

小结:什么也没有用“0”表示。(板书)

(2)发散思维,巩固含义。

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数字“0”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2、揭示第二种含义——0还可以表示起点。

(1)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赛跑(课件出示),理解0的第二种含义。

(2)认识尺:

① 直尺上的0在哪里?

② 看看0在几的前面?0的后面还跟着谁呢?

③ 请你读一读尺上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④小结:直尺上从“0”开始,往后数越来越大,离“0”越来越远,用直尺测量时,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这时的0表示起点。

小结:0不但能表示没有,还能表示起点。(板书)

3、学习0的写法。

① 请你说说0像什么?(鸡蛋)它有什么特点?

② 那么怎样写好0呢?课件演示写法。

③师边总结边示范,学生书空。(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笔写成。注意0要封住口,要写得长而圆,要圆滑,没有棱角)

④ 学生写0,指名演板并评价。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说一说。

2、数一数。

3、排一排:给0—5排队(请带了头饰的学生上台,头饰上写有0-5)。鼓励有不同的排法。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它会出现呀?当数字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它要排在哪呀?

2、拓展:你能用0说一句话吗?

五、板书设计:0的认识 ②表示起点。

0的两种含义:①表示没有

根据《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解读》中关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三方面的教学能力的要点内容。结合《0的认识》教学,反思如下: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游戏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而在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在设计《 0 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学生对 0 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 0 表示没有的意思,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0 原本只是一个抽象的数,但是我通过猜硬币游戏,自然引入 0 的认识。“贪吃的小猴”故事情节活泼生动,创设悬念,抓住了学生的“眼睛”,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新知时,设计“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数字“0”呢?等活动,让他们兴趣盎然。并创设了一个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活动环境,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习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 0 ”、“在直尺上找 0 ”,让孩子们感觉 0 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0 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 0,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

不足之处:

1、一年级学生还没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精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2、对于 0 的第二层含义:“ 0 表示起点”突破得不是很好,仅仅是通过短短的几分钟的观察,学生不是特别理解。应该让孩子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时候 0 可以表示起点,让学生加深印象。

3、教学评价的语言不够丰富,不够具体化。

第二篇:《认识图形》教案及反思

《认识图形》教案及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会辨认长方形 正方形 圆形 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漂亮城堡来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通过已有的知识立体图形家族来引入平面图形。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一)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教学反思: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

引导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给予赞扬。

【教学反思: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

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教学反思: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教学反思: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

4、数一数 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教学反思: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 圆 三角形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第三篇:认识钟表教案及反思

认识整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写整时的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准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用具:教学课件、学具钟、钟面模型。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嘀哒嘀哒,嘀哒嘀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师:猜猜它是谁?

师:对了,它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钟表,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钟表,余老师也带了一些,我们先一起去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师:这节课们就来一起认识钟表(师板书)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结构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做了一个钟面,请你们仔细瞧瞧,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12个数,师:对!这12个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得?钟面上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有短的针和长的针

师:短的针叫什么名字?长得针叫什么名字呢?、师:哪根是时针,接着让生在钟面上找到分针。

师(小结):刚才孩子们观察得不错,(师课件展示钟面的结构)我们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而且这12个数字在钟面上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围成一圈,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又短又粗的针叫做时针(全班齐读时针),又长又细的针叫做分针。

现在老师请孩子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那老师现在问问你们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长又细的叫什么?既然我们认识了分针和时针,那么孩子们以后就不要再说长针和短针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回想一下,平常看到的时针与分针是朝哪个方向运动的?(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过程)

师:赶快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学一学,分针和时针朝同一个方向不停地转动。

2、认识整时。课件出示8时的钟面。

师:有谁知道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它是8时,8时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呢? 板书:8时

8:00 师:8:00像这种表示法我们在哪见过?(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电子表)

师:我们可以用两种表示法来记录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法,一种是电子表示法。

接着课件出示3时,6时,12时 师:谁先来说一说这是几时?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当分针指向12,是整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三、练习巩固

1、小明快乐的一天。

引入:小明是一位学习认真、积极锻炼的好学生,他可懂得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明是怎么安排他的一天的!请小朋友们一幅一幅图看一看,并说一说:什么时间,小明在干什么?

谁来介绍给我们介绍一下小明的一天呢? 生:小明早上7时起床漱口。

生边汇报,师边出示钟面(师逐一出示6个钟面)

师:谁能把小明的一天用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记录下来他的时间?(翻开课本第92页,在书本上写出两种几时法)

2、师:小朋友, 想一想, 都是10点,为什么他们做的事却不同?

(课件出示两张图片)

3、快乐的星期天(迟到、提前1小时)

4、师:为了奖励大家今天表现好,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

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是我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再过两个小时来吧!”小猴看了看钟表,这时钟表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5、拨钟游戏

师: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玩一个拨钟游戏,先看看老师是怎么拨,待会你才能做得好。师:如果我想拨一个5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要停在什么位置?

下面我说时刻请表现帮的孩子来拨钟。

师生互动,学生说时刻,老师用学具钟拨出时刻,并展示。生生互动,学生说时刻,学生用学具钟拨出时刻,并展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钟表

整时

分针指向12,是整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8时

3时

6时

12时

8:00

3:00

6:00

12:00

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这一课时上了两次,第一次是在2班上的,班上孩子表现挺好的,而我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首先在教他们认识分针、时针时,我没有让更多的孩子去认,导致于后面还有部分孩子把分针、时针叫成长针、短针。接着是带他们认识整时,在这个环节里,我过多的去教他们怎么去认,很少让孩子自己去认,导致很多孩子表达整时时,语言不够准确流利。其实在总结整时特点时,应该是由学生说出来的,但是我还是忍不住的替他们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接着是动手操作环节,我感觉有点乱,我不知道如何去组织好学生,操作过程我也没有很好的去反馈,从操作开始,之后的课堂纪律都不是很好。总之操作环节也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第二次是在3班上课,这节课上也存在这一些不足:

1、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2、板书问题,重点知识未在黑板上班书:还有出现了板书错误,在板书时间时,应该先板书文字表示法,再表示数字表示法,我把它搞反了。

3、在学习整时时,我应该起一个示范性的作用,首先教他们怎么去认识,再让他们去认,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去认去说,知道的孩子知道,不知道的孩子还是不知道。而且还浪费了许多时间,导致于后面还有很多知识没有讲到就下课了。

第四篇:认识分数教案及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92页~93页及做一做 2.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

3.学科:数学

4.课时:1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若干张,剪刀,直尺。6.学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若干张,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学生能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能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⑴出示情境:同学们,请看屏幕,昨天郑老师老师打电话,她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同学们愿意帮助她吗?

课件出示情境:郑老师买来四个月饼,分给小明和小红,该怎么分?有几种分法? 学生会举出不同分法,请同学们说说哪种最公平,分的一样多的公平。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买来两个月饼呢?请学生回答,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意义。⑵那么现在要把一个月饼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自己用手中的圆纸动手操作交流,自然引出“一半”。“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认识分数

(二)指导探索,感悟新知

11.理解的意义

2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教师用圆形纸演示平均分月饼,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把这个月饼怎样了?(切开了)两块月饼的大小怎样?(同样大)说明老师怎么分?(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同时在其中一块月饼上标出分数。)

(教师板书)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也是二分之一)大小一样吗?

展示课件,再次强化分月饼,得出二分之一的过程。现在谁能用一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于下结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说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教师先给予肯定:其实同学们说的那些字词都重要,那究竟哪些更重要呢?教师结合同学的回答,得出重点词(平均,每一份,它的)。请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话。(重要字词重读)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请同学们从桌上任选一种图形,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展示各种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问:这些阴影部分形状不同,面积不同,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 得出小结:(即二分之一的产生过程):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2出示四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为什么?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交流四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四分之一。

2..知识迁移,认识1 4(1)出示情境:现在老师要把一个月饼分给四个同学,怎么分?

(2)展示交流: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圆形纸演示自己认为的方法,并说出道理,教师实际展示并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说出四分之一的产生过程。(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3)实践巩固: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展示不同的方法,巩固四分之一的产生。

3.拓展延伸,认识几分之一(1)归纳新知:

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问学生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你是怎样的到自己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的?请上台展示一下。

结合同学的回答得出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2)巩固应用:

A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 B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分数的读写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指黑板上的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吗? 介绍各部分名称:中间的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它表示(生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叫分子,它表示(其中的一份)。分母在下面,分子在上面,像妈妈托起了儿子。注意我们在写分数的时候要用尺子来划分数线,这样才能写出整齐美观的分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组成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了吗?(出示课件图)请你们从里面找出分数,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自己。谁愿意上来写一写,告诉大家你发现的分数。

5、拓展新知,比较分数大小

(1)用课件引出探究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2)操作演示,引出结果

教师向同学们演示圆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请同学们比较大小。

再用线段演示,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加以演示。

得出结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得出探究的答案,说明在数学中探究 是很重要的方法。)(3)巩固提高

通过做习题,让同学们对分数的大小有更深的认识。

(三)、知识梳理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的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逐步出示本课的重点.请同学们自己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分数的最初产生历史,下节课讲个给大家听。六.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二.重视动手操作,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涂一涂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分数。始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让他们在动手分图形中,感悟分数、理解分数。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通过动手折,动脑想,动口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通过创设让学生帮助老师分月饼的情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整除”的知识来解决,当出现只有一个月饼时怎么分时,引起学生脑海中的新知和旧知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分数,整个过程显得比较自然。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五.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二.重视动手操作,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涂一涂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分数。始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让他们在动手分图形中,感悟分数、理解分数。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通过动手折,动脑想,动口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通过创设让学生帮助两个正在郊游的小朋友分东西的情境,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整除”的知识来解决,当出现只有一个大饼时怎么分时,引起学生脑海中的新知和旧知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分数,整个过程显得比较自然。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第五篇:圆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圆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现数学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2、掌握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3、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感受圆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大家科学的探究态度,发展大家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及难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规定大小的圆。学具准备:直尺圆规纸片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图片《美丽的圆》: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

一、直观感受-----体会生活中的圆

1、谈话:今天这节课丁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圆的世界,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

2、课前同学们欣赏了一组图片《美妙的圆》,现在你能说说哪些地方看到了圆?全班交流。指出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片,球的一个切面是一个圆形。

3、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圆是由曲线组成的平面图形。曲线图形还有吗?

二、动手操作----画圆中感受圆

1、想办法画一个圆,在小组里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归两类:一类借用物体的圆面描画,一类用圆规来画,你觉得哪种更好些?

2、介绍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3、用钉绳画圆。师生比赛,学生用的绳是有弹力的。思考:要画好一个圆,关键是什么?强调:绳的长度不能改变。那用圆规画圆呢?关键是什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

4、思考:我们用圆规画圆,用钉绳画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强调画圆时要定点、定长。

介绍圆心(o)、半径(r)、直径(d)。

指出:这固定的一点,绳子不变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门的名称呢。

揭示:固定的一点是圆心,用字母“o”表示。问:用圆规画圆时圆心就是什么?出示定义:圆心: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指出这条绳子的长就是半径,我们可以用线段把它画下来。用圆规画圆时半径在哪里? 出示定义: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 你还能找一条半径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他对不对呢?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直径。直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出示定义: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思考:半径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d=2r

r= d/2 那是不是两条半径就是一条直径?

5、女生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男生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

指名介绍怎样画的,使学生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直径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比一比男女同学画的圆,你有什么想说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探索发现----进一步探究圆的特性。

1、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提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全班交流,说说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得出:

(1)圆上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中每个半径都一样长,每个直径也一样长。(3)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三要素,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进一步探索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1、精心准备教具,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画圆时要定点、定长,以及让学生直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及特征,我精心设计了两个画圆用的“钉绳工具”,为了让这个“钉”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又能让绳子灵活旋转,我特意跑到裁缝店取来了两个有孔的铁线圈,又买来绳子和牛筋。事实上我的功夫没有白费,课上当我用“钉绳工具”和同学展开比赛时,我画的圆和学生画的歪歪扭扭的圆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那位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老师,我们用的绳子是牛筋的,有弹力,怪不得画不圆呢?”在同学的笑声中,大家深刻体会到,要画好一个圆,关键绳子的长度不能改变,同样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是固定不变的。从而使学生在做数学中深刻体会了同一个圆中半径不变的特性。

2、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首先,课前我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美妙的圆》,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让学生从感官入手,直观接触圆,亲近圆,接着,我在让学生找身边哪些地方看到圆时,突出了球和圆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球体的切面才是圆形。在学生探索发现圆的特征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汽车轮子的面为什么是圆形?汽车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在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3、做学习的引领者。

课堂上,我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有意识地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而不是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尽量避免让枯燥乏味成为阻碍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

下载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0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0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点: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

    认识直角教案及教学反思

    《认识直角》教案及教学反思 虹山中心小学:彭艮珠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教材P72~75。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

    1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59-60页、练习九1 教材分析: “10的认识”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内容......

    1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10的认识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哪些数字? 师:这些可爱的数字娃娃在一起玩的时候发生了一段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听? 在数学王国里,从0~9这些数字都是......

    托班 《认识颜色》教案及反思

    托班综合 《认识颜色》 活动目标: 1、认识红、绿两种颜色。 2、学习把相同的颜色放在一起。 活动准备: 1、用卡纸做的红、绿色的糖果屋。 2、红色、绿色糖果卡片(与幼儿人数相......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5页例1-例3第87页练习十四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

    认识钟表教案及反思(共5篇)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84~85页。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数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只是粗浅的,感性......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及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