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教育版语文七下第12课《沙漠历险记》word教案3
第十二课
沙漠历险记
第一课时:识记词语并运用 教学目标:准确认读,运用词语.教学重点:对所学的词语会认,会读,会写 教学难点:认识字形,会写词语并运用.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抽几位学生听写词语.给重点词语造句
一,导入新课: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交流经验,交流思想的一种好工具,所以每个人都喜欢看书,读书.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三,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找出不懂词语.四,老师抄写词语,学生练习读.开阔
无穷
引起
于是
走丢 五,由老师进行教读.六,抽几个学生上黑板给词语注音.七,老师纠正发音和书写方面的错误.八,重点词语解释: 2,开阔(动):开发.开阔视野,开阔眼界
如:我们要努力学习,开阔视野
3,无穷(形):没有穷尽,没有限度.无穷的力量,智慧无穷
如:知识给了他无穷的力量.4,引起(动):表示一种事情,现象,活动使另一种事情,现象,活动出现.引起注意,引起争论
如:她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5,于是(连):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他要开车去集市,于是,我也跟他一起去.6,走丢(动):迷失,走失.如:我不熟悉周围的环境,差一点走丢.九,学生练习运用,每个学生造两个句子.十,小结: 本课共学了8个词语,要求准确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并预习其它词语.十二,作业:抄写词语.十三,板书设计:
第一课
我的读书经历
第一课时:识记词语
开阔
无穷
引起
于是
走丢 十三,课后反思:
备课人:
日期
:2018年8月13日
审批意见:
组长签字:
第一课
我的读书经历
第二课时:识记词语并运用
教学目标:准确认读,运用词语.教学重点:对所学的词语会认读.教学难点:认识字形,会写词语,运用.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在上新课之前先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具体做法是抽读词语,课文,提问课文中讲的内容及人物.一,导入新课: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交流经验,交流思想的一种好工具,所以每个人都喜欢看书,读书.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四,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找出不懂词语.五,老师抄写词语,学生练习读.狠狠
责怪
入迷
限制
终于
六,由老师进行教读.七,抽几个学生上黑板给词语注音.八,老师纠正发音和书写方面的错误.九,重点词语解释: 1,狠狠(动):有‘严厉’,‘厉害’的意思.狠狠地打,狠狠地批评
如:张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2,责怪(动):责备.责怪家长,责怪学生.(1)你为什么责怪我,我不是故意的.3,入迷(动):迷住.看得入迷,听得入迷
如:我以后看书不会这样入迷了.4,终于(副):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或种种变化,最后出现的莫种结果.终于毕业,终于见面
如:这次比赛,他终于获得了冠军.5,限制(动):控制.限制数量,限制自由
如:爸爸终于不再限制我看课外书了.十一,小结: 本课共学了10个词语,要求准确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并预习其它词语.十二,作业:抄写词语.十三,板书设计:
第一课
我的读书经历
第二课时:词语解释
狠狠
责怪
入迷
限制
终于 课后反思:
备课人:
日期
:2018年8月13日
审批意见:
组长签字:
第一课
我的读书经历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读课文.2,理解课文意思,能复述课文大意,能流利回答问题.3,掌握重点句型.4,情感教育(爱护书)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意思,学习句型.教学方法: 导读法.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在上新课之前先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具体做法是抽读词语,课文,提问课文中讲的内容及人物.一,导入新课: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交流经验,交流思想的一种好工具,所以每个人都喜欢看书,读书.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注意找出课文里面不认识的字,并注音.三,学生自由高声读课文.四,让学生分段读课文.五,学生看一遍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由老师解答.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读书?
2,‘我’带弟弟出去玩时,发生了什么事? 3,邻居节给我的童话书,我是怎么看的? 4,爸爸为什么不在限制我看课外书了? 5,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什么道理?
七,掌握下列句型: 反正:表示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反正饭还没有做,咱们就出去玩玩吧.差一点儿:今天上课差一点儿迟到.直到...才:直到教室里没有人了,我才从教室出来.八,小结:本文主要说:读书的好处.九,感情教育:爱护书.十,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十一,板书设计:
第一课
我的读书经历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2,3,4,5,6 学习句型:
反正
差一点儿
直到...才
十二,课后反思:
备课人:
日期
:2018年8月13日
审批意见:
组长签字:
第一课
我的读书经历
第四课时:分析课文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意思.2,进行听,说训练.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结构.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在上新课之前先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具体做法是抽读词语,课文,提问课文中讲的内容及人物.一,导入新课: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交流经验,交流思想的一种好工具,所以每个人都喜欢看书,读书.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注意找出课文里面不懂地方,并结构.三,学生自由读课文分析段落.四,让学生分段分析课文.五,学生看一遍课文,找出分析比较难的段落,由老师解答.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七,串讲课文: 第一段:(1)讲述:我喜欢读书的原因.第二段:(2)讲述:读书给人们带来的麻烦.第三段:(3)讲述:由于入迷了,差点儿把弟弟走丢,因此受到爸爸的批评的过程.第四段:(4)讲述:我借来邻居家的课外书的原因.第五段:(5,6)讲述:爸爸再也不反对我看课外书的过程.八,写作训练:写一个关于读书的故事.九,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喜欢读书--------读书的益处---------读书带来的麻烦----------爸爸的反对---------‘我’的坚持--------我的进步--------爸爸的同意 十,作业:写作文.十一,板书设计:
第一课
我的读书经历 第四课时:分析课文.1,串讲课文.2,写作训练.我爱读书.十三,课后反思:
备课人:
日期
:2018年8月13日
审批意见:
组长签字:
第一课
我的读书经历
第五课时:自读课文(读书,真好)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读课文.2,理解课文意思,能复述课文大意,能流利回答问题.3,情感教育:爱护书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意思,能复述课文大意,能流利回答问题.教学方法: 导读法.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在上新课之前先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具体做法是抽读词语,课文,提问课文中讲的内容及人物.一,导入新课: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交流经验,交流思想的一种好工具,所以每个人都喜欢看书,读书.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读书,真好)(课文二)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注意找出课文里面不认识的字,并注音.三,学生自由高声读课文.四,让学生分段读课文.五,学生看一遍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由老师解答.六,掌握下列词语: 酷爱
津津有味
羡慕
佩服
道歉
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1,小伙伴们为什么叫‘我’小书虫? 2,为什么说读书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3,‘我’闹了一个什么笑话? 4,‘我’为什么说读书真好? 八,小结:本文主要说:读书,看书的好处.九,感情教育:要爱护书.十,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习下节课.十一,板书设计:
((读书,真好))(课文二)第五课时:阅读理解课文.1,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2,3,4 2,学习词语:酷爱
津津有味
羡慕
十二,课后反思:
备课人:
日期
:2018年8月13日
审批意见:
组长签字:
佩服
道歉
第二篇:新疆教育版语文九下第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word教案
伊宁市第十七中学2011-2012学年(下)公开课教案
国语组 古丽给娜
第九课 美丽的西双版纳
(课文二)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句型,能够模仿造句。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感悟大自然,了解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重点难点 学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理解作者热爱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具:多媒体 讲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一首背景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下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电子相册,让学生先去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动词。“观” 热带雨林 “过” 澜沧碧水 “登” 傣家竹楼
“拍下了” 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留下了” 一串串彩色的回忆 景点一 竹楼(第2、3自然段)
1、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2、热情好客的傣家人以及傣家的饮食文化。这两段中的比喻句。
“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幻灯片展示竹楼的图片。
提问:哪些方面表现出了傣家人的热情好客?
(1)热情好客的傣家人又是杀鸡,又是宰鱼,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2)男主人一边喝茶,一边陪着我聊天,这家的媳妇、嫂子、婶婶们忙着做饭。重点句型1 一边……一边……
表示一个动作跟着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1)妈妈一边给花浇水,一边和我说话。(2)弟弟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景点二 悠悠野象谷 野象谷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2 精彩的大象表演。
幻灯片展示野象谷,树上旅馆,大象表演等等图片,同时引出第二个重点句型。重点句型示例2:
“那么……那么……”表示虚指,有略带夸张,使语言生动的作用(1)春天,是那么美丽,那么俏皮,像一个可爱的女孩.(2)母亲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美丽。归纳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你喜欢的自然段或者优美的句子。2 完成同步练习册上的练习。
2012年3月29日
第三篇:2016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第一课强项令 教案.doc
强项令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官吏刚正不阿,流芳千古,东汉时的董宣就是一个例子,请大家打开课本172页,我们一起学习《强项令》。(板书课题)我先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生读注释1。)
师:注意《后汉书》的作者是范哗(板书),“哗”读作yâ不读huá。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同时要求:(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生字的拼音直接注在书上;(2)在弄不懂意思的句子下面画横线;(3)默读时间为6分钟,之后老师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默读情况。)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下面我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他们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用笔把你认为读错的字、停顿不恰当的地方标出来。
(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并提示读到“流血被面”为止。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纠正?
生1:“欲箠杀之”这一句漏了一个“杀”字。
生2:“将何以理天下乎?”应该读成“将何/以理天下乎?”
(别的同学私下议论,表示异议。)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2迟疑起来,没有回答。)
生3:我认为前面的同学没有读错,“将/何以/理天下乎?”中的“何以”应该连读,意思是“凭什么”。
师:这个同学的处理是正确的。“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师请另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一直读到第1段结束。)
生4:“俯”字不应该读成“fú”,应该是“fǔ”。
师:对,这个字是三声,意思是低头。
生5:“吏不敢至门”停顿不对,应该是“吏/不敢至门”。
师:他怎么读的?
生5:“吏不敢/至门”。
师:你为什么这样改?
生5:我„„感觉应该是这样。
师:在“吏”后面停顿能够突出“不敢”两个字,这是个好的建议。
生6:他把“震栗”读成了“震粟”。
师:这个字读“sù”还是读“lì”?(板书“栗”,边指边说)“粟”字上面有两粒米。(学生笑。)
(师又请一生读第2段。生朗读至文章结束时,生7立即举手发言。)
生7:“妻子”中间应该有一个停顿。
师:为什么呢?
生7:因为这里的“妻子”指的是“妻”和“子”。
师:这个同学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古代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而现在的“妻子”指的是一个人,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别。
师:我提醒大家一个词,“敝车一乘”中的“乘”字应该读“shâng”,和前面“骖乘”的“乘”字是同一个字。在古代,车马的数量往往是财富的象征。比如“千乘之国”就是指实力强大的国家。
师:关于字音和停顿,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默了一会儿,没人举手)好,现在我们来齐读一下这篇文章。朗读时注意速度和节奏。
(师领起,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我觉得“宣悉以班诸吏”这一句停顿得不恰当。应该在“以”和“班”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因为“以”后面省略了一个“之”字,就是董宣把皇帝赐给的三十万钱都分给了下属。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停顿。请跟老师读两遍。
(师领读两遍。)
师:现在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同桌商量。时间3分钟。
(师巡视,鼓励生自由讨论,气氛活跃起来。)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生8:“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比较难懂。“二千石”是汉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部长。(生笑)其中的“石”应该读作“shí”,不要读成“dàn”,课本注释是正确的。课本对“艾绶”也有注释,说它指的是“系绿色印纽的丝带”,秦汉时代,衣物的色彩和人的地位有很
大的关系。什么样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用什么颜色装饰物品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有“衣分五色,人分九等”的说法。这篇文章中把湖阳公主的家奴叫作“苍头”,就是因为古代的奴隶只能用青布包头;而老百姓只能穿素色的布衣,所以就有“文叔为白衣时”的说法。
生9:为什么董宣不经审判就打死了公主的家奴?(课后思考题)
师(点头表示肯定):是呀,董宣这样把家奴杀死是不是有点儿“草菅人命”?还有疑问吗?
生10: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为什么藏匿杀人犯,官吏却不敢进他的家门?
师:这两个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深,他们不但明白了句子的意思,还能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可见他们很善于动脑筋。不过,老师想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下节课讨论。现在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从文章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传记呢?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生快速读。师巡视后请生回答。)
生11:第一句话。
师:请读出来。(生读,把“圉”读成了四声,随即自己纠正。)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是传记的标志呢?
生11:因为传记一般都要先交代人的籍贯。
师:好的,请坐。还有吗?
生12:第2段的第一句话:“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2:这句话交代了董宣死亡的年龄,这是传记中常常要交代的。
师:这两位同学读书很用心,这些话都显示了传记的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课下大家再多读几遍课文。
现在做几组练习,下节课,老师首先要检测这些内容。
(师出示题板。生做课堂练习。
题目:
第一组: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妻子对哭 3.使宣叩头谢主 4.两手据地
第二组:写出加点字的意义,并口头翻译句子。1.惟见布被覆尸
流血被面 2.大言数主之失
大麦数斛 3.因匿主家
因敕)
第二课时
(课堂检测:
1.集体听写生字:晔、匿、骖乘、袍、箠、敝。2.请两个学生口头完成上节课的练习。3.请一个学生朗读全文。)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准确、流畅,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下面,谁能说说“强项令”三个字的意思?
生1:硬脖子县令。
师: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董宣是一个硬脖子县令呢?
(生稍作思考,即有人举手。)
生2:“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复述,不太流利。)
师:同学们能透过文字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
生3:当时的场面很紧张。皇帝让董宣给公主道歉,董宣就是不愿意。
师:是的,双方对立,气氛紧张。能找出显示双方对立的词语吗?
生4:皇帝“令”、“使”;董宣却“据地,终不肯俯”。
师:作者正是借助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描绘出了当时剑拔弩张的场面,(板书:动作、终不肯俯)文中还有类似的描述吗?请继续找。
生5:“乃驻车叩马,„„因格杀之。”其中的驻、叩、画、数、叱、格杀等动作也表现出他是一个“硬脖子县令”。
师:这些动作和“硬脖子”有什么关系呢?
生5:因为他敢于拦住公主的马车,用刀在地上画圈儿,还数落公主,表现出他的“硬气”。
师:“硬气”?似乎没有这种说法,能否换个词。
生5:勇气。
(其他同学说“骨气”。)
师:“勇气”和“骨气”都很恰当,骨气就是刚强不屈的气概。(板书:数主之失、格杀恶奴、骨气。)
师:刚才我听见这位同学说,“以刀画地”就是拿着刀在地上画圈儿。有的教学辅导书上也是这样解释的,是这个意思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6:我认为是用刀插在地上,防止家奴逃跑。
师:把刀拿在手里不更可以震慑凶手吗?把刀插在地上,一旦凶手逃跑,倒更不方便追赶了,(生笑)而且,“画”并没有“插”的意思呀。
生7:我认为是用刀画一个圈儿,让家奴站在里面。
师(笑):你的意思是画地为牢,很有想象力,可是家奴也许没有那么听话,况且“以刀画地”在前,“叱奴下车”在后,让家奴站在圈儿里面不大可能。
生8:可能是用刀戳着地。
师:老师觉得“画”的动作和“数”的动作可能是同时发生的,相当于人们用手指头列举人的罪状。
(师伸出手指做出列举的手势。)
师:我们还要注意其中的“叱”字,老师把它改成“令”字,行吗?
生9:不行。“令”字的语气没有“叱”字强硬。
师:不仅是强硬,“叱”字还有怒骂的意思。董宣不愧为“硬脖子”,他不但敢于数落公主,而且将她的家奴“就地正法”。
师:但是董宣的这种做法,也让我们产生了疑问:不经审判就杀了湖阳公主的家奴,似乎没有经过法律的程序,是不是过于草率?上一节有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课后的思考题。请同学们商量一下,给老师一个答案。
(讨论约一分钟,有生举手。)
生10:公主的家奴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肯定有人看见,有人证,所以就不用审判了。
生11:我认为董宣已经当着公主的面说出了家奴的罪状,就不用再审判了。
师(笑):两位的意思是说董宣已经进行了露天审判,开了“公审大会”?有道理。不过老师还想提醒大家的是,秦汉时的法制规则是:县令就有生杀的大权,因此,董宣抓住时机,把家奴“就地正法”并不算越权。
师:除了这些动作描写之外,作者还从哪个角度写这个“硬脖子县令”?
(生纷纷说“语言”。师板书,并请一生朗读董宣和皇帝的对话。)
师:这个同学读了董宣和皇帝的对话,但是老师觉得语气没有充分读出来,下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体会语气。
(生兴致勃勃地开始分角色读。师板书:愿乞一言而死/将何以理天下乎?师请6名学生分3组进行角色朗读。然后请同学们点评。)
生12:我认为第二组同学读得好。
师:为什么?
生12:因为他们读出了董宣斥责的语气。
师:有道理。可是,大家想想,面对至高无上而又勃然大怒的皇帝,不理智的顶撞和斥责等于是蛮干,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董宣的话却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生13:使皇帝从迷惑中惊醒,改变了要杀他的想法。
师:汉光武帝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生13:因为董宣的话合情合理,是从皇帝的角度想的。
师:既然是这样,还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13:劝告的语气。
师:是的,这句话中既有质问,更有规劝,既有勇气,更有机智。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董宣的话,揣摩语气。
(生各自朗读。)
师:文中还写了湖阳公主和汉光武帝的对话,老师非常欣赏汉光武帝给公主的回答,课下大家不妨好好琢磨一下。上节课有同学问:汉光武帝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藏匿罪犯,为什么官吏竟不敢进入他的家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是老师想请大家自己在课下读读有关汉光武帝的书,相信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师:除了“强项令”的称号外,董宣还有个称号,你能找到吗?
生14:“卧虎”、“枹鼓不鸣董少平”。
师:“卧虎”的称号是谁给的?
生15:京城的老百姓。
师:说说理由。
生15:因为文中写着京师号为“卧虎”。
师:老百姓为什么给他这个称号?
生16(朗读):“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16:从此打击豪强,没有不害怕的。
师:如果说“强项令”展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的铮铮骨气的话,那么“卧虎”的称号则展现了董宣——不惧豪强的凛然正气。(板书:不畏权贵、不惧豪强、正气。)
师:董宣对自己又如何呢?
生17:他对自己很严格。
师:从何说起?
生17: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来。因为他死的时候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师:从你读的句子来看,这个“严”字指的是哪个方面?
生17(迟疑片刻):指金钱方面。
师:是的,指财产方面。从他的家境可以看出他是刚正廉洁的。
(板书:家境清贫、刚正廉洁。)
师:这两段文字记述了董宣的两件事,下面请大家从内容的详略和写作的角度作个比较。
生17:第一件事写得详细,第二件事写得简略。
师:是的。第一件事写得很详细,作者不但详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且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是正面的描写。而第二件事写的却很简单,只是交代了董宣的家庭情况、汉光武帝对他的评价,借这些内容表现董宣的清廉,这是侧面的描写。这样写突出了主要的事件,真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老师建议大家课下重新读读你手中的名人传记,看看作者详细记述了人物的哪些事,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董宣死去了,他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却流芳千古。下面,请大家再次齐读这篇文章。
(生齐读。下课。)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美》教案 苏教版
论美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作者的观点对认识生活中的有正确认识和评价。
3、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文中观点就现象谈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在本班挑选一名同学任“班级形象大使”,你们会选谁?
小结;从大家的评选中可看出,有的同学注重外貌,有的同学注重能力,有的同学看重性格。看来大家对于形象,都有不同的评选标准。外表的美上形象美,能力性格的可取之处同样也是一种美,一种更让人心动的美。
今天,让我们走近近代试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感受他所认同的美。学完本文,对于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那么作者是如何认识美的呢?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1)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分析后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2)作者在文中共写了哪几种美?可以概括为哪几类?
他认为最高境界的美受到怎样的美?
三、品析语言。(赏析、质疑)
(一)、赏析:再读课文,找出你所认同并喜欢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可以写下评注,或者小组内自由交流。讨论并归纳:、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分析理解:
1、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质疑:培根的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以21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他的观点有没有过时?文章在潜词造句、思想观点方面有没有值得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如有,举例说明。班级交流。
预案:
1、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每个季节都有其值得肯定的美的地方,春的萌动,夏的激情,秋的激越,冬的潜力。)
2、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单指外表的美,它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从内在美的角度品析,就有不妥之处了。)
四、拓展延伸。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动用了高科技手段来整容,一时间“整容”、“人造美女”等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也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请以“我看整容”为辩题,进行一次小小辩论赛。
要求:在运用文中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的基础上,学用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同学们,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美,都能做回让自己满意的美的人。
六、课后练笔。
1、小组搜集关于美的名言警句,全班共赏;同时,编写自己的“凡人论美格言”。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2、寻找生活中你觉得不美的一面,仿文章的写法试写《论不美》。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课前准备 1.孔子的画像。2.春秋形势图。3.《论语》封面。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 1 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四、课文精读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二、巩固理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3(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三、归纳主旨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教学反思:
由于孔子的年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很久远了,而且在语言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难以掌握,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中先介绍孔子的生平,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逐个进行讲解,这就提高了授课的质量,学生也从悟解中沐浴了中华文化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