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分为三节。第一节先讲口算除法,包括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和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因此,本教材把口算除法单社设一节。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第二节重点讲笔算除法。第一段讲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多位数除法的重点。学生掌握了用两位数除,用三位数除就比较容易掌握。学好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掌握试商的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本单元所采用的用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主要是使学生学会把除数个位上的数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是与他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遇到商大了或者小了,能够较快的加以调整。为了突出解决试商的方法,教材是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编排的,先教学数目比较小、商是一位数的;再教学数目比较大、商是二、三位数的。
第三节讲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除法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课时划分:13课时
口算除法 „„„„„„„„„„„„„„„„„„„„„„„ 2课时左右 笔算除法„„„„„„„„„„„„„„„„„„„„„„„ 10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附板书设计:
出示例1(1)80÷20 如何计算?(2)列式:120÷30
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
第二课时
课题:口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练习口算
30÷1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1、口算。(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40×()<83 60×()<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140÷30=4„„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分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2题。逐题分析错的原因。
4、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5、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列式计算。
6、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课题: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75 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附板书设计:
出示例2(1)84÷21=(2)196÷39=5„„1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第四课时
课题: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1—6题。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你填写的根据。
小结:在笔算除法时,我们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想这个整十数乘几,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数就商几和用几来试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的第2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 65 25×()<124 25×()< 95
15×()<124 26×()<150 16×()<100
2、计算: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86页2、3、4。附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140÷26=5„„10
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立解答。练习后,教师讲评,交流解答思路。
8、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七课时
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576÷18﹦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
(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
(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4、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5、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
6、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
(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
7、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
8、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
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九课时
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第十课时
课题:商的变化规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1—6题。教学目标:
1、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教学重点: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提问: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请你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中,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以求出第三种量。
2、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提问: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请你写出三个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求出第三种量。
3、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教师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的列式根据。
4、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填写各题的商,提问:你写商的根据是什么?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368÷60≈ 422÷80≈ 720÷89≈ 722÷90≈ 350÷68≈ 578÷60≈ 507÷80≈ 289÷50≈ 455÷7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小结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 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同商比较,折半估商“5” 同头无除商“9”“8”。
三、练习
第二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时 分 秒
秒 的 认 识
学习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3题。
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以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看一下这个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的倒计时,还可以拿一个钟让学生听一下“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难点: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材等。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动物运动会场面。
同学们,你们想去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动物运动会。(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百米赛跑情景。)
哪个小动物是冠军?为什么?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
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吗?学生自由说。(课件中准备了三个镜头:新年倒计时、红绿灯、跑步比赛。)
2、介绍计量“秒”的工具。
你们知道有哪些钟可以计量“秒”?学生自由介绍。(课件出示四幅图片:电子表、秒表、机械钟、刻漏。)
3、三次观察,合作求知。仔细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次观察。(独立观察)
请拿出你们的钟表,观察秒针,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秒针。第二次观察。(同桌合作观察)
请同桌合作观察秒针的运动,结合屏幕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学生汇报。
②师用课件演示秒针分别走5小格(每小格停顿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继续演示秒针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导学生说出秒针分别走的秒数,从而得出: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这句话板贴出来)
③请一对好朋友到讲台分工拨一拨秒针,说一说秒数。④同桌利用学具盒互动拨一拨、说一说。第三次观察。(小组合作观察)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第三次观察:
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多少?找出秒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来。学生汇报。
②师利用课件演示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分=60秒,并板书出来。
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
三、活动体验,感受1分、1秒。
1、分组活动,加强体验。感受1分。
那如果给你1分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做试验。画画、写字、看书、做口算题、默古诗
师定下活动要求,再利用课件“秒针走1圈的画面”计时。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师再给你们一秒时间,你们可以干什么? 学生感受
3、认识1分、1秒的价值。
①1分钟时间不算长,可同学们都能做很多事情。对比1分钟,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请看课件介绍,并小声地读读。(课件出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②同学们还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吗?(学生自由说。)
③课后我们也可以搜集这方面的信息,找个班会时间举行一个信息交流会。
4、畅谈感受。
同学们,虽然1秒时间非常短,可能拍一下手就过去了,可时间是一秒一秒积累起来的,那现在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呢?请谈谈对时间的感受。(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四、联系生活,发展提高。
1、课内练习。
请打开书6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
2、补充练习。
课件出示两题练习,设计如下:
A、请判断下面的时间单位用得是否合适。
1、我们每天做早操用20分。()
2、小芳跑50米用了10分。()
3、小亮吃饭用了15小时。()
4、小兰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12秒。()
5、我们上数学课时,所唱的《拍手歌》大约15分。()B、连线。
请学生上讲台连线。C、动动脑
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多长时间?
五、畅谈收获,延伸号召。
1、畅所欲言。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一节课40分钟快要过去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2、延伸展望。你还想学到什么?
3、情感号召。
相信同学们今后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行吗?号召:“我能行!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欣赏“秒的寄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秒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比秒的更小的时间单位,既拓展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时间的计算》
学习内容:课本第62页的例
1、例2及“做一做”。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重难点: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导游,你们想认识她吗?(播放录像,出现一位漂亮的小导游。)
导游: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想采访大家,星期天你们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和我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 出示:快乐的星期天
二、联系实际,讲授新课。1.时间的换算。
(1)导游:你们知道,我们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现在就跟随我一块儿去看看吧!
(播放录像:柳州的变化,龙潭公园等场景。)
(2)导游:我游览了两个小时了,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 生:2小时是120分。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是120分。
(3)导游:你们真聪明!可KITTY猫不服,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出示题:
3时=()分3分=()秒 240分=()时1时=()分 2分=()秒180秒=()分 指名说。
问:240分等于4时,180秒等于3分,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
2.时间的计算。(1)情境教学。
导游:同学们,这几天正上演迪斯尼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呢,很好看,你们想看吗?一起走吧!
(进电影院,小导游和售票员阿姨的对话。)导游:请问阿姨,《海底总动员》几点钟开始呢? 阿姨:10:45分开始。导游:谢谢阿姨。
导游:现在是10:30分,电影10:45分开始,我再过多长时间才能看上电影呢?(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你是怎样想的?请把你的好方法讲给组里的小朋友听。(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介绍你的好方法?
汇报:① 数钟面上的大格,有3个大格就是15分。② 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③ 45-30=15(分)
师:你说的真好,用计算的方法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这么多算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汇报。
小结:大家认为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3)情境练习。
导游:还有更好玩的地方,走吧!(录像:游览柳侯公园)
导游:同学们,现在是2:40,我是2:00进去参观的,你知道我参观了多长时间吗?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我算算吗? 生:用了40分钟。
师:你是怎么算的?和同桌讲一讲。(同桌交流算法)
三、钟表王国
师:你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钟表王国的国王,今天王国里要举行盛大的比赛,邀请聪明的你们去参加,想去吗?走吧!1.拨表比赛。(教科书第63页的第4题)
师:王国里正举行拨表比赛,按要求拨表,填出答案。汇报。
2.智慧大比拼。
师:机器猫表要来考考你们,经过了多长时间,你会算吗? 出示钟面:7:15—7:50 2:55—3:25 3.运动会比赛。
师:看,热闹的运动会,都有哪些项目?你想参加哪个?请算出你参加的比赛项目用多长时间,算对了,就可以参加比赛去了!出示:运动会日程安排
50米跑:上午9:00—10:00 1分钟拍皮球:上午10:20—11:00 1分钟跳绳:上午11:05—11:45 跳远:下午2:30—3:25 4.比速度。
师: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动物在比速度,它们都认为自己最快,想请你们当评委,帮它们排排名次,好吗?
先出让学生猜测谁的速度快,自由说。再出示:跑相同路程所需的时间。
狗、12:00—12:45 豹子、1:05—1:15 大雁3:55—4:15 学生计算,汇报。
5.联系生活,连一连。
中央台的新闻联播1小时30分 做眼保健操5分钟
一集蓝猫三千问30分钟 看一场电影20分钟
6.请小朋友计算下面经过的时间。吃饭:7:15—7:35 锻炼:9:25—9:45 看书:3:10—3:55 看少儿节目:5:40—6:00 问:你自己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几点上的课?现在是几点?上了多长时间?
四、全课小结
师:这是KITTY猫的作息时间表,看它把时间安排的非常合理,不浪费时间。我们也要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个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时分秒的认识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页至6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教具准备:
钟表课件、主题图、实物钟表。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
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
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课本60页的情境图。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小明和妈妈来到钟表店,这里都有什么样的表?(电子表、手表、钟表和秒表。)
2、课件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请同学们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我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
师说明:同学们说得很正确,钟表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
3、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用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小格的动作。请同学仔细观察。
4、请同学谈谈对1秒钟有什么感受。
5、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课件中的表,老师演示秒针走一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也在走,分针走一格是1分,所以1分=60秒。)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1分=60秒。
6、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和同学们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7、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现在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你亲自实践一下,这段时间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的同学。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四、课堂作业:
1、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2、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从1数到30用了()秒。1分=()秒,120秒=()分
3、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五、请同学们在课外查找有关时间的名言。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教学反思:这节除了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外,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学生会提问了,提对课堂有关的问题了,其中一个:1秒钟能干什么?学生的花样很多,问题也五花八门,我就此自然延伸到学习时间的教育上,要争分夺秒!随时随刻一秒钟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要抓住它,那就要好好珍惜!
第二课时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例
1、例2及练习十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重点难点:
1、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教具准备: 钟表。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口答:
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个小格. 2、时钟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针走一圈是()分. 3、1时=()分
1分=()秒 二 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出示例1:
(2)老师提问;谁知道2时等于多少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因为1时是60分,所以2时是60加60,也就是120分.所以2时是120分.)
老师板书:2时=120分
(3)练习:3分=()秒,你是怎样想的?(1分是60秒,3分就是60加点60再加60,也就是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
2、学习例2。
(1)出示例2:
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几点离家,几点到校?(小明7:30离校,7:45到校。)
(2)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你是怎样算的? 独立完成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大格是5分,所以一共是15分;也可以这样想:45减30,也就是15分。)
三、巩固练习: 1、3时=()分,4分=()秒
2、小红来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她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早9:00开门,晚8:00开门,她又看看自己的手表,心想:“现在才8:40,到开门的时间我还要等多久呢?”
师问:你能帮助小红计算一下,还要等多久呢?
用钟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从8:40到9:00要经过多长时间。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十四第2题。
2、练习十四第4题。
3、练习十四第5题。
4、练习十四第3题。
五、思维训练:
1、体育课上跑400米,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小力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
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分到学校,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用2分28秒,小刚用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时间经过的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和很好地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教学反思: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第三课时
时、分、秒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64至6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会正确地换算。
2、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重点难点: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分=()秒
2时=()分
2、上午第一节课()时()分开始,一节课是()分。
3、张小琴跑60米的成绩是9()。
4、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二、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1)上午第一节课用了40分。(2)下午2:10同学们在上第一节课。
(3)我最晚7:00起床,学校要求7:40到校,我最晚7:30从家出发,那么7:00起床到7:30这段时间我可以锻炼一下身体,大约用15分钟,再洗漱和吃早饭大约用15分钟。
(4)不能提出许多问题,如:
A、中午11:30同学们正在做什么?
B、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到放学大约间隔多少时间? C、中间休息多少时间?
三、课堂作业: 1、4时=()分
3分=()秒
5时=()分
8分=()秒
2、在()里填上“>、<或=”。
48秒()1分
1秒()60分
1时()60秒 1时()55分
3分()3秒
2分()120秒
3、吃一顿饭大约要用15()。
四、思维训练:
1、时针与分针重合在一起时是()时整,时针与分针组成一条线时是()时整,时针与分针成直角时是()时整。
2、小强开始做作业,从镜子里看到钟面(该钟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是6:15,做完作业后,再看桌上的钟正好也是6:15,这是怎么回事?他做作业花了多少时间?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练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时间不等人,只要你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生活就会有意义。
教学反思:细节决定成败,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来教学是值得我思考的!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第一课时《认识大数》(P2_P4)则是从“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为避免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尽量少出错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是: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比较正确熟练地说出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和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4、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快乐地获得知识,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分析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难点:比较正确熟练地说出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和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四、课时安排(11课时)
1、亿以内数认识„„„„„„„„„„„„„„„„„„„„6课时
2、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1课时
3、亿以上数的认识„„„„„„„„„„„„„„„„„„„1课时
4、计算工具的认识与使用„„„„„„„„„„„„„„„„1课时 5、1亿有多大?„„„„„„„„„„„„„„„„„„„„ 1课时
6、机动„„„„„„„„„„„„„„„„„„„„„„„„1课时
2、介绍主题图。
老师:2000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老师提供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1)投影出示:
(2)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的?
3、教学例1 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1)投影出示图例:
老师: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2)计数单位的认识:
计数器上遮去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 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老师:10个一千是多少
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10向前一位进1,得出结果。)教师用计数器表示:
②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
老师:10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③ 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④ 认识亿的计数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3)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4)认识数级。
①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
学生回答探讨结果,并在自己的数位顺序表中填出新学习的数位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② 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死个数位为一级。最低一级是个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个级左边一级是万级,万级左边一级是亿级,并填写完整。
(5)认识“数值”
(3)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个级的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怎么读:
5432 4000 2008 105 120 3025 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投影出示数位表: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1)(2)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0000。
① 先让学生尝试读法
② 比较24960000和2496在数位上的区别。
24960000含两级的数,其中的“2496”在万级,“0000”在个级,2496是个级上的数。③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6表示6个万 9表示90个万 4表示400个万 2表示2000个万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并在黑板上写出(或电脑显示)这个数的读法。④ 讨论:2496与26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联系:“2496”不讨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1”,读数时就不读这个1。
⑤ 即时训练。
读一读: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⑥ 小结:首先要先明确万级上的饿数(可以缓出分级线);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了由学生自主先哲合适的读数方法。
第4题呈现三幅北京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正确地读出图下面的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亿的内数读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读数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体会和总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先读万级的数,在读个数的数。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联系两个0或着三个0的只读一个零),没级末尾的0不读。附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第 三 课 时
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写法。(课文第6页的例
3、第7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中的第6~8题)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难点: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教学重点: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亿以内数的读法。
(1)先要求学生读出下面各题的数。
32000 1200000 1050000 30080000 40500000 186400 1086400 10086004(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发。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6850 写个级上的数。
问: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没有)没有数怎么办?(用0表示或用0占位)如果不写0,就剩下”6850”性不行?为什么?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在6850后面写上”0000”,即68500000。⑤ 读一读。
同样,把68500000分级,在读做:六千八百五十万,然后和原来的读数(原题目)进行比较,检验。
(2)显示: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① 让学生尝试写数; ② 引导启发:含有几级的数;
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个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注意什么?(同样,这也是含两级的数,万级上的数字是”3080”,个级上的数字是”0000”。在写数时要注意:万级上的“零”要用0表示,个级数位上要用0占位。)(3)写一写: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① 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学出这两个数; ②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 ③ 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同学或来势来讲解; ④ 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⑤ 看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7页”做一做”
(1)由学生独立完成,请4位同学上台板演(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3)教师奖品,全班校对。2。课文第7页:“你知道吗?”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 0 0 0 0 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__ 1 0 5 ┆ 0 0 0 0 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2 3 0 0 ┆ 0 0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 0 0 0 0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 “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1 0 2 0 ┆ 0 8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 二十三万五千 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3、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先读一读:13090034,96000000,860100,13909000(2)写一写:九千六百万 一千三百九十万九千
八十六万零一百 一千三百零九万零三十四(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线?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表直接写出下面各数。(1)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度到直接写数。
1的理解水平,培养了学生对大数的数感,而且训练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四、小测:课本练习一的第11题
五、总评: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练习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9 ┆ 0 0 0 0 9 1 0 5 ┆ 0 0 0 0 1 2 3 0 0 ┆ 0 0 0 0 2 3 4 ┆ 0 0 0 0 2
第 五 课 时
课题:
比较大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课文第13页的例4响应的“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比较两(或两个以上)大数的大小。
2、通过探索轰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多个(两个以上)大数的比较。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读出下面各数。
32800 230008 1230080 3200000 要求:
1、题目用课件逐一出示;
2、学生看数后,读数(每小题可请1。2位学生来读);
大。我说5600000大雨6500000行不性?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判断,很容易说出理由。老师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概括出位数相同时,两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规律。)启发: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位数相同时,看最高位(学生可能会表达成”第一位”,教师要予以改正。)最高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最高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小。
紧接着,教师再出示: 3306558和3380000 问:那个大,那个小?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等学生争取回答结果并说出比较方法后,老师再问,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应到学生概括出:最高位上数字相同,就看后一位数字,后一位又相同,就看再后一位的数字,这一数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反之亦反。
3。教学例4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1)先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的位置;
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2)问:你去过这些省吗?看到了什么?给同学做个简单介绍。(学生知道什么就讲什么)(3)幻灯出示各地区特点的形象图片,教师先对这些文化名胜作简单介绍,然后再呈现各省的面积数。
(4)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5)随意选取两个省份的面积数进行比较。如: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经过以上的基本题练习,学生根据位数大雨位数少的数,很容易得出结果。这时再要求学生用“>”号表示,得
1100000>454800 又如比较:西藏:1210000和新疆1660000。
学生根据,位数相同,从最高我诶开始比较,也很容易得出结果。1210000<1660000(6)引导归纳大数的比较方法。
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饿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看,哪为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比较大数的大小
1210000 > 72000 454800 < 48500 位数不同 位数多的数大
1100000 < 1660000 1660000 > 11720000 位数相同 看最高位 如果„„
第 六 课 时
课题:大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大数的改写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整万的数。
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争取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教学难点: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近似数。教学重点: 大数的“改写”和“略写”。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土模。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写作: 二百零四万五千 写作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写作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吨 写作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个 写作
写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幻灯补充正确写数。
2、读一读下面各数。2000000 读作 3500000 读作 10200000 读作
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陪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数是相等的,只能用“=”)(6)想一想:怎么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先让学生尝试联系,然后教师在逐步引导。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陪。(7)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写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
通过联系,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掌握新知;一方面回忆过去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教学重点: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近3年的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数的产生
师:课前大家查找了一些资料,哪组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数是怎么产生的? 生:介绍 师:补充
2、记数符号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出示:
问:你们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1、然数的认识
师: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二、十进制计数法
师: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需要用数级更多的数位表读写。例如:
(1)我国人口:1295330000人;全球人口:6100000000人
(2)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总数是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人。(3)1999年联合国公布世界人口已达到六十亿,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4)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中,我国城镇新建住宅四十七亿五千万平方米。
13、亿以上数的认识
第 一 课 时
课题: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亿以上数的认识课本第21——2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亿以上的数。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教学难点: 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小组交流: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
2、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引导学生看亿以内的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读写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149600000双。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2000300人。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④ 其他
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写含有2级的数。请同学们打开练习2,你能试着写出下面这些数吗?
1、写出下面各数。
二百零六亿零五百八十万 写作: 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的?
2、学生反馈:(1)首先全班交流数写的对不对,订正。(2)重点处理写数的方法:以学生交流的形式进行方法总结。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小结:(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1、读数(1)我国人口总数是1295330000人。(2)199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94170000吨。(3)1995年我国城乡新建住宅4300000000平方米。
2、先说出下面各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20700600 4600800000 10560000000 80049020 5000000000 3007050000
3、把下面的数读出来。
土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二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27000000千米,绕太阳一周要用29年半。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看到1000000000颗星。
我国自行车社会拥有量为470000000,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这节课我们来学: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数的改写
1、自主学习:
出示:人类用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天空中1000000000颗行星。(1)谁愿意先读读这个数?
(2)你有好办法一下就读出这个数吗? 这个数怎样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小结并板书:1000000000=(10)亿
注意:只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不要有几个“0”去几个“0”,改写后,不要丢掉原题的单位名称。
2、练习:
69000000000=()亿 4200000000=42()亿 8000000000元=()亿元
3、小结: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二)求近似数
1、出示: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5000000 284000000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求?怎样求?学生汇报并板书:出示线段图
想:这两个数在2亿和3亿之间,哪个数更接近2亿呢?哪个数更接近3亿呢? 就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把它四舍五入,所以:235000000 ≈ 2亿
284000000 ≈ 3亿
2、练习:把下面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1276270000≈_____亿 20897000000≈_____亿
3、小结:怎样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根据省略尾数的最高位千万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并且五入时不要忘记进1,而且有时还会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如:29970000000≈_____亿
试着求一求。板书:29970000000≈300亿
省略尾数是按一定的要求去掉尾数,求出的是原数的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所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些计算工具。你知道哪些计算工具?
2、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3、介绍古代计算工具: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的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介绍算筹:
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是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
二、新授:
(一)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介绍算盘的组成: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如下图:(略)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1)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3、介绍计数方法:(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
91、用计算器计算
3849+29563 739×254 24010-18925 297756÷919 6389×74 1572×639 51000-29814 25488÷236
2、先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再找一找规律。9999×1=9999 9999×2= 9999×3= 9999×4= 9999×5= 9999×7= 9999×9=
四、小结: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五、作业:请你拿着计算器与妈妈一起去买一次东西,你帮助算一算应付的钱。附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算盘
计算器:On/c开和清除键 386+179 825-138 Off关闭键 26×39 312÷8
《1亿有多大》
教材分析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2、称一称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
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方案
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
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案二 人教新课标版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松门镇育英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
案二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
读懂文意 领会内涵
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兴趣情境导引 先请同学们读一则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说话,像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没有一样不象是个偷斧子的。没有多久,这人去山谷刨土,找到了失去的斧子。隔了几天又看到了那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了。
师:有谁读不懂的吗? 生:没有。
师: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有谁读得懂吗?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生:我发现这两则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师:有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
尽管第二段故事不能每个字都理解,但多读几遍还是有能读出大意的。第一则故事就是根据第二段翻译过来的,那么第二段不也是汉字写成的吗?为什么读不懂呢?
生:它是文言文。
师:对,是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专用的语言。(古人说话与写文章用不同的语言。)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这么深奥难懂,因我们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好文言文,换句话说,为传播文明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同时,现代语文是古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大量的古人语言仍存活在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成语就是明证。因此,要学好现代语文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要打开这一文化宝藏的大门,想不花力气可不行。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古文,由此循序渐进,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去阅读那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而做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
生:老师,我们都想学好文言文,不知你说的这“相当数量”是究竟有多少?
师: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须会背诵文言文20篇以上,古诗词120篇以上,这个数量 师:简单地说,学好文言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诵读文章,读懂文意,领会内涵”这十二个字。
生:怎么“诵读”,怎么才能“读懂”,怎么才能“领会”呢? 师:我们就结合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谈吧。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读懂文意
师:古人学文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书读万遍其义自见”。生: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文言文无异于天书,读读就懂了吗?
师:告诉大家,大量的事实已证明,这确实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主张的“读”不仅仅是张开口发出声音就行了,它有讲究,讲究会读和读的方法。
生;怎么才算“会读”? 师:“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词典),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陈述、疑问、祁使、感叹),读出感情。
“会读”还指:不光读原文,还要读文下注释,读与原文有关的材料,读文言词典; 反复读原文:在读正确后,要读流畅,再要读出感情,最终成诵以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原文时,边读边悟,猜测词义、句意,领会上下文意,边读边悟,越读越透,直到领会全文内涵。
生:老师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教教我们读文言文吧!相关知识链接 读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地读原文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 熟读成诵
读相关的材料 读注释 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古汉语词典 读文史常识等 范例1 怎样读《桃花源记》? 解答: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中速,读一遍约2.5分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用陈述语气,平静的叙述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感叹语气,读出惊讶;“不足为外人到也”用祁使语气,读出诚恳的希望。
4.边读边猜边查边理解,读十遍要基本成诵。
范例2 怎样解释《桃花源记》中有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①晋太元中:古代用皇帝年号或天干地支法纪年(如有同学想了解得更详细请查阅有关古文化知识资料),“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年间。
②缘: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能是“沿着、顺着”。再查词典验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循、沿”。确定猜测正确。
下面几个词请你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异:认为……奇异 之:它指前述美景即“桃花村……缤纷” 复:又
境:地方 ③芳:a香(气),b花(草)。词典有两个义项,选哪个义项合适呢?选“花”,从词的结构上看更好些,“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尽管“香”的意思放在“草”的前面也说得通,但考虑到后面的“鲜、美”是形容词,就不太好了。
④鲜美:现代汉语中有这个现成的词,但它一般是用来形容食品的味道好的,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香,显然不通。怎么回事?这就要追究文言文的特点了。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叫文言词,一般讲,一个文言词也应对应现代的一个词。即“鲜”对应“鲜艳”或“鲜嫩”,“美”对应“美丽”。这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不妨叫它扩充组词法。
下面的许多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释。穷:穷尽 绝:(与世)隔绝 通:通过
开朗:开阔、明朗 交通:交错、相通 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的一个便捷的方法:组词法(一个字常可以组成若干个词,词组好了,选择哪一个呢?带入句中,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的那个词最合适)
相关知识链接
知道文言词义的手段: 猜、看、查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看:利用好课文下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查:未接触过,猜不出,书上又无相应解释的,要查词典,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初学者要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文章读多了,词语积累越多,猜测的正确率就越高,词典也会翻得越少了。
第二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猜查下列词: 山有小口:“小口”猜为“小山洞”
舍:舍弃
狭:狭窄
才:仅 悉:全、都平旷:平坦、宽广(组词,同义扩充组词)
怡然:愉快的样子。
豁然: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相关知识链接 古今异义词的解释 古今异义 古 今
鲜美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儿女 仅指妻子 第三段:写渔人作客桃花源。1.()见渔人[省主语,“此中人”],()乃大惊[省主语,“此中人”],()问所从来[省主语,“此中人”]。()具答之[省主语,“渔人”]。
2.猜查下列几个词
悉,具,咸:都表“全,都” 闻:听说 乱:战乱 邑人:“同乡人” 遂:就 乃:竟 道:说
3.下列几个词要理解
何世:哪一代,即秦几世。因源中人是秦时逃出来的,一直以为外面的世界仍然是秦的天下。
秦始皇是第一个皇帝,他的子孙为二世、三世……故源中人这么问. 语云:对……说 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第五段、渔人告密及别人再也找不到世外桃源 猜查下列几个词
既:……之后
其:他的
志:设标记
之:凑足音节的助词,无义
遣:派
向:以前,从前 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谋生。(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或忘记了划了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宽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一阵风过)落花纷纷。他认为眼前的美景非常奇异,就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村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洞里隐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来来往往的人,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各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非常吃惊,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隔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秦哪代皇帝(统治)了,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不已。其余的人又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沿路)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向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如愿。不久他生病去世。此后就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范例2 如何读好短文《陋室铭》和《爱莲说》?怎样解释词义、文意? 分析:
先来看《陋室铭》。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文辞精练,句式特别整齐,多处压韵,读起来应铿锵有力。
解答:
朗读时有几个地方要处理好:第一层中,前四句是铺垫,读后要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正意。第二层写“陋室”。“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读时须一事一顿,六句中的虚笔(几个“无”字句)要读得轻一些,才有韵味。第三层是结束语。“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停顿(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末句。本层也可以用调侃语调读出,要读得有点韵味。
有几个词可以通过组词扩充来解。陋:简陋 名:有名 灵:灵异 阅:阅读
乱:扰乱 上:爬上、长上 入:映入 调:调弄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或山不在乎高还是低),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或水不在乎深还是浅),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质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前三句关系明显,前两句是铺垫,是比兴,第三句语意从字面解就显得不连贯,因而第三句可以猜译为: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有我这品德高尚的人住着,就有名了。第三句可仿前两句写为:室不在陋,有吾则胜]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或苔藓的绿色爬上石阶),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或芳香把青翠映入门帘),(与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与我)来往的没有粗陋的平民。我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我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分析:
再看《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读起来应一唱三叹。
解答:
《爱莲说》一文的朗读应注意: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前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要长些,因为以上是铺垫,以下才是正意所在。“予独爱莲———不可亵玩焉”这个长句是有层次的,前四个字是统领句,“之”要轻读,以上可分三层,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也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读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后一段可分两层(“噫”为标志)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后一层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爱莲说》中这些字需要猜、查
盛、通、直、远、益、清、鲜
盛:一般有“盛大、繁多、繁盛”之意,但根据上下文解为“非常”“特别”更好。通:贯通;
直:笔直,挺直。远:传得很远; 清:清香。
鲜:与“鲜为人知”的“鲜”相同。意为“很少”。解释为“新鲜、鲜美”就不通。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又一法
猜测验证法(根据上下文猜出来的词意,自己不放心,就可以在记忆中找含有这个字的词来验证,如“陶后鲜有闻”中的“鲜”,用“鲜为人知”来验证)
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都很喜欢牡丹。我则惟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泥沾污;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中心贯通(虚心)外表笔直,它没有长缠绕的藤蔓,(也)没有长旁逸的枝条;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好,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范例3 怎样解释《核舟记》中若干词的词义? 解答:
可以通过组词法来解的词:
奇:奇妙 经:直往 情:神情
敞:宽敞
巧:精巧 泛:泛舟 态:姿态
袒:袒露 倚:倚靠
类:类似,像 先猜,后查词典验证的词:
为:做,雕刻
罔不:无不 因:顺着 象:模仿 以:用
曰:叫
势:形状
尝:曾经 可以通过猜测验证法来解的词:
轩:高(轩昂)
冠:帽子(张冠李戴)
兴:起(晨兴理荒秽)
峨:高(巍峨)
髯:胡子(美髯公)比:并排靠着(比目鱼)绝:极(会当临绝顶)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蓬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扶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只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的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范例4 怎样诵读《 大道之行也》?文中的几个实词怎么解释? 分析:
这是一篇名文,语意较深,不妨先读熟成诵,然后慢慢领悟课文内容。第一层:诗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分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当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做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解答:
本文中的有些词看起来简单,上面讲的组词法、猜测验证法都不管用了。如:大道、行、大同。只有在吃透了全文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准确的解释它们。
大道之行也:最理想的社会(最高政治理想施行)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亲:动词,以……为亲。通俗的解释为:把…… 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尊敬 子:动词,以……为子。通俗的解释为:把…… 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去爱护 货……己:用现在话说,叫爱惜财物,憎恶浪费。
力……己:现在说法,人人愿意为公利事业出力。尽义务,不图回报。解题方法链接
文言中词性活用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要把活用的这个词解释为动词。如:“不独亲其亲”中的第一个“亲”,解释为“ 把…… 当成自己的父母”,是动词;其中的第二个“亲”,解释为“父母”,是名词。“不独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解释为“把…… 当成自己的儿子”,是动词;第二个“子”,解释为“儿子”。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范例5 怎样读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解答: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是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石壕吏》写出了对遭遇悲惨的老妇一家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要读出厌憎和悲痛。
参考译文 《望岳》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我定要登上最高峰,举目纵观傲视群山。《春望》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石壕吏》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捉人。我投宿的主家老翁听到声音就跳墙逃走了,老夫人出门应对。差役大声要人,非常凶狠;老妇啼哭不已,痛苦无比。听到老妇对差役说道: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带信回家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都战死沙场。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活一天算一天),死了的就永远完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吃着奶的孙子。因孙子要扶养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是出入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希望别把她带走)。老婆子我虽年老力衰,我愿意今晚跟你们一起回军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发挥点用场,为将士们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听不到说话的声音了,却好像听到小媳妇低低地抽泣声。第二天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向那老翁告别。
难点问题2 领会内涵
师: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通过猜词义,看注释,查词典逐句解读文言语句,在此基础上注意上下文的贯通,到此才算真正弄懂了文言文字面上的意思。这叫表。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重要句段的内容乃至会意深刻的字眼和“言外之意”是什么,这才叫文章的里。
生:到现在我们才学了个表,那这内涵之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通过什么途径领会文章内涵呢?老师你快说。
师:要准确领会文章内容,一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读文章,从文章中找作者的用心。结合作者写此文章的写作背景。有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研究文章的结构与艺术手法也有必要。
生:老师你说了这么多,就结合五篇文章谈谈怎么领会内涵。师:下面我们一篇篇来看。解题方法链接
领会文章内涵仔细读文章,通过文字寻找作者的用心;结合作者写此文章时的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研究文章的结构与艺术手法
范例1 整体把握《桃花源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
首先看作者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洲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握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东晋末期战乱纷飞,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更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其次,本文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了解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内容,有助于理解序文。
原诗较明确地说出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桃花源中人此时也离开世间,进山的路渐渐湮没,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春天养蚕,丝尽归,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源中民风淳朴,和平生活,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是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
再次,看序文《桃花源记》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景等一直写出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这源中社会给读者印象为:民风淳朴,待客热情,和平安定,安居乐业。
最后,为什么说陶渊明是借此描述心中的社会理想?故事纯属虚构,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所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棵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不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为何一洞之隔便与世相隔如此深?“世外桃源”消失得无影。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找时竟茫然无所见?此村又不在人世间了!
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愿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用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浓了,读者思考的余地更多了,读者不能不中作者的圈套了。
解答:
本文描绘了一个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相处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间接反映了对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不满,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
我们也应看到陶渊明的这一理想社会,在人世间是找不到的(文章中已经暗示);同时它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他生活的社会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范例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1.《陋室铭》 分析:
先了解“铭”:一种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其次,作者作此文的背景。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再者,看铭文本身。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室有吾则“不陋”了(室有吾则也有名)作者自赞美德(自赏)就可理解了。写“陋室”要写“苔痕”“草色”干什么?是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啊。“有鸿儒”“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是写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素琴、丝竹”不都是指音乐(乐器)吗?有什么不同呢?素琴——素写出素雅、高雅,“丝竹”与“案牍”相随就成了俗的代名词。最后,请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更分明是自况,再一次表明自己高洁的情操,称述自己高尚的品德。文章反复论证陋室不陋,实际是一再表明和称述自己的道德高尚。
解答: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借此表达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爱莲说》
分析:
首先介绍作者周敦颐,宋朝著名哲学家,字茂叔,据《宋史》记载:他的舅舅任分宁主簿,有一案件长期不得结案,周敦颐到了,审讯了一次就解决问题了。乡人们很惊讶地说:老吏也比不上他呀!吏部使者推荐他,调到南安军任四理参军。有一个囚犯按法不应当判死罪,转运史王逵却欲很很地治他。王逵是一个酷吏,大家都不敢和他争辩、理论,只有敦颐出来与他较量,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手版弃官回家,说:“这样还能当官吗?随便杀人来取悦别人,我做不来。”王逵听了之后才知自己错了,那囚犯才得以幸免。
后来,周任桂阳令,政绩特别显著。州郡太守李初平认为他是个贤人,对他说“我想要读书,怎么样?”敦颐说:您年纪大了,让我说给你听。两年下来果真有所得。又被调到南昌任知州,南昌人都说:能判分宁案的人,我们的冤情有地方申诉了。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与其求志,薄于缴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上有千古”。
周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本文。
其次,看一看与本文相关的材料。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参看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到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花,戋戋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风,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护中人赋!
再看“说“这一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最后分析全文:
本文章法: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道莲的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之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莲” 花中君子,象征君子美好品德。“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衬托的手法:衬托有正衬、反衬。牡丹、菊衬托莲。“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反衬;“菊之爱”衬托“莲之爱”属正衬还是反衬?从作者推崇的境界“出淤泥而不染”看是反衬,从陶、周两者都有的保持特立独行的人格意义上看说正衬也有道理。
解答: 作者通过对牡丹、菊、莲三种花的不同态度的描述,表明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实是爱莲的君子之德,赞莲实是赞君子。以此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题方法链接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要准确领会作者的“情”和“志”,就必须仔细分析作者抓住了所钟爱之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或者说写出了所钟爱之物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作者“情”和“志”的凝聚点。抓住了这些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范例3 体会《核舟记》一文的精妙,通过文章了解“核舟”这一艺术品的精巧。分析:
《核舟记》写得精妙,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品观察细致,对艺术构思理解深刻。
先了解“大苏泛赤壁”这一文人雅事及雕刻家的精心构思。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的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在“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行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一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有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这在桃核上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别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像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手法。
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椅一横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表现出来了。
再看文章的构思。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 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解答:
本文介绍了用“长不盈寸”的桃核生动表现宋代文坛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的一件为微雕艺术品。文章层次井然、重点突出,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艺术家精巧的构思,逼真的形象,赞颂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家奇妙的艺术创造。
范例4 怎样理解在《大道之行也》中描述的最高社会理想。分析: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这样几个特征:(1)“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
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3)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4)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解答:
孔子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因而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旨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大同”的基本意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范例5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什么联系? 分析
要寻找两篇文章中内容的联系,其实是在寻找两者的共同点。“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的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
解答:“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陶渊明根据“大同”社会的理想体制构想出来的,用艺术手段再现了一个“大同”社会的具体生活风貌。比如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场景,老人、小孩生活很快乐的描述,热情好客的民风等等都是对“大同”社会的诠释。
范例6 领悟《杜甫诗三首》中流露出的情感。分析: 1.《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的?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的秀美,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力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饮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解答:
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春望》 分析: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为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兵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呢?(也可以把这两句诗理解为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花、鸟也有感情,和诗人同悲伤。)“烽火”一句:诗人与家人身在异处,愈烧愈炽的战火,阻断家书,家人的安危怎不教诗人魂牵梦绕?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强烈的思念。末句是实写,尽管诗人才45岁,他已如此苍老,以至“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的缘故。
解答:
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3.《石壕吏》 分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这番痛苦的经历凝集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用了白描手法,诗人对故事作了客观描述,看似没有主观感情参与,但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读者会感到处处有诗人在,叙事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两个“一何”是诗人感受到的差役的凶暴、老妪的悲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是诗人听说了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出入无完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诗人亲身感受到这一家的悲惨遭遇。
解答:
本诗通过一家人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悲惨遭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解题方法链接
体味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明白,诗歌是情感的艺术。一首好诗,往往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某种情感。同时又要明白,诗人再强烈的情感,都不会赤裸裸直接表白,而是借助许多形象,间接地、委婉的表达。因此读诗就必须通过分析诗人提供的艺术形象去体会蕴藏其中的情感。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A.修睦()壬戌()糁()之 多髯()B.矜()寡 箬()篷 濯()清涟 亵()玩 C.甚蕃()垂髫()俨()然 幽咽()
2.文言语句简洁。多有省略。请在下列句子的括号内填上你认为所缺的内容。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3分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人的这几句话都是被凶狠的差役威逼出来的,请你填出被杜甫省去了的差役的话,字数不限)(6分)
3.有不少含蕴丰富的文言语句都有言外之意,请你回味原文,写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