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思考

时间:2019-05-15 03:4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思考》。

第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思考

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与内涵。但随着文言文教学地位的逐渐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本文将就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略作探讨。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积淀与内涵,它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而来,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文明等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文言文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教材内容的比重逐渐得到提升。然而,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却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常常发现,老师和学生们往往花了两三倍于其他内容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实际教学情况不尽如人意。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1.教学重点服务于应试需求,忽视了文言文的真正精髓。即使是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仍然有很多师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于是,在他们眼中,文言文的教学就被简单的定义为背诵和翻译,一切以课本为主,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课外内容的补充和提升,从而导致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状,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最大的闪光点其实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古文化,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吸收、传承这些古文化。如果仅把教学的重点局限于字句的释义、文段的背诵,那其实就背离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初衷,成了舍本逐末。

2.教学形式过于死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一直在号召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需要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然而,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单方面的灌输和讲解,学生则是马不停蹄地做笔记,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不仅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良性发展。诚然,文言文的学习和现代文不同,在理解上学生往往更困难,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主动权的转移,学生其实更需要发现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为了寻求一个答案。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改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文言文的情感陶冶功能。从本质上来说,文言文也是文,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我们的学习是为了理解,字句的释义的确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但这其中的深意却需要我们经过仔细的推敲和揣摩才能真正理解。而我们往往注重它烦琐的语法和词意的变化,忽视了它背后的人文价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常常困惑为什么要去学习了解“古人”的世界。但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情感上都是想通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背诵和释义为主的教学观念,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2.提高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真正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改变在学生们心目中单调乏味的印象,让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其实大多数文言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我们不妨利用这些内容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契机,让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具有吸引力,让学生自动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另一方面,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呈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如果要深入地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文化价值,那就必须要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底蕴,包括它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我们很难从课本里面简单获取,这就需要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增加课外内容的阅读,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更多体系内容的了解、体会、揣摩,学生才能真正把文言文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背诵,这是对文本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3.改变教学标准,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判断文言文的教学成果时,我们需要跳出“分数、成绩”的简单定义,看学生是否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去阅读、理解新的篇章。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并不只是为了某一个文章或者某一个故事的简单传递,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课堂的内容和时间毕竟有限,只有培养学生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够帮助他们在之后的文言文学习阅读过程中事半功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与教材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或者是与教材情感相当或相反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比较,不要把教材单独割裂开来,而是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可以体会相同的汉字在不同文言文里的不同意义,也可以了解同一种含义在不同文章里的不同表达,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文/荆立辉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着重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做出一些探讨,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这些作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实施策略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约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但是目前据笔者的了解情况看,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逐句解析、学生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极为单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重点谈一下。

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多数都是先把重点字词标注好,然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学生只要记好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缀成句子,并且死记硬背出来,那么基本上就已经初步完成教学。而学生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形式只是两点:记笔记和背诵。至于学生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关注,而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极为简单:背诵和默写。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别于传统的含咏玩味,又有别于现代的赏析品味,是把古文教学狭窄为简单的知识再现。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比如,《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朱子家训》等等,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教学生阅读。而不必仅局限于课内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这种“炒冷饭”的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胃口,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初中语文课本中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词语的掌握不够形成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思索和验证,觉得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改进,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是短小精悍、内容精美的文章,比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古文中的典范,这些文章语言精练,文质兼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句式整齐,整句和散句结合,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如果能从文言文的阅读入手,体会文言文的妙处,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余映潮老师上的《三峡》就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他提醒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在文中每句话的第一个词或第二个词的后面,都需要略微停顿一下,这样读出来就很有节奏感,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整篇文章就是这样的特点,每起一句话,开头的第一个词语,都要读出停顿来,这样文章读出来就很有节奏感。据笔者看来,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值得一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文言文变成有声音的文章,在读中品味、鉴赏和体会。

二、落实字词的积累,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对于古文教学,加大学生的字词掌握量无疑是重点。学生没有大量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想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只是空谈。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有很多古文名著和短小的散文精品集,如,《岳飞全传》《杨家将》《呼家将》《隋唐演义》《七侠五义》《镜花缘》《古文观止》等等,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三、把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教学融为一体

其实,文言文虽然短小,但值得玩味的字句还是很多的,比如余映潮在教《小石潭记》中,在体会写景之妙时,就用了十八个“清”组成的词语,来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各种景物的特点,这样教学既内容十分紧凑,又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用词的精当。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结合诗歌来阅读,又可以当成散文来赏析,有的还可以当成议论文来讲解,所以只有把握住主要内容,充分挖掘发挥,才能使文言文的教学更丰富多彩。

总之,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远去,对当代的学生来说,文言文近乎半门外语,我们在弱语境下学习,只有依靠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只有通过严谨的治学、积淀丰实的资料、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新区第一中学)《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方法很多,有时可以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比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讲到“往来无白丁”一句时,这个“白丁”到底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平民百姓”呢?学生争论起来。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讲了“目不识丁”,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一讲,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印象深刻,而且非常有趣。当然这需要教师广泛阅读,有广博的积累,要能自己善于体会知识的趣味性,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乐趣。

二、着力于诵读积累以悟“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着力于记诵积累以悟“文”。但未解其义未悟其文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悟“文”呢?

1.反复诵读以悟文意:一读读准字音,解决文字障碍。明确通假字要读本字字音。二读出句读。正确地进行朗读停顿,三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2.通读全文以悟文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文本的初读、再读和品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感悟历代迁客骚人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

3.疏通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以悟文意。

三、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前者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三要三不要”: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不要越俎代庖把很多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事,都由老师和一些辅导资料给帮忙代劳了。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一字一句讲解,面面俱到满堂灌输,惟恐漏掉一处。三是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要题海战术,答案再现。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如“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还有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种情况不大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我经常让学生把文言文改编成记叙文,告诉学生改写文言文要把握原文的主题、感情基调、背景,对人物生活的环境、心理活动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可以作合理的补充,或进行细致的刻画,通过联想想象,使情节充分展开,对原文提供的信息非但不能缺失,而且要充分利用。如教学完《与朱元思书》,引导学生抓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句进行想象。这句话既写景“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又把读者带入无尽的空间,船还在前行,前面还有无数的美景等着你去欣赏,真是言尽而意无穷啊!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文言文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但这一部分的教学枯燥,文言知识学生不爱学,学起来索然无味,老师则没有生气,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那么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呢?

第一,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不能学以致用,离我们太远。第二,老师教学单一,没有活力,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老是单一翻译课文,然后背诵,再归纳文言知识点。

第三,单纯追求课堂结构的完美,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也是造成高中生文言文基础差的原因之一。我们一些老师讲授文言文新课文时,目的不是追求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而是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气氛的热烈,本末倒置,持别是一些公开课,简值是表演,华而不实,令人担忧。不去结合文段详讲字词句的知识,而是抽出几个字词,让学生去分组讨论、再提问,课堂气氛热烈,似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教学改革精神,但学生一节课只记住几个字词的意思,有时,我真不明白老师讲课是为了教学改革呢,还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以这种方法讲文言文新课文,四节课传授的知识比不上串译式讲授法的一节课的内容。

第四、轻视诵读、轻视文本是造成文言文基础差的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文言文是另一种语言,同现代文相比,除字形相同外,字词句的用法相差很大。实践证明,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多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才能记牢文言文字词句的意义用法,才能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少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即使有也是一种点缀。譬如只读一段美文,或只叫一个同学朗读,很多老师喜欢抽出几个所谓的重点字词句来讨论来讲解,或花很多时间大谈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但是他们不屑于把字词句放到文章中来讲授,不喜欢给合文章的段落分析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只喜欢作科学主义的切割和分析,结果,学生只掌握一些死知识,读不懂文言文。在教授文言文新课文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朗读文章,讲解知识、欣赏思想感情及写作技巧时,应该不能脱离文章。此外,还要督促学生在早午晚读时间朗读文言文,只有经常读才有可能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怎样应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呢?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以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文言文教学,也应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达到自能阅读的目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以“学生自读为中心”文言文“四读”教学法。

一、教师引领,学生朗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认为解惑是大事,重在质疑问难,这是不错的。但读顺读畅课文,是小事吗?离开“知句读”这一步,何来“传道受业解惑”呢?文言文重语感,重朗读,但必须以“知句读”为前提。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来,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对句读的感觉。因此,领读、范读是少不了的。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把课文读顺读畅了,他便能对文章获得初步的感知。作为第一步的“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朗读,目标是: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

二、借助工具,学生自读

学生对一篇文言文,读顺读畅了,获得的初步感知往往错误百出。如果教师急于指出错误,要求学生理解,这不利于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联系已学课文中掌握的词义,自己去读。借助工具书,联系旧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时,离不开这一步;即使是古文大家,也经常用这一方法,以求证自己对字词句义的理解。这第二读的目标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通过复述,可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有所了解。

三、老师提升自身的素养,在每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老师都应该多拓展课外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加学生的兴趣。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桃村中学王向阳

文言文距今年代久远,与现代文在语法和语境等方面差异较大,导致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综合这几年的中考文言文试题,可以发现有这么几种题型:一是解词,即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以直接解词和选择两种答题形式呈现;二是翻译句子;三是划分停顿;四是分析人物形象;五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大的方面来归纳,不外乎是对“文”和“言”两方面的考察,字、词、句的翻译属于“文”的范畴,句读、人物分析、主题把握则属于“言”的范畴。

寒假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检测部分共设计了五个小题,第10题是解释三个实词,11题是关于文言虚词“以”字意义的选择,12题是翻译句子,13题是分析人物形象,14题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试题比较典型,学生得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诚如批卷老师在试卷分析中提到的:“学生对较高难度的文言文解读能力还是较差……”

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是当前文言文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文”“言”结合,培养语感

“文”与“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目前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误,或者说对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最大的问题,是这两者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有“言”无“文”,只关注字音、词义和语法的讲授,将活生生的文言文作品剥离了鲜活的血肉,只剩下风干的语言标本,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无趣;二是跑到另一个极端去了,有“文”无“言”,热热闹闹一堂课下来,学生脑中空空如也,这种课是架空

了的课;第三种是简单的“言”加“文”,表现形式是先“言”后“文”,把“文”强加到“言”上去,而不是从“言”内体现出来的。文言文教学要教到位,“言”和“文”一定要结合在一起。关于这一点,前年市教研室在我校举行的公开课中,以唐家泊老师的一节《唐雎不辱使命》,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导。课后很多老师有顾虑,认为重视了

“文”以后,这个“言”以后怎么考呢?担心学生经不住考试。所以,现在很多老师上文言文,仍然采用串讲的方法,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把每一个字词都落实了。很多串讲的内容,其实是注释的重复。但是串讲一定就经得住考吗?我们寒假测验中学生的得分情况就是最好的说明。教师自己在那儿发挥,其实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把文言文的魅力串讲得没有了。不把文言文当成文学作品来教,其文化内涵和底蕴对学生没有任何的熏陶和浸染,学生当然收获甚微。

怎样做到“文”“言”结合呢?首先是诵读。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和“言”结合的过程。把文章读通了,读顺了,读懂了,那么文章里的一些实词、虚词,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如果文章没读好,就把那些知识抽出来,老师讲得再多,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也是不稳固的。尤其是在赏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读出一种语感,领略到文章中透露出的文气,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胸襟抱负,从而把文章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文”与“言”的互相融合。其次,在解释字词句子时,如果能够结合文章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进行,“文”“言”结合的效果就更理想了。

《课程标准》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诵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诵读的培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情感,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

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朗读”的目的。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要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地体味、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

让学生把文章读好,在语言、语感方面形成积累,做到“文”“言”结合,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才能具备。

二、自主学习,分类积累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其实际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面我们提到了串讲的问题,其实我们并不是反对老师的讲授,老师所讲的,应当是学生看不懂、书上注释没有的,学生看得懂的,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和感受。而实际情况常常是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没调动起来,还没有进入文本,教师就先把文章里面的实词、虚词、特殊的语言现象全都罗列出来,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语法课,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何自主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学期初我便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样有了不懂的字词就会自己去查阅,不一定非得等老师给解决。平日的学习中,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联系已掌握的词义,就能自己主动去阅读。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句,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读不懂。

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猜读是阅读文言文的一种基本方法,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如读到某处觉得不易理解,可以姑且存疑。等读完了全文,联系前后内容,根据自己的猜想,从文章明确的语言信息中,推断出那些不明确的意义,就可以理解文章的大意。这种“猜读”能力的提高,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

欧阳修有诗云:“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这首诗告诉我们,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的积累。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授课时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指导:一是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二是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三是古代的文化知识。要在每篇课文的导学稿中,对上述重点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其次,在学习完所有的文言文后,要建立专门的笔记,“上下求索,左右勾连”,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或者画出图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分门别类地标在表中,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古文化常识的积累可单独开辟一栏,如有关文化礼仪的“避席”“长跪”,有关人物称呼 的“足下”“公”等。分类积累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有了文言文知识的大量积累,中考那一点考查就是小菜一碟了。

三、内外结合,学以致用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是实现文言能力迁移的最佳途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要适当增加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光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课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遴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章来进行练习。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后,就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出题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阅读大量的课外文言书籍,如《战国策》《世说新语》等,从中选优。

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除了上述方式外,还可以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假”和“狐假虎威”的“假”等。同时,结合《弟子规》《朱子家训》中,“疾趋揖”“恒念物力维艰”等语句的理解,增强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把学过的文言知识运用到学习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文言文来写日记、进行写作练习。

“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有效地设计,积极探索创新,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园地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下载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存在问题:重视阅读分析,忽视文言基础知识;习惯于串讲,教学环节不清晰教学重点、难点不明确。学生文言知识不懂。不善于知识梳理。应对策略:(一)把......

    初中文言文做题策略教学设计(DOC)

    资料 初中文言文做题策略教学设计 目的:分类归纳文言文内容,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晰。 导入:我们学习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共31篇,而我们考试就一到两篇,当我们看......

    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策略

    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科目:语文 单位: 姓名: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摘 要: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摘 要: 听力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其教学实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但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问......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策略★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策略 文言著作和文章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但事实上,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传: 赖梅芳更新时间:2013-1-28 20:22:50 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典文学更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5篇)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直以来,听力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教师而言都会是一道难题。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词汇教学,使学生能读其音,辨其形,知其义,帮助学生使用科学便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