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育与婴幼儿亲子活动
美术教育与婴幼儿亲子活动
幼儿从2—3岁开始进入涂鸦期,涂画就成为孩子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自由游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用他们独特的图象符号表现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经常使用的涂画符号——线圈、散点、短线等,都在孩子涂画的过程中被赋予特定的意义,边画边自言自语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许我们无法看懂孩子的画,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却实实在在的获得了绘画表现的乐趣。
一、满足幼儿情感的需求,在涂画中感受绘画的乐趣
在幼儿刚接触课程之初,我们开始以蜡笔代替粉笔,以画纸代替墙壁,引导幼儿开始初步的绘画活动。在幼儿涂画的基础上提炼各种线条的表现,逐步开始组合点、线、面表达一些具体的物象。如在玩吹泡泡游戏之后用大小不一的圆形表现彩色的泡泡世界„„这些活动均在孩子们的生活和游戏体验之后开展,孩子们在美的生活体验之中,用自己的画笔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在满足绘画欲望的同时感受到美的绘画情趣。孩子们还为这些线条取了形象而富有童趣的名字——泡泡线、波浪线、长城线、螺旋线、面包线„„简单的线条也由此而情趣横生,变得有生命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最深的就是在涂画过程中的愉悦情绪,他们常常重复某个图象,或者模仿同伴的作品,甚至覆盖掉已经完成的内容,最后连他们也看不明白自己画了些什么,却能够滔滔不绝讲述,那种情感得到满足的快乐溢于言表。
二、在欣赏中体验美的绘画内涵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整体,虽然绘画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却折射出教育的整体价值。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绘画、培养其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也拓展着孩子观察、想象、思维、情感、人格、合作等能力的发展。由此,一幅儿童画的评价标准,绝非以其外在表现形式可断言,更不能以“像”或“不像”来判断。很多时候,画面外的价值更为重要。用孩子的眼光理解孩子的作品,引导幼儿在欣赏中体验充满情感美的绘画内涵,是幼儿绘画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儿童画的可爱之处是在于成人无法模仿的稚拙和童趣,这一方面来自于孩子无拘无束的大胆想象,另一方面来自于孩子生理特点所导致的绘画表现特点。但孩子往往容易受成人的影响而把“画得像”作为自己绘画表现好的标准。
有一次绘画活动《夜晚的星空》,乐乐在画纸上用黑色画了一团乱七八糟的线条,在周围散乱地点出大大小小的灰点,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小朋友们都觉得这幅画糟透了,异口同声地说:“这画的是什么呀?全是黑色,乱糟糟的。天空中也没有星星啊。”乐乐觉的很委屈,低着头给大家讲那是他记忆中一次暴雨的夜晚。当时妈妈加班他和姥姥在家里很害怕,朝窗外看周围都是黑色的还打着响雷,天空中一颗星星都没有。他一直都没有睡觉直到妈妈回家他才感到不害怕,所以这次是他记忆最深的一个夜晚了。其它小朋友听到了都安慰他说没事的,并也开始自己联想下雨时的夜晚是多么黑呀,他画的很像之类的话也出现在他们的讨论话语中。可见要是了解了幼儿绘画创作的思维过程,我们就会感叹孩子的艺术表现力是多么的强,并为其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所打动。
三、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绘画的色彩 春天来了,我们带领幼儿到室外去观察树叶和小草,看看它们的动态。在晴朗的日子里,它们是那么嫩绿的出现在貌似干枯的树枝上和坚硬的土地里。夏天,我们和幼儿一起去户外郊游。看着遍地的花草和绿树,让孩子感受大地的勃勃生机。秋天,看着落叶轻盈地舞向大地;在大风呼啸的日子里,小草在风中颤抖,树叶随风狂舞纷纷落向地面;深秋时节,带幼儿看幼儿园看库里储的秋菜,感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并知道不久冬天即将来临;隆冬时节,带幼儿在雪中看雪花,在雪地上印脚印、堆雪人,感受冬天的乐趣。也许孩子们还不能完全听懂教师的描述,但他们却会在情境的感染下,用他们的心灵去感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感受四季的变换与魅力。在色彩练习时,老师选了四篇有关四季的小儿歌和五颜六色的卡片,先请大家聆听儿歌,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任选一张色卡。当他们把选出的同一季节的色卡放在一起时,马上,你就会感到春的清新、夏的炙热、秋的成熟、冬的纯洁。实践证明,幼儿完全可以从色彩世界走进神奇的美术天地。
四、让幼儿在观察中尝试美的绘画语言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我们借助情景化的过程设计来唤醒孩子的情感,用教师的机智激励他们主动去观察,并借机鼓舞孩子主动学习绘画表现技能,发现美的绘画语言,使孩子们在人文情感的熏陶下获得表现美的技能和情趣。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绘画技能的习得与想象创造的培养往往会成为一组矛盾,我们常常为是否示范提供范例而困惑,“教”得多了,限制孩子的想象和创造,使孩子的画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教”得少了,阻碍孩子的表现和发挥,使孩子的绘画技能无法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借助有效的教学指导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必须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再给刺激,使他产生对于知识的渴求,通过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成为孩子智慧闪光的过程。由此,把握“教”的时机,适时给予孩子技能学习的机遇,成为幼儿绘画教学最重要的一项策略。
让我们把关爱的目光投向孩子稚拙的画面上吧,那里承载着幼儿原创的灵性和美丽的梦想。相信在我们科学合理的呵护下,美术将激发那些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生命,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创造力将使幼儿一生受益匪浅。
第二篇:蒙氏教育与婴幼儿亲子活动
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设计的研究子课题·论文
《蒙氏教育与婴幼儿亲子活动》
哈尔滨哈锅实业开发总公司幼儿园
朱思葶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是她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正是这本书的问世,使她成为全球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
蒙台梭利教育法引进我国已有多年,蒙氏教育模式正在许多幼儿园流行。但是,蒙台梭利真正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精髓是什么,在许多人头脑里还有些模糊,也有些人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仅限于表层的理解和操作层面的模仿,凡此种种,对于真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及发展是不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儿童素质的综合培养和儿童潜能的全面挖掘。蒙台梭利根据儿童自身天然的特点以及成长要求,在自由与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达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的新教育理念从内质上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创新,她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和“内在智慧潜能”。这种“内质”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一、蒙台梭利: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1907年1月6日,意大利罗马的一个社区里,一个37岁的妇女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之家”,专门招收6周岁以下的幼儿。这是一群极端贫穷、衣衫褴褛的儿童,其中50多名幼儿的父母都是文盲。事实上,他们是贫困的和未被照管的儿童。生长在贫穷破落的家庭中,缺乏激励他们心灵的东西。他们营养不良,就像注定不能开花的幼芽,需要补充营养并得到新鲜空气和阳光。面对着这样的孩子,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却感到一项伟大的工作即将开始,并且她坚信将会获得成功。对于这些儿童,蒙台梭利做了大量的工作,用各种方式教育他们,开发他们的智力并成功地使这群儿童几年后都具有超常的心智,被培养成为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那崭新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教学方法,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产生如此惊人的转变的特殊环境是什么呢?是什么东西给了孩子们新的生命,并使这种新的生命的光辉扩展到整个世界呢?这种新的教育方法到底是怎样的神奇?谁帮助这群来自社会最低阶层的儿童找到解放他们心灵的方法?所有这些,都要归功于玛丽亚·蒙台梭利,一个伟大的女性。
二、蒙台梭利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儿童素质的综合培养和儿童潜能的全面挖掘。蒙台梭利根据儿童自身天然的特点以及成长要求,在自由与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达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的新教育理念从内质上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创新,她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和“内在智慧潜能”。这种“内质”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她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智慧潜能”的发展,及时发现孩子在各个方面的智慧潜能的自发倾向,并及时加以捕捉和诱导,使其得到强化和发展,如果这种倾向被忽略,则可能失去它们再出现的可能性。发现和测试孩子的智慧潜能,是教育者认识孩子天才取向的武器。但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造型的泥塑,教师和父母必须观察和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从他们智力的本质入手,训练他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能力。蒙台梭利提出的观点说明,那些智力出众的人,都是在改造某种状态 的同时,不断改造自身、自我发展的人。他们不但学习他人创造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他人的思维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得到最高的体现。1.1最佳时期。
从0岁开始的早期教育,是人的智能开发和训练的最佳时期。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剥夺了孩子这一最佳时期受教育的权利,对孩子的发展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如果完全剥夺孩子这一早期教育的权利,孩子的智能将被无情地埋没。1.2关键期和敏感期。
对孩子各种感觉训练和智力潜能的开发,有着(0—6岁)年龄段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如感知能力年龄段、语言表达能力年龄段、逻辑思维能力年龄段、艺术创新能力年龄段、数学计算能力年龄段、品质能力综合培养年龄段。不同的年龄段,就有着不同的孩子内质的挖掘潜能的任务和不同的训练方法。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懂得和了解这些具体的问题,根据孩子的年龄段,进行系统的、分阶段的、有侧重面的对孩子进行智力培训和潜能开发。1.3坚持持续性。
对婴幼儿的早期培养要坚持持续性,要把婴幼儿看作是连续发展着的个性,要看到这个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而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从而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积累经验,促进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婴幼儿智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1.4工作。
把儿童的学习活动寓以“工作”的含义。“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儿童自由选择作业,独立操作,专心致志,从而磨练意志,增强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激活孩子智慧潜能的焦点在于,不应当首先培育以知识为中心的能力,而应该着力挖掘和培养他们精神和品德的能力,孩子生来具有优秀的能力和潜力。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时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纪律训练,这样使得孩子的纪律和自由意识同步发展。1.5感觉训练。
通过感觉教育(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把感官作为心灵的窗户。婴幼儿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辨别它们,感觉训练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可以使婴幼儿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通过训练婴幼儿的注意力、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是他们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炼。还可以通过训练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正和改善。
三、新世纪早期教育新理念
跨入二十一世纪后,培养人才成为国际上密切关注的大问题,迎接人才竞争,缔造更先进、更幸福、更和平的人类社会,必须从提高人口素质抓起。这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大事,培育孩子成人成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人的一生受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最大,遗传赋予人在各方面发展的潜力,而环境和教育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催化、塑造人的作用。
近年来,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科研和实践,对人的自身心理、生理、社会发展获得了更为深入、广泛的了解,从而对怎样及早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加紧促进、提高下一代素质,提出了不少的新理念、新观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早期教育应从生命之初做起
早期教育应从何时开始?现今认为,0—3岁是早教的关键期。确切地讲,应该从受精卵细胞开始实施,直到出生后3足岁,包括出生前胎儿期与出生后婴儿期。
婴儿接受外界环境和教育的能力越来越强,受到环境中各种事情所给予的影响更为深远;体格、心理、智力、情绪、社交发展迅速,性格初步形成。我国传统观念认为“3岁看到老”的道理,也指明了3岁前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了解孩子是早期教育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先天气质也各不相同因此抚育方法要相适应。由于身心发展规律不一,快慢不同,风格各异,所以要注意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每个孩子的情感脾气性格不同,如反应敏感性、对父母依恋程度及与人交往态度等都不一样。培育者要与孩子多接触,常沟通,才能了解孩子,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家庭在早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最早、最亲、最密、最长。父母是开发婴幼儿潜力最重要的实施人。早期教育必须首先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并以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
早期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人类生活在群居社会,每个人必须进入社会,因此让孩子“做人”,不但要学会自己生存、生活的本领,而且还要具有进行社会交往和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能力。全面整体发展的人,不仅个人一生幸福,还能促进社会和平及社会进步。在对孩子的培育中,不仅要注重体质和智能的发展,还应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积极主动、不断向上、勇敢大胆、不怕挫折和困难;对自己自信、自强、自尊,对他人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和宽容心,感情丰富、道德品质优秀,遵纪守法。对孩子发展顺其自然,加以引导 1.整体开发和谐地全面发展
孩子是完整的一个人,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在不断成长中。因此,在早教中要身心兼顾,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使之获得平衡和谐的全面发展,不偏废。2.尊重孩子个体差异
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心声,如想什么、要什么、爱什么、什么动机、情感和态度等。根据孩子的特性,为其安排教育内容和环境,也可随时抓取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培育。
四、培养孩子从0岁开始 井深大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后来他致力于儿童早期教育研究,成为日本乃至世界上声誉卓著的儿童早期教育权威。他认为,天才不是天生的、遗传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后天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而且,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3岁前。
三岁以前的孩子,可塑性最高。因为婴儿在刚出生时,脑部组织还远没有定型,因此,婴儿将来会有怎样的能力,很大部分取决于成人的教育与培养。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只要在适当的时期给予适当的教育,都可以成为具有充分智慧和良好个性的人。当然,如果培养方式不当,孩子的发展就大不相同。
人的脑细胞在婴儿出生后,随着智慧活动的开展,互相牵连、互相沟通。脑细胞之间的互相联结,恰好约在出生至3岁的时间。而且整个脑细胞的70%~80%,在3岁以前就已经完成了。当然,3岁过后,脑细胞还会进行其他部分的组织发育。但3岁以前的脑组织相当于电子计算机“硬件”部分,3岁后则是软件,如果3岁之前所制造的机体本身不好,到了3岁后再反复训练、运用,也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3岁前的调教方法非常重要,等到了幼儿园再教,为时已晚,就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期。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及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前是黄金时期。
一般来说,出生到2岁是感知和动作发展的最佳时期,这时可给孩子多听、多看、训练动作。2岁后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期,可教孩子说话、发音、学儿歌、弹琴等。儿童的早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年轻的父母千万不要错过。
0~3岁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关键期,而且井深大认为人的潜能应从0岁就开发,那么,从哪里着手,怎样开发幼儿的潜能呢?
总而言之,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操作性极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它不但完成了对婴幼儿早期智力潜能的挖掘,而且还在全面提升儿童的体能素质和智能素质方面颇有建树。
有效地实施早期教育是英才成长的奥秘所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而人类知识的得来是与人的智力水平分不开的。
人只有具备超常的智力,才能成为掌握更多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因此对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和教育,是使孩子走向成才之路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只有全方位地对婴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使孩子茁壮成长。
第三篇:亲子活动教案: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www.hoing.net
亲子活动教案: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八种亲子教育的指导形式:
(1)亲子活动游戏法:讲解目的、方法——家长指导宝宝游戏——教师观察。活动中强调:
A、创设丰富的活动:满足婴幼儿不同的兴趣。如:在活动中让宝宝利用各种纸盒、奶罐、易拉罐、碗进行垒高游戏。
B、同一活动内容不同玩具:满足婴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如:发展宝宝走的活动中,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推着球走、拉着呼啦圈走、用玩具引导宝宝走、借助楼梯来锻炼走。C、采用个性化教育和个别化指导方法
如:家长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用语言或者故事来引导宝宝进行游戏,并不是包办代替。如:活动《洗澡》。可以采用吹塑纸制作娃娃,用浆糊把娃娃弄脏,让宝宝们擦洗娃娃,并将娃娃擦干净。
如:语言活动由家长和宝宝自己选一个故事内容并扮演其中的角色,再选用相应的道具,然后自选一个场地表演故事。
如:活动名称《五彩串》(19—27个月)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2、促进家长与幼儿的亲子情感。活动材料:吸管、小木棍、塑料弯棒、软电线、绳子。雪花片、各种珠子、纽扣、餐巾纸小桶。(2)游戏观察法
当婴幼儿在自然状态下游戏活动时,成人不加任何干预,只是观察记录婴幼儿的各种表现。记录的内容有:对游戏的兴趣、游戏的态度、持续的时间、使用哪些玩具等。(3)个案分析法
教师指导家长为婴幼儿建立个个案,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个别化了解。(4)电话访谈法
内容有 :询问宝宝在家情况、上周在作业在家的延伸活动表现、进展如何、解答家长的疑难问题、告诉家长下周的内容有哪些等。(5)角色扮演法
www.hoing.net
定期地举办角色扮演表演活动,激发家长开展亲子活动游戏的激情,丰富和挖掘亲子游戏活动的内容,提高了家长自编亲子游戏的能力,也积累了大量的亲子游戏素材。(6)专家讲座和讲座咨询
组织专家讲演团和定期开放咨询日,帮助家长解决实际教育中的疑点和疑难问题。(7)多媒体辅助法(8)案例辨析法
补充:幼儿园还开展了一新的知道方法,对0—3岁婴幼儿进行送教上门活动。活动须知:自带拖鞋、进门洗手、换上工作服、做按摩操、视听玩具、俯卧训练、侧翻。
第四篇:美育与美术教育
《美学与美育》课程学习心得与体会
学员:广州执信中学
汤仲伟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获美感教育。在学校里,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语文课,同学们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激发起向英雄人物学习的愿望;上音乐课,同学们屏息静听优美的歌曲,沉浸在梦幻般的音乐境界中,尽情地享受着美的愉悦;上美术课,同学们被各种绘画佳作所吸引,跃跃欲试;学校组织郊游,同学们面对着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内心洋溢着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这就是美育。美育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借助各种各样的因素,向教育者施加审美引响,使他们获得内心的愉悦,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因此,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强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这种体验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而得来。
作为一名普通的美术教师,我觉得美育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力求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美来,进而能以审美之心来看待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其品性,完善其情操。正如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所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单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指导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特别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理解美的构思、构图及美的形象、色彩和情调等,可以使学生从中体会美术作品等审美对象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性,并从观察、理解中感悟到美。因此,我在教学中尤为地注意充分挖掘美育内涵,搜集、选择、自制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或更丰富于教材内容的图片、光盘、多媒体课件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和体会,为美而感动,并自然而然地将这些艺术形象铭刻于记忆,转变为审美实践。如在指导学生欣赏梵高的作品时,通过火热的色彩体验大师对生活的执著和热爱,并鼓励学生利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心情。也就是说在观摩欣赏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挖掘审美对象与历史、科学、心理、哲学、宗教、民俗、体制、建筑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积淀下来的美学因素,使他们逐步站在美学的高度审视自然与社会之美,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美学熏陶、获得情感与理性的飞跃。
2006-12-12
美育对人的重要意义
启迪智慧48.33%、提高生活品位59.47%、修身养性61.6%、提高审美能力61.69%、提高艺术修养66.37%。
此题重在考察对美育与人的发展的认识。现代美育论在注重审美素质培养的同时,更注视美育的人文性功能。认为,“美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和内容,有其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规律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培养完善的人。(1)” 中外的美学家说过,“'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梁启超)(2)。“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审美需要是人的生命的需要,审美体验是人的生命的体验,因此,爱美就是爱生活、爱生命。美育教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所以这是一种着眼于生命的教育,它通过对生命中审美活动的激发与引导,使人加深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使之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即最大限度地弘扬人的生命价值,并充分利用它创造新的社会价值,从而提高生活的品位和生命的质量。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美育通过审美的方式感化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式,而审美也是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
但两者又是有着区别的,美育不仅仅通过艺术进行,而且也通过自然和社会等方式进行。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为着审美教育,而且还为着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如音乐家、画家、舞蹈家、戏剧家等。
开展美育(含艺术教育)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的素质
美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素质的某些特殊要求。从教师的回答来看,将“较强的审美能力”排了第一位(75.28%),以下依次是:丰富的情感(56.57%)、高尚的品德(54.79%)、拥有至少一种艺术表现技能(43.21%)。
上述结果值得作进一步分析。美育的直接功能是提高人的审美素质,这必然要求美育教师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美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完人教育,因此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真挚、高尚的情感,如爱祖国、爱真理、爱他人、爱生活、爱自然、爱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如正直、真诚、善良、宽厚、自律等;总之,美育要求教师更具有审美示范性。相比之下,对于多数非艺术学科教师来讲,是否具有一种艺术技能反而不是那么至关重要的(有,当然更好)。从以上数据来看,有必要使更多的教师认同上述观点。
第五篇:美术教育与德育
美术教育与德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教育最关注的问题,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所谓育人就是要使个体的身心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都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应该把传扬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最基本的职责之一。在艺术教育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势在必行。
美育是德育的中心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旨在使学生实现潜在的能力,成为世界经济中具备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军和公民。并认为缺乏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法国的许多学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艺术对他们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见,艺术教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广泛而高度的重视。我国也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内,确立了美育在我国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确立了艺术教育中德育、智育的重要地位。
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在美育中通过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从而成为艺术教育中重要的切入点。美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艺术对于道德的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生活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成为这样的人:厌恶一切丑陋的的东西,领会一切美好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
二、在德育中导入艺术教育,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是单一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由于艺术教育能激发人们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的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精神上得到享受的同时,从而在人品性格上也得到升华。艺术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己经提到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德才兼备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人光有才而无德是肯定不行的,会对社会起到反作用。历代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孔子的“六艺”教育中将“礼”放在首位,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德育先于智育”,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和概念之中——道德。”可见道德支配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行为准则。美术教育正是传授、转化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人们获得心理享受和精神安慰。艺术的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不弱于说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