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语用理念的小学写景类记叙文教学策略
基于语用理念的小学写景类记叙文教学策略
【摘要】在语用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小学写景类记叙文时,要特别注重语言的积累品味,挖掘言语形式,设计“语用”练习,由扶到放指导学法,找准节点,升华迁移。
【关键词】语用理念;小学;写景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明显,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用”方面。首先,语文是用来学习语言文字的。多少年来,语文承载了太多的重负,如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思维创新,语文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实际上让学生更多地失却了和语言文字亲近的机会。其次,语文是用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多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强调“理解课文内容”,却忽视了语言特色的欣赏,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虽然很关键,但“语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当然,语用要以理解为前提,语用也应该是理解的最高层次,学习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其语句凝练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感情强烈感人,意境深邃悠远。在语用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这类课文时,要特别注重语言的积累品味,挖掘言语形式,设计“语用”练习,学法的指导,习作迁移。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为例,谈谈“语用”理念下写景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一、品味精妙,积累词句
(一)品析词句
品味是一种高质量的体验,它能准确、真切地感受到言语的深层意蕴和情味,反复品评,仔细玩味,能使学生形成准确的语言感知力。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时,让学生理解 “五彩斑斓”可否换成“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教学“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这个句子时,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重点体会“顶”“漾”字,“顶”的意思是小鱼没有顺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漾”是水轻微地动荡。这样抓住动词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用语的准确。
(二)积累词句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跟许多其他学科一样,语文学科不能一蹴而就,它特别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教学中,对于优美的词语“一碧如洗、五彩斑斓、清澈见底、热闹非凡”这些词语,让学生了解意思后,将其抄写于积累本上,便于随时翻阅和应用。
二、体悟形式,巧设练习
文章语言的美,是通过怎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就是所谓的言语形式,写景类文章中无论是作者的用词、句式还是写作手法都可以作为语用训练的切入点。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从词的层面针对“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句,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运用练习:银灰就是像银子一样的灰色,那么橘黄、血红、绛紫呢?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些词的构成方式之后,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表示颜色的词语?
从句的层面上,结合“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这句,学生先自由地说一说秋天都有哪些代表性的特点,用“九月,从 开始,的秋天也就来了。”继而拓展到说话练习“三月,从 开始,的春天也就来了。”“十二月,从 开始,的冬天也就来了。”
三、指导学法,半扶半放
写景类文章语言精美,手法精妙,教学过程中要?B透学法指导,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特色,而且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实现学习方法和语言运用的迁移。
(一)学法迁移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懂特色段,把握读懂特色段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朗读、感悟,发现规律,最后放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加以运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二、三、四自然段都是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来组织内容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具体景物刻画得更加形象,描写了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的不同特点,而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最为吸引人,所以笔墨较多。所以,这三个自然段的教学,完全不必平均用力,可将第四自然段作为重点段来处理,而二、三自然段,则以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教师通过检查鼓励即可。
(二)“移植”语言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让学生对语言进行充分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北大荒的秋天》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究竟有多么美呢,你能用上课文里的语言把它说给不了解北大荒的人们吗?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进行了课文语言的仿用训练,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写景类记叙文准妙语言的积累和内化。也可以通过小导游的方式来介绍北大荒的天空、小河以及原野和北大荒的物产。
四、找准节点,进行仿写
写景类文章的语言中有很多传神的字眼,优美的词句,独到的表现手法……阅读的侧重点也应成为仿写的对象,所以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仿写第四自然段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段围绕“原野热闹非凡。”这一中心句组织内容,整个段落呈现总分结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大豆和高粱富有人的情态,可设计以“课间操场热闹非凡”等为中心句的仿写练习。
总之,在小学写景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孩子们读懂作者描写了景物,还要引导学生去体味优美的词句及精妙的构思,培养语感,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编辑:龙贤东)
第二篇:写景记叙文
写景记叙文
一、学习抓景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同学们,地各有貌,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景物,○2“清晨,江面上格外平静,碧波荡漾,银光闪烁,海鸥在江面上展翅飞翔。此时,我总爱伫立在江堤上向北眺望吴淞口,那一望无际的江面,水天相连。抓住特点写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请看以下片断,想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的。
1.出示“夏日的中午,万里碧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些白云,有的几片连在一起,像海洋里翻滚着银色的浪花,像层峦叠嶂的远山,有时在一片银灰色的大云层上,又飘浮着一朵朵大小不
一、形状不同的云朵儿,就像岛屿礁石上怒放的海石花。”这个片断作者是抓住了白云的形状、大小进行描写的。
2.请同学们再读以下几个片断,看看这几位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的?
①“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色彩绚丽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从而反映了火烧云的美。
②“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驼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栎树、羚羊、驼鸟、小河、鲜花的数量进行描写的。
③“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杆。甲虫‘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青蛙、啄木鸟、甲虫发出的声响进行描写,反映了小音乐家扬科对音乐的喜爱。
3.写景除了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这些方面进行描写外,还可以从那些方面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呢?还可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例如:
①“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棵大榕树好像在把它全部生命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描写作者抓住了大榕树枝繁叶茂中所表现出的神韵进行描写,使我们感觉到她充满了生命力。
一陈清风拂来,猛吸一口新鲜空气,顿时令人心旷神怡。江堤边的树林里,鸟儿清脆的叫声此起彼伏。一群老人在堤岸边散步,打太极拳„„当阳光撒满江面的时候,江面开始沸腾了。你看,那大小船只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机帆船的马达声、大轮船的汽笛声,江浪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支雄壮的交响乐。“呜“的一声汽笛。一艘万吨轮由远而近,所到之处涌起两排巨浪,呈八字形,像两条白龙朝两面三刀岸滚来,浪花扑打在江边的岩石滩上,溅起一簇簇白花„„傍晚,夕阳把江面映得通红。此时,我和小伙伴们总爱到江边的岩石堆上捉螃蜞。一个傍晚可捉二、三十只。晚上,沸腾的江面恢复了宁静。这时,停靠在码头上的万吨巨轮灯火辉煌,和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把船边的江水也映红了。江风阵阵,迎面袭来,驱散了夏日的暑意。”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江面从早到晚的变化,写出了江面特有的美景。
○3我们的教室和操场中间,有一条甬道,甬道两旁是两排齐刷刷的梧桐树。春风给它满枝叶苞,点点鹅黄,片片嫩绿。夏日,一张绎叶就是一个绿色的巴掌,托着一轮骄阳。一棵树就是一把漂亮的遮阳伞,树下清风习习。梧桐美在秋天。每天中秋过后,几场秋雨。几阵秋风,把那叶子染成锈红色。此时,蓝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高空,秋阳淡光,梧桐白白的躯干,红红的树冠,显得分外娴静、妖娆,优雅、庄重。走在这甬道上,置身在画图中,沉浸在恬适的氛围里。不必可惜,西北风一夜刮尽树叶,那遍地铺金,不正象征这金色的丰收季节吗?冬天,梧桐粗壮的树干,光秃的枝桠,倔强地挺立在那里,顶严寒,斗风雪。看到它,缩颈袖手的人会挺起胸来,凝视它的身影,会油然而生敬意。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梧桐树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反映了作者对校园梧桐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要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四、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本次作文:
一、描写公园,或学校、小区的小花坛,或者是一处你喜欢的景点。《好一幅美丽的美景》《这儿真美》 指导:
观察花草树木时,要注意:
一、抓特点。花草树木,或美丽,或长势旺盛,或形态奇特,观察时一定要抓住它们的特点。
二、仔细观察,动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它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用眼睛去看,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听一听风吹过时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一些甚至可以去尝一尝它的味道。
三、情景交融,充分发挥想象,抒发自己对花草树木的感情。观察假山、流水,要注意
观察假山的造型。观察水的颜色,倾听流水的声音。同时要加以想象,把自己的感情融合进去。
如: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楚地看到湖底游动的小鱼。远处,一只小船在湖面荡漾,送来层层涟漪,犹如满湖的珍珠在闪光。
描写景物的同时不要忘记对游人的描写。题目:《美丽的公园》《好一幅迷人的美景》
第一段:引出要描写的景物。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对比衬托。第二段:描写观察到的美景。
1.描写看到的花草树木、假山流水(详)
按一定顺序,抓住主要景物重点描写。动用各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写。2.写一写游人们在美景中的活动(略)
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要和景物紧密联系。第三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可以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总之是为了赞美景色。
二、描写夏天的夜晚的美好景色。《夏夜多美》《迷人的夏夜》 指导:观察夏夜的方法:
1.抬头看夜空。月亮星星像什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2.往前看,往四周看,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用哪些词语和休息方法能写出它们的样子?
3.侧耳听一听,你能听到哪些动物的叫声?它们是怎么叫的?哪些拟声词能描绘出?
4.它们的叫声像什么?它们的叫声合在一起,像在干什么? 小贴士:
1.按顺序写。2.发挥你的想象力。题目《夏夜多美》《迷人的夏夜》
第一段:开头,引出夏夜。可以是对比式,可以开门见山,注意扣题。第二段:描绘夏夜美景。
1.按一定顺序描绘静物。(星星、月亮 植物、露水)2.描写动物。重在声音的描绘和对声音的想象。
第三段:结尾。可以表达对夏夜的感情,也可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也可以写夏夜公园、广场上的情景。根据自己的观察,按一定顺序,动用各种感官,发挥想象力,运用恰当的词句和各种修辞方法描绘美丽的夏夜景色。
三、描写夏天下雨时的景色。
题目:《夏天的雨》《夏天的精灵》《突如其来的雨》 指导:
一、观察,抓住风和雨的特点。
1、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
2.下雨前天气是怎样的?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什么情况让你知道接下来马上要下雨了?这时,人们又会有什么表现? 3.回想一下下雨的过程:
形状:雨滴的大小会有什么变化,如刚开始时如牛毛,渐渐地形成雨帘,变成倾盆大雨。
声音:由小变大,可以用一些拟声词(哗啦啦、啪,啪,啪)描绘出下雨的苍劲有力、迅猛。
闻一闻:雨中你会闻到什么气味?
4.突然下这么大的雨,在做着各种事情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5.在这样的雨天里,会有怎样的景物变化呢?如:大树、小草、花儿··· ··· 6.过了会儿,雨渐渐停了,雨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场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植物带来了哪些好处呢?经过雨水的滋润,此刻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注意动静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静物处于静态和动态时的特征和谐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才能使文章中的景色特点“活”起来。
如: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雷声也消失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外面,发现一切景象生机勃勃,绿叶上的灰尘被洗干净了,鲜花洗过澡之后,欣然怒放,青蛙从小河里跳了出来,“呱呱”地高声欢唱着。
三、大胆地想象并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是文章更有生机。
描写景物时要在字里行间加上自己的感觉,并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题目:《夏天的雨》《夏天的精灵》《突如其来的雨》
第一段:开头,可以用俗语开头,也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出要下雨了。第二段:描绘下雨的情景。
写雨前、雨中、雨后,写出雨的形和声,并写写雨中的人物、植物的变化。(可以分成三个自然段)
第三段:结尾,可以呼应开头,表达感受。也可以总结全文,表达对夏雨的感情。
第三篇:记叙文写景
写景类记叙文知识总结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山中访友》;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溪水》、《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①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②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③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④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山中访友》,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写景的顺序一目了然,井井有条。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如我们学了《山中访友》,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
典型例题分析
考 点:
1、给文章拟标题
2、关键词句的理解
3、对文章情感分析
万花溪绕着我们的村子,流着,流着。它是点苍山的一条溪流。它的溪水里,永远漂载着好看的花瓣。
溪水是香的,甜的,冰凉的。当点苍山的冰雪刚开始融化,它的溪畔,已经开满了鲜花。
这时候,我喜欢提着小花篮,来到溪畔。闻闻这朵花,闻闻那朵花,我和花们说悄悄话。你好,山茶花!你说,你的小脸,是在那个下霜的夜里,冻红的吗?还是你早起迎接太阳,早霞亲你,你害羞了?山茶花,别只顾笑,你倒是把你的秘密告诉我呀!你好,马樱花!你好,含笑花!哟,杜鹃花,叶上花,金银花,龙胆花,剌苞花,太阳花,地丁花,猫脸花,蝴蝶花??你们都好呀,万花溪畔的花朵们!你们有什么喜事?你们为什么这么喜气洋洋?哟,你们已经寄出了芬芳的彩色的邀请信。你们的客人,蜜蜂和蝴蝶,就要来了。难怪你们这么忙,难怪你们这么喜气洋洋!告诉我,万花溪的花朵们,你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色彩?蓝色,红色,黄色,白色,紫色??你们打
扮了飘香溢彩的溪流,你们给我们的村子镶了一道花边。看你们笑得前仰后合,你们的家族多么快乐。你们喜欢多种多样的色彩,你们喜欢开出多种多样的花朵。
哟,万花溪的花朵们,告诉我,你们是大地妈妈的儿女吗?正像我们小娃娃,是妈妈的儿女,妈妈的花。我想,你们一定是大地妈妈的儿女。只有大地妈妈,才有这么多,这么美丽的儿女呀!1.请你给这篇优美的短文拟一个标题。如果你感到无从着手,就要细读文章,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或许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你会发现,文中的某一句话、某几个词,会帮你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2.仔细阅读跟山茶花的对话,作者就花的什么方面对山茶花说话?这段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万花溪畔的花朵们”和“万花溪的花朵们”,两种称指的含义完全一样吗?说一说你的理解依据是什么。
4.从全文看,作者通过跟花的对话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5.请根据“蝴蝶花”这一名称,想像这种花的形态色彩,然后,请你对它说一段悄悄话,并把这段话写在下面。
我的学习收获:
感悟自然 考 点:
1、揣摩关键词句的语境义
楼房越来越小,天空却越来越小;道路越来越宽,车速却越来越慢;人口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躁动、喧嚣的年代和社会。可是,再回首,透过诱惑的荆棘和纷乱,还是能发现一小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还能够感悟自然的心语。
清晨,灿烂的太阳为我升起,照耀我那本已没有感悟的心灵,让我再次体味人生,品味生活。生活由于阳光的灿烂而灿烂,由于自然的感悟而丰富多采。湛蓝的天空是我心灵散步的所在,千姿百态的白云是我来不及采摘的绚丽花朵;空中飞过拖着哨音的鸽群将我的思绪带向远方。
月明风清,白云浮动,微风徐徐,柳丝摇曳,光影斑驳,徜徉在银色的月光中,品一杯浓郁芳香、沁人心脾的清茶,聆听音乐大使们的或明或暗、或抑或扬、或隐或亮的妙笔心声,你不能不为这声音的文字而感动。那是一种超然和浪漫,更是唯美优雅的诗意和抒情。维也纳的森林带来诱人的清新,兰色多瑙河奔涌着异国的风情,伏尔加河的纤夫诉说着劳作的辛苦;黄河呐喊着中华民族的魂魄,春江花月夜荡漾着美景良宵,梁祝倾诉着凄婉哀怨的希望,二泉映月讲述着平静安宁和淡淡的忧伤。置身于浩瀚的海边,感悟大海的灵魂和大海的诗篇。夏目的大海浮躁、喧嚣,像是要驱走难挨的酷暑;春日的大海’陪静、安详,像美丽羞怯的少女,在憧憬美好的爱情王子的到来;秋目的大海开阔、高远,像成熟的少妇以平和的心情品味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冬日的大海深邃、悠远,像不惑之年的男人,刚毅、清醒被赋予责任和义务。
在细雨蒙蒙的时节,散步于江南水乡的小城,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是艺术的完美再现,陶冶着你的情操。岸边的柳丝是少女飘逸的长发,风情万种;翠绿欲滴的竹林是少女婀娜的身姿,撩人心魄;脚下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亲切温馨,是通向自然的幽径;偶尔水面漂过的乌篷船是历史的记录,载着鱼人的辛苦和希望。
漫步在山间的小路,岩壁上倒挂的不能称其为瀑布的流水,同样让我感悟到瀑布挂前川,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小溪微弱的涓涓流水,磨蚀着光秃岩石的棱角,日月轮回、年复一年,打磨出圆润的鹅卵石,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细水常流、滴水穿石,这样的生命也透着平静的辉煌和安详的灿烂。自然不因人类的延续而存在,人类的延续却离不开自然的存在。我用心感悟自然,自然也用心语回报我的感悟。我不带走自然的一苹一木,不带走自然的一山一水,我却带着自然的心情、自然的美好、自然的想像、自然的音容笑貌和自然赋予我的自然走进生活。
1.第1段中,“透过诱惑的荆棘和纷乱”,“诱惑”在这里的语境中具体指代什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心灵散步”,如何理解呢?
3.第3段的画线句子中,音乐被比喻成“声音的文字”,作者为什么会把音乐说成文字呢?你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吗?
4.可能不少同学在心目中都渴望经历一种灿烂和燃烧的辉煌,那么你赞同文中所说的细水长流的平静和安详的生活方式吗?说说你的见解。
5.文章结尾说“我带着自巷赋予我的阜攀走进生活”,你能理解这里的两处“自然”的不同内容吗? 我的学习收获:
课后作业 玫瑰树根
考 点: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辨识
2、概括文章的寓意
3、句子的作用分析 ①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②那里有黢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③据说还有别的:身材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④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一番话:“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⑤卑贱的树根说:“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里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的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⑥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做声,思忖道,等着瞧吧。
⑦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所说的延伸部分。
⑧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⑨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⑩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思忖 魅力
2.第②段有两个比喻句,它们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①本体 喻体 ②本体 喻体
3.第④段,细流遇到玫瑰树根,他的态度如何?
4.结合后文回答:第⑦段“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是怎么回事?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寓意。6.填入第11段横线上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呀!这怎么可能呢???”B.“天呀!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C.“天呀!难道是我错了???“D.“看来,树根是个诚实的人呀!??” 7.补上的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考点:
1、概括段意
2、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析作者的情感
①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个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里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②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里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③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一个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灵成熟起来。
④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挪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画,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在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更似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⑤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⑥小院的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直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趣。慢慢地说,小院成了大伙儿的小 院了。
⑦以后我参加工作,怕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孤单,想接她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母亲执意不肯,她说离不开小院,丢不下小院。从此,我想到小院,就想到了母亲的人生。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朴素得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献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捧给了人间。
⑧母亲啊,我也是您那小院中的一颗树呀!1.①段主要写小院的_______________,是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写的。
2.简要概括②段的段意,并找出五个表现小院的生命活力的词语。3.③段中,小院“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从文中找出这句话的根据。4.⑤段中说“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对这句话的含意怎样理解?
5.⑥段写香椿树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6.用波浪线画出⑦段中的抒情语句,并指出其深刻含意。
7.对全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别离在即
一片片宽大的黄叶被风驱动着,惆怅地舞蹈,把秋的颜色渲染的深了,而不绝如缕的细雨,吹奏着别离的笙箫。
别离在即。我和几位同事围坐在一起,浅斟低诉。听不见窗外的雨声,只有心瑟瑟地冷。平素相处,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刻骨铭心。其实友谊的种子早巳悄悄地植下,一旦离别,种子便骤然萌芽、生长,但心的空间太小,这份感情充盈而沉重。
此时记忆的每一扇门都被心海的风吹开,往事如昨,许多朝夕相处的细节又添了新的滋味。
记得我独自去边疆的一个县城出差,结束采访后早巳归心似箭,但因为没有买到车票,只好在县城滞
留了一天。我在县城唯一的马路上来来回回地散步,心被作客他乡的愁丝缠得紧紧的,一时无法解脱。
魂不守舍地回到宾馆,正听见服务台的小姐大嚷着找北京来的客人接长途。我抓过电话,那一端远远
响起了同事的声音:“你好吗?”这极普通的询问竟让我一时无言以对。原来他们通过县政府问到了宾馆的电话,为接通这个电话他们反复拔了十几次。我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和我讲话,问候、安慰、叮嘱,把我枯愁的心迅速滋润了,终于懂得若有一份动
情的关切相伴,天涯之遥也仿佛近在咫尺。
人生有几个声气相投的同事,真是一大幸事。遭到奚落嘲笑了,互相宽解,也就倏然减轻了心灵的负
荷;流泪过后会心一笑,轻轻抹去生活的枯燥和黯淡,天地也为之豁然开朗了。当我再次回首,那些共同欢笑共同流泪的的日予就亮丽起来了。
可我是永远的漂泊者,总以为真正的生活在别处,在远方,执意地要去找寻。我终于忍心拒绝了真情的挽留。
于是同事们为我送行。这是一场温情的辞别,如果人的心灵深处真有一块铜版,我将镌刻上这一瞬永恒的美丽。
握别时同事把理解和祝福留在我的掌心,秋风正紧,我却攥住了温暖。13.第一节景物描写表达了一种什么意境?(3分)
14.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不绝如缕():近在咫尺():
15.下列句子与“一片片宽大的黄叶被风驱动着,惆怅地舞蹈”的修辞手法相同的是()(3分)
A、不绝如缕的细雨,吹奏着别离的笙箫。B.此时记忆的每一扇门都被心海的风吹开。C.心被作客他乡的愁丝缠得紧紧的,一时无法解脱。D.秋风正紧,我却攥住了温暖。16.“出差边疆接电话”这一事件,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它在全文中属于 ;从内容来看,反映了同事们对远在他乡的“我”的。(6分)
17.结合“我”的职业特点来看,“我”为什么是“永远的漂泊者”?(3分)
18.最能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是()(3分)A、友谊的种子早已悄悄地植下。B.若有一份动情的关切相伴,天涯之遥也仿佛近在咫尺。
C.人生有几个声气相投的同事,真是一大幸事。D、当我再次回首,那些共同欢笑共同流泪的日子就亮丽起来了。
19.最后一节握别时同事的理解与祝福如果用古诗来表达,哪一项不得体?()(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C.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一 万花溪15.和花朵说悄悄话、花开季节的悄悄话、与花儿对话万花溪畔的悄悄话、花儿,请听我说??16.就花是红色与山茶花对话。作者把山茶花当成娇羞美丽的少女,把艳美的花朵跟灿烂的朝霞联系在一起,以奇特的想像描写,寄寓对山茶花的喜爱之情。17.不一样,“万花溪畔的花朵们”是指地面上的各种花,因为“溪畔,已经开满了鲜花”;而“万花溪的花朵们”还包括落人溪水的花朵、花瓣,因为“溪水里,永远漂载着好看的花瓣”。18.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19.围绕“蝴蝶”的形状、色彩,或赞或问,以想像丰富者为佳。
阅读二 感悟自然 1.“诱惑”在文中指代现实中对的名利的追逐,对物质享受的拥有欲望。(言之成理即可)2.“心灵散步”的意思是放下心中的俗念,在自然中去放飞自己的思想,得到精神上的宁静与满足。3.“音乐”之所以被看作“声音的文字”,是因为在声音和音符中渗透着音乐大师对自然的理解和生活的感悟,有丰富而又实在的精神内涵,而不仅是流动的音符。4.本题无论你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你说出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就可以了。5.两处“自然”,第一处“自然”就是现实中的自然世界,而第二处“自然”则是指从自然来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所领略到的一种美好恬淡的心境。(符合大意即可)阅读三 玫瑰树根1.cǔn mèi 2.植物根——黑色绳索 地下水的细流——颤动的亚麻纤维 3.挖苦树根丑陋。4.底下细流汇聚成地表渠水,流到地面上。5.如同只有黑色丑陋的玫瑰花根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样,只有那些卑微,粗笨,像土地一样被践踏的下层劳动者才创造了人间的幸福。6.B 7.篇末点题,揭示中心。
阅读四 香椿树1.干净 母亲的勤劳 村里人的夸奖2.嫩嫩的叶,昂着头,爬上,密密地,立了起来。3.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4.母亲讲的传说故事十分生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5.香椿树给人芳香和温馨,母亲也如此,她关心人,给人一种真挚的情,朴实的爱。6.抒情语句是:我想,„„捧给了人间。以物喻人,赞美母亲把纯真、质朴的爱献给人间的精神。7.说明“我”在母亲的爱抚下成长,也同样有着她的那种朴素的真情。
13、伤感、伤别(意近即可)
14、略
15、A
16、插叙;关心、安慰
17、作为记者,要反映新生活,必须不停地寻找。
18、B
19、B
第四篇:语用下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语用下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二 实 小 陈 立 风
语文教学必须进入隐藏在语义学层面的词义、句义、段义、篇义之后的“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权力、接触、情感、交谈方式等中。抓住这一点,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不让语文教学留于表面形式。其次,要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明白,语文教学要建构一种由“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权力、接触、情感、交谈方式等共同构筑的可贵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家园。抓住这一点,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灵魂。
略读是学生独立阅读的有效尝试,个体阅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和交流,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能力是学生阅读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只要教学得法,措施有力,它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
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课文怎么教?怎么学?教学中,有的忽视对略读课文学习的指导,略读课文成了自读课;有的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有的局限于让学生回答课文后的一两道题。同时,教学方法的千篇一律也使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要怎样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个人的思考:
一、找着力点
语文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抓住了“语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语言文字运用”六字上。“语用”将成为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 “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引导学生“略”中求“精”,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
二、融合运用
总是强调略读教学要讲究“简”、“略”,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适应,所以叫做略。” 可见,略读课文的“略”是指教师指导和学生所花的时间,而不是对课文的粗略理解。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和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三、迁移学法
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教师认为既然是略读课文就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要字斟句酌。课堂上,他们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如“蜻蜓点水”般掠过了事,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而出现“教似不教,读似未读”的无效结果;另一种却因为许多略读课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品析词句、朗读感悟、积累运用、入文熏陶……面面俱到,使精读和略读混为一谈。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
四、略重得当
比如《慈母情深》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略读课文。如何去处理这样的文章,精其所精,略其所略呢?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体会父母之爱。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想借助一个“酸”字,引导学生从而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个四个层面,寻找作者为何接过母亲的钱会鼻子一酸的原因。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比较学习的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且以读代讲,变化反馈的形式,气氛宽松,为学生提供了多听、多辨、多说,博采众长的机会。这样把话语权给学生,情感真正是由学生自己品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略读教学应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我的这堂课结合单元教学重点以及课文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感受慈母情深;重在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母爱的伟大!我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适情、适度,使得课文的感情、学生的感情、教师的感三者达到强烈的共鸣。
五、提高能力
“语用”教学,我们要做些什么?
1.加强汉字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多读、多背、多积累,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
3.以理解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为基础,从读学写;
4.让学生从课堂语言走向生活语言,进行适量的小练笔。
略读课文阅读的要求较之精读课文略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气氛显得轻松自如,这为师生的个性发扬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因而略读课应该是最具特色的语文课。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在略读课中熠熠生辉。聚焦重点
略中有精,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要恰当简略,要突出重点,要展现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取舍,要考虑“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使教学目标更为集中,这就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比如《和田的维吾尔》通过让学生找各段中心句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练笔学习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一夜的工作》我在执教本文时,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让学生找重点句写批注,体会作者真情实感。《金色的鱼钩》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把令你最感动的部分找出来,做好旁注,并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这一点展开教学。整堂课重点突出,紧紧抓住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的描写,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既感受了人物品质,又运用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好地落实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略读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样的教学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着力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略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大好时机!
语文课堂必须转型,思想必须解放,教法必须变革。真正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实处,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就是既关注写什么,又关注怎么写,既教言语内容,又教言语形式,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法。
第五篇: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写景类的文章一般具有这些特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独特感受。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相似的教学模式。所谓相似,是因为虽然同属于写景一类,但文章总是各不相同,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细节的处理上,一定要因文而异,适当调整。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其它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绝不能千篇一律。
模式的操作程序:
1、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写景类的文章,作者多是运用诗意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幅如画的景致。因此课前导入的设计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与文本相关的风景图画,并配以悦耳的音乐,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初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唤起学生进一步感受的欲望,为下一步深入文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整体感知,抓住特点: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让学生带着初步的感性认识自由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景物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条理,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默读批划,深入体会: 这一环节这样操作:设计一个可以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批划出相关的重点语句,有感情的朗读,仔细品味内容与表达方法。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全班交流,品读评析: 承接上一个环节的设计,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为重点,体会其中的内容以及写法,并选择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当点拨,并注意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入情入境,重点部分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5、回归整体,梳理写法: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句段将一篇文章深入理解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全文的学习过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更主要的是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的作者的表达方法加以系统地梳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作文打基础。
6、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片段练笔,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二、学生在阅读写景类文章时教师要注重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明确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景物类别;
二、理清层次: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移位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这时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作者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清层次;
三、体会思想感情: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世界。这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寓景于情,这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尤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写景类的课文,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情感,而情感需要堆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铺设情感基石,学生才能踩着石头,慢慢地走进文章的情景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那么,如何处理、把握这类课文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从中领略到动人心魄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呢?
策略之一:布置预习促求新知
教学写景类课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首先是布置预习,让学生带着知识基础走进课堂。在进行写景类文章教学前,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观察、搜集有关文本内容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等资料,以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激发阅读期待。
策略之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学写景类课文,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策略之三:读中想象 情感体验
对写景课文实施的第三个有效策略是边读边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情感体验。由于小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对写景文章的阅读与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进行这类文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那美丽的画面,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秋天的画卷里,融情于景,体验到秋天的景色特点。读中想象是教学写景类课文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读进去,再读出来
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篇章,语言优美明快,遣词造句生动形象,特别是琅琅上口的丰富词汇和巧妙而富有趣味的比喻句,给人一种百读不厌的精神享受,如何把这样的阅读感受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我想就是语文老师应该承担起的使命吧。为了实现这种传递,我想应该先引领学生读进去,再从语言文字中读出来。读进去——把心整个地沉浸在文章的美好境界中;读出来——初步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表达魅力。对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一、想着画面读课文,读进语言文字中去
1.提出明确的要求
读课文时,脑海里不能一片空白,要在读的同时闪现出画面来,想得越多,读得就越投入,体会得就越深!对于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种阅读体验应该及早地教给学生。所以,进入三年级下学期,我更加明确地要求学生:真正优秀的朗读不仅仅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能在眼前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长时间以来,每遇到这样的课文,我往往并不提其它方面的要求,只是提一个要求: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2.给予热情的肯定
边读课文边想画面,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否在想了,想到了什么,这些都是无法直观呈现的,那么如何评价学生读书的用心程度呢?其实,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可以告诉我学生是否读进去了,或欣喜,或悠远,或惊奇,或陶醉……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他们的心也跟着飞翔起来,孩子天生不会掩饰,他们在读课文时自然流露出的丰富表情就是我肯定他们的依据,“你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你想象出的画面,你把心放进去了!”“你的眼神让我和一起分享了想象的美妙,真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要求:想着画面读课文。
二、想着课文看画面,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没让学生接触文本前给学生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或者在接触文本后作为一种对学生的奖励而播放,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够科学理智,前者剥夺了学生想象的主动权,让接下来的文本阅读毫无期待;后者为了欣赏而欣赏,不再有进一步的探究,浪费了宝贵的视频资料。我认为,当教师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在学生已经基本上读进语言文字之中后再有目的地播放和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当然播放前也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
1.把看到的画面和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做个比较,不盲目地看
2.边看边回忆,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描绘了看到的画面
在看完视频资料后,学生的认识就变得感性起来,同时也丰富完善了自己的想象,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让学生意犹未尽,此时趁势把学生的这种情绪转移到文本中来,告诉学生:丰富多彩的画面能让人得到一种享受,但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弦的,还是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文字,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仔细来体会作者是怎么把这优美的景色用语言描写出来的!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带着学生来体会好词佳句的意境和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了。
读进去,让优美的景色吸引学生的视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读出来,让丰富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感受,滋润学生的心田,在祖国魅力无限的母语中熏染,拔节……
策略之四:词句积累 丰富语言
写景文章大多文字优美,词汇丰富,用语精当,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以丰富学生语言,丰厚学生文化底蕴,这是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策略之五:理清层次 学习方法
写景类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进行学法指导,渗透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进行美文美读的同时,获得写作方法的综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