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能力本位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
管理工程系 何明勇
[摘要]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像软件职业院校尤为重要。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融入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改革后的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高职教育的特色。[关键词] 高职院校 能力本位 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因为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本科式的理论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则是以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不可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要求,寻求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一、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的理解
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是要在课堂上操作的,在课外开展的活动,如果设计了不少项目,但这些项目都在课外完成,课堂上仍和以前授课方式一样,这不符合教改要求。所以项目设计好后,先在脑海里自己推演,如果能在课堂上实施,而且是学生主体,用这种方式上课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你的项目设计可能是对的,相反肯定不对。再次,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不是放任学生、更不是放羊。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在实施以前先设计好情境,教师先有一个推演过程,然后才去指导学生。如果教师没有一个提前的结果推演和过程把握,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可能会流于形式。
二、能力本位项目教学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熟练的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是现今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发现学生不爱学,不愿学的比比皆是。因此,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将能力本位项目教学法贯穿于计算机教学中
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做到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在课堂上教学设计上注重教学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紧扣学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在word中,布置一个任务,展示了每个企业员工工资表,每位学生都会用word中提供的表格工具逐一去创建,结果做了很久都没完工,然后将邮件合并功能介绍给大家,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再如在学习excel中,将2011年重庆市报考公务员职位的excel表格下载给学生看看,这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时间,学生在excel庞大的数据面前热火朝天起来,找了二十分钟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找完,这是将筛选功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excel的魅力所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能力本位项目教学法融入计算机课堂中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教师根据所授内容灵活设置情境,安排任务,组织生动有效的教学。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三)将能力本位融入计算机课程中
整个课程设置项目为联想公司产品销售记录,突出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项目、任务,课程内容展示如下:
学习情境1:认识联想公司产品
(能力目标:掌握计算机的相关部件及基本组成)学习情境2:搜索其它各公司产品信息及销售情况(能力目标:IE浏览器的使用及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情境3:制作产品说明书、促销海报及报价清单(能力目标:汉字录入及word的应用)学习情境4:制作产品销售记录及分析表(能力目标:excel的应用)学习情境5:制作新产品推介幻灯片(能力目标:ppt的应用)
三、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革新课堂改革思路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实施课程改革的方法和能力,促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要以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明白每一堂课自己在哪些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深入开展教学。
俗话说,能力改变命运。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知识才有力量”,我们要高瞻远瞩, 面向未来、面向国际, 培养出一批批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希望以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给《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带来又一个春天。参考文献:
[1]张梦娟,能力本位理念渗透中等职业教育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J],科技风,2010年18期。
[2]迟春阳,浅谈中职院校计算机的创新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2期。[3]陈心屹,过程性评价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3期。
第二篇:“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浅谈“案例教学法” 在中高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一、背景:
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文化问题上已达成基本共识: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使学生既习得目的语,同时也掌握目的语文化。众多学者都曾提出: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掌握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他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
虽然明确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大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文化内容多依附于语言教学之中,没有必要,也很难从语言教学中剥离出来。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就有必要开设文化专题课了,而过去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多以“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虽也有其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弊端。首先,从教师教学的难易度来分析,文化因素小像语言点那样容易讲清楚。其次,从学生接受度来分析,学生而对的是完全小同于自己母语文化的异质文化,仅凭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理解起来难度相当大,因而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在中高级阶段的文化专题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文化专题与提高语言技能巧妙融介,希望以此来开拓、丰富中高级阶段文化专题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 方法。
二、概念梳理:
我们现在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这场教法的改革仍在持续。众多学者如Lawrence, Lang,Kowalski,Shulman等纷纷著书立
说讨论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时至今日,哈佛商学院里已有超过80%的课程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基于各种理论和相关实践,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也各有侧重。柯瓦斯基(Kowalski)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f21它除了可以用来传授资讯、概念以及理论外,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思考、问题解决的技巧。舒尔曼(Shulman)定义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做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3]曼莎斯(Merseth)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包括大班级及小团体的讨论、案例里的角色扮演、或案例撰写。[4]哈佛工商学院也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同时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而国内的《教育大辞典》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而在教育学中,人们又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以往的应试教育使用的是脱离实际的教条式的学科教材,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敌人的考试方法。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条件下的信息传输主体单一化的格局(教材+黑板+粉笔)已经被打破,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传播主体,而且也不再拥有惟一的信息话语主导权,变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势在必行。
三、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阶段文化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从实践性来分析
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真实的案例素材,学生需要进入案例所叙述的真实情境中去体味、感悟,进而让学生进行仿真的实践操作。因此有人曾简明地概括案例教学的特征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去”。案例教学的这一特点与中高级文化课的要求小谋而介。从某种程度来说,针对留学生的文化课并小是单纯的输入性活动,而应是一种师生基于实际情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探讨。从这个角度分析,案例教学的实践性与中高级文化专题课的要求是相吻介的。
2.从互动性来分析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奉献并获得。因此,案例教学提倡“四个自由开放”,即自由设疑开放、自由思维开放、自由讨论开放、自由选择开放。这样就会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在案例讨阶段,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平等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案例”这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对话。案例教学的这一特点非常适介于针对中高级留学生的文化专题课。因为本课程针对的是处于异文化圈的留学生,文化课的目的并小是简单的单项灌输,而是在与其本国文化的对比讨论中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从这一点来说,案例教学法所营造的平等、互动的讨论氛围,正可以为文化专题课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从适用对象来分析
分析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强调在交流中学习,同时也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如果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会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是初级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案例小能较好地理解,那么也就无从讨论,案例教学法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在中高级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对于初级阶段有所提高,可以进行有效的讨论,因此引入案例教学是可行的。
四、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的优势
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以便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案例教学法主要以讨论为基础,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参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角色,使之成为问题解决者,而非只是文化课程的学习者。
(三)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可以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时并进。
五、案例教学法现存的弊病及其发展方向
尽管案例教学法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具备了诸多优点。但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彻底贯彻的难点。有下几个方面
在教师中有些人认为案例教学仅仅是以案例为媒介,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主要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把案例看作是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和补充,将其本质看作是简单的归纳法而不是发现法,自然就不能从案例中发现一般性的假说,更谈不上对假说的实证分析,这样的理念不能将学生实质性地由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此外,案例教学加重教学者负担,教师要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准备熟悉教材和案例。目前,适用于相关学科的经典案例有限,主持案例讨论对教师的知识和引领案例研讨的经验和技巧更是一大挑战。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 引领能力,而不是只能喋喋不休向学生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
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由于案例教学过分侧重于分析案例,学生主要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准备的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会使学生在案例讨论时陷人困境。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事先做出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准备不够充分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沉默寡言或发言偏离主题无法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亦或是出现完全相反的局面,发言内容过于分散影响其教学的主题。而且,案例教学课堂对班级人数也要有所考虑,人数过多不利于案例讨论。可现状是大多数的教学课堂人数较多是普遍现象。所以说案例教学法的成效可能因学生背景、学科类型及班级人数而异,中等程度以下的学习者不十分适于参加这样的课堂教学。
综合上述分析,从案例教学法的发展史,人们给予的各有侧重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我们应该可以确定,该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我们应该理性地去实践。我们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其要旨,另一方面也要明了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更要为如何解决目前能够胜任案例教学的师资缺乏,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足,考评学生困难等问题找到解决办法。21世纪教育的中心必须由知识的系统积累转变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之所以有一定的空间能在教学中运用,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必须经过学习者的主动接受,积极反思内化而得。
第三篇: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作用。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大有益处。每一位教师实行课堂改革,新课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现在的数学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课时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当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3)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4)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每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和“表演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并利用自身个性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在教,而应是教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学习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经验,体会学习的实用价值和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而获得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教师要主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伙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学生的交往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并促成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达到启发式讲解、赏识性引导、活动中学习、情境中感受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提倡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但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第四篇: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初探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初探
专业二组
陈崇容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知识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汽车维修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要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条件的限制,汽车维修教学一直没有在我校中得到很好实施。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行业对汽车维修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关键词:能力本位 汽车维修 行业需求
教学改革
正文: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能力本位教学观是以权谋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将要履行的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一、过去我在汽修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在我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它主要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忽视了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过去汽车维修专业课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学校实际条件以及师资紧张等原因的限制和 困扰,教师进入行业中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一切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授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课堂教学仍采用讲述式,满堂灌的方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次数相当有限,加之中职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而部分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由比较抽象,难度较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学习专业课失去了信心,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学习效果微乎其微,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3、学习的内容、教学进度统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内容、教学进度都采用“一刀切”。像我教授的11级三个班中,学生的生源差异很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12班和14班的部分学生对汽车兴趣高,一部分家长从事汽车相关行业,学生的接受能力明显好于13班,采用这种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显得相当的不合适。
4、对学生成绩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单一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仍然以卷面成绩为主要标准,考试方法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对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这样与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势
在学校教科室的组织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活动,在活动中,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我深切体会到了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学中的好处,下面将我的一点基本做法供大家探讨:
1、授课前进行学习需求分析
课前,根据我对学生学习基础的了解,各班学习态度、知识接受能力的实习,结合学生正在进行的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见习情况,以及行业的发展和要求。选择了气门间隙的调整这一教学内容。
2、授课前进行教学材料的开发
在选定了教学内容以后,我对教学材料进行了开发。我制作了简单明了的多媒体课件,提出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性,让学生感觉内容不多,学习目的明确,打消了学生课前的畏惧心。
3、授课前作好教学分组安排
分组是实施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课前,我对13班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分组。全班36人,6人一组,每组一位组长,任期一周,然后轮流。每组中都有一名或一名以上平常成绩较好的学生,学生成绩以组计,每一次的成绩最后到纳入学起考核,刺激了大家相互帮助、协同进步,也激发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4、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多种教学活动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非常重要,单纯地采用一种教学活动并不能保证所用的学生获得同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1)竞争提问式
我把本节课学生需要用到的相关旧知识在课前预习时就布置下去,在课前复习引入时,让学生相互提问抢答,回答正确加分,回答错误可由其他组的同学继续抢答更正补充,这样激励了学生参与,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得到了巩固。
(2)小组讨论展示法
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抛出,让各组分组进行讨论,由组长进行分工协调,要求每位成员必需掌握,推荐一名学生将讨论结果在讲台上来进行展示,允许各组成员各抒己见,这样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拓宽了相应的知识面。
(3)“助教”式讲解法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请已经理解了的学生上讲台充当临时老师,将自己的理解以及理解的方式方法讲给同学听。对于勇于当老师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的组织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而且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讲解,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5、学生成绩评价灵活
学生的成绩以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为主,结合个人与小组成绩,也结合理论与实践动手情况,而不再是以期末的卷面成绩为主。对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很出色的同学如协作能力强、积极沟通、乐于助人、后进生进步快、对某一问题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给予额外的“加分红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后进生能尽快的赶上来。
6、课后及时反馈
在每一次课结束时,及时发放课后评价表,对课堂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收集反馈信息,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个全面的总结,也为下一次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最大化。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胆量也大了。更充分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篇: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而目前的计算机教学,往往只是灌输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使用一些软件,动手能力较差。而“项目教学法”则能把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适合项目教学法。
针对计算机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项目教学法的看法:
1、确定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你学会了什么”,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你能做到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让学生清晰地感知到:“通过该项目的学习,我能做到什么”。
2、项目的设计
如果说传统教学的目标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那么项目教学的目标则在于运用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设计项目,而项目的数量、大小和要求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项目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项目”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在设计“项目”时,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认知能力和兴趣等,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⑵“项目”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地完成学习“项目”。
⑶“项目”的设计要有关联性。为利于学生做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在设计“项目”时,应适当添加一些与该“项目”有关的、以前已完成的“项目”,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⑷“项目”的设计要适当留白。所谓留白,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空间,让学生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效,上网去搜索、去探索。3、项目的实施。
⑴项目的分工要合理。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定。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
⑵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项目中。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依赖能力强的学生,要让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事可做,所以在项目分工后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设计结果,适当安排先进生对后进生的帮扶工作。
⑶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要让学
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
4、“项目教学法”的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开展项目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在选择项目时要打破各门学科的界线,克服“课程制”的约束,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各门教程进行整合,将实际生产实践中的工程项目融入到教学项目中来。比如在广告设计中,可将广告设计中所涉及的Photoshop与CorelDraw知识与技能融入到这些项目中;影视制作中可将Flash与Premiere相结合,而不必按传统教学分为两门课程进行教学。
⑵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减轻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作好一个教学设计者、指导者、示范者和服务者。
⑶学生分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防止出现依赖思想,同时注意学生的两极分化。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应成为一名向导和顾问,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而且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运用知识、原理、方法于项目的分析、规划和实施之中,有助于挖掘潜能,提升创新能力。
(山东单县职业中专王海新邮编:274300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