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学重点2
一、政治管理的定义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管理行为。
二、政治管理的特征
1.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 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 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 4.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 5.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三、政治管理的作用
1.政治管理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2.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3.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4.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进行的积极保证。5.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四、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涉及社会政治生活所有内容和过程
3.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4.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5.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五、政治参与的类型
政治参与划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
六、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政治投票。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2.政治选举。
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选举活动除了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在各种政治参与行为中,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最有效手段。
3.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为。这种组织可能专门致力于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但其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参与组织本身就构成了政治参与活动。由于政治集团组织包括政党和政治社团两大类,因此,政治结社相应的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和参与社团活动
4.政治表达。
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这些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
5.政治接触。
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或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政治接触本身既包括合法行为,又包括非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来访的形式同政府接触。
6.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个方面:其一,经过长期政治浩劫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其二,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其三,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其四,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故有些公民认为参与政治与否无所谓,故不参加政治。
七、政治参与的作用
1.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2.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管理的民主化 4.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5.政治参与影响着政治的稳定
八、政治参与的社会作用 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2.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3.政治参与影响到社会流动和自治4.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
九、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十、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十一、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
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是政体组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同时,国体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应和实现。
十二、主要国家机构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十三、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纲领。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十四、政党的类型
按照区分政党的阶级利益标准,可以首先把政党划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 1.资产阶级政党是以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志为宗旨的政党,资产阶级的政党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派别利益斗争为产生前提。
产生方式包括:其一,从议会中的不同政派,经过政治活动逐渐发展成独立政党;其二,在议会外形成政党。
共同特点包括:其一,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其二,由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分子组成;其三,以选举和议会斗争作为主要政治活动;其四,组织体系大多比较松散,选举活动之外少有全党统一的政治活动。
2.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者和先锋队组织,他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特点包括:其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其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四,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五,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
十五、政党的作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十六、政党制度的含义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十七、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又称为政党政治,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按照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通常把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划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十八、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治权力,领导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镇压敌对阶级反抗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包括: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十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特点是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存在着八个政党;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的关系。
二十、政治社团的定义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二
十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
一、具体。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二十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
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二
十四、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
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方式和社会主义的作用方式。
1.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
正常方式是指运用常规的非对抗的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
非正常方式包括非法的强制方式,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正常方式中还可以分为直接表达方式和间接表达方式。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包括:一是各级政治社团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二是参加中央及地方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三是参加中央及地方政府与青年、妇女、工人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和活动;四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二
十五、政治社团的作用
主要有1.象征性功能、2.意识形态的功能、3.提供情报的功能、4.工具性功能、5.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二十六、政治社团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
对资本主义国家:1.他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西方国家政治权力的更迭产生了影响;
2.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3.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资本主义国家各阶级、各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国家正常的政治秩序。
对社会主义国家:1.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2.是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 3.是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二
十七、政治心理的定义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性格。二
十八、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1.政治认知。2.政治情感。3.政治动机。4.政治态度。二
十九、政治心理的作用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的形成和发展。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
十、政治思想的定义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
十一、政治思想的特性
1.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第一,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第二,政治思想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三,政治思想是合乎逻辑的观念体系。
2.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第一,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具有不同主张的人们,具有各自不同利益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或者会寻找不同的政治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第二,不同的政治思想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第三,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3.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4.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第二,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第三,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传承。
三
十二、政治思想的作用
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3.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4.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第二篇:政治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政治: 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周延性、确定性、本质性)
2.政治学: 政治学就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3.政治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4.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5.利益关系:不同利益主体基于利益而形成的社会联系
6.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或者是不同群体结成更大群体后形成的更大群体的利益
7.利益矛盾: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
8.政治权力: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公共力量(社会公共权力)
9.权利: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10.政治权利:是权利的一种,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11.政治行为:人们在特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12.政治统治:在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的主体为了维护其在特定政治关系中的支配性地位,进而实现其利益要求而建构起来的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对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
13.政治管理:在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而实施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为。
14.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形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5.政治体系:由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有机构成的系统,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组织制度的体现,包括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
16.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按照地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
17.政党:本质上是基于特定的阶级利益,由特定阶级的政治先进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进而实现阶级利益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它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
18.政治社团: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国家政权机关政策制定、变更和执行的社会团体。
19.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反映或精神表现,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认知、情感、思想、理论及其政治伦理、道德和习俗的总和。20.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基于经济关系的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来的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和政治体系等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直观、自发的心理反映。21.政治思想: 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观念、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态。
22.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学习和社会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或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23.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本质上就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过程,政治发展的量变通过政治改革(政治改良)实现,政治发展的质变通过政治革命实现。
24.政治革命: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新的社会政治力量为改变政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剧烈社会活动。
25.政治改革: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变革和完善,从现实看是统治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政治体系进行改进,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26.政治民主: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简答,论述:
1、利益的形成:(1)“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2)“生产”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基本途径,(3)共同的生产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4)受到社会关系制约的“需要”就是“利益”
利益的构成要素:(1)人(社会群体)——利益的主体,(2)需要——利益的心理基础,(3)生产活动——利益实现的基本途径,(4)社会关系——利益实现的本质途径。
2、利益的内在矛盾:
①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②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③ 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④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3、政治权力的形成:(1)政治权力形成的物质基础——利益,(2)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条件——利益关系,(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力量对比关系的非均衡状态,(4)政治权力的最终形成——纵横力量对比关系的交汇。
逻辑过程:利益→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非均衡状态)→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
4、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客观要素:(1)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2)主体对社会财富的占有,(3)主体对暴力的占有(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
主观要素:(1)主体自身的能力素质,(2)主体的身份资格,(3)主体的理论与策略,(4)主体的组织化
5、政治权力的特性:(1)主体利益性,(2)强制约束性,(3)专属排他性(垄断性),(4)扩张延展性,(5)多重职能性
6、政治权利的形成:(1)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共同利益,(2)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对共同利益主张,或对实现各自利益的共同规范的主张,(3)政治权利所主张的共同利益的范围层次——全社会范围层次的共同利益,(4)阶级社会政治权利具有阶级性
7、政治权利的特性:(1)主体的相对个体性,(2)法定规范性,(3)权利主体的自主性,(4)权利-义务的统一性,(5)自由价值性
8、政治统治的特性:
(1)政治统治的出发点——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2)政治统治的基本内容——构建政治权威-服从关系,(3)政治统治的道义依据——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4)政治统治的基本功能——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5)政治统治的首要价值取向——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9、政治统治的作用:
① 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力和利益,② 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权力制约关系,③ 保证政治权力的作用效力,④ 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安全,⑤ 保障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⑥ 确认和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10、政治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效率和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11、政治管理的职能:
(1)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核心环节),维护社会共同利益(重要保障),分配社会共同利益,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2)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把握利益矛盾,分析利益矛盾,解决利益矛盾
12、政治参与的特性:
(1)政治参与的主体——普通公民,(2)政治参与的内容——普通公民对于社会共同利益提出自己主张的行为;公民对于个别利益的主张不属于政治参与的内容,(3)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普通公民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4)政治参与概念的外延——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5)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不局限于政府立法和决策,还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与政府组织和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13、政治参与的作用: 在政治生活中:
(1)影响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主张的实现——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实现利益要求
(2)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通过政治参与体现公民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和支持(合法性参与)
(3)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通过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4)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通过政治参与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从而培育其政治人格
(5)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通过政治参与协调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从而增加政治和社会稳定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
(1)影响社会公正与公平——通过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利益分配政策、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2)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作用(3)影响社会流动与自治——通过政治参与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自治的发展
(4)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通过政治参与推动政治变革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4、组织化与个体化参与的不同:
个体化参与:政治权利主体以个体形式参与政治活动; 组织化参与:政治权利主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政治活动
组织化参与的优势:
(1)政治参与需要付出成本,持续不断的政治参与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个人难以承受;
(2)个体化政治参与缺乏足够的分量,难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
(3)个体化政治参与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最后导致谁都不参与;(4)组织化参与在精英人物的引导下,更有利于实现和维护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15、国家的本质:
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②国家是按地域来划分其国民的。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16、政党的基本特征: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2)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3)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4)政党以谋取、执掌政权作为实现其纲领的根本手段,(5)政党有正式的组织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
17、政党的作用:
① 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愿,② 集合和壮大阶级政治力量,③ 影响或领导国家政权,④ 培养本阶级的骨干分子,⑤ 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18、政治社团产生原因:(1)社会重组——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的心理需要(2)社会利益分化——多元化利益表达的需要(3)政治权力扩张——对政治权力的利用和制约的需要(4)政治权利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需要
19、政治社团的功能: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性功能,沟通性功能,工具性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 20、政治心理的特点:
①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现象的感性认识,②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现象的反映,③ 政治心理的存在形式具有潜在性和隐秘性,④ 政治心理反映特定利益主体自身的利益倾向
21、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
外部因素:
① 物质环境:社会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政治心理客观基础的决定性因素
② 社会关系环境: 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中,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对于人们的政治心理具有决定意义;规定了社会心理的社会内容和社会取向。
③ 政治制度环境:社会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政治心理,其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政治心理的变化
④ 思想文化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对政治心理的作用,往往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⑤ 动态环境:动态的政治过程中的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公共政策等,也是政治心理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内在因素:(1)社会成员的自身特征,(2)社会成员的心理背景,(3)社会成员的社会经验,(4)社会成员的个性倾向
21、政治动机的含义: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实施某种政治行为,以达到特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是隐藏在政治行为背后、推动政治行为发生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的产生:(1)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特定的利益需求,(2)将这种利益需求与政治联系起来,确立某种政治目标,(3)这种利益需求及其向政治目标的转化,形成了政治行为的内驱力,即政治动机
22、政治思想的特性:
①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实的理性认知,② 政治思想反映着政治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的逻辑关系,③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④ 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23、政治思想的作用:
① 支持并服务于特定的利益主体,②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③ 指导并帮助人们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④ 主导和统领人们确立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24、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传播、维持和改变特定的政治文化,(2)培养和塑造“政治人”,(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4)影响和制约政治发展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1.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以国家政权或国家问题为核心。政治学研究对象: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3.政治学研究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4.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5.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常用具体方法:(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6.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学习研究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7.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氏族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氏族,是具有血缘关、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氏族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第二,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8.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在氏族废墟上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征服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国家的形式。区别: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9.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 神权论 在外国,神权说,最早发生在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2. 契约论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具有影响的学说。
资产阶级契约论的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10.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公共权力是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11.国家权力
概念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特征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
1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再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13.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含义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上升阶段。1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5.如何理解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 16.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17.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公有制。在中国现阶段,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担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并且调整和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18.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含义: 国家形式就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基本内容:第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二,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第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也称政治体制,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细节方面。
19.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国体决定政体,政体表现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统治,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另一方面,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形态,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它在实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增强政权的统治能力方面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20.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1)贵族君主(2)等级代表君主制(3)专制君主制(4)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2.共和制(1)贵族共和制(2)民主共和制 21.国家结构的含义 1.国家结构的概念
国家结构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国家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统一的背景和进程,体现了其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水平。2.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1)单一制 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法国)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英国)
(2)复合制 分为邦联制(欧洲联盟)和联邦制(德国)2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特点: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是: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④全国人大批准省级地方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大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⑤省、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自治区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又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原因: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②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③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分族聚居的同时又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杂居,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④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抵御外敌入侵、实现国家独立的过程中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⑤我国各民族之间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各民族需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进步;⑥我国各族人民还会面临各种外来势力的颠覆和分裂的威胁,为了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护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合作。2.中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23.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关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各个具体的国家权力部门,而各种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结构联结起来,相互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实行国家统治的统一的体系,这就是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24.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2)全社会性(3)整体性和系统性(4)强制性 25.资本主义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26.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27.社会主义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2.国家元首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28.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共同的语言。这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第二,共同的地域。这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民族形成的外部条件。第三,共同的经济生活。这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四,共同的心理素质。这是民族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和特征。29.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一,民族差异。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自然前提和客观原因。
第二,剥削制度。这是阶级社会产生民族压迫的深刻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依旧存在的主要原因。30.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民族问题如何解决,在什么程度上解决,受当时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制约。
另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看,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关系到革命能否成功、政权是否稳定,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1.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和原则
第一,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各民族民主平等的团结统一,这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
第二,要逐步消除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事实上的不平等,扶助落后民族,使他们尽快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
第三,要承认民族差别,照顾民族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矛盾,按照民族特点和区域特点来处理民族问题,切实采取措施克服和解决民族矛盾。31.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其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1)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认识局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法被人们认识的异己力量,正是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
(2)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宗教产生的又一原因。在阶级社会,当被剥削的阶级对物质解放感到绝望时,就会去寻求精神的解放来代替,就会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宗教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替代,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因此,剥削制度的存在,是宗教产生的制度与社会根源。
32.宗教的本质
(1)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2)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3.宗教的政治作用
1.宗教与阶级统治
2.宗教与社会治理
宗教在现代政治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可以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减轻了世俗国家的政治“结构在运转过程中的负担”,能够有效地实现政治整合,维护政治秩序。但也应看到,宗教在履行社会整合作用的同时,它也可能成为社会分裂的原因。
3.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
宗教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宗教从根本上不可能脱离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因而宗教也容易转变成阶级统治的工具。宗教虽然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宗教一旦产生,也获得了自身的相对自主性,从而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政治意识形态时常要在宗教教义中去寻找自身的合法性。尤其是在教会作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的国家中,宗教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更为显著。
4.宗教与民族
宗教是民族的,任何一种现代宗教的产生都必然和某一特定的民族相联系,民族之间宗教形式的不同正是民族心理及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体现。宗教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系统,具有维系民族特征、形成民族性格强化民族凝聚力、影响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机能。各民族宗教信仰模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政治。一般而言,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巩固民族共同体的有力因素,而同时信仰具有很大差异的许多不同宗教的民族则很可能呈现出明显的政治不稳定。
5.宗教与国际政治
宗教传播、宗教运动、宗教纷争等都会成为国家间政治关系变化的重要变量。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宗教可以成为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如相似的宗教信仰可以巩固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但另一方面,宗教也往往是国际政治冲突的原因 34.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1.政教合一模式2.二元竞争模式3.政教分离模式4.宗教政党模式 35.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作用的二重性
1.宗教的积极作用
首先,宗教有利于社会稳定。
其次,宗教有利于民族团结。
再次,宗教有利于文化建设。
最后,宗教有利于国际交往。
2.宗教的消极作用
首先,宗教和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立的思想意识,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宣传是不利的;
其次,宗教问题也可能影响到民族团结。
再次,宗教不利于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最后,可能成为外国敌对分子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的工具。36.政党的定义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37.政党的特征 第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这个特殊的政治团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
第二,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第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建立政党是为了进行有成效的政治活动。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第五,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38.政党的功能
第一,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第二,集中阶级意志。
第三,行使国家权力。
39.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
(一)两党制
(二)多党制
(三)一党制 40.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1.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2.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的媒介
3.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4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1.意见表达功能
2.组织功能
3.参政功能
4.民主监督功能
5.教育功能 42.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的。
概括如下: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43.政治文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第二,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4.政治文化的功能
第一,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第三,影响政治过程。
第四,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45.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3.理想型政治文化与现实型政治文化。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马克思主义区分政治文化的标准:
一、经济基础
二、阶级性质
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或主体类型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46.政治文化的结构
概括的说,政治文化的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47.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1.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3.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48.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
第二,学校。学校生活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
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此外,社会共同体也对政治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工具。49.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50.为什么说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第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51.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
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
第二,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基础。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第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
第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第七,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5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3.国际政治的含义 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第二,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54.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也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实体单位。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第一,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支配、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第二,主权国家是人类社会生活诸共同体的唯一合法总代表。第三,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按照国际法的要求,在国际社会中,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第一,固定的领土。第二,定居的居民。第三,统一的政权机构。第四,国家主权。第一,普遍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第二,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基础上的。
第三,规范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规范。
第四,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性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又体现为实际性约束。
第四篇:政治学重点记忆[范文模版]
一、名词解释
政治关系: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利益要求,围绕国家政治权利而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的总称 政治参与: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突进参加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和控制。政治管理:指国家权力主体根据一定的政治需要,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约束和调控以及愧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政治行为过程。
政治心理:政治主体对一定社会政治现象自发产生的感性的、非系统的、非定型的主观反应形式。
政治冷漠:消极的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政治社团:政治社团是利益要求基本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目标,而有组织的参与或者影响公共政策和政治过程的社会团体。
政治改革: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制度,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的可靠保障,它指某一政治体系存在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政治价值观:是一定阶级、阶层的社会成员,受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因素决定或影响所形成的对政治生活进行政治价值判断和决定政治价值去向的观点和看法。三权分立:指的是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三权分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联邦制:由若干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成员国(邦、洲、共和国)组成的统一国家。
代议制:代议制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重大事情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单一制: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两党制:资本主义 国家中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通过控制议会多个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政的制度。
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谋取政权和掌握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投票 :选举人使用自己选举权的一种方式。
二、辨析
1、.政治就是不择手段夺取和保持权力
答:不全面。①这是权力政治观的观点,是对政治活动的一种理解、一种认识。②这种观点看到了政治与权力有关系,有一定道理。但它过分强调了政治与权力的关系,特别是一些人片面地把政治解释为不择手段地夺取和保持个人权力的阴谋活动,而没有看到和说明为谁夺取和保持权力,没有看到政治的阶级性,也没有看到政治所具有的规律性,是片面的。③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政治活动的表面现象,没有抓住政治的本质。政治的本质是实行阶级统治。④与伦理政治观相比,它更接近于政治的实际,但把政治与道德绝对分离,认为政治完全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也是片面的。
2、选举是民主的充分条件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选举是实现民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① 选举只是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并不一定能充分地表达大多数成员的意愿,只有自由、公正、平等、有竞争性、定期举行的选举才能充分反映民意。
② 但即使是这样的选举也需要除选举之外的包括权力制约及监督等制度以及法律的共同保障才能实现民主。
③ 因此选举不能成为民主的充分条件,而仅仅只能成为民主的必要条件。民主政治须要通过选举的方式才能使政权合法化,从而为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实现奠定基础。
3、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不是)答:该观点是不全面的。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少数人掌握着国家政权,国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但是它也要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4、成年男女的普选权在近代发达国家已经实现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以法律形式对普遍选举加以肯定,使其成为一项选举原则。但是,许多国家在历史上火至今对公民的选举权规定了一系列资格上的限制。①财产资格的限制②性别资格的限制③居住资格的限制④教育资格的限制⑤职业资格的限制。由于这些限制,使普遍选举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难以真正实现。
5、政治统治合法化是指政治统治进行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
答:此观点是片面的。
人们常说的合法化,是指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政治统治的合法化也包括这方面的内容,但它又不限于这些内容,因为它还有“社会普遍承认”的内容。政治统治合法化就是政治统治获得合法性的过程,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国家政权为了获得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就要对政治权力进行充分论证和渲染,以塑造自己的权威形象。这种使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就是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过程。
6、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7、政治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
答:该观点是片面的。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际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取决于特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就全社会来讲,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在阶级社会,它只代表少数人的意志,是不来自人民的委托。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它代表多数人的意志是正确的。
8、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力
答:此观点是片面的。管理政治观看到了政治的一个重要职能即对社会的管理职能,但忽略了另一个直接体现政治本质的职能即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的管理职能要受到政治统治的影响。另外,把把政治等同于管理,没有界定政治的管理主体和对象,也就不能把政治领域的管理含义与其他社会领域的管理活动 区分开来,从而不能揭示政治领域的管理活动 的特殊性即政治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人民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围绕国家政权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 和 形成各种关系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作为 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当这种关系借助于国家权力加以维护、实现和协调时就变成了一种政治关系,人们从事政治的目的,就是围绕国家政权展开活动来维系、改变或调整现有利益关系格局看,以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利益要求。
三、简答
1.概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答:①利益表达,即政治社团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机关和社会其他成员提出与宣传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从而使自己的各种利益要求得到充分表达的功能。②政治社会化,即政治社团通过各种形式向本社团成员灌输政治价值观念、传播政治技能、影响政治态度的功能。③政治参与,即政治社团通过派出代表或组织成员等有组织地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功能。④利益调节和平衡,即政治社团之间通过利益 竞争,使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和相对平衡的功能。⑤社会和政治安全阀,即政治社会有着适当缓和过激情绪和控制过激行为的功能。
2.影响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答: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物质基础,一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社会经济水平与政治参与水平并不是绝对对应的关系,因此必须全面看待二者的关系。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人民的政治影响力相关。3。政治制度,直接对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等。4。政治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利益的估量②对政治选择的判断③政治效能感④对结局的满意感;5。社会机会,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包括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3.简述当代共和制政体的主要类型
答: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半总统制共和制,委员会制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4.简述国家元首一般职权
答:各不相同,一般来说,①签署和公布法律,发布命令②召集议会,宣布解散议会③人面政府首脑及其他高级官员④统率武装力量⑤作为国家的最高代表进行外交活动,包括宣战、与外国缔结条约、对外排遣使节、接见外国使节等⑥宣布戒严、紧急状态⑦宣布大赦、特赦,颁布和授予国家荣誉勋章。
5.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及途径
答:个体:是指社会成员在于社会政治互动中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人格和政治参与行为的过程;社会:政治体系经由各种途径,使社会成员逐步具有合乎其要求的共同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和政治认同的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途径:①家庭,家庭在政治社会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②学校,学校生活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③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④大众传媒。重要途径。⑤政治组织。政党、政治社团等各种各样的其他政治组织,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 途径。⑥政治实践。
6.政治文化的种类
答:①根据主体分:精英型、大众型②人们对政治过程的基本态度:地域型、依附型、参与型③特定政治文化中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冲突、协调、混合型④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传统、现代型⑤一国政治文化所处地位: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
⑥政治文化功能: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
7.三权分立原则
答: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基本组织原则。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权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三种权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2。各国根据实际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①美国,总统制分权模式②英国,议会内阁制分权模式③法国混合型分权模式3。总的来说,这是资产阶级通过总结以往的政治统治经验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政治组织模式,具有进步性与合理性:①用分权代替专制,由专制走向民主,推进了政治的历史发展②以权力制约权力,对权力腐败起着重要的防范左右③对推行法治反人治起着推动作用④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一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经验。同时有具有时代的局限性④是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服务的有效工具,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4。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没有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与之配套,三权分立原则不可能实现。
8.国家政体的主要类型
答:①君主制:君主专制、有限君主制;②共和制,资本主义制度下: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半总统制共和制,委员会制共和制,我国人们代表大会制。
9.影响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
答:①政治腐败②财富分配不均③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④现代化引发的期望革命与社会满足之间的落差⑤重大政策决策失误。
10.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答:1。直接行为主体不同,客体有所不同,主要任务不同,作用方式不同;2。二者统一与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二者统一于国家职能体系之中,二者还统一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
四、论述
1、什么是国家,怎样看待国家
答:国家是阶级社会中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本质,阶级统治。
职能,分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
2、什么是政治发展,试问你怎样看待我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途径
答:广义:人类政治进化的过程和状况,既涵盖政治形态的飞跃,也包括政治体系向合理化方面的变迁和调整;狭义:特指农业文明——传统政治体系向工业文明——现代政治体系的演进,即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问题。
目标: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秩序化、政治高效化。
途径: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但并不意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发展都是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每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毕竟是在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中进行的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为指导,坚持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总体道路。就中国政治发展而言,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社会必然要经历社会政治革命和政治制度的质变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新的时代特点又可观决定了中国社会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也就是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既定历史前提和逻辑框架。
3、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需要强大的政权来保持政治稳定,否则政治发展就要失败,你如何看待这一发展(结合实际,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七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4、中国怎样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文化?结合政治学原理
答:1。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实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物质基础。2。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3。培养与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4。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坚持批判借鉴、兼收并蓄的原则。
第五篇: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精选)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2)政治是一种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一种管理众人和管理社会的活动(4)政治是一种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5)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政治学研究对象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
(3)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获得和维持的科学
(4)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价值和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科学(5)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6)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
3.政治学研究方法:
古今中外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在当代中国,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政治学的根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必须坚持以下的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2)经济分析方法(3)阶级分析方法(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采用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方法:(1)政治行为研究方法(2)政治系统分析方法(3)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4.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哎呦,,好多好多 第二章 阶级与国家
1.阶级是什么?
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些稳定的社会团体,这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彼此发生着特定的关系。
2.国家起源:
国家的起源问题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身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3.国家的本质:
在国家问题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国家的本质。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它也必然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阶级的消灭而逐渐灭亡。(2)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
国家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3)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因为它有公共权力。这是国家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国家有一整套有组织的暴力机器,如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
4.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国家职能表现出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和基本目的,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依赖于国家权力的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1)从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来看,国家的职能分为内在职能和外在职能:
内在职能:国家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和强制机关来镇压被统治剥削的阶级。
外在职能:表现为防御外来侵略和战争,保护国家免受外来侵犯,保证国家安全的功能。
(2)从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上看,国家职能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利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A.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
B.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可以得以持续。
5.国家的形式:
国家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国家形式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二是国家的结构形式。
(一)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政体
政体:表明一定社会中的统治阶级采用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组织,安排国家权力以此来保护本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国体:国家的性质,反映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关系,一国的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了该国的国体。
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国体对政体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政体必须要依附于国体。另一方面,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表现形式,它在实现和保证,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维持良好的统治秩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章 政党和政治社团 1.政党的含义:
(1)具有某种共同价值观的人所组成的团体(2)政党是为选举而建立的组织
(3)政党是候选人以它的名义去竞选公职的组织(4)政党是一种操纵政治权力的机构和组织
总结: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为取得,维持或影响国家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特征:
A.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政党是一定的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政党集中表达了本阶层的利益(3)政党是阶级的核心领导力量
B.政党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政党的政治目标一般总是通过其政治纲领展现出来的 C政党有特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政党的类型:
好多好复杂哦~呼呼呼呼~ 4.政党的功能和作用:
(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2)制定目标、(3)利益聚集和表达:
政党提供了一种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是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也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的表达渠道。(4)社会化和政治动员
政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工具盒最重要的政治动员组织。(5)政治的精英的形成和推选
5.呼呼呼呼~ 第六章 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政治心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政治社会化是实现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1.政治心理的含义:(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仰)
作为主体的政治人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地缘亲疏,政治制度,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下,对政治活动以及政治现象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感觉,直觉,情感,意志,态度和信仰等。
2.政治文化的定义:
思想家们围绕着政权问题而形成的政治思想,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即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生活进行的有意识的理性认识(反思),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阶级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不仅对于人们如何认识政治起着思维上的规范作用,而且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起着支配作用。
政治思想对政治心理意识有一定的制约因素。政治思想对政治心理意识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政治思想引导着政治心理意识的形成,而政治心理意识又反过来支持政治思想的实现。政治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有其漫长的过程。就影响政治文化形成的要素:一是传统的因素。二是现实的因素。
3.政治文化的功能:
(1)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论证。
(2)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的稳定有序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3)政治文化为政治社会化提供基础。
(4)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体系的发展提供指导。
4.政治社会化:
(1)从个体学习方面界定政治社会化(2)从社会教育方面界定政治社会化
(3)从文化维持,变迁以及传承方面界定政治社会化(4)从政治角色获得方面来界定政治社会化
5.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方面,由于政治文化具有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影响治过程,维系和变革政治制度的功能,使得政治体系必须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手段,使得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中得到传播。这种政治文化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影响社会成员,从而使得社会成员认可,支持和维护既有的政治体系,以实现维护阶级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是实现政治文化的手段。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机制才能灌输,渗透,普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中去。
6.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开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成员个体和政治整体两个层面上。
1)政治社会化在个体层面的意义
塑造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培育社会成员的政治技能,使之能够适应,参与政治生活。
2)政治社会化在宏观层面上的意义:
有助于政治文化的维持,改变和发展;有助于政治体系的维持和运转;有助于促进政治的发展。
第七章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1.政治革命的定义:
是指以顺应历史潮流的阶级为领导,以暴力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快速实现政治体系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以推翻阻碍社会发展的政治统治为目的而进行的激烈社会变革。
2.政治革命的条件:
1)新的生产力因素发展壮大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矛盾,是政治革命发生的内在始动性条件。2)不断高涨的革命形势是政治革命发生发展的客观性条件。3)革命者的主观努力是政治革命不可或缺的主观性条件。4)每一次具体的革命,往往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条件。
3.政治改革的含义: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以现在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政治变革过程。
政治改革是社会利益群体分化的要求,是利益格局对比变化的需要。
4.政治改革的内容:
政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包括权力的分配和制衡,组织人事制度调整,民主与法制建设,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等诸多方面的调整。
1)维护和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进行权力合理分配与制衡
2)组织人事制度调整
3)民主与法制建设
4)行政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
5.政治改革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改革有利于调整政治结构,理顺政治关系,推动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激进式政治改革,还是渐进式政治改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权力进行重新的划分,对政治关系进行重新的界定,梳理和调节,使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得到清理和调整,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减少甚至扫清障碍。
2)政治改革有利于平衡统治阶级内部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政治改革正是根据权力关系的变化和利益分化的力量对比,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体系,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不断进行和平改造和革新。
3)政治改革有利于医治政治弊端,提升政治管理效能,维护政治统治
政治改革是通过统治阶级领导层可控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造和革新,以调整政治机构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方式,改革管理形象,使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政治体制和机制得到清理和革新。
4)政治改革有利于优化政治环境,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
较好地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使民众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政治环境得到有效优化,政治文明得到进一步地推进。
6.政治改革的方式:
激进式政治:渐进式政治改革。
激进式政治改革一开始也会坚持以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为前提。但是这种激进式的政 治改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涉及的范围很广,影响的程度较深。
渐进式改革一般要求政治改革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总体的目标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将政治改革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项,然后分期分批的加以实施的方式。有很好的可控性,可以不断的纠正改革中的失误与偏差,较好的避免改革中出现的较大的社会动荡,比较容易取得预定的成效。时间缓慢,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推进措施和思想准备。
成功的政治改革领导者往往会把激进式政治改革和渐进式政治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八章 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
1.什么是政治权利?
狭义的政治权利:各个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享有政治权利的主体是公民。
广义的政治权利:公民所享有的,通过国家政治权力来保障的,由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其中包括了公民在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各种领域享有的权利。政治权利是社会公民成员的一种特定的身份性规定,是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资格,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途径,中介和手段。政治权利是以一定的政治权力为前提和保障的。如果一个阶级或民族的政治权力失去了,其成员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或大部分的)政治权利。
2.政治权利的一般特征:
(1)阶级性(2)规范性(3)自主性(4)手段性(5)发展性
各种社会形态中政治权利的特点:
(1)原始社会:普遍性,平等性,非正式性,权利和义务的无差别性。(2)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专属性,宗法等级性,权利和义务相分离
(3)封建社会:权利的地主阶级专属性,权利在君主手中的集中性,与官僚或僧侣等级制相联系
(4)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在形式上,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代议制等民主制度建立起来,承认每个社会成员的独立人格和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5)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具有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不成熟性等特征。
3.政治权利的作用:
(1)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和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2)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民主,实现科学决策。
(3)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有利于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4)有利于防止政治腐败
(5)是实现社会精神文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基本条件。
4.政治权力的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
(2)凝聚和管理社会:政治权力是社会的纽带和黏合剂,具有凝聚社会的功能。(3)反作用于经济:
体现在两个方向:
正方向:政治权力可以引导,促进,支持,保护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负方向:政治权力可以延缓,禁止,破坏,阻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4)影响思想文化:
首先,社会思想文化需要借助政治权力来支持和保护,以促进其得到发展和传承。
其次,政治权力总是主动的引导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
最后,思想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思,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如何对政治权力进行制约:
(1)以权力制约权力:三权分立
(2)以法律,制度制约权力:任期制,责任制,弹劾制,轮换制
(3)以经济利益制约权力:国家供给和拨付经费,可以加强对其的控制(4)以精神力量制约权力:道德,宗教,舆论监督,思想政治工作等
第十章 政治决策和政治参与
1.政治决策的含义:
国家政治体制制定相关公共政策的过程,即政党和国家机关选定国家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方法和手段。
2.政治决策的原则:(1)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要求决策的大众性,针对决策组织内部成员而言的大众性,针对影响范围内群体成员而言的大众性。
(2)科学原则:
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持有科学思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组织管理方式来对关系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判断,抉择的实践活动。
3.政治决策的模式:
(1)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相对于非理性决策模式而言,强调政治决策过程中始终运用理智,理性分析,处理问题,选择正确的政治方向,目标,途径和方法。
(2)渐进决策模式:
渐进决策是以现代政策为基本方案,在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权衡利益得失以后,对现代政策进行修改,补充,删减。(3)综合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前者过于理想化,后者趋于保守。综合性决策模式就是为了克服这两者的弊端,又汲取其优点而提出的。综合决策模式要求政治决策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灵活运用理性和渐进两种决策模式的基本方法。
4.政治参与的含义:
~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性途径介入政治生活,参与和影响政治体系运行,尤其是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
5.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参与是民众试图影响政治决策的活动,必然对政治体系的运作产生影响。(1)政治参与对公民的作用:
是公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伸张和保障,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得到维护。(2)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的作用:
增强政治决策主体的合法性,提升其工作效绩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体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离不开政治参与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政治决策的民主化本身就是以政治参与状况来衡量的。
(3)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就是要使政治决策和管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助于协调政治机构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了解,化解因隔阂带来的矛盾,冲突,及时反映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和发展。
6.政治参与的方式:
(1)政治投票和选举
(2)政治结社:参与政治社团活动是指公民自由组织而后参与维和自己利益的政治团体。(3)政治接触:信访,上访,座谈,面对面对话等形式与国家机关有关人员沟通(4)政治表达:集会,游行,示威,发表政治言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