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噪声的危害与防治》评课记录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的评课记录
崔春梅老师的评课:
郝老师制作的课件实用性强,不搞花架子,运用两种不同的音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把抽象的、静态的、枯燥的知识,直观地、形象地、鲜活地呈现给学生,真正起到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拓展教学、深化教学的目的。过渡自然,条理性强,图文并茂,使学生通过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解释,达到既生动形象又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郭岩荣老师的评课: 本节课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是交流汇报环节上,学生表达能力、倾听习惯较差,总结归纳的能力欠缺。孟宪国老师评课记录:
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习情境创设得当,教学手段丰富有效。侧重于提供大量的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拓宽了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篇: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教学设计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2.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
1.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消除噪声的科技新产品、新材料;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教具、学具】
课前搜集有关噪声危害与防治的相关资料,并关注生产、生活中噪声大量存在的事实与造成的危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录制了几种声音,请大家仔细听一下,都有什么声音。
(课件出示各种噪声:汽车发动、鸣笛声,摩托车发动的声音,火车发动、鸣笛声,直升飞机的声音,警报声等)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这些刺耳、令人讨厌的声音叫什么?(噪声)师:的确,噪声非常令人讨厌,我听了刚才的噪声,心里也很烦躁,为了缓解我们大家这种烦躁的情绪,我们再来听一段声音。
(播放课件:钢琴曲)
师:你听了又是什么感受?
知道这种和谐悦耳的声音叫什么吗?(乐音)
(课件出示“声音的分类”:有的声音听起来优美动人,我们称这类声音为乐音,有的听起来杂乱刺耳,我们称这类声音为噪声。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声则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0分)
1、提出问题:
师:关于噪声,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选择可以在上课时研究的问题,选出大致三个问题,即:(课件出示)
(1)噪声的来源有哪些?
(2)噪声有哪些危害?
(3)如何防治噪声?
师:你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已经迈出了科学研究的第一步。现在各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选择一个问题,也可以选择两个或三个问题,只要你喜欢,都可以研究。研究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探究纸”上。为了帮助大家研究,老师给大家一点小建议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整理资料的方法(1)将资料作简单分类,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列一、二、三„„条,做到清晰、有条理。
(2)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
(3)重点的字句划一划、剪一剪、贴一贴。
2、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现在同学们就可以利用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研究。我们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能够研究出出色的成果。
学生分组进行整理资料,有的利用《百科全书》查阅资料,有的作记录,有的把资料上的有用的字句剪贴。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7分)
①、交流“噪声的来源”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请研究“噪声的来源”问题的小组回答。
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
归类小结:生活和生产中的噪声可以归纳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生产噪声、建筑噪声、大自然噪声几种。
②、交流“噪声有哪些危害”
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噪声,我们经常被噪声紧紧地包围着,不堪忍受。这些噪声会对我们造成哪些危害呢?请研究“噪声的危害”问题的小组回答。
(课件出示3个案例)师:这么多触目惊心的事实真是令人震惊、发人深省。没想到噪声的危害竟然有这么大!人类在制造文明的同时,也在制造着灾难,你们的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③、交流“如何防治噪声”
师:面对如此严重的噪声污染问题,我想人们肯定也会有很多的防治措施,请研究“噪声的防治”问题的小组汇报。
研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噪声污染的防治如此的刻不容缓,各国科学家和政府部门都在做着努力。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呢?请看一段资料片:
(播放课件: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5分)
1:通过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我想噪声问题肯定会得到控制和消除,当一个静谧、安详的世界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的笑容将会多么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多么美好!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都能人人参与,消除噪声!
2:说说学校内的噪声,它们有什么危害? 3:怎样防治学习中的噪声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8分)
填一填
1、()()()被称为环境污染的四大公害。
2、噪声与乐音的区别是()
3、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减少噪声的产生的()、()
4、一些公共场所、公共设施与小区附近,经常能够看到禁止鸣笛标志,这样做法为了()教学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了什么是噪声,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与危害。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消除噪声的科技新产品、新材料;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第三篇: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噪声的危害与防治》教学设计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2.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
1.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2.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学具】
课前搜集有关噪声危害与防治的相关资料,并关注生产、生活中噪声大量存在的事实与造成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5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录制了几种声音,请大家仔细听一下,都有什么声音。
(课件出示各种噪声:鸣笛声,摩托车发动的声音,鞭炮声、甩门声,直升飞机的声音,警报声等)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这些刺耳、令人讨厌的声音叫什么?(噪声)师:的确,噪声非常令人讨厌,我听了刚才的噪声,心里也很烦躁,为了缓解我们大家这种烦躁的情绪,我们再来听一段声音。
(播放课件:钢琴曲)
师:你听了又是什么感受?
知道这种和谐悦耳的声音叫什么吗?(乐音)
(课件出示“声音的分类”:有的声音听起来优美动人,我们称这类声音为乐音,有的听起来杂乱刺耳,我们称这类声音为噪声。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声则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0分)
1、提出问题:
师:关于噪声,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选择可以在上课时研究的问题,选出大致三个问题,即:(课件出示)
(1)噪声的来源有哪些?
(2)噪声有哪些危害?
(3)如何防治噪声?
师:你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已经迈出了科学研究的第一步。现在各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选择一个问题,也可以选择两个或三个问题,只要你喜欢,都可以研究。研究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探究纸”上。为了帮助大家研究,老师给大家一点小建议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整理资料的方法
(1)将资料作简单分类,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列一、二、三……条,做到清晰、有条理。
(2)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
(3)重点的字句划一划、剪一剪、贴一贴。
2、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现在同学们就可以利用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研究。我们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能够研究出出色的成果。
学生分组进行整理资料,有的利用《百科全书》查阅资料,有的作记录,有的把资料上的有用的字句剪贴。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7分)①、交流“噪声的来源”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请研究“噪声的来源”问题的小组回答。
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
归类小结:生活和生产中的噪声可以归纳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等几种。
②、交流“噪声有哪些危害”
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噪声,我们经常被噪声紧紧地包围着,不堪忍受。这些噪声会对我们造成哪些危害呢?请研究“噪声的危害”问题的小组回答。
(课件出示3个案例)师:这么多触目惊心的事实真是令人震惊、发人深省。没想到噪声的危害竟然有这么大!人类在制造文明的同时,也在制造着灾难,你们的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③、交流“如何防治噪声”
师:面对如此严重的噪声污染问题,我想人们肯定也会有很多的防治措施,请研究“噪声的防治”问题的小组汇报。
研究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噪声污染的防治如此的刻不容缓,各国科学家和政府部门都在做着努力。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呢?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5分)
1:通过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我想噪声问题肯定会得到控制和消除,当一个静谧、安详的世界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的笑容将会多么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多么美好!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都能人人参与,消除噪声!
第四篇: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 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图片、课件、视频图像);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限,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
谈话: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同学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 学生猜测。(石油、矿产、水)
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
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认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我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1)哎,你们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组,哦,你们小组发现地球内部分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噢他们还搜集到一张地球内部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地球内部照片)(2)你们小组知道了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幔大约有 2900多千米厚,地球中心的地核约厚 3473千米。)
(3)你们还发现,地球内部构造很像一个鸡蛋,哦,你说像荔枝,你说像桂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动手研究一下。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发现)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你说,噢,你发现了鸡蛋也分三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是地球最坚硬的部分,而且各处的厚度不一样;鸡蛋清相当于地幔,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鸡蛋黄相当于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了地壳下面的是部分是地幔,不过由于人类的技术限制,人们对地幔、地核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板书:蛋壳、蛋清和蛋黄)
.小结:同学们真是不简单,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地球内部结构特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呢?(想)。
三、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
1.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橡皮泥,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下面小组一起合作进行制作。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3.你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制作情况。
全课总结: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相信你在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制作,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2火 山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实验,会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源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影响。2.渗透科学自然观,体会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知识
1.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2.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师: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学生: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火柴、三脚架、铁盒(或铜片)、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风景图片,你们还想再看看吗?(播放课件,教师讲解)
2、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风景,你们觉得怎么样?(很美)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些美景都是自然的造化,是自然的力量造就了这样的美景,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美景呢?(生答:火山)
3、揭题:是啊,是火山造就了这些美景。(板书课题:火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山。
二、新授 A、引入
1、问:你们听说过火山吗?那么,你们已经知道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请大家来说说吧!
2、自由交流:关于火山的知识
3、再问:同学们,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们了解的还真不少,那么在这节课中,你们最想来了解火山的哪些知识呢?
4、学生提问,教师聆听
5、小结:你们想了解的知识还真多,可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也许不能一一满足大家的需要。有些问题我们和老师一起到课外去继续研究,好吗?另外有些问题可能在后面的共同学习中能一一获得答案,大家也不要着急。在课前老师已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看看老师已准备了些什么?(出示课件,点击序号,出示内容)──
1、什么是火山
2、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火山喷发
4、火山的危害
5、火山的奉献
6、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我们暂且把它作为一个秘密,老师先不告诉大家。下面,就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B、学习火山的成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1、导入:我们先来学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要认识火山的形成,我们先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出示课件)
2、认识地球的构造和火山的成因(1)、提问:从图中,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知识呢?(地球可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的厚度平均为60千米左右并且大部分为岩层;而地球的半径达6000千米左右,地壳只有薄薄的一层)
(2)、讲解(课件):在地壳下地幔的温度很高达1600摄氏度,地核处的温度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达2000-3000摄氏度,其中地心处的温度达6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近。在高温高压下,由于特殊的作用地壳下有一种温度达1600摄氏度左右的液体状物质,这就是岩浆,岩浆其实就是熔融了的岩石,象烧融的玻璃一样。这些岩浆由于特殊的原因,就穿过岩层冲出了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3)、提问:同学们,地球的这种结构,大家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和地球的结构相近的物体呢?
(4)、生答:鸡蛋、气球、花生、苹果┄┄
3、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吹鸡蛋、吹气球 a、吹鸡蛋
(1)、解疑:是啊,看鸡蛋(出示鸡蛋)大家想,蛋壳象什么?(地壳)蛋白呢?(地幔)蛋黄呢?(地核)
(2)设问:下面我们来玩玩吹鸡蛋,你们会吹鸡蛋吗?(二年级已吹过)哦,下面就开始吧!
(3)、学生活动:吹鸡蛋
(4)、讨论:在刚才玩吹鸡蛋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吃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蛋白和蛋黄吹出来了)它们是怎样吹出来的?(从另外一个洞里出来的)它们为什么会出来呢?(因为给它吹气,鸡蛋内的压力很大,蛋白和蛋黄就从蛋壳里出来了)
b、吹气球
(1)、激趣:刚才我们玩了吹鸡蛋,你们还想玩吹气球吗?(想)那,老师提个要求,你们要拼命吹,知道拼命吹是什么意思吗?(吹破气球)
(2)、学生活动:吹气球
(3)交流:好了,真不忍心叫大家停下来,假如有时间,等会儿我们再来吹,好吗?刚才我们有的组真的把气球吹破了,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害怕,吹吹好象没力气了,吹破它要用很多力┄┄)你们又有没有想过,气球是怎样破的呢?(薄的地方先破)破的时候有什么从气球里冲出来了?(空气)有的组有破气球,你们发现什么没有?(空气从破洞里面冲出来)c、联想:吹鸡蛋和吹气球与火山的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
(1)、提问:其实刚才老师让大家吹鸡蛋与吹气球是有目的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两次实验跟火山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个醒,空气冲出来,蛋白蛋黄吹出来了,就如岩浆从地球内部冲出来。
(2)、学生交流
(3)、小结:在岩层下,由于特殊的作用,譬如地壳的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就产生了裂缝,岩浆由于高压的作用,就会拼命的从里面想冲出来,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在上升的过程中,会把周围的岩层也熔融,这样岩层的裂缝会变大,岩层变薄了,岩浆就容易从里面冲出来,这样火山就形成了。
4、认识什么是火山
(1)、设疑:那么什么是火山呢?
(2)、讲解:(出示课件)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形成火山。
C、认识火山喷发
1、引入: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火山就喷发了。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想亲眼见一见吗?我们就来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吧!你们想参与做吗?
2、激趣:只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火山喷发很危险,你们还敢做吗?因为有危险,所以这个实验在上面做,老师要找个志愿者,谁来做呢?(邀请)
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1)、介绍实验方法:老师这儿有一套模拟装置,大家看一看,(指装置)这是塑料瓶里面装了沙土,就如地球的内部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等会要观察的是三夹板的上面,夹板上面发生了什么?这就象地面上的情形,我们是看得见的。你呢,给瓶子吹气,大家想,就象给内部做了什么事?好,开始吹吧!大家注意看。
(2)、学生实验:吹气,其余学生观察
(3)、再激趣:接下来更危险的时刻到了。为了安全起见,老师带了手套,要换个装置,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带手套吗?(烫手)请同学们注意看,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4)、学生继续实验
(5)思想教育渗透:实验结束了,谢谢你(指上台学生)这个勇敢者,你做了回英雄,其实做科学就需要这种精神!(6)、交流:两次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你现在解决了什么问题(疑问)?(沙土喷出,岩浆喷出,岩浆流动、凝固┄┄)
(7)、设疑:(引入下阶段学习)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你觉得可怕吗?真正的火山喷发应该更可怕,那么你觉得可怕在哪里呢?
D、认识火山的危害
1、导入:是啊,真正的火山喷发更可怕,因为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也就是灾难,你认火山喷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2、学生交流:谈自己的认识
3、小结:(出示课件)请大家再来回顾一下,看看火山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
1、污染空气
2、烧毁森林
3、毁坏农田
4、覆盖城市和村庄。
4、引入:火山喷发虽然可怕,难道只给我们带来灾难吗?它会不会带来好处呢?其实,上课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谁来说说看?
E、认识火山的奉献
1、导入:是啊,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美景,那么,火山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2、学生交流
3、讲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看看,(出示课件)虽然火山喷发十分危险,可是生活在火山旁的人还是不忍离开,就因为火山灰是最肥沃的土壤,人们不仅可以用它种庄稼,还用它种出了最美的花,最最甜美的水果。另外,火山还是个地下加工厂,每次火山喷发可以形成很多矿产,大家请看(课件)。同时火山地区,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你们认为有什么用呢?(先交流,后出示课件)
三、拓展创新
1、激趣:该是揭示秘密的时候了,看看老师在有关火山的其它知识里藏了些什么呢?
2、出示课件:火山的类型、火山的分布、科学家对火山的研究、一些网站的友情连接
3、讲解:(按课件)火山类型
4、讲解:(按课件)火山的分布
5、激励拓展: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也许还有很多问题想继续研究,其实科学家们也还在不断探索,你们课后有没想过怎样去研究呢?(学生交流)老师有个建议,把你们课上没解决的,或者又有了的新问题,到课外象科学家探究一样,到网上、电视、课外书等一些媒体去寻找答案,好吗?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小科学家!
第三课
地震
教学材料及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火山,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板书地震)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师: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
师: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震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
师播放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 师: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地震的破坏性太大了。
生:地震时太危险了,太可怕了。„„
师:既然地震的危害性那么大,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或了解哪些问题? 生: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想知道在地震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生:我想知道怎样把地震的破坏降到最低。
生:我想知道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能不能避免? 生:我想知道人类能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同乡们你们猜一猜。(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生:我认为是地下的岩石发生了问题。
师:发生了什么问题?录像中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可能是岩石断了。„„ 师:我们的猜想如何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师: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我们把毛巾当岩石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生:我们认为岩层石有好多层,应该把毛巾叠成几层,才更好。生:用手握住木棒两端,用力压
师:大家设计的很好,不过在动手实验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安全最重要,别让木棍伤到了自己和同学,再就是小组要注意分工和合作。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汇报探究结果。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们挤压毛巾,毛巾有的地方向上了,有的地方向下了,毛巾不平了,一褶一褶的。生:我们发现越是用力,毛巾褶皱的越厉害。
生:当我们用力压木棍时,木棍弯曲,越用力,木棍弯曲越厉害。师:再继续用力呢?试试看? 生:木棍断了。
师:断时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手感觉到有很大的力。
生:手感到了木棍的震动,手有麻的感觉。生:还听到了“啪”的一声。
师:大家的发现可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想想看,在实验中,木棍,毛巾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
生:是地下的岩石。
师:对,一层一层的岩石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地壳中的岩层。那么,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生: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变成一褶一褶的,压力继续增大,岩层就会断裂。生:断裂的时候,会像木棍一样有震动。生:震动来到地面,就是我们说的地震了。
师:分析的对,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此外,还有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造成的。
活动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阅读资料卡:避震小常识
思考:如果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正在家中睡觉,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汇报交流
生:在教室里发生地震,应马上到空旷的操场上去。生:要有序,要避免踩踏。生:在家中发生地震,应切断电源,天然气源。生:在家中,应躲在高大坚固家具的旁边。生:应躲到卫生间去。„„
四、拓展活动: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第四课
做一块卵石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展示卵石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卵石。
师:看到这些卵石你能猜一猜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二)做一块卵石
师:同学们对卵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你能自己做一块卵石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 带盖的玻璃杯、碎砖、锤子、水,你想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做一块卵石。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师进行适时地指导,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注意安全)汇报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生:我们用锤子把砖块砸碎,发现砖块上有锋利的棱角,这时我们把这些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瓶中,把瓶盖拧紧,用力摇晃,发现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便成了圆形的。
生:我发现碎砖块在水的冲刷作用下,并且相互碰撞,棱角渐渐就变没有了。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石子在冲刷、摩擦、碰撞的过程中慢慢地失去了棱角。
(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师播放河道上、中、下游石头的变化录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请你们互相交流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发现河流上游石头大、不规则;下游个头小、偏圆;下游是沙滩。师:为什么河道各个部分的石头状态不一?
生:我认为这是水的搬运作用,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时有很大的力量,水的这种力量把石块从上游搬到了下游。
师:那河道中的石头从哪里来的?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 学生汇报各种猜测结果。
师播放岩石风化现象的视频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想不想自己设计实验来知道冷热因素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酒精灯、页岩、燃烧钳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证明你的猜想,同学们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指导 汇报探究结果。
生: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并且反复做了几次。
生: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师小结:岩石破碎的原因,是因为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师: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分组讨论
师播放卵石形成的视频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海里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对卵石有了全面的认识,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卵石吗?你还想把卵石用到什么地方?
第五课
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说教材
《各种各样的矿物》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在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中,70%以上的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或露出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产资源。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矿物。建造房屋所需要的各种石头、随身携带的宝石、日常食用的盐、制造铅笔芯的石墨等都是矿物。人类依靠这些矿物原料,可以生产出上千上万种产品。让学生对矿物进行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目标:会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点。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图片或制成的课件、录像;煤、石油提炼物的图片制成的课件;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课件;能生产“石油”的植物图片。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质疑引入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火、天然气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提问: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像煤、天然气、汽油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作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活动的指向:“关于能源矿产,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如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呢?能源矿产是怎样开发的呢?能源矿产能不能被采完?煤、石油、天然气有没有其他的用途呢?等一系列的问题。
2、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①教师引导谈话: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懂得运用工具,因为人类懂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能够运用智慧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智慧和力量开采煤炭的呢?请随着图片和文字来一次“地下之旅”吧!
②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③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④教师播放课件:
井底下的昨天:马拉车运煤图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开采图以及宋代的开采工具--木制勺子等。
井底下的今天:现代煤矿开采的图片,配有解说词。⑤看完课件,老师提出问题:“看到井底下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学生谈感想)
(3)指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首先教师播放煤的形成示意图的课件。然后老师让小组讨论煤是怎样形成的.老师汇报要求:重点说说煤形成的大约时间,煤是由什么变成的,经过怎样的变化。④小结。
⑤根据煤的成因,推想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⑥煤、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⑦小结:它们形成的时间长,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4)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重要性。①认识煤、石油的全身都是宝。
提问:煤、石油除了可做燃料外,还能干什么?从石油中又能提炼出什么呢? 学生先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来了解并进行总结。不完整的答案教师再结合制作的课件来进行补充。
(2)讨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煤炭、石油的需求量大,我们该怎样办? 学生交流:节约使用,不浪费;不让小煤矿乱采煤;开发新能源。
④小结:播放课件介绍几种能生产石油的植物以及本世纪将被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潮汐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
(5)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知识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可以谈谈。
3、课外探究活动:
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保护能源矿产。板书设计:
7.各种各样的矿物 金属矿产
矿产:非金属矿产 能源矿产 煤的形成
第六课
地表的变化
一说教材
《地表的变化》是新编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滴水穿石”实验和“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了解地表的变化与水流的力量有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以“火山喷发”为切入点,再现地表的变化,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自然风貌形成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目标: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在变化的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相关课件或图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风景图(包括对生物化石的特写),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火山、地震、三角洲,石蘑菇及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和石笋,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以及山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沙尘暴、地质塌陷、荒漠化、蓄水发电等图像资料。
2、学生准备
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资料; 实验材料:喷壶、沙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
展示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海洋古生物化石(如:三叶虫、鱼龙、海百合等),大西洋两岸轮廓非常相似等事例,来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推测。
(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测。(青藏高原地区曾经是海洋。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板块过去可能是一个整体。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确定探究主题
问题:关于地表变化,你最想研究什么?(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地表变化的问题: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变化的?地表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等等)
2、猜测地表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并结合前几课所学的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淀等知识进行猜想。
3、认识自然力量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围绕地表变化的原因这一中心问题,组内各成员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自然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
设计模拟实验,认识水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的形象黄,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师生之间进行资料交流,展示一些地貌景观,让学生体验自然力量对地表变化的影响。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作用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影响。
4、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提出问题: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没有影响呢?(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老师来展示课件)
小结: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5、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学生讨论)
(三)自由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人类破坏地表的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 板书设计: 地表的变化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 化石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建议合理开发地球
第七课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着线的泡沫小球。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课后感受:本节课,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八课
谁能传播声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课后感受: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第九课
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耳的模型或用不干胶做的耳的各部分图形,铝箔。学生准备:制作“人工耳”的用品,制作“听诊器”的用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效果分析 介绍人耳的内部结构和原声音的原理 做一个听诊器
关心听力有障碍的人把铝箔靠近音箱,调节音量 出示耳的模型和耳的各部分图形,介绍耳的各部分名称,指出其中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铝箔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
讲解听诊器的制法 耳廓有什么作用呢?
如果人听不见声音会怎样呢?试一试,在没有声音的环境下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呢?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试着说一说,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 自制听诊器,试一试管用吗?
学生发言,根据听诊器的原理说一说
学生尝试不通过任何声音来传播自己的信息
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铝箔振动,随着声音增大,振动也加大 学生能明白是外界的振动经过鼓膜的振动传播到最后听神经处 知道听诊器的原理和耳廓的原理是一样的 使学生感受到听力障碍者的困难 培养学生的爱心,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第十一课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在课堂外对噪音危害的切身感受,对噪音危害及其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交流有关噪音的资料,阐述自己对噪音的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噪音污染的各种建议,使学生在参与消除噪音的研究中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噪音的危害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声音,老师课前录制了一段关于声音的短片,请你欣赏一下。
(播放乐音与噪音的音像资料,学生观看)师:你听了刚才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我听了轻音乐觉得心情舒畅,非常愉悦,电钻、电锯的声音特别刺耳,特别烦人。生:我感受到《喜洋洋》的声音非常欢快,工地上机器的转动声非常嘈杂。生:我听了《彩云追月》心情特别舒畅,电闪雷鸣让人心跳加快。
生:我感觉《二泉映月》的曲子让人非常放松,听了马路上车辆的喇叭声心里感觉非常急促。
生:我感受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悦耳动听,一种让人烦躁难耐。
师: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音。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四大公害”之一的噪音的危害。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噪音危害的资料,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述。
[点评:在课上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听声音,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音对人造成危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既能倾听、赞赏、接纳、分享别人的想法,又能阐述、反思、完善、超越自己的观点。] 生:噪音干扰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在噪音的坏境里最容易写错字、做错题。
生:噪音会使人心情烦燥,做一些不正常的事。比如我在网上查到一份资料说:1961年7月,一名日本青年在东京打工,由于住在铁路附近,日夜被频繁过往的客货车噪声折磨,患了失眠症,不堪忍受痛苦,最终自杀身亡。
生:1959年,美国有10个人“自愿”做噪声实验。当实验用的飞机从10名实验者头上10-12米的高度飞过后,有6人当场死亡,4人数小时后死亡。验尸证明10人都死于噪声引起的脑出血。可见噪声也是危及生命的杀手,太可怕了。
生:我搜集了一组数据,也能说明噪音的危害之大:在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噪声性耳聋发病率可达5%;在噪音环境下,医生为病人听诊时正确率仅为8%;在噪音环境下的儿童比在安静环境下的儿童智力水平低20%;在巴黎和东京的自杀事件中有35%是由噪音引起的。
师:通过同学们所了解的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那么大家还知道噪音对动植物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生:噪音能使鲜花枯萎。生:噪音能使动物惊慌不安,例如在飞机场的附近,母鸡不会下蛋。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通过列举事实和数据说明了噪音的危害不可轻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测试:找到自己的脉搏,记录下自己安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和听劲爆音乐1分钟的脉搏次数。
(教师计时,学生记录脉搏次数。)
师:谁来说一说你两次测得的脉搏次数一样吗?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安静时1分钟心跳86次,听了劲爆音乐时的心跳是97次,我发现劲爆音乐能让人心跳加快。
生:我安静时脉搏90次,听了劲爆音乐时脉搏110次,增加了20次,还感觉头有点晕。生:我安静时脉搏跳动76次,听了劲爆音乐是106次,还感觉有点心慌。师:我和同学们也有同感。
[点评:教师对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态度和感受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又通过测脉搏感受到噪音的危害,学生的亲身体验是最有说服力的,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活动二:认识噪音的来源
师:你们知道噪音都来自哪里吗?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飞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制造噪音,是噪音的主要来源之一。生:木器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处的噪音特别大。生:卡拉OK厅、闹市区也是噪音的来源。
师:在我们的学校及其周围你又找到哪些噪音? 生:从校园里就能听到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生:学校周围经常能听到放鞭炮的声音。
生:上课时,有的同学总是把学习用品弄得叮当响,特烦人。生:上下课时,同学挪动桌椅的声音也很难听。生:课间同学们时高时低的喊叫声。
生:上课时我们还经常听到学校外的吆喝声和叫卖声。
师:我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噪音,在这里我也给同学们提点建议,课堂上学习用品要轻拿轻放,遵守课堂纪律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们相互监督好吗?
(学生会意地笑了。)
师: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和休息的,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在你居住的小区周围有没有影响自己或他人生活的噪音?
生:我家住在学校家属区里,我们院里有学音乐的,在午休或晚上休息时,他们经常不是拉,就是唱,影响人们休息。
生:我家旁边有一个建筑工地,他们有时晚上10点多钟还在施工,吵杂的机器声常吵得我们不能按时休息。
生:我家旁边有条路,路上车很多,每天早上很早就有人按喇叭,那种声音很烦人。生:我家楼下装修房子的叮当声,还有电焊声非常刺耳。
[点评:在本环节中,教师从贴近儿童生活和感受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广泛交流噪音的来源,使学生意识到噪音的普遍存在已影响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活动三:了解控制、消除噪音的方法
师:噪音让我们深受其害,我们应该想办法防止噪音减少污染,你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和上网知道了哪些防治噪音的方法和措施?
生:通过上网我知道可以采用消音、吸音和隔音三种方法来防治噪音,比如摩托车等机动车辆上可以安装消音器,植树造林既美化环境,又能吸收噪声,还有在噪声区工作的人戴上特殊的耳罩来隔音,以免对人造成伤害。
生:我通过读书知道人民大会堂在建筑时就使用了吸音材料,保证了良好的音响效果,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真是了不起!
生:我观察过电影院的天花板和墙壁上都安装了带有小孔的板材,既美观又能吸音。师: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呢!
生:我知道现在研制出了很多种建筑装饰材料都能有效地防治噪音,比如有隔音窗、隔音门、吸音器、吃音玻璃、电子防噪声设备等。
生:在宾馆的走廊内、楼梯上铺上地毯可以防止鞋底与地面撞击发出的噪声,使宾馆内保持安静,效果非常好。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让老师大开眼界,我这儿有个发声罐,它就是一个噪声源,谁有办法来消除或减小它产生的噪音呢?(教师边说,边摇发声罐。)
生:在发声罐外面裹上布或毛巾来隔音。生:给发声罐包上很厚的海绵,海绵能吸音。生:把发声罐投进一个装水的罐子里。
生:在发声罐里面塞上棉花或纸屑来减小振动。生: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就听不到声音了?
师:究竟这些方法行不行呢?请同学们自选材料试一试,需要的材料到老师这儿来拿。(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点评:通过动手实验,探求防治噪音的方法,弥补了教材设计的不足,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你对防治噪音污染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欢迎你提出来。
生:我建议同学们办一期手抄报,贴在宣传栏内,引起大家对防治噪音的重视。
生:消除噪音,人人有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维持安静环境,不做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的事情,在楼道内走轻轻步,说悄悄话;进出教室轻声关门,学习用品轻拿轻放。
生;给施工工地、卡拉OK厅等营业场所写建议书,建议他们在施工或营业时尽量避开人们的休息时间。
生:在学校周边的路段挂上“学校驻地,禁止鸣笛”的警示牌。
生:我想设计一种噪音过滤器,人们戴上它只能听见悦耳的声音。师:同学们的建议和想法非常好,我们作为社会的小主人应该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宁。
[点评:以提出建议和想法的方式树立学生关注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并自觉结合学到的知识经验提出自己消除噪音的合理化建议,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第十二课 秋季星空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教学准备:
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引出课题。
(二)、科学探究
1、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
2、引导学生认识秋季的代表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
3、指导学生看星空图。
4、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对一些不太可行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研究,不至于使学生的问题成为空想而不能落实。
5、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学生制定完观察计划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
6、制作观星箱:教师先出示制作观星箱的步骤,再选定物体来试用观察。
三、拓展活动:
建议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第十三棵 冬季星空
1、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
2、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原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猎户座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观察猎户座在不同日期发生的变化。难点:长期观察星空中的北斗星、猎户座并做好纪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的材料:北斗七星、猎户座的图片。
学生准备的材料:整理好秋季星空的观察纪录。整理好近一个周的观察纪录。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季星空》,了解了秋季星空的主要星座及其运动规律。你们对观察星空感兴趣吗?好我们来继续观察冬季星空,看一看,冬季星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让学生将一周以来的对星空观察纪录的情况进行交流。提问:(1)、同学们,现在季节发生变化了,星空也会发生变化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从你对星空的观察,你能找到星座运动的规律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察情况,然后每一个组找一个代表把自己组交流的情况汇报一下。
教师小结:通过你们的观察,发现了原来选定的观察目标已经不见了,并且天空还出现了许多秋季星空没见过的星座。这就说明了冬季的星空发生了变化。
2、根据自己的观察,让学生画出北斗七星的样子。(1)、秋季北斗七星的样子。(2)、冬季北斗七星的样子。
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北斗七星的样子。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根据你画的北斗七星秋冬两季不同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指生交流。
3、继续交流观察记录。
根据你们的观察,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1)一天之中星空的变化。(2)从秋到冬星空的变化。小组总结并做好记录。
二、我们继续观察、研究星空。
1、讨论交流冬季星空该怎样观察?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要提出准备研究的指向,提示学生应该重新确立观察研究的目标选择观察重点并做好记录。
书中出示了一个表格:观察重点是猎户座。要求观察的是三个内容:最早发现它的时间;它在一天中的变化;不同日期发生的变化。
小结:研究冬季星座时,同样要明确自己的观察目的和内容。
2、让学生自己学习猎户座的资料卡。
在这里,教师必须给学生指出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就是“猎户座”,并让学生记住它的形状以便容易识别。还要让学生画出它的样子。
还要给学生指出冬季观察星空要观察猎户座。
3、提供学生预测的指向:
根据学生对星空的长期观察来进行预测:
(1)从冬天到春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2)冬季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
先小组讨论然后自己写出预测结果。最后,一组一名在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三、自由活动。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和自己观察认识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评一评。
从“我的交流材料、我的观察记录、我的新发现”三个方面,用一般、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开展评价活动。
四、拓展活动。
布置让学生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纪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目标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养成长期观察星空的好习惯。
第十四课
木材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的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身边常见事物引出探究的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吗?
生:有桌子、椅子、书橱。生:沙发、床、柜子。生:写字台。
生:餐桌。师:哎呀,这么多啊!那你们知道这些家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木头。师:对,是木头。你们研究过木头吗? 生:没有。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木头,好吗?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研究的内容,设计研究方案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木头,你想研究什么呢?
生:我想研究木头的年龄。生:我想研究木头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生:我想知道木头能导电吗?生:木头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生:木头是什么形状的?生:木头有什么用?„„(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小组内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内容。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师: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还需要注意哪些?生:我认为小组内要分好工,配合好。生:要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生:要选好实验材料和工具。生:还要制定好实验方案。生:要注意安全。„„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问题!那么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生:做实验。生:查阅书籍,还可以上网。生:问问老师和同学。
师:说得真好!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然后制定好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需要某些材料、工具、书籍资料可到前面来取,需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可到老师的微机上来查询,当然,你也可以询问老师或同学。都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师:为了帮助同学们作好实验记录,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记录表。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记录。能做到吗?生:能。
师:好,现在,请各小组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分好工,制定好方案,开始探究!
三、学生开始探究实验,并学会在探究中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有一小组学生把木头接入电路,检验干木头是否导电。他们还想到把木头浸湿,继续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并用画图的方式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四、交流与表达 师:都研究好了吗?现在请每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若有不同意见可以站起来补充。
生:我研究的问题是“木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通过实验,我发现杨木、柳木、枣木、榆木、桐木、樟木、槐木、江南香木都浮在水面上,而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鸡翅木沉到了水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实验前你是怎么想的?生:我原来认为所有的木头都浮在水面上的。师:结果呢?生:结果发现木头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师:看来仅靠猜想是不行的,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我还发现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数一数年轮有几圈,就知道木头有几岁。生:我从《百科全书》上还查到有些树木一年长好几圈呢,那样,年轮就不等于年龄了。师:说得好!查阅书籍资料确实是获得知识的好方法。
生:我还发现年轮有的疏有的密,我认为根据年轮能辨别方向,疏的一面指南,密的一面指北。师:你的知识可真丰富!生:老师,我还在网上查到了很多年轮的图片呢。师:是吗?太好了!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学生到微机前面,展示有关年轮的图片和资料。并一边展示,一边介绍。)
师:还有什么新发现?生:我研究的问题是木头是否导电。我先把干木头接入电路中,发现所有的干木头都不容易导电;可是我把湿木头接入电路后发现小电珠也不亮,湿木头也不导电呢!师:是吗?有不同意见吗?生:不对,湿木头导电!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课外书中看到过。
师:那湿木头到底导不导电呢?想不想知道?生:想。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非常灵敏的仪器,它能检测出非常微弱的电流。(出示电流计)当有电流通过时,它的指针会发生偏转。我们就用它来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演示:分别把两段长短、粗细相同的干、湿木头接入电路,检验它们是否导电。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们纷纷站起,瞪大眼睛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当看到接入湿木头指针发生偏转时,不禁惊叹起来!)
师:你们还研究了什么?生:老师,我还发现木头有的软,有的硬呢。
师:是吗?你在研究中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真了不起!说说你是怎么研究的?
生:我用指甲在木头上划,发现桐木、榆木、樟木较软,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较硬。师:你能用感官充分感知木头的软硬,真不简单!生:我还研究了木头的用途。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可以到微机上边演示边说吗?
师:当然可以。师:通过你的研究,老师真是眼界大开,木头竟然有这么多用处,连躺在我们面前的这张纸,它的主要材料也是木头,真是太神奇了!你们还知道木头有那些用处吗?生:我知道木头还能制作玩具。
生:能制作象棋。生:能做铅笔。师:是啊,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师: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的吗?
生:是砍伐大树得到的。生: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呢。
生:我知道一种树叫“铁木”,它长得慢极了,所以非常硬,刀枪不入呢!
师:木头真是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木头。你认为我们要怎样珍惜木头? 生:要爱护花草树木。生:不能在树上乱刻乱画。
生:看到破坏树木的现象要制止。生:我认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节约用纸,因为木材是制造纸的原料。生:我觉得我们要用一些替代木头的东西。比如,木头桌子可以用玻璃的代替,这样就节约了木材。师:同学们说得真棒!
五、课堂小结及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木头进行了悉心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的收获很多。我们来看一下探究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大家非常感兴趣,并认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新发现,真棒!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如木头的形状、木头气味,虽然同学们想到了,也提了出来,但暂时不感兴趣,没有研究,那咱们就课下再去研究,好吗?
生:好。师:下课。
第十五课
纸
教学目标:
1、了解纸的发明和纸的发展
2、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难点:学生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纸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滴管,红墨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科学志趣
1、谈话:同学们,今天咱们初次见面,所以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组漂亮的工艺品。看清楚用什么材料做的?请看大屏幕。
2、电脑出示有关纸工艺品
3、提问:知道这些物品是用什么做的吗?
4、谈话:想不想知道纸的来历呢?
5、电脑出示:纸的由来(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6、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种类的纸呢?这些纸主要有哪些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纸质材料的物品,让学生进入纸的殿堂,用视频展示中国四大发明纸的由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接下来对纸的深入研究奠定兴趣和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了解纸的特性及用途
(一)认识各种纸的特点
1、谈话: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纸,请拿出一号信封,认一认是都是什么纸?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2、集体交流
3、提问:如果老师刚吃完了饭,想要用纸来擦嘴,请问用牛皮纸还是餐巾纸好呢?为什么?
4、谈话:说明各种纸有它的不同特点,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呢?小组讨论一下。
5小组讨论(观察、实验)
6、汇报交流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认识身边常见的纸,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直接感受不同种纸有不同的用途,同时过渡引入引起学生探究欲望]
(二)研究纸的性质
1、谈话:原来大家了解这么多纸的性质呀,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纸的性质,好吗?
2、谈话: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纸的结实程度,吸水性及透明度来研究一下
A:不同的纸的结实程度的探究
1、谈话:牛皮纸与宣纸哪种更结实呢?
2、学生猜测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案(两张完全相同的纸)
5、小组实验
6、交流汇报
7、师小结:正因为牛皮纸结实,所以我们常用它来做包装物品。
8、谈话:老师想留一个问题给小朋友,同一种纸它的横向与纵向结实程度是否一样呢?小朋友们不妨回家做个实验
B纸的吸水性
1、谈话:牛皮纸与宣纸哪种吸水性好呢?
2、学生猜测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交流,完善方案(滴的水滴数要相同)
5、小组实验
6、交流汇报
7、师小结:正因为宣纸的吸水性能好,所以我们常用它来写字作画 C:纸的透明度
1、谈话:牛皮纸与宣纸哪种透明度好呢?
2、学生猜测
3、交流方法
4、学生实验
5、交流结果
6、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性质,正因为纸的不同性质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了解造纸过程,认识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1、谈话: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纸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2、电脑出示:(纸的生产过程)
3、谈话: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当然用竹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些新型材料的纸吗?电脑出示相关信息
4、谈话:看完之后,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进行节约用纸,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教育)
5、谈话: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用大量的纸,纸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必用品,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纸呢?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说说吗?(结合生活实际,本地生活习惯进行节约纸的教育)
6、纸的设计 谈话:了解了这些知识,你希望未来的纸会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活的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纸,如下雨等。[设计意图:通过古代造纸的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生产纸的不宜,通过现代生产纸的工艺流程图,让学生产生节约用纸,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资源教育,设计纸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四、课外延伸
了解纸的回收利用情况,做一件纸工艺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感受科学学习的方式和意义,通过废物利用制作纸工艺品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是科学教学的一种延伸]
第十六课
陶瓷
教学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教师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
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
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
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
活动二: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
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
4、学生进行实验。
5、各组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小结:在同学实验中发现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课下同学们继续进行研究陶瓷。
活动三:
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
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2、放有关陶瓷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
4、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四:讲一个陶瓷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
自由活动:
1、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也可以选择教科书中提示的集中活动。
2、评价:从:“我的发现、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对陶瓷的认识”这几方面来评价。拓展活动:
“对陶瓷还项研究哪些?”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第十七课
金属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金属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实施;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在探究金属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尊敬他人的观察实验的结果.3.知道金属使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教学准备: 金属材料
课前完成部分实验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 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木头”“陶瓷”,这节课我们在上两节课的基础上,来研究金属.活动一: 1.提出问题:金属有什么特点?(1)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和假设.(2)说一说: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3)说一说:观察实验方法.2.提出观察实验要求(1)实验中注意安全.(2)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发现得多,而且科学.3.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老师参与学生探究活动,随时处理一些问题.4.引导学生金农分得表达与交流(1)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2)让学生对全班同学的发现进行归纳总结.(3)学生整理最后的发现,形成对金属特点的共识.活动二: 1.学生谈一谈“金属从哪里来”(1)让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观点.(2)猜想用金属制成金属物品的过程.(3)播放录像片,介绍获取金属的两种途径: 一种是对金属的提取冶炼制作过程,让学生明白金属首先来自于金属矿,然后对金属矿进行开采冶炼,获得金属,再对金属进行加工,最后得到金属物品。
另一种是将回收来的废旧金属物品进行冶炼加工,获得金属物品。2.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是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自由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哪些地方用到金属? 将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发现新的研究方法.拓展活动: 在教室里准备一个收集筒,会收集废旧金属物品.第十八课
玻璃与塑料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教学准备:
玻璃片、塑料片、玻璃塑料制品、电池、导线、镊子、木锤。玻璃塑料有关资料。录像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材料--玻璃与塑料。活动一:
1、列举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与塑料
学生结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说一说: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没有玻璃、塑料制品,生活会怎么样?
3、出示:玻璃、塑料制品,让学生鉴别“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结:通过上述活动,使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玻璃与塑料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观察实验。
活动二:
1、猜想
玻璃与塑料可能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2、交流猜想的结果。
3、进行对比实验(1)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活动
整个实验活动老师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处理,确保学生观察实验的进行。
2、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再进行对比。
3、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发现玻璃与塑料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4、出示:资料卡,让学生阅读
讨论交流:社会面临着“白色污染”的威胁,应该对材料进行怎样的改进?
小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讨论角落,认识到玻璃与塑料的使用给人民及社会带来了方便,但是塑料废弃物品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发明新材料来代替塑料。
自由活动:
1、讨论交流: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学生充分进行创新、想象,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评价:根据“对材料的研究、发现的问题、大胆想像”学生进行互评。拓展活动: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学目标:
第十九课
材料的分类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会查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2、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人类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观察:社会中的物品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查阅资料:了解关于材料的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材料? 讲: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材料,在生活中你能给材料分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活动一: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带来了哪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材料来自于哪里? 学生讲,老师适当地进行纠正。
2、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自带的物品及所用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3、学生汇报分析、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对比,能区分自带的物品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介绍材料:P58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1、学生分组将自带的物品合在一起。
2、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
3、提出分类标准:按材料的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
(1)是否是天然材料;将由人造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2)是否是再生材料;将不可再生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你自己想的办法分。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理由。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分类活动进行评价。活动三:设计一间自己喜欢的房间
1、提出活动建议 2活动三:
1、提出活动建议
设计一间自己喜欢房子、自己喜欢的车或其他物品,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设计。设计中说出各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设计时,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提示,提倡合作。
2、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说一说:各部分用的是什么材料,说明使用本材料的理由。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自由活动:
教师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开展一些制作活动。(在课下制作)
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材料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教学目标:
第二十课
蒸发
(一)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了解蒸发现象及蒸发要从周围吸热;知道影响蒸发的因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 生:(齐声)喜欢!
师:好!让我们一起把小手伸进水里,(师生同做)取出来,(示范甩一下手)注意观察!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呆一会儿)
生:手上的水变干了。生:手上的水慢慢消失了。
生:老师我发现刚开始手上有水,等一会儿,水就没了。师:观察的真仔细!师:下面,再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每人拿起湿布在镜上子擦一下(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过一会儿)
生:镜子上的水珠没有了。生:镜子变清晰了。
生:开始镜子上很模糊,一会儿,水迹慢慢地缩小,再过一会儿,镜子就变干了。师:***!同学们看到手上的水没了,镜子上的水变干了。看到这两种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手上的水怎么没了? 生:镜子上的水怎么变干了? 生:水变成了什么?
生:水到底跑哪里去了呢?
师:哪位同学知道水变成了什么,跑哪里去了? 生:水可能跑到空气中了!
生:水好像变成了蒸气,跑天上去了。师:那谁能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生:烧开水时,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生:洗过的衣服,慢慢干了。生:洗过头后,头发也慢慢干了。
生:雨过天睛,地上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大家做的两个小实验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是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板书:23蒸发 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活动二
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发抖的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中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在发抖。师: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种感觉吗? 生:(齐声)有。
师: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为什么会冷呢? 师: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棉纱、水来研究这个问题。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生:下降(25人)。
生:我觉着应该上升(4人)。
生:我认为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因为水的温度和室内温度是一样的。(老师同时统计持不同意见的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到底哪些同学的想法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动手实验。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分工去研究研究,并要及时的做好记录。(教师发放记录表,巡回辅导,学生实验,实验完毕)
师: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做完了,并且认真地做好了记录,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一组):我们组的温度计刚从水里出来时是22℃;1分钟时是19℃;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教师同时在一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
师:现在让我们用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通过刚才的实验以及这条图线,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温度是下降的。
师:这能不能说明这25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齐声)能!
师:还不能!为什么呢?因为做这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那咱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小组的实验结果吧。生(二组):我们组0分钟的时候是22℃;1分钟时是19.5℃;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
(教师在二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
师:我们依然用线把点连接起来。通过观察,发现--生:温度也是下降的。
师:第二小组的实验又一次证明了这25位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三四小组再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三四小组汇报完毕)
师:现在老师把三、四小组的点都用线连接起来。看来三、四小组的结果和一、二小组的结果是--生:(齐声)一样的!
师:这四次实验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温度是--生:(齐声)下降的!师:同学们要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
师:四个小组的实验都证明了温度是下降的,那么,为什么温度计的读数会下降呢?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因为水蒸发时吸收了温度计液泡里的热。
师:温度计的液泡处在水的周围,也就是说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板书: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为什么会冷了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从游泳池出来,身上的水蒸发,会吸收身体里的热,所以身上感觉到冷。
师:对!你说的非常好!活动三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生:可以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生:也可以放在暖气片上。生:可以用风扇吹一吹。生:还可以拧一拧,甩一甩。„„
师:为什么要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呢? 生:因为温度高了,干的才比较快。师:那你认为蒸发的快慢与--生:(齐声)温度高低有关。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风吹一吹呢?
生:风吹可以使空气流动的快,蒸发快。师:那你的意思是蒸发的快慢还和--生: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系。温度高低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空气流动快慢 师:这也只是同学们的一种想法,科学可不能想当然!到底水蒸发的快慢是不是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呢?
生:(齐声)想!
师:那哪个小组愿意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呢?(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定两个小组)
师:那好,第一、二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老师给你们很多的材料。(教师随时发放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滴管。)
师:
三、四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关系,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你们的材料更好玩,看,微型小风扇!(随手发放小风扇,学生感到非常惊喜)师: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做实验呢?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实验方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师:讨论好之后,就开始动手研究吧!(学生做对比实验,几分钟后)师:同学们!通过做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二组)(举手)我们组发现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系。师:那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我们是在两个盘子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桌上不动,过一会儿,被加热的水很快就蒸发完,变干了,而另一个盘子里的水蒸发的就很慢。因此,我们知道温度高,蒸发的就快,温度低,蒸发的就慢。
师:那你们为什么在两个盘子里滴同样多的水呢? 生:这样才能正确的做对比实验呀。
师:对!我们应该在同样大盘子里滴上同样多的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正确比较蒸发的快慢是否跟温度有关系。
师:第一小组你们研究的结果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组)一样。
师:通过实验,一、二小组的研究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师:第三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吧!生:(三组)我们发现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有关系。师:怎么研究的? 生:把两块纱布浸湿,一个用小风扇吹一吹,另一放在一旁晾,用风扇吹的纱布干的快。师:做实验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呢? 生:两块纱布一样大,湿度相同。
师:非常好!那你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的快。师:真不错!四组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四组)和三组的一样,并且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三、四小组的实验结果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空气流动有关。(去掉板书中的问号)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水蒸发的快慢除了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沉默)师:(教师随手拿起桌上的湿纱布)这块湿布,你是展开干的快呢?还是叠在一起干的快呢?
生:当然展开喽!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展开面积大,这样蒸发的就快。师:这说明蒸发的快慢还和--生(齐声):表面积大小有关系。
师:在生活当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增大面积加快蒸发的现象呢? 生:农民伯伯晒粮食时,都要摊开晒。生:还有晒衣服晒被子时,也要展开晒。
师:对!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希望同们们在课下注意留心观察!温度高低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空气流动快慢)表面积 评价
师:短短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那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蒸发。生:我知道了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生:我还知道了怎样加快蒸发。师:你们喜欢科学课吗? 生:(齐声)喜欢!生: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我很高兴能够在科学课上做实验。生:我还愿意再上这样的科学课。
师:同学们喜欢科学课,老师非常高兴。拓展
师:好了!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蒸发,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知道了如何加快蒸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避免蒸发的,希望同学们到课下留心去观察、去寻找看哪些地方需要避免蒸发,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沸腾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温水、计时器、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13组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你认为在开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沸腾,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猜想:你认为水烧开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小组讨论,根据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3、小组汇报设计实验方案。
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合作): ①小组长分好工:(观察、记录、操作、计时)。②按步骤操作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③不讲与实验无关的话,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④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别碰到酒精灯或水等以免烫伤自己。⑤汇报交流。
5、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并完成讨论问题: ①水为什么翻腾?
②水中的气泡可能是什么物体?从哪来的?
③这些气泡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
6、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沸腾?
7、师出示“沸腾”定义后,请学生齐读加深理解。
8、提问: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还会上升吗?生尽情地回答(板书:液体的沸点)。
三、巩固应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的“沸腾”、“液体的沸点”是什么样子的?)
1、什么是沸腾?
2、什么是液体的沸点?
四、课外拓展
1、查阅资料:
①在高山上和海边烧水,水的沸点是一样的吗?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详见课本p59
2、自制小制作:小小蒸汽动力机 板书设计:
21、沸腾
起始温度(℃)烧开时温度(℃)继续加热 沸腾液体的沸点 表格设计: 观察记录表
班级:活动地点:时间: 时间温度(℃)观察现象 0 1 2 3 4 小组成员:
凝结
教学目标:
⒈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初步学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⒉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水蒸气凝结与温度的关系的对比实验;初步学会做露的模拟实验);归纳能力(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的条件)和推理能力(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推理露的成因)。
⒊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凝结现象,培养实验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带盖的杯子、烧杯、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铁罐头筒、冰块、布、温度计、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⒈上节课,曾经给大家布置了一些预习活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在你们预习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提出了哪些问题?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活动呢?(学生自由发言,简单介绍活动情况)
⒉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学习新课
⒈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的现象
⑴根据你们的观察说一说,什么样的水杯内会出现小水珠? ⑵实际观察一下,和你们观察的结果相同吗?
⑶想一想杯盖内的小水珠可能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只有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呢? 推想,小水珠可能是什么物体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充分讨论发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尝试着讲解这一现象。)
⑷小结: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⒉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⑴水蒸气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小水珠的呢?你能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个实验证明吗?
⑵小组讨论并分组实验
⑶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学生互相评价(重点评价实验方法和过程的科学性)⑷讨论:通过实验,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⑸小结,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实验结论。⒊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凝结”概念
⑴谁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刚才的实验结论?并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一变化? ⑵水蒸气遇冷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⑶学生填写课文中11页的填空。
⑷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凝结的现象? 自然界中有类似的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⒋指导学生认识露的成因 ⑴夏季的清晨,在草叶上常会看到晶莹的露珠,你能结合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一下,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请根据露的形态和发生的时间加以分析。
⑵为了证明你的观点是否正确,你可以设计实验加以证明,看谁最先得出正确的结论。⑶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验
⑷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相互评价 ⑸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表述露的形成过程,并填写12页空。巩固应用
⒈师生共同概述本课教学内容 ⒉提问:⑴什么叫凝结? ⑵自然界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⑶露是怎样形成的? 布置作业 观察并思考:
⒈下雨前,自来水管壁上会出现很多“汗珠”,这是怎么回事? ⒉太阳出来后,露珠就慢慢地消失了,你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冰水(液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动目标:
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对小水滴的变化过程感兴趣。物质准备:
小水滴的形象。纸、笔。活动重点(或难点): 理解小水滴的变化过程。活动过程: 小水滴去旅行。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你们到哪些地方去旅行过的?
(教师:原来在我们中国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下次我也去旅行,去玩一玩。)
--出示小水滴形象。小水滴能旅行吗?怎么旅行?(小水滴可以流到各个地方去旅行)--如果小水滴想到天上去旅行,怎么去呢?--倾听故事。
--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得怎么样?(暖烘烘--受热)它们的身子变得怎么样?(变轻了--变成了水蒸气)
--飞到很高的地方,小水滴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了?(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抱在一起,变成了细细的小水滴--由水蒸气又凝结成细小水滴)
--很多小水滴在天上飘来飘去,变成了什么?(白云)--几个小水滴抱成一团,变成了什么?(小雨滴)记录故事。
把你最喜欢的那一件小水滴旅行的事情记录下来,要是能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就更棒了。介绍记录。
--教师指导要点:小水滴变成水蒸气、云、雨的原因与过程--和别人不同的记录方式。
小结:原来你们都发现了水蒸气、天上的云、雨都是因为小水滴旅行的原因。我们还用自己的方法把小水滴旅行的事情记录下来了,你们真棒!接下来,我又想给你们出一个难题了,有没有信心完成?下次,我们在区角活动中,把我们记录的故事来制作一本小水滴旅行的小图书,行吗?
第五篇: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 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 ;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限,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
谈话: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同学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 学生猜测。(石油、矿产、水)
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
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认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我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1)哎,你们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组,哦,你们小组发现地球内部分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噢他们还搜集到一张地球内部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地球内部照片)(2)你们小组知道了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幔大约有 2900多千米厚,地球中心的地核约厚 3473千米。)
(3)你们还发现,地球内部构造很像一个鸡蛋,哦,你说像荔枝,你说像桂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动手研究一下。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发现)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你说,噢,你发现了鸡蛋也分三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是地球最坚硬的部分,而且各处的厚度不一样;鸡蛋清相当于地幔,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鸡蛋黄相当于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了地壳下面的是部分是地幔,不过由于人类的技术限制,人们对地幔、地核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板书:蛋壳、蛋清和蛋黄)
.小结:同学们真是不简单,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地球内部结构特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呢?(想)。
三、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
1.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橡皮泥,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下面小组一起合作进行制作。
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3.你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制作情况。
全课总结: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相信你在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制作,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2火 山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实验,会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源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影响。2.渗透科学自然观,体会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知识
1.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2.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师: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学生: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火柴、三脚架、铁盒(或铜片)、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风景图片,你们还想再看看吗?(播放课件,教师讲解)
2、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风景,你们觉得怎么样?(很美)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些美景都是自然的造化,是自然的力量造就了这样的美景,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美景呢?(生答:火山)
3、揭题:是啊,是火山造就了这些美景。(板书课题:火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山。
二、新授 A、引入
1、问:你们听说过火山吗?那么,你们已经知道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请大家来说说吧!
2、自由交流:关于火山的知识
3、再问:同学们,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们了解的还真不少,那么在这节课中,你们最想来了解火山的哪些知识呢?
4、学生提问,教师聆听
5、小结:你们想了解的知识还真多,可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也许不能一一满足大家的需要。有些问题我们和老师一起到课外去继续研究,好吗?另外有些问题可能在后面的共同学习中能一一获得答案,大家也不要着急。在课前老师已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看看老师已准备了些什么?(出示课件,点击序号,出示内容)──
1、什么是火山
2、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火山喷发
4、火山的危害
5、火山的奉献
6、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我们暂且把它作为一个秘密,老师先不告诉大家。下面,就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B、学习火山的成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1、导入:我们先来学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要认识火山的形成,我们先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出示课件)
2、认识地球的构造和火山的成因
(1)、提问:从图中,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知识呢?(地球可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的厚度平均为60千米左右并且大部分为岩层;而地球的半径达6000千米左右,地壳只有薄薄的一层)
(2)、讲解(课件):在地壳下地幔的温度很高达1600摄氏度,地核处的温度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达2000-3000摄氏度,其中地心处的温度达6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近。在高温高压下,由于特殊的作用地壳下有一种温度达1600摄氏度左右的液体状物质,这就是岩浆,岩浆其实就是熔融了的岩石,象烧融的玻璃一样。这些岩浆由于特殊的原因,就穿过岩层冲出了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3)、提问:同学们,地球的这种结构,大家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和地球的结构相近的物体呢?
(4)、生答:鸡蛋、气球、花生、苹果┄┄
3、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吹鸡蛋、吹气球 a、吹鸡蛋
(1)、解疑:是啊,看鸡蛋(出示鸡蛋)大家想,蛋壳象什么?(地壳)蛋白呢?(地幔)蛋黄呢?(地核)
(2)设问:下面我们来玩玩吹鸡蛋,你们会吹鸡蛋吗?(二年级已吹过)哦,下面就开始吧!
(3)、学生活动:吹鸡蛋
(4)、讨论:在刚才玩吹鸡蛋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吃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蛋白和蛋黄吹出来了)它们是怎样吹出来的?(从另外一个洞里出来的)它们为什么会出来呢?(因为给它吹气,鸡蛋内的压力很大,蛋白和蛋黄就从蛋壳里出来了)
b、吹气球
(1)、激趣:刚才我们玩了吹鸡蛋,你们还想玩吹气球吗?(想)那,老师提个要求,你们要拼命吹,知道拼命吹是什么意思吗?(吹破气球)
(2)、学生活动:吹气球
(3)交流:好了,真不忍心叫大家停下来,假如有时间,等会儿我们再来吹,好吗?刚才我们有的组真的把气球吹破了,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害怕,吹吹好象没力气了,吹破它要用很多力┄┄)你们又有没有想过,气球是怎样破的呢?(薄的地方先破)破的时候有什么从气球里冲出来了?(空气)有的组有破气球,你们发现什么没有?(空气从破洞里面冲出来)
c、联想:吹鸡蛋和吹气球与火山的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
(1)、提问:其实刚才老师让大家吹鸡蛋与吹气球是有目的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两次实验跟火山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个醒,空气冲出来,蛋白蛋黄吹出来了,就如岩浆从地球内部冲出来。
(2)、学生交流
(3)、小结:在岩层下,由于特殊的作用,譬如地壳的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就产生了裂缝,岩浆由于高压的作用,就会拼命的从里面想冲出来,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在上升的过程中,会把周围的岩层也熔融,这样岩层的裂缝会变大,岩层变薄了,岩浆就容易从里面冲出来,这样火山就形成了。
4、认识什么是火山
(1)、设疑:那么什么是火山呢?
(2)、讲解:(出示课件)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形成火山。
C、认识火山喷发
1、引入: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火山就喷发了。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想亲眼见一见吗?我们就来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吧!你们想参与做吗?
2、激趣:只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火山喷发很危险,你们还敢做吗?因为有危险,所以这个实验在上面做,老师要找个志愿者,谁来做呢?(邀请)
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1)、介绍实验方法:老师这儿有一套模拟装置,大家看一看,(指装置)这是塑料瓶里面装了沙土,就如地球的内部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等会要观察的是三夹板的上面,夹板上面发生了什么?这就象地面上的情形,我们是看得见的。你呢,给瓶子吹气,大家想,就象给内部做了什么事?好,开始吹吧!大家注意看。
(2)、学生实验:吹气,其余学生观察
(3)、再激趣:接下来更危险的时刻到了。为了安全起见,老师带了手套,要换个装置,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带手套吗?(烫手)请同学们注意看,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4)、学生继续实验
(5)思想教育渗透:实验结束了,谢谢你(指上台学生)这个勇敢者,你做了回英雄,其实做科学就需要这种精神!
(6)、交流:两次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你现在解决了什么问题(疑问)?(沙土喷出,岩浆喷出,岩浆流动、凝固┄┄)
(7)、设疑:(引入下阶段学习)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你觉得可怕吗?真正的火山喷发应该更可怕,那么你觉得可怕在哪里呢?
D、认识火山的危害
1、导入:是啊,真正的火山喷发更可怕,因为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也就是灾难,你认火山喷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2、学生交流:谈自己的认识
3、小结:(出示课件)请大家再来回顾一下,看看火山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
1、污染空气
2、烧毁森林
3、毁坏农田
4、覆盖城市和村庄。
4、引入:火山喷发虽然可怕,难道只给我们带来灾难吗?它会不会带来好处呢?其实,上课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谁来说说看?
E、认识火山的奉献
1、导入:是啊,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美景,那么,火山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2、学生交流
3、讲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看看,(出示课件)虽然火山喷发十分危险,可是生活在火山旁的人还是不忍离开,就因为火山灰是最肥沃的土壤,人们不仅可以用它种庄稼,还用它种出了最美的花,最最甜美的水果。另外,火山还是个地下加工厂,每次火山喷发可以形成很多矿产,大家请看(课件)。同时火山地区,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你们认为有什么用呢?(先交流,后出示课件)
三、拓展创新
1、激趣:该是揭示秘密的时候了,看看老师在有关火山的其它知识里藏了些什么呢?
2、出示课件:火山的类型、火山的分布、科学家对火山的研究、一些网站的友情连接
3、讲解:(按课件)火山类型
4、讲解:(按课件)火山的分布
5、激励拓展: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也许还有很多问题想继续研究,其实科学家们也还在不断探索,你们课后有没想过怎样去研究呢?(学生交流)老师有个建议,把你们课上没解决的,或者又有了的新问题,到课外象科学家探究一样,到网上、电视、课外书等一些媒体去寻找答案,好吗?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小科学家!
第三课
地震
教学材料及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火山,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板书地震)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师: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
师: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震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
师播放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 师: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地震的破坏性太大了。
生:地震时太危险了,太可怕了。……
师:既然地震的危害性那么大,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或了解哪些问题? 生: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想知道在地震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生:我想知道怎样把地震的破坏降到最低。
生:我想知道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能不能避免? 生:我想知道人类能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同乡们你们猜一猜。(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生:我认为是地下的岩石发生了问题。
师:发生了什么问题?录像中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可能是岩石断了。……
师:我们的猜想如何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师: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我们把毛巾当岩石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生:我们认为岩层石有好多层,应该把毛巾叠成几层,才更好。生:用手握住木棒两端,用力压
师:大家设计的很好,不过在动手实验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安全最重要,别让木棍伤到了自己和同学,再就是小组要注意分工和合作。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汇报探究结果。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们挤压毛巾,毛巾有的地方向上了,有的地方向下了,毛巾不平了,一褶一褶的。生:我们发现越是用力,毛巾褶皱的越厉害。
生:当我们用力压木棍时,木棍弯曲,越用力,木棍弯曲越厉害。师:再继续用力呢?试试看? 生:木棍断了。
师:断时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手感觉到有很大的力。
生:手感到了木棍的震动,手有麻的感觉。生:还听到了“啪”的一声。
师:大家的发现可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想想看,在实验中,木棍,毛巾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
生:是地下的岩石。
师:对,一层一层的岩石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地壳中的岩层。那么,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生: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变成一褶一褶的,压力继续增大,岩层就会断裂。生:断裂的时候,会像木棍一样有震动。生:震动来到地面,就是我们说的地震了。
师:分析的对,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此外,还有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造成的。
活动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阅读资料卡:避震小常识
思考:如果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正在家中睡觉,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汇报交流
生:在教室里发生地震,应马上到空旷的操场上去。生:要有序,要避免踩踏。
生:在家中发生地震,应切断电源,天然气源。生:在家中,应躲在高大坚固家具的旁边。生:应躲到卫生间去。……
四、拓展活动: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第四课
做一块卵石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展示卵石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卵石。
师:看到这些卵石你能猜一猜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二)做一块卵石
师:同学们对卵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你能自己做一块卵石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 带盖的玻璃杯、碎砖、锤子、水,你想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做一块卵石。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师进行适时地指导,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注意安全)汇报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生:我们用锤子把砖块砸碎,发现砖块上有锋利的棱角,这时我们把这些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瓶中,把瓶盖拧紧,用力摇晃,发现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便成了圆形的。
生:我发现碎砖块在水的冲刷作用下,并且相互碰撞,棱角渐渐就变没有了。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石子在冲刷、摩擦、碰撞的过程中慢慢地失去了棱角。
(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
师播放河道上、中、下游石头的变化录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请你们互相交流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发现河流上游石头大、不规则;下游个头小、偏圆;下游是沙滩。师:为什么河道各个部分的石头状态不一?
生:我认为这是水的搬运作用,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时有很大的力量,水的这种力量把石块从上游搬到了下游。
师:那河道中的石头从哪里来的?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 学生汇报各种猜测结果。
师播放岩石风化现象的视频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想不想自己设计实验来知道冷热因素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酒精灯、页岩、燃烧钳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证明你的猜想,同学们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指导 汇报探究结果。
生: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并且反复做了几次。
生: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师小结:岩石破碎的原因,是因为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师: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分组讨论
师播放卵石形成的视频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海里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对卵石有了全面的认识,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卵石吗?你还想把卵石用到什么地方?
第五课
各种各样的矿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3、认识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4、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矿产的重要性。
5、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德育目标:
提高学生合理开发、利用矿产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图片或制成的课件、录像;煤、石油提炼物的图片制成的课件;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课件;能生产“石油”的植物图片。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火、天然气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提问: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像煤、天然气、汽油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作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2、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师:关于能源矿产,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 生1: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 生2:能源矿产怎样开采? 生3:能源矿产能不能采完?
生4:煤、石油、天然气有没有其他的用途? ……
(2)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开采方法。
①教师引导谈话: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懂得运用工具,因为人类懂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能够运用智慧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智慧和力量开采煤炭的呢?请随着图片和文字来一次“地下之旅”吧!
②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③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④教师播放课件:
井底下的昨天:马拉车运煤图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开采图以及宋代的开采工具--木制勺子等。
井底下的今天:现代煤矿开采的图片,配有解说词。⑤看到井底下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3)指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①教师播放煤的形成示意图的课件。②小组讨论煤是怎样形成的.③汇报要求:重点说说煤形成的大约时间,煤是由什么变成的,经过怎样的变化。④小结。
⑤根据煤的成因,推想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⑥煤、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⑦小结:它们形成的时间长,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4)指导学生认识能源矿产的重要性。①认识煤、石油的全身都是宝。
提问:煤、石油除了可做燃料外,还能干什么?从石油中又能提炼出什么呢?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总结。②教师结合制作的课件时行总结。
③讨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对煤炭、石油的需求量大,我们该怎样办? 生1:节约作用,不浪费。生2:不让小煤矿乱采煤。生3:开发新能源。
④小结:播放课件介绍几种能生产石油的植物以及本世纪将被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潮汐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
(5)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知识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可以谈谈。
3、课外探究活动:
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保护能源矿产。板书设计:
7.各种各样的矿物 金属矿产
矿产:非金属矿产 能源矿产 煤的形成
第六课
地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4.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德育目标:
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相关课件或图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风景图(包括对生物化石的特写),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火山、地震、三角洲,石蘑菇及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和石笋,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以及山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沙尘暴、地质塌陷、荒漠化、蓄水发电等图像资料。
2、学生准备
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资料; 实验材料:喷壶、沙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些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或雪崩、山洪和泥石流等视频资料以及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湖泊沉积作用,地表的沉陷,海岸的变迁,河流的冲刷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或展示一些
图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进行“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二)新授: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6500万年前和现在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情况。问学生: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猜想它以前会是个什么样的?并由此看能发现地表演变过程。
讨论: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提出化石的概念。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
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表,认识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对地表变化有更多的了解。如北宋时期,沈括(1031-1095)在他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有关地球演变的精辟见解,他考察雁荡山时,注意到地质作用的存在,认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指出河流对地表的巨大改造作用。他还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所含的螺蚌化石,判断这里曾经是大海之滨,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在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曾对侵蚀、搬运、沉积做了动人的描述,不过他比沈括晚了约400年,他在多次考察阿尔卑斯山后指出,砾石是河流挖掘作用的产物,山是水作用于地表形成的,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土被河流搬运到海中,会使海底升高,海水退却,海陆的轮廓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最后,引导学生获得认知: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展示搜集的有关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通过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环境。如,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使一些农户房屋墙壁严重开裂,部分水田不能耕种,饮水也成了问题……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人类对地表的改变作用,认识到人类生产活动的两面性,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自由活动:
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面对我国地表现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份保护地表的倡议书或办一份保护地表的手抄报。
拓展活动:
此项活动可结合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课外调查实践活动。建议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可以将学生分成活动小组,也可以自由组合,选好小组长,活动时注意交通安全,把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活动结束后,举行一次交流会。
板书设计: 地表的变化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
化石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建议合理开发地球
第七课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带、瓶子、钢尺、鼓、鼓棍、锣、小黄豆、系着线的泡沫小球。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摆放九个小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号码牌,学生进教室后分小组坐在座位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自主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课后感受:本节课,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八课
谁能传播声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课后感受: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第九课
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知识与技能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知道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能够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耳的模型或用不干胶做的耳的各部分图形,铝箔。学生准备:制作”人工耳“的用品,制作”听诊器“的用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效果分析 介绍人耳的内部结构和原声音的原理 做一个听诊器
关心听力有障碍的人把铝箔靠近音箱,调节音量 出示耳的模型和耳的各部分图形,介绍耳的各部分名称,指出其中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铝箔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
讲解听诊器的制法 耳廓有什么作用呢?
如果人听不见声音会怎样呢?试一试,在没有声音的环境下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呢?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试着说一说,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 自制听诊器,试一试管用吗?
学生发言,根据听诊器的原理说一说
学生尝试不通过任何声音来传播自己的信息
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铝箔振动,随着声音增大,振动也加大 学生能明白是外界的振动经过鼓膜的振动传播到最后听神经处 知道听诊器的原理和耳廓的原理是一样的 使学生感受到听力障碍者的困难
培养学生的爱心,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
第十一课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在课堂外对噪音危害的切身感受,对噪音危害及其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交流有关噪音的资料,阐述自己对噪音的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噪音污染的各种建议,使学生在参与消除噪音的研究中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噪音的危害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声音,老师课前录制了一段关于声音的短片,请你欣赏一下。
(播放乐音与噪音的音像资料,学生观看)师:你听了刚才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我听了轻音乐觉得心情舒畅,非常愉悦,电钻、电锯的声音特别刺耳,特别烦人。生:我感受到《喜洋洋》的声音非常欢快,工地上机器的转动声非常嘈杂。生:我听了《彩云追月》心情特别舒畅,电闪雷鸣让人心跳加快。
生:我感觉《二泉映月》的曲子让人非常放松,听了马路上车辆的喇叭声心里感觉非常急促。
生:我感受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悦耳动听,一种让人烦躁难耐。
师: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音。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四大公害“之一的噪音的危害。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噪音危害的资料,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述。
[点评:在课上创设情境,先让学生听声音,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音对人造成危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既能倾听、赞赏、接纳、分享别人的想法,又能阐述、反思、完善、超越自己的观点。] 生:噪音干扰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在噪音的坏境里最容易写错字、做错题。
生:噪音会使人心情烦燥,做一些不正常的事。比如我在网上查到一份资料说:1961年7月,一名日本青年在东京打工,由于住在铁路附近,日夜被频繁过往的客货车噪声折磨,患了失眠症,不堪忍受痛苦,最终自杀身亡。
生:1959年,美国有10个人”自愿“做噪声实验。当实验用的飞机从10名实验者头上10-12米的高度飞过后,有6人当场死亡,4人数小时后死亡。验尸证明10人都死于噪声引起的脑出血。可见噪声也是危及生命的杀手,太可怕了。
生:我搜集了一组数据,也能说明噪音的危害之大:在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噪声性耳聋发病率可达5%;在噪音环境下,医生为病人听诊时正确率仅为8%;在噪音环境下的儿童比在安静环境下的儿童智力水平低20%;在巴黎和东京的自杀事件中有35%是由噪音引起的。
师:通过同学们所了解的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那么大家还知道噪音对动植物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生:噪音能使鲜花枯萎。
生:噪音能使动物惊慌不安,例如在飞机场的附近,母鸡不会下蛋。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通过列举事实和数据说明了噪音的危害不可轻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测试:找到自己的脉搏,记录下自己安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和听劲爆音乐1分钟的脉搏次数。
(教师计时,学生记录脉搏次数。)
师:谁来说一说你两次测得的脉搏次数一样吗?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安静时1分钟心跳86次,听了劲爆音乐时的心跳是97次,我发现劲爆音乐能让人心跳加快。
生:我安静时脉搏90次,听了劲爆音乐时脉搏110次,增加了20次,还感觉头有点晕。生:我安静时脉搏跳动76次,听了劲爆音乐是106次,还感觉有点心慌。师:我和同学们也有同感。
[点评:教师对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态度和感受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又通过测脉搏感受到噪音的危害,学生的亲身体验是最有说服力的,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活动二:认识噪音的来源
师:你们知道噪音都来自哪里吗?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飞机、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制造噪音,是噪音的主要来源之一。生:木器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处的噪音特别大。生:卡拉OK厅、闹市区也是噪音的来源。
师:在我们的学校及其周围你又找到哪些噪音? 生:从校园里就能听到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生:学校周围经常能听到放鞭炮的声音。
生:上课时,有的同学总是把学习用品弄得叮当响,特烦人。生:上下课时,同学挪动桌椅的声音也很难听。生:课间同学们时高时低的喊叫声。
生:上课时我们还经常听到学校外的吆喝声和叫卖声。
师:我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噪音,在这里我也给同学们提点建议,课堂上学习用品要轻拿轻放,遵守课堂纪律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们相互监督好吗?
(学生会意地笑了。)
师: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和休息的,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在你居住的小区周围有没有影响自己或他人生活的噪音?
生:我家住在学校家属区里,我们院里有学音乐的,在午休或晚上休息时,他们经常不是拉,就是唱,影响人们休息。
生:我家旁边有一个建筑工地,他们有时晚上10点多钟还在施工,吵杂的机器声常吵得我们不能按时休息。
生:我家旁边有条路,路上车很多,每天早上很早就有人按喇叭,那种声音很烦人。生:我家楼下装修房子的叮当声,还有电焊声非常刺耳。
[点评:在本环节中,教师从贴近儿童生活和感受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广泛交流噪音的来源,使学生意识到噪音的普遍存在已影响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活动三:了解控制、消除噪音的方法
师:噪音让我们深受其害,我们应该想办法防止噪音减少污染,你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和上网知道了哪些防治噪音的方法和措施?
生:通过上网我知道可以采用消音、吸音和隔音三种方法来防治噪音,比如摩托车等机动车辆上可以安装消音器,植树造林既美化环境,又能吸收噪声,还有在噪声区工作的人戴
上特殊的耳罩来隔音,以免对人造成伤害。
生:我通过读书知道人民大会堂在建筑时就使用了吸音材料,保证了良好的音响效果,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真是了不起!
生:我观察过电影院的天花板和墙壁上都安装了带有小孔的板材,既美观又能吸音。师: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呢!
生:我知道现在研制出了很多种建筑装饰材料都能有效地防治噪音,比如有隔音窗、隔音门、吸音器、吃音玻璃、电子防噪声设备等。
生:在宾馆的走廊内、楼梯上铺上地毯可以防止鞋底与地面撞击发出的噪声,使宾馆内保持安静,效果非常好。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让老师大开眼界,我这儿有个发声罐,它就是一个噪声源,谁有办法来消除或减小它产生的噪音呢?(教师边说,边摇发声罐。)
生:在发声罐外面裹上布或毛巾来隔音。生:给发声罐包上很厚的海绵,海绵能吸音。生:把发声罐投进一个装水的罐子里。
生:在发声罐里面塞上棉花或纸屑来减小振动。生: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就听不到声音了?
师:究竟这些方法行不行呢?请同学们自选材料试一试,需要的材料到老师这儿来拿。(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点评:通过动手实验,探求防治噪音的方法,弥补了教材设计的不足,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你对防治噪音污染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欢迎你提出来。
生:我建议同学们办一期手抄报,贴在宣传栏内,引起大家对防治噪音的重视。
生:消除噪音,人人有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维持安静环境,不做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的事情,在楼道内走轻轻步,说悄悄话;进出教室轻声关门,学习用品轻拿轻放。
生;给施工工地、卡拉OK厅等营业场所写建议书,建议他们在施工或营业时尽量避开人们的休息时间。
生:在学校周边的路段挂上”学校驻地,禁止鸣笛“的警示牌。
生:我想设计一种噪音过滤器,人们戴上它只能听见悦耳的声音。师:同学们的建议和想法非常好,我们作为社会的小主人应该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宁。
[点评:以提出建议和想法的方式树立学生关注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并自觉结合学到的知识经验提出自己消除噪音的合理化建议,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第十二课 秋季星空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教学准备:
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引出课题。
(二)、科学探究
1、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
2、引导学生认识秋季的代表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
3、指导学生看星空图。
4、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对一些不太可行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研究,不至于使学生的问题成为空想而不能落实。
5、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学生制定完观察计划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
6、制作观星箱:教师先出示制作观星箱的步骤,再选定物体来试用观察。
三、拓展活动:
建议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第十三棵 冬季星空
1、知道冬季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
2、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原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猎户座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观察猎户座在不同日期发生的变化。难点:长期观察星空中的北斗星、猎户座并做好纪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的材料:北斗七星、猎户座的图片。
学生准备的材料:整理好秋季星空的观察纪录。整理好近一个周的观察纪录。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季星空》,了解了秋季星空的主要星座及其运动规律。你们对观察星空感兴趣吗?好我们来继续观察冬季星空,看一看,冬季星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让学生将一周以来的对星空观察纪录的情况进行交流。提问:(1)、同学们,现在季节发生变化了,星空也会发生变化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从你对星空的观察,你能找到星座运动的规律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察情况,然后每一个组找一个代表把自己组交流的情况汇报一下。
教师小结:通过你们的观察,发现了原来选定的观察目标已经不见了,并且天空还出现了许多秋季星空没见过的星座。这就说明了冬季的星空发生了变化。
2、根据自己的观察,让学生画出北斗七星的样子。(1)、秋季北斗七星的样子。(2)、冬季北斗七星的样子。
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北斗七星的样子。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根据你画的北斗七星秋冬两季不同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指生交流。
3、继续交流观察记录。
根据你们的观察,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1)一天之中星空的变化。(2)从秋到冬星空的变化。小组总结并做好记录。
二、我们继续观察、研究星空。
1、讨论交流冬季星空该怎样观察?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要提出准备研究的指向,提示学生应该重新确立观察研究的目标选择观察重点并做好记录。
书中出示了一个表格:观察重点是猎户座。要求观察的是三个内容:最早发现它的时间;它在一天中的变化;不同日期发生的变化。
小结:研究冬季星座时,同样要明确自己的观察目的和内容。
2、让学生自己学习猎户座的资料卡。
在这里,教师必须给学生指出冬季星空的显著星座就是”猎户座“,并让学生记住它的形状以便容易识别。还要让学生画出它的样子。
还要给学生指出冬季观察星空要观察猎户座。
3、提供学生预测的指向:
根据学生对星空的长期观察来进行预测:
(1)从冬天到春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2)冬季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
先小组讨论然后自己写出预测结果。最后,一组一名在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三、自由活动。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和自己观察认识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评一评。
从”我的交流材料、我的观察记录、我的新发现“三个方面,用一般、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开展评价活动。
四、拓展活动。
布置让学生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纪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目标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养成长期观察星空的好习惯。
第十四课
木材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的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身边常见事物引出探究的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吗?
生:有桌子、椅子、书橱。生:沙发、床、柜子。生:写字台。
生:餐桌。师:哎呀,这么多啊!那你们知道这些家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木头。师:对,是木头。你们研究过木头吗? 生:没有。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木头,好吗?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研究的内容,设计研究方案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木头,你想研究什么呢?
生:我想研究木头的年龄。生:我想研究木头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生:我想知道木头能导电吗?生:木头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生:木头是什么形状的?生:木头有什么用?……(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中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小组内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内容。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师: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还需要注意哪些?生:我认为小组内要分好工,配合好。生:要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生:要选好实验材料和工具。生:还要制定好实验方案。生:要注意安全。……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问题!那么要研究这些问题,我们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生:做实验。生:查阅书籍,还可以上网。生:问问老师和同学。
师:说得真好!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然后制定好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需要某些材料、工具、书籍资料可到前面来取,需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可到老师的微机上来查询,当然,你也可以询问老师或同学。都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师:为了帮助同学们作好实验记录,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记录表。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记录。能做到吗?生:能。
师:好,现在,请各小组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分好工,制定好方案,开始探究!
三、学生开始探究实验,并学会在探究中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有一小组学生把木头接入电路,检验干木头是否导电。他们还想到把木头浸湿,继续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并用画图的方式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四、交流与表达
师:都研究好了吗?现在请每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若有不同意见可以站起来补充。
生:我研究的问题是”木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通过实验,我发现杨木、柳木、枣木、榆木、桐木、樟木、槐木、江南香木都浮在水面上,而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鸡翅木沉到了水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实验前你是怎么想的?生:我原来认为所有的木头都浮在水面上的。师:结果呢?生:结果发现木头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师:看来仅靠猜想是不行的,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我还发现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数一数年轮有几圈,就知道木头有几岁。生:我从《百科全书》上还查到有些树木一年长好几圈呢,那样,年轮就不等于年龄了。师:说得好!查阅书籍资料确实是获得知识的好方法。
生:我还发现年轮有的疏有的密,我认为根据年轮能辨别方向,疏的一面指南,密的一面指北。师:你的知识可真丰富!生:老师,我还在网上查到了很多年轮的图片呢。师:是吗?太好了!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学生到微机前面,展示有关年轮的图片和资料。并一边展示,一边介绍。)
师:还有什么新发现?生:我研究的问题是木头是否导电。我先把干木头接入电路中,发现所有的干木头都不容易导电;可是我把湿木头接入电路后发现小电珠也不亮,湿木头也不导电呢!师:是吗?有不同意见吗?生:不对,湿木头导电!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课外书中看到过。
师:那湿木头到底导不导电呢?想不想知道?生:想。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非常灵敏的仪器,它能检测出非常微弱的电流。(出示电流计)当有电流通过时,它的指针会发生偏转。我们就用它来检验湿木头是否导电。(演示:分别把两段长短、粗细相同的干、湿木头接入电路,检验它们是否导电。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学生们纷纷站起,瞪大眼睛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当看到接入湿木头指针发生偏转时,不禁惊叹起来!)
师:你们还研究了什么?生:老师,我还发现木头有的软,有的硬呢。
师:是吗?你在研究中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真了不起!说说你是怎么研究的?
生:我用指甲在木头上划,发现桐木、榆木、樟木较软,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较硬。师:你能用感官充分感知木头的软硬,真不简单!生:我还研究了木头的用途。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可以到微机上边演示边说吗?
师:当然可以。师:通过你的研究,老师真是眼界大开,木头竟然有这么多用处,连躺在我们面前的这张纸,它的主要材料也是木头,真是太神奇了!你们还知道木头有那些用处吗?生:我知道木头还能制作玩具。
生:能制作象棋。生:能做铅笔。师:是啊,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师: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的吗?
生:是砍伐大树得到的。生: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呢。
生:我知道一种树叫”铁木“,它长得慢极了,所以非常硬,刀枪不入呢!
师:木头真是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木头。你认为我们要怎样珍惜木头? 生:要爱护花草树木。生:不能在树上乱刻乱画。
生:看到破坏树木的现象要制止。生:我认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节约用纸,因为木材是制造纸的原料。生:我觉得我们要用一些替代木头的东西。比如,木头桌子可以用玻璃的代替,这样就节约了木材。师:同学们说得真棒!
五、课堂小结及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木头进行了悉心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的收获很多。我们来看一下探究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大家非常感兴趣,并认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新发现,真棒!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如木头的形状、木头气味,虽然同学们想到了,也提了出来,但暂时不感兴趣,没有研究,那咱们就课下再去研究,好吗?
生:好。师:下课。
第十五课
纸
教学目标:
1、了解纸的发明和纸的发展
2、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难点:学生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纸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滴管,红墨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科学志趣
1、谈话:同学们,今天咱们初次见面,所以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组漂亮的工艺品。看清楚用什么材料做的?请看大屏幕。
2、电脑出示有关纸工艺品
3、提问:知道这些物品是用什么做的吗?
4、谈话:想不想知道纸的来历呢?
5、电脑出示:纸的由来(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6、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种类的纸呢?这些纸主要有哪些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纸质材料的物品,让学生进入纸的殿堂,用视频展示中国四大发明纸的由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接下来对纸的深入研究奠定兴趣和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了解纸的特性及用途
(一)认识各种纸的特点
1、谈话: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纸,请拿出一号信封,认一认是都是什么纸?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2、集体交流
3、提问:如果老师刚吃完了饭,想要用纸来擦嘴,请问用牛皮纸还是餐巾纸好呢?为什么?
4、谈话:说明各种纸有它的不同特点,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呢?小组讨论一下。
5小组讨论(观察、实验)
6、汇报交流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认识身边常见的纸,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直接感受不同种纸有不
同的用途,同时过渡引入引起学生探究欲望]
(二)研究纸的性质
1、谈话:原来大家了解这么多纸的性质呀,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纸的性质,好吗?
2、谈话: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纸的结实程度,吸水性及透明度来研究一下
A:不同的纸的结实程度的探究
1、谈话:牛皮纸与宣纸哪种更结实呢?
2、学生猜测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案(两张完全相同的纸)
5、小组实验
6、交流汇报
7、师小结:正因为牛皮纸结实,所以我们常用它来做包装物品。
8、谈话:老师想留一个问题给小朋友,同一种纸它的横向与纵向结实程度是否一样呢?小朋友们不妨回家做个实验
B纸的吸水性
1、谈话:牛皮纸与宣纸哪种吸水性好呢?
2、学生猜测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汇报交流,完善方案(滴的水滴数要相同)
5、小组实验
6、交流汇报
7、师小结:正因为宣纸的吸水性能好,所以我们常用它来写字作画 C:纸的透明度
1、谈话:牛皮纸与宣纸哪种透明度好呢?
2、学生猜测
3、交流方法
4、学生实验
5、交流结果
6、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性质,正因为纸的不同性质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了解造纸过程,认识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1、谈话: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纸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2、电脑出示:(纸的生产过程)
3、谈话: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当然用竹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些新型材料的纸吗?电脑出示相关信息
4、谈话:看完之后,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进行节约用纸,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教育)
5、谈话: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用大量的纸,纸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必用品,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纸呢?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说说吗?(结合生活实际,本地生活习惯进行节约纸的教育)
6、纸的设计 谈话:了解了这些知识,你希望未来的纸会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活的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纸,如下雨等。
[设计意图:通过古代造纸的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生产纸的不宜,通过现代生产纸的工艺流程图,让学生产生节约用纸,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资源教育,设计纸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四、课外延伸
了解纸的回收利用情况,做一件纸工艺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感受科学学习的方式和意义,通过废物利用制作纸工艺品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是科学教学的一种延伸]
第十六课
陶瓷
教学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教师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
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
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
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
活动二: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
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
4、学生进行实验。
5、各组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小结:在同学实验中发现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课下同学们继续进行研究陶瓷。
活动三:
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
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2、放有关陶瓷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
4、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四:讲一个陶瓷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
自由活动:
1、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也可以选择教科书中提示的集中活动。
2、评价:从:”我的发现、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对陶瓷的认识“这几方面来评价。拓展活动:
”对陶瓷还项研究哪些?“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第十七课
金属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金属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实施;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在探究金属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尊敬他人的观察实验的结果.3.知道金属使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教学准备: 金属材料
课前完成部分实验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 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木头“"陶瓷”,这节课我们在上两节课的基础上,来研究金属.活动一: 1.提出问题:金属有什么特点?(1)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和假设.(2)说一说: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3)说一说:观察实验方法.2.提出观察实验要求(1)实验中注意安全.(2)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发现得多,而且科学.3.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放手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老师参与学生探究活动,随时处理一些问题.4.引导学生金农分得表达与交流(1)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2)让学生对全班同学的发现进行归纳总结.(3)学生整理最后的发现,形成对金属特点的共识.活动二:
1.学生谈一谈“金属从哪里来”(1)让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观点.(2)猜想用金属制成金属物品的过程.(3)播放录像片,介绍获取金属的两种途径: 一种是对金属的提取冶炼制作过程,让学生明白金属首先来自于金属矿,然后对金属矿进行开采冶炼,获得金属,再对金属进行加工,最后得到金属物品。
另一种是将回收来的废旧金属物品进行冶炼加工,获得金属物品。2.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是人造材料,是可以再生的.自由活动: 学生进行交流:哪些地方用到金属? 将学生引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发现新的研究方法.拓展活动: 在教室里准备一个收集筒,会收集废旧金属物品.第十八课
玻璃与塑料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教学准备:
玻璃片、塑料片、玻璃塑料制品、电池、导线、镊子、木锤。玻璃塑料有关资料。录像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材料--玻璃与塑料。活动一:
1、列举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与塑料
学生结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说一说: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没有玻璃、塑料制品,生活会怎么样?
3、出示:玻璃、塑料制品,让学生鉴别“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结:通过上述活动,使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玻璃与塑料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观察实验。
活动二:
1、猜想
玻璃与塑料可能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2、交流猜想的结果。
3、进行对比实验(1)设计实验方案
(2)汇报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活动
整个实验活动老师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处理,确保学生观察实验的进行。
2、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再进行对比。
3、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发现玻璃与塑料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4、出示:资料卡,让学生阅读
讨论交流:社会面临着“白色污染”的威胁,应该对材料进行怎样的改进?
小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讨论角落,认识到玻璃与塑料的使用给人民及社会带来了方便,但是塑料废弃物品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发明新材料来代替塑料。
自由活动:
1、讨论交流: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学生充分进行创新、想象,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评价:根据“对材料的研究、发现的问题、大胆想像”学生进行互评。拓展活动: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学目标:
第十九课
材料的分类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会查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2、通过设计房屋的活动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使用材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根据材料的不同对人类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观察:社会中的物品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查阅资料:了解关于材料的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材料? 讲: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材料,在生活中你能给材料分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活动一: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带来了哪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材料来自于哪里? 学生讲,老师适当地进行纠正。
2、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自带的物品及所用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3、学生汇报分析、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对比,能区分自带的物品什么是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介绍材料:P58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1、学生分组将自带的物品合在一起。
2、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
3、提出分类标准:按材料的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
(1)是否是天然材料;将由人造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2)是否是再生材料;将不可再生材料制成的物品分为另一类。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你自己想的办法分。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理由。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分类活动进行评价。活动三:设计一间自己喜欢的房间
1、提出活动建议 2活动三:
1、提出活动建议
设计一间自己喜欢房子、自己喜欢的车或其他物品,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设计。设计中说出各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设计时,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提示,提倡合作。
2、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说一说:各部分用的是什么材料,说明使用本材料的理由。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自由活动:
教师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开展一些制作活动。(在课下制作)
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材料的使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教学目标:
第二十课
蒸发
(一)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了解蒸发现象及蒸发要从周围吸热;知道影响蒸发的因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 生:(齐声)喜欢!
师:好!让我们一起把小手伸进水里,(师生同做)取出来,(示范甩一下手)注意观察!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呆一会儿)
生:手上的水变干了。生:手上的水慢慢消失了。
生:老师我发现刚开始手上有水,等一会儿,水就没了。师:观察的真仔细!师:下面,再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每人拿起湿布在镜上子擦一下(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过一会儿)
生:镜子上的水珠没有了。生:镜子变清晰了。
生:开始镜子上很模糊,一会儿,水迹慢慢地缩小,再过一会儿,镜子就变干了。师:***!同学们看到手上的水没了,镜子上的水变干了。看到这两种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手上的水怎么没了? 生:镜子上的水怎么变干了? 生:水变成了什么?
生:水到底跑哪里去了呢?
师:哪位同学知道水变成了什么,跑哪里去了? 生:水可能跑到空气中了!
生:水好像变成了蒸气,跑天上去了。师:那谁能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生:烧开水时,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生:洗过的衣服,慢慢干了。生:洗过头后,头发也慢慢干了。
生:雨过天睛,地上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大家做的两个小实验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是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板书:23蒸发
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活动二
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发抖的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中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在发抖。师: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种感觉吗? 生:(齐声)有。
师: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为什么会冷呢? 师: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棉纱、水来研究这个问题。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生:下降(25人)。
生:我觉着应该上升(4人)。
生:我认为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因为水的温度和室内温度是一样的。(老师同时统计持不同意见的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到底哪些同学的想法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动手实验。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分工去研究研究,并要及时的做好记录。(教师发放记录表,巡回辅导,学生实验,实验完毕)
师: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做完了,并且认真地做好了记录,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一组):我们组的温度计刚从水里出来时是22℃;1分钟时是19℃;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教师同时在一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
师:现在让我们用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通过刚才的实验以及这条图线,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温度是下降的。
师:这能不能说明这25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齐声)能!
师:还不能!为什么呢?因为做这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那咱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小组的实验结果吧。生(二组):我们组0分钟的时候是22℃;1分钟时是19.5℃;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
(教师在二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
师:我们依然用线把点连接起来。通过观察,发现--生:温度也是下降的。
师:第二小组的实验又一次证明了这25位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三四小组再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三四小组汇报完毕)
师:现在老师把三、四小组的点都用线连接起来。看来三、四小组的结果和一、二小组的结果是--生:(齐声)一样的!
师:这四次实验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温度是--生:(齐声)下降的!
师:同学们要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
师:四个小组的实验都证明了温度是下降的,那么,为什么温度计的读数会下降呢?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因为水蒸发时吸收了温度计液泡里的热。
师:温度计的液泡处在水的周围,也就是说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板书: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为什么会冷了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从游泳池出来,身上的水蒸发,会吸收身体里的热,所以身上感觉到冷。
师:对!你说的非常好!活动三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生:可以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生:也可以放在暖气片上。生:可以用风扇吹一吹。生:还可以拧一拧,甩一甩。……
师:为什么要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呢? 生:因为温度高了,干的才比较快。师:那你认为蒸发的快慢与--生:(齐声)温度高低有关。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风吹一吹呢?
生:风吹可以使空气流动的快,蒸发快。师:那你的意思是蒸发的快慢还和--生: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系。温度高低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空气流动快慢 师:这也只是同学们的一种想法,科学可不能想当然!到底水蒸发的快慢是不是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呢?
生:(齐声)想!
师:那哪个小组愿意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呢?(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定两个小组)
师:那好,第一、二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老师给你们很多的材料。(教师随时发放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滴管。)
师:
三、四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关系,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你们的材料更好玩,看,微型小风扇!(随手发放小风扇,学生感到非常惊喜)师: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做实验呢?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实验方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师:讨论好之后,就开始动手研究吧!(学生做对比实验,几分钟后)
师:同学们!通过做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二组)(举手)我们组发现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系。师:那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我们是在两个盘子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桌上不动,过一会儿,被加热的水很快就蒸发完,变干了,而另一个盘子里的水蒸发的就很慢。因此,我们知道温度高,蒸发的就快,温度低,蒸发的就慢。
师:那你们为什么在两个盘子里滴同样多的水呢? 生:这样才能正确的做对比实验呀。
师:对!我们应该在同样大盘子里滴上同样多的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正确比较蒸发的快慢是否跟温度有关系。
师:第一小组你们研究的结果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组)一样。
师:通过实验,一、二小组的研究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师:第三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吧!生:(三组)我们发现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有关系。师:怎么研究的? 生:把两块纱布浸湿,一个用小风扇吹一吹,另一放在一旁晾,用风扇吹的纱布干的快。师:做实验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呢? 生:两块纱布一样大,湿度相同。
师:非常好!那你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的快。师:真不错!四组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四组)和三组的一样,并且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三、四小组的实验结果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空气流动有关。(去掉板书中的问号)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水蒸发的快慢除了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沉默)师:(教师随手拿起桌上的湿纱布)这块湿布,你是展开干的快呢?还是叠在一起干的快呢?
生:当然展开喽!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展开面积大,这样蒸发的就快。师:这说明蒸发的快慢还和--生(齐声):表面积大小有关系。
师:在生活当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增大面积加快蒸发的现象呢? 生:农民伯伯晒粮食时,都要摊开晒。生:还有晒衣服晒被子时,也要展开晒。
师:对!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希望同们们在课下注意留心观察!温度高低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空气流动快慢)表面积 评价
师:短短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那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蒸发。
生:我知道了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生:我还知道了怎样加快蒸发。师:你们喜欢科学课吗? 生:(齐声)喜欢!生: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我很高兴能够在科学课上做实验。生:我还愿意再上这样的科学课。
师:同学们喜欢科学课,老师非常高兴。拓展
师:好了!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蒸发,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知道了如何加快蒸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避免蒸发的,希望同学们到课下留心去观察、去寻找看哪些地方需要避免蒸发,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沸腾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温水、计时器、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13组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你认为在开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沸腾,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猜想:你认为水烧开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小组讨论,根据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3、小组汇报设计实验方案。
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合作): ①小组长分好工:(观察、记录、操作、计时)。②按步骤操作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③不讲与实验无关的话,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④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别碰到酒精灯或水等以免烫伤自己。⑤汇报交流。
5、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并完成讨论问题: ①水为什么翻腾?
②水中的气泡可能是什么物体?从哪来的?
③这些气泡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
6、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沸腾?
7、师出示“沸腾”定义后,请学生齐读加深理解。
8、提问: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还会上升吗?生尽情地回答(板书:液体的沸点)。
三、巩固应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的“沸腾”、“液体的沸点”是什么样子的?)
1、什么是沸腾?
2、什么是液体的沸点?
四、课外拓展
1、查阅资料:
①在高山上和海边烧水,水的沸点是一样的吗?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详见课本p59
2、自制小制作:小小蒸汽动力机 板书设计:
21、沸腾
起始温度(℃)烧开时温度(℃)继续加热 沸腾液体的沸点 表格设计: 观察记录表
班级:活动地点:时间:
时间温度(℃)观察现象 0 1 2 3 4 小组成员:
凝结
教学目标:
⒈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初步学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⒉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水蒸气凝结与温度的关系的对比实验;初步学会做露的模拟实验);归纳能力(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的条件)和推理能力(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推理露的成因)。
⒊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凝结现象,培养实验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带盖的杯子、烧杯、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铁罐头筒、冰块、布、温度计、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⒈上节课,曾经给大家布置了一些预习活动,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在你们预习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提出了哪些问题?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活动呢?(学生自由发言,简单介绍活动情况)
⒉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学习新课
⒈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的现象
⑴根据你们的观察说一说,什么样的水杯内会出现小水珠? ⑵实际观察一下,和你们观察的结果相同吗?
⑶想一想杯盖内的小水珠可能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只有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呢? 推想,小水珠可能是什么物体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充分讨论发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尝试着讲解这一现象。)
⑷小结: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⒉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⑴水蒸气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小水珠的呢?你能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个实验证明吗?
⑵小组讨论并分组实验
⑶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学生互相评价(重点评价实验方法和过程的科学性)⑷讨论:通过实验,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⑸小结,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实验结论。⒊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凝结”概念
⑴谁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刚才的实验结论?并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一变化? ⑵水蒸气遇冷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⑶学生填写课文中11页的填空。
⑷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凝结的现象?
自然界中有类似的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⒋指导学生认识露的成因 ⑴夏季的清晨,在草叶上常会看到晶莹的露珠,你能结合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一下,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请根据露的形态和发生的时间加以分析。
⑵为了证明你的观点是否正确,你可以设计实验加以证明,看谁最先得出正确的结论。⑶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验
⑷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相互评价 ⑸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表述露的形成过程,并填写12页空。巩固应用
⒈师生共同概述本课教学内容 ⒉提问:⑴什么叫凝结? ⑵自然界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⑶露是怎样形成的? 布置作业 观察并思考:
⒈下雨前,自来水管壁上会出现很多“汗珠”,这是怎么回事? ⒉太阳出来后,露珠就慢慢地消失了,你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
霜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雪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冰水(液体)冰晶(固体)温度降到0℃以下 露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云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雾水蒸气(气体)水(液体)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
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动目标:
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对小水滴的变化过程感兴趣。物质准备:
小水滴的形象。纸、笔。活动重点(或难点): 理解小水滴的变化过程。活动过程: 小水滴去旅行。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你们到哪些地方去旅行过的?
(教师:原来在我们中国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下次我也去旅行,去玩一玩。)
--出示小水滴形象。小水滴能旅行吗?怎么旅行?(小水滴可以流到各个地方去旅行)--如果小水滴想到天上去旅行,怎么去呢?--倾听故事。
--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得怎么样?(暖烘烘--受热)它们的身子变得怎么样?(变轻了--变成了水蒸气)
--飞到很高的地方,小水滴觉得很冷,它们怎么样了?(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抱在一起,变成了细细的小水滴--由水蒸气又凝结成细小水滴)
--很多小水滴在天上飘来飘去,变成了什么?(白云)--几个小水滴抱成一团,变成了什么?(小雨滴)记录故事。
把你最喜欢的那一件小水滴旅行的事情记录下来,要是能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就更棒了。介绍记录。
--教师指导要点:小水滴变成水蒸气、云、雨的原因与过程--和别人不同的记录方式。
小结:原来你们都发现了水蒸气、天上的云、雨都是因为小水滴旅行的原因。我们还用自己的方法把小水滴旅行的事情记录下来了,你们真棒!接下来,我又想给你们出一个难题了,有没有信心完成?下次,我们在区角活动中,把我们记录的故事来制作一本小水滴旅行的小图书,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