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主要有三个:
1、区位优势明显。成都是长江经济带的支点,上可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可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部地区十分重要的战略腹地和重要节点,具有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重要作用。同时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双核”之一,是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发展引擎,具有极强的带动辐射“磁吸”作用。
2、发展基础良好。201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万亿元。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成都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发展水平,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经济基础。成都实施“产业升级”战略,目前已初步形成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已被列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还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产区、西部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和物流集散地。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并加快建设。
3、开放程度较高。成都是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城市。戴宾说,到去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68家落户成都。外国政府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已达15个。近年来,成都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等重大盛会,连续5年被列为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目的地城市排行榜第一。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4、交通枢纽成型。成都是西部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成都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全国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成都已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我国第四个、中西部地区第一个执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
为更好地推进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戴宾建议:一要进一步全面强化成都在西部地区的国际交往、教育培训、旅游、研发等中心地功能,使其成为大区域全能型中心城市。二要通过空间上的拓展,实现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构建“独立成市”、“一市多城”城镇空间格局,推动成都城市形态由个体城市向大都市区全面演进。三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成都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做强工业经济支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全产业链生成。四是加快建设开放门户。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建设国家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五是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成都经济圈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全面拓展与省内其他市州区域合作,带动四川全面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面向亚欧辐射全国的经济中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
■建设广聚全球资源的对外交往中心
■建设国际知名的文创中心
■建设通达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
6月8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城市群规划建设交流座谈会,围绕着城市群规划建设,来自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这四大城市群的11个省市的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了本地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和安排。作为四大城市群之一的成渝城市群,其发展规划日前已经正式对外发布,那么规划如何落实?城市群建设将如何推进?四川的着力点在什么方向?……面对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座谈会上,省发改委首次对《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进行了重点解读。
据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市正在落实国家要求,抓紧编制《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6—2025)》,将从建设面向亚欧辐射全国的经济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广聚全球资源的对外交往中心、国际知名的文创中心、通达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五方面重点推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解读·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抓紧编制行动纲要 从五个方面重点推进
根据《规划》,将提升成都核心功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面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四川省和成都市如何发挥核心城市作用,推动成都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成都市正在落实国家要求,抓紧编制《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6—2025)》,将围绕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对外交往中心、文创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五个方面重点推进。
建设面向亚欧辐射全国的经济中心,成都将实施工业强基、服务业提升、新经济培育行动和先进制造业载体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大工程,全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和高端服务功能集聚的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以及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多区域经济合作核心城市。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成都进一步发挥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行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汇集地、国际级科技研发孵化大平台、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高地。
建设广聚全球资源的对外交往中心,成都将实施融入“一带一路”行动,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和形式,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紧密度、便利度,加快建设亚洲重要的国际性机构聚集地、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和内陆经济开放高地。
建设国际知名的文创中心,成都将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创产业比较优势,实施文创名城培育行动,以创新推动文化与三次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名城、具有感召力的现代艺术之都和开放包容的人文城市。
此外,成都还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枢纽功能,建设通达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实施国家门户城市建设行动和对外互联互通工程,推进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国家区域性高速公路枢纽、国际性区域物流中心和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解读·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挖掘优势创新资源 发挥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规划》在对成渝城市群的功能定位时提出要“建设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我省是中央确定的8个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区域之一,更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省级试验区。据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下一步将落实好城市群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充分挖掘优势创新资源,努力完成中央确定的创新改革试验任务,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发挥好在城市群乃至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作用。
具体而言,将重点推进成德绵核心区域建设。主要通过发挥好天府新区、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德阳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绵阳科技城等优势条件,加强区域间技术合作和智力共享,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推进成德绵区域协同创新,进而带动城市群乃至西部地区的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同时,切实增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将不断提升转化水平。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在大中型企业重点规划布局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并加快设立各类技术转化机构,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切实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分类管理机制。
同时,着力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主要包括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争取建立国家科学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最广泛的创新平台,加快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等。本报记者 徐璨
第二篇: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心得体会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心得体会
2017年9月13日,上午9时,***三楼会议室召开郑州市市委书记马懿《关于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文件精神。文中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加快实施开放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优势资源集聚力;加快建设生态郑州,全面提升环境承载力;加快交通物流中枢建设,全面提升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传承创新示范区,全面提升文化影响力;持续强化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全面提升社会凝聚力。强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郑州当前最大的历史机遇、重大的使命担当,是引领工作的核心。要通盘考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统筹推进,做到整体工作推进与重点工作突破相统筹,深度谋划与认定的事情先干起来相统筹,统筹项目带动与整体推进。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一盘棋、合力抓落实。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为今后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二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部署上来,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谋划好、安排好今后的各项工作。三是要进一步狠抓落实,坚持各项工作具体化,切实做到说了算、定了干,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从我做起,向我看齐,树标杆、做表率”,率先垂范、履职尽责,在弘扬发展疾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学习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心得体会
聚焦“主旋律”积极担当作为 争当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排头兵
(国有处 张聪辉)近阶段,通过深入系统学习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意见》,感受颇深,收获也很多。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国家重托、引领着区域发展、承载着群众期盼,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它犹如一声集结号,吹响了郑州加快建设发展,提升站位的号角,这声号角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心和执行力。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事业、对社会、对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是我们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是战胜工作中诸多苦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执行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组织内部从上至下、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对组织的目标、指标、任务进行一丝不苟地执行所具有的一种能力。责任心与执行力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二者共同构成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奉献组织的重要素质和能力。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大背景下,作为党员干部的我更应该进一步提 高政治觉悟,增强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高效执行力意识,以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争创一流的劲头,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自觉想事干事、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着力形成行为规范、落实有力、爱岗敬业、务实高效的工作新格局。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保持工作上的先进性。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真抓实干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途径。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心思用在本职工作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特别是要坚决克服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官本位”意识,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和不良心态,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作”,多办顺应企业发展,保障安全生产的实事好事,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不断提高工作 质量和水平。
三、持续提升业务素质、思想水平,敢于担当、主动响应领导的各项工作指示。
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理论研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自觉学习党的政策理论、煤炭相关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和其他先进生产技术工艺,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做到已学固本、以学立德、以学修身、以学增智,以学习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崇尚学习、创新学习的良好学风。以提高工作效能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增强履责意识,为企业服务的态度进一步改善,岗位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努力让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近可引领中原发展、中会支撑中部崛起、远能服务全国大局,也能为我们郑州市民带来如此美好的愿景和丰厚的回报。作为这项事业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我们要找准定位,积极融入,勇担使命,在这个新起点上争当建设的排头兵,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7年9月30日
第四篇:加快武汉环境创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加快武汉环境创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开展的城管革命为背景,提出武汉城管革命是政府主导下的环境创新运动,具有重塑城市景观、优化机构内外环境和改进武汉市民环境行为的良好效应。与此同时。武汉市的环境创新还会衍生强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具有扩大城市集聚和服务功能、提升企事业单位综合竞争力和增进市民幸福指数的实际效果,是助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
关键词:武汉市,环境创新,国家中心城市
自2011年7月以来,武汉市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强力推进声势浩大城管革命。城管革命不仅得到武汉2万多城管战线工作人员的积极响应,更是得到了武汉市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和亲身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极大的提升了武汉的整体形象。武汉巿十二次党代会刚刚落幕,在国家明确武汉为中部中心城巿的基础上,巿委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这是武汉人的光荣使命。
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是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广大的经济腹地提供各种服务,基本特征是拥有大量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各类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基础条件则是大多数市民整体素质高、环境行为优,全体居民能够享受较高的环境福利。武汉城管革命是政府主导下的环境创新运动,具有重塑城市景观、优化机构内外环境和改进武汉市民环境行为的良好效应,具有扩大城市集聚和服务功能、提升企事业单位综合竞争力和增进市民幸福指数的实际效果,是助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
一、武汉城市景观重塑与扩大城市集聚服务功能
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的自然本底条件与人工环境融合而成的综合形象,包括视觉形象和心理感知等诸多方面,优美的城市景观是宜居城市和创业城市不可获缺的要素,是城市的“集体面子”。武汉城管革命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重塑武汉的城市景观形象,大规模的集聚人口和产业,扩大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和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
武汉是白云黄鹤之乡,是闻名遐迩的知音江城,江湖山川湿地森林在武汉形成了绝佳的自然资产组合,并与武汉城市人工空间浑然一体,造就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传奇。但由于江湖阻隔、城市形态破碎、无序蔓延、工地众多和城市管理缺位等原因,武汉部分城市空间没有达到应有的优化标准,没有展现武汉作为生态城市和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应有的优雅景观,没有将大自然优越的生态本底条件完全转化为宜居和创业环境要素,从而间接影响了武汉的城市服务功能。武汉城管革命的基本任务,是要通过“洁面冲凉”、“穿衣戴帽”、“减肥瘦身”等工程,实现武汉的城市景观的革命性转型,告别脏、乱、差,展现洁、整、优,完美展现大江大湖大武汉的靓丽特色,呈现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应有的景观格局。这些管理措施的出台,决不是武汉市委政府、城市管理部门和市民的“洁癖”,而是创造宜居环境和创业环境的必由之路。
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整洁的城市面貌是一种巧实力和软实力,是优越投资环境的指示器,是带来各种发展机遇的环境使者。目前,国家已经明确定位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正在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武汉传统的经济腹地正在恢复与她的紧密联系,武汉各城区都在竭力以优越的城市环境招商引资。正当此时,武汉在增强城市在生产和服务功能的同时,还应树立清新、整洁和靓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增强武汉市的整体竞争力、人口与产业集聚功能,从而为武汉的经济腹地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更优质的服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建设后,必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二、武汉机构环境优化与提升综合竞争力
城市是由各种类型的机构组成的,政府、企业、学校、金融机构等是城市的构成要素,占据了城市的主体空间。一个城市的机构总量和密度越大,则一个城市中心性越高。机构内外的环境质量越好,则其综合竞争力越强。2010年9月,笔者参观了位于西雅图的波音、微软等跨国公司总部,深刻体验到企业巨大的生产力、创新力和企业环境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微软公司森林似的外部环境、花园似的公司景观,成为科技人才创新灵感的一个来源,更为员工提供了减压的环境,成为微软公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密集分布着大量的政府治所、企业、学校和金融机构等,是武汉国土空间的主体,机构内外环境状况对城市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武汉不同类型的机构都有环境管理的先进典型,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并成为大武汉的城市名片。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大学的校园环境优美享誉全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城市名片。遍布武汉三镇的很多企业、金融机构、商业卖场等都具有良好的内外环境,为武汉增光添彩。但总体看来,武汉市也有一些机构存在建筑零乱、垃圾露天堆放等诸多现象,既影响了这些机构的行业竞争力,也对武汉市容产生了负面效应。城管革命的根本任务,是要通过城管革命的管治与引导作用,让各类机构充分动员起来,开展机构内外的环境创新,让优美的环境成为各类机构的生产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源泉。
此次武汉城管革命强化了各个城区的检查排名,实施奖优罚劣的行政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进一步将城管革命引向深入,各城区还应将环境卫生管理的评比向各类机构延伸,夯实
城管革命的基础,形成城市环境优化管理的内生机制。为此,可以將评比与奖惩措施引入到武汉巿各行业机构的环境管理之中,促进各个行业机构在“门前三包”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环境创新。城管革命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类机构环境改善的衍生效应,提高武汉巿各类机构的劳动生产力和服务能力,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建设光谷等城市新区时,吸纳国内外先进城巿和跨国公司的环境创新经验,创造了武汉企业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典型案例,为武汉在城巿环境创新和提高企业生产力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后,武汉要坚持兼容环境创新与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模式,使武汉在环境创新和生产效率方面全面达到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标准。
三、武汉市民环境行为改进与增进民生幸福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的环境行为既决定了城市的景观形象与各类机构的环境状态,也直接影响市民本身的环境福利。2011年11月在东京访问时,笔者感叹东京市容环境的整洁,便与日本学者探讨个中原因。日本学者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东京的自然环境比较洁净,所以市民非常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性和环境行为;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引起的城巿交往的增加,东京成为国际化都市,东京和东京人都要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优雅的城市形象,因此政府和市民一起努力,创造与国际化都市相适应的城市环境和市民环境行为形象。东京整洁的市容环境既给东京人带来了极高的环境声誉,也让东京巿民获得了较多的环境福利。
东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优美洁净的城市环境,市民是基础,市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是关键。毛泽东同志曾形象的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强调一个人如要成就大亊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这句话也适用于武汉城管革命中巿民环境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巿民环境行为是微观的,但对宏观的城巿环境有直接影响。如果一个巿民的房屋不整洁,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房屋主人的环境行为惰性,具有惰性的主人有很可能不会注意单位和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也很难对建设宜居城市和创业城市做出较大的贡献。市民环境标准要求的高低不同,也会反映出工作目标和努力程度的差异,进而会对个人、企业和城市的生产效率产生放大效应。市民环境行为的低标准往往意味随遇而安的工作态度、小富即安的生产态度和劣质低效的城巿空间,与追求完美卓越的国家中心城市精神格格不入。所以,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提升市民的环境意识,培养市民爱家、爱单位和爱市的环境行为。
楚人有“毕路蓝缕”的奋斗精神,这是蛮荒时代楚人创业精神的历史留存;武汉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形象,这是武汉人改革创新的精神写照。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途中,如何树立武汉巿民的城市环境行为形象?也许,我们应有" 敢为天下洁"的响亮口号,汇集武汉几百万市民的巨大力量,推动武汉市容环境的革命性变化,使武汉成为全国最整洁的城市之一。
武汉市民环境行为的优化不仅只是改变武汉的市容面貌,它还能增进武汉市民的幸福指数,使武汉成为真正的“民生幸福区”。2011年,武汉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破1万美元,已经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追求环境质量”将会成为武汉居民的重大需求,环境福利也将成为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变量。优美的城市环境是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来源,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指示器。如果一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但是环境破坏了,居民的幸福指数便缺少了环境保障。只有武汉全体市民一起用双手创造宜居与创业的城市环境,武汉居民的环境福利才有源头活水,幸福指数才有环境保障,优秀人才才有来武汉创业和居住的动力,武汉才有成为充满活力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力资源保障。
总之,武汉城管革命要达到城市景观脱胎换骨的重塑、机构环境凤凰涅槃的升华和市民环境行为与时俱进的优化的实施效果。唯其如此,武汉城管革命才能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完成其庄严的历史使命。但是,武汉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来自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习惯的阻力,也有来自民生方面的实际困难,因此,城管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整洁风貌。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以“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推进城管革命,武汉未来一定能比肩上海、北京和广州,成为无可争议的国家中心城市。
第五篇: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我们在行动
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我们在行动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全面拉开序幕,轩辕作为郑州重要组团,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XX年8月22日,中共轩辕市委五届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真抓实干、转型提质,全面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轩辕次中心建设。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厚植优势,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办好轩辕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握好教育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目标、定位和方向,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和助推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
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不断优化功能布局。把教育发展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结合起来,与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强力推进城区21所学校建设同时,有序推动校舍、场馆、教师、设备、图书等资源均衡配置,使个别场馆达到承办区域赛事的能力。二是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坚持学前教育抓规范、义务教育促均衡、高中教育提质量、职业教育增实效、特殊教育强保障,统筹抓好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着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现代教育体系,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与 时俱进、优质多样的教育资源。三是深入推进教育扶贫,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帮扶机制,强化进城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受教育保障措施,努力让更多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靠勤奋学习和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开创未来。
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出更多像“宝马车男孩”陈奕帆那样讲诚信、敢担当的学生。二是强化能力培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掌握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育运动、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等,为将来更好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加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品牌专业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职业院校,加大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力度,培养造就更多适合现实需要的生产一线管理者、熟练技术工人,打造人力资源“金字塔”,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率。三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引导广大教师主动顺应信息网络发展新趋势,有效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科技,使轩辕教育实现“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师德建设。引导全市教师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要求”,鼓励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争做学科排头兵、带头人。积极探索完善教师准入、培训、交流、考核等工作机制,积极引进一批紧缺型、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管理人才,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保障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积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全方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二是强化校长队伍的选拔力度。使更多的优秀校长脱颖而出,使系统上下涌现出更多像李春瑞、慕志伟那样的好教师、好校长,真正把我们的学校抓出特色、办出优势、打造一批在郑州市、河南省叫得响的品牌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教育的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以教育的提升吸引人口集聚,以教育的人才优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四区两城”、实现“两个率先”、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