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身工》说课稿
《包身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包身工》。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的教学理念,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评价分析七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说教材。《包身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勾结,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包身工》写于1935年,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30年代的中国为大背景,它所选取的事例对现在的年青人来说, 大概都已经是历史的“陈迹”了,但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会更深刻地感到作为新时代人的幸福。幸福不是无代价得来的,我们现在学习这篇作品,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部分指出:能阅读多种实用类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包身工》篇幅较长,必须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抓住重要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完成阅读任务,为分析文本做基础。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叙事脉络以及作者的议论倾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报告文学所用到的材料,即: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2)学习运用速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抓取有用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本篇报告文学的思想价值,能从新闻现实中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教学的重点是:(1)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叙事脉络。(2)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对课文文本进行切分,学会分析内容和筛选信息。
教学的难点是:(1)理解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记叙手法。(2)咀嚼富有文学性的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情感。
对于这篇文章我的课时安排是2到3课时。
其次说教法。为了达到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即自主阅读、讨论法、讲解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文的篇幅较长,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抓住有用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精当、精要,具有充分的概括性和启发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
当然,为了课堂教学方便展示相关资料,我在课前准备了PPT课件。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学生,说一下学情。《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现在的学生相隔较远,与文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是本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作者体现出来的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能给学生以学习的榜样。
当然,作为教师,更要让学生注意以学习报告文学的姿态来学习《包身工》,让学生理清文中的线索,明确写作手法和表达特点,从而能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类实用类文章的能力。
针对这一现状,必须让学生充分预习,对作家和时代背景做适当的了解。其次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则能激活课堂氛围。
而在学法上,为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搜集资料法;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采用了资料搜集法、自主阅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为以后的教学做基础。
接下来是说我对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一共设计了七个个步骤。在课前布置两个方面的预习作业:(1)课前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关作者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在课堂上,首先用活动导入,让学生在纸上写下5个词语:自由、尊重、劳动、权利、爱。然后开始他们三步艰难的选择: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抛弃其中的一项,你会划去哪个? 有第二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接着抛弃余下的两项,你又会划去哪两个? 最后你剩下的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你会保留哪个?
引出没有权利,没有自由,不被尊重的包身工!
导语直接过渡到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所以请同学们介绍关于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教师点评并总结。然后对课文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梳理。
在此之后正式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首先.初读感知,走近包身工。让通读全文,请学生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阅读时筛选出记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的描写性文字,并按照时间线索的顺序划出时间线,列出相关的生活片段,体会包身工生活的艰苦。请学生总结。这是为了让学生出不出熟悉文本,锻炼阅读能力和吸收信息的能力。
其次让学生重点阅读作者描写包身工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的文字,体会作者在描写包身工时既注重集体速写、又进行个别勾画的“点面结合” 的方法(集体起床;芦柴棒、小福子、“什么名字记不起了”)
然后让学生转移视线,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包身工的剥削和压迫者?(带工老板、老板娘、打杂的、东洋婆、拿莫温、抄身婆等)
最后再让学案生整体看看包身工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在被带工老板等人管理的过程中有遭遇到的对待?(三大威胁、三大罚规、三大危险)
整个过程探讨描写的段落和人物。
分析完描写的部分之后,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这次阅读要求是速读,筛选出非直接描写的片段,其中分离出说明性的文字和评论、议论性的段落,分小组合作讨论:说明性的段落说明了什么问题?评论、议论性的段落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倾向?作者认为包身工制度的根源在哪里?讨论探究。
最后让学生展开品评研究的活动,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感悟,探究和品味语言特点。让学生找出文中让你觉得写得很好、很有特色的语句,并分析说明这个句子好在哪里。明确:(1)作为报告文学的《包身工》在语言上的特点:数字精确,科学分析,具有真实性、科学性
(2)在刻画人物时的语言艺术表现:语言精练、形象、生动,运用了多方面的描写角度(外貌、对话、动作等等)
(3)对于课文结构的安排,引导学生思考: ①将本文的记叙部分抽出来能连级成文吗? ②如果只保留记叙部分, 删去全部说明、议论、抒情段落, 好不好? 为什么? ③如果把记叙部分全部删去, 只保留说明、议论、抒情部分, 好不好? 为什么? ④如果不作删节, 只把记叙部分相对案中在前面, 把说明、议论、抒情部分相对集中在后面, 好不好? 为什么? ⑤课文的段落结构作这样的安排, 好在哪里? 为什么?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为了让学生从文章结构和语言的角度审视全文的安排,从侧面理解坐着的写作意图。
最后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字数不限。(2)阅读夏衍的《我与报告文学》《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深入了解作者夏衍在撰写《包身工》的前前后后的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和起伏。
现在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第一张板书是以分析包身工一天生活的时间线索和遭遇为主体,第二张板书与分析文中作者的说明和议论为主体。
包身工面4:15起床(住)狭窄湿臭4:30早餐(食)量少质劣5:00上工(做)环境恶劣:三大威胁工作12小时:三大危险;三大惩罚夏衍点芦柴棒:生病遭毒打小福子:工作遭毒打“名字记不起了”:写信遭毒打带工老板—拿莫温—东洋婆—抄身婆老板娘小荡管(无尊严)打杂的包身工夏衍说明:包身工的身份(乡下儿女)来历(骗)包身工的“机器”性质议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压迫控诉、警告根源?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语言特点文章结构
最后我来说一下总结评价。本课篇幅较长,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课文信息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永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总结,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呵呵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正是在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中体会了包身工的苦难遭遇,领会了文章主旨。
本节课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由于本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自主阅读和交流的环节很有可能出现课堂混乱的情况,所以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况,多做指导。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包身工》 说课稿
《包身工》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身工》。对于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生(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特点风格);
三、说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以下我将做具体介绍。
一、说教材
《包身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是作者夏衍于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的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作者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之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大、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下,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课程目标:在知识和技能上,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教学重难点在于,思考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为2课时。
二、说学生
现代社会的学生与文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三、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根据本文特点,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教学,分别是:搜集资料法;讲读法;问题启发法。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下面作具体介绍: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这篇文章的导入实则与解题融为一体,我将以解释文题“包身工”这一名词为开端,具体阐述包身工的含义和本质,明确包身工实质为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明确本文就是作者在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之上写成的一篇关于包身工的实际生活和遭遇的一篇课文,由此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第二环节~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是,在中国社会的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32年“一 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通过背景的介绍揭示包身工制度存在的原因。为更好地理解文章提供基础。接着对作者进行介绍,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和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进而理解课文。接下来对报告文学这一文学体裁进行介绍,掌握相关体裁常识。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要求学生整体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标出文章段落数。第二个步骤就是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理清文章结构,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次主要内容。在诵读完成以后我会请1~2位同学起来回答并评点指正。这一步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框架,了解作者行文思路,做到初步感知。
第四环节~文本研习、深入探究。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探究文章内容主旨。这一步骤我将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的形式对文章所写相关内容以及由内容反映出来的主旨进行讲述。比如我具体设计了如下几个内容,第一,请同学们结合原文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第二,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他们具体是如何从包身工的身上压榨血汗的呢?第三:像“芦柴棒”这样的女孩的遭遇的确很惨,那么,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的?第四:,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通过这几个层次分明的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由浅入深的理解,最终做到从内容到主旨的领悟和把握。
第二个步骤,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步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同学们以前后两排四个人为一个小姐进行讨论,请同学们思考文章有哪些写作上的特点?并在讨论结束以后抽请一位或者几位小组代表起来回答讨论结果,最后老师指正评点,明确本文共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第二,精确的数字的使用。第三,生动的语言。在明确答案的过程中注意要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的阐释和分析,比如在陈述第一个特点,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时,要具体分析点是什么,面又是什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最后还要注意总结写作手法在文章的作用。
第五环节~文章小结。这一环节是在已经对文章做了分析的基础之上再对课堂所讲内容进行一个有重点的回顾,再一次明确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明确作者通过本文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揭示了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下,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最后布置作业,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包身工说课稿
《包身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向大家展示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本篇课文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它被称为我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课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文章在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又有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还有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所受非人虐待的具体描述和凄惨形象的生动描写。在结构上,以时间为主线索,描述了包身工典型的一天的生活,中间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使读者对包身工有更深刻的认识。文章篇幅较长,但从总体来看,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第三部分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四部分主要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中间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脉络清晰,紧密结合。每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多层,这在后面有详细的介绍。
【说学情】。《包身工》思想深刻、构思讲究、表达典范,是培养阅读能力与学习习惯的一篇好课文。然而就一般高一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文化素养来看,学习这篇课文,在内容把握、语言体味欣赏,特别是在社会时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体会上会有较大的难度和距离。因此,宜恰当设计学习方案,引导学生学会、会学、学有收获。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我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安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报告文学所用到的材料,即: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 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使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难点:理解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为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搜集资料法
2、讲读法 3、问题启发法
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我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进入情境,激发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同学快速进入情境)
二、运用学法,使学生进行自学
三、深化情境,深入分析,内化升华。(通过对文段的分析,升华本文主题)
四、学生进行小结,锻炼学生能力
五、知识迁移,巩固成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诸多不足,敬请指正。
第四篇:《包身工》
《包身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三课时)疏通字词(早自习)1)生字注音
蠕动(rú)拎着(līn)弄堂(lõng)游说(shuì)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
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骷髅(kūlóu))噩梦(â)怔住(zhâng)锭子(dìng)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第一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之前,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板书):包身工。2.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3.解题:什么是包身工
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
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副板书):时间:20世纪30年代 地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 实质:赚钱机器 命运:极其悲惨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总结: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东洋纱厂等外国工厂里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女工。他们原本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因为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4.作者介绍
这些女孩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是怎么被揭露的,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了不起,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板书):夏衍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5.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作者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副板书):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 小说:虚构夸张 6.包身工的一天
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床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问题1: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居住坏境:挤、差、脏、乱。工人状态:精神麻木。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问题2: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12段倒数第一句话,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3: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
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板书):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 7.结束语
说完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我不知道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他们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节课再讲。第二课时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
2.芦柴棒的故事(重点讲解生病挨打那一段)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
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问题3:同学们想想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
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3.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板书):小福子
4.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明确: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板书):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含义是: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板书):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5.结束语
今天,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我们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下节课再讲。第三课时 1.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从35段到最后,是文章的总结,对于这样一颗毒瘤,作者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怒的控拆,他是怎样诅咒这种罪恶制度的,包身工最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咱们慢慢道来。2.文章的总结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板书)总结: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3.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通过板书来分析)
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4.文章特点:(通过板书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点)主副交互,有机结合。写法特点:点面结合。真实性:精确的数字。
文学性: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副板书):主副交互 点面结合 精确的数字 生动的语言 板书设计
从清晨到晚上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未来 面点
起床芦柴棒恶劣的居住条件揭示包身工制度形成 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上工小福子恶劣的劳动条件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总结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新闻事实(主线)新闻背景(副线)
第五篇:包身工学案
包身工学案
【学习过程】
知识突破
1.新课导入
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
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
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
(明确:作者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是她们所有生活的缩影,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工作,就得过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典型环境如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具体场面描写;典型人物主要有两种:一是包身工,如芦柴棒、小福子等,一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拿莫温等。典型事件如芦柴棒医病、小福子挨打等。作者所描写的这些,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是却能让读者深刻地了解所要表达的主题。)
(3)品味语言。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能表现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也能更好的表现课文的主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多变的句式,更使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这一部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作者描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从课文中直接去找有关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用的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用等。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有关的好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明确:如“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是暗喻,用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包身工受到严格地控制,永远也没有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大家都知道罐装食品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食物与空气隔绝,可以安全地保藏,那么罐装的劳动力也没有了与外界接触的危险。这样她们就成为丧失了和社会交往条件的人,丧失了人身自由的人,无从接受外面新的思想,对资本家来说,当然可以“安全”地使用,也不怕有危险了。作者用的这个比喻耐人深思,既形象,又生动,可以更深刻地想象到包身工的悲惨的生活。在中类似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分析。)
3.思路突破案例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题目即“包身工”三个字入手去总体分析课文。教师可以将熟悉课文的程序放给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包身工作题目?这三个字有什么含义,跟的主题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反复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明确以下结果:
以包身工为题,点明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的中心思想,突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控诉她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
本文的提法——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立‘也身契”。“奇妙”: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莫温),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是“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是“包身工”。
通过解释包身工的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再去提纲挚领,让学生设想和揣摩怎样围绕主旨选材和谋篇布局,以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就可以有重点地去分析课文。
4.课外拓展突破
可以让学生查找深圳作家文夕的小说《野兰花》的内容提要(见《文学报,文学大众》1997年第22期),要求学生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这样,既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有助于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又能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另外,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现代“包身工”和本文所描写的包身工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思路提示: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①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去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②本文的提法——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立“包身契”。“奇妙”: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莫温),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是“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是“包身工”。以“包身工”为题,点名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思路提示:主要选取了三个场景: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课文中都有明显的时间提示。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思路提示:还写了十二个小时劳动之后,黑夜里抄身的情景。这样,从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到黑夜睡觉,一天的劳动生活十分完整。但前后两部分写法不一样,前面写的详细,后面写的简略:写抄身,没有写明时间,又不是正面写搜身情景;黑夜前的休息情景也没有写出来。显然,作者把前三个生活图景作为重点。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至于写黑夜,没有写什么生活图景,却写“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是和结尾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有利于揭示全文的中心思想。
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
思路提示:还有一些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的来历,以及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这样写,可以使包身工的生活与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相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思路提示:可以从居住的条件看(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地空气里面……);紧张地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个小时……);残酷地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猪狗不如的饭食(浆糊一般的薄粥……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还有其他的细节方面都能看出生活的悲惨。文中有
一句话可以揭示出包身工所受苦难的原因:“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她们受双重压迫,是双重奴隶。
6.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
思路提示:作者写了包身工的起因,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们想呢?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写她们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写包身工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的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他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诈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写包身工收工,读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会产生一种痛恨这种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感情。通过议论,预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这两部分穿插进行,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有表现力,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因此这两部分不可能分开。
7.试了解一下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趋向等。
思路提示:这个问题即是另一条线索。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去加以分析。
8.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思路提示:主要动词分别在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分别是“摔”“踢”“泼”,表现了“打杂的”的凶狠。这一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这三个动词,一个比一个凶。“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示出芦柴棒遭遇的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令人发指。这一描写,既丰富了的内容,又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牛刀小试
知识储备
(一)有关字词的音、形、义的识记和辨析
1.识记
衍(yǎn)
汀(tīng)
咳嗽(kēsou)褛(lánlǚ)
籼米(xiàn)
揩(kāi)
锭(dìng)
辊(gǔn)
谄媚(chǎnmèi)虐待(nüè)
噩梦(è)
2.辨音
说
shuō
说话
shuì
游说
弄
long
弄堂
nòng 弄鬼
壳
ké
锭壳
qiào 地壳
褴
氓
máng 流氓
méng 愚氓
3.解释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吆喝:大声叫喊。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游说:这里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见机:看情况(办事),这里是“知趣”的意思。
(二)句式的变化
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选用什么句式,主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同时要考虑前后句子之间语气的贯通、陈述对象的一致等因素。在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就用了很多特殊的句式。
【例1】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讼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解析:这句话“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三个短语提前,放到主语前边,起了强调作用,突出她们当时的狼狈相,连起床后整理衣服的时间也没有,说明生活的紧张、忙乱、劳累和穷苦。联系上文不难看出,“冲”在这里表现了包身工当时那种害怕的心理。这样,就更深刻地表现出她们被奴役、被压迫的可怜。
【例2】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解析:这里的“粥菜”是疑问句式的独词句。把“粥菜”单独提出来,一顿一问,都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更能深刻地反映她们的生活竟不如猪狗。
(三)特殊语句的理解
东洋厂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只是用廉价而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替代“外头工人”而已。
在这句话中,“机器”指的就是包身工,“外头工人”指的是普通的自由劳动者,也就是说东洋厂大量地使用“包身工”,因为她们没有“结合力”。“结合力”的引号,表示强调,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是没有罢工威胁的,当时的日本资本家最怕工人罢工;“包身工”的引号表示专有名次。“据说”以下是作者引用日本厂家的说法,这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强盗逻辑。作者是反对这种观点的,加“据说”二字,有对这种说法表示否定和批判的意味。
(四)修辞方法
从文中找出有关包身工的比喻,并理解这些比喻包含的意义。
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
她们是顺从的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就好像鸡鸭一般的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包身工分别被比喻成“猪猡”“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奴隶”,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含义。“猪猡”,是指包身工的非人的生活,“猪一般的生活”;精神方面,受尽凌辱、摧残,被剥夺了人的尊严,甚至丧失了女性的害羞感。“机器”,表现她们受到的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对东洋厂家来说是“特殊的廉价的‘机器’”;对带工老板来说是“赚钱的‘机器’”,即使生病,老板也要用拳头、棍子或者冷水强制她们去做工。“罐装的劳动力”,比喻她们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和社会交往的条件,丧失了人身自由,可以恣意挟制和役使。“奴隶”,指包身工任人宰割的命运。无论辱骂、殴打、饿饭、吊、关黑房或其他“文明”“合理”的惩罚,她们都得逆来顺受。整夜地听着被折磨、蹂躏的同伴“要断气的呻吟一般的呼唤”,只能屏气睁眼,在黑夜中叹息她们的命运。直到榨完了残留在她们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为止。
课文补注
.整体把握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内容丰富、线索清晰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从“两粥一饭”到结尾),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2.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3.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