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训俭示康》教案
《训俭示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司马光提倡节俭的社会意义。
2、了解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把握作者训诫的重点内容。
3、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意,明确提倡节俭的社会意义。难点:对本文对比论证、例证的合理运用的分析理解。
三、教学时:2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本文是自读文,应让学生提前做好翻译,教师在上迅速落实重点的实词虚词,在树立内容时应和议论文写作相结合,关注例证的角度、作用以及和全文主旨的关联,最后读写结合,诵读积累。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教师导入
二、简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
三、疏通文意,整体把握
四、解读文本,分析例证或对比论证。
五、拓展引申:
一、导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里,家庭教育是一以贯之的,如魏晋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颜子推的《颜氏家训》尤为著名。到了唐太宗时,太宗受魏征直谏而受益获得启发,亲自撰写《帝苑》十二篇,专赐皇太子,实际上成为政治遗嘱,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大家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堪称经典的家庭教育文献——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希望从中受益。
二、简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家在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赠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典例:司马光一生的确由俭朴美德照亮的。编修《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但从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发现,他所用的稿纸都是用过的废纸,他用淡墨将原字涂掉再用来写书稿,在当时像这样节俭的封建士大夫实属罕见。评价:司马光一生为世人所称著,一在人品,二在著作。他重视个人修养,恭谨谨慎。他的一如其人,写得实实在在,光明磊落。为文不仅有宋人“辞达”的特点,又有坦率、恳切的特点。这同他的个性、人品有密切的关系。
三、疏通文意,整体把握
(一)学生自读文,梳理文意。教师巡视答疑。自读要求:通读全文,基本上能讲解词句,翻译全文;关注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每段的关键句。
(二)聚焦题目,整体把握
1、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
2、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每一段哪些关键句给了你提示?
3、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观点的?明确:奢靡成风。
训“俭”。
引证、例证、对比论证
(三)学生深入阅读,试着圈划每一段关键句。(关注有“嘻、嗟乎、呜呼、哉、乎”语气词的议论句)明确:
1、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异哉?或“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2、风俗颓靡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3、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可追问“深谋远虑”具体指什么?)
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包括最后一句)
四、解读文本,分析每一段的例证或对比论证。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哪句话能作为本文的观点?
2、开头讲述了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事,是哪几事?和观点有什么关联?
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
1、俭为美德。
2、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使论证有说服力)
(二)分析第二段:问:作者怎样突出“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明确:司马光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并且指出:“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用意是和“近日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况作对比,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三)分析第三段问:本文的关键句“深谋远虑”指什么?明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问:本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例证(圈画人名)。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职的人和事,同是注重节俭的典范,从正面论证,使人受到教育。3个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说的是居住问题,参政鲁公的例子说的是饮食问题,张文节的例子说的是要有深谋远虑,地位变了,节俭之风不能改变。
(四)分析第四段:问: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和前几段有怎样的关联?明确:引御孙的话,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这一段是在前面几段以列举事例为主的基础上,对论点作深入分析,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
(五)分析第五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圈画人名并分类。明确:有7个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后面个是反面的例子。后例都说明不节俭必自败的道理,但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石崇丧生,是当代就败;管仲受讥,是死后败了名声;公孙文子、何曾是祸及子孙;寇准虽因功业大,别人不好指责他的过失,却也殃及后人,“今多穷困”。这样举例就不累赘,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鲜感。
(六)小结:问: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明确:例子虽多,却不觉累赘,原因是:①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观点;②恰当地安排了详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和用词。
五、积累拓展:
(一)、摘录文中具有警戒意义的语句,熟读成诵。
(二)、摘录与“俭”有关的名言,互相交流。
(三)、以“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试探究其现实意义。学生聆听预习交流自读、圈划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圈划交流分析、圈划、讨论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外积累温故而知新积累文学常识以切合主题的作者事例引入,为“训俭“作铺垫。整体把握,对此文的主题、写作意图、论证方法有一个初步判断。圈划关键句是迅速把握每一段以及全文大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训导语气。对第一段的具体分析,是为后几段的学生自己分析做示范。在学生找出大量事例的基础上追问各个事例和主旨的关联。明确事例是用来证明而不是堆砌。总结时作一强调和归纳。读写结合,特别是让学生要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以及自身倡导“俭”的重要性。附:关于“俭”的名言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民生在勤,勤则不溃。——《左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韩非子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老子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第二篇:训俭示康读后感
《训俭示康》读后感
本学期学习了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读后有很多感触。仔细品来,想着自已,看看周边,浮燥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深的震憾和荡涤。作为一名直接服务农村的干部,我也象作者一样,本为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少年刻苦,方得跳出“农门”,一心为公,只以薄薪糊口。“近岁风俗尤为侈蘼”,常感困惑,读过此文,困惑顿释,深受鼓舞。
本篇选自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作者司马光,生活很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不可奢侈,谨身节俭。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淳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即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一文,目的在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而不要“以奢靡为荣”。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侈,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小至理家,大到治国,都应倡导勤俭,反对奢侈。
“小家”来说:时至今日,当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下大部分的家庭均为独生子,不愁吃穿。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常走进误区,现身为人母,也曾感同身受,孩子要什么就卖什么,特别有祖父母的,更是惯着孙子。所以,教育孩子要学会勤俭节约不浪费的问题确实让我 1
苦恼过一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此,我时常带孩子到老家农村去体验生活,去摘摘菜,让她知道和感受做的过程,慢慢体会辛苦滋味,逐渐改变了孩子的很多不好的习惯。
“大家”来看:领导干部更应具备勤俭朴素的美德,因为一个人因为因为俭约而犯过错的是很少的。奢靡往往是一条绳索,只要被它束缚了手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为事业作出努力;奢靡又往往是一条毒蛇,只要沾染上它的毒液,灵魂就会溃烂,精神就会枯萎。君不见:古来有几许纨绔子弟干出了大事业的?
诚然,奢靡的反面就是耐得住清贫,但耐得住清贫,并不是厮守清贫,甘于受穷,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贫贱不移,矢志不改,以清贫养平静的心态,以清贫求发展的空间,以清贫砥砺青云之志,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清贫不是贫困,而是富有。清贫是精神的富有,物质的适中,是物质和精神在一个人心中的协调统一,是摆脱了物欲缠绕,主动放弃对多余物质享受的追求,是自由、充实、舒展、向上的生活理念。
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会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必然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
第三篇:司马光 《训俭示康》
司马光 《训俭示康》
司马光 《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第四篇:《训俭示康》司马光
司马光《训俭示康》
【原文】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解释】
我原本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世世代代都以清白廉洁(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幼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给我穿,我总是害羞得脸红,去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唯独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给你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这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平常我穿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来求得好名声,只是顺着我的本性罢了。
众人都把奢侈豪华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人们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并不认为这是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奢侈而显得骄纵,宁愿节俭而显得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啊’,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的读书人,不值得跟与他们谈论。’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竟然因节俭而互相相嘲讽、讥议,唉,真是奇怪呀!” 【原文】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解释】
近年的社会风气尤为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上了类似读书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的鞋子。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已故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客人来了没有不摆设酒席的,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酒是从市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栗子、枣子、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只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并不认为这样不对。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情意深厚。
近来士大夫家里,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有很多的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与客人朋友聚会。(为了约会招待)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策划聚集,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世俗顺风倒的人大概很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坏风气吗? 【原文】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
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
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解释】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做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只能容一匹马转身。有人说这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宅应当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的厅堂的确狭窄,作为太祝、奉礼的厅堂已经很宽敞了。”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
入宫后,真宗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他如实地回答。皇上说:“你(担任的)是有清高有名望的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我家里穷,客人来了没有食具、菜肴和果品,所以就到酒馆里请客人喝酒。”皇上认为他无所隐瞒,更加尊重他。
张文节做宰相时,自己的生活享受就像之前做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的生活享受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的,(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像公孙弘盖布被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照一般人那样做。”
(张文节)公叹息说:“(凭)我今天(这么多)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还担心什么做不到呢?只是(按)人的常情,由节俭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到节俭(却)困难。我今天(这么多)的俸禄哪能永远享有呢?我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
(如果)有一天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人习惯于奢侈的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一定会导致饥寒无依,哪里比得上我在位或不在位,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像同一天(一样好)呢?”唉,这些圣明贤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平庸的人所能及得上的呢? 【原文】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解释】
御孙说:“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一切罪恶中最大的。”共,就是同,说的是有道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形成的。节俭就贪欲少。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可以行正直之道。普通人贪欲少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使家室丰裕,所以说:“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共有特点。”奢侈就会贪欲多。有地位的人贪欲多就会贪图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贪欲多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致使败坏家庭丧害自身;因此,做官的就必然贪赃受贿,平民就必然偷盗。所以说:“奢侈是一切罪恶中最大的。” 【原文】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解释】
从前正考父用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辅佐了三位国君,他的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马不吃粟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诚。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气量狭小。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公孙戌时,就因为富裕而获罪,逃亡在外。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钱,到了孙辈就因为傲慢奢侈使家产荡尽。石崇凭奢侈豪华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
近代寇莱公的奢侈豪华在当时堪称第一,然而因为他的功业大,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奢侈豪华的家风,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姑且举几个人的事迹用来训诫你。你不只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习俗。
第五篇:《训俭示康》知识点复习
《训俭示康》知识点复习
【原文欣赏】《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唿!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煳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翻译:
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哎,真奇怪啊!”
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如果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建住房,厅堂前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有人说地方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房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办事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厅堂已经很宽了。”参政鲁公担任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是在酒店里找到他的。入朝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的,他据实回答。皇上说:“你担任清要显贵的谏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鲁公回答说:“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餐具、菜肴、水果,所以就着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更加敬重他。张文节担任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像这样俭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有很多对您有张文节像公孙弘盖布被搞欺诈的讥评。您应该稍微随从一般人的习惯做法才是。”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挂缎、膏梁鱼肉,怕什么不能做到?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哪如无论我做官还是罢官、活着还是死去,家里的生活情况都永久如同一天不变呢?”唉!大贤者的深谋远虑,哪是才能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的器具上都精雕细刻着多种花纹,戴的帽子上缀着红红的帽带,住的房屋里,连斗拱上都刻绘着山岳图形,连梁上短柱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着。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公叔文子在家中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就因为骄奢而家产荡尽。石崇以奢侈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死于刑场。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简介:
《训俭示康》出自《温国文正司马集》,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山西夏县,世称涑水先生。
背景:
《训俭示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散文作品,为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