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CAM》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3:0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CADCAM》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CADCAM》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CADCAM》课程教学大纲

《CAD/CAM》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CAD/CAM 英文名称:Computer Aided Design /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课程代码:0210103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分:4 总学时数:64(32理论+32上机)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课程概要:

CAD/CAM对机械、汽车、农机等专业本科生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CAD/CAM技术具有综合性强,高新技术含量高,见效快的优势,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应用技术之一,也是从事现代设计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一种计算机技术与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技术――CAD/CAM,为以后从事现代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CAD/CAM最新发展动态;

2、掌握二维工程图形的绘制方法;

3、掌握三维线框造型、曲面造型、实体造型、参数化设计技术和特征造型技术;

4、全面理解CAPP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5、掌握数控加工及程序编制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 概述(4学时)

一、CAD/CAM的基本概念

二、CAD/CAM系统结构层次

三、CAD/CAM 系统的主要功能

四、CAD/CAM系统的主要任务

五、CAD/CAM 技术的特点

六、CAD/CAM技术发展趋势

七、当前常用的CAD/CAM系统

重点:CAD/CAM系统的主要功能、技术特点、发展趋势及当前常用的CAD/CAM系统。难点:CAD/CAM系统的主要任务。

第2章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4学时)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知识,为深入理解CAD/CAM这门课奠定理论基础。

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坐标系和齐次坐标 三、二维图形变换 四、三维图形变换

五、图形的裁剪 重点:二维图形的变换。

难点:三维图形变换,图形的裁剪;

第4章 三维建模技术(6学时)

一、几何建模的基本知识

二、曲线、曲面造型的一些基本知识

三、参数曲面

1.Beizer(贝奇埃)方法 2.B样条方法

3.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和曲面

四、用NURBS曲线生成特殊曲面的几种方法 1.线性拉伸曲面 2.直纹面 3.旋转曲面 4.扫掠曲面 5.等距曲面

五、实体造型的基本方法

六、特征建模的方法

重点:特征的定义、特征建模的方法、特征建模的基本框架; 难点:曲面建模和实体建模。

第5章 计算机辅助工程(4学时)

一、计算机辅助工程概述

二、有限元法概述

三、CAE的工程应用 重点:有限元的基本思想

第6章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4学时)

使学生了解CAPP系统的组成及不同CAPP系统的工作原理。

一、工艺规程自动化的重要意义

二、CAPP系统的基本构成

三、CAPP系统的分类

四、修订式(派生式)CAPP系统 1.工作原理 2.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3.修订式CAPP 的实现过程

五、创成式CAPP系统

1.创成式CAPP 系统的工作原理 2.创成式CAPP系统的工艺决策逻辑

重点:工艺规程自动化的重要意义、CAPP系统的分类、零件分类编码系统以及CAPP的发展趋势;

难点:CAPP系统的基本构成、创成式CAPP系统,CAPP专家系统。

第7章 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编程(4学时)

使学生掌握数控加工及数控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

一、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工艺 1.数控机床

a.数控机床的类型及功能 b, 机床坐标轴和运动正方向的确定 2.数控加工工艺

二、数控加工程序的指令系统及数控编程 1.程序结构及程序段格式 2.常用基本指令 3.数控编程应用实例

三、数控加工的后置处理

四、数控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 考核要求

重点:机床坐标轴和运动正方向的确定;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的后置处理; 难点:数控加工程序的指令系统及数控编程。

第8章 逆向工程技术(2学时)

一、逆向工程概述

二、逆向工程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三、逆向工程应用实例

第9章 模具CAD/CAM领域的新技术(2学时)

一、虚拟制造技术

二、网络化制造

三、快速响应制造

第10章 机械CAD/CAM系统集成(4学时)

一、机械CAD/CAM集成概述

二、产品数据交换标准

重点:机械CAD/CAM技术集成的必要性

计算机绘图(32学时)

AutoCAD上机(16学时)

了解AutoCAD的运行环境,掌握AutoCAD基本绘图命令的使用方法。掌握AutoCAD软件的显示、编辑、线形等命令。掌握AutoCAD尺寸标注功能,会标注组合体的尺寸。掌握AutoCAD的层、块功能并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

Mastercam上机(16学时)

结合Mastercam在工程中需要的CAD和CAM功能,系统地介绍最新版本Mastercam X5的CAD/CAM的特点、功能和使用方法。利用Mastercam软件进行二维绘图或三维造型,设置加工刀具路径,并通过后置处理自动生成NC程序。使学生深刻理解CAD/CAM系统工作的全部过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投影仪、CAI课件等先进的手段。习题课主要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形式可以多样。根据课堂实际,教师可以利用辅导课积极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法与解题步骤完成习题和作业。在培养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指导自学、查 阅手册、资料,尤其是对于基本技能、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的培养和训练以及教书育人方面,辅导课尤为重要。加强这一环节可以显著提高学时效率。

作业安排

(1)小作业:对应各章节学时,在理论课和上机课余布置适量小作业,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2)大作业:AutoCAD和Mastercam上机大作业各一次。(3)答疑:每周在规定时间和地点至少安排一次答疑。

五、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及出勤10%,期末考试(闭卷笔试)60%,上机大作业3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1] 葛友华等,《机械CAD/CA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第2版。[2] 姚英学,蔡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

[1] 程绪琦,王建华编,《AutoCAD2010中文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版。

[2] 吴长德《Master CAM 9.0系统学习与实训》(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二篇:机械CADCAM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机械CAD/CAM》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教务处

教学管理科

2006年10月24日 文章浏览次数:5

责任教师联系方式: 齐宏:58381179@qq.com

资料来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对象

《机械CAD/CAM》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工学科计算机绘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学时、学分、开设情况

本课程共72学时,4学分,开设一学期。

3.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门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综合性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在学习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通过习题、实训等环节,获得机械CAD/CAM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CAD/CAM系统硬件配置的一般原则;熟悉CAD/CAM系统常用软件的开发方法;锻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CAD/CAM系统规划与实施的初步能力。

4.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衔接分工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AutoCAD基础、机械制造等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知识。同时,本课程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为避免重复遗漏,作以下界定:

课程安排在计算机绘图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后进行。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课程重点阐述CAD/CAM系统的组成及其软件开发技术,初步了解CAD/CAM系统的集成概念,具有进行CAD/CAM系统规划与实施的初步能力。

1.课程的基本内容

课程的基本内容:CAD/CAM系统组成及其软硬件、CAD/CAM软件基础、CAD系统开发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D/CAPP/CAM集成和CIMS技术、CAD/CAM系统规划与实施。

2.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课程的主线

围绕机械CAD/CAM系统展开,介绍相关的理论、方法是本课程的主线。

3.各主要知识点在教学上的要求

机械CAD/CAM概论教学要求:

了解机械CAD/CAM系统的概论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CAD/CAM系统组成及其软硬件:

重点掌握CAD/CAM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工作方式,CAD/CAM系统软硬件配置的选择原则,熟悉CAD/CAM系统软件。

CAD/CAM软件基础

本章重点掌握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以及软件工程基本概念,要求学生熟悉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及在程序中的应用方法,了解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其它一般了解。

CAD系统开发技术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AutoCAD下拉菜单、图标菜单开发技术,AutoLISP编程方法,熟悉对话框设计,了解CAD系统二次开发技术。

数控技术

本章重点掌握数控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数控。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

本章了解成组技术、CAPP的工作原理以及派生法CAPP系统。

CAD/CAPP/CAM集成和CIMS技术

本章重点掌握CAD/CAPP/CAM集成系统的组成及集成的概念,了解CIMS技术。

CAD/CAM系统规划与实施

本章重点掌握CAD/CAM系统的规划方法和步骤,了解CAD/CAM系统的管理体制。

各部分教学进程安排:其中上机实验22学时,其它学时28。

课内学教学内容

绪论

CAD/CAM系统组成及其软硬件 CAD/CAM软件基础 CAD系统开发技术 数控技术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

CAD/CAPP/CAM集成和CIMS技4 10 28 6 6 8

时 1 2 5 8 1 1 2 20

电视学

上机实验学时

它3 5 5 6 其术

CAD/CAM系统规划与实施 合 计 72 22

28

4.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与考试

课程的教学内容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上机实验内容按“熟练,学会,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法,时间为2小时。考试成绩及完成五个上机实验(以是否获得实验指导教师的书面认可为依据)两项内容为考查学生获得学分与否的依据,上机实验占总成绩的20%。学生考试成绩及格并且完成上机实验,即可获得本课程的学分,否则不能获得本课程的学分。

考试内容的要求:

“掌握”的层次 55~60%,“熟悉”的层次 30~35%。“了解”的层次 10~15%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1.教学媒体的数量、内容

文字教材:采用单忠臣主编 《机械CAD/CAM》。该教材充分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想,加强“导学”、“助学”功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适应开放教育试点学员自学的需要。

IP课程:由单忠臣老师主讲,共计8单元,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学媒体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形成互补的较完善的综合性教材体系。

2.在教学中的作用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按照学生远程学习的规律及本课程的特点,文字教材采用主辅合一式编排。在版式安排与工艺设计上充分考虑自学、导学、助学的功能。

IP课程是本课程学习的强化媒体,是文字教材的重要补充。

3.教学辅助手段

根据中央电大开放式教育特点和条件,采用下列教学辅助手段,加强教学双方的沟通和联系。

(1)网上答疑:利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机械CAD/CAM课程主持和主讲教师直接与各地电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联系,介绍情况、答疑解难。网址:new.open.edu.cn。

(2)批改作业:由各省、市电大组织当地辅导教师安排时间对学员进行定期教学辅导,收交和批改作业。

(3)电话答疑:由机械CAD/CAM课程主持教师在每周固定时间安排电话答疑。

(4)网上辅导:网上教学资源,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平台,讲重点、讲难点,设有常见问题解答、基本构造图示说明等专题,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

(一)教学辅导组织、监督与管理

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师辅导教学工作必须结合学员的学习进度和情况组织安排。

1.辅导教师在学期开学前要安排编写自己的教学辅导计划,在集中面授和辅导答疑的时间,辅导教师要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督促学习滞后的学员加快学习进度,同时收交和批改学员的平时作业。在面授期间应统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难点,对于较集中的问题和疑难点应及时与主持主讲教师联系,集中发布辅导答疑信息。

2.辅导教师要利用面授时间,指导学员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材,互相补充和强化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二)学员自学组织、监督与管理

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媒体是学好机械CAD/CAM课程的重要保证。

1.学员认真阅读课程多种教学媒体使用说明,对本课程的学习方式有全面的了解,合理安排自学的时间和进度,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IP课程的互补和强化作用,学好机械CAD/CAM课程。

2.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对疑难问题作好记录,利用多种方式与辅导教师或主持主讲教师联系,以取得帮助和指导。

3.利用课后思考题在学习每章内容后进行自我检测,以判断对考核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不足之处加强学习和练习。

五.教学安排建议

(一)面授辅导课的安排

根据机械CAD/CAM课程的内容和进度,下面提出面授辅导时间安排建议。面授辅导时间要由各地辅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和现场工作安排和进行调整,但不能与本学期总体进度安排相冲突。

(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查和督促

机械CAD/CAM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为形成性考核(其他放入机械CAD/CAM实训)。机械CAD/CAM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形成性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学员的形成性考核应在面授阶段按时交给辅导教师批阅记录成绩,拖延不交的要从形成性考核成绩中扣除相应的分数。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将要求该学员重修本课程。

学生还应积极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网上答疑,由辅导老师组织的小组讨论,必须保证学生每周一定时间的网上自主学习时间,辅导教师对学生网上学习时间和答疑情况要给记录。

六、机械CAD/CAM课程教学活动安排

1.中央电大每学期设两次网上答疑:一次是课程介绍与教学交流,另一次是期末复习与重难点辅导。课程介绍是向新入学的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特点、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及教学要求等。教学交流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心得、体会,探讨教学方法。

2.在新学年开学时各地辅导教师集中进行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由主持教师介绍课程多种媒体设计的指导思想、多种媒体教材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和怎样指导学员利用多种媒体现代教学方式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3.各省电大辅导教师在面授前后将各地发现较集中的问题反馈给主持教师,及时发布教学辅导信息,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4.利用网络进行联络和沟通,可随时进行解答。但目前网络对较偏僻的地区还不够普及,只能对有条件的地区和学员集中进行网络交流。

七、与主持主讲教师联系方式

1.信函邮政通信地址:

哈尔滨工程大学单忠臣收,邮政编码310012

电子邮箱:shanheu7@yahoo.com.cn

复兴门外大街160中央电大理工部齐宏收,邮编100031;

电子邮箱:qihong53@hotmail.com

2.联系电话:

单忠臣0451-2518564

齐宏:010-66490546。

第三篇:《CADCAM技术》学习体会及课程总结

《CAD/CAM技术》学习体会及课程总结

专业:机械制造 班级:机硕1001 姓名:宋龙龙 学号:10121485 经过本学期对CAD/CAM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自己更近一步加深了对本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也使自己对CAD/CAM技术的使用和学习进入了新的一个阶段。

选课初期,从课程名称理解,以为本课程主要是作图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学习,但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以前对CAD开发软件理解的局限性,本科阶段接触CAD,只是学习了软件的二维制图功能,曾经一度简单以为CAD只是二维图形绘制,而在学习了三维绘图软件之后,更加减弱了对二维CAD的重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更加深入的学习认识了CAD/CAM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将CAD软件与vb编程语言结合对其进行二次开发,自主开发图形界面与实现自定义功能,图形编译的程序设计,其次在学习CAD的过程中,同时也进一步学习了vb编程语言,对vb编程语言的功能和使用有更直观更明确的了解,改变了此前单纯学习编程语言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不足,再次,此前学习使用的三维绘图设计软件是UG,在本学期CAD/CAM技术课程中又接触到一种新的三维绘图设计软件Pro/e,尽管三维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大体相近,但是也存在绘图思想上的差异,通过对Pro/e软件的使用练习,也初步掌握一种新的设计绘图软件,也丰富了自己一项新的技能。

本门课程中老师注重对我们练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练习使我们加深了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使得对理论的理解更加直观,也更加有助于我们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消化。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与课堂交流氛围,老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拉近了我们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使课堂学习效率相对较高,使我对本课程的学习印象深刻,感觉课时安排相对太少,真的感觉到意犹未尽,故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继续向宋老师请教。

再次感谢宋老师!致

礼!

第四篇: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3、微生物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

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制片和染色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

1、真细菌和古细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

1、细胞壁

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1、细胞壁

2、纤毛和鞭毛

3、细胞质膜

4、细胞核

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源间关系的理解。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

1、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

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

1、生物氧化

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能量转换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

1、细胞物质的合成

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

1、酶活性调节

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重点和难点: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

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2、细胞壁扩增

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生长的数学模型

3、主要生长参数

4、连续培养

5、同步培养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源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

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2、突变的分子基础

3、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

1、接合作用

2、转导

3、转化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

1、酵母的遗传特征

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

1、微生物群落

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

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1 人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主要内容: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和难点: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

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极端嗜盐古细菌

3、产甲烷古细菌

4、嗜热古细菌

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2、藻类

3、真菌

4、粘菌

5、原生动物

第四节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

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

2、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握)

1、生理屏障

2、体液因素

3、细胞因素

4、炎症反应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掌握)

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2、抗原和抗体

3、B 细胞和体液免疫

4、T 细胞和细胞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了解)

1、生物制品

2、诊断免疫学

3、血清学免疫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是从宏观上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介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发酵产品和应用价值等,进而激发学生开发微生物新产品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入更深刻的学习阶段。

重点和难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特征与方式;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特征(熟悉)

1、生产菌株的来源和要求

2、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

1、连续发酵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3、固态发酵

4、混合发酵

第三节 发酵的主要产品(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了解)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成绩按30%计,期末考试70%

第五篇: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能工巧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内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内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内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共五讲内容,各讲下列三个并列的专题,但三个专题之间又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各讲为单位进行备课、授课,同时突出各专题内容对各讲主题的诠释作用。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理解杰出工匠必备的基本精神品质——执着专注。

2、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精益求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深入领会和认同“精益求精”作为工匠精神重要内涵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职业情感。

七、主要教学方式

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增强讲授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八、典型作业练习 参考题目是:纸牌建构。

该作业为一个模拟项目。所用材料为一幅普通扑克牌,不得使用任何工具和其他材料。作品评判的标准是新颖性、稳定性、美观性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学生3人一组,先就建构进行设计,画出建构图,写出所应用的科学原理、操作工艺、工艺流程及其标准,人员分工及其职责,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等,然后进行建构操作、修改创意、完善工艺、反复练习,直至作品符合预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就该项目的实施编制合适的作业指导书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项目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能体会到本讲主题及其应用。

该作业完成后,建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项目实施,现场评比、打分,教师现场点评。

九、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产品或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相关产品的使用体验,体会精益求精和得过且过、粗制滥造等不同制造理念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优质制造的良好体验增进对精益求精的思想认同和积极情感。

将“专题阅读”作为考试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文面的规范性、版式的美观性、文字表达的差错率等方面追求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电子文稿的方式公开展示成果,进行评比和现场点评。

撰写人:政治教研组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宋体五号)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

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 适用学期: 学 分: 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 时: 适用学期: 学 分: 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 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附件4: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填报说明

一、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包括: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业务)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

二、要求与说明

1.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教学文件,它应体现出青岛科技大学及各学院的实践教学的特色。因此,各学院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努力编写出高水平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2.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的教学大纲由政法学院、武装部、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编写,其他环节由各学院自己完成。

3.各学院(部)要组织有经验的和熟悉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要对大纲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大纲的修订或制定要与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协调一致,要能充分反映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教学思想。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对于非本学院开设的课程,在编写课程设计大纲时应充分征询授课单位意见。

4.大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法;主要参考资料等。5.大纲格式要求: ① 大纲编排时以专业为单位,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次序整理;

② 所有资料均要做成Word文档,纸幅为16开幅、宋体、五号字;

③ 文字力求简练、扼要、明确。

下载《CADCAM》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CADCAM》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I. 教学大纲:syllabus /teaching program Ceramic / pottery / porcelain 本大纲适应于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及英语四级过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陶瓷是人类最......

    浅议高职《模具CADCAM课程》工学结合

    浅议高职院校《模具CAD/CAM课程》工学结合实施 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邮编710082 刘航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模具CAD/CAM课程》如何走工学结合之路培......

    CADCAM技术

    1.CAD/CAM技术 是以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系统软件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几何、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人机工程、控制理论电子科技学科等知识,以工程应用为对......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铁路运输组织学》考试大纲(专升本)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0.绪论 了解铁路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铁路运营科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动态;理解铁路运输生产过程......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专升本)考试大纲 一、总纲 本科目包括《机械设计基础》及《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两部分。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1.绪论 了解机器、机构、机械、构件、零件、......

    《儿童画》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画》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儿童画的特点以及怎样辅导和评价儿童画;了解儿童画的基本造型元素并能灵活运用;掌握儿童画的知识、步骤和......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舞蹈》 二、学分及总学时8学分,130学时 三、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四、教学目的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

    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数理学院课程编号:05040010a 英文名称:Probability Theory 学时:总计6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4学时学分:4.0学分 面向对象: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