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文
三.明确在2011版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哪些问题得以强调
现在,2011版新课标刚颁布,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吃透基本精神,理解基本理念,探索基本方法,矫正以前某些错误的做法。我们要以这个标准作为从事古诗文教学的指南针。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和研讨,我把新课标中凡是涉及到古诗文教学的一些理念,作了一个梳理,共整理出五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我就讲一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强调“实践运用”。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一条有矫正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比如讲文言文,碰到虚词,就不敢讲用法。碰到特殊句式,也不敢讲。可是学习虚词,只讲意义不讲用法,讲得清楚吗?特殊句式如果不从语法角度讲,学生又如何能理解?比如“之”字。《狼》里有一个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字就没有意义,可以删掉,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又的的确确有作用,它是音节助词,常常用在时间词语后面,起强调的作用,在本句中,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你看,不讲用法行得通吗?还比如,“而”字。“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互文见义,前后两个部分内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前一个部分表修饰,修饰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两个部分发生转折关系了,用“而”字相连。这三个句子,都用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如果不讲清楚区别,学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的。
特殊句式更是如此。比如“徐喷以烟”(《童趣》),介词宾语后置;“何陋之有”(《陋室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用“之”字帮助提前;“马之千里者”(《马说》),定语后置,这些现象,都刚好和现代汉语相反,如果不讲清楚,势必也会影响理解。而且,事实上,我们的中考题目也考虚词啊!比如2011年河北省卷第10题,就考了一个“与”字。题目是这样出的,跟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中“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这四个选项中,ACD中“与”字都和例句相同,都是介词,意思是“跟,和”,B项中“与”字是动词,作“给”字讲。你看,中考命题人还是很注重虚词的学习的。
学习文言文是这样,学习古诗词也是如此。古诗词学习中,也有许多知识,比如学生如果知道了唐诗重视抒情,而宋诗重视说理,那么理解唐诗和宋诗可能就有个大概面貌。还比如,南宋偏安一隅,因此诗词大都涉及到爱国问题,涉及到沦落异乡回望故乡的问题,因此大部分诗词都比较沉痛,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无不是如此。有了这点知识垫底,理解李清照、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就会容易得多。可见,该讲的知识如果不讲,不光是影响学习,影响理解,也会影响得分。
第二,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读书从来都是很个性化的事,要想知道一本书好不好,光听别人讲,肯定是不行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去读,才能知道这本书到底好不好,才对这本书有发言权。而且阅读能力只有在持续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总结,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光听阅读方法讲座,是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正像游泳是无法在岸上学会的一样。新课标高度认同这一读书经验。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学生读书时,老师就要少加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画脚地粗暴干涉。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为这些感受里打上了学生“个性化”的烙印。新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用的一个词是“珍视”,一方面说明新课标对此很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粗暴干涉到了何种程度!
提倡“个性化”阅读,是对阅读者的尊重,但不等于不要指导和引导。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和良好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也会出问题的,比如效果底下,比如走错了方向。因此,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指导。它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充分肯定了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我们不要讳言指导。正像学游泳也需要教练一样,教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指导、引领和点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粗暴干涉的现象,总有些老师好心办坏事,也总有些老师好为人师,他们总想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阅读方法或技巧,给学生做点总结,对此,新课标是十分警惕的。它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两条说得很好,很有现实意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有位老师讲《小石潭记》,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分八个方面作赏析,而且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要求学生都统一这样说:我赏析的句子是——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其中什么词语表达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这八个方面是:
①赏析《小石潭记》中的“水”。②赏析《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③赏析《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④赏析《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⑤赏析《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⑥赏析《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⑦赏析《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⑧赏析《小石潭记》中的“清”。
这一个环节上下来,不光是课文体无完肤,学生也是体无完肤的。这根本不是赏析,而是肢解,严重的肢解,用老师的固有模式来代替学生生动活泼的感悟,用老师自我的欣赏代替学生原生态的体验。这种现象需要避免。
第三,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阅读应该多种方式并举,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浏览,都可以,具体到古诗文,朗读和精读应该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新课标倡导“有感情地朗读”。它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朗读好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理解得差不多了。古诗文的学习要强调朗读,这个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古诗文还要强调精读。为什么要强调精读呢?因为古诗文都是用凝练的语言写成的,这种语言是一种经过文化提纯的书面语,不仅高雅、古朴、有韵味,而且也高度浓缩,需要耐心揣摩。因此要精读。朱自清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说,“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做分析的功夫不成。”这分析的功夫,就是精读。比如,诗词的典实、词义、技法等等,这一些东西,光凭吟诵和记诵就不行,那得下一番研究和探讨的功夫。在古典诗词的教学问题上,朱自清先生是看得很透彻的。
精读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这一点是新课标特别倡导的。新课标说,欣赏文学作品,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是如此,学习古诗文也是如此,本来古诗文大部分也都是文学作品。这句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重视语言的学习,因为古诗文都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学习这样的语言,既能增强我们的语感,也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二是要注意学习古诗文里用词造句的技巧,为什么古代大师们的语言就是富有表现力的,是怎样富于表现力的,这一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在我们提供的课例《岳阳楼记》里,老师就是巧妙地抓住文本中同样是表现感情的一对词语,来做文章的。从浅层次上来说,“悲喜”的感情要直观一些,浮表一些,而“忧乐”的感情要含蓄一些,理性一些。从深层次上来说,“悲喜”主要是表现文人骚客的感情,这些人“以物喜”,“以己悲”,情感关乎个人,而“忧乐”表现的是古仁人的感情,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关乎民族、国家、社会、天下,很显然,后者的胸怀要宽广一些,他们是忧国忧民的。所以授课老师用“情感”和“情怀”这两个词语来区别二者,我以为是极准确而精当的。这就是在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精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浮表的阅读是难以有所发现的,更谈不上有所创造,要想在阅读时有发现,有创造,就必须对作品进行精读。精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深读。深度,就是有所发现。比如阅读庄子的《濠梁之辩》,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庄子和惠施的思想进行感悟。从能否知道鱼的快乐来看,庄子重在审美,而惠施重在求真,审美就偏于文学,所以庄子是一个诗人,求真就偏于科学,所以惠施就是一个逻辑学家。很可惜,中国的思想后来严重地发生了偏离,重感悟,轻分析,所以惠施的逻辑学就日渐式微了,终于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了。学生学到这一层,不知该有多少发现和创造。我在教读这篇寓言时,学生还从文字里读出了庄子的逍遥的思想,读出了一个人只有自己心中有快乐才能发现快乐的思想,给了我很多惊喜。如果学生就停留在庄子和惠施此次辩论谁胜谁负的层面,而全然没有对庄子的思想有所觉悟,那该是多么遗憾啊!
当然,在精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过度解读。对这一点,新课标也及时地给予了提醒。它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报刊上曾经一度对过度解读有过尖锐的批判,讨论已经十分深入了,这里就不在赘言了。只引用报刊上一句十分流行的话来说明一下,“即便是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也仍然只能是哈姆莱特。”
第四,重视评价导向对阅读的影响作用。
自新课改以来,新课标就一直很重视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制约和引导作用,现在2011版新课标也仍然非常强调这一点,甚至还有加强的意思。但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行为里,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我们有些老师甚至根本就不研究评价问题。这其实是不对的。重视评价功能,可能是新课改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亮点。
关于评价问题,2011版新课标有这样一些论述。关于诵读,新课标说,“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这与阐述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是一致的。关于精读,新课标说,“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关于文学作品,新课标说,“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关于古诗文,新课标说,“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我想,这三条或许会成为今后中考语文命题阅读部分的指南针。我们老师要引起注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又说,古诗文部分“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只是说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并没有说文言语法或者诗词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一点仍需引起高度重视。第五,强调多读书,多动笔,少做题。
这一次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有十分清楚的说明,它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角色定位十分准确。我觉得这对于多年来,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争执不下,是一个明确的表态。新课标同时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体验。“实践”“综合”“体验”和“创造”,这些词语是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说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建议都有了明确的新的要求。这些词语,我们要认真加以领会。
我尤其欣赏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了关于多读书,读好书的呼吁,我以为这是一次回归,对语文课程本色的回归,回归到读书做人的根本上来。语文说到底,不就是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吗?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学会做人。
新课标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话语多么朴实,但字字句句又都说到了语文教学的根子上。现在社会这么浮躁,许多人急功近利,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生为什么语文能力和素养上不去,一个关键问题是无法沉潜下来读书。许多学生做题,是看着题目就开始做答,浮躁得连考试提供的文本都没有耐心读完。这样做题,分数又怎么可能会好呢?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也成天地埋头做题、讲题,也不读书,久而久之,脑子就僵化了,心灵里也没有源头活水了,除了跟学生讲一点做题技巧外,就没得讲的了,长此下去,语文成绩又怎么能提高呢?
要学好语文,更要读课外书,甚至要读一点闲书,无用的书。这是修炼我们的心灵、情感和精神气象必须要做的功课。否则,我们的心灵就会日渐干涸。新课标说得多好啊!它说,“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当然,要做到这样,也不是太容易,一方面,我们要抵挡得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安静下来,做一做心灵的功课。
老师们,热爱读书吧,当你热爱读书时,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也会热爱读书的。当我们在校园里营造出了人人热爱读书的氛围,那个时候,我们语文学习的春天就来到了!
第二篇:古诗文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文优秀教学设计《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乡村人家平静而不乏情趣的生活。3体会诗人用直白的语言“写景、叙事”,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我们原来学过哪些反映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谁来背背? 《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 —、旧知引入,激趣明题。
1.刚才我们背诵的诗句,选自高鼎的村居(板书,村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词,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2.你发现,今天学的词与高鼎的《村居》,题目有什么不同?(生1:多了一个“﹒”)教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叫“间隔号”。(生2:多了“清平乐”)
3.教师:对的,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我们曾经学过的词《忆江南》也是词牌名。请看大屏幕,了解下词的形式,同学们一起读读吧。
出示资料:【“清平乐,词牌名,词是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长短句”】
5.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简介辛弃疾: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这首词,选自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
6.同学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注意读出“间隔号”的停顿。7.看到村居,你想到了什么?(生1:居住在乡村、乡村生活、农村人家的生活„„)板书:乡村 人家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味。
1.那作者写了乡村人家怎样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词: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字音是否正确,停顿对了吗?
3检查字音 :翁媪ao 剥莲蓬,亡wu赖,请看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就是老公公的意思,媪左边是——女字,就是老妇,翁媪就是——白发苍苍的老翁老妇,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些字从形旁能猜出字的意思内容。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谁找到了?剥有两个读音,多音即多义,出示字的解释,那在文中就应该读bao.亡赖在古代通“无赖”,是指顽皮,淘气。
4.读完词语,谁再来读读这首词,出示全首词,指读——
5.相机解说词的格式:A清平乐这种词牌,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分为上片和下片,你们看,上下片之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B如果学生读错“莲蓬”,教师点拨:词,讲究平仄押韵,同学们,你们发现上片词每句的最后一字读音有什么特点?(“小、草、好、媪);那下片词押韵是——东、笼、蓬”。所以这应该读成溪头卧剥莲蓬(二声)。
6出示词的节奏划分《课件》,哪个同学再试试,读出词的节奏 7师范读: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韵味,我也想来读读。
8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想象: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指生回答)
8出示课件:(课文的图)这些画面连起来就是这幅乡村生活图。这一幅幅画面,文中是用哪个字串起来的?(溪)
9请看这幅图,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旁----(中儿正织鸡笼)溪头——(小儿剥莲蓬)10词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细品词句,感悟情趣。
(一)学习上片
1师:咱们先来学习上片词,谁来读?同学们仔细听,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乡村人家的?学生圈画——茅檐,草、溪、翁媪。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借助课文注释,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想象一下,茅屋、青草、小溪,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画呢? 4.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生1美丽;生2清秀;生3:宁静(板书)4.师:这些景色,虽是乡村最平常的,却让人感受到乡村的清幽和秀美。
让我们读出它的美吧!
5.继续交流。你还读懂了哪些句子? A相机解释吴音
B相媚好:是互相逗乐、打趣的意思,媚是女字旁,你能猜出是怎样说话?打趣吗?
6.如果你是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悟出:翁媪相互取乐,真有闲情呀!;他们多么相亲相爱呀;他们真会享受生活哟)板书 情
7.作者还可能会想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出示资料,自由读【辛弃疾,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方,亲眼目睹了人们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南宋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他来到远离战火的江西信州(今上饶)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晚年闲居农村时写的。】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想想诗人看到翁媪相媚好,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慨? 生: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妇,这样有闲情呀 生:信州远离战火,百姓的生活才这样平静、安详
8.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词吧!指读,评价(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了老两口的幸福和甜蜜;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他们的羡慕)9.师:在音乐声中再一起来回味这令人迷醉的美景吧!连起来读上片,试着唱读,配乐背诵。
(二)学习下片
过渡:上片写了翁媪喝酒取乐;那下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1.指名读下片,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读懂了哪句?
(引导学生理解到,大儿在豆田除草;中儿在门前编织鸡笼,从这句词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很勤快;兄弟承担家务及劳动,让年迈的父母在家安享晚年,很孝顺)
2.重点体会“小儿”的淘气、童趣。
A那么在作者眼里最快乐、最喜悦的是谁?读读写小儿的句子。出示:最喜„„莲蓬
b理解亡赖,师:亡赖可不是现代撒泼刁蛮的意思啊!出示:古今异义,在文中就是顽皮淘气的意思。
C从哪个动作可看出来他淘气、顽皮?板书:卧 d“卧”,意思是——躺下休息,无所关注。e卧,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生:趴、躺
放进句子读读,感觉怎样?(写了一种姿态,看不出顽皮)为什么用“卧”呢?
(1)卧,可以是——侧卧、仰卧、俯卧、屈卧„„(姿态多,把小儿的顽皮写得活灵活现)(建议这里不要说,直接引导学生写,然后让两个学生写后交流)
(2)想象一下,小儿各种卧姿可能会怎样剥莲蓬,怎样吃莲蓬?指生说。
(一会趴着剥,两只小脚丫还不停地乱蹬;一会儿侧卧着剥莲蓬,一会儿又躺着剥,有时还把莲蓬往上一扔抛到嘴里吃。)
(3)小练笔:师:淘气顽皮的小儿真有趣,拿起你的笔把他卧剥莲蓬的样子写下来吧!
6.小结:同学们,一个“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写出来了。在诗人的笔下,儿童的情和趣还藏在哪些字中呢?(板书:趣)
链接——写乡村孩童的诗句。师:农村孩子在干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有趣?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雨是使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童子柳荫眠正着(zhao),一牛吃过柳阴西。
小结:辛弃疾用质朴、直白的语言,真切地写出了乡村孩童的淘气、活泼。
7指导读“小儿„„”: 师:多可爱的孩子啊,谁能把他淘气、顽皮的样子读出来呢? 8.连起来读背下片。
(三)配乐诵读全词。体会乡村人家的安详。(多种方式,充分诵读,让学生能背诵)
配乐诵读:师: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趣事让人忍俊不禁,在音乐声中再一起来感受这充满情趣的农村生活吧!
诗人笔下最开心最无忧无虑是——小儿,你从词中哪个字看出来了?——(喜)
相机出示喜的解释喜,本义:快乐、高兴。乐也。——《说文》
诗人笔下喜的还有——翁媪相媚好;大儿中儿劳动的快乐,咱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生活得——快乐、幸福、安祥
四、总结写法(教师直接小结即可,不需要提问,否则时间不够)今天我们学的词写了怎样的乡村生活?诗人是怎样写出生活的情趣?
——宁静的乡村,祥和的人家。诗人借景、写人、叙事抒情,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令人迷醉的乡村生活图。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诗人写的田园生活诗,体会体会其间的妙处!
第三篇:古诗文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__,门泊东吴万里船。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_______________,白银盘里一青螺。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3、风 [唐]李峤
___________,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第四篇:古诗文
小学语文A版古诗复习资料
第一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白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画》(清)高鼎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唐)骆宾王
第二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唐)孟浩然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高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第三册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唐)李白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第四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第五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唐)元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第六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宋)朱熹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起!——《今日歌》(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歌》(明)文嘉 第七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唐)杜牧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王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宋)陆游 第八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唐)杜甫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唐)白居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 ·村居》(宋)辛弃疾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第九册: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唐]刘禹锡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唐]李白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林安邸》 [宋]林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唐]杜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唐]张继
第十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唐]杜牧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宋]苏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十一册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 【宋】苏轼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唐】李商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白朴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墨梅》 【元】王冕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唐】卢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唐】柳宗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唐】王昌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刘禹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宋】王安石 十二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 中 作》唐李白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 枝 词》唐 刘禹锡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 南 春》唐 杜牧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 食》唐 韩翃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宋 志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 歌 子》(唐)张志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宋 李清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 衣 巷》(唐)刘禹锡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夏日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第五篇:古诗文
一、古诗文默写。(2
4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2)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足蒸暑土气,_____。(4)_____,非是藉秋风。(5)《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写出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木兰诗》中写出了木兰征战生活艰苦及战场气氛悲凉的语句是 _____,______。
(7)征蓬出汉塞,_____。
(8)乱入池中看不见,_____。(9)江山如此多娇,_____。(10)无情有恨无人觉,_____。(1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12)多谢浣溪人不折,_______。(13)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14)_______,但惜夏日长。(15)______,关山度若飞。
(16)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17)雨昏青草湖边过,_______。(18).俱往矣,____,______。(19).妇姑荷箪食,_______。(2二.名言警句积累。(6分)
1。根据下面内容,各写一句名言警句。(4分)
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勤劳俭朴:
诊视友谊:
2.①请写出你所喜欢的两句有关面对困难的名言、警句或格言。(1分)
②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1分)
三、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1)蔽林间窥之()(2)稍出近之()(3)蹄之()(4)技止此耳()(5)以为且噬己也()(6)益习其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虎见之—— —— —— ——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
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2分)
6、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8、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四,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3)濯清涟而不妖()(4)不可亵玩焉。()(5)可爱者甚蕃()(6)陶后鲜有闻()(7)亭亭净植()(8)宜乎众矣()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或: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或:《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3.用波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2分)
4、.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__(2分)5.“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
具备怎样的品格?(2分)。
6、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5分)(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莲花正直、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莲花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品格。(4)《爱莲说》揭示全文中心的一句是(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作者写出了莲的哪几个优点?(2分)答:。
8.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9、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1分)。
11、《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 __ ___,________ ______的品质
12、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木兰诗名句默写
1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
3用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
4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6写木兰从军后艰苦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7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试题参考答案 黔之驴
1、(1)偷看(2)渐渐(3)用蹄子踢(4)只,仅(5)咬(6)逐渐(3分。答对两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2分,意思对即可。)
3、(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3分,对1处1分。)
4、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4分,对1处1分。)
5、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2分,运用到每个成语,意思对即可。)
6、心理活动: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耳。动作:蔽、窥、遁、视、近出、荡倚冲冒、跳、阚、断、尽。作用:细腻、逼真、传神地刻画了老虎的形象。
7、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庞大的东西吓倒,要仔细观察研究,找到它的弱点,从而战胜它、(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
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也告诫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虎无疑是聪明、勇敢的。驴很笨,它对身边的危险毫无觉察,麻木迟钝,不考虑对付老虎的办法,结果被吃。8.蔽、窥、稍
爱莲说
1(1)美丽而不庄重(2)更加(3)洗涤(4)亲近而不庄重(5)多(6)少(7树立(8)当
2、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4、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5、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6(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庄重而高雅(4)莲,花之君子者也(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中通外直 ④不蔓不枝 ⑤香远益清 ⑥亭亭净植 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或: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诩;通达整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芳名远
播;不可轻侮。)
8.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菊虽不及莲但好过牡丹。爱牡丹之人是追求富贵,为作者所不齿的,所以把牡丹单独放到后面。
9、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虽然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自己保持高尚的情操,严以律己,就能够在世俗中像一株莲花一样高尚傲岸。)
10、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1不慕名利、洁身自好12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13.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无志同道合之人的慨叹。木兰诗答案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0).。沙场秋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