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1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体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体会
实验小学 张桂芳
“顺应天性”的核心,是顺应人类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用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境”提“思”,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让知识出现在贴近学生实际又逼进数学本质,而且更具一定思考性的情景中,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某教师这样导入。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说明吗?(学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放大的石子。师:为什么要放大的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学生认识、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二、以“旧”带“新”,让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法则,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源于:“商不变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学生都已掌握。教学时教师就应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3、3.72÷2.4=()÷24、1.36÷0.16=()÷16、0.672÷0.28=()÷28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右边的算式会算,左边的还不会,对照左右两边你会作出怎样的思考与推断?从而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是
课上40分钟的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
三、以“变”代“搬”,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心得。
一、善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景如此,教学也一样。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这一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年的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再结合图画或ppt课件影片,联系当前的现实,让学生说说看到塑像想说什么?现在有不少人身陷毒品不能自拔,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尽情尽兴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这样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深地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等。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伟人,了解了历史事件,从多方面培养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树立了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顺向思维,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或者事件的反面去思考,或正反互相调换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益的。如四年级上册的《一路花香》一文,我知道学生从正面阅读中了解破水罐为在主人打水中暴露自己的弱点而始终惭愧不已,知道自身存在缺点不足。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一路花香”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知道花香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破水罐有用吗,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一步步开拓思路,知道花香正是破水罐浇灌来的,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发挥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要知道原因可以顺向思维,更应该逆向思维。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存在不足。学生在理解课文和习作练习时常常无话可说,没法下笔,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充分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浪花”。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思考。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时,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节日,并交代设立的原因和如何度过节日的。在习作中学生总是离不开“六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平时的大节日,这与作文所配的图画要求相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现实生活和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回想父母在西洋百合(农业推广种植)丰收的情景中,设立“丰收节”,让学生知道就是在全家人喜摘花朵和上缴花朵的繁忙中,在辛勤的汗水里,相互倾诉着内心的喜悦中度过的。还可以让学生在“捣鸟窝”这件农村孩子常做的事件中,联想当前我们生存空间、环境的恶化、动植物的灭绝现状,让学生认识到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为了保护它们而设立“爱鸟节”。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校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多方面思维,设立“爱校日”。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雷锋哥”、“扑火哥”等事情,设立“爱心节”等。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丰富内容可写,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中得到训练。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去发现、去教学、去反思、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砚川联办小学
编辑 聂蕾
第四篇: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是贯穿整个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核心环节是理解。在理解一环,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探究新事物,认识事物内部的联系,逐步深入事物的本质规律。但理解的实现更是要通过思维。因为认识活动要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不是单纯地依靠感知。单纯依靠感知,所得只是一时的、粗浅的表象。理解才能把握事物的脉胳走向,也有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探究,它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有如下观点:
一、采取措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从教育理论中知道:中学生学习时一般都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它告诉我们:思维分具体形象和抽象逻辑两级,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能借助词语理解概念,运用概念来进行分析推理,并且思维的深刻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充分领会寓言、格言等的隐义和转义,能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但是他们容易被具体的事实材料所吸引,思维的发展还较多地依赖直观材料和具体经验。况且具体经验愈丰富,越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越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不是年龄小才用到具体形象思维。事实上画家作画,作家构思场面等都要用到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具体经验,也是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基础。
(1)提供有关直观感性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越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刻,学生获得的知识就越准确、越系统。
(2)注重阅读,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知识的理解还是概念的形成,常常是从语言材料开始的。语言材料积累越丰富,越有利于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也就越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感悟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靠我们对课文字词句段篇的条分缕析来形成的,更多是靠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即我们东方传统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来形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先重“读”:课前要预读,课堂上要多读。这读,包括默读,诵读,听读,带问题读,读读议议;读重点句、读重点段、读全文。同时,还要注意指导朗读的技巧,读准语气,读出情感。
二、巧设疑问,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思维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使用词语越准确,分析推理越严密,步骤越明晰,则反映思维能力越强。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问,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争论,运用准确的语言组织,展现思维过程,必然可以大大提高抽象思维水平。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里面写到“我”交钱给那个卖牡蛎的人时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可以抓住这句话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这里一连用了三个复指句,后一句还加上一个“亲”字?为什么用“心里默念”而不用“想”字代替?结合“我”对于勒狼狈愁苦的外貌观察和“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想想“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既要对词语进行比较,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分析推理,透过词语句子深入人物的内心,透过表象看本质。既让学生懂得词语精确运用的重要性,又以此出发组织语言进行严密的推理表达,从而提高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应该指出,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启发性原则,要有助于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在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论证的原理方法,可使思维逻辑更加严密连贯。这就要加强议论文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既要提出或反驳观点,又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即不但要回答怎么样,还要回答为什么。
三、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求异思维
在思维类型中求异思维是最重要的。但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求同思维:教师消化了教材后设计一个教案,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步入自己预定的思维轨道,一起求得一个共同的结果。同时我们以此作为评价标准。因为我们会认为,教材与参考书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知识具有严肃性。然而现实是问题的答案往往具有多样性,从不同角度思考有不同的结果,如表达一个意思可用多种词语多种句式,且不同学生也有理解上的差异,他们正处于好问好学的思维活跃的成长阶段,出现多种的思辩结果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机。况且“学贵有疑”,疑是辨的开始,有疑才有学的动力,才有学问的积累,也才有真知的发现。《怀疑与学问》一文,正是我们对学生贯施这一可贵思想教育的教材。据此,我们评价的标准也必然要多元化。如果搞一个标准,以一刀切来对待学生,则必扼杀学生可贵的质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压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出因循守旧的“老夫子”。所以,教学中要正确对待教科书和参考书,不圃守于现成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它要求允许学生有理解上的差异,保护学生的求异意识。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忽略直观教学,要加强阅读,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以此丰富学生具体经验,促进概念的理解,;同时精心设问,改进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或相互论争,展现思维过程,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第五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研究
摘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
现今,我们国家的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我们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实际出发,通过教育与疑、悟、延、新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发展
课堂教学
教育
导言
人类创造智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意识的本质属性,创造力乃是人的最高本质力量。惟有创造,才有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惟有创造,才有日臻完善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惟有火炬接力般生生不息的发明创造,人类才从刀耕火种时代走向现代的信息时代。劳动创造了人,而人的智慧创造了光芒四射的世界文明。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目的的新的教育模式,它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21世纪是以信息为特征的社会,我国学术界也认为,要想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强大,要想顺利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们应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已不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积极培养自我训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相关理论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1、何为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不同的含义。有人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来概括创造性思维,认为创造或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因此,凡是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思维,无论是什么类型或形式,不论是高级的、中级的、低级的,都是创造性思维。有人从从思维的心理状态来定义,认为创造性
思维是指人们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的种种思维状态,如直觉灵感和创造想象、幻想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必须突破已有的结构类型或认识水平,而且符合认识规律,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按创造性思维结果模式,创造性表现在运用新的观点,采用新的信息和加工形式,多方法、多渠道、强能量、高效益、多反馈地进行辨证思考。
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创造性思维作为认识的一种特殊过程,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概括性与间接性的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创造性。
(2)求异性。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的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是指其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它指的是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者已有的权威性理论始终保持一种怀疑的、分析的、批判的态度,而不是盲从与轻信,并用新的方式来对待与思考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其主要表现为:选题的标新立异,假设的异想天开,方法的另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以及思维的独立性。
(3)灵感性。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其思维进程往往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中断,而在某一不确定的时刻所需要的思维结果会突然降临,从而表现为一种突发性。这种非逻辑性的突变一般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顿悟。这种突发性就是灵感性。灵感性的思维成果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的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是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
(4)灵活性。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其思维结构是灵活多变的,其思路能及时的转换与变通。只有多方探索,反复实验,才能增加成功的纪律。主要表现在:思维的主体性、思路的变通性、方法的多样性。
(5)多维性。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维性的特征,这种多维性又使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它使不同的思路犹如发源于高山的江河,奔流而下,最后又殊途同归,汇入创造的汪洋大海。
(6)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中,既要善于智慧杂交,大量吸收别人的知识经验,又要善于思维统摄,把大量的信息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系统,还要善于辨证分析,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它们的个性特征,然后从这些特征中概括出
事物的规律,此外,还要善于形象组合,把不同的形象有效地综合在一起。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和类型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概念。空洞的、臆造的、不可捉摸的抽象是不科学的抽象。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只有到了这时,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事物才得到了再现,“温暖”取代了“冷冰冰”。可见,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只有穿透到事物的背后,暂时撇开偶然的、具体的、繁杂的、零散的事物的表象,在感觉所看不到的地方去抽取事物的本质和共性,形成概念,才具备了进一步推理、判断的条件。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然而,抽象思维不能走向极端,而必须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2.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
由感块导出的思维叫“直觉思维”,你看到一个人,马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特征:高矮,肥胖,乖丑,性格等等,这种“看”,就是感觉,同时,也是人的思维特征之一;你无须任何思维,就可以唱出你孩童时代的一首非常熟悉的歌;你可以轻松辨别狗和猫,这些都是感觉思维(也可以叫直觉思维),也无须他人教。
直觉出现的时机,是在大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形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出现的种种自然联想顺利而迅速地接通,因此,直觉在创造活动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功能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1)帮助人们迅速作出优化选择;(2)帮助人们作出创造性的预见。
灵感思维也称做顿悟。它是人们借助直觉启示所猝然迸发的一种领悟或理解的思维形式。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发明家的“茅塞顿开”等,都说明了灵感的这一特点。它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突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问题却一下子解决的思维方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就是这种方法的形象化的描写。灵感来自于信息的诱导、经验的积累、联想的升华、事业心的催化。
灵感思维是人们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中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钱学森说:“如果把非逻辑思维视为形象思维,那么灵感思维就是顿悟,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特例。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从事苯分子结构的研究,一天由于梦见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环形而突发灵感,得出苯的六角形结构式。因此,灵感不是唯心的、神秘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难题往往就是靠这种灵感的顿悟,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
3.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辐集思维”或“集中思维”。特点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既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又重视收敛思维的培养,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思维指向相反。收敛思维是由四面八方指向问题的中心,发散思维是由问题的中心指向四面八方。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作用不同,收敛思维是一种求同思维,要集中各种想法的精华,达到对问题的系统全面的考察,为寻求一种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果而把多种想法理顺、筛选、综合、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为在广泛的范围内搜索,要尽可能地放开,把各种不同的可能性都设想到。
4.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
l、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2.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展开“幻想”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幻想入手。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青年人爱幻想,要珍惜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
(2)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比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车辆、作锤子、压纸头、代尺划线、垫东西、搏斗的武器......如此等等。
(3)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间,发现澡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又如,达尔文在观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现象时,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顶端因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侧的缘故。但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证明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的反复研究,终于在1933年找到了这种物质植物生长素。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青年人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这三性是建筑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法来训练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时,要求学生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不容迟疑,也不要考试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速度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5)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
有存在的惊奇。他们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欲求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迷,激发自己的求知欲。青年人的求知欲最强,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识地转移地发展智力,追求到科学上去,就会自然萎缩。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为活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课堂的设计、操作和应用
(一)寓教于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课堂上设置或寻求教学冲突,在对比思考中得到能力提升,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必需。教学冲突会使学生思维急剧撞击,聚合辐散,纵横捭阖,突发奇想,不断迸发创造火花。
如在教授《〈呐喊〉自序》一课时,让学生围绕“为什么林贤治说‘鲁迅生在二十世纪而死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王朔说鲁迅成为文豪不单单靠几篇杂文和几部小说”、“鲁迅的消沉是否意味着他‘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问题进行讨论。
这些问题显示出对课文的深入把握,如投石激浪,引起学生思维在冲突中高速运转。
冲突过程的流畅。教学冲突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又不是散漫无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把冲突引向深入,走向高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如教授《花未眠》一课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作者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说“一朵花很美”、“一朵花也是好的”?根据文意,发现美都需具备哪些条件?在作者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需经历一个冲突的过程。而冲突过程的流畅会使学生探索保持极大的热情。
教学冲突是师生双向交流和谐共振的一种体现。作用在于:之一,冲突使学生乐于投入,有参与意识,激发创造热情;之二,冲突使学生创造性地吸收、处理和加工信息,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力度;之三,冲突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智力上不断跃进。
(二)寓教于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需要学生对课文的深刻领悟。学贵有悟,领悟是思维的最高境界,“沿波讨源”“虚心涵泳”伴随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领悟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是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的训练,当然也伴随形象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在阅读中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的直觉思维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而是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语文材料进行迅速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整体上的判断把握。
如在指导阅读朱自清散文《绿》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梅雨潭水的绿之前为何要不厌其祥地写梅雨亭、梅雨瀑?对表现中心景物有何益处?为什么写梅雨潭水的绿时要采用第二人称?作者的感情如何 ?
这样使学生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得以领悟“景为情设,因情为文”的写作艺术。他们就可以进而联系到《琵琶行》、《灯》,甚至是张洁的《青菜》等名篇自主对比,完成深创造。
顿悟思维是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优化。苹果落地这一平常现象,使牛顿产生顿悟,发现地心有引力作用。洗澡浴缸水面上升外溢,使阿基米德顿悟,解答了任意形状物体所受浮力究竟有多大的难题。学生“涵泳”课文常有这样的情形,经过紧张的思考和专注的探索,迷惑不解中瞬间发生奇特的设想和见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顿悟思维对体味课文有重要作用,在对课文领悟的过程中,时常会“山重水复”;而专注思索后的顿悟会“柳暗花明”。顿悟思维以知识的积淀为基础,是对信息的重新组合。教学中一是“积学以储宝”,不断丰富学生学识;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善于转换加工信息;三是创设情境,促使顿悟思维产生。这样使思维突变,灵活而深刻。
(三)寓教于延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教学中为了使知识深化,深刻理解问题,常常需要拓展。由此而彼,或由此而引申。拓展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思维难度,鼓励学生对知识纵横联系,探求发现。拓展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表现在:
1、创造想像。想像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形象思维形式。康德说:“想象像力是个创造认识的功能。”创造想像相对于再造想像更具有独创性,对于激发创新意识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学生创造力薄弱的表现之一就是想像力薄弱,想像的翅膀凝重滞涩,不能自由地扑向无际的空间。培养创造想像能力,其一,注重课本练习的训练。教材设计了许多创造想像的练习,需要训练到位,不能认为“虚”,一掠而过。其二,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创造想像。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全诗涉取十好几种景物,展现了一幅多么深厚阔远而又清新自然的生活图景啊,显示出作者恬淡闲适的人生趣味和淡泊名利的可贵精神。仅根据“开荒南野际”一句,学生就可创造性地想像出作者开荒的情景、南野的美态、禾苗的长势、劳动的
欢愉、人与自然的和融等多幅画面 ,思维能力得到了自由放纵的满足而大有所获。
2、连接比较。教学拓展中的创造思维训练还需要学生善于将知识纵横联系,并对其进行分类比较。
如学生由《琵琶行》奇妙逼真的音乐描写,联想到《李凭箜篌引》中对乐声清晰可见的生动描摹,正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或由《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水到渠成地联想到《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由《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出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由《药》里面康大叔刺老栓的眼光想到《祝福》里祥林嫂的眼光。
(四)寓教于新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精神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有的见解不同凡响,有的产品独领风骚,有的科研处于领先地位,都在于思维的深刻与开放,不断创新。
语文创新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侧向、逆向、多向、求异等。比如多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或不同方式的思考,另辟蹊径,以求新解。
如教授《中国现代诗三首》时,引导学生奇中设疑,疑中求因。“为什么编著者要将这三首不同作者的诗歌放在同一课?”“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何不同?”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各抒新见。结果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①这三首诗都有明显的爱国倾向,都讲究使用丰富的意象,表达深刻的思想;②《再别康桥》中流露的多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冲突,《死水》中流露的多是对社会黑暗的愤懑和诅咒,而《赞美》中流露的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③前两首诗感情的抒发相对委婉,而第三首诗的感情抒发则喷薄直出。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要以“活、阔、新、乐”为导向,力求避免以下几点:
l、教师不要“统得过死”,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放得开,让学生成为“主演”,使他们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去参加获得知识能力的活动,参与知识的发明创造。而教者应起“导演”的作用,只为学生开拓思路、指导方法,任凭学生去质疑、去讨论、去争辩,愈激烈愈好。
2、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此,可允许学生自由想像,互相争辩,教师不要怕乱。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不
因循守旧,有创新精神,从而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结语:人贵在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数学意识上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多种思维,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宪代.《开展创造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J].北京教育.2001年5月 [2]张志勇.《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 2003年3月.[3]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熊生贵.《语文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青少年教育论》[M]兴盛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