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段落和层次
段落,本是写作学的一个名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子的集合体。它是文章思想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习惯上称“自然段”,具有换行另起的标志。写作,是一种语言运用。就语言运用来说,句子是最基本的常用单位;有了句子,为什么还要段落呢?首先,它能逻辑地表现思维进程中的间歇、转折、强调,用它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和文章构成的顺序。其次,段落使文章眉目清楚,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并给于他们在阅读中以“停顿”的时机,从而获得思索、回味的余地。第三,一段特殊段落,能引起强调重点、加强印象、传达某种特定感情的作用。
层次,也是写作学的一个名词,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阶段性、矛盾的各个方面或人们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它体现了文章内在线索展开的步骤。
写作学上,段落与层次是有区别的。段落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是换行另起的标志;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一个层次可以就是一个段落或包含几个段落,而一般情况下,一个段落不宜包含两个以上的层次。
语文教学的段落层次与写作学的段落层次有差异。语文教学的段落,近似于写作学的层次,通常指“把文章分成几部分”的“部分”。语文教学的层次则是指“部分”,即段落内的表达次序。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一个大自然段内的表现次序。如课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扁鹊见蔡桓公》都是一个自然段。《扁鹊见蔡桓公》的“思考和练习”要求回答:“全文可分几个层次?各层的意思是什么?各个层次间是怎样联系的?”[(1)]二是指某一“部分”内的表达次序。如《一面》的“理解·分析”。所示全文以空行隔开,分两部分。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层:„„。”[(3)]这里的“层”,它大于自然段。总之,语文教学的段落,指的是文章的“意义段”或“逻辑段”、“结构段”;它大于或等于自然段。语文教学的层次,是“部分”里的子单位,它可以大于、等于小于自然段。
课文已有段落,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划分段落(层次)呢?首先,分段是将一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要读懂全篇的意思,就必须弄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文章的结构决定于文章的内容:为什么先写这层意思、后写那层意思,为什么一篇文章要分这几个自然段,而且有的段长、有的段短,为什么这里详写、哪里略写,这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分段的目的有三:一是理清课文的结构,二是为了理解课文的内容,三是为了教学之便利。
其次,课文的自然段与教学段有不一致的时候。课文的自然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规范段,即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独立的意思;另一种是不规范段,不规范段是指兼义段与不完整段。所谓兼义段,是一段表达两个以上意思的自然段;所谓不完整段,是一段没有把一个意思说完整,而在表达中是不应再分的。从写作角度说,作者在安排段落时应遵循三个原则: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与完整性,各个段落间要有内在联系,要注意整体的匀称、粗细合度。段的安排原则与实际中的不一致性,促使人们读文章时要把相同或相近意思的段落划分在一起,教学时也必须把相同或相近的意思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
第三,从段与篇的关系看。段与篇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形式上,篇是通过段来体现的,而段的内容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段不直接鲜明地反映篇的本质特征,一种是有的段落能直接鲜明地反映篇的本质特征,前者如过渡段,后者如作者的看法与感受等。教学时,通过划段分层,抓往能反映篇的本质特征的段,有利于篇的理解与掌握。第四,划段分层与概括段意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分段的过程中,实际上先就了解了各段的大意,而段意的概括必须在分段的基础上才能概括。划分、概括后,再从全文的角度来检查这种划分是否一致,概括是否有误。二者紧密相连。划段分层与概括段意,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二
比较1990年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2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两纲的文字表达有一个微妙的变化。前者要求“能理解思想内容,分清层次”,后者强调“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这种文字变化,在前者“分年级教学要求”和后者“阅读训练要求”中更为具体。这是否说明语文教学不要或反对段落教学呢?
语文教学需要段落教学。划段分层并不错,它是人们阅读文章的必由之路。阅读教学的划段分层,“义务大纲”之所以改变提法,一方面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现象——“讲段落大意”的危害;另一方面因为不少人的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而忽视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
“义务大纲”不提“分清段落层次”而提“理解文章的思路”,意义有三。一是“理解文章的思路”是对阅读教学中条分缕析现象的纠正,体现了阅读的实质。阅读,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鉴赏,并吸收其中的思想认识、审美情趣和表达技巧的心智活动。阅读的过程是吸收,阅读的实质是还原。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由于偏重词语、层次的理解而走入教师包办代替的怪圈。为了教学、为了讲课、为了填满45分钟,一个突出现象是“讲课文”,而讲课文必然讲段落层次。讲段落层次,教师把课文的段落层次或教参上的段落大意转述给学生,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学生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违背了阅读的规律。而理解文章的思路则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二是理解文章的思路,也是对阅读教学程式化倾向的反正,是阅读教学思想的一大突破。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是耗时最多、用力最大、收获最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之所以如此,程式化教学方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阅读教学程式化是指不管学生对象、不管课文特点,千篇一律地按解题、介绍作者、生字新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特点等程序进行教学的一种僵化的教学程式。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样一分析,仅剩下了一副剔除了血肉的骨架;一篇佳作这样一肢解,剩下的是满黑板的眼花缭乱的板书。难怪不少学生上课记笔记,事先将这几个程序写好了,等待填空!以致引出了一次教师没有板书段落大意,学生在下面大叫,“老师还没有抄段落大意”的笑话!三是理解文章的思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真正弄清思路的表现形式,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从而避免备课时把教参的分段和段意抄上备课本,再从备课本抄上黑板,学生从黑板抄到笔记本的现象。教师不认真钻研课文,备课时离不开教参,上课所说所写的仅是干巴巴的几条筋(段落大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和老师不过是当了一回又一回的“文抄公”。
段落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篇章结构的知识,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受到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训练,还可以直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材要求段落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语文课本第二册课文的“思考和练习”提出了划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的要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飞向太平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分马》、《看云识天气》、《社戏》、《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猫》、《想和做》、《扁鹊见蔡桓公》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义务教育四年制语文课本第二册也在如下课文的“揣摩、运用、练习”中提出了划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的要求:《山的那一边》、《一面》《同志的信任》、《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海滨仲夏夜》、《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谈骨气》等。至于语文教学参考书,每篇课文教参的内容总包含有“课文说明”一大部分。所谓课文说明,就是介绍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段落大意”是这一部分的主体:“全文分_部分。第一部分(-至第-自然段)„„”这些充分说明语文教学需要段落教学。
再从研究角度看。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学法教材、语文教学规范书、语文教学指导书都有关于段落教学的内容。这里不一一列举。单举国家教委师范司编的《二年制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就有专章专节讲述(第五章 第四节 分层 划段)[(3)]的意义、依据、内容。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段落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并非否定段落教学。三
怎样进行段落教学呢?
对中学生来说,首先要学会划段的方法。一般地说,先通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和基本内容;再把各个自然段标上号码,认真逐段阅读,了解各自然段的大意;然后把内容联系紧密、意思相对集中的邻近自然段合并;最后从全文的角度看一遍,看划分的标准是否一致,对合并不恰当的作适当的调整。
段落教学,也要让学生掌握划段的依据。一是文章结构的内在规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体现在形式上则是结构形式。例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写人的不外乎写人的活动,人的经历、事迹,或人的品质、成就;这些记叙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不开具体的事件和材料。因此,可以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或事件及材料的性质作为依据来划分段落。记事的不外乎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的性质两种情况。说明文的段落安排无非是两种情况:按照方位布局展开段落说明具体事物,按照事理逻辑关系说明抽象事理。议论文不外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二是识别段落的一些外部标志。划分段落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要注意那些起联结作用的过渡句、过渡段、领起句、总括句以及文章所使用的引号、空行、标题等。三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参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这些标准是:时间的顺序、地点的转换、出场人物的变换、事情发生过程、总分关系、并递关系。这些标准是互相联系的,划分一篇文章的段落,往往要根据几种标准来考虑,而不能机械地只考虑某一个方面。
段落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分段产生分歧的原因。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事实上,几种语文教参的课文分段常“打架”。从理论上说,划分段落是个分类问题。分类问题最难解决的是标准问题与内容交叉现象。同一篇文章,可以用不同标准或从不同角度去划分,划分结果也就不同。也有粗分细分的问题。粗略一些,自然划分的数量少一些;细一些,则分得的段数多一些。还有过渡段的处置问题。有些文章的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间上跨越不同的时空、空间上涉及不同的方位,它的归属也是产生分段不一的原因之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第二自然段的归属历来就有两种对立意见)。其实,过渡段除明显与上下文的某一自然段联系紧密者外,归上归下都是可以的。因此,划分段落,只要标准明确,持之有故,基本结构分得正确,小小出入或段数不同是充许的。
划分段落,还要概括段意。所谓段意,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一段的主要意思。如果文章有提示语、小结语、过渡段能全部或部分揭示出段落大意,则可以借用或部分借用文章中的语句作为段意。但许多文章无现成的语句可用,这就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了。概括段意要求以最简练的文字提示全段的内容,揭示全段的思想意义。概括段意在形式上尽可能是一句完整句,在内容上尽可能包容全段的意思。概括段意前后角度、方法应一致。概括段意的方法有多种:通过中心句的分析概括段意,摘录关键词语构成段意,压缩文字提炼段意,从定义上归纳段意。也可以采用编小标题的方法。总之,概括段意是一种逻辑训练,它要求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归纳为几个要点,再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提纲。划段分层教学还要牢记四点。一是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只有熟悉了课文,才能从整体出发去考察各个部分,从而正确地划出课文的段落。随着理解的深入,还应引导学生明确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认识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及其在表现思想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二是分段一定要从内容出发,而不能单从形式出发。开头、经过、结尾三大段(其他如绪论、本论、结论等)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大段的分段方法,不能体现课文内容的特点,是不足取的。因为这种方法长用下去,对相当多的文章来说,是一种万金油或标签,只要贴上去保准不错。《项链》有两种划分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借项链、丢项链、十年辛苦赔项链、所借项链是膺品。谁优谁劣不言自喻。每篇课文有每篇课文的特点,只有从课文的内容出发,把内容一部分一部分地划分开来,才能起到分段训练的作用,才能收到培养阅读能力的效果。
三是划分段落要与概括段意相结合。分段,主要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概括段意,是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相比较,后者难些。但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四是划分段落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深入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而不在于机械地记忆某篇分成几段。在划分段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能以个人的劳动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只长于分析而不善于归纳;应注意把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叶圣陶说:“老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4)]教师在进行段落教学时,也要切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都是例子”的至理名言。
总之,划段分层、概括段意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手段,教学中一定要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去指导学生概括段意。这一点正是前段段落教学的弱点,也是义务大纲要纠正的段落教学的偏向。注释:
(1)《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版。(2)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二册第5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3)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年4月版。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第二篇:文章通常是由若干层次和段落组成的
文章通常是由若干层次和段落组成的。一个层次通常包含若干个段落,所以又称为“大段”或“功能段”。段落是文章内容在表达时由于分述、转折、强调等情况造成的停顿,是表现文章层次的最小结构单位。它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外在标志(通常是首行缩进两格),一望便知,无须辨析,所以习惯上又称“自然段”。“自然段”可以看作表示话语停顿和篇章结构的一种标点形式。实际上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人为的“标点段”(punctuation paragraph)。段内的句子与句子、句子与句群、句群与句群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也体现某种层次关系。层次和段落有联系,又有区别。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靠内在的逻辑性来显示区别;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和读者理解的需要,是话语中相对独立的意思的外在表现。层次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段落展现出来。一般地说层次大于段落,可以包含几个以至几十个段落,但内容简单的层次有时只有一个段落。分段是以标点手段显示层次,使读者通过段落来认识层次。文章除占多数的普通段外,还有开篇段、过渡段、结尾段;特殊的段落有对话段,多见于文学作品。
第三篇: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把握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和概括段意
记叙文阅读训练
(三)——把握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和概括段意
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
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心理老师对女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① ②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
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儿时生活的点滴。她不是常常艳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把它抛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妙,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枉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稼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机念已在我的记忆中变淡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肤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2分)
2.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谈谈母亲的性格。(2分)
3.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4.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3分)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⑨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
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阅读全文后,围绕“好望角”,在方框中补全对故事内容的概括。(4分)
小时候
企盼长大后到好望角
执着追求梦想
长大成家时
老年时
2.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3.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4分)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动作描写)
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心理描写)
4.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4分)
5.每个人在追逐“好望角”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4分)
第四篇:划分文章的段落或层次的方法
划分文章的段落或层次的方法
记叙文: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基本模式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如: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
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 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 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如《故乡》,按“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段落。如,冰心的《小桔灯》,按照地点的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的一个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里”发生的事。③第三段,叙述在“我的朋友家”的谈话。④第四段,交待“离村后”的情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如: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6.按照表述角度的不同划分。文章描述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化分段落层次。如:
朱自清的《春》,可以看作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而写的: ①盼春-------②描春--------③颂春
其中的②描春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不同层次:
a、写春风-----b、写春花-----c、写春草------d、写春雨------e、写春天里的人们的活动。议论文:四种方法:总分法、并列法、对比法、层递法。说明文:可参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划分方法!
划分文章的段落或层次的方法——【专项练习】
训练题一:阅读巴金的《日》,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上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⑤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雨化做一阵烟,一撮灰。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训练题二:阅读《文化和读书》,根据作者的思路,选出层次划分较合适的一项:()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异变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劝学》的首句曰:“学不可以已。”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例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而提出顺其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之中的,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美国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过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微《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得者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把科举功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针对性的。“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A.1/2345/6 B.1/234/56 C.12/34/56 D.123/4/56
答案:
1.B由物即理,由理即己,层进关系!2.B先叙述历来把读书等同于文化的观念,用123阐明。再用4说明正确的读书观念。以56指出读书误区,并指出文章写作的现实意义.层进关系。
第五篇:段落和页面设置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将正文“对齐方式”设置为“两端对齐”,特殊格式为“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5磅
2、将页面设置为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0cm、方向横向、纸张为A4纸,距边界页眉1.5cm,页脚1.75cm。
3、将正文第三段设置为右对齐,行距设置为1.5倍行间距。
4、将文档进行分栏设置,栏数为2,“栏宽”和“间距”为“适当值”,栏宽相等,加分隔线
5、添加页眉 “选自老舍文集”,黑体、加粗、五号字体、右对齐
6、页脚插入页码。
7、为页面添加边框,线型为双实线,颜色绿色,宽度0.5磅,或添加艺术型边框。
8、为正文添加玫瑰花底纹。
9、保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