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向旅游学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设置探讨
面向旅游学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设置探讨
近来,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编制《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专业教学质是国家标准》,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旅游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根据现场讨论的情况可以看出,形成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所依托的学科背景差异,有的依托地理学起源发展,有的依托管理学而生存,有的依托历史学而演变。专业开办时的学科背景多元化,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多样化和最初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开办专业时的课程设置路径依赖难免会引起对开设新课的抵触情绪。二是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差异,在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既有985、211高校,也有普通高等院校,其专业定位与学生目标群体也不尽相同,课程设置的需求也必然存在差异。如985高校强调专业理论教学,而普通高校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分歧非常明显。三是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身的认识差异。目前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这3个专业无论是在国内外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在要对涵盖这3个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进行强制性规定,必然会存在分歧。但是,从深层次来讲,这种分歧是由于旅游管理学科体系不成熟以及大家对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定位认识差异造成的。本文拟就从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建设的视角来探讨分析核心课程设置问题。
一、关于旅游学科的认识
尽管国内外关于旅游是否成为一门学科有很多争议,但总体来看,大家基本上倾向于认为,旅游尚不足成为一门学科或者最多只能算是“前学科”,但正朝着一级学科的方向发展。如何才能形成一级学科,其关键是寻找形成旅游学科的“逻辑起点”,或者说建立核心概念体系与确定明确的研究对象。根据笔者对文献的了解及对现象的观察(鉴于笔谈的性质,此处不展开论证),笔者认为“体验”、“非惯常环境”、“流动性”、“生产性消费”等几个核心概念可能成为旅游学的逻辑起点,围绕这些核心概念进行旅游研究与教育,有利于加快旅游学一级学科共识的形成。
关于旅游体验,谢彦君教授等人(2013)认为其是旅游学科成立的“逻辑起点”,并且得到了学界多人的回应与支持,旅游体验的内涵与意义在此不赘述。张凌云教授(2013)提出的“非惯常环境”是旅游学的核心概念,但笔者认为还应该具体分解为“非工作时间”和“非惯常空间”才能更好地表达旅游的本质特征。关于“流动性”(mobility),近年来在地理学里研究颇多,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旅游领域,几乎没有人会否认旅游者具有“流动性”特征,因此这一概念也应该是旅游学的核心概念。至于“生产性消费”,这一概念在旅游研究中很少提及,但笔者认为,旅游不仅是一种非生产性消费,从人的精神与精力的生产和恢复而言,旅游也是一种生产性消费,或者说旅游既具有生产性消费特征,也具有非生产性消费特征,这是旅游的独特特征,因此也可以成为旅游学的核心概念。
基于以上核心概念的探讨,可以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研究人在非工作时间与非惯常空间进行的流动、消费及其引起的现象总和的学科。换言之,旅游学是研究“人(非工作时间与非惯常空间的人)”在“空间的流动”和“目的地活动”的“体验”,以及如何对他们这种活动进行管理以提高这种体验,还包括这些活动引起的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所产生的响应等现象的学科。
二、面向旅游学一级学科设置核心课程
旅游学科建设有赖于学术研究的成熟,但旅游教育却依赖学科建设才能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30年,目前已经成为一级专业门类,但学界尚难以就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形成共识,表面上的原因如前所述,但从本质上讲是大家对旅游学科的概念体系与研究对象认识不一,在课程设置问题上往往根据行业分类而不是知识结构来进行课程与专业设置。基于前文笔者提出的旅游学的核心概念与研究对象,围绕建设旅游学一级学科,笔者提出如表1所示的课程体系作为大家讨论与批评的基础。
根据核心概念设置二级学科或者核心主干课程。体验是旅游者活动的核心,因此可以围绕旅游者分类、旅游动机、旅游心理、旅游消费行为、体验质量(满意度)等角度进行研究或者设置课程。非惯常环境(或者具体分为非工作时间、非惯常空间)主要是关注旅游者活动所在空间,因此,可以围绕旅游者在目的地上的活动以及空间场域所发生的响应进行课程设置,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地社区管理、旅游信息化、旅游影响(旅游效应)等。消费者的流动性是旅游服务管理区别于其他服务的核心特征,如何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对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是旅游学的另一方面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可以开设服务运营管理、服务营销、服务质量管理等课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及其引起的效应是旅游学关注的产业领域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可以形成休闲服务经济学,开设旅游统计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
根据核心课程的知识深度在不同层次院校中开设不同的课程。每个偏技术型的课程都应建立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之一,基于上述的核心概念发展起来的基础课程,可以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开设偏应用性的、技术性的课程,如目的地管理课程体系下面可以再分设旅游景区管理、国家公园管理,旅游信息化等一些具体的技术性课程,又如在休闲服务管理课程体系下面可以针对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管理等具体运营管理开设具体课程等。不同层次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但所有课程的设置应该以相应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行业结构来进行分类,不然旅游学科永远难以就核心课程问题形成共识。
第二篇:管理学院核心课程设置情况1
管理学院教师及课程设置情况简介
教师人数共36人,其中教授3人占8%,副教授13人占36%,讲师20人占56%。博士、博士在读11人,占教师人数的31%。
学生总人数1265人,其中2010级共288人(文化产业管理58人,城市社区服务与管理33人,人力资源管理63人,市场营销47人,物流管理87人);2011级共350人(文化产业管理57人,城市社区服务与管理35人,人力资源管理73人,市场营销77人,物流管理108人);2012级共319人(文化产业管理84人,人力资源管理80人,市场营销79人,物流管理76人);2013级共308人(文化产业管理80人,人力资源管理55人,市场营销73人,物流管理100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10门,名称:1.微观经济学 2.公共财务
3.管理信息系统 4.管理学 5.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6.文化产业管理 7.公共行政学 8.文化产业项目管理 9.公共政策分析 10.公共关系。
其他专业必修课程9门,名称:1.高等数学 2.行政法学 3.应用统计学4.会计基础 5.宏观经济学 6.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 7.传播学 8.组织行为学 9.公共财政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10门,名称:1.管理学 2.人力资源管理3.微观经济学 4.招聘与培训 5.财务管理 6.组织行为学 7.管理信息系统 8.领导科学 9.组织理论与设计 10.薪酬管理
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名称:1.高等数学 2.会计学3.应用统计学4.人力资源规划 5.员工关系管理6.公共关系学7.工作分析8.人员素质评估9.职业生涯管理10.绩效管理11.人力资本 12.战略管理13.劳动经济学。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共10门,名称:1.管理学2.微观经济学 3.市场营销学4.市场调研与预测5.消费者行为学6.公共关系学7.财务管理8.管理信息系统
9.销售管理学10.营销策划
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名称:1.高等数学 2.商品流通学3.经济法4.商务礼仪5.会计基础6.应用统计学7.战略管理8.电子商务9.商务谈判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10门,名称:1.管理学 2.物流学概论 3.微观经济学4.仓储管理学 5.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6.财务管理 7.管理信息系统8.国际物流学 9.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10.供应链管理。
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名称:1.高等数学2.合同法3.会计基础4.应用统计学5.物流运筹学 6.生产与运作管理7.物流运输管理 8.配送中心运营管理 9.国际贸易实务 10.物流成本管理。
第三篇:旅游学概论课程简介
《旅游学概论》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8010168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ourism)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内容概要: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学的基本概念、构成和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概
念及特点、旅游发展简史(古代、近代、现代)、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概念及构成(旅行社、饭店、交通、组织)、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世界、中国)。教材: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徐飞雄主编,《旅游学概论》,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年。
申葆嘉主编,《旅游学原理》,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查理斯·R.戈尔德耐等著,贾秀海译,《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威廉·瑟厄波德主编,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苏勤著,《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
孙文昌著,《现代旅游开发学》,青岛出版社,1999年。
第四篇:旅游学概论课程论文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一.绪言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旅游业社会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分析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机遇,明确旅游业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并提出实现我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
二.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创新
整篇规划书 《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为基础,并依据《旅游规划通则》、《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进行编制,力求做到与全省的旅游发展实际和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协调,其中该旅游发展规划关于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规划中将安徽省的各项旅游资源按其特点不同分为了一下几个方面:
1.观光旅游产品
继续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两大世界自然、人文遗产产品档次,并开发大型娱乐类产品,促进观光与娱乐的结合,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可参与性。其它各旅游区结合自身资源、产品情况,深度开发现有观光产品,不断挖掘特色产品的内涵,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旅游精品。
利用我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建设以“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如徽文化之旅(黄山、宣城)、“寿县古城”文化之旅(淮南、六安)、李白游踪之旅(马鞍山、池州、宣城)、淮河水文化之旅(蚌埠、淮南、阜阳)、古战场寻踪之旅(蚌埠、淮南、宿州)、黄河故道文化之旅(宿州、淮北、亳州)、亳州中医药及古文化之旅(亳州)、禅宗文化寻根之旅(安庆)、桐城文化之旅(安庆)、中国·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节(滁州)、合肥历代名人及科学岛之旅(合肥)、铜都文化之旅(铜陵)、明皇故里寻踪之旅(滁州)、隋唐运河、矿山煤城之旅游(淮北)。
发挥我省各地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成就及相关资源,建立完善城市服务系统,大力发展城市观光旅游。建设一批“中国(安徽)优秀旅游乡镇”,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和民风民俗,为城乡居民提供特色观光产品。
2.度假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是未来五年我省旅游产品发展的重点。根据我省旅游资源特征,一是围绕我省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结合城市休闲消费需求,加快发展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以文化休闲、教育培训、康体健身、运动娱乐等现代休闲消费为基础,逐步建立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二是围绕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加快开发度假产品。依托我省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开发温泉、湖泊、山地、森林等休闲度假旅游系列产品。三是着眼于国际度假市场,深度开发“两山一湖”地区度假产品,建成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3、专项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产品:按照《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快提高我省重点红色旅游区的数量与品位,着力建设“六大重点红色旅游区(带)、十二大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参见《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推出10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做足“新四军”文章,做响“淮海”、“渡江”两大战役品牌,做亮红色大别山,做好独秀园、江村、龙川、王稼祥纪念馆四大人物景区,将我省打造成全国著名的主题教育型红色旅游胜地之一。黄金水道旅游产品:以长江、淮河、新安江为基础,加快游船及码头建设,提升沿岸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并积极争取与国际、国内游船公司合作,增加游船停靠次数。发挥长江水路优势,购置大型游船;淮河、新安江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水上娱乐项目。
乡村旅游产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安徽)优秀旅游乡镇(村)”创建活动,打造集生态乡村、农家乐园、乡野度假于一体、内涵丰富的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在已经建成并获得全国首批17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近期推出50家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农家乐”旅游景区,以及反映渔民养殖、捕捞等过程的“渔家乐”产品,创建5家以上具有较大规划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区。
工业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全省大型工业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电力资源项目优势,加快工业旅游发展,建立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并逐步向全省推广。争取将大型工业集团都培育成工业旅游的增长点。
科教旅游产品:抓住国家将合肥市确定为第一个国家级创新试点市的契机,以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合肥分院等教学和科研机构为基础,组织科教旅游系列产品,培育旅游新热点。
三.我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结合我省人文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上述规划书中对于各项旅游产品的创新性提出是符合我省实际和极具合理可行性的,下面从我省人文自然资源角度来看规划书的创新性。我省人文自然资源深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
旅游业具有良好的条件,皖南、皖中、皖北三大版块在于资源、区域方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1.传统旅游区
皖南旅游区以“两山一湖”为龙头资源,另加红色旅游资源、徽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资源。
皖中旅游区依托我省中心城市和“环巢湖”旅游区。
皖北旅游区可以挖掘史前文化、过渡性文化、多元文化的优势资源。皖东旅游区拥有凤阳明中都城、明皇陵及琅琊山等古迹资源。
皖西旅游区主要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主。
皖西南旅游区可以联合徽文化、禅宗、桐城派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和大别山红色旅游。
皖江旅游区可以继续挖掘沿江城市的独特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
2.重点旅游区
皖南国际旅游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理念开发开放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艺术品味与传统文化风格相结合,充分挖掘旅游的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
“环巢湖”度假旅游区: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和中心城市的优势,整合周边2.5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内的人文自然资源,特别是巢湖水资源、大别山生态资源。“沿江”旅游区: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为基础,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
“沿淮”文化旅游区:以“两淮一蚌”重点城市群建设为基础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凤阳明中都、寿县古城等沿淮市县人文自然资源潜力。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皖西、皖西南,特别是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
四.个人见解
综述我省的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以前的发展中并没有像十一五的规划创造性的设计了各项旅游产品,只是放任其凭借自己的吸引力来喜迎游客。而现阶段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游客对于单一的旅游观光已经不满足了,他们需要不同于以前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现有的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将其打造成一系列的旅游产品,我省旅游资源丰富,适合打造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如观光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等。
该规划对于旅游产品的设计是科学合理的,其实我认为还可以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旅游线路,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应以旅游企业为主导,开发多条“南进北出和北进南出”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与长三角形成互动的观光、度假旅游线路,开发沿长江(名山名城)、淮河(沿淮水上风情)、新安江(徽文化)的黄金水道旅游线路。现介绍几种旅游路线的设计:
1、重点旅游线路
(1)黄山、太平湖、九华山、合肥之旅
产品类型:文化观光型
主要线路:合肥(市区、三河古镇)——九华山——太平湖——黄山市场定位:重点面向境外游客,属长线旅游,适合国内外各类人群
线路特色:以安徽最精华的旅游区——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核心,集
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度假休闲于一体,并有各种不同包装和组合,是了解安徽精华旅游资源的首选线路。
(2)世界遗产探访之旅
产品类型:文化观光型
主要线路:屯溪——黄山风景区——黟县——歙县
市场定位:重点面向境外游客和国内高中端市场
线路特色:黄山市拥有两处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区既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
重遗产,又是世界地质公园。黟县的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的明清古建筑精美绝伦。此线路集中游览两处世界遗产,体验造物奇景,探索文明脚步。
(3)皖江黄金水道之旅
产品类型:游轮旅游
主要线路: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
市场定位:重点面向欧美长线旅游团推介
线路特色: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416公里,两岸坐落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著名景点和丰富的文化古迹,够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可以编排出不同游程,有多种组合。
2.红色旅游线路
确定新四军缅怀之旅等九条旅游线路为重点红色旅游线路,其市场定位为,针对国内党政机关、学校等团体,面向会议市场
(1)新四军缅怀之旅(南线)
合肥(杭州)——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黄山(周恩来、叶挺抗日期间曾上黄山)
(2)新四军缅怀之旅(北线)
亳州(新兴镇彭雪枫革命纪念馆,六一革命烈士陵园、辉山革命烈士陵园)——河南商丘(雪枫纪念馆)——河南永城(雪枫抗大)——淮北(淮海战役战场)——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
(3)渡江战役之旅
合肥——肥东(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繁昌(荻港渡江第一船、三山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
(4)大别山红色之旅
合肥——六安(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金寨——霍山(西镇暴动纪念馆)——湖北罗田
(5)安庆红色之旅
合肥——岳西(红军二十八军部旧址、王步文烈士故居)——安庆(陈独秀陵园)——天柱山
五.总结
该《规划》的实施对于推动我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对于促进我省实现奋力崛起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是今后五年推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实现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等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必须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奠定旅游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将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建成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该《规划》合理的对安徽省旅游发展做出的长远可观的规划,加之现阶段全国乃至全球旅游业大发展,从结果来看安徽省抓住了这次机遇,迎接了这次挑战,实现了安徽省旅游业的大发展,为将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建成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做足了准备,安徽省的旅游业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成熟。
第五篇: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学科一般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其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而旅游学就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的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旅游学以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为主线,以探究旅游活动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探讨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总结旅游发展的基1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旅游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介绍发展旅游的政策和法规,从而展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框架。它已经初具学科的雏形,并且符合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目的,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发现和研究。旅游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心理学理论、旅游地理学理论、旅游生态学理论。这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为旅游学这门新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而产生的,是历史的必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倡导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二战以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学者对旅游现象展开了多个领域的研究,而且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性正在逐渐超越经济学。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旅游的影响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旅游环境与生态三个影响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和重视,其重点逐渐向学术建设和提高学术水平转移,旅游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也相继出现。正是这一系列的社会发展和实践,使旅游学逐渐成熟,并且可以做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形成包括职高、中专、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有些高校也纷纷设置旅游院系、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研究方向。现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多层次培养旅游专门人才的院系,设有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旅游管理学士学位;有旅游管理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学历教育,还有些高校成立了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现已更名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开设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并设立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人教育中也设有旅游专业。可以说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际上已经存在并且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虽然旅游学仍然具有许多的空白,在各个方面也有着许多的争议,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崛起已经是势不可挡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需求推动的结果。可以说,旅游学作为独立学科是必然,也是一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