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课题: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分析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会正确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会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流程:
第 九 课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师:同学们,周六老师回老家的时候,在邻居小明家发现了一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说,师板书:
有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师:你能把隐藏在图中的信息找出来,说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身边的资源,创设了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了这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一)、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1、每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 随机回答:220.5÷3=73.5(千克)生2、3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随机回答:220.5÷7=31.5(千克)生
3、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生3提出的问题。师板书: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请同学们默默地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环节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
三、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1、尝试解决,主动探索。
师:想不想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列出算式,最后带着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好、用的方法多,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小组讨论等方式,从而实现让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交流方法,归纳整理。
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遇到问题及时询问,并帮助解疑。
3、确定算法,解决问题。第一种方法:
师:哪个小组愿派代表展示你们研究的成果?
师:提一个小要求,请台上的同学说想法,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听。生说算式,师板书: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A:生说算式和想法。B:师提升:从已知信息出发,根据3头奶牛共产奶220.5千克,用220.5÷3=73.5(千克)求出每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然后再根据一周有7天,用73.5÷7=10.5(千克)求出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C:指名学生说。(一到二人),然后同桌互说。
D:你能列出这种想法的综合算式吗?生说,师板书算式。
220.5÷3÷7 =73.5÷7 =10.5(千克)
师:他讲明白了吗?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师生评价)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二种方法:
生说算式,师板书: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A:生说,(算式和想法)。B:师提升:从已知信息出发,根据3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用220.5÷7=31.5(千克),求出3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再根据有3头奶牛,用31.5÷3=10.5(千克)求出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C:指名学生说。(一到二人),然后同桌互说。
D:你能列出这种想法的综合算式吗?生说,师板书算式。
220.5÷7÷3 =31.5÷3 =10.5(千克)
师:他讲明白了吗?你们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师生评价)[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及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4、梳理思路,回顾反思。A:找异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用两步解决问题的;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步解决的问题不一样。)B:引导回顾。师:大家来看,第一种方法我们先求的什么,这正好是刚才大家提到的一个问题;第二种方法,我们先求的是什么?这又跟前面哪个同学提的一样?
C: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能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2种方法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师:解决了奶牛产奶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提高了呢?想不想来试一试?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师点课件出示练习题。
生独立完成,师期间巡视指导。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学生谈收获;
2、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如果你每一天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六、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黄牛重0.35吨,这头大象的体重是黄牛的多少倍? 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订正,师点评。2.一条高速路长336千米。一辆客车3.2小时行完全程,一辆货车用3.8小时行完全程。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多少?
生完成,订正,点评。课堂检测B 1.田爷爷的报摊昨天收款230元。昨天卖出85份周报,卖出多少份晚报? 2.计算下面各题:0.75×18÷0.15 2.0721.36÷0.8-12.9 7.28+3.2
七、布置作业
÷0.23÷0.45 ÷2.5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案
第五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第15页例4 【课程标准描述】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图,交流讨论能够综合具体情境,用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进行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题的交流讨论,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体验估算的多样性。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正确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用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进行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来评价目标1。
2.通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的正确率来评价目标2。3.通过巩固练习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数字智勇大闯关
1.235和357的和能闯过500吗? 2.465和436的和能闯过1000吗? 你是怎样思考的?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分析与解答。
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预设: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想一想,不通过具体计算,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预设: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预设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预设2: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小结: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预设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评价目标1)
3.对比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预设1:196大于190,226大于220,196+221一定大于41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预设2:196小于200,226小于230,196+221一定小于430,430小于441,坐得下。
小结:在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如果用估小的方法不能确定结果,可以用估大的方法进行估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数据的特点灵活选取估算的策略和方法。(评价目标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估算出每条小鱼身上算式的得数,再将鱼分别和相应的框连线,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评价目标3)
你想怎样估?估算结果是多少?在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221 + 239 > 441 196 + 226 <441 ↓ ↓ ↓ ↓
220 + 230 = 450 200 + 230 = 430 450>441 430 <441 坐不下 坐得下
学习目标检测】
【
第三篇:用连除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用连除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
用连除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八单元P100例2、做一做及练习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分析问题的两种策略
1、三年级有120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桌子
师:
(1)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会解答吗?(指名口答)
(3)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看着哪句话想出这个算式的?(鼓励学生发言,以说出思考方法的孩子的名字命名思考方法,如“小伟方法”)
2、,平均放在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放多少张?
师:
(1)缺什么?怎样补充?
(2)你会解答吗?(指名口答)
(3)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看着哪句话想出这个算式的?
课件出示——两种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步骤图
3、小结:面对问题,我们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 还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初步应用分析问题策略。
1、教学例2,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快来了,小朋友准备团体操表演——
(课件出示例2 主题图)
2、收集数学信息
(1) 提问: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
(3)师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揭题:两步应用题
4、解决问题
(1)审题指导。
师:请仔细默读这些信息和问题,想想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把这道题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回顾反思
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分组讨论,在作业本上做出解答,做完以后根据大屏幕上的问题回想一下你的解题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大屏幕显示反思提纲:
①你是怎么想的?是从题目中的哪句话开始思考的?
②每一步算出来的是什么?
③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运算方法?
(3)指名上台板演
4、提练解题策略。
(1)根据学生板演的解决方法,全班向板演者提问、质疑。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就反思提纲进行汇报:主要就①展开详细地追问,帮助学生明确思路。
A、综合法:你是读到这题目中的哪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呢?还是读完题目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如果学生回答是前者,则继续追问:“哦,你是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发现?”
“还有没像他这样也是从已知信息出发来进行分析的?”
指名梳理分析方法:“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已知信息出发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行分析的。当他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又发现可以求出。”
B、分析法:“你是读到这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呢还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如果学生回答是后者,则继续追问:“你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需要先求,怎么解决的呢?”
“还有没像他这样也是从已知信息出发来进行分析的?”
指名梳理分析方法。
(3)对于②、③的汇报引导学生提问,渗透在说分析方法中。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60÷2÷5=6(人)你能将你的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吗?〗
方法二:2×5=10(个) 60÷10=6(人)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60÷(2×5)=6(人)你能将你的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吗?〗
方法三:60÷5÷2=6(人) 〖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方法不对,没找对数量关系。〗
4教师小结:面对问题,我们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它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
还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告诉了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
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1.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
(1)图书馆买来新书240本,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上放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2)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0个,一共收入420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
2.说出分析过程,列综合算式不计算.
(1)我们学校有西北两栋教学楼,共32间教室,每栋4层,每层有多少间教室?
(2)三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45个学生,一共做纸花405朵,平均每个学生做纸花多少朵?
3.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每条200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一共卖了12000元,每条多少元?
引导学生发现:
1、连除应用题与连乘应用题都有三个已知条件。
2、连除应用题是求单一量,连乘应用题是求总数量;
3、连除应用题与连乘应用题有条件是与问题正好相反。)
四、层次练习,强化巩固解题策略。
1、课件出示:4包饼干32元,王老师准备用200元钱买这种饼干,她能买到多少包?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根据大屏幕的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你是从哪句话开始思考的?你怎样想的?
(3)、交流列式,全班汇报
2、课件出示:他已经游了3个来回,共游了300米,这个游泳池的长是多少米?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根据大屏幕的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你是从哪句话开始思考的?你怎样想的?
(3)、交流列式,全班汇报(注意算法的多样化)
3、课件出示:面包房买面包的数学问题
(1)、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和问题选择合适的算式
(2)、分析思考方法
(3)、“① 8÷2÷ 4=1”算出来的是表示什么?分析思考方法。
4、课件出示练习二十三第15题:
(1)、出示图和问题(没有条件),让学生解答。
(2)、学生质疑,补充条件——“共有126本书,有3个书架”
(3)、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
(4)、集体汇报。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板书:连除应用题)
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了连除应用题的不同解答方法,与上两节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有一定联系的.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想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两种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你还记得吗?你会用吗?谁再来说说是什么方法?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第二单元例5)【学习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5 【课程标准描述】
【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歩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评价学习方案】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审题,明确要解决哪两个问题。以评价学习目标1。2.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使学生明确当一个问题缺少条件时,必有把条件补足,才能进行解答,以评价学习目标2。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揭示目标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谈话:画面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 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4、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自己独立思考。(评价目标1)
三、展示交流 点拨归纳
1、小组讨论交流。
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3、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评价目标2)
4、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5、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 列式解答。
2、34页第8题,同位合作完成,集体订正。3、33页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 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如:我们班有46名男生,比女生多3人,女生有多少人?我们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五、交流评价 体验成功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习目标检测】
数学书33页,第2、3题。
第五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人教数学6B)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
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
一、归总应用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
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