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时间:2019-05-15 03:5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一篇: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课题: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商业的发展

(一)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

2.商朝:

3.周朝:

4.春秋战国:

(二)发展和高峰1.隋唐时期:①表现:

②原因:

2.宋代:①表现:

②原因:

3.元代:①表现:

②原因:

4.明清:①表现:

②原因:

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周秦至唐朝:

(2)宋代:

2.城市发展概况(1)汉唐时期:

(2)唐宋时期:

(3)明清时期:

三.“重农抑商”1.商业地位:①原因:

②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

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

(2)推行过程:①战国时期:

②西汉时期:

③中唐以来:

④明清时期:

(3)影响: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3.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春秋战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危害?【重难点解析】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3)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6)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2.下面是范蠡的部分生意经,请同学们阅读并受到启发,将来成为爱国商人。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

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古代商业由以物易物到出现货币,其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扩大c.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社会性质的变化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政府统一管理商业

B.对商人进行思想控制c.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D.驱使商人为政府服务3.《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上述材料反映了唐代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4.“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江南经济的繁荣5.与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6.杭州、扬州、登州等城市的兴起,是由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D.“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7.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8.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二者的主张

A.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

B.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9.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表现有①重征商税②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严格限制商人活动④禁止商业活动在大城市中进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石渠宝笈三篇》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图4

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2)阅读材料一、二,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3)阅读材料三,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总结与反思】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DccDBBcc11.(1)城市:长安;朝代:唐朝。(2)变化: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②形成街市。③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特点: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3)新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间:明朝中叶(明朝中后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基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农耕文明带来更多的活力,我国古代经济因此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在农耕文明大背景下,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商业在这种政策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呈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但横向来看,对比明清时期的世界潮流,在古代商业促进农耕文明达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使中国像西方商业那样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

本课第一目“商业的发展”概述了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第二目“城市繁荣”介绍了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目“重农抑商”阐述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政策环境,这既是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的重要部分,也是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的重要依据。三目在一起,较突出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将标题改为《农耕时代的商业》。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在时间上久远,且跨越时间段漫长;在内容上,知识点偏多;在空间上,涉及国内外,而学生仅有初中历史学习的一些片段记忆 2.不仅如此,长春的学生暂时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教材,这种跨越整个古代时期的专题结构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3.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应根据这些基本学情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各类资料搭建平台,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求知识,顺利地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① 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

② 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

2.能力与方法

① 在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过程中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

② 从文献、诗歌、多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 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悟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向善、诚信、创新、开拓、自由、交融等商业精神;

② 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教学形式】 讲授、合作探究、情境体验、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按照实际情况,以就近原则临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发放本课的学案,指导预习。

二、课题引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介绍长春现代商业发展,师生互动,引入新课。并用幻灯片显示标题《农耕时代的商业》和《课程标准》中“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拉近师生距离,提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和期待。将课程标题与学习要求同时呈现给学生,起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的作用。

三、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呈现表格,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上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表格。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2.创设图片和文字材料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以范蠡为代表的春秋末期大商人的兴起。

呈现范蠡画像和《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记载:

材料1:范蠡认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材料2:“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商帮,体会古代中国优秀的商业精神。

呈现以下材料:

材料1.“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

——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2。“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

材料3.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晋商创办票号的条件,感悟晋商诚信的商业精神。

4.教师引导:大家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学生交流后,呈现学者对明清十大商帮的总结: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5.教师总结商人群体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商业的发展和商业精神的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或图片情境,使学生知道商人产生、春秋战国大商人的兴起和明清商帮的发展概况,理解商人群体的扩大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发展,进而感悟日益丰富的优秀商业精神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商业文明。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1.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中心。

2.引导学生认识“市”在唐以前的特点。

呈现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句。

设置问题:诗歌中反映了唐朝的“市”有什么特点呢?

3.创设图片情境,初步体会北宋汴京的繁华。

呈现《清明上河图》,描述清图片中的场景,用语言激发学生对图片的理解。

4.比较唐、宋的城市格局,探讨唐、宋城市格局的变化。呈现唐长安和宋汴京的城市格局图。

教师引导:哪个城市的人们生活更方便?为什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读图和由表及里获取信息的方法。

5.教师总结以唐长安和宋汴京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反映出的商业发展的内涵。

【设计意图】城市发展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在这里选取典型的两个城市、两个阶段作为代表进行比较,意在勾勒出商业发展在城市变革这方面的体现。教学过程中,使用诗歌和图片资料,层层递进,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发展,理解商业发展突破限制,更加自由,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会商业的自由内涵和对于民生的重要意义。

(三)向外商路: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

播放自制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视频,之后师生共同探讨。

1.古代通往海外的商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比起陆路,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海外贸易的减少还是扩大?

3.海外商贸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刺激学生回顾已知的知识,理解新的学习内容。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知道古代海外贸易经历了从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知道古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欧洲。体会古代海外贸易发达,不但繁荣了经济,还促进各地文明的交流,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感悟商业传达出来的互通有无的“交融”内涵。

(四)阶段小结

呈现学案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本课头绪较多,在前面使用小专题方式粗略呈现了商业发展概貌后,使用表格进行整理,可以使学生从阶段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商业发展的概貌和各阶段在商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会商业繁荣发展的整体趋势。另一方面,这个表格可以强化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教会学生表格归类、比较学习的方法。

(五)政策:从重农抑商到闭关锁国

1.重现历史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古代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材料1:(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问题设置:陆二为什么烧掉灯草?

材料2: 人们常说“士农工商”,商人位于四民之末。明太祖规定农民可以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布,农民之家有一人经商,也不允许穿细纱。

问题设置: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则材料可以说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是什么?

材料3:“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钱咏:《履园丛话》

提问:这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思想?

2.指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关于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的原因、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发展等文字资料。【设计意图】阅读补充材料和课本,获取信息,在和老师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知道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在理解古代商业是在如此不利的政策环境下艰难发展的基础上,体会商业的顽强生命力和商人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课件展示表格(学案中已完成的商业发展概况),老师进行小组分工就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产生时间、发展趋势、水平、所处地位等角度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小结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重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学生已基本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一定的印象。通过这个探讨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在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四、播放视频,总结提升。

播放自己剪接的《大国崛起》视频,教师语言激疑。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初步以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辩证地理解明清时期中国虽然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但发展的活力下降,中国农耕文明已经不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逐渐被抛在世界潮流之外。教师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的愿望,在新的疑问中结束本课。【板书设计】

一、概貌(见表格)

二、特点

1.起步较早;

2.发展水平高;

3.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4.一直从属于自然经济;

„„【教学说明】

教师在知识结构处理上,通过表格的运用,尽力使教学内容明晰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图通过较多样的情境设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经验、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以开放式的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快乐的气氛中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拓宽视野,并意识到学习历史对于提高自身判断、理解、反思能力和丰富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进行历史有效教学的实践。【附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第三篇: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案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深化·拓展】

想一想:棉纺织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部门为什么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提示: 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很难在民间推广;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社会需求量大;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的推广,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棉花加工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深化·拓展】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磨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依据材料分析景德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瓷都”? 提示:

(1)这里出产优质高岭土,周围盛产松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的原料和燃料;四周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同时还可为制瓷业提供动力。

(2)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各地的名师名匠。

(3)景德镇由于高超的陶瓷技艺,多为皇家烧制贡品,因此,备受朝廷的重视。(4)宋代,以皇帝年号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更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起初,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4)评价: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深化·拓展】

想一想: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

【学海导航·点拨】

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的概括是本课的难点,可通过纵向的朝代比较,横向的与世界比较,注意结合史实来概括手工业发展特征。

第四篇: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案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案

〖内容标准〗

知道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大致过程,包括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宗法制及东周建立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甲骨文的辨认,激发学生探寻古文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懂得可通过考古材料来了解历史。

②指导学生制作夏、商、周三代比较表和家庭亲属世系表,培养综合、归纳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比较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夏、商、周的灭亡说明昏庸、暴虐的统治注定要失败。

②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其对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学要点〗

1.重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 分封制在西周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而在后世中央集权制下又成为离心因素;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世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这些都是初一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

〖教学分析〗

.夏、商、周的更替

①简要说明夏、商、周三代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向学生交代“公元”、“公元前”、“公元后”、“世纪”等基本概念。

②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其主要标志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帮助学生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公天下”转化为“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③“殷商”及“殷墟”的概念

补充“殷墟”发掘的过程。并告诉学生“殷墟”以外还有许多商朝遗址,蕴藏着更多的文物,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适当补充甲骨文字,让学生来辨认,并讲述甲骨文的刻制经过,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目前半坡和大汶口的刻画符号还难以识读,而甲骨文已经旨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基本能读懂,并可通过甲骨文来了解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因此,甲骨文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④牧野之战

商纣王的暴政,主要表现在:一是奢侈淫乐,荒淫无度,如修建宫室园林等。二是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如创设“炮烙之刑”就是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武王伐纣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指出:商纣王的失败证明“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道理。

2.周的分封制和守法制

①分封制

其一,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原来是商朝辖下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所征服的辽阔,加强对各地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其二,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处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封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其三,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主;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其四,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利用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情况。

②宗法制

思考西周实行宗法制的原因,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宗法制的历史作用,进一步突出教材的重点。

③“宗法制示意图”和《汉书•食货志》的有关记载,加深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

④“家庭亲属世系示意图”

制作家庭亲属世系表,以增进家庭亲情关系,并培养实践能力。

3.西周的灭亡

①本目不是教学重点,只需帮助学生弄清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发展线索。西周末年政局动荡不安,而幽王还在演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王昏庸、诸侯离心离德、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犬戎日崛起,皆成为西周灭亡的原因。

②启发学生回忆史书、小说、电影中的商纣王、妲已、周武王、姜太公、周幽王褒姒等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比较商朝与西周灭亡的原因的共同点,明白统治者的品行和统治政策,与国家兴亡的密切关系。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了解了禅让制,这种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时期以原始民族方式推荐首领的传说。同样,在传说中有古代圣贤的代表尧、舜、禹。禹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禹”,是因为他治水有功,在治水的过程在他因势利导,变“堵”为“疏”,降服洪水。禹去逝后,启击败伯益,取得权位,建立夏朝。从此,“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

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板书,以下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殷墟yin1xu1纣zhou4 桀jie2 贡赋fu4 嫡di2长子 王畿ji1 诸候-诸侯 卿qing1大夫 采邑cai4yi4 庶shu4子 犬戎rong2

〔合书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夏 建立者 亡国者 时间 都城

上古三代

(西)周

分封制 目的 方法 相互关系 作用

宗法制 基础 核心 作用

公元纪年法

△教师做布点小结:

“上古三代”,夏、商、周的内容大家基本上能把握要点,但对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由于涉及到历史概念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大家做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我希望同学们能以这两个历史概念的学习为例,以后学习历史概念、历史名词时,能做到举一反三,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把握历史概念、历史名词。

〔分层推进〕

△要求学生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上古三代”是哪三代?(夏、商、周)

②“上古三代”各自的起止时间、建立者、亡国者、都城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1页,附录:“朝代简表”。同时指导学生看第30页,“夏商周形势图”,指明传说中“禹都阳城”,阳城在哪里,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朝代简表”说夏都在“山西安邑”就是其中一种说法,大家只要记住“阳城”就行了。)

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____。(商朝。指导学生看第26页的图。图上的文字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知识,我们将在后面的课文中学习。)

④什么叫“殷墟”?(商代都城的废墟,因商朝多次搬迁都城,商王盘庚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之后,人们把商朝也称为“殷朝”。)

⑤什么是牧野之战?(向学生讲明,我们以后还要学到许多战争,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课本中学习到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中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关于战争我们要知道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背景、经过、意义及其作为特殊战例的代表性。牧野之战就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⑥分封制的目的、方法、相互关系、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⑦宗法制的基础、核心、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⑧“东周”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指导学生看“宗法制示意图”。(学生问:“如果没有儿子怎么办?”)

西周宗法制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而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将同姓宗族成员联结在一起,起着维护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它与夏商时代的“方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后者则是经过分封自上而下形的。它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但诸侯在地方上仍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

②公元纪年法 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课外学史”。并补充: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公元元年之前为公元前1年,没有公元0年。计算年代的方法:如果两个年代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的,两数相减;如果两个数跨公元前后,两个数相加减1。

〔贯通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习一个王朝要了解它的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重要的领导人,重要的制度。

②学习战争要掌握它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及其典型性。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重要的制度,我们要掌握其实施的目的、方法、作用。

第五篇:第5课教案

第5课

唐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交往很活跃,范围很大,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较频繁。如:朝鲜半岛诸国与唐朝往来较多;日本多次派遣使节、留学生、学问僧来中国学习;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玄奘西去天竺学习佛经以及唐朝对外交往带来的影响等史实。

2、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众多的地区、民族和国家共同发展构成的,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国家不论是先进还是落后,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有更快的发展,才能推动全人类共同的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唐人街以及2001年APEC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门前的合影,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还引导学生分析课本22页的小诗,以此导入新课的教学。

2、多媒体课件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新罗与唐朝的交往;日本与唐朝的交往(鉴真东渡);以及天竺与唐朝的交往(玄奘西行)等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从古至今对外开放政策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唐代作为东亚文明中心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学习玄奘及鉴真身上坚忍不拔的品质,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3、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走对外开放的路线。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写教案,学生课外查阅相关史实。【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朗诵课本22页的小诗: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穿金门策。这首诗是顾云赠送给新罗朋友崔致远的一首离别诗。884年,在中国长期留学的崔致远即将回国。这首诗描写了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求学,6年后考中进士的情景。

放映世界上有名的唐人街图片以及2001年APEC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的合影。

教师提问:唐朝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唐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唐朝除了与新罗交往之外,还与世界上的哪些地区和国家有密切的往来?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为什么重视对外合作和交流?

学习新课:

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1、以崔致远为例介绍唐与新罗的交往。

2、引导学生对比新罗在唐朝时期的服装与唐装的异同,以及学生举例,总结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艺术、服饰等都对新罗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展示遣唐使船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

4、展示日本的服饰、茶道、文字、建筑、钱币等图片,再与中国相比,引导学生分析中日两国交流带来的重要影响。

三、鉴真东渡

1、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介绍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鉴真5次东渡都没有成功,第6次才成功,到66岁才到达日本,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大家去学习?”

2、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四、玄奘西行

1、展示《西游记》中的人物,提问: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主角唐僧的原型是历史上的哪个人物?

2、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3、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五、唐的疆域以及唐对世界的影响

1、展示唐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及其辽阔的疆域。

2、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巩固小结:

教师简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有关鉴真或者玄奘的人物小传记。

【板书】

第5课、唐朝的外交

一、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及遍及的地区

二、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三、唐朝与日本的交往:鉴真东渡

四、唐朝与天竺的交往:玄奘西行

五、唐朝的疆域以及唐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严谨,思路清晰,导入很深刻,板书安排恰当,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最后一个内容的时间安排不够恰当,没有留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消化巩固时间。

下载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贞观之治教案-贞观之治教案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贞观之治教案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

    第5课《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

    第5课《翠鸟》教案

    第5课 翠 鸟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理解其特点与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 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学会本课14个生......

    第5课 澳大利亚 教案

    第5课 澳大利亚 教案 课题第5课 澳大利亚第 课时 共1 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教师:教学目标 .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

    《第5课 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学设计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学设计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