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范文

时间:2019-05-15 03:5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荔枝图序》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荔枝图序》范文》。

第一篇:《荔枝图序》范文

冰肌玉骨裹红袍,传世佳品天下果。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课前预习:

1.积累本课重点字、词。2.搜集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3.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诗文的韵味。

2.掌握诗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3.品读课文,领略荔枝鲜美。

一、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荔枝图片及导入语。)

师问:见过荔枝没有?看图片介绍荔枝的果、肉、核;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

出示苏东坡的《惠州一绝》学生齐读一遍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过渡语:苏东坡在被贬的情况下,认为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出示诗句,请大家读一遍。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

师提示:“骑”的读音,意义。“一jì红尘妃子笑”。意思是,骑马的人。

今天我们就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一下荔枝。

板书——《荔枝图序》

二、识作者:(学生根据预习了解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荔枝图序》属于说明文,选自《白氏长庆集》。【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和诗词引导,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

三、诵荔枝之文

指导语:有一句说得好,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下面,你们就同诗人直接交流。

一、听读

学生活动:听师朗读诗文,圈画,标注:字音、停顿、重音等。

设计意图: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

(观察学生听读情况,教师板书重点字、词,指名读字音)峡(xiá)缯(zēng)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 lào)壳(Ké)

华(huā)帷盖(wéi gài)枇杷(pí pa)紫绡(xiāo)学生活动:小组试读讨论,句子节奏。师强调节奏: 荔枝/生巴、峡间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二、轮读

学生活动:轮流站起读课文,读出音韵,读出节奏,读出铿锵之美。(多媒体出示要求。)

A.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B.要有节奏,抓住语言对仗的特点。

(设计意图:文言诗词教学应以读促教,书读百篇其义自见,品读出诗文的味道,就是品悟出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为了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树立特长生的自信心,大家也会在抑扬顿挫的声韵里陶冶情操。)

三、译读

学生活动:边读边译课文,理解大意。标出疑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提出疑问,由其它会的同学回答。

(教师强调重点、难懂之句)(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大体上像上面说的那样,实际的情况却超过了它们。(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但不是在摘下三天以内见过的人看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批注、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真正读懂诗意。

四、赏荔枝之妙

指导语: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一说:景物特点

学生活动:找出诗文中描写荔枝的句子,并说说荔枝的特点。(先在书上标划词句,然后展示并互相评价)生1:“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写出了荔枝树的外形。(出示荔枝树图片)

生2:“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写出了荔枝的叶、花、果的特点。(出示图片增强直观性)

生3:“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写出荔枝的朵、壳、膜的特点。(出示图片)

生4:“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这句写出了荔枝的瓤和汁液味道。

教师小结:白居易毕竟是个文学家,即使在说明文的时候,也不忘尽可能让文字美好一点,虽然是在美化荔枝,笔端带着感情,却并没有歪曲客观的性质,可以说达到了情智交融。

二说:景物写法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描写景物的方法,推荐展示,评价。生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生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

生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过渡语: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使我们对荔枝有直观上的认识,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我们的记忆,三分钟时间同学们试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以及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一写:仿写

指导语:请同学们仿效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优秀习作展示:

学生1:葡萄成熟时象一串串的绿宝石,淡绿色,椭圆形,表面还蒙着一层白霜,摸上去皮薄而肉实,洗干净放进嘴巴,一咬,满嘴的甘甜,仔儿有些酸涩„„ 学生2:熟透的龙眼甜津津的,没有熟透的则有一种苦涩的感觉。只要你轻轻地剥开龙眼的皮,你就可以闻到龙眼那独特的芳香了。在晶莹圆润的果肉里嵌着棕黑色的核。龙眼不但味道可口,而且还是送礼的佳品,如果把龙眼晒干了,就成了桂圆肉,可以益脾养心,是上好的滋补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及时练习可以巩固所学方法。

一问:你知道吗?

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

生: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师提示:注意节奏,学生齐读。)

五、同中求异,比较感悟。过渡语:《荔枝图序》与《芙蕖》写荷的可目、可鼻、可口对比,哪一篇描述得更为直观可感?

学生活动:找出《芙蕖》中描写荷可目,可鼻,可口的句子。

学生1:可目: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里结出莲子,挺拔地耸立着,依然像没有开的花,和翠绿的叶子一起高举着。

学生2: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

学生3:可口:连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莲子和藕都摆在盘中,而使人满口生香了。比较:

学生1:与《芙蕖》相比,《荔枝图序》更为直观可感。学生2:《荔枝图序》读后有让我垂涎三尺的感觉,好想吃啊!

师小结:同学们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荔枝图序》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容易理解。【设计意图】: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凸显文章的特点。也是贯穿我们这套北师版教材的编排理念。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名句链接。

过渡语:荔枝以鲜美著称,被誉为“百果之王”,历代文人写下了不少咏荔枝的诗歌。我们来欣赏白居易写荔枝的诗。(出示诗句)

种荔枝

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品读诗句

过渡语: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文章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

学生1: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

师指导: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同学们查查资料,现在荔枝生长的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

(提示:竺可桢认为: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小结: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课下收集描写水果的诗文赏读。

六、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白居易

树形 ——帷盖 叶 —— 桂 华 —— 橘 实 —— 丹

朵 —— 葡萄 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核—— 枇杷 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壳 —— 红缯

膜 —— 紫绡 瓤肉——冰雪 浆液——醴酪

教学反思: 亮点:

教学过程有图片,有诗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课前通过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辅的方式进行学习,完成对文本内容掌握,课堂上基本由学生来支配,老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不足: 阅读环节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学生对文章的比较仅停留在表层,平时应加强训练训练。在“疏解文意”环节,留足够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学生有价值的质疑应适时点拨,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第二篇:荔枝图序教案

荔枝图序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准确掌握文中文言词的音、形、义。

2、了解白居易及其生平。

3、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领略荔枝的鲜美。

4、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5、继续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6、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比较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2、咱们都是北方人,对荔枝都很陌生,今天就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一下荔枝。板题——《荔枝图序》

二、揭示题目、简介作者

1、揭题,介绍“序”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2、简介作者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贞元十六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 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六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

帷(wéi)缯(zēng)绡(xiāo)瓤(ráng)枇杷(pí)(pá)醴酪(lǐ)(lào)

2、指名朗读

3、结合注释和出示资料,自主了解文章大意。词义诠释:

大略:大概,大体上。彼:那,那样。

去:离开,这里指香味消失。词类活用:

荣:形容词用作动词,开花。图:名词用作动词,画图。书:名词用作动词,书写。

4、难句点拔。

(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大体上像上面说的那样,实际的情况却超过了它们。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但不是在摘下三天以内见过的人看的。

5、根据图画找出相应文字。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1、出示探究问题。

A、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特征,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详写了哪一部分?是叶、花、还是果实? C、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相应语句)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2(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2、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五、指导背诵,积累佳句。

1、方法指导。

为既快又准地背诵本文,可结合板书,按照作者的说明顺序,抓住关键词进行。

2、学生练习背诵。

3、考查背诵效果。

六、同中求异,比较感悟。

《荔枝图序》与《芙蕖》写荷的可目、可鼻、可口对比,哪一篇描述得更为直观可感?

可目: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里结出莲子,挺拔地耸立着,依然像没有开的花,和翠绿的叶子一起高举着。

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可口:连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子和藕都摆在盘中,而使人满口生香了。

与《芙蕖》相比,《荔枝图序》更为直观可感。因为《荔枝图序》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容易理解。

七、拓展延伸,名句链接。荔枝诗话

荔枝以鲜美著称,被誉为“百果之王”,历代文人写下了不少咏荔枝的诗歌。种荔枝 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过华清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食荔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仿照本文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水果。

注意:

1、抓住特征说明,层次清楚。

2、语言形象,生动。附:板书设计树形 ——叶 ——华 ——实 ——朵 ——核 ——壳 ——膜 ——瓤肉 ——浆液 ——

帷盖 桂 橘 丹

葡萄 枇杷 红缯 紫绡 冰雪 醴酪 4

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第三篇:荔枝图序听课体会

听《荔枝图序》心得体会

东区小学

刘娜

孙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深刻,她那自然亲切的笑容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想对于学生来讲就像是熟悉的老师,对于在台下听课的老师来讲就像是熟悉的同事。当时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每天都能给予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如此自然而亲切的微笑,那不也是一种修养吗?真正聆听她的课堂,我又感受到了她的令一种修为和涵养。

一、导语直接深入文本。

这节课孙老师先是出示当代画家齐白石的荔枝图,到介绍古代大诗人白居易命人画荔枝图,白居易为此图作序,并提出:你还在哪看到过“序”?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指出平时在书的前言部分看到过等等,到这其实教师已是一箭双雕了,既介绍了作者,文章背景,还用最直接的方法阐释了什么是序。接着出示: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让学生从中找到诗人,再出示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让学生揣摩其意。在这个环节自然地让学生明白了是谁和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怎样的事,以及做这件事的目的。本来这句话在理解上应该视为难点,但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难点就这样突破了,不得不让人佩服。

二、夯实基础贯穿始终

首先体现在字词的处理上,如“吏”字的字义及书写教师做了重点处理,因为此字平时学生最容易丢掉上面的横,教师说到这个字时,便指出吏是古代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都带帽子所以不要都掉横,我想如果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字做如此的强调,学生一定会终身牢记这个字的。还有在课堂中教师提供了学生书写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在易混字如“琵琶”和“枇杷”,难理解的字如“醴酪”都做了重点强调。其次是时时关注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律与节奏,如:要读出荔枝变化之大、变化之快等。教师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同时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如:边读边想象荔枝果实的样子。

三、设计新颖突出写法

好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时绝不单单让学生理解含义,更重要的是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在解释文意时强调了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还有孙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很新颖,以每句话为一个小纸条的形式,在学生理解文本含义后让学生给课文排序,这种形式我还是第一次见过。而正如孙老师所料,学生在排序时就能体会作者写此文是按由远及近,按产地、树形、变化、时间、目的的顺序写的。

我想,一堂好的语文课经人揣摩和品位的地方有很多,身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更应该循着优秀教师的足迹不断去学习!

第四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识,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设想:

文章结构简单,可重点把握说明的顺序,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字句,可让学生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可将《过华清宫》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鲜荔枝难以贮存加深印象。

五、教学方法:

(1)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3)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荔枝吗?吃过荔枝吗?你见过或吃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荔枝由于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认为果中珍品,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美,唐玄宗为了能让自己的宠妃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下了这首诗讽刺这件事,请大家一起品读一下。一骑快马飞奔上了骊山,山上行宫的大门一个接一个的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情来报,原来是送荔枝的。到底怎样的荔枝令杨贵妃如此喜爱,让唐玄宗不远千里运来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

(二)解说题目

今天的我们即使没有见过吃过荔枝。也可以通过这些视频和图片去了解它。那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怎样向人们介绍荔枝呢?(画图、写文章)1.序”这种文体(课件出示,齐读)

2.看了课题你想了解荔枝的哪些知识?(由题目生成问题)

(三)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作者简介:从五个方面补充——名、时、地、评、作(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强调第二段节奏

3.指名读课文

4.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六)朗读翻译第二段,了解作者写序的目的

(七)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虚词的用法

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疑难问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重点标记。

(八)精读课文,理解荔枝的特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本文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各有什么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荔枝的介绍形成清晰的表象。并且清楚文章的说明顺序。

(2)通过对荔枝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本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抓住了荔枝最突出的特点,全面的,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从而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介绍事物要抓主要特征,层次清楚的表达。

(3)为什么作者能够将荔枝的色香味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而引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本文的朗读及背诵便水到渠成。

(九)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小练笔:仿效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字数150字左右。

(十)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荔枝的诗文典故。

2.以便条的形式归纳整理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3.背诵课文

第五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

2、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

1、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并能做到背诵全文。

2、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二、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掌握生字词及翻译。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四、教学方法:

通过预习,让学生们提前背诵,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图片)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荔枝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提问学生背诵情况。

(三)整体感知(幻灯片出示)

1、介绍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要作品有《忆江南》、《琵琶行》、《长恨歌》等。

2、序:一种文体,多用于著作的正文之前。

3、体裁:说明文

4、重点生字

树形团团如帷(wéi)盖 壳如红缯(zēng)

膜如紫绡(xiāo)瓤(ráng)肉 醴酪(lǐ lào)

(四)疏通文意,通译全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于巴州、峡州一带,树的形状圆圆的好像四周带帷帐的伞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绿色的;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样红,夏天成熟。它的果实聚成的簇像葡萄,核像枇杷,壳像红色的丝织品,膜如紫色的生丝,果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汁液酸甜酒和奶酪。大致像上面说的那样,但它的实际情况要超过它们。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后,色香味就全都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居易让画工画了荔枝图,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是为了给那些不认识荔枝的人和虽然认识荔枝但不知道荔枝摘下后一天、两天、三天的变化的人看的。

(五)问题讨论

一、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荔枝?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从观赏到品尝。

二、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1、作比较

如:叶如桂、华如橘、实如丹、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2、打比方

如:、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三、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六)拓展延伸

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荔枝的诗句?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惠州一绝 〔北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七)课堂小结:

1、背诵并正确默写课文。

2、能熟练翻译句子,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3、掌握课文中大量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模仿并尝试自己造句,提高写作水平。

(八)布置作业

请从自己喜欢的水果中任选一种,用现代汉语写一段文字介绍给大家。要求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和两种修辞手法。

下载《荔枝图序》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荔枝图序》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荔枝图序_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

    《荔枝图序》教案(五篇范例)

    白居易《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了解荔枝的习性以及特点特征 2、 了解作者及其小品文风格特点,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

    荔枝图序教案(五篇模版)

    很高兴,今天由我和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一节语文课,你们的小组积分卡都带来了吗?小组一定要记录好你们组的得分,在这节课中,得分最多的小组将会获得一份特别的礼物,想得到这份礼物吗......

    20、《荔枝图序》 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比喻进行......

    《荔枝图序》翻译(五篇模版)

    荔枝图序 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树形圆圆的像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 叶如桂,冬青; (叶子像桂树的叶子,冬天也是青的) 华如橘,春荣; (花朵像橘......

    荔枝图序教案及习题

    译文: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张国生 《荔枝图序》是自读课文,只有128个字,内容无甚难解。这样的课文应当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拟这样安排:一,制造气氛,培养兴趣。北方学生多未吃......

    荔枝图序[优秀范文5篇]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今天,由我和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一节语文课,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积分卡,组长要把你们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所得的分值填在相应的学号后面,最后计算出本节课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