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四则运算中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而分数只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因此对于学习分数除法有一定的认知需求,安排分数除法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对计算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进行分数除法教学,学生有能力将原有的计算方法和经验进行迁移。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这时候进行分数除法教学可以促进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材在揭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供类比思维的材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
第二篇:24时计时法学情分析
《24时记时法》学情分析
计时法是一种生活常识,是小学生每天都会用到的知识。原本以为孩子们已经认识钟表,知道时针转一圈是12小时,而一天有24小时,何况孩子们天天接触的电视、电脑、电子表、手机等都已24时计时法计时,这些对于孩子理解24时计时法应该顺理成章。
带着这种猜测,我进行了课堂前测,学生做的情况和我预想中的完全不同。第一项,根据所给的时间画时针和分针,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画对。然而第二项,换一个及时方法表示这些时间,孩子们做的就五花八门,能填对的只有10%。绝大多数孩子根本就分不清这两种计时方法(如有的孩子只把这些时间超过12时的减12,不到12时的加12,这部分孩子占到60%),甚至还有不知道哪里还有两种计时方法(有30%的孩子只把原来的时间表示方法抄了一遍)。因为第二项做不出来,第三项、第四项就没有想法。
本以为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对于孩子会这么难?仔细分析了孩子的情况,发现:孩子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有的普通计时法经验,也不会用普通计时法正确表述时间。这样直接开始24时计时法,只会造成两种计时方法认识的混乱。
另外,上网搜集了一些资料,黄爱华老师引领的“大问题教学”群对这节课也进行了一些研讨,他说,“记时法”所用的“计数法”很不寻常,有60进制(1时=60分„„),7进制(一星期=7天),12进制(从1数到12后,又返回1开始数,)24进制(从1数到从1数到24后,就又从1开始数)这些“计数法”的共性是“循环计数”。然而,这24时计时法又与其他这些不同。例如13,作为10进制自然数,是独一无二的。但作为时间量,13时显然不唯一,可以是今天的13时,也可以是任一天的13时,若要在钟表上找到13这个数,一般找不到,只能找到数字1,还要看看是半夜,还是过午,然后再断定是否是13时而不是凌晨1时。这说明时间量——13时,其数量表达有1和13两种,不唯一。从对应的观点看,“多对应于一”,存在着不确定性,可能发生歧义,这是缺陷;但这正是“周期记时法”的“循环计数”特点,老是那几个数,循环往复,便于记忆、容易应用,只是与“10进制计数法”的习惯不符,讲道理不容易,这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是难点。
对黄老师的这些分析,虽然还没有完全理明白,但有一点,我们都注意到了这节课对学生理解起来之难。
为此,我想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先注意到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普通计时法,会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间。再通过普通计时法的一些缺陷,产生寻求另外一种计时法的必要性。这时,学生会在掌握12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自主创造24时计时法,并发现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联系,这样孩子们自主创造的知识,应该更容易理解。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黄小 曲春贤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计时法。2.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计时法,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教学难点:
明白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计时法)
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会与什么知识有关? 生可能:时间
确实,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的确跟时间有关。
二、普通计时法
1、首先问大家几个跟时间有关的问题:(1)今天你几点起床?
(2)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第一节课?(3)我们什么时候吃午饭?(4)我们什么时间放学?(5)你一般什么时候睡觉? 你记录时间的方法就叫做计时法。
2、你发现没有?同在一天中,怎么有两个8:00? 生回答。
看看是这样的吗?(播放课件)
3、原来一天有24个小时,而时针转一圈才12个小时,转了两圈刚好24小时,一天结束。如果把一天的时间做成一把“时间尺”,也就是把一天时针转过的两圈刻度,分别取下,拉直,得到这把尺。(显示)你能像直尺一样,标上它的时间刻度吗?
我们一天的时间从1-12重复了两次!为了避免混淆,所以需要加上”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样的时间词,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时间。
4、(出示两个钟表)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咱们就用第一个钟表表示时针转第一圈的时间,第二个表示时针转第二圈的时间。老师说时间,你说是哪个钟表?晚上9:00,上午8:00,中午12:00,下午4:00 反过来,我指时间,请同学来说。
像这样我们平常所用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三、24时计时法
1、听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电视节目?(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生: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
生可能:新闻联播是晚上7点播出的。(板书:晚上7:00)
电视画面是写着这个时刻吗?我们一起来看电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师:画面上写着什么?
生可能:19点,19点就是晚上7点。19点就是晚上7点?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可能: 12+7=19点。
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加法?谁能上来数数看?(请生数)原来,19:00也就是时针走到第二圈的7时。
2、有点意思。那20:00呢?21:00?22:00?23:00?24:00?有没有25:00?为什么? 同学们这么聪明,那你猜一猜第一圈的7:00,也就是早上7:00,电视上会怎么表示呢?到底用不用+12?说说你的理由。
你还知道电视上的几点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时间吗?
3、看来,电视上这种计时方法跟我们平常用的普通计时法不一样。关于这种计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可能提:这种计时法叫什么名字?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我们梳理一下,就是研究它的名称,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等。你是希望老师来讲还是自己来研究?
4、通过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学生自己讨论研究)
5、全班交流。(1)名称
生交流:24时计时法 你是怎么知道的?
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而不叫25时计时法、26时计时法? 生:„„
明确:一天24个小时,所以从1-24这24个数字就够了,所以叫24时计时法。(2)区别 生交流。
(如有困难,师引导:(1)字面是有没有不同?(2)19时变为晚上7时,怎么转换?什么时候减去12呢?)
明确:①普通计时法一天24个小时,时针会按1-12旋转两圈,所以用钟面上的时间加上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把一天24个小时就用1-24来表示,不重复,不用时间词。
②12点以前的时间,两种计时方法从数字上看是一样的;1点以后的,24时计时法比12时计时法小时数要加12.。
(随着学生的交流板贴另两个钟表,并把第二个钟表内的时间改写好。)
如果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的时间,你还能在这个时间尺上标上它的刻度吗?
6、转化
见到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你能很快用12时记时法来记时吗?(学生练习)16:15 18:00 14:50 19:30 那如果见到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你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 上午10:00 中午12:30 下午1:00 你能不能也这样出题考考老师?可以考虑难度加大一点点。(生出题,并写出标准答案,同桌检查标准答案对不对。)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老师有个小问题,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两种计时法。你比较喜欢哪种记时法?为什么? 师:看来它们个有各的好处。
课后请大家继续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的是24时记时法?哪些地方使用的是普通计时法?我们下节课交流。
3、(师出示节目预报表)这个节目预报表肯定就难不住大家了:电视上预告的时间,你知道它们分别对应普通计时法的什么时刻吗?(学生汇报师板书)
8:50
10:25
14:00 16:00 22:00 上午8:50 上午10:25 下午2:00 下午4:00 晚上10:00
7、强化0点 师:半夜12:00 生可能: 24:00 你们见到过这个时刻吗?见到的是这样子吧?00:00 生活中有0点这个时刻吗?在什么时候见到过? 生:„„
(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我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
如果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昨天和今天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也有一个分界点。生:今天的24点就是明天的0点。生:昨天的24点就是今天的0点。
师:0点时,是白天还是黑夜?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 我们再仔细看看,一昼夜钟面从0点到24点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
(随着钟面的变化,同时演示夜色月亮星星逐步边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过程)
有没有24时的钟表?看大屏幕——
1、学生生活经验太少,而且数学没有融入生活。上课时发现学生甚至很难想象时钟转动这两圈的每个时刻对应的生活中所说的时间。
2、
第三篇:第三单元分析
第三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成语故事》主要将这两个成语还原成故事的形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推敲》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诗人贾岛对诗歌语言的考究上,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嫦娥奔月》是一个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神话传说的美丽,体会乡亲们对嫦娥思念的原因。《读书莫放“拦路虎”》这篇课文可以放在讲勤查工具书的地方讲解。两篇《伊索寓言》引导学生体会伊索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我读书我快乐》给学生推荐的是伊索寓言,教师还可以将其他几大寓言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克雷洛夫寓言,等等。《习作三》写“秋天的树叶”,可以让学生写树叶贴树叶画树叶,激发学生作文训练的乐趣。《练习三》中是关于京剧《红灯记》,让学生体会红灯记的语言。《通读与感悟》可以作为平时的小练笔。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课文或课文段落。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4.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自为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5.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
三、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成语故事》2课时
《推敲》2课时
《嫦娥奔月》2课时
《读书莫放“拦路虎”》1课时
《伊索寓言》2课时
习作32课时
练习33课时
四、学情分析:
第四篇:《分数的初步认识》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情分析
温宿六校 李薇薇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因而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成功体验。这样的目标要求,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能使学生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本课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分之一。采用小组合作和共同探究为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了并牢固建立起表象意识,使学生在情境化、自主化、活动化、情感化的合作探究中,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能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课堂上力求教法灵活,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的例题教学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分数乘法》第一单元教学质量分析
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
单元是认识分数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基础上基础上进行教学了。应该说学生有一定的分数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学生开展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教材较之旧教材有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分数乘法的计算方面,增加了分数计算的要求,同时将倒数调整到分数除法单元教学。总体上看,本单元的教学是要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材安排了9个例题,分三个层次进行编排: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学会分数乘法计算;二是引导学生熟练分数乘法计算,有分数乘小数、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等;三是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尽管分数乘法应用题应用题在分数乘法计算中已经有接触,但教材还是专门编排了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以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两个例题。可见,对于分数乘法的应用是本单元尤其是要强调的。
本单元教学要求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法的算法,能应用于分数连乘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用分数乘法知识解答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注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理解算理,熟练乘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是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以及在结合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开展说理理解,这种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较好的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此外,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与乘数乘法的意义进行比较,进一步清晰分数乘法的意义的理解。
<<<12&&&分数乘法的算理是分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等来理解,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并形成学习经验。
二是强调学生熟练、灵活计算,练习推进,形成技能。分数乘法计算是重要的学习基本功。怎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灵活的计算方法开展计算呢?教学中我注意机械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帮助学生进行乘法简便计算的方法的总结,引导学生记忆。同时注重于引用,日常的口算以及在解决问题是帮助学生分析等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性质公式等简算、巧算。
三是重视在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解题过程,在解答的过程中,总结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星期进行教学。较之预计有一定的突出。主要是考虑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的对之前相关知识基础进行补缺补差。
本单元的质量检测选用了基础训练的配套试卷。这份试卷题目的量不大,也就直接导致了每道题的分值比较大。这样的试卷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他们要是得到高分是困难的。测试的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样的结论。
班级一共42名学生,总分将近3276分,班级平均分78分。班级学生最高分是99分,最低分是42分。有5个学生不及格。
本单元的内容学生错误比较多的是计算,尤其是简便计算。有计算结果不约分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的,有小数与分数互化出现错误的,有的不按照要求简便计算的,还有的对于分数乘法的规律了解不透的。在解决问题中,有不少学生不认真审题,题目中的细节关注不够出现错误。
本单元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的单一,但是学生完成情况不好。主要的原因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客观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没有获得大的改观,基础不好的学生没有很好按照要求进行补缺补差,疏漏越来越多。客观上,可能我在教学上可能还没有能进一步的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有的学生有听不明白不能理解的情形,此外,我没有能很好地做好他们的学习辅导工作。
六年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因此是比较的关键的。对于他们的教学,我也是颇费了一番脑经,每天坚持弄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让他们抄在黑板上,开展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克服困难,每周多带了他们一节欣赏课,强化他们的学习习惯。但是,班级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面貌还是没有大的改变。
今后的教学中,要多问问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尽管慢一点,但是在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他们的步履更沉稳一些,进步更坚实一些,让更多的学生都能获得符合他们实际的成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