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政治 第九课 共享阳光教案 教科版
第九课 共享阳光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同情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体,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情感目标:学会同情社会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政府关爱弱势群体采取的措施,中学生担负的责任。教学难点: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
教 学 过 程 1课时: 政府的努力 社会的力量 我们的关爱 [知识预习]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 职责,也是的全社会 责任。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3.求助社会群体的社会社会组织主要有 春雷计划,中国扶贫基金会 联合国难民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4.保障弱势群体的 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 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 人格尊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快乐课堂] 一.政府的努力
1.政府对弱势群体采取了什么措施?(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3)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4)实施法律援助。(5)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6)政府帮助残疾人康复、入学和就业,对爱滋病患者实施救治等。2.关爱弱势群体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社会的力量
1.社会组织关爱弱势群体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春雷计划,中国扶贫基金会 联合国难民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社会组织提供帮助弱势群体有什么意义?
答:能够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弱势群体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三.我们的关爱
1.为什么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答:(1)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实现。(2)扶弱济困、乐善好实施等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4)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会赢得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2.在帮助弱势群体上,中学生肩负的责任是什么?
答:应该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献出自己的爱心。
[当堂训练](1)选择题《动感课堂》B24B27(2)简答题《动感课堂》B26B28 [教后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2
第二篇:第九课 共享阳光教案
第九课 共享阳光
第一课时 政府的努力 社会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2.知识目标: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的责任。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同情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体,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感受社会弱势群体的处境和需要,理解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让学生理解认知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联系中考考点,关注民生求和谐。预习内容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也是————。2.目前,我国政府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3.你知道哪些救助弱势群体的民间组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明确目标
检查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同时个别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查漏补缺。自查、互查学案预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国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提问:“这组图片反应了什么问题?”
三、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1.展示交流。
2.教师点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在通过实际行动,关爱、帮助、扶持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平等的发展机会。只有大家一起来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平与正义。
四、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
1.阅读教材60页到63页的内容回答:(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也是————。(2)、目前,我国政府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有代表性的举措)
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收获:目前,我国政府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有代表性的举措)
教师归纳并板书
2.国家为什么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学生探究总结)(1)为了保障城乡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2)为了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为了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4)为了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5)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6)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通过“春蕾计划”标志,中国扶贫基金会会徽,“联合国难民署”标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会徽导入“社会的力量”。
提问(1):社会组织、国际社会在关心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①在我国,有不少扶贫救困的社会组织,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②在关心、帮助和支持弱势群体方面,国际社会也在采取积极的行动。提问(2):你还知道哪些救助弱势群体的民间组织? 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①中国少年儿童发展基金会 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③中华慈善总会 ④中国福利会
⑤中国收养中心
⑥国际红十字会
⑦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 2.学生探究
从2001年起,联合国把每年的___月___日定为“世界难民日”。
1992年10月14日,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____月_____日为“国际残疾人日”。
世界卫生组织从1988年起,确定每年的____月___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66年11月9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把每年的____月____日定为“消除种族歧视日”。
五、达标测评 巩固提高
通过“收获园地”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 作业布置
查找有关扶住弱势群体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与同学一起分享。◆ 教学札记
第九课 共享阳光 第二课时 我们的关爱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体验社会弱势群体的内心感受,并领悟尊重对他们的意义;懂得帮助、关爱、尊重他人,也能赢得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心、祥和的美好世界的道理。
2.知识目标:了解社会成员帮助弱势群体的具体措施,懂得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尊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性。知道尊重弱势群体,维护其基本权益,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尊重弱势群体,践行平等的真谛,维护社会的正义。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具体方法,知道应该怎样关爱、帮助他们;理解、尊重、关爱弱势群体,认识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预习内容
1.如果你身边有社会弱势群体,你们应该怎样做?
2.你在实际的生活中帮助过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吗?在做完这些事之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关爱、尊重弱势群体的意义重大,作为我们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明确目标
检查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同时个别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查漏补缺。自查、互查学案预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组织学生教材P66页小男孩的故事。思考交流:
(1)你怎样评价小男孩?如果你是千百条小鱼中的一员,你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你怎样评价成年男子?如果你是千百条小鱼中的一员,你想对那名男子说些什么?
三、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1.展示交流。2.教师点拨: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如同被海浪冲到岸上的小鱼和搁浅的鲸,只要有人帮助,就可能获得生存的机会。也许,我们的能力很有限,但我们有无限的责任去关注。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爱就会一步步上升。
四、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
1.阅读教材P67页高耀洁帮助艾滋病患者的事迹,说说自己要从哪些方面向她们学习。
点拨:要给予弱势群体实际的帮助。在某种意义上,有时来自社会的关爱,比来自家庭、亲人的关爱更重要、更有效。
2.阅读教材P68页漫画及下面的一段话,说说你有什么感想。点拨:弱势群体特别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尊重。我们要学会“恰当”的尊重。
3.小结:我们关爱弱势群体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
4.阅读教材第69页中的阅读资料,说说资料中的中学生给了范老伯什么(照顾),说说给予弱势群体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他们自身有什么重要意义。
点拨: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增加生活的勇气。
5.关爱、尊重弱势群体的意义重大,作为我们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 点拨:我们要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帮助,积极加入到关爱弱势群体的队伍中,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积极地展开宣传,动员和号召更多的人认识到关注弱势群体的重要性,也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力量就更大了
6.在实际的生活中帮助过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吗?在做完这些事之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点拨:古人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在帮助别人时,也收获了内心的安宁与快乐,在关爱别人的同时,你也赢得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不仅是一种付出,还是一种分享。
7.小结:关爱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
五、达标测评 巩固提高
1.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我们能做什么? 2.共同完成课件上的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动手设计公益广告或创作公益歌曲。◆ 教学札记
第三篇:第九课共享阳光
第九课共享阳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政府关爱、帮助和支持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知道民间力量在扶贫救困方面的作用。
2.懂得人们应自觉关爱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3.体验政府和民间力量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点.1.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2.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为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三.难点:
1.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从自身做起,积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四.导学过程:
(一)共享阳光:
1.阅读课本找出关爱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
①我国政府通过哪些措施帮助弱势群体?
②民间扶助弱势群体方面的组织有哪些?
③在扶困济贫方面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二)我们的关爱:
1.通过课本P66页小故事我们感受到弱势群体的处境:___________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什么弱势群体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
3.讨论:关爱弱势群体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4.写出你的打算:
作为中学生,你打算今后怎样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5.讨论”关爱这种品行对个人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见试卷
第四篇:山东省济南市2018年中考政治九年级全一册第九课共享阳光复习练习
第九课 共享阳光
一、选择题
1.(2017·烟台中考)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30个省份均已出台各自的户籍改革方案,全部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改称为“居民”。对这一做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利于消除身份歧视 B.彰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C.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D.消除了城乡差别
2.(2017·怀化中考)2016年12月16日,国家《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印发,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对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这样做()A.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
B.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C.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
D.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3.(2017·连云港中考)5月下旬,教育部发布通知,将对全国各县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存在违规择校、重点校或重点班等问题,实行一票否决。这一举措最有助于()A.逐步实现教育公平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保护公民受教育权 D.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4.(2017·黄石中考)2017年,承载过太多青春和梦想、见证过太多欢笑和泪水的高考走到恢复40周年的历史节点。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广大学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国家恢复高考制度()A.积极维护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 B.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正式启动 C.满足了公民接受教育的一切需求 D.为公民的发展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5.(2017·贵港中考)2017年养老金并轨改革启动,近4 000万公职人员缴纳养老金,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领取同样水平的养老金。养老金并轨有利于()①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③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7·赤峰中考)现阶段,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
B.有了这样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得到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和社会关爱 C.正义的制度是为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制定的
D.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以利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7.(2017·郴州中考)201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郴州新建民用机场,郴州民用机场的建成和使用将有利于()①郴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郴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郴州知名度的扩大 ④郴州竞争力的提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2017·扬州中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7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 000万以上。这说明,我国政府坚持()①同等富裕
②公平正义 ③以人为本
④共同富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9.(2017·连云港中考)(节选)【初心不忘】
省委书记李强2016年11月在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总书记视察江苏,为我们勾画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美好蓝图。”
为实现“百姓富”的美好愿景,党和政府应继续采取哪些有效举措?假如你是“人民小代表”,结合你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围绕“如何精准扶贫”这一议题,提出三点针对性建议。
一、选择题
1.(原创)2017年10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全面建立全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保障50多万名孤独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的基本生活,并对他们的医疗、教育、康复及成年后就业、住房等做了制度性安排。这说明了()①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②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只是政府的职责 ③贫困儿童权利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④社会组织是救助弱势群体的主体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2017·历下一模)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 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这说明()①精准扶贫工作将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②精准扶贫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精准扶贫是我国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 ④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我国政府的职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7·天桥二模)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在张家口市张北县考察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为此,国家应()①满足困难群众的一切需求 ②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 ③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 ④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7·天桥三模)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 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这样做()①说明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②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
③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16年,巴拿马时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在第32届全球大会期间,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2014-2016)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表彰中国近年来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工作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①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体现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④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原创)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 000亿元。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为1 7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或护理补贴……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 ②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④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对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等组织,理解正确的是()①以上组织都是社会组织
②关注、支持弱势群体是全社会的责任
③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社会组织的作用最大 ④社会组织在救助弱势群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每年5月第3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2017年5月21日是第27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推进残疾预防,健康成就小康”。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残疾人是弱势群体的主体 ②残疾预防是政府的中心工作
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 ④要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9.2016年6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于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到2020年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上诉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1)除了健康扶贫工程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扶贫措施?
(2)我国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真题精选】
一、选择题
1.D 2.B 3.A 4.D 5.A 6.C 7.D 8.C
二、非选择题
9.①举措: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部分人、部分地区通过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等。②建议:考生如能从资金、技术、人才、产业、教育、政策等方面提些可行性建议即可酌情给分。例如:可通过资金扶持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可扶助困难群体从事种植养殖并进行售后服务,进行产业扶持;可对困难群体经营的产业辅以必要的技术扶持;可对困难群体的经营活动减税或免税进行政策扶持;对困难群体子女上学资助或减免一定费用进行教育扶持等。【模拟原创】
一、选择题
1.A 2.D 3.D 4.C 5.A 6.C 7.C 8.D
二、非选择题
9.(1)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
(2)①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识,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②有利于我国完善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目标。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促进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五篇:九年级第九课教案
第一课时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薛锋
2015.12.10
一、本单元的地位
1.本册的教学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即重点探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这部分学习内容,意在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2.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在人生发展阶段上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实现个人理想的问题,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中考问题,如何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问题,如何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作为全书的落脚点,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全书按照个人——国家——个人这样的逻辑结构,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关怀的人文精神。
二、探究活动
1.主题探究活动“放飞我们的理想”。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生活还比较困难的家庭,了解其具体困难,写出自己的观感并相互交流。
3.收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独立、富强无私奉献的事迹,从中感悟其理想信念的坚定性。4.画“理想树”的活动。
三、课时安排 1.新授10课时 2.探究1---2课时
第二课时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2.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2.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3.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能力目标
1.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 3.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
2.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 1.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课前准备
1.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2.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
五、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依据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2.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六、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已学习和了解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探究社会建设,新时期我们要了解社会的社会理想包括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
(二)教学过程
1、人们心中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样子的呢? 过程:1)阅读教材P112一位中学生、一位老太太、一位女士和一位老大爷的回答 2)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谈)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从而为过渡下文要讲的最高理想做准备。
2、讨论:从无数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事例中,谈一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
过程:1)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先进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凝聚起无数优秀分子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3、感悟:
过程:1)从居民住房、生活环境、汽车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祖国重大建设成就等四个方面提供的一组照片和说明材料,从提供的反映人们的服装、饮食、住房、电视等四个方面的一组老照片,感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再感受一下:
A、今天他们所穿的服装是什么样子?
B、买牛奶要不要排上长长的队?
C、是不是几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
D、住的房子如何?
3)请他们尝试制作一组照片,切实感受一下。
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更好地体会书本上的知识。
4、交流体会:我们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过程:1)结合书本提供的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材料,让学生分析、体会。2)请学生谈谈自己生活环境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小康这一现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5、畅谈未来:
过程:1)请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还可以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国外的联系等方面想象2020年我们国家的美好远景。2)引导学生思考美好理想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把教材知识贯穿起来。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完成《达标与测控》:(第九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三课时
第九课第三目《共创和谐伟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中国共产党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3.和谐社会的内容或含义 4.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社会和谐的方面,又要看到不和谐的方面; 2.我们要做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和社会和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和谐的理念,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有用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 2.五位一体的总体局 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和谐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课前准备
1.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2.了解学生和身边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
3.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
五、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依据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2.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六、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和了解了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理想,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和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过程
1.阅读117面的共创和谐伟业的古今中外的事例,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了解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或含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或作用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6.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7.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稭社会?
(三)板书设计
共创和谐伟业
1.什么是和谐社会? 2.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 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四)作业:完成《达标与测控》:(第九课第一框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第二框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2.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3.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能力目标
1.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得以发扬光大。3.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课前准备
1.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2.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
五、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依据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2.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六、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共同理想,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今天让我们共同去认识这种精神?并继承这种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查一查,议一议:
过程:
1)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教材中所列举的格言警句的出处及大意。2)归纳教材中列举格言反映的共同主题。3)请学生列举出与上述主题一致的名言警句。
4)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我国古代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课上进行交流。
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蕴含在这些格言警句中的深刻道理,并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联系起来。
2、忆一忆,说一说: 过程:
1)请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忆一忆井冈山革命斗争、长征、延安大生产运动。2)说一说在这些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感悟中国共产党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3、辩一辩:教材P122关于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问题的两个观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基本国情和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有利于他们从自身的感悟中体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道理所在。
4、读一读《两代“铁人”的故事》 过程: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两代“铁人”的故事。
2)议一议从两代“铁人”的身上,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在学习上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创业精神的新要求。
5、结合实例,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以评析。过程:
1)学生阅读教材P124提供的材料。
2)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以评析。
目的是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将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
6、反思、导行: 过程:
1)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这些行为存在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又该如何做?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完成《达标与测控》第九课第二框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