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标苏教版第七册语文全册教案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我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第1页
共100页
(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方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第2页
共100页
方法
(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1)选定目标反复看(2)写出所得至少3篇 课后记:
第3页
共100页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第4页
共100页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五、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课后反思:
第5页
共100页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二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 师检查自读情况
第6页
共100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一 复习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师板书:心绪不宁
第7页
共100页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师板书:埋怨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三 总结课文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四 作业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第8页
共100页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第9页
共100页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第10页
共100页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第11页
共100页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4、秋天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第12页
共100页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第13页
共100页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课后记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第14页
共100页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教学重点: 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 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第15页
共100页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课后反思: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5.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2.指导。3.练习。
第16页
共100页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2.指导。复习讨论:
(1)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该怎么查?
(2)怎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将表中提供的解释带入词中进行比较,看其搭配是否相宜,然后决定取舍。)3.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座位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对。4.反馈。
交流讨论查字典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查的,应该选择哪一个义项,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若学生字典不统一,表格中‚在字典中的页码‛一列的答案可能也不一致。最后一列‚应该选择的解释‛分别是①、③、③、②(供参考)。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2.指导。
(1)出示:广场上。(2)指名读,讨论这一句缺少什么,应该怎样把它补充完整?(‚广场上‛是个地方,这一句缺的是‚有什么‛或‚怎么样‛。)(3)启发想象,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相互交流。(4)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3.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其它三条练习,同座之间互相讨论,练说。其中第二小题,教师可适当点拨:这一句缺少的是‚谁有‛或‚哪里有‛。4.反馈。
指名读补充完整的句子,师生评议,及时分析辨正典型的错误。
口语交际
这次练习一的口语交际是学会感谢。这个题目设立的真的很好。我们面对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的关注特别多,在学校、在社会人际交往上就缺乏感恩的心,许多关怀和帮助在他们看来本来是理所应当的。这一口语交际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会怎样说感谢的话语,如何表达自己感谢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懂得感谢,心怀感谢的品质。同时在交际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第17页
共100页
开课从我感谢同学们教师节给我的惊喜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有想感谢的人吗?为什么感谢他?学生开始说的时候,范围比较狭窄,多是感谢同学借给他文具用品。为开阔学生思维,我们共同读了口语交际的提示。学生此时,思维有所拓展,由身边的同学,引发到父母,再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
接着,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表达感谢的问题?好几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谢谢你借我……或者说:××我感谢你的对我的××。在语言上比较贫乏。如何引导学生用富于激情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呢?我想到了《老师,您好!》同样是感谢的话语,这位诗人是用自己的笔,写下激情的诗来表达情感的。你们能用自己的笔写下几句诗来感谢你想感谢的人吗?然后请学生随性写上几句,并朗诵给大家听。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再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口语交际的范畴中了,但我想我们的口语交际应该是个大的概念,不单是用嘴说话。于是,我请学生再说说,你们还曾经用过什么方式表达过自己的感谢呢?孩子们热情高涨,有的说:我在母亲节的那天,早早起床,乘汽车到很远的地方,给妈妈买了一个工艺品。有的说:在妇女节的那天,我为妈妈做了一顿饭。有的说……学生骄傲的将自己感谢的故事说给同学听。我想这同样是口语交际。最后,请学生小组进行情景再现,将说、演、听、看汇为一体。第 四 课 时
教学第七题
7.学写毛笔字。(略)
课后记
第18页
共100页
5、天安门广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历史,掌握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臵、结构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三、实验目标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体验,自由表达。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臵。
一、启发学生生活经验,在课件中导入课文
1、出示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这首歌的名称?会唱的一起唱。
2、简介天安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3、天安门广场在我国的什么地方?(不准确就看看课文的第一段)课件帮助理解
4、为什么去过北京的同学差不多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呢?
5、看课件: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激起学生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的兴趣。
教师过渡: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了。快快打开书27页,你自己先轻声读读课文,自由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中吧,二、初步感知课文
1看看谁,漫步后能将天安门广场给你留印象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2提出读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注意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 3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读词语,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第19页
共100页
(2)出示长句。
4你用什么词来形容天安门广场?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二、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天安门为何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你从那些段落体会到的,请通过默读,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1、出示课件相应指导(1)指导品味第一段
a. 对“最宽广、最壮观”两词,引入资料“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b. 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读。(2)指导品读二、三段
a. 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a)划出建筑物的名称(b)找出方位词
b. 四人小组合作用学习文具摆一摆,讨论填写课后第四题。c. 请学生填写课件,注意准确运用方位词。
小结:这是转换方位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写一处景物常常运用这种方法.d。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 相机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y.招聘导游带领全班去天安门广场参观。(介绍布局和景观。要求说明景物特点)
教师相机展示课件,加深学生对各个景点的印象,理解重点词语。
(过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自己去北京时的事情,引人开国大典。(3)指导学习第四段
a.师语言渲染:55年前,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新生,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了。
b.播放课件,一同听听这无比庄严的声音。
c.指名说说,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d.让我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小结:有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于四时同‛,其实,‚天安门广场一天中,风光于四时同‛。我们下节课,再去看看它不同时刻的风光吧。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自由表达
1、自由读
2、出示图片
第20页
共100页
3、组织交流
4、为什么‚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
5、创设:你们看,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面对国旗,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
6、组织齐读。
二、合理想象自主学习
1、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了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上什么?
2、师板书:花、灯、礼花、人们
3、每一个成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划了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或说给大家听。
4、出示黑板
5、齐读
6、根据成语引背
三、表达心声自然总结
1、亲眼见过天安门广场的同学,一定有许多的感受。
2、没有去过的同学也一定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
3、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思索: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课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第21页
共100页
反思:问题一:课堂上有些散
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问题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
因为有着较好的课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问题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
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6、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教学过程: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二、名画导入
第22页
共100页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第一段 为什么?(第1——3自然段)第二段 怎么?(第4——6自然段)第三段 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2、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23页
共100页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 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教学过程: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第24页
共100页
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谈:
今天和学生一同在浓浓的民族自尊中,深深的民族自豪中学完的这一课。
开课我首先简介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受列强欺侮的历史背景,然后联系初读课文后检查生词的内容,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住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从徐悲鸿励志的‚志‛入手,请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通过联系历史背景说说一部分外国人认为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你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师:‚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你们认为是怎样的? 生:不会让外国人欺侮的
生:就像奥运会中的刘翔一样,会让人们刮目相看的,真正的中国人被逼急了,就会创造奇迹。
生:是自强不息的 生:绝不会被列强击垮的
接着,我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会立下这样的志愿?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为建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我着重抓住了外国学生说的‚你们中国人‛这几个字。为什么他不说‚你徐悲鸿‛而说你们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情绪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再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情感就不一样了。
师:徐悲鸿是这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请学生默读4、5、6段,划出徐悲鸿的行为。
在学生划后,针对性的将‚奔马图‛介绍给他们,学生忍不住,就说,徐悲鸿的画,表明了他的努力,他就像笔下的骏马一样在为实现志愿坚持不懈的奔跑。
过渡到徐悲鸿的成就后,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志愿,说说是不是实现了?他让外国人认识了怎么的中国人?
第25页
共100页
徐悲鸿会对道歉的外国学生说些什么呢?你们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呢? 最后用舒婷的《我的祖国》做为整篇课文的结尾。
教学中以一个点做为引发点,上下覆盖,层层深入,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追求的。
7、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第26页
共100页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第27页
共100页
面:壮观、隆重)(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第一步:撒盐巴 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 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 抛鸦片 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 再 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第28页
共100页
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 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孩子们在历史中反思现在。课堂处理:
1、以一点为中心,覆盖全文。
开课向学生介绍了鸦片战争,以及用数字让学生明白鸦片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然后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而引导到‚伟大壮举‛,你认为那些语句体现了这是一件伟大壮举?学生勾画后,请学生说说,根据学生说到的‚时间长,数量大‛引导朗读第5段。
提出‚这样的壮举,当时有哪些人目睹了呢?‛自然过渡到第二段‚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生:前来观看这一壮举的人很多,不管男女老少都很关心这件事。
第29页
共100页
生:这些人被鸦片害了很久,所以,他们来这看鸦片被销毁,感到快乐。生:大家都想看看害人的鸦片被销毁的情景。师:再看看这些人观看的人,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生:那些外国商人是贩卖鸦片的,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看呢?
师: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我们别慌着回答,在读读第五段,设想一下这些观看的人会想些什么?
生:来观看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很高兴?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知道他们高兴的? 由此过渡到第四段,学生将人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师:是呀,被鸦片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中国群众是那样得兴奋。那其他人呢? 生:外国商人很心痛,他们狠林则徐 生:外国商人一定会想要害死林则徐。
师回扣刚才的问题:是呀,明知道外国商人会狠他入骨,为什么林则徐还要请他们来观看呢?
生抓住课文最后一段:林则徐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生:那些文武官员有的可能高兴,但有的一定很担心。
师补充林则徐的经历。‚禁烟,在当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内外上下,阻力都很大。这些阻力不仅来自被触犯了借鸦片贸易牟取暴利的英国侵略者和中外鸦片贩子;而且来自于从清朝中央以至地方借鸦片走私而营私舞弊受益的大小官吏及其附庸者;来自于清朝满族亲贵和嫉妒林则徐声名的有权势人物,后者的破坏中伤更是不易提防的。当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时,投降派首领穆彰阿‚亦为之动色‛,而‚中外柄臣,有忌阻之者。京朝官、故人子弟,亦以边衅为公虑。‛
讲述林则徐说的‚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二、在一段中切实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师:有一群人你们没有发现,他们不仅是虎门销烟的观看者,更是参与者。生:我发现了,是民工
师:民工是怎样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的?请你们默读后,想想,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四人小组间自己演示一下。(教师巡视)
生上台演示书中销毁鸦片的经过。正要下讲台。师:等等,你刚才的几个动作在做一遍。
学生边做教师便强调几个表示有顺序行为的词‚先‛‚再‛‚然后‛。将写作指导蕴含在其中。
师:我有个发现,你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 生:盐巴是小粒的所以用撒。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盐巴不是小粒的,而是一块一块的,撒是为能均匀,使它能较快融化在水中。而倒会使盐巴堆成一个小山样的,不好融化。
师:的确盐巴不是小粒的,作者在这精确的运用了撒这个词,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第30页
共100页
生:抛是因为鸦片很重,所以用抛。师:我建议你们联系人们的心情再想想。生:因为大家恨鸦片,所以狠狠的地它抛出去。
师:作者在选取表现动作的词时,还将人们地心情都表现出来了。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语言中,如果能像作者这样用词精准,那你的语言会多么吸引人呀。
三、在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深入。
师:刚才我在巡视的时候听到有的同学用了其他方式销毁鸦片,请他说说看。生:用火烧。
师将200多万斤这个数字写在黑板上,学生顿时明白数量太大。同时,老师补充林则徐选取销毁办法的小故事。生:我觉得直接就丢入大海。生:我不同意,这样会污染海洋的。
师: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再想想你们先前的理解。
生:我不同意,是因为如果这样快的销毁了,就不能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了。就是要他们看见自己的鸦片一点点销毁而心痛。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而且,这也表明我们的决心。
师:说的好,能将课文内容理解为自己的话来解开疑惑。
四、回顾以往,目的是指导现在
师:虽然,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就已经领导国人开始了禁毒斗争。但是…… 介绍我国当前禁毒斗争的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
师: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呢?
习作二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本节课我拟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一)先简单地写自己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再选取自己相貌、性格、爱好等说说。最后和同学们交流、评议。
(二)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特别是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入门,就得引发他们的积极性。我根据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特点。(先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相片或一面镜子)上习作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的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记下来。然后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如看书、画画、体育等等),还有自己最特长的是什么?(如体育、舞蹈等)让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熟悉自己,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第31页
共100页
第二环:细读要求,明确要点。
这一环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确写作要求,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审清习作提示。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本次的要求是什么?同学之间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一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
二、重点写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等。
三、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
四、作文写完后,认真修改。第三环,拓宽思路,展开思维。
学生明确了写作内容和要求后,我便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介绍清楚,所以我采用看—想—议—说—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看,看看自己的外貌有什么特点。想,想想自己的性格,平时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特长,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作文起步,再加上生活范围有限。感知水平不高,积累较少,因而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又由于年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有一个作文感知,我先在学生面前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教那年级,(简单说),相貌、性格、爱好、特长(重点说)说一遍,学生有一定的作文思路,如何去介绍好自己写下来。
说——评,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我让各学习小组选一名代表,把他们的构思的内容说出来,让大家评一评是否合符要求,在练习说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个别说、评说、同桌说、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构思内容说出来。真正做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及‛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通过看——想——议——说——评‛这几个环节,以及师生、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有了写作的概念,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欲望,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老师引导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写作文自然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了,四、教学体会
这次习作训练课,力求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的设计理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借助镜子和相片细细观察自己的外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已是这节课的写照。
板书设计: 自 我 介 绍
姓名、年龄、学校、年级(略写)
相貌、性格、爱好、特长(详写、重难点)
课后反思:
模仿与创新
关于作文,我们似乎有很多疑问,特别是作文指导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有如何在处理好学生普遍存在的模仿现象?在这就《习作二》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第32页
共100页
习作二是请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于是,我决定试一试我不指导,看看会有什么结果,第一轮习作本收上来,不少孩子两句就写完了。如‚我很会踢足球,曾经参加过足球队‛‚我会画画,美术老师给我打了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我仔细思索。我想:学生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面对这样贫瘠的叙述,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这次收上来的习作明显在篇幅上增加了,但是几乎是千人一面,有画画遇到困难克服的,有妈妈买菜提不动,而帮助提的……这就是典型的模仿。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有自己的话说呢?我进行第三次习作。
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这时候学生叙述过程中还是抱住例文不放。于是我们进入例文,看看例文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例文一《我真棒》中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和学生一同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我们开始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学生在小组中叙述的精彩层出。
例文二《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于是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引入《但愿人长久》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这样教学后,学生再写习作二,水平就明显的提高了。
思索:我们常常谈到的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到底什么是渔?我想这篇习作告诉我们,学生生活中积累其实不少,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积累生动的表达出来,于是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而真正是失去了自我,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在自己身上大量的复制。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呢?我想,绝对不是,再挖掘生活,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习作的入门点指点给孩子们,让学生领悟到习作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的孩子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捕鱼,才能真正捕到自己的鱼
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2.准确认读。
(1)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正音。(3)学生自由练读。3.了解大意。
第33页
共100页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4.熟读成诵。(1)指名读。(2)学生自由读。
(3)同座位相互练习背诵。(4)集体背诵。(5)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2.读正确,读通顺。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读。(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第一句大意: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但要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我愿留下一颗赤心,以彪炳史册,昭示后人。‚汗青‛是指史书。)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 照汗青。‛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练背。(2)同座位之间互背。(3)集体背诵。(4)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名人名言。
第 三 课 时
口语交际
第34页
共100页
介绍我的朋友
一、介绍朋友,指导选材
1、激趣引入
你在生活中肯定结识了许多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些我们都不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吗。
2、提出要求
自由读口语交际训练要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些小伙伴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伙伴(小组交流)
(老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伙伴中,选择最了解的来介绍)
二、讲伙伴,指导交际
1、指导:为了让大家了解你的小伙伴,请你把这位小伙伴的姓名、性别、年龄、与自己的关系,他做过的什么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讲给大家听。(抽在巡视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学生说)
2、组织大家评议,肯定优点,提出修改的地方。
四、表演,练习对话
学生三人一组,自由搭配练习。愿意上台表演的就上来表演。
五、评议、选最佳角色
大家认真观看别人的表演,提出自己的意见。
(先请平时不太大胆的学生上台表演,多鼓励他们)关于《练习二》口语交际的反思:
创设情景 强调互动 注重反馈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
练习二的口语交际主题是‚向家人介绍来家做客的朋友‛。这个口语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许多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的课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复制生活,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口语交际情景,在互动和反馈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训练,规范学生口头语言,培养其基础口语交际能力和基本正确的交际态度与语言习惯。
本次口语交际‚向家人介绍来家做客的朋友‛,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蕴含着丰富内容的口语交际主题。是通过陈述自己对熟悉对象的感受、了解以说服或影响他人的交际行为。陈述的对象是熟悉的朋友,必须先对要陈述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或理解,而后才能组织、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生动的介绍和说明。教学中经过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关注生活,创设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本次口语交际中我引导学生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在什么时候你会请朋友回家呢? 生1:我过生日,请他们来吃蛋糕。
第35页
共100页
生2:我买到了一个好玩的玩具时,我也会请他们来我家玩。生3:有时候朋友有事需要我帮助时,他们也会来我家。……
二、强化多向互动的语言实践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想说、会说、善说,并且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
教师扮演家长,学生介绍自己朋友,教师随机点评。片断
师:这个小朋友和你关系怎样?
生:他是我在这个班上,最好的朋友,我们下课的时候形影不离。…… 师:那这个小朋友有什么特长吗?或者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生:……
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交际目的是为了示范作用,并且在师生互动中规范学生语言,在点评中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
三、关注对应,评价提升
口语交际教学在于能力培养,加之小学生对枯燥、干瘪的口语交际知识与方法也缺乏兴趣与敏感,所以教师指导的重点与方式,不是讲授大量系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而是在学生饶有兴趣的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关注他们的交际行为中的对应能力,在学生最需要时,相机评价,切实、精当地提示有关知识,点拨语言表达。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走进生活,在情景中进行交际。
8、小镇的早晨
教学目标:
1、感受小镇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2、感受蚕乡小镇改革开春风沐浴下的勃勃生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总分结构和抓住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仿写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周庄景色的光碟。
2.谈话:同学们,谁能给画面起个好听的名字。3.板书课题:9 小镇的早晨
4.过渡设问:课文中小镇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学课文,师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正音。
恬静 节奏 地平线 波光粼粼碧绿 悠闲 交响乐 热气腾腾(2)指名学生读课文。
(2)指名‚说说小镇的早晨是—— 的‛。
第36页
共100页
三、质疑
1、对于这篇写景的文章你还想深入学习什么?
2、学生提问。
3、指导好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恬静‛什么意思?
3.边读边想,结合插图,说说这一段围绕‚恬静‛这一特点写了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4.学生自由练读,在读中揣摩怎样读出‚小镇的早晨‛的‚恬静‛。5.指名朗读课文,进行评价。
① ‚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
②‚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
③‚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小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
6.指名试读、师范读、集体齐读。
7.指导想像:边读边想象小镇恬静的图画中还有哪些景物,请学生描述。
四、延伸拓展:从课内到课外。老师感谢同学们把恬静带到了课堂,现在让我们走出小镇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恬静吧。多媒体出示画面。
1、教师写一首小诗: 恬静
水平如镜照树影,天地之间乐逍遥。山在虚无飘渺间,青松翠竹花戏蝶。清清小溪绕山涧,诗情画意在人间。
2、学生读诗,拓展反映恬静生活的古诗。
五、总结
金秋十月,真是江南好风景,让我们亲近家乡,感受家乡吧。
六、布臵作业: 作业自助餐:
观察家乡的早晨是怎样的。你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来表现。1:小诗、画画、拍下照片。2:仿照第一小节写片段。3:设计广告语、小报。4:当导游,写解说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37页
共100页
1、上一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小镇的早晨》,大家回忆一下,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板书:恬静、热闹、紧张)
2、这一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镇的早晨》。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⑴想想这一段写出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划出总起句。
⑵结合插图想想,课文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小镇早晨这一特点,用‚△△‛标出。
2、交流讨论得出:恬静:河水、小船(板书)
结合理解‚恬静‛
3、重点研读‚河水‛和‚小船‛的句子,用‚〃〃‛标出表现小镇早晨恬静的词语,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交流,指导朗读,(用上插图)
(1)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银鳞指什么,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说明什么)
(2)沿街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
(3)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座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飘‛换成‚驶‛,哪个好,好在哪里)
5、感情朗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小河、石桥、小船组成的图画,感受一下小镇早晨的恬静美丽吧!(自由读,齐读,试背)
6、归纳阅读步骤:
(1)找出总起句,想想小镇早晨有什么特点;
(2)想想课文抓住哪些景物写小镇早晨的特点;
(3)读有关词句,体会课文怎样具体体现小镇早晨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扶学第3自然段:
1、按以上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2、集体交流:
⑴总起句,特点:热闹(板书)
⑵景物:人流、土特产、赶集农民
⑶重点理解:
①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理解‚不由自主‛,为什么‚不由自主‛能看出热闹?)
②沿街摆满了各种土特产:……………………大白鹅……
③……甜甜地诉说……价廉物美。(理解‚价廉物美‛)
说话练习:农民是怎样诉说的,也学学农民诉说一番。
⑷上文说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这里又说是热闹的,这不矛盾吗?这里的‚又‛表示什么?
第38页
共100页
3、合理选择方式,如朗读、设计表演等,再现小镇热闹的景象。
A、设计表演:请一个同学当导演,设计这一段文字的表演,请大家结合插图,也可以根据平时经历,想一想。
(1)一位同学谈设计:谁愿意发表一下自已的高见。扫
(2)其他同学改正、补充意见
(3)分配演出人员:
(4)演后评价,小结:小镇的早晨就这么热闹,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B、感情朗读
四、自学第四自然段:
1、用以上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
2、交流(请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
⑴特点:紧张
⑵景物:店铺、小摊、熟食店、农家姑娘
3、重点理解最后两句话:
(1)为什么出现的人流是‚彩色‛的呢?
(2)过去,一尺丝绸一根丝线都要从外面买进来的蚕乡小镇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改革开放给蚕乡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
4、感情朗读
五、小结:
是啊,美丽的蚕乡小镇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这只是我们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身边的变化,感受祖国快步前进的脚步吧!
六、仿写练习:学校(家庭)的早晨是紧张的。
(1)说:从哪些方面表现紧张;(2)写;(3)评;
板书设计:
恬静:河水 小船 美丽
小镇的早晨
热闹:人流 土特产 赶集 农民
紧张:店铺 小摊 熟食店 农家姑娘 勃勃生机
9.九寨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风光描写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九寨沟风景图片、课文录音磁带、相关歌曲磁带。
第39页
共100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谈话激情
你或你的亲友有人去过九寨沟吗?把你所了解的九寨沟介
绍给大家。(电视、杂志上看到的也可以,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3、读了课题后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⑴读生字词: 潘、敏、禽(前鼻音)坪、羚(后鼻音)
宵、县、恰、窜(三拼音)掬、咀(同声韵不同声调)
⑵读句子: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⑶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录音范读 讨论:
1、你听了课文录音,仿佛看到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九寨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4自然段)
3、其它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4、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第三段(第5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讨论:九寨沟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是个什么样的 地方?(要求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突出‚神奇的‛、‚因为……所以……‛、‚一……就……‛、‚童话世界‛。
4、齐读。
第40页
共100页
五、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
2、哪些生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善:上边的‚羊‛字一竖要出头。县:里面是两横。
3、范写:善、窜、捷、禽
4、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
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名字的由来,九寨沟是由几条神奇的山沟组成的,如果人们一进入景区,就像到
了仙境般的童话世界。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让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去游览一番。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你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它,感受到它的美。
2、导游给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观?逐句找找。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3、再读读,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能把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吗?
4、学生自学。
5、全班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在谈感受时品析词句,理解‚宛如、白练腾空、高低错落、蔚为壮观‛等词语。
**感受雪峰时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想象雪峰高耸,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银光闪烁的景象;
**感受湖泊时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镶嵌‛、‚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体会湖泊之多,湖水之清,湖石绚丽多彩,身临此山此水真似到了一个‚童话世界‛;通过‚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等词语体会原始森林到处都是;
**‚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第41页
共100页
画‛一句点明了‚五花海‛、‚无彩池‛的由来;
**抓住‚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看图联想那道道激流直下的壮观景象。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由练读、齐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欣赏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
没的地区。在这里,你可能有幸结识哪些珍稀动物?
1、请你轻声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里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 板书:金丝猴 羚羊 大熊猫 小熊猫
2、你最喜欢作者介绍的哪种动物?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谈感受,读句子,互相交流。
4、小结:在这一自然段中,写了四种珍稀动物,作者抓住了‚林深叶茂,游 人稀少‛来点明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抓住‚体态粗壮‛、‚机灵的小 眼睛‛写出金丝猴的特点;抓住‚憨态可掬‛、‚若无其事‛来描述大熊猫的 特点;抓住‚行动敏捷‛、‚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写出了小熊猫的可爱。作者在介绍这四种动物的语句间用上了四个‚也许‛,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 了什么?
5、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找出描写‚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的语句再读一读。
3、默读课文,思考:第五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交流小结:
⑴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九寨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⑵使文章首尾呼应:最后一句与前文的‚一进景区,就像到了一个 童话世界‛相照应。
5、指导有感情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42页
共100页
五、总结全文,欣赏歌曲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 去看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欣赏《神奇的九寨》。课后反思:
神奇的九寨沟
今年暑假亲自踏上了九寨沟这神奇的地方,深深的被它的水所吸引。那水变化多端,色彩艳丽,清澈见底。有了亲身的领略,所以在执教《九寨沟》一课时,激情彭湃,希望能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借助课文的图片,将我的孩子们都带到九寨沟去看看。分析课文:
本文我确定两个重点,一是九寨沟的水。二是九寨沟的动物。也是课文中详写的段落。水我将抓住湖水和瀑布的不同形态,以及最引人关注的色和气势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动物,我将抓住动物的种类多,特点不一样,以及作者在写这些动物的时候的用语,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一、整体把握。
开课初读后,请学生说说,九寨沟什么最吸引你? 学生很快的说出水、雪峰、动物。
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就是就在沟最吸引你们的地方,也是九寨沟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
在中国旅游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神奇的水使它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它的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出示图片,请去过九寨沟的同学介绍一下他看到的水。作者有是怎么将九寨沟神奇的水介绍给我们的呢?
二、精读感悟
学生自由的读课文第三段。用几个什么词来形容你听到的,读到的,看到的九寨沟的水呢?可以用书上的词。
学生很快说出了‚清澈见地、五彩缤纷、高低错落、谓为壮观……‛我们在看看这些词语,总结出,湖泊是从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气势上吸引人的。请学生自由读出湖泊色彩的美,怎么美就怎么读。请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共同评议,比赛读。瀑布的句子请男生读,要求读出瀑布的气势。评议后全班读。
接着整体读第三段,读前提醒:将你体会的美的不同读出来。
教师过渡:水滋养着山,山青翠欲滴,山上有许多动物,也是饮用这水长大的。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九寨沟有哪些可爱的动物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并画出动物的名称。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写的九寨沟哪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金丝猴 体态粗壮 熊猫 憨态可掬 羚羊 善于奔跑
第43页
共100页
小熊猫 行动敏捷
教师提出九寨沟还有小松鼠、山鸡……动物,你能用什么词来一一形容它们呢? 学生开始畅所欲言,教师将不可能出现在九寨沟的动物点出来,由此扩展到其他地域的动物的形容。请学生围绕着他用的词,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然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他们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朗读。
三、弱化一二段,疑问带过。
九寨沟这样迷人,你们想去吗?可是它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去呢?请你们做个小导游,介绍给我听听吧。
四、观看《神奇的九寨》音乐碟,整体感知全文。教师在一旁提点文中用的词语。思索:
本文很美,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们不要只是想交给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而是交给学生课文是怎么将这样美的景观写出来的。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紧紧把握这一点展开教学。
10、田园诗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诗的语言特色,感知荷兰的静谧与美丽。
2、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
3、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创意着眼点:感受与表达想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2、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过渡: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44页
共100页
1、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简单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6、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第45页
共100页
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3、(如时间允许)课堂内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域外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等。
11、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第46页
共100页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第47页
共100页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
习作三
【习作要求】
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他们。写好后,自己把信寄出去。【习作指导】
写信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写信要符合书信格式。信的开头写称呼,要顶格写。称呼后面加冒号。信的正文另起一行,每段开头空两格。要先写问候的话,再把要说的事情一件一件往下写,最好每件写一段。正文写完了,要另起一行写上‚祝你健康‛等祝福的话。最后写上名字和日期。名字写在右下方,前面可以写上‚弟‛‚妹‛等称呼。日期写在名字的下一行。信写完了,还要写信封。别忘了一定写上收信人和寄信人的邮政编码,把信封好,贴上邮票,信就可以寄出去了。信封的左上方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要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邮政编码。教学课时:两课时
同学们,最近我们收到了一些同学的来信,信中讲述了你们对近一段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电话学习、收看空中课堂等学习方式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同学还通过这封信表达了你们对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的敬意,对学校提供的这些学习条件的感谢,对老师的关心、惦念等,这些都让老师们很感动。我们感到,同学们确实在不断成长、成熟,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对于书信的书写格式和要求还不够清楚,今天我们就对‚如何写书信‛进行一次辅导。
书信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书信,就是我们平常经常用的亲友之间联系工作,商量事情,交流情感,询问生活情况的书信;另一类是专用书信,例如介绍信,证明信,表扬信,感谢信,慰问信,贺信等。今天我们只讲一般书信的写法。书信有固定的格式,请看这封信: 亲爱的奶奶:
好久没给您写信了。您近来身体好吗?叔叔、婶婶好吗?
叔叔来信说,您经常念叨着我。奶奶,我已经上四年级了,更懂事了。昨天,爸爸不在家,妈妈下班回来忙着烧菜做饭,我见妈妈忙不过来,就帮妈妈洗第48页
共100页
菜、切菜。妈妈夸我说:‚我的小学长大了!‛奶奶,您说我是不是长大了? 冬天到了,爸爸妈妈要我告诉您,天冷要注意身体,穿得暖和些,下雪最好别出去。奶奶,您可一定记住呀!祝奶奶
身体健康!
小雪
11月30日
从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书信由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五部分组成。
1、对方的姓名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处。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和亲热,可以在称呼前加上‚敬爱的、亲爱的‛等词语。称呼后面加冒号,表示请你注意下面我有话要说。
2、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凡是要说的话,要谈的事都写在这部分里。正文从第二行空两个格写起,下一行再顶格写。如果要写的事情很多,可以分段写,每段的起行都要空两个格。一般是先写问候的话,这封信中先向奶奶问好,再问叔叔婶婶好。然后写要说的事。如果是回信,要提一下已经收到对方的来信,然后再写自己要回答和告诉对方的内容。
3、祝语:一般是写表示敬意、祝愿、勉励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进步‛等。习惯上是把‚此致‛‚祝你‛紧接着正文写,‚敬礼‛‚进步‛等再另起一行顶格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祝你‛,下一行顶格写‚敬礼‛‚进步‛等。
4、署名和日期:写在结尾下一行靠右处。如果是写给自己亲属的信,只写名字,不必写姓,前面还可以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孙女‛‚学生‛等。在署名的后边或下方写上写信的日期。
写信要求书写端正,这不仅为了达到写信的目的,也是对收信人礼貌的表现。
这里说一个顺口溜,帮你记住书信的格式: 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信的正文分段写,第49页
共100页
另起一行写祝语。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
信写完了,还要写信封。
第一行的方格里写收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与方格一些距离开始写收信人的地址。地址要写具体。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姓名。下边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最后一行写上寄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不是对书信的写法了解得更清楚了呢?有问题可通过打电话或上网与老师联系。
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2)朗读练习。
(3)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4)集体讨论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2)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3)集体背诵。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学生说说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5条歇后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读通。(2)指名是试读,正音。
(3)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歇后语,教师范读,学生观察。
(4)讨论,总结:歇后语分两部分,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5)小组交流歇后语的意思(6)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指导。
‚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做了,没有一点收获。‚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神不定。
第50页
共100页
第二篇:国标版第七册语文教案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我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
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方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张甫七录,善于摘抄,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1)选定目标反复看(2)写出所得至少3篇 课后记:
关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从桂林返回的途中,和我同去的区教研室主任给我恶补了数学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思想。我牢牢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学习中的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在通过思索、讨论、接受„„等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然后将这个模型运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的确,我们现在教授的孩子们,都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生活经验的,我们不能将他们看成一个空空的容器,一味的在自己意想的“空罐”中添加“知识”。我们要考虑到孩子们已经存在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有效地利用,这样站得高,看得就远。所以今天,我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七》中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读书有选择”中,孩子们通过回忆暑假中看的书籍,了解书籍的类别。然后通过“家长帮你或者你自己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来使孩子们认识到选择合适书籍益处。再通过上学期中选择《三国演义》时,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少儿版和成年版的区别。而后,利用书上的插图中出现的书籍名称,给孩子们提出一些选择。使学生建立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需要书籍大概观念。然后通过朗读《练习3》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和讲述犹太人给孩子舔涂有蜂蜜的《圣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读书做记号”我也是询问孩子们以前读书做过记号吗?都是在什么地方做记号?有什么好处?然后猜测一下例子中的记号都代表什么意思?而后,对比《练习三》中的记号表示的意思,看看自己猜测的正误。在猜测和应证的过程中,学生们明了了记号的意思,同时也进一步的清楚了做记号的益处。作业也是针对性的布置了用读书做记号的方式预习第一课。“留心观察事物”是从苏教版本册书练习第一题的变化谈起的,(由“学用字词句”到“处处留心”)看看孩子们有没有留心,为什么需要留心观察呢?我们浏览了《练习一》的第一题,看到了没有留心而读错字的故事。使孩子们知道了留心才能纠正固有的错误,还能学到新的知识。如何留心观察呢?我用了中央电视台“开心词典”的方式,利用书上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图,考验学生观察,例如图中的老鹰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墙上有几个窗子„„学生在游戏中明了观察的乐趣。请正确回答的孩子说说他是怎样观察的?明了观察要有顺序,要注意细节。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五、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六、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课后反思:
今天在上节课初读的基础上,准备一节课上完《老师,您好!》
开课,从九月十号教师节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想将自己的祝福献给曾经教过你的哪位老师,为什么?你想祝福他什么呢?(学生回忆教师对他成长的帮助,在心理上与课文内容、课文情感激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做好铺垫。)接着请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那句话,能表达老师对你的好,你就大声的读出来,我们要把这句话,或者这一节献给你心中最爱的老师。
(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课文中去,使课文如同为他写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教师情感。)
然后请学生读,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在学生讲述原因中,自然将自己生活经验和诗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就很容易的理解了诗意。
接着在类似于赛读中,将情感的涌动推上高潮。
而后,请学生说说,本诗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并请学生帮助解答,同时联系自己经验,体会情感。此时学生已经将诗意与诗情与自己情感相通了,再整体读的时候,自然就表达的淋漓尽致了。最后,我布置将全诗背诵,准备进行教师节表演。问题反思:
教学中有迂回现象,学生喜欢的句子跳跃性很大。使得整首诗出现分割状态。当然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使学生深化理解与情感的必要方式。但是,在局部理解后,我没能及时抓住全篇,使学生整体把握,这样使得全课就有些支离破碎了。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二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一 复习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师板书:埋怨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三 总结课文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四 作业 背诵第4~6自然段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课后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课后反思:
教学《古诗两首》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在教学《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两个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两首诗整体朗读,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秋、月、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与《望洞庭》对应的办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绍地名。同时,为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 而后,讲解了古诗两大主题“写景、抒情”,引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开阔学生眼界。问题思索:
古诗情韵在读时是不是应该注意轻重音的指导,与速度的点拨呢。本来怕这样匠气太重,但是没有曾经的指点,学生怎样能读出韵呢?
4、秋天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秋天》教学谈
现在还是初秋,在这个时候上《秋天》似乎谈不上应时,因为做为长江以南的武汉,现在还找不到秋的气息。
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想到了知识的迁移。经过三年的学习,孩子们以“秋天”为主题的课文古诗学过不少,如:《秋姑娘的信》《北大荒的秋天》《山行》《秋游》等为了让他们更能体会文中的内容,我将这些课文,在学生学习古诗的时候,进行了串连。
从开篇进入,就是以秋姑娘的信中的话开始的。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他的朋友写了信,可是谁能当邮差给他寄到朋友的手中呢?孩子们都说是秋风,秋风到了那些地方呢?请学生自由读诗歌,学生归纳出田野、牧场、果园、小路、树林。在不同的地方秋风的到来都带了了什么呢?学生反复品读诗歌小节。
1、在果园它给果实换了衣衫,还有什么果实诗中没有写呢?启发孩子们续写了诗歌小节,拓展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2、在田野它给玉米带上了红缨,使高粱涨红了脸蛋。此处,引入了《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使学生想象着原野的丰收景象,体会着诗中蕴含着的喜悦。结合这样的情绪,为理解那句“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我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里不将秋光比作美丽的露珠?《小露珠》中的小露珠可美得很呢!”因为学生有了情感的基奠,自然提到了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 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难点就迎刃而解。
3、秋风儿在牧场给牛羊加了肥膘。结合《草原的早晨》中的那句“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民的歌声。”来体会牧民的喜悦。
4、秋风将树林染成了金色和红色。自然就引入《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秋风来到小路上,将花香带到空气中,将小草染黄了。
全诗结尾,回归到的一段。“为什么秋日会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会更甜更好?”
有了1-5的铺垫,学生思维十分活跃。秋日红,因为枫叶、红缨、红苹果、柿子、红枣„„映衬的;因为人们丰收兴奋的红脸映衬的;因为秋高气爽,日头红„„
空气甜,是因为空气中弥漫着桂花和野菊花的花香;因为高梁酒香甜的酒气;因为果实那甜甜的味道;因为丰收使得人们心中甜丝丝的„„
当请学生选取秋天的纪念品诗,更是花如诗文“采摘野菊花,将秋天的气息留在我的心中”“捕只美丽的蝴蝶,让如花的生命在我的记忆里”„„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 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 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
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
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
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
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
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课后反思:
习作一是让孩子们自己创造一个节日 这个题目看起来好些,实际上很难。
教学这一习作,仍然是以激起习作兴趣为指导思想的。指导习作技巧也是不可少的的。
开课,以刚刚度过的教师节为点,展开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话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讲节日的来源和节日的主要活动说清楚。着重抓住三年级曾经写过的端午节来说。这一环节使学生明了了节日都是有起源的,都有各式各样的活动。也明白了,节日的设立都是出于人们美好的愿望的。
接着,我告诉学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你们自己设立节日,这个节日设立的好。我们就一起过这样一个节。请学生说说你想设立一个什么节?为什么?准备开展那些活动?
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我加强了设定节日原由的指导,强调思考:是通过什么事或者什么现象引发你设定这个节日的?在写事的时候,我们要讲事情说清楚、讲具体。针对学生讲述的过“安静节”的原由,拓展了他的内容,生:我们家在马路旁边住,很吵人。所以我想设立一个安静节。师:你说噪音影响你,主要是什么噪音呢? 生:汽车开来开去,或者按喇叭,或者刹车
师:这些噪音的声音具体是什么样的,你能具体的说说吗?
生:“呜呜”的车来车往,“嘀嘀叭叭”的按喇叭,“滋----”的一声刹车。师:看来你的生活的确不安宁,你被噪音吵闹的事情有吗?
生:有一天晚上,我睡得正香,突然听到“滋---”的一声,尖利的刹车声把我吵醒了。
师:你有个词用的很好-“尖利”。如果将“吵醒”改为“从梦中惊醒”是不是更符合当时的情况呢? 生:是的,它将我从睡梦中惊醒了。师:吵醒后你的心情呢?你的行为呢?
生:我的心中仿佛着了火似的难受,恨不得和那些车子吵架。师:注意,不是车子,是司机,想和那些开车司机吵架 生:我气乎乎的关掉了窗子。师:关窗子的声音呢?
生:我气呼呼的“啪”的一声把窗户关掉。
师: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在睡觉前就关窗户呢?
生:开着窗户可以有新鲜空气进来,还可以有风吹,很凉快。师:关掉了呢?
生:我再也没有新鲜空气,不能吹到凉爽的风了。
师:就是因为噪音,你和新鲜空气、凉爽的风说baybay了。师:将你刚才说的连起来再说一遍行吗? 生:„„
师:将事情写清楚、具体,要将你的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写清楚。
接着,我又加强了节日活动的指导。我请学生,想象节日那一天真的到来了,你在做什么?别人在做什么?小组交流补充。问题一:
学生生活积累不够,有的节日他们想设立,可是言之无据。例如“节水节”“爱鸟节”
学生节日活动设计比较有局限性,或落于俗套,雷同于已经设定的节日;或缺乏将操作性;或者活动单调,没有创意。于是针对《安静节》,我又进行了指导。生:安静节那天,我们都不大声说话。
师:安静节,周围都是一片安静,你可以听到什么声音? 生:??
师:能听到轻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吗,你听“潇 潇--”。还能听见什么声音? 生1:听见蜜蜂嗡嗡的扇着翅膀飞过的声音 生2:听见小溪哗哗的流淌的声音 生3:听见小猫喵喵的叫 生4:听见向日葵在呵呵的笑
师:是呀,静的能听见花开的声音。你如果能展开想象,那一天你还能听到更多你平时被噪音包围时听不到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如果展开想象,节日那天的每个镜头都会在你的脑子中出现。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5.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2.指导。3.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2.指导。复习讨论:
(1)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该怎么查?
(2)怎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将表中提供的解释带入词中进行比较,看其搭配是否相宜,然后决定取舍。)3.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座位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对。4.反馈。
交流讨论查字典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查的,应该选择哪一个义项,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若学生字典不统一,表格中“在字典中的页码”一列的答案可能也不一致。最后一列“应该选择的解释”分别是①、③、③、②(供参考)。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2.指导。
(1)出示:广场上。(2)指名读,讨论这一句缺少什么,应该怎样把它补充完整?(“广场上”是个地方,这一句缺的是“有什么”或“怎么样”。)
(3)启发想象,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相互交流。(4)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3.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其它三条练习,同座之间互相讨论,练说。其中第二小题,教师可适当点拨:这一句缺少的是“谁有”或“哪里有”。4.反馈。
指名读补充完整的句子,师生评议,及时分析辨正典型的错误。
口语交际
这次练习一的口语交际是学会感谢。这个题目设立的真的很好。我们面对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的关注特别多,在学校、在社会人际交往上就缺乏感恩的心,许多关怀和帮助在他们看来本来是理所应当的。这一口语交际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会怎样说感谢的话语,如何表达自己感谢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懂得感谢,心怀感谢的品质。同时在交际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开课从我感谢同学们教师节给我的惊喜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有想感谢的人吗?为什么感谢他?学生开始说的时候,范围比较狭窄,多是感谢同学借给他文具用品。为开阔学生思维,我们共同读了口语交际的提示。学生此时,思维有所拓展,由身边的同学,引发到父母,再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
接着,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表达感谢的问题?好几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谢谢你借我„„或者说:××我感谢你的对我的××。在语言上比较贫乏。如何引导学生用富于激情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呢?我想到了《老师,您好!》同样是感谢的话语,这位诗人是用自己的笔,写下激情的诗来表达情感的。你们能用自己的笔写下几句诗来感谢你想感谢的人吗?然后请学生随性写上几句,并朗诵给大家听。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再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口语交际的范畴中了,但我想我们的口语交际应该是个大的概念,不单是用嘴说话。于是,我请学生再说说,你们还曾经用过什么方式表达过自己的感谢呢?孩子们热情高涨,有的说:我在母亲节的那天,早早起床,乘汽车到很远的地方,给妈妈买了一个工艺品。有的说:在妇女节的那天,我为妈妈做了一顿饭。有的说„„学生骄傲的将自己感谢的故事说给同学听。我想这同样是口语交际。
最后,请学生小组进行情景再现,将说、演、听、看汇为一体。第 四 课 时
教学第七题
7.学写毛笔字。(略)
思索:
今天的口语交际,使我有了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就是对口语交际命题的把握,形式的创造,都应该站在大语文观的角度上。不仅仅为了让学生会说一两句话,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
5、天安门广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历史,掌握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结构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三、实验目标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体验,自由表达。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句子。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一、启发学生生活经验,在课件中导入课文
1、出示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这首歌的名称?会唱的一起唱。
2、简介天安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3、天安门广场在我国的什么地方?(不准确就看看课文的第一段)课件帮助理解
4、为什么去过北京的同学差不多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呢?
5、看课件: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激起学生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的兴趣。
教师过渡: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了。快快打开书27页,你自己先轻声读读课文,自由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中吧,二、初步感知课文
1看看谁,漫步后能将天安门广场给你留印象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2提出读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注意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 3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读词语,及时纠正错误读音。(2)出示长句。
4你用什么词来形容天安门广场?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二、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天安门为何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你从那些段落体会到的,请通过默读,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1、出示课件相应指导(1)指导品味第一段
a. 对“最宽广、最壮观”两词,引入资料“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人游行集会。” b. 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读。(2)指导品读二、三段
a. 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a)划出建筑物的名称(b)找出方位词
b. 四人小组合作用学习文具摆一摆,讨论填写课后第四题。c. 请学生填写课件,注意准确运用方位词。小结:这是转换方位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写一处景物常常运用这种方法.d。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 相机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y.招聘导游带领全班去天安门广场参观。(介绍布局和景观。要求说明景物特点)教师相机展示课件,加深学生对各个景点的印象,理解重点词语。
(过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自己去北京时的事情,引人开国大典。(3)指导学习第四段
a.师语言渲染:55年前,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新生,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了。b.播放课件,一同听听这无比庄严的声音。
c.指名说说,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d.让我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小结:有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于四时同”,其实,“天安门广场一天中,风光于四时同”。我们下节课,再去看看它不同时刻的风光吧。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自由表达
1、自由读
2、出示图片
3、组织交流
4、为什么“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
5、创设:你们看,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面对国旗,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
6、组织齐读。
二、合理想象自主学习
1、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了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上什么?
2、师板书:花、灯、礼花、人们
3、每一个成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划了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或说给大家听。
4、出示黑板
5、齐读
6、根据成语引背
三、表达心声自然总结
1、亲眼见过天安门广场的同学,一定有许多的感受。
2、没有去过的同学也一定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
3、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思索: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课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问题一:课堂上有些散
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
问题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
因为有着较好的课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问题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
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6、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教学过程: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第一段
为什么?(第1——3自然段)第二段
怎么?
(第4——6自然段)第三段
结果
(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2、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能力目标: 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教学过程: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谈:
今天和学生一同在浓浓的民族自尊中,深深的民族自豪中学完的这一课。
开课我首先简介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受列强欺侮的历史背景,然后联系初读课文后检查生词的内容,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住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从徐悲鸿励志的“志”入手,请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通过联系历史背景说说一部分外国人认为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你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师:“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你们认为是怎样的? 生:不会让外国人欺侮的
生:就像奥运会中的刘翔一样,会让人们刮目相看的,真正的中国人被逼急了,就会创造奇迹。生:是自强不息的 生:绝不会被列强击垮的
接着,我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会立下这样的志愿?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为建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我着重抓住了外国学生说的“你们中国人”这几个字。为什么他不说“你徐悲鸿”而说你们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情绪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再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情感就不一样了。师:徐悲鸿是这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请学生默读4、5、6段,划出徐悲鸿的行为。
在学生划后,针对性的将“奔马图”介绍给他们,学生忍不住,就说,徐悲鸿的画,表明了他的努力,他就像笔下的骏马一样在为实现志愿坚持不懈的奔跑。
过渡到徐悲鸿的成就后,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志愿,说说是不是实现了?他让外国人认识了怎么的中国人? 徐悲鸿会对道歉的外国学生说些什么呢?你们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呢? 最后用舒婷的《我的祖国》做为整篇课文的结尾。
教学中以一个点做为引发点,上下覆盖,层层深入,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追求的。
7、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教具准备:《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出示要求:自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第一步:撒盐巴 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 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 抛鸦片 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 再 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 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孩子们在历史中反思现在。课堂处理:
1、以一点为中心,覆盖全文。
开课向学生介绍了鸦片战争,以及用数字让学生明白鸦片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然后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而引导到“伟大壮举”,你认为那些语句体现了这是一件伟大壮举?学生勾画后,请学生说说,根据学生说到的“时间长,数量大”引导朗读第5段。
提出“这样的壮举,当时有哪些人目睹了呢?”自然过渡到第二段“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生:前来观看这一壮举的人很多,不管男女老少都很关心这件事。生:这些人被鸦片害了很久,所以,他们来这看鸦片被销毁,感到快乐。生:大家都想看看害人的鸦片被销毁的情景。
师:再看看这些人观看的人,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生:那些外国商人是贩卖鸦片的,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看呢?
师: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我们别慌着回答,在读读第五段,设想一下这些观看的人会想些什么? 生:来观看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很高兴?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知道他们高兴的? 由此过渡到第四段,学生将人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师:是呀,被鸦片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中国群众是那样得兴奋。那其他人呢? 生:外国商人很心痛,他们狠林则徐 生:外国商人一定会想要害死林则徐。
师回扣刚才的问题:是呀,明知道外国商人会狠他入骨,为什么林则徐还要请他们来观看呢?
生抓住课文最后一段:林则徐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生:那些文武官员有的可能高兴,但有的一定很担心。
师补充林则徐的经历。“禁烟,在当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内外上下,阻力都很大。这些阻力不仅来自被触犯了借鸦片贸易牟取暴利的英国侵略者和中外鸦片贩子;而且来自于从清朝中央以至地方借鸦片走私而营私舞弊受益的大小官吏及其附庸者;来自于清朝满族亲贵和嫉妒林则徐声名的有权势人物,后者的破坏中伤更是不易提防的。当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时,投降派首领穆彰阿“亦为之动色”,而“中外柄臣,有忌阻之者。京朝官、故人子弟,亦以边衅为公虑。” 讲述林则徐说的“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二、在一段中切实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师:有一群人你们没有发现,他们不仅是虎门销烟的观看者,更是参与者。生:我发现了,是民工
师:民工是怎样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的?请你们默读后,想想,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四人小组间自己演示一下。(教师巡视)
生上台演示书中销毁鸦片的经过。正要下讲台。师:等等,你刚才的几个动作在做一遍。
学生边做教师便强调几个表示有顺序行为的词“先”“再”“然后”。将写作指导蕴含在其中。
师:我有个发现,你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 生:盐巴是小粒的所以用撒。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盐巴不是小粒的,而是一块一块的,撒是为能均匀,使它能较快融化在水中。而倒会使盐巴堆成一个小山样的,不好融化。
师:的确盐巴不是小粒的,作者在这精确的运用了撒这个词,再现了当时的情景。生:抛是因为鸦片很重,所以用抛。师:我建议你们联系人们的心情再想想。生:因为大家恨鸦片,所以狠狠的地它抛出去。
师:作者在选取表现动作的词时,还将人们地心情都表现出来了。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语言中,如果能像作者这样用词精准,那你的语言会多么吸引人呀。
三、在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深入。
师:刚才我在巡视的时候听到有的同学用了其他方式销毁鸦片,请他说说看。生:用火烧。
师将200多万斤这个数字写在黑板上,学生顿时明白数量太大。同时,老师补充林则徐选取销毁办法的小故事。生:我觉得直接就丢入大海。生:我不同意,这样会污染海洋的。
师: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再想想你们先前的理解。
生:我不同意,是因为如果这样快的销毁了,就不能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了。就是要他们看见自己的鸦片一点点销毁而心痛。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而且,这也表明我们的决心。师:说的好,能将课文内容理解为自己的话来解开疑惑。
四、回顾以往,目的是指导现在
师:虽然,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就已经领导国人开始了禁毒斗争。但是„„ 介绍我国当前禁毒斗争的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
师: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呢?
习作二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本节课我拟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一)先简单地写自己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再选取自己相貌、性格、爱好等说说。最后和同学们交流、评议。
(二)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特别是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入门,就得引发他们的积极性。我根据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特点。(先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相片或一面镜子)上习作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的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记下来。然后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如看书、画画、体育等等),还有自己最特长的是什么?(如体育、舞蹈等)让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熟悉自己,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第二环:细读要求,明确要点。
这一环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确写作要求,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审清习作提示。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本次的要求是什么?同学之间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一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
二、重点写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等。
三、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
四、作文写完后,认真修改。
第三环,拓宽思路,展开思维。学生明确了写作内容和要求后,我便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介绍清楚,所以我采用看—想—议—说—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看,看看自己的外貌有什么特点。想,想想自己的性格,平时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特长,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作文起步,再加上生活范围有限。感知水平不高,积累较少,因而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又由于年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有一个作文感知,我先在学生面前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教那年级,(简单说),相貌、性格、爱好、特长(重点说)说一遍,学生有一定的作文思路,如何去介绍好自己写下来。
说——评,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我让各学习小组选一名代表,把他们的构思的内容说出来,让大家评一评是否合符要求,在练习说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个别说、评说、同桌说、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构思内容说出来。真正做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及”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通过看——想——议——说——评”这几个环节,以及师生、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有了写作的概念,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欲望,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老师引导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写作文自然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了,四、教学体会
这次习作训练课,力求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的设计理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借助镜子和相片细细观察自己的外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已是这节课的写照。
板书设计: 自 我 介 绍
姓名、年龄、学校、年级(略写)
相貌、性格、爱好、特长(详写、重难点)
课后反思:
模仿与创新
关于作文,我们似乎有很多疑问,特别是作文指导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有如何在处理好学生普遍存在的模仿现象?在这就《习作二》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习作二是请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于是,我决定试一试我不指导,看看会有什么结果,第一轮习作本收上来,不少孩子两句就写完了。如“我很会踢足球,曾经参加过足球队”“我会画画,美术老师给我打了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我仔细思索。我想:学生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面对这样贫瘠的叙述,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这次收上来的习作明显在篇幅上增加了,但是几乎是千人一面,有画画遇到困难克服的,有妈妈买菜提不动,而帮助提的„„这就是典型的模仿。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有自己的话说呢?我进行第三次习作。
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这时候学生叙述过程中还是抱住例文不放。于是我们进入例文,看看例文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例文一《我真棒》中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和学生一同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我们开始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学生在小组中叙述的精彩层出。
例文二《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于是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引入《但愿人长久》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这样教学后,学生再写习作二,水平就明显的提高了。
思索:我们常常谈到的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到底什么是渔?我想这篇习作告诉我们,学生生活中积累其实不少,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积累生动的表达出来,于是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而真正是失去了自我,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在自己身上大量的复制。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呢?我想,绝对不是,再挖掘生活,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习作的入门点指点给孩子们,让学生领悟到习作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的孩子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捕鱼,才能真正捕到自己的鱼
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2.准确认读。
(1)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正音。(3)学生自由练读。3.了解大意。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4.熟读成诵。(1)指名读。(2)学生自由读。
(3)同座位相互练习背诵。(4)集体背诵。(5)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2.读正确,读通顺。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读。(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第一句大意: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但要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我愿留下一颗赤心,以彪炳史册,昭示后人。“汗青”是指史书。)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 照汗青。”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练背。(2)同座位之间互背。(3)集体背诵。(4)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名人名言。
第 三 课 时
口语交际 介绍我的朋友
一、介绍朋友,指导选材
1、激趣引入
你在生活中肯定结识了许多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些我们都不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吗。
2、提出要求
自由读口语交际训练要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些小伙伴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伙伴(小组交流)
(老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伙伴中,选择最了解的来介绍)
二、讲伙伴,指导交际
1、指导:为了让大家了解你的小伙伴,请你把这位小伙伴的姓名、性别、年龄、与自己的关系,他做过的什么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讲给大家听。(抽在巡视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学生说)
2、组织大家评议,肯定优点,提出修改的地方。
四、表演,练习对话
学生三人一组,自由搭配练习。愿意上台表演的就上来表演。
五、评议、选最佳角色
大家认真观看别人的表演,提出自己的意见。
(先请平时不太大胆的学生上台表演,多鼓励他们)关于《练习二》口语交际的反思:
创设情景 强调互动 注重反馈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
练习二的口语交际主题是“向家人介绍来家做客的朋友”。这个口语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许多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的课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复制生活,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口语交际情景,在互动和反馈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训练,规范学生口头语言,培养其基础口语交际能力和基本正确的交际态度与语言习惯。本次口语交际“向家人介绍来家做客的朋友”,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蕴含着丰富内容的口语交际主题。是通过陈述自己对熟悉对象的感受、了解以说服或影响他人的交际行为。陈述的对象是熟悉的朋友,必须先对要陈述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或理解,而后才能组织、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生动的介绍和说明。教学中经过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关注生活,创设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本次口语交际中我引导学生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在什么时候你会请朋友回家呢? 生1:我过生日,请他们来吃蛋糕。
生2:我买到了一个好玩的玩具时,我也会请他们来我家玩。生3:有时候朋友有事需要我帮助时,他们也会来我家。„„
二、强化多向互动的语言实践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想说、会说、善说,并且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教师扮演家长,学生介绍自己朋友,教师随机点评。片断
师:这个小朋友和你关系怎样?
生:他是我在这个班上,最好的朋友,我们下课的时候形影不离。„„ 师:那这个小朋友有什么特长吗?或者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生:„„
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交际目的是为了示范作用,并且在师生互动中规范学生语言,在点评中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
三、关注对应,评价提升
口语交际教学在于能力培养,加之小学生对枯燥、干瘪的口语交际知识与方法也缺乏兴趣与敏感,所以教师指导的重点与方式,不是讲授大量系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而是在学生饶有兴趣的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关注他们的交际行为中的对应能力,在学生最需要时,相机评价,切实、精当地提示有关知识,点拨语言表达。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走进生活,在情景中进行交际。
8、泉城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⒉认读生字词。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⒉自学第3,4自然段。⑴出示学习要求。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⒈总结。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⒈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⒉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⒈指名读生字。
⒉记住字形。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⒊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⒉抄写词语。⒊组词。⒋背诵全文。
泉水叮咚入梦甜
--《泉城》一文课后感
关于济南的泉水,很小的时候就有听闻,上师范的时候,有机会去了济南,亲眼见到了那姿态各异的泉水,惊叹之余,真想写下它来,可是在教科书中就知道老舍先生已经写下《趵突泉》这一名篇。
今天又一次走进济南《泉城》,遗忘了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出。《泉城》中多眼泉水,在作者的细致的描绘中各展丰姿。教学本课,首先通过自读了解全文内容,学生说说在济南看到了那些著名的泉池?整体把握全文。接着步入文本语言文字,学生通过细致读自己喜欢的“泉池”,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找出喜欢的原由,给大家介绍介绍。在深入文本时,抓住作者如何将不同泉池的特点描写得生动详尽的,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片断:
一个学生在读“泉水便从老虎口中不断地喷吐出来”时,将“喷吐”读成了“喷”,抓住这个契机,因势利导,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是此处是用“喷吐”好,还是“喷”好。
生:我觉得“喷吐”好,因为这段中有这样一句“水声暄腾,昼夜不息”这里说明水量很大,喷的时候,一定还有些水从虎口中流出,所以才是“喷吐”
生:我也觉得“喷吐”好。因为这里的水是从老虎口中流出的,老虎的威风都在这两个字中表现了。生:我觉得“喷吐”好,这一句中有个“不断”的词,说明水没有间断,而喷有时要停歇一下。
最后,我们一同到课文的第一段,欣赏没有看到的,作者没有机会描绘到的“泉眼”。体会泉水的声音,姿态不同,加深对泉水的整体印象。
学生课堂表现十分积极,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有独到之处。
9.九寨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风光描写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九寨沟风景图片、课文录音磁带、相关歌曲磁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谈话激情
你或你的亲友有人去过九寨沟吗?把你所了解的九寨沟介
绍给大家。(电视、杂志上看到的也可以,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3、读了课题后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⑴读生字词: 潘、敏、禽
(前鼻音)坪、羚(后鼻音)
宵、县、恰、窜(三拼音)
掬、咀(同声韵不同声调)
⑵读句子: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⑶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录音范读 讨论:
1、你听了课文录音,仿佛看到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九寨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4自然段)
3、其它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4、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第三段(第5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2、思考讨论:九寨沟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是个什么样的 地方?(要求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突出“神奇的”、“因为„„所以„„”、“一„„就„„”、“童话世界”。
4、齐读。
五、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
2、哪些生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善:上边的“羊”字一竖要出头。县:里面是两横。
3、范写:善、窜、捷、禽
4、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
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名字的由来,九寨沟是由几条神奇的山沟组成的,如果人们一进入景区,就像到
了仙境般的童话世界。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让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去游览一番。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你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它,感受到它的美。
2、导游给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观?逐句找找。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3、再读读,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能把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吗?
4、学生自学。
5、全班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在谈感受时品析词句,理解“宛如、白练腾空、高低错落、蔚为壮观”等词语。**感受雪峰时抓住“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想象雪峰高耸,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银光闪烁的景象; **感受湖泊时抓住“大大小小”、“颗颗宝石”、“镶嵌”、“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体会湖泊之多,湖水之清,湖石绚丽多彩,身临此山此水真似到了一个“童话世界”;通过“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等词语体会原始森林到处都是;
**“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一句点明了“五花海”、“无彩池”的由来;
**抓住“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看图联想那道道激流直下的壮观景象。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由练读、齐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欣赏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 没的地区。在这里,你可能有幸结识哪些珍稀动物?
1、请你轻声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里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 板书:金丝猴
羚羊
大熊猫
小熊猫
2、你最喜欢作者介绍的哪种动物?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谈感受,读句子,互相交流。
4、小结:在这一自然段中,写了四种珍稀动物,作者抓住了“林深叶茂,游
人稀少”来点明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抓住“体态粗壮”、“机灵的小 眼睛”写出金丝猴的特点;抓住“憨态可掬”、“若无其事”来描述大熊猫的 特点;抓住“行动敏捷”、“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写出了小熊猫的可爱。作者在介绍这四种动物的语句间用上了四个“也许”,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 了什么?
5、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找出描写“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的语句再读一读。
3、默读课文,思考:第五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交流小结:
⑴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九寨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⑵使文章首尾呼应:最后一句与前文的“一进景区,就像到了一个 童话世界”相照应。
5、指导有感情背诵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欣赏歌曲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 去看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欣赏《神奇的九寨》。课后反思:
神奇的九寨沟
今年暑假亲自踏上了九寨沟这神奇的地方,深深的被它的水所吸引。那水变化多端,色彩艳丽,清澈见底。有了亲身的领略,所以在执教《九寨沟》一课时,激情彭湃,希望能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借助课文的图片,将我的孩子们都带到九寨沟去看看。分析课文:
本文我确定两个重点,一是九寨沟的水。二是九寨沟的动物。也是课文中详写的段落。水我将抓住湖水和瀑布的不同形态,以及最引人关注的色和气势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动物,我将抓住动物的种类多,特点不一样,以及作者在写这些动物的时候的用语,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一、整体把握。
开课初读后,请学生说说,九寨沟什么最吸引你? 学生很快的说出水、雪峰、动物。
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就是就在沟最吸引你们的地方,也是九寨沟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
在中国旅游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神奇的水使它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它的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出示图片,请去过九寨沟的同学介绍一下他看到的水。作者有是怎么将九寨沟神奇的水介绍给我们的呢?
二、精读感悟
学生自由的读课文第三段。用几个什么词来形容你听到的,读到的,看到的九寨沟的水呢?可以用书上的词。
学生很快说出了“清澈见地、五彩缤纷、高低错落、谓为壮观„„”我们在看看这些词语,总结出,湖泊是从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气势上吸引人的。请学生自由读出湖泊色彩的美,怎么美就怎么读。请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共同评议,比赛读。瀑布的句子请男生读,要求读出瀑布的气势。评议后全班读。接着整体读第三段,读前提醒:将你体会的美的不同读出来。
教师过渡:水滋养着山,山青翠欲滴,山上有许多动物,也是饮用这水长大的。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九寨沟有哪些可爱的动物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并画出动物的名称。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写的九寨沟哪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金丝猴 体态粗壮 熊猫 憨态可掬 羚羊 善于奔跑 小熊猫 行动敏捷
教师提出九寨沟还有小松鼠、山鸡„„动物,你能用什么词来一一形容它们呢?
学生开始畅所欲言,教师将不可能出现在九寨沟的动物点出来,由此扩展到其他地域的动物的形容。请学生围绕着他用的词,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
然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他们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朗读。
三、弱化一二段,疑问带过。
九寨沟这样迷人,你们想去吗?可是它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去呢?请你们做个小导游,介绍给我听听吧。
四、观看《神奇的九寨》音乐碟,整体感知全文。教师在一旁提点文中用的词语。思索:
本文很美,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们不要只是想交给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而是交给学生课文是怎么将这样美的景观写出来的。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紧紧把握这一点展开教学。
10、田园诗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诗的语言特色,感知荷兰的静谧与美丽。
2、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
3、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创意着眼点:感受与表达想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2、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过渡: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简单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6、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3、(如时间允许)课堂内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域外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等。
11、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
习作三
【习作要求】
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他们。写好后,自己把信寄出去。【习作指导】
写信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写信要符合书信格式。信的开头写称呼,要顶格写。称呼后面加冒号。信的正文另起一行,每段开头空两格。要先写问候的话,再把要说的事情一件一件往下写,最好每件写一段。正文写完了,要另起一行写上“祝你健康”等祝福的话。最后写上名字和日期。名字写在右下方,前面可以写上“弟”“妹”等称呼。日期写在名字的下一行。信写完了,还要写信封。别忘了一定写上收信人和寄信人的邮政编码,把信封好,贴上邮票,信就可以寄出去了。信封的左上方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要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邮政编码。教学课时:两课时 同学们,最近我们收到了一些同学的来信,信中讲述了你们对近一段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电话学习、收看空中课堂等学习方式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同学还通过这封信表达了你们对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的敬意,对学校提供的这些学习条件的感谢,对老师的关心、惦念等,这些都让老师们很感动。我们感到,同学们确实在不断成长、成熟,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对于书信的书写格式和要求还不够清楚,今天我们就对“如何写书信”进行一次辅导。
书信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书信,就是我们平常经常用的亲友之间联系工作,商量事情,交流情感,询问生活情况的书信;另一类是专用书信,例如介绍信,证明信,表扬信,感谢信,慰问信,贺信等。今天我们只讲一般书信的写法。书信有固定的格式,请看这封信: 亲爱的奶奶:
好久没给您写信了。您近来身体好吗?叔叔、婶婶好吗?
叔叔来信说,您经常念叨着我。奶奶,我已经上四年级了,更懂事了。昨天,爸爸不在家,妈妈下班回来忙着烧菜做饭,我见妈妈忙不过来,就帮妈妈洗菜、切菜。妈妈夸我说:“我的小学长大了!”奶奶,您说我是不是长大了?
冬天到了,爸爸妈妈要我告诉您,天冷要注意身体,穿得暖和些,下雪最好别出去。奶奶,您可一定记住呀!祝奶奶
身体健康!
小雪 11月30日
从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书信由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五部分组成。
1、对方的姓名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处。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和亲热,可以在称呼前加上“敬爱的、亲爱的”等词语。称呼后面加冒号,表示请你注意下面我有话要说。
2、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凡是要说的话,要谈的事都写在这部分里。正文从第二行空两个格写起,下一行再顶格写。如果要写的事情很多,可以分段写,每段的起行都要空两个格。一般是先写问候的话,这封信中先向奶奶问好,再问叔叔婶婶好。然后写要说的事。如果是回信,要提一下已经收到对方的来信,然后再写自己要回答和告诉对方的内容。
3、祝语:一般是写表示敬意、祝愿、勉励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进步”等。习惯上是把“此致”“祝你”紧接着正文写,“敬礼”“进步”等再另起一行顶格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祝你”,下一行顶格写“敬礼”“进步”等。
4、署名和日期:写在结尾下一行靠右处。如果是写给自己亲属的信,只写名字,不必写姓,前面还可以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孙女”“学生”等。在署名的后边或下方写上写信的日期。
写信要求书写端正,这不仅为了达到写信的目的,也是对收信人礼貌的表现。
这里说一个顺口溜,帮你记住书信的格式: 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
信写完了,还要写信封。
第一行的方格里写收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与方格一些距离开始写收信人的地址。地址要写具体。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姓名。下边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最后一行写上寄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不是对书信的写法了解得更清楚了呢?有问题可通过打电话或上网与老师联系。
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2)朗读练习。
(3)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4)集体讨论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2)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3)集体背诵。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学生说说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5条歇后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读通。(2)指名是试读,正音。
(3)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歇后语,教师范读,学生观察。
(4)讨论,总结:歇后语分两部分,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5)小组交流歇后语的意思(6)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指导。
“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做了,没有一点收获。“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神不定。“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形容非常清楚、明白。“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讲心怀恶意,但假装关心。(7)集体齐读。
3、练习。(1)给学生充分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真诚地用恰到好处的语句赞美别人,从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学准备:
1、创设情境所需要的道具:围裙、盘子、菜肴、作文本、录像等。
2、课前指导学生完成《赞美的力量》这一课题研究,做好语言及思想的积蓄。教学过程:
一、师作示范,引入赞美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眼神里写满了对老师的尊敬与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个小胸挺得直直的,像春日里一株株迎风而长的小树苗。从你们的神情中老师看得出来,你们是积极向上的,你们的集体是优秀的。作为你们的老师,共同成长的朋友,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师: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神更亮,小胸更直,更透出一股自信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师对我们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赞美。
二、交流格言,感知赞美
师:(板书:赞美)说得真好。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来,一个关于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故事。1921年卡耐基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执行长,人们感到非常困惑。当记者采访时,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确实,赞美就如同是拂面而来的春风,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碰撞,是需要精心呵护的鲜花。德国诗人歌德就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赞美的格言。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一下,感受赞美的魅力。生拿出材料进行交流。
三、情境互动,学习赞美
1、师: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心田,也照亮了自己的心田。那么,如何对别人进行真诚的、恰如其分地赞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赞美。(在“赞美”前板书“学会”两字)
2、创设情境
师:老师先想和大家一起表演个节目。(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围裙、盘子、可口的菜)谁愿意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师:现在,表演开始。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怎么对妈妈说?(教师表演将烧好的菜端上桌,并不停地用袖子拭汗,用手捶背)
先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演后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适时引导:赞美别人时要注意分寸,恰到好处,言语要真诚,不说奉承话。同时,也要伴有真诚的神态举止,这样别人才能接受。除此以外,也应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等正确使用赞美语。
3、情境练习一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同学也是值得大家赞美的。课前,老师给每一小组发了我们班上同学的作文本。大家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赞美的?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他们。(学生讨论、交流)师:老师现在是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听了同学对你的赞美,有什么感受吗?
3、情境练习二
放本班同学大扫除的录像,看完后选镜头中的一位同学来赞一赞,看看谁最会赞美别人。
四、联系生活,运用赞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赞美。比如,园丁、警察;再比如,陌生人给小孩让座、同学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象刚才老师表演妈妈一样,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在情景中去赞美别人。生讨论练习后,每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五、全课总结,升华赞美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差不多每一位同学都学着去赞美了别人。现在,我们就来反思一下,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你的心里感觉怎样?(生自由说后师总结)是啊,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纯真的心,能为别人缤纷赞美的情是真诚的情。这样的人,必定拥有快乐的心灵,高尚的人格。请大家记住:授人以玫瑰,手有余香。
12、开天辟地
教学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学习目标:
①认识“竭、液”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混沌、冉冉上升、慢慢下沉”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盘古开天地。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急于展示自已的感受。又能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又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的自主、探究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盘古的伟大及他所创造的宇宙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思维、理解能力,更锻炼学生以自已的感情来指导朗读。)
四、作业
练读课文。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二、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②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一些优美的词,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拓展
①、思考,提供思路:我想把手接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生写诗句(我想„„)
②、将自已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展示给自已的小伙伴们看。
如此设计思考拓展,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感悟,通过让学生去想,感悟盘古的伟大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成性地应用语言;第二个拓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并培养了学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13、普罗米修斯盗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幸福甘愿受罚的英雄形象,能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神话故事,古希腊也有许多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故事《普罗米修斯盗火》。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述:普罗米修斯是对人类有恩的神,他用泥土与河水创造了神,并把各种技艺和知识传授给了人,使人类由愚蠢变聪明;还把象征光明与智慧的天火偷到人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
听了故事之后,普罗米修斯给你的第一印象怎样?
2、自读课文。思考: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火?结果怎样?
3、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 明确自学要求:
⑴记住字音(包括田字格上的生字); ⑵认清字形;
⑶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4、检查自学效果。
⑴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 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⑶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⑷指名板演。
⑸指名读生字词所在的句子。
⑹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5、朗读课文,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节。
6、指名分节读课文。
指名评议。
7、讨论: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无火 盗火 受罚 获救
三、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霆()折()壮()磨()崖(挺()析()状()摩()涯(2、照样子,写词语。
例:轰隆隆()()()
第 二 课 时
一、学习第1节。
1、自由读。
壁(辟())))
2、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如果将“没有„„只好„„”换成“没有„„就„„”行不行?为什么?(板书:没有„„只好„„)
4、用“没有„„只好„„”造句。
5、这一节最后用了省略号,你能将省略的内容也用“没有„„只好„„”的句式说出来吗?
6、齐读。
二、学习2—4节。
过渡:看到这样的情景,普罗米修斯怎样做的呢?
1、自读2—4节。
2、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
3、出示: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⑴指名读。
⑵你从哪儿看出他极富同情心? ⑶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体现在哪儿? ⑷齐读。
4、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火的?
⑴默读第3节,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⑵汇报交流,说出你认为重要的原因。(强调“躲”、“悄悄地”的原因)⑶指导朗读。⑷指名读。
5、细读第4节。
过渡:现在,普罗米修斯已盗取了火种(板书:盗取火种),那么,他是怎样将火种带到人间的呢? ⑴指名读。
⑵出示: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①齐读。
②“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小心翼翼”说句话吗?
③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小心翼翼”?从“小心翼翼”,我们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怎样? ⑶火种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指名读2、3两句。⑷出示: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①指名读。
②没有火,人类的生活和其它动物没有区别,是愚昧的,第1节已经告诉了我们,谁再来说说? 指名读第1节“没有„„只好„„” ③有了火,人类可以干什么?指名读第2句。④所以说,(引读)——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⑤男女生分组读。
(男生读第1节的第2句,女生读第4节的第二句,齐读“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⑸想象一下,有了火之后,人们欣喜若狂的情景。指名说。
⑹如果当时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赞美普罗米修斯? ⑺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
指名读——评议——范读——齐读。
三、学习5—6节。
过渡:我们知道,偷总是形容不好的行为,那么,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不去要火,而是盗火呢?(指名说)宙斯知道后,有怎样的反映呢?
1、自读5—6节。
2、你觉得宙斯怎样?
3、再读,划出体现宙斯残暴、心狠手辣的词句。
4、汇报交流。
5、如果宙斯就在你面前,你会怎样跟他说?
6、想象:普罗米修斯饱受折磨(板书:饱受折磨)时,他有怎样的感受呢?
7、读这两节时,你的心情怎样?那么,你想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两节呢? 分组比赛读。
四、学习7—8节。
过渡: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饱受折磨,我们真难受。那么,他有没有获救呢?
1、指名读第7节。
2、齐读第2句。
3、“英雄壮举”是指怎样的举动呢?
4、看到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板书:获得自由),你想说什么呢?
5、齐读7、8两节。
五、总结全文。
读完全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六、板书设计:
没有„„只好„„ 偷取火种 普罗米修斯盗火 饱受折磨
获得自由
14、一路花香
教学目标:
1、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世上每件东西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其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枝吐出了新绿,花儿绽开了苏醒的笑颜,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板书:一路花香
二、初读课文,归纳内容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想一想在这条芳香四溢的小路上曾发生过一件什么事? 板书:完好的水罐 破损的水罐 挑水工
三、再读课文,体会角色
这篇课文中有三个角色,再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1)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很完美。
2)挑水工:聪明、善良,在破水罐经过的地方撒下花种,利用破水罐渗出的水浇灌它们。板书:聪明
3)破损的水罐:善良,能为他人着想,不但能装半罐水,还能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四、学习第二、三段
1、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三个角色的闪光点,可是破水罐却对挑水工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破水罐、完好的水罐觉得自己回报挑水工了吗?挑水工觉得他们回报自己了吗?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然后讨论一下。1)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2)破损的水罐:惭愧、道歉、自卑,觉得没有很好地回报挑水工。
3)挑水工:尽了全力。发现破水罐渗水的特点,巧妙利用,把缺点转化成优点,充分发挥了破水罐的作用,创造了一路花香的奇迹,得到了回报。
2、当破水罐明白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作用,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
今天破水罐、完好的水罐、挑水工一定给了同学们不少的启发,你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或是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善于发现,不断改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那我们的人生之路必定是一路花香。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述课文。
二、交谈文中的寓意。
三、指导生字书写。
四、排演课本剧。课后反思: 一课心香
请学生谈到你喜欢哪个水罐时,课堂中的发言稍有停顿,但在想过之后,许多小手高高举起,“我喜欢破水罐,他可以一物两用,又可以挑水,又能浇灌一路的花儿。”“我喜欢好的水罐,他总能把水全部运到主人家。多了不起!”“老师我想补充一下,我认为破水罐可以一物三用,除金瑞所说的外,他还给主人带来了花香。”“两个水罐我都喜欢,他们各有所长„„”
提出你不懂的问题。一个小女生问:“老师,那到了冬天怎么办?还能有‘一路花香’吗?”想了很多答案,却总是觉得不妥。有个小男孩儿喊了起来“印度靠近赤道!”是呀,靠近赤道,那儿没有冬天!没想到这个问题这么简单,我再次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佩服起来!
那么,想到前面自己读到这篇课文时的感悟,他们定有他们精彩的理解,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重复的独特的见解,有认可、有挑战、有天真、有思想,这就是真实的课堂!
习作4
教学要求:
1。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教学重点:
学会在习作时使用象声词,使习作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教学难点:
如何恰当,准确使用象声词。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鼓励模仿发音或记录下来。2,各种配音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识象声词 1,猜谜激趣:
弟兄两个,隔山而坐,任何声音,休想逃过!(打一人体器官)
谜底: 耳朵
2,每个人都有耳朵,可是谁的耳朵最灵敏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这些都是什么声音?(放录音)
流水——哗啦啦 北风——呼呼呼
青蛙——呱呱呱 汽车喇叭——滴滴吧吧
3。谁还会模仿别的声音,让我们大家来听一听,猜一猜? 4,板书:象声词 揭示学习内容
师述:象声词就是表示声音的词,写的时候一般都加上引号。二。联系生活,积累体验,学用象声词
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我们说话和写作时,如果用上了象声词,就会使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1。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厨房干什么?
2。爸爸炒菜的过程是怎样的?都发出了些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吗? 3。爸爸干活时心情怎样?你能给这个场景起个合适的名字吗? 4。指名完整地说一说,试着用象声词。
(二)出示课件
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你听,你看:
(秋风呼呼地吹着,金黄的树叶哗哗地向我们招手,象是在和我们告别。。。)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第三篇:国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读物的习惯。
2、使学生认真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要求、意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让学生成为观察训练的主体,体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义和注意点,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带学生到图书室实地练习选择读物,体会方法,交流意义。
教学设计:
一、步入实地,激发读书激情。
1、活动:师生进入图书室,安静入座
2、谈话:(体现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知识面)
3、小结:选择读什么书,要根据需要而定,请大家活学活用书本上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选择一位书本朋友。
二、看图明法,交流经验名理。
1、看图交流步骤:确定书类,按类查找----通过书脊,发现书名----轻拿浏览,确定办理
2、学生补充借书、购书经验,提请大家注意:
(1)看书架上的标记或者咨询有关人员寻找分类
(2)仔细查找,轻轻抽书----内容提要,大致一看----重新选择,书回原位
三、静静默读,实践结交书友。
1、评选速度奖
2、评选专心奖
四、交流收获,强化选读意义
1、小队交流假日读书活动,评选优胜“读书郎”
2、个人探讨读书选择及其心得,评选“小博士”
3、发下调查表选填
(1)我最想读的3本书是--------、-----------、-----------。
(2)我读过最难忘的书是---------、---------、-------。
(3)我愿意为班级图书角提供-------书。
(4)我希望班级图书角拥有-------书
五、作业:制作名言书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由仿到创活学活用“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实践体会,交流意义。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知道了如何选择图书,选后不认真读书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该怎样读书才算认真呢?(学生交流:四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做记号”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学做记号的方法与要求(看图归类讨论)
1、姿势同书写:“三个一”不能忘
2、不同记号的意义探讨,允许保留意见
生词、疑难----?----
妙词佳句。。。重点句段**关键词句————————————————等
3、补充自己所习惯的记号,交流意义
三、交流明法
四、实践深化
1、第一课上做记号,交流评选,表扬得法者(注意姿势)
2、补充材料上自选一文,小组共做记号交流,评选合作小组
3、小结:读书该怎样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
4、各自读16课,进一步理解要领、意义
五、总结提醒:
落笔要轻,保持整洁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张甫七录,善于摘抄
读书动墨,受益匪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从图启思,感受“无字词典”的重要,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一缸金鱼、一盆盆景、分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
问: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
板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观察静物
1、回忆老师带大家观察南园一角的方法,结合第五页下图谈谈观察静物的方法
(1)同桌讨论----男女生比赛----小结板书:
按一定顺序、要有重点、展开想象、勤于动笔
(2)动静结合----象什么----当作活的----观察日记----填写表格
2、实践运用
(1)出盆景观察----默默构思----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小结评优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
1、根据第四页上、中的图讨论方法
2、交流(南北两组学生对抗)
(1)活动:按照进行顺序,重经过
(2)人物: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留心场面和善于抓住特点鲜明的人来观察
(3)动物:外形、动作、习性(注意动态时的生命力)
3、实践分组
(1)按照小队选择观察对象(如:低年级的体动课、小小鱼缸引力大)-------汇报交流------小结评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观察不但要细心,更要耐心、恒心才能从变化中发现乐趣,养成好习惯,练出好眼力。
2、作业:一周观察日记
(1)选定目标反复看
(2)写出所得至少3篇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
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第二课时
一、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附后)
六、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附资料:
您是蜡烛
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您是黄牛
勤勤恳恳在黑板上耕耘
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不,都不对
您比蜡烛的光辉更明亮
您比勤劳的黄牛更朴实
您比奉献的春蚕更无私
对,我知道了
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心灵
净化灵魂
永远不知疲倦
长大了我也要——
做一名老师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礼记别话——谦谦的君子之风
路从先生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君子登堂
《礼记》: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这里说的是君子坦荡。君子出游,拜师访友,要做到走路有脚步声,决不可鬼鬼祟祟。一是说明君子心胸没有邪念;二是提醒室内的人,有客人到了。主人如有不想让外人看到的事,可以防备一下。
还有君子登堂,内室门外有两双鞋,听得到谈话声,才可以入室拜会;听不见说话声,就不能乱闯。门外有两双鞋,则室内一定有三个人(主人与二个客人,古时候客人把鞋脱在门外,到室内席地而坐),三人内室谈话,外面听不见声音,则是密谈,所以君子要避开。
所以古人登堂的礼节,那种君子坦荡的风度,是可以让我们现在借鉴的。
2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师板书:埋怨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背诵第4~6自然段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
君
羌
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
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
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
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
指名背
齐 背。
总结
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
抒情
1、作业:
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教学札记: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
朗读、背诵这首诗,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
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 特色。1、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2、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
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
洞
潭
螺
三、流汇报自学情况
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
1、字词意思: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
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
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
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
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2、自由练读。
指名读、背。
指导生字
练写生字。
作业:
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意境,并写下来。
4秋天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两类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秋天是什么样儿的?欣赏秋天的美景图。
齐读课题:《秋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
抽读生词。
(2)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解答
羊肠小路
井井有条
(3)诗歌一共有几小节?分节读文。
3、默读诗歌,思考: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
3、练习有感情地读诗歌。
4、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
1、理清全诗的写作顺序。
总写感受——秋风——具体事物——秋风——总
2、找出写对秋天总的感受的诗句。
读一小节,理解“更„„更„„”
3、读二小节,说说秋风是什么样的?
理解“打滚”“奔跑”“涂掉”,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4、自读3-5小节,练习感情朗读。
分组比赛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5、师朗诵6小节。
理解两个打比方的句子。
秋风还像什么?秋光还像什么?
6、读最后一段。
三、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秋天的诗歌、散文。
习作1
教学目的:
1、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寄托一个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享受自由表达的快乐。
2、学习写记事性的作文,练习如何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中秋节,月圆之夜,人们期待着家人团圆,共享合家天伦之乐;春节,是人们辛苦工作了一年,休息休息,走走亲戚窜窜门,是对一年工作生活的告别,也是庆祝新的一年的开端;重阳节,人们插上茱萸,登高望远,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每个节日都有每个节日的意义,有每个节日的过法。
在你的心中,也许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与愿望,把你的心愿也设立成一个节日怎么样?
二、生思考:设立一个什么样的节日?为什么会想到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节日那天怎么过?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三、师:把你心中想说的话有条理地写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了。
四、生写作文。
练习1
教学目的:
1、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学习在生活中学语文;认识几种野生动物;学习修改一段话。
2、写好有撇和捺的钢笔字,掌握小诀窍。
3、读背成语和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4、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一、这段话,说说小芳学到了什么?
师:语文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二、认识动物标牌。
1、生自己认一认。
2、抽生读。
3、说说对几种动物的认识。
三、修改作文
1、自读小芳写的日记,看看有哪些地方要修改?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4、共同修改。
第二课时
一、写好钢笔字。
1、观察所写的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2、读小提示。
3、练习书写。
二、读读背背
1、自读成语。
2、抽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4、背诵。
5、读《风》这首诗。
6、体会诗中的意境。
7、背诵。
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一、创设情景。
刚才有个同学悄悄地在我的桌子上放了一个苹果,老师要感谢感谢他,谁来替老师对他表示感谢?
采访被感谢的同学: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小小的感谢会让我们感到甜蜜和温暖,让我们学会感谢吧!
二、设置不同场景练习。
1、父母踏着晨钟送你上学;
2、同学为你解决了学习疑难;
3、医生为你解除病痛
……
三、说说感谢时要注意什么?
1、表达清楚,说清楚想说的意思;
2、态度真诚。
3、表情动作真实自然。
四、你得到谁的帮助?如果还没来得及感谢,请向他当面道谢。
五、师:我们应该感谢每一个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真诚之心的人。
天安门广场
教学要求:
⑴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生字,不仅要注意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还必须书写正确、工整。
⑵读懂每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意思。
⑶认真阅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⑷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说出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⒉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那个广场吗?
⒊板书课题,简介“天安门”。
二、初读课文
⒈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部分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强调“矗、曙、政”等字的读音。
⑵重点字词的记忆训练。
“碑”的关键笔画“ノ”,“袖”的偏旁是“衣字旁”,“沸”字右半边的正确笔顺。
⑶轮读有关生字词,要求读正确;教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描红。
⑷指名读课文,引导读顺长句,教给停顿方法。
三、多种形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质疑问难
五、讲读第一段
⒈指名读,其余思考:
这段讲了什么?
⒉讨论:
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⒊朗读。
六、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注意间架结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⑵能背诵课文4—6段。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领袖 宣告 纪念碑 雕梁画栋
政府 沸腾 博物馆 尽收眼底
进一步强调“袖、博、沸、碑”的正确书写
二、讲读课文2、3自然段
⒈指名读2、3段
⑴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讨论后回答,理清方位)
完成课后第四题。
⑵出示挂图,重点理解文中的方位词“北端、前、两旁、中央、南端”,同时注意观察点的不同。
⒉小声读课文的2自然段,你觉得天安门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它雄伟壮丽的?
重点理解“雕梁画栋、潘龙花纹、挺拔”等词,同时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天安门的壮丽。在此基础上朗读。
⒊自由朗读第3段,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壮观?讨论自学。
⑵理清有哪些建筑物,分别如何描写,抓住“眺望、矗立、高大、金光闪闪、巍峨壮丽”等词,读中评析。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指读,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⑴“向往”是什么意思?
⑵看图激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告?训练朗读。
⑶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⑷齐读第4自然段。
四、讲读5、6自然段
⒈小声读,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
理清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日之时。
⒉再读第5自然段,升旗仪式怎样进行的?
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体会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训练朗读。
⒊小声读第6自然段。
⑴通过朗读评析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交流: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
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在读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等词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
⑵背诵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⒈练习背诵。
⒉课后小练笔:描写一处景物,要求按方位顺序。
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读第一大段,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 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习作2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剪纸人》,初步感知介绍做小制作一类文章的写法。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领会介绍做小制作类习作的写作要领:讲明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
3、弄清习作要求,摹仿例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自己做小制作情况的写法。
二、作前准备
认真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应该怎么做。把材料带进来。
三、教学设计
(一)研读例文,感知写法
1、人人都有一双能干的手,它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位小朋友的巧手创造出了什么。
2、自读思考:
(1)例文写了什么?
(2)为了把情况介绍清楚,抓住了哪些要点?
3、交流总结:抓住介绍的要点——制作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
重点要把制作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交代清楚,动词运用很准确。
为了使习作生动,可以写进遇到的困难及其克服的过程。
(二)明确要求,现场制作
1、师明确要求:
(1)动手做一做,记住制作过程,以及制作中发生的小插曲。
(2)虚心听一听,倾听别人的意见。
(3)详细记一记,记下制作的材料,制作的过程,记下小插曲,以及心情的变化。
2、生动手制作,师巡回指导。
3、组织生生之间的互评。
4、指导大家记一记。
(三)词语超市
笨手笨脚 奇思妙想 精雕细琢 画龙点睛不听使唤 折折叠叠妙手巧绘神来之笔
笨拙可爱 咬牙切齿心灰意冷烦躁不安半途而废 有始有终 啧啧称赞 爱不释手
(四)修改习作
1、自改
2、找朋友互改。3、指名读,集体修改。
(五)誊写习作
小镇的早晨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14个生字,理解37个新词语的意思。能在指定的词语中正确使用“的、得、地”。
2.会用“价廉物美”“吸引”各写一个句子;能给句子加上顿号,并能说出顿号的作用。3.能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4.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小镇早晨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小镇生机勃勃的气氛,正确使用“的、地、得”。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恬静、醒目、晶莹”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看课题推想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小镇早晨的特点。
3.能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会背诵。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推想内容。
(1)出示课题,读一读,想一想,说说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归纳:课文写了小镇早晨哪几方面的情景或特点?
2.听录音,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小镇早晨哪几方面的特点?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3.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生字要多读几遍。
(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词义,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摇槽声
恬静
醒目
价廉物美
招揽
(3)读课文,划出写小镇早晨特点的主要句子。
4.检查自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说说上面词语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读读写小镇早晨三个特点的句子。
5.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城市的早晨与蚕乡小镇的早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口头填空:
()的早晨的()的()声()的。
(3)板书:
短促的喇叭声
悠闲的摇槽声
①指名学生用声音模拟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或用录音),其他同学体会这两种声音给人不同的感受。(理解“短促、悠闲”)
②搭配词语:
短促的喇叭声
惊醒
悠闲的摇橹声
唤醒
“惊醒”和“唤醒”在句子中各含什么意思?在这里为什么不能调换?
③说说:
()声惊醒了()
()声唤醒了()
④分别读这两句话,体会它们的不同。
(4)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城市、小镇早晨不同的特点。
自由读、对比读(城市、小镇)、齐读。
(5)指导背诵。
6.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字、词语3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犹如、坐落、不由自主”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小镇早晨不同的特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能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价廉物美”造句。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请一名学生在书写投影片上练习。
完成后看投影片反馈、集体订正。
(1)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恬静、热闹、紧张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总起句,圈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总起句的?
(2)讨论、交流。
(第一句是总起句,课文主要描写了霞光、小河、小船、石桥等景物。)
(3)细读分述部分,体会情境。
①轻声读分述部分,找出哪些甸子写出了小镇的“恬静”,仔细读其中的一句,从中体会出小镇“恬静”的特点。
②交流理解“遥遥相对(看图)、坐落、各色各样”等词语的意思。
③重点研读两句话:
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抓住“净、静”“透明、带子”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重点抓住“一叶叶、悄悄、轻轻、飘”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4)按“总——分”有感情地读第2自然段。
(5)小结:第2自然段用“总——分”的写法,围绕“恬静”的特点,从“霞光、小河、小船”几个方面写出了小镇的恬静。
(6)背诵指导。
3.学习第3自然段。
(1)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
(2)自学第3自然段。
①轻声读一读,划一划,完成口头填空:
这一自然段从()、()、()这()个方面说明了()。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3)同桌交流,说一说,读一读。
(4)重点研读:
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
(抓住“不宽、很多、不由自主、拥挤的人流”来体会。)
来赶集的农民面带微笑,甜甜地诉说着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
(结合上文说说,农民怎样诉说,结合理解“诉说、价廉物美”,理解这句话说明了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5)用“价廉物美·造句。
①价廉物美的()。
②把“价廉物美的商品”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尾说一句话
③用“价廉物美”造句。(口头)
(6)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4.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完成课堂作业4(1)(2),5(1)。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经营、招揽、诱人”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吸引”造句。
2.能给句子加上顿号,并能说出顿号的作用,能在指定的词语中正确使用“的、地、得”。
3.能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感受蚕乡小镇在改革春风沐浴下欣欣向荣的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听写词语:经营、开张、招揽、诱人、吸引、急匆匆、移动,说说“经营、诱人”的意思。
2.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怎样学习总分写法的自然段?(找总起句、中心词一分述部分从哪几方面说明总起句一抓住重点词句细读体会
3.自学第4自然段,并完成课堂作业4(3)。
4.交流。
(1)边交流体会,边进行朗读训练。(抓住“早早开张、忙个不停、紧张、急匆匆、人流”等词语,读出小镇早晨紧张的情景。)
(2)用“吸引”造句。
读原句,什么吸引谁?
①用课文的内容说一句话:什么怎样地吸引着谁’
②用“吸引”说一句话。
(3)哪两句说明了蚕乡小镇今昔的不同?(买丝绸、买丝线——办各种厂)
课文用哪两个词来说明这种不同’(变化、前进)这两个词可以调换位置说吗?为什么?(不能。说明了小镇的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不断繁荣进步。)
(4)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
6.作业指导
(1)正确使用“的、地、得”。
①找出课文中用上“的、地、得”的地方各两个,比较用法上的区别。
②说出用上“的、地、得”的词语各两个,说说为什么这样用。
③完成课堂作业2。反馈、订正。
(2)正确使用顿号。
①找一找课文中使用顿号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顿号用在什么地方?
②完成课堂作业3,反馈、订正。
(3)写话训练。
①回顾总分写法。
②说说学校或家庭早晨的紧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老师、学生准备上课,爸爸妈妈准备上班,我准备上学等。)
③先说后写,以“学校(或家庭)的早晨是紧张的”为总起句写一段话。
九寨沟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10个生字,认识其它七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4、通过品读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及理解的自我诊断与矫治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解释“沟”,指山沟。
2、根据课题质疑。如: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取名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个山沟?……
3、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对照生字表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思考刚才的问题。
4、检查自读。
(1)指名逐段朗读,读通读顺。
(2)说说课文内容梗概。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读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九寨沟在哪里?它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找出关键的词语。(神奇)引导朗读这句话。
(2)提问:看到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3)讨论问题“九寨沟是怎么样的?”
(4)朗读1、2自然段,说说根据1、2段的介绍,你想象中的九寨沟是什么样子的?。
2、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文中介绍了哪几处景观?逐句找找,划出你最欣赏的一处。
(2)指名把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给大家欣赏。
(3)讨论交流:从第一句“插入云霄”、“银光闪闪”你想象到什么?从第二、三句中你有感受到什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说说“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九寨沟还神奇在那里?
(4)边讨论边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5)最后,生再练读第3自然段,进一步感受体会。
3、读第4自然段。
(1)回忆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看介绍了几处景观;边读边品;讨论交流体会;感情朗读。
(2)生依据学法自学。
(3)讨论交流:课文介绍了哪四种珍稀动物?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4)朗读,体会动物的机灵可爱。
4、读第5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边自渎,边思考:省略号前面和上文的关系?省略号后面与上文的关系?
(2)讨论交流,明确前半句是对九寨沟风景名胜的概括,总结了全文;下半句和“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互相照应。
四、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试试当个小导游,向人们介绍九寨沟。
2、提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背诵。
3、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五、发展性练习。
搜集描写祖国名胜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课内交流。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本课生字、认清字形。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优美词句。
3、能够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优美词句,体会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
2、能够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九寨沟风景图片(两三张),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追问。
2、引出课题:九寨沟(美美地齐读课题)
3、师介绍:九寨沟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为九寨沟。九寨沟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到那游览,九寨沟究竟拥有怎样的神奇魅力,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的呢,让我们打开课本,尽情地去享受吧!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把预习中遇到的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或向同学请教,然后再放声朗读课文。
2、出示四字词语,学生练读,把字音读准确。(雪峰插云、林深叶茂、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平湖飞瀑、高低错落、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诗情画意、人间仙境)——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3、老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别人知道它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4、师: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描写景色的)
5、播放课件、配乐朗读2—5段,学生欣赏后,师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一个词或一句话都行)相机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异兽珍禽、人间仙境
6、作者在文中也用了一句话来集中表达了他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是哪一句?请画下来。(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给予充分的时间读词、读句、鼓励学生有感而发,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同时积累语言。]
三、品读感悟、想象创造。
1、师:在这个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里,你最喜欢哪?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用黑点或横线划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划完后再放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划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和句子?
3、全班汇报交流,师相机出示句子、图片,指导朗读(自由读、赛读等)、背诵。
[设计意图:在宽松的自读自悟、生生交流的氛围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教师只是一个桥梁作用;在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背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的积累。]
[想象说话练习:]
第一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就像。
第三句: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有色、有色、还有色。
湖水清澈见底,一眼就能看到。
第五句:当天气晴朗时,的天空,的云朵,的雪峰,的森林,都倒映在的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想促悟、以想促读,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四、小结。
走进九寨沟,看到高耸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茂密的森林、高低错落的瀑布,这所有的一切融合在一起,就好象是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你还想继续往纵深行进吗?那好,我们先休息一会,再接着去感受大自然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杰作!
第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九寨沟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去仔细地欣赏神奇的童话世界——(读题九寨沟)、回忆一下,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讲了什么?
(板书:自然风光珍稀动物)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九寨沟风景图)看,九寨沟自然风光是多么美丽,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再读读有关句子,感受一下这些景物怎么样。在书上做做记号。
2、交流。你最喜欢哪些景物?
△雪峰找出句子读一读。练读。
△湖泊(多媒体出示)
(1)找出句子读一读。
(2)指导读好句子。(自读、齐读)
(3)湖泊为什么这样吸引你?(多媒体将下列词语变色)
(大大小小像宝石湖水清澈色彩斑澜[ 换词理解])
(4)你能用上这几个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湖泊吗?
(5)九寨沟有这些湖泊而闻名世界,堪称“地上的瑶池”,读句。
△森林(多媒体将图像放大)
(1)找句子读一读。
(2)这句话反映出森林---多)
△瀑布(多媒体图像放大)
(1)找出句子读一读。
(2)指导读好句子。(自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些?哪些不懂?
A.宛如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这个意思,找出来。
B.这样的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C.一道道瀑布好像:“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a 学生闭眼边听瀑布声边想象。
b 你的理解、想象与现实一致吗?看录像。
c 真是美极了。练读(从一道道开始)。、第三自然段都读懂了吗?
(1)为什么这些湖泊叫“五花海”、“五彩池”?
(2)欣赏。(多媒体出示)这就是著名的五花海、五彩池。、让我们把这童话世界留在心中。
(1)自由练读。(2)配乐读。(个别集体)(3)个别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然风光是这样迷人,别忘了珍稀动物正等着我们去交朋友呢!读读,写了哪些动物?可爱在什么地方?用笔把你认为重要的词画出来。
2、你和什么动物交上朋友了?(找四个同学上前介绍)
(找出图画贴在黑板上)
△金丝猴(1)体态粗壮(2)攀吊眨巴窥视(演示)
金丝猴虽体形粗壮,但是那样机灵可爱。
△羚羊(1)善于奔跑。(从哪儿看出来的?)
羚羊可真是长跑冠军。
△大熊猫(1)憨态可掬(做动作)(2)若无其事
大熊猫是国宝,人人爱护。
△小熊猫(1)动作敏捷(2)照镜子。
3、当你来到九寨沟,一定能看见这四种动物吗?(不)
从哪儿看出来?(也许)什么意思?(可能)
因为他们住在----林深叶茂处。
4、朗读。(分四组分别练读、比赛。1、2 两句由老师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到童话世界转了一圈,谁能用书上的词概括地说说九寨沟给你留下的总印象吗?(多媒体出示四图)
2、交流,齐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板书人间仙境)、读第五自然段。
五、练读,练背。
找找喜欢的段落,句子,读读背背。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自然风光
雪峰 湖泊 森林 瀑布
九寨沟
珍稀动物
图
图
图
图
人间仙境
田园诗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
2、提问:田园指什么?你认为田园会有哪些诗情画意?
3、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回答。
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质疑:文中的田园指哪里,它又有那些诗情画意?
2、自渎课文,寻找答案。
自读要求:
(1)读书时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课文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3)把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划下来,不懂处作上记号。
3、生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集体交流,讨论自学成果:
(1)名读课文,看是否通顺流利。
(2)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3)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句话表现出的这种感情最强烈?
(4)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
(5)把你喜欢的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6)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飘扬。
沉睡的牲畜,无声地低着,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三、自主性练习。
自选作业: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某一处景色。
四、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进行交流。
桂花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老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题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
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剪纸人》,初步感知介绍做小制作一类文章的写法。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领会介绍做小制作类习作的写作要领:讲明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
3、弄清习作要求,摹仿例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自己做小制作情况的写法。
二、作前准备
认真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应该怎么做。把材料带进来。
三、教学设计
(一)研读例文,感知写法
1、人人都有一双能干的手,它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位小朋友的巧手创造出了什么。
2、自读思考:
(1)例文写了什么?(2)为了把情况介绍清楚,抓住了哪些要点?
3、交流总结:抓住介绍的要点——制作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重点要把制作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交代清楚,动词运用很准确。为了使习作生动,可以写进遇到的困难及其克服的过程。
(二)明确要求,现场制作
1、师明确要求:
(1)动手做一做,记住制作过程,以及制作中发生的小插曲。
(2)虚心听一听,倾听别人的意见。
(3)详细记一记,记下制作的材料,制作的过程,记下小插曲,以及心情的变化。
2、生动手制作,师巡回指导。
3、组织生生之间的互评。
4、指导大家记一记。
(三)词语超市
笨手笨脚
奇思妙想
精雕细琢
画龙点睛
不听使唤
折折叠叠
妙手巧绘
神来之笔
笨拙可爱
咬牙切齿
心灰意冷
烦躁不安
半途而废
有始有终
啧啧称赞
爱不释手
(四)修改习作
1、自改。2、找朋友互改。3、指名读,集体修改。
习作3
(五)誊写习作
练习3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2)同桌练习背诵。(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2)集体练读。(3)集体齐背。(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教后反思: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材简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教学要求:
⑴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⑵使学生初步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做记号,初步掌握做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⑶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掌握选择课外读物和读书做记号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说出有哪些途径可以找到图书。
⑵说出在图书馆中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有关书籍的名人名言。
⒉总结:知识如同大海,人一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何况书有好坏之分,这就决定读书要有选择。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选择图书
⒈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⒉观察的一页最上面的图。讨论:
⑴图中的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
⑵确定好自己所需要的书是哪一类后,又应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呢?
⑶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是属于那一类的,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
拿一本书讲解:封面、书脊、根据书脊确定自己是否需要。
⑷指导观察书上第一页上面的特写图:
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又应该怎样放回去?为什么?
⑸观察下面的图,讨论这名学生在做什么?
三、作业
课后到书店或图书馆去选择自己要的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说出读书时应有怎样的姿势?
⑵能分析出应该在什么地方做记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该如何选择图书,读书不但要有选择,而且要认真,怎样认真读书呢?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边读边思考,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板书课题。
二、训练
⒈观察第三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女同学在干什么,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怎样拿笔的,书摆放在什么位置,文具盒放在什么地方。
指名说。
小结:读书做记号的坐姿、执笔、放书的位置与写字姿势完全相同,读书做记号要有正确的姿势。
⒉观察特写图
⑴说说这位同学怎样握笔的,左手在干什么?
⑵学生摆好姿势,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三、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
⒈讲述:作记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加记忆效果,以便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
⒉应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怎样作记号呢?观察文字图。
说说在什么地方做记号?作怎样的记号?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
⒊小结学法:刚才观察了第2页,围绕“在什么地方做记号?作怎样的记号?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把做记号的地方朗读了一遍,下面4人一小组,按刚才的学法自学剩下的图文。
⒋分组讨论,指名说,指名朗读做记号的地方。
⒌小结:做记号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运用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观察插图。
⑵能运用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观察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会查“无字字典”》这篇课文吗?聪聪的爸爸对聪聪说:“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留心观察事物。(板书课题)
二、学习观察静物的方法
⒈观察第5页下面的图,讨论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校园这一角有些什么景物?
指名说。
小结:①画面上是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一角的景物,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校园一角有绿树、红花、假山和瀑布,还有一座雕塑。
②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是一种很好地学习方法,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不仅对学习语文十分有益,而且对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十分重要。
⒉总结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
校园一角是静态的,该如何观察呢?
①同桌讨论。
②指名说。
③教师小结。观察事物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按一定顺序;第二、要有重点;第三、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第四、要观察以后再动笔。
⒊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一起来留心观察图画中的校园一角。
①同桌讨论。②指名说。③评议。
⒋⑴过渡:刚才我们观察这幅图是老师带领、指导同学们观察事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要运用课堂学到的观察方法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⑵看的4页下面和的5页上面的图,想一想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①指名说。②评议。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
⒈一起刊第4页最上面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谁是观察者?谁是被观察者?
指名说。
⒉过渡:应该怎样观察动态的事物呢?
①同桌讨论。②指名说。③小结。
⒊假如你现在也在这个操场,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
①同桌讨论。②指名说。③评议。
⒋①请同学们看第4页中间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②指名说。③评议。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应该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同学门学的非常认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运用学到的方法,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一、天安门广场
教学要求:
⑴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生字,不仅要注意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还必须书写正确、工整。
⑵读懂每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意思。
⑶认真阅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⑷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说出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⒉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那个广场吗?
⒊板书课题,简介“天安门”。
二、初读课文
⒈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部分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强调“矗、曙、政”等字的读音。
⑵重点字词的记忆训练。
“碑”的关键笔画“ノ”,“袖”的偏旁是“衣字旁”,“沸”字右半边的正确笔顺。
⑶轮读有关生字词,要求读正确;教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描红。
⑷指名读课文,引导读顺长句,教给停顿方法。
三、多种形式,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质疑问难
五、讲读第一段
⒈指名读,其余思考:
这段讲了什么?
⒉讨论:
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⒊朗读。
六、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注意间架结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⑵能背诵课文4—6段。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领袖
宣告
纪念碑
雕梁画栋
政府
沸腾
博物馆
尽收眼底
进一步强调“袖、博、沸、碑”的正确书写
二、讲读课文2、3自然段
⒈指名读2、3段
⑴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讨论后回答,理清方位)
完成课后第四题。
⑵出示挂图,重点理解文中的方位词“北端、前、两旁、中央、南端”,同时注意观察点的不同。
⒉小声读课文的2自然段,你觉得天安门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它雄伟壮丽的?
重点理解“雕梁画栋、潘龙花纹、挺拔”等词,同时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天安门的壮丽。在此基础上朗读。
⒊自由朗读第3段,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壮观?讨论自学。
⑵理清有哪些建筑物,分别如何描写,抓住“眺望、矗立、高大、金光闪闪、巍峨壮丽”等词,读中评析。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指读,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⑴“向往”是什么意思?
⑵看图激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告?训练朗读。
⑶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⑷齐读第4自然段。
四、讲读5、6自然段
⒈小声读,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
理清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日之时。
⒉再读第5自然段,升旗仪式怎样进行的?
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体会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训练朗读。
⒊小声读第6自然段。
⑴通过朗读评析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交流: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
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在读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等词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
⑵背诵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⒈练习背诵。
⒉课后小练笔:描写一处景物,要求按方位顺序。
二、虎门销烟
教学要求:
⑴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注意积累词汇。
⑵欣赏词句,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⑶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⑵能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及时代背景
⒈扣图引题
出示林则徐画像,简介人物,提出问题:他曾经作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⒉板书课题
⑴介绍虎门的位置,圈点“销烟”什么意思?再点“烟”指什么?
介绍鸦片的危害,及十八世纪时中国深受此毒害的境况。
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⒈学生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⒉读后讨论:理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经过。
⒊再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⑴出示生字词,重点强调“寨、渣”读准翘舌音;“分、担、缴、侮”读准声调。
⑵提示“讯、泄、侮”的笔顺写正确,“抛”字结构要匀称。
三、指名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指读,逐段读顺句子。
易错之处,集体纠正。
四、学生再读课文,互听互评
五、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那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销烟”经过(4—5),给课文分段。
分段方法:1—1,2—2,3—5,6—6或1—1,2—5,6—6
(学生说清理由,两种方法都可以)
六、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理清课文层次。
⑵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审题引入重点段
⒈齐读课题,《虎门销烟》告诉我们本文主要写什么?
⒉那一天,虎门寨是怎样一个情景?带着问题小声读第一段。
二、讲读课文
⒈讲读第一段。
⑴读中思考: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在那里?
体会人多:“水泄不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侧„„另一侧„„”
体会场面庄重:“彩旗林立,文物官员,外国商人都来了。”
⑵有感情朗读课文,展现这壮观场面。
⒉讲读3—5自然段
⑴默读,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那一段最具体?
使学生明白全文紧扣题目,重点写了“销烟”的经过。
⑵指读第三自然段,练习分层。
第一层:下令硝烟。第二层“销烟”经过。
① 学习第一层(1—3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气势。
(健步、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一声令下、震惊中外)
朗读,读出气势。
② 学习第二层(4—5句)
怎样硝烟的?边读边归纳,“撒盐抛烟、到石灰”描写细致但不凌乱,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清层次,体会“先„„再„„然后„„”这一具有顺序的描写,指导朗读第二层,读中感受。
⑶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展现当时场面,突出这一壮举大快人心。
⑷朗读第五自然段,突出数量词,体会销烟时间长,数量多,战果辉煌。
烟渣被卷入咆哮的大海,想象是什么样?暗示什么?
⑸齐读,体会。
⒊讲读首尾两段。
为什么说“值得纪念”。朗读。
三、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先后顺序将事情说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默写词语,创设情境为下面说话作准备。
二、复述课文
⒈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怎样一步步说清楚的?
⒉讨论思考,小组练习。
⒊根据板书自己练说。
三、练习说话,写话。
⒈出示文中片段“„„先„„再„„然后„„”。
⒉教师总结。
⒊回忆刚才默词的情景,小组讨论,老师怎么做,自己怎么做,练习说话,互相交流。
⒋引导回忆生活中那些事须分几步完成,帮助选材,开拓思路。讨论。
⒌写片断,当堂评析。
三、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要求:
⑴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⑶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⑵能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⒈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通过提问,简介徐悲鸿。
⒉板书课题,理解。
⑴齐读,“励志”是什么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读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
⒈自读课文。
⑴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⑵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⒉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⑴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⑵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⒊学写生字
⑴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因。
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⑶学生描红。
三、在读课文,理清段落
⒈自由读、思考:
⑴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⑵讨论归纳分为三部分。
⒉练习分段
⒊指名安分好段落朗读课文。
四、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⑴能说出徐悲鸿如何励志学画?
⑵能说出文中深刻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⒈指读生字词。
⒉辨析多音字。
二、细读课文
⒈读题引入,齐读课题。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向?小声读1-3自然段。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说这句话时的想法及心情,讨论为什么这么激动?
⒉指读外国学生的话。
⑴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
⑵那一句话最使我们气愤?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体会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⒊齐读第3自然段,了解此时徐悲鸿的想法,再指读已出示的“必须用„„”这段话,体会此时徐悲鸿内心世界。
⒋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讨论:
⑴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与文中冤句比较体会,体会原句的生动。
⑵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几个词语。
⒌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解释。
讨论:徐悲鸿花了多少工夫?默读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⒍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
讨论归纳出: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⒎重点分析第8自然段。
⑴指读外国学生说的话,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读中感悟引起变化的原因。
⑵徐悲鸿此时内心的想法呢?再次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中国人”这句话。
⒏总结全文
练习一
练习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ü上两点的省略,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把句子补充完整,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其中,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练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读,正音。
3.带点字的韵母中都有什么韵母?
4.为什么有的韵母加两点,有的不加?
二、完成第二题
1.自己做题。
2.汇报练习情况,集体订正。
3.小结音序查字法。
三、完成第三题
1.读题。
2.第一句缺少什么?你能针对第一题提出什么问题?
3.指名补充完成句子。
4.用这种方法完成以下各题。
四、完成第四题
1.读词语。
2.同桌交流,理解词语。
3.讲你所理解的词语告诉同学们。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释。
五、完成第五题
1.自读。
2.谈谈对语句的理解。
3.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结合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音量说话。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题意
1.读题,看看题目中说了什么?
2.生活中我们说话的音量是否保持不变?
3.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结合场景练习
1.看第一幅图,这是在什么地方?
2.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
3.学生用“我们的教室”这个题目说说。
4.观察2、3幅图,说说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并练习。5.指名上台练习,看看说的音量最合环境要求。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五、老师,您好 教学要求:
⑴学会13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2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⑵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⑶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⒉能有感情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同学们平时在校园里见到老师都会微笑着喊一声“老师,您好!”那么当你们长大了,那时你们见到老师会说什么呢?齐读课题《老师,您好》
二、初读指导
⒈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⒉正音:崇高、浸透、塑造、笑盈盈。
⒊指名读,指导长句的读法。
⒋学生自读课文。
三、讲读第一段
⒈指名读,这一节共有几句话?
⒉哪个词语点出了教师工作的意义?
⒊从那看出教师的工作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那„„不„„”是个什么句子?
⒋练习朗读,重点指导反问句。
⒌齐读。
四、讲读第二段
⒈自读。
⒉出示“笔尖飞舞„„茁壮的新苗”
抓住“笔尖飞舞、春蚕、笑语盈盈、甘露”等词语理解,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课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语句生动形象。同时指导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⒊指导朗读。
⒋指名读。
⒌总结:引导学生有感情读课文,同时从“涌起、情不自禁”体会到祝愿的真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记住生字的书写。
⒉能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⒈出示生字词大声念读。
⒉“铺、浸、禁”选择正确的读音。
⒊“霞、耀、崇”口头扩词。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⒈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铺”用熟字“哺”记忆。
“浸”用熟字“侵”记忆。
“霞”用熟字“假”记忆。
⒉指导书写。
⒊练习描红。
三、练习背诵
⒈自由练背。
⒉同桌互背。
⒊指名背诵,其余小声跟背。
⒋齐背。
四、课堂练习
⒈抄写词语。
⒉背诵课文。
六、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⑴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⑶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⒉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
⒊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⒉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⒊小声再读课文,同座位互相检查。
⒋指读,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⒈讨论给课文分段。
⒉简单归纳主要内容。
四、审题指导
⒈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那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简单理解,不求深入。
⒉出示《水调歌头》自读。
五、指导写字
耍、躺、隐、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⒈出示文中词文,学生齐读,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⒉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此词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3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
⒈细读第2、3自然段。
⒉苏轼在中秋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理解“心绪不宁”。
⒊苏轼为什么思念他的弟弟?
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读出感情.4.自由读第4自然段,之明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师生共同评议点出省略号,引导想象。
5.试着背诵这段话。
6.看图,注意此时苏轼的表情并不生气,为什么?指读第5自然段。
抓住“就像”以词让学生体会到人世间很难十全十美,抓住“但愿”一词,体会并读出苏轼祝愿人们生活愉快的愿望。在紧扣“转念又想” 训练朗读,第4、5自然段对比度,在读中理解,加深体会苏轼的丰富情感。
7.在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他会想到什么呢?
8.出示诗词,指读,分别在文中找出表示意思的句子,读中体会祖国古典诗词的优美之处。
三、作业
⒈背诵4、5、6自然段。
⒉练习背诵诗词。
七、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22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1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书写文中生字。
2. 能理清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从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起,理清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
2.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根据注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重点强调:尊、疏、潺、晌、塞凳子。
2.指导书写。
提示“茅、尊、恭、卧”四字的关键笔画,“诸”子的撇要长,老师范写,学生描红。
四、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1.逐节请学生朗读,正音。
2.对容易读错地方,集体朗读。
五、学生再读课文,互听互评
六、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练习分段。
七、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2.能说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2. 默写生词。
3. 口头生字词扩词。
二、细读课文
1.讲读第一自然段,归纳段意,明白刘备拜访诸葛亮的原因。
2.细读第2-4段:
3.默读3个自然段,让学生了解第三次拜访的过程。
4.讨论:关羽和张飞为什么不同意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结果呢?
5.朗读对话,感悟出人物个性特点。
6.学习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有几句话,那几句写刘备他们来到隆中看到的景象?那几句是写刘备的动作?分别勾画。
学生自己动笔自由讨论,老师引导想象,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恭恭敬敬的站、快步走”等语句,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体会,使刘备的人物特点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7.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理解“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到了晴天。”联系上下文分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8.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读书,讨论,大家觉得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怎样?说出理由。
重点抓住“我得到诸葛亮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讲清前后两部分关系。
三、作业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2.能说出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从中悟出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揭示写作特点。
3.再次赏读课文中写刘备求才心诚的句子,讨论出作者是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描写人物特点的。
二、指导复述
1.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板书:
刘备两次去拜见诸葛亮,但却没见着。
上路前
刘备第三次拜见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2.学生看板书复述。
三、指导说话
(引导完成课后练习作业第5题)
1.首先分析文中的片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再悟出写了这些景物的作用
3.指导说话。例:我们来到了飞机场,只见¬
4.学生自由练说,再交流,评议。
四、作业
练习二
练习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画出三拼音节,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改写句子、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其中,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看图编故事是训练重点。
练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
1.自读,读准字音。
2.再读拼音,找出其中的三拼音节。
3.说说双拼音节和三拼音节有什么不同?
4.独立练读,检查。
二、完成第二题
1.自读词语。
2.这些词语在那篇课文出现过?是什么意思?
3.快速在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解释。
4.将解释代入词语中,看看是否正确?
5.总结。
三、完成第三题
1.读句子,看看量具有什么共同点。
2.读句子,找找两句有什么不同点。
3.分析“把”字句和“被”字句怎样进行变换。
4.做题,订正。
四、完成第四题
1.自读,思考词语含义。
2.学生讨论。
3.教师结合诸葛亮的一生,解释词语含义。
4.熟读词语,直至背诵。
五、完成第五题
1.自读。
2.简要介绍歇后语的知识。
3.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看图编出完整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
1. 仔细看图,看看每幅图说了什么? 2. 指名说。
二、理清故事梗概
1.将四幅图连起来,看看说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
三、练习说话
1.结合图画,发挥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2.学生练说。3.同桌互说。
4.指名说,教师指导。5.再练习说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 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 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 3. 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九寨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生字字音。
2.能说出2、5自然段和3、4自然段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1.指出生字“寨”的写法,并于“赛、塞”作区别。
2.请学生质疑,激发兴趣。“九寨沟”在什么地方?那儿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词,圈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同时读顺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正音。指读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停顿。
3.听范读全文,边听边思考前面质疑的问题。
读后讨论,逐步归纳出三、四自然段的段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段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
1.练习分段。
2.通过分段初步了解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与3、4两段的关系。
四、细读课文第一段
了解九寨沟位置,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抓住“神奇、童话世界”从而对九寨沟有个整体印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介绍了九寨沟的那些景物?
2.能说出课文中描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练读,整体感知:介绍了九寨沟的那些景物?讨论后再随机板书。再逐句细读,理解问句。
2.认真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观。
3.你看到什么?展开评读讨论,要抓住文中具体的词句,观察图画帮助理解,进行想象,在指导朗读。
雪峰:(高)看图理解“直插云霄”。告诉学生,“峰顶银光闪闪”是因为终年积雪不化。
湖泊:(多、清)抓住“大大小小、颗颗”体会湖泊多。看图理解“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湖泊分布在沟谷中的景象。
森林:(多)相继理解“遍布”。
彩池:(多、美)引导学生弄清“彩池”是怎样形成的(a.池底有彩色石块;b.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
瀑布:(错落有致)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瀑布形成的原因及壮观的景象。
随即理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4.指导朗读,把最美的画面展现给大家。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讨论第三自然段学习过程和方法。归纳出示:
a.自由练读,整体感知。
b.逐句朗读,理解词句。
c.想象画面,加深体会。
d.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要求学生自己试着提问,帮助大家整体感知第四自然段,课文中描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特点是什么?
3.运用上述方法自学本段。
4.交流自学情况。
5.重点掌握句式:“也许„„也许„„也许„„也许„„”。
三、小结
本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在那里的珍禽异兽。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文中生字字形。
2.能仿照第四段写出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教写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注意字形。
2.自己设法记忆字形。
3.指导书写易错字,强调关键笔画。
4.学生描红。
二、学习第四段的结构方式,练习说话,进行彷写
1.指读排比句,明白了用了四个“也许”表示推测,都是在介绍珍稀动物的特点。
2.学习本段方法仿写片断。
三、了解的一段和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首尾呼应。
2.起总结、总起作用。从中悟出写作必须谋篇布局,巧妙构思。
四、作业
10.云雀的心愿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4.有条理的叙说森林的环保作用,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能正确辨析形近字。
3.能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解决题眼“心愿”的意思。
2.根据题目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生字词。
⑴纠正读音:滥、瘠、堤、苔。
⑵分析字形:厌—庆、乱—甜、伐—代
通过比较,提醒生字写法。
⑶教师示范书写:“贫、冠、擦”强调关键笔画。
⑷学生描红。
3.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错误。
三、讨论分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云雀妈妈和小云雀到过哪些地方?
2.分段练习。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云雀在几个地方看到的景象。
2.能说出森林有什么功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进一步强调生字的正确书写。
二、细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都飞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理清层次。
2.讲读第一至四段
飞到沙漠上空看到什么情况?指读。抓住词语“漫天飞舞、贫瘠、乱砍滥伐”等的理解,指导朗读,体会土地变为沙漠的原因。
3.讲读五至十段
⑴小云雀和妈妈来道大河上空,看到什么?
出示“洪水泛滥”图,展开想象,理解第五自然段语句的内容,体会这些生动的语言文字。
⑵小声朗读7—10段对话,了解到什么?讨论。
⑶比较句子:a.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
b.森林部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理解两句话都是告诉了我们相同的内容,体会那一句话语气更肯定?再朗读。
⑷分角色读对话,指导朗读。
4.讲读11—13自然段。
默读课文,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空调器?
5.讲读14—15自然段。
齐读课文,想象小云雀说了几句话?从中你了解到什么?
三、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森林太重要了”为什么这么说?
2.你还能用那些方式赞美森林?
四、作业
1.讨论,练习复述课文。
2.同桌练读对话。
11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只识不写,还有一个多音字“磨”要掌握。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峨眉山月歌》的大致含义。
2.能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在同学们读过的古诗中,哪些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背给大家听吗?
2.解题
简介作者及“峨眉山”。
3.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读正音。
3.汇报在预习中理解了那些词语。
三、精读课文
1.对课文内容质疑。
2.解决疑难之处。
3.引导理解诗句含义。
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襄渝州驶去了。
(a.学生根据词语解释自己理解。)
(b.指名说说,相机引导理解。)
(c.自由练习。)
4.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展开想象,诗人坐在船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表情会是什么样?
5.指导朗读,语调要低缓,读初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
四、练习背诵
1.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各在什么方位?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望洞庭》一诗的诗句含义。
2.能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背诵古诗《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望洞庭》
1.揭示课题。
2.理解“望”字含义。
3.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4.课前质疑:
对这首古诗,你有那些地方不明白?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齐读全诗。
四、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
A.湖广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磨:摩擦。
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轼的铜镜一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1.引导体会诗境
a.诗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b.“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 c.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比?
五、作业 背诵全诗。
练习三 练习内容:
1.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2.照样子对对子。
3.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4.熟记成语。5.读读背背。6.口语交际。7.写毛笔字。训练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要求独立完成各题。教学过程:
一、查字典
1.复习部首查字法的步骤。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3.集体订正。
4.发散练习:想一想,其它义项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二、照样子对对子
1.分析例子白银对黄金有什么规则? 2.学生独立完成余下对子。3.集体订正。4.齐读。
三、填写关联词语。
1.分析“如果——就——”、和“虽然——但是——”是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 2.分析例句中前后文是什么关系? 3.学生做题。4.集体订正。
四、熟记成语。
1.自读,想一想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理解的词语。3.熟读成语。
4.发散练习:将这些成语连起来说一段话。
五、读一读
1.自读,将文章读通顺。2.分段指读,理解诗句意思。3.自由读,读出感情。4.朗读比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读懂文章内容,并扮演其中角色。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
1.自读,讲文章读通顺。
2.再读,看看文章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讨论,质疑。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
二、练习朗读。
1.读文章,将文章读流利。2.想一想该用什么语气读。3.同桌试着分角色读文章。4.指名朗读。5.朗读竞赛。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日字旁和月字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3.说勤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理清课文层次。
2.能背诵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释题:“说”就是谈、讲的意思。点处谈的内容是“勤奋”。
3.齐读课题。
4.课前质疑:你想通过这节课了解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论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3.出示生字词:
(1)纠正读音,辨析字形。
(2)指导书写,学生苗红。
4.再小声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那几段用具体事例说明勤奋?
2.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说勤奋的?
3.讨论分段。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讨论这句话的意思,再把该设问句换个说法。
2.再通过比较句子,讲解文中句子。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指导朗读第一段
五、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司马光和童第周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2.能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2.齐背第一段。
二、讲读课文2、3自然段
1.小声读课文,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个中心,作者主要写了那两个人的勤奋成才的故事?整体感知。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细读课文,了解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讨论司马光的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指名朗读,师生点评,相机指点“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等词语在朗读时要着重强调,以体现司马光一生勤奋,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
3.齐读。
4.讲读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可以取得成功?
(2)讨论。重点抓住“终于、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来加深理解。
(3)朗读,强调重点词语。
(4)齐读。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这段话讲了什么?
2.讨论。
3.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作业
练习背诵全文。
14.“科学怪人”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还有一个多音字“当”要掌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读句子体会“也”字的用法。
3.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4.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说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
3.看到课题,使你有哪些问题想问?
4.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通课文,讨论“科学怪人”是谁?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圈出生字,划出有关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⑵标出自然段序号,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词黑板,重点指出“纽、当”的读音。
⑵学生描红。
⑶再指读课文,正音。
三、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1.课文那几段写了科学怪人怪在哪里?
2.头尾两段分别写了什么?
3.课文的结构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科学怪人怪在什么地方?
2.能说出科学怪人为什么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又认识了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我们这次学习的课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他很有趣的的一面。
二、精读课文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开文迪许的“怪”?默读1-6节。
2.讨论,让学生概括地说一说,依次板书,讲解3、4、5节,每一节开始都用最简洁的句子把这节的意思概括出来了,这叫做总起句。齐读这个总起句。
3.具体分析2-5段
⑴第二节略讲,指导朗读。
⑵指读第三节,“怪”在那里?
⑶指读2、3节,初始“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特别”比较“也”字去掉是否可以?从而让学生明白,用上“也”字使得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自然。
⑷指读第4节开文迪许珍爱图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训练朗读、说话。
出示“他自己——也要办理以下手续”同样讲清“也”字作用。
⑸的5节写得很生动,让学生读中体会开文迪许的怪。
4.综合分析1-6节。
⑴第1节与2-5节是什么关系?第6节由于它们是什么关系?
⑵抓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开文迪许与其说是“科学怪人”,不如说是“科学巨匠”。
三、课堂练习
你还知道那些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15.诚实和信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学会本课9/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并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理清文章结构,分出课文段落。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讲《狼来了》的故事,说说大家不去就牧童的原因,总结出,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小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在文中圈画出生词。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效果。
指读正音,指导范写生字“驱、寄、仍”,注意笔顺。
3.学生描红。
4.再次小声读课文,把文章读顺读通。并且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进行质疑讨论。
三、再读课文,讨论分段
1.学生自读。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小结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事情发展的经过。
2.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批。
3.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讲读课文
1.指读课文的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别人车上的反光镜的?事情发生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⑴天很黑,有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讨论:能见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见度很差?
作者是如何处理所发生的情况的?
⑵我环顾四周——与我联系。
指导朗读,体会他为什么这么做?
3.指名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思考:从作者与车主的通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4.学生先小组讨论在回答,抓住关键词语,教师相机点播。
5.出示句子。朗读并理解。
“人与人之间——更重要”
⑴个别读、齐读。
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三、总结课文
⑴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和信任”做题目?
⑵还可以用什么做题目?
四、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的名人名言,并摘抄下来。
练习三
练习内容:
1.读一读,注意韵母。
2.比一比,再组词。
3.照样子写出成语。
4.加标点。
5.熟记成语。
6.读一读。
7.口语交际。
8.写毛笔字。
训练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要求独立完成各题。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自读,将字音读准。2.指读。
3.分析每组词韵母有什么不一样? 4.齐读。
二、比一比,组词。
1.看题目,思考每组词有什么区别? 2.学生回答。3.学生组词。4.集体订正。
三、照样子填写成语。1.分析例句。2.学生做题。3.集体订正。
四、加标点。1.学生读题。2.学生做题。
3.集体订正,讲解逗号、句号、书名号、感叹号的使用方法。4.齐读。
五、熟记成语 1.自读。
2.讨论这些成语的含义。3.给成语归类。4.齐读。
六、读一读。
1.自读,想想每句话的含义。2.说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3.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教学过程:
一、审题
1.学生自读,思考这次训练有哪些要求? 2.讨论训练要求。
二、指导说话。
1. 回忆乌鸦和狐狸的故事。2. 乌鸦之后会有什么心情?
3. 那他下次看到狐狸会怎样做?
三、学生练习说话
四、同桌互说。
五、指明说话。
六、编故事比赛。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4.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5.观察单人旁和双人旁有什么特点?
6.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5.诚实和信任
教学要求: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5.学会本课9/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并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6.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3.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能理清文章结构,分出课文段落。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讲《狼来了》的故事,说说大家不去就牧童的原因,总结出,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5.小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在文中圈画出生词。
6.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效果。
指读正音,指导范写生字“驱、寄、仍”,注意笔顺。
7.学生描红。
8.再次小声读课文,把文章读顺读通。并且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进行质疑讨论。
三、再读课文,讨论分段
4.学生自读。
5.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6.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七、小结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3.能说出事情发展的经过。
4.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
4.听写词语。
5.同桌互批。
6.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讲读课文
6.指读课文的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别人车上的反光镜的?事情发生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7.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⑴天很黑,有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讨论:能见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见度很差?
作者是如何处理所发生的情况的?
⑵我环顾四周——与我联系。
指导朗读,体会他为什么这么做?
8.指名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思考:从作者与车主的通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9.学生先小组讨论在回答,抓住关键词语,教师相机点播。
10.出示句子。朗读并理解。
“人与人之间——更重要”
⑴个别读、齐读。
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三、总结课文
⑴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和信任”做题目?
⑵还可以用什么做题目?
四、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的名人名言,并摘抄下来。
练习三 练习内容:
1.读一读,注意韵母。2.比一比,再组词。3.照样子写出成语。4.加标点。5.熟记成语。6.读一读。7.口语交际。8.写毛笔字。训练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要求独立完成各题。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自读,将字音读准。2.指读。
3.分析每组词韵母有什么不一样? 4.齐读。
二、比一比,组词。
1.看题目,思考每组词有什么区别? 2.学生回答。3.学生组词。4.集体订正。
三、照样子填写成语。1.分析例句。2.学生做题。3.集体订正。
四、加标点。1.学生读题。2.学生做题。
3.集体订正,讲解逗号、句号、书名号、感叹号的使用方法。4.齐读。
五、熟记成语 1.自读。
2.讨论这些成语的含义。3.给成语归类。4.齐读。
六、读一读。
1.自读,想想每句话的含义。
2.说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3.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学生自读,思考这次训练有哪些要求?
2.讨论训练要求。
二、指导说话。
1.回忆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2.乌鸦之后会有什么心情?
3.那他下次看到狐狸会怎样做?
三、学生练习说话
四、同桌互说。
八、指明说话。
九、编故事比赛。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单人旁和双人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7.第一朵杏花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2个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课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能用不同语气读人物对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2.齐读课题。
3.谈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疑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分析字形。3.指导读长句难句。
4.开火车读课文,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看杏花? 2.讨论分段。3.说说段落大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要求:划出竺可桢看到杏花开后的动作。2.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指导朗读。
4.学习2-5段。自读课文,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5.出示句子“是啊,杏花开了。”说着„„那天开放的吗?” 体会关键词语作用。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话语气。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体会竺可桢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第一大段,谁来说说竺可桢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2.他之后做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六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画出写春天景物特征的词语。3.交流讨论。4.指导朗读。
5.学习7—14自然段
6.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7.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
8.学习15自然段。
9.出示语句“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的快步走到前院。”体会句子含义。
10.理解“郑重”体会其中反映出的态度。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第三段。
2.讨论:
竺可桢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那里说明了这个意思?
3.小结。
四、课堂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动物园的晚上
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注意训练默读的速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模仿课文,写一种动物是怎样吃食物的。
4、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动物睡觉的一些知识。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说话前后的提示语,寓理解课文内容于朗读训练中。
2、模仿课文,写一种动物是怎样吃食物的。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写一种动物是怎样吃食物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狗
趴
贴
长颈鹿
趴
绕
搁
闭
动物园的晚上
蝙
蝠
倒挂
钩
有趣
大猩猩
侧
枕
大
象
站
躺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进过动物园吗?都见识过哪些有趣的动物?谁在晚上去过动物园?如果没有,今天晚饭过后,老师就带大家到动物园去逛一逛,去看看动物们是怎样睡觉的。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动物园的晚上》。
板书:动物园的晚上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检查:
①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②映示下列词语,区分下列字音(加点字):
前鼻音:蝙蝠
屋檐
后鼻音:长颈鹿
翘舌音:后肢
③读准下列多音字:
搁在背上
尖爪
石缝
睡着了
侧着身子
④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注意轻声:
脖子
胳膊
2、再读课文,要求: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
朗读下列词语:
趴
胳膊
脖子
长颈鹿
搁
后肢
钩住
亚洲象
②交流: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3、三读课文,要求:①读通句子。②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检查: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讲到哪几种动物睡觉的样子,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在书上用“∥“标示)。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亚:中间两竖不能分得太开。
颈:第五笔是提,右侧是“页”,不能同“劲”混淆。
膊:右半边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位置和间隔,右上方一点不能遗忘。
五、作业。
1、见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劲()
肢()
钩()
膊()
颈()
枝()
沟()
搏()
博()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动物睡觉的一些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18 动物园的晚上
二、复习:
1、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睡觉的样子?(要求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讲述)
板书:狗
长颈鹿
蝙蝠
大猩猩
大象
2、电脑显示最后一段,齐读,说说这里的“学问”指的是什么?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动物睡觉的“学问”。(指板书)在这些动物中,哪种动物是我们最熟悉的?(狗)
三、导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说说:我们平常看到的狗睡觉的样子是怎样的?
2、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描写狗睡觉时的样子的语句。
学生交流后电脑显示:
①只见一只狗正四只脚趴着睡在门口,耳朵紧贴在地面上。
②只见一只狗睡在门口,耳朵贴在地面上。
分别朗读上述两句话,找一找:第②句与第①句有什么不同?
讨论:作者写狗睡觉的样子,哪几个词用得最准?(学生动作演示理解“趴”、“紧贴”)
指导朗读,读好“趴”、“紧贴”。
3、小结:作者抓住了“趴”和“贴”这两个动词,把狗睡
觉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板书:趴
紧贴
4、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对狗睡觉的特点还有什么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交流后电脑显示:小明还没有走近它,它就一下子跳了起来。
讨论:这“一下子跳了起来”说明了什么?
指导读好“一下子跳了起来”。
设疑:狗睡觉的样子作者已经写得十分清楚了,至此作者可以告一段落,介绍另一种动物睡觉的特点了。可是,作者接着写道„„(指名读爸爸说的话)为什么还要用一段文字写爸爸的话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忙回答,暂且搁在一旁。
四、导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1、师读第三自然段:小明又跟爸爸去看长颈鹿。长颈鹿睡(趴)在地上,长长的脖子转(绕)了个弯,头靠着背(把头搁在自己的背上),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
学生指出教师朗读的错误。
2、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话是写长颈鹿睡觉的,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词写出长颈鹿睡觉的特点?
3、电脑显示:
长颈鹿趴在地上,长长的脖子绕了个弯,把头搁在自己的背上,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
长颈鹿睡在地上,长长的脖子转了个弯,头靠着背,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
①对比朗读,画出上述两句话中不同的地方。
②区别“睡”和“趴”、“转”和“绕”、“靠”和“搁”等词的不同。
4、指导朗读(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好几个动词)。
5、电脑显示长颈鹿睡觉的图片,学生看图说说长颈鹿是
怎样睡觉的。
板书:趴
绕
搁
闭
6、分角色朗读小明和爸爸的对话。
7、再次设疑:跟写狗睡觉的内容一样,作者在写完了长
颈鹿睡觉的样子以后,并没有直接写其它动物是怎样睡觉的,而是用两段文字,写了小明和爸爸的对话。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待下面解决。
五、用上述方法学习写蝙蝠、大象睡觉的段落。
1、启发:我们已经学习了描写狗、长颈鹿睡觉样子的段落,接下来描写蝙蝠、大猩猩、大象睡觉样子的内容会自学了吗?你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步骤来学习。
启发学生自行归纳出下列学法:
找出描写动物睡觉的语句,认真地读一读,仔细体会这种动物睡觉的特点,在最能体现动物睡觉特点的词下面画小圆点。
2、小小组交流:每人选择一种动物,看图说说这种动物睡觉的样子,并把句子读好。
3、指名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看图说说它睡觉的样子(相机电脑显示动物图画及叙述文字);师生评点。
完成下列板书:
趴
绕
搁
闭
倒挂
钩住
侧
枕
站
躺
4、小结:作者就是选择这些精当的词语,把动物睡觉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
板书:用词准确
六、领悟写法。
1、想一想:蝙蝠一般在白天睡觉,现在正是晚上,那么,小明是怎样知道蝙蝠睡觉时的样子的呢?(爸爸介绍的)
2、所以作者这样写道(电脑显示,齐读):“小明一边看,一边听爸爸讲述动物睡觉的趣闻„„”
过渡:爸爸讲述了哪些动物睡觉的“趣闻”呢?让我们读来听听„„
3、分角色朗读小明和爸爸的对话。
4、通过朗读对话,刚才老师留着的两处疑问,现在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吗?(请学生讲讲)
5、小结:小明的爸爸是个动物学家,从爸爸的话中,也能了解到好多动物睡觉的“学问”。由此可见,观察事物,除了用眼睛仔细看之外,多问、多听,同样十分重要。
板书:看
问
听
七、说话训练。
1、电脑显示丹顶鹤睡觉的图画,学生观察思考:丹顶鹤睡觉有什么特点?你对此还有什么疑问?
2、指名学生说说丹顶鹤是怎样睡觉的?并对丹顶鹤睡觉的奇特样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释疑。
(丹顶鹤睡觉的样子:丹顶鹤也睡着了。只见它一条腿站着,另一条腿提着,长长的脖子缩了起来,闭着眼睛,睡得可真香啊!)教师选择学生提出的下列一个疑问作答:
生:丹顶鹤这样睡觉不是很累吗?
师:不用担心,当它感到累的时候,它会自动地两腿交换,而这却丝毫不影响它睡觉。
3、模仿课文的写法,说说丹顶鹤睡觉的样子,并把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和老师所解答的话也一起讲一讲。
八、总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师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但了解了一些动物睡觉的趣闻,而且还懂得了写这类文章的方法——一是要选择准确的词语写出事物的特点;二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有顺序地写下来。这样的文章才会具体生动,使人爱读。
九、迁移运用。
小练笔:观看老鹰捕食的录像,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1、观看录像。
2、教师补充介绍。
刚才大家看到的捕食鱼儿的鹰叫鱼鹰,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它的眼睛十分锐利,当它在天空飞行时,眼睛却紧盯着水面,一旦发现了目标,它就风驰电掣般地俯冲下来抓住鱼,有时甚至还冲进水中去抓鱼呢。据说鹰俯冲下来的速度可高达每小时350千米以上。
3、请学生重复老师所介绍的话,检查学生听的情况。
4、学生写话,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部分词语,如:锐利、俯冲、贴近、钩住等。
5、指名交流、评议:主要看学生用词是否准确,有没有把听到的内容写进去。
十、作业:完成小练笔。
第 三 课 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观察一种动物是怎样吃食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表演朗读。
二、迁移运用。
1、说说自己观察的是什么动物吃食的样子,它是怎样吃食的,有些怎样的动作。
同桌互述——指名交流。
2、选择一种动物吃食的样子,具体指导写法。
例:小金鱼
我把饭粒丢入金鱼缸。小金鱼们发现了食物,便很快地游过来,围聚在食物的周围。只见一条小金鱼把小嘴巴凑到米粒上,米粒滚动了几下。小金鱼张开嘴,一口咬住了米粒,一会儿便把米粒吞入肚中。吃饱了肚子的小金鱼甩动着尾巴,在金鱼缸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3、选择学生的习作当堂交流。
4、把习作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三、作业。
把自己观察到的某种动物吃食物的样子写下来。
第六单元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
《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2.井》
《23.在大海中永生》 《24.新闻报道一则》习作6 练习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3.学习抓总起句展开具体叙述的方法。
4.懂得正是由于前人的辛勤劳动,才会给后人带来甜美和欢乐。5.学会用新的句式造句。
6.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7.能仿照例文,将观察到的实验写下来。教学时间: 2+2+2+5=11 教学过程:
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给文章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2.能说出高尔基的儿子怎样爱自己的父亲。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0’ 1.揭示课题。
2.汇报资料。关键围绕:高尔基,有那些著作等等 3.开火车读课文。4.正音:
妻子、照顾、芳香、欣赏、瞧、休养、探望、盛开 5.记忆字形。6.指导朗读长句。
二、理清段落
5’ 1.默读课文,思考:
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段写了些什么? 2.学生自由分段。3.集体讨论。
(一)1—1 总起,写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二)2—5 写栽花赏花的事。
(三)6—9 写高尔基写信教子。
三、学习第二段
15’
1.自读勾划,看看哪些地方体现儿子对高尔基的爱? 2.学生自读勾画。3.集体讨论:
1)不远万里赶来看高尔基。2)一来就忙着栽花。4.指导朗读:
1)春天到了,花园里是怎样的景象?朗读。
2)傍晚,高尔基坐在花园里,有看到什么?朗读。3)此时的他是怎样的心情?再练习朗读。5练习背诵。
四、课堂练习
5’ 背诵1—5自然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说出心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
5’
1.上节课我们学了21课,谁来告诉我,高尔基与儿子的感情怎么样? 2.哪里能看出儿子很爱父亲呢? 3.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
二、学习第三段
20’
1.自读第三段,将含义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2.集体讨论:
第一句:为什么高尔基说是“岛上”? “美好的东西”指什么?
第二句:这里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无论„„那„„”说明了什么?
第三句:这里的“给”是什么意思?“拿”呢? 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3.总结:
高尔基对儿子仅仅是父子之情吗?
三、课堂练习
10’ 1.背诵课文。2.书写生字。
板书:
1—1高尔基爱儿子
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5种花赏花 “给”永远比“拿”愉快
6—9写信教子
22.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学习抓住总起句展开具体叙述的方法。
4.懂得正是由于前人的辛勤劳动,才会给后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谈话:
同学们见过“井”吗?你们知道“井”有什么作用? 2.学生自由谈谈在哪里见过“井”及它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
15’
1.开火车检查课文朗读情况。2.正音:
清楚
年龄
大碗
又酸又甜
滋味
一辈子
开掘 3.理解生字词含义。
“年龄”可以凭牙齿断定年龄 “掘”用手将尸体挖出来 “碗”最初的碗是用石头做的 4.指导书写。5.指导朗读长句。
三、分段
10’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什么结构?可以分为几段? 2.自己分段,思考段落大意。3.集体讨论。
四、学习第一段
5’ 1.指名读,思考:
这口井在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古老”? 2.讨论:
井在什么地方?在菜园说明了什么? 从哪里看出“古老”? 3.指导朗读 4.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作者怎样写处井的特点? 2.能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
5’
1.这口井在什么地方? 2.从哪里看出“古老”?
3.这口井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第二段 20’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勾出这一段的总起句。2)这一段的总起句是什么? 3)作者用什么事例说明井水清? 4)该怎样朗读这件事? 5)学生练习。
6)指名读,其余评议。7)再练习朗读。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归纳第二段学法。
2)学生按学法自学第三段。3)归纳讨论:
总起句,用什么事例说。4)朗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按学法要求自学。2)小组交流。3)汇报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5’ 1.自读。
2.“他们”是谁?“他们”的劳动是指什么? 3.为什么说他们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甜美和欢乐? 4.朗读,背诵。
四、课堂练习
5’ 背诵课文
板书:
菜园
古老的水井
清
数星星
22.井
甜
给战士喝
凉
浸李子
劳动—甜美和欢乐
23.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8个生字。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能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5'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2.教师简介,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构想的缔造者,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祖国和人民。
3.他逝世后,要求不留骨灰,而将之撒向大海。板书课题。
4.理解“永生”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
5'
1.借助注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0'
1.出示生字词,指名领读。强调后鼻音、多音字。
2.请学生介绍生字中难写的部分是怎样写好的。
3.学生用钢笔描红。
四、朗读指导
10' 1.个人轻声试读课文。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3.教师相机指点。: a.“机舱里„„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伟人。” C.“奔腾不息的浪花„„万里海疆。” 指导换气停顿。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难度的句子,有重点的练习朗读。
五、划分层次
5' 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把课文化为三段。
六、课堂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说出重点的句子的含义。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2-4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10' 1.指名读。
2.抓住“低低的”、“缓缓的”等词语,体会人们失去伟人悲痛不舍的心情。3.理解“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4.指导朗读。
二、讲读第二段
20' 1.讲读第2自然段 a.指名读。b.提问:
呜咽是什么意思? 大海为什么“呜咽”?
看看图,说说大海是怎样表达“呜咽”的? “痛悼为人的离去„„”省略了什么内容? 2.讲读第3自然段
a.投影片打出第3自然段中四个“也许„„” b.指名读
c.讨论:“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
浪花将骨灰送往那些地方?为什么会有此想法? 指导朗读。
D.打出“邓小平爷爷的影响„„属于全世界。” E.这一句你想怎么读,说说你的理由? F.指导朗读。
3.齐读第4自然段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5'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在大海中永生”的? 2.能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
5' 1.齐读第一段和第二段
2.你从这两段中了解到什么?
二、讲读第三段
20' 1.指名读。
2.小组讨论:你从这段了解了什么? 3.全班交流:
a.“水天一色”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指什么? B.在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什么? C.指导朗读。
4.齐读第7自然段。
5.说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对于“在大海中永生”你是怎样理解的? 7.指导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背诵
10'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说说看。2.依着顺序试背课文。3.指名背诵。4.齐背。练习六 练习内容:
1.读一读,读准声调。2.比一比组词。
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4.读一读,用带点词语造句。5.熟记成语。6.读读背背。7.口语交际。8.写毛笔字。训练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要求独立完成各题。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读准声调。
1.自读,要求读准声调。2.指名读。3.齐读。
4.总结。学生举例。
二、比一比组词。
1.自读,看看每组字有什么区别? 2.学生独立做题。3.集体订正。4.齐读。
三、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
1.分析“欢呼”、“欢聚”、“欢笑”、“欢乐”有什么区别? 2.学生做题。3.集体订正。、4.齐读。
四、熟记成语。
1.自读,想一想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理解的词语。3.熟读成语。
4.发散练习:将这些成语连起来说一段话。
五、读一读
1.自读,将文章读通顺。2.分段指读,理解诗句意思。3.自由读,读出感情。4.朗读比赛。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认真听老师介绍,并转述出来。教学过程:
一、听老师介绍核潜艇。1.教师介绍核潜艇。2.学生组织语言。3.小组讨论交流。
二、集体讨论。1.指名说。2.集体评议。3.自由练说。4.说话比赛。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竖心旁和火字旁有什么特点?
第五篇:苏教第七册美术教案
苏教第七册美术教案
课题一:贺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各种有特色的贺卡,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审美意识。
2、使学生能够选择身边的各种材料,大胆地高计贺卡,体验绘制的乐趣。
3、在贺卡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美好莱的祝愿,增进情感的交流。教学准备:收集有个性的贺卡、准备纸张、剪刀、胶水。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个性贺卡、并能动手绘制一张。
教学难点:贺卡的材料的运用的巧妙,作品有创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的各种贺卡、分析作品的材料的运用及表现方法,激起创作的热情。
二、体验材料。
展示课前准备的各种旧材料及纸张,探讨如何运用到作品中。鼓励学生自由、大胆的想像设计、体
验创作的乐趣。
三、动手制作。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简单的剪、贴、揉、卷、折、撕等多种方法来绘制一张贺
卡。
四、交流作品。
在贺卡的空白处写上祝福的话语。集体互赠作品,欣赏评析不同的风格的贺卡。
课题二: 诱人的瓜果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去观察、体会、表现各种瓜果的外形、颜色等。
2、能够运用色彩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3、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教学准备:画板、学生自己喜欢的瓜果和绘画的用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绘画的形式与色彩表现瓜果,体验艺术的美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够突破瓜果常规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大胆的想像与创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你画我猜。
一个学生简单地画出一个瓜果的线条,其余同学猜瓜果的名称。
2、揭题。诱人的瓜果。
二、教学新课。
1、看颜色,说瓜果。
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颜色说说可能是哪些水果。
2、走近大师的画。
引导学生欣赏瑞典当代画家格利斯的绘画作品《静物》。
3、欣赏伙伴的作品。
通过欣赏课体中或生活中小伙伴的作品,学习表现方法,激发表现的激情。
4、让学生思考怎样表现自己的作品、交流讨论。
5、完成作业。教师相机指导。
三、小结评价。
作品展示。通过各种途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选取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
四、课后拓展。
尝试用没有运用过的方法来表现瓜果。
课题三:瓜果的想像
教学目标:
1、了解瓜果在大小、形状、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2、能掌握切挖、拼接、组合等多种方法设计制作作品。
3、引导学生感知美存在生活中,激发学生大胆参与和积极创作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瓜果也美丽》、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好各种各样的水果,小刀、水彩等绘画工
具。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充分利用瓜果本身的大小、形状、色彩进行充分的想像、能巧妙地运用拼接、切挖、组合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大胆地想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课件故事。提问:看到刚才的动画故事,你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2、引导学生说出:瓜果的想像可以有添加、切割、拼接的方法来造型。
二、教学新课。
1、谁是最佳设计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说说自己的创意和方法。
2、大家齐动手来设计。动动手、说一说、做一做。
3、学生自己设计交流作品。
三、作品展示。
议一议,你最欣赏谁的作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作品中的新方法、重点介绍有创意,别具匠心、与众不同的新颖作品。
课题四:冷色与暧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感受到冷暧色的调的装饰美。
2、让学生初步认识并能理解冷色和暧色。能用水粉调出较冷、冷和较暖、暖的色彩。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色环、图片、水粉、画笔等。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冷暖色的色调及其装饰美。
教学难点:感受冷色与暖色带给人的情绪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准暖色。
1、课件展示从日出到月夜变化。
问:日出的色彩与月光下的风景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色彩的本身有温度的差别吗?为什么你会感受到冷暖呢?说明色彩的冷暖是人们在长期经验的联
想的结果。
3、引入课题。
二、冷暖色的认识。
1、三原色和三间色中的冷暖色。出示图片:由哪些色彩组成。
2、认识色环中的冷暖色。
3、试着用画笔来画一画冷暖色。
4、举例说明自然中和生活中的冷暖色。
三、冷暖色的相对性。
1、课件出示紫色的花,变换背景,说明冷暖是相对的。在相互对比中产生冷暖关系。
2、绿色和黄色、蓝色的比较。
四、欣赏生活中的用冷暖装饰的图片。
五、作业练习。
你能用水粉色调节器出冷、较冷、暖和较暖的色彩吗?
六、总结欣赏。
课题五: 冷暖色调的画。
教学目标:
1、复习冷暖色的知识,培养色彩美感意识。
2、正确运用冷暖色创作或临摹一幅风景画。
3、欣赏冷暖色的画,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受。
教学准备: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冷暖色调的画。
教学难点: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来表现不同的色调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冷暖色的知识,引入新课。教师出示冷暖色块,让学生抢答。
二、教学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冷色调为主的风景画。让学生说说冷色调画面的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
2、欣赏大师的画和学生作品。
让学生从画面的表现内容,色彩、使用的绘画工具等方面进行分析。
3、提示学生用冷色画一棵树。
三、学生作业,教师相机指导。
四、小结欣赏学生的作业。
让学生自评、互评、自己说说自己的作品的特点。
课题六:纸版画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有底纸版画和无底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了解纸版画的工具、材料与特点。
2、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劳作观念。
3、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和审美享受,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品质。
教学准备:绘画工具和剪刀、色彩等等。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掌握和了解儿单纸版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纸版画的表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的潜能。
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入。
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版画的作品。
二、介绍版画的方法。
1、什么是版画。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版画,版画有什么特点?
2、介绍版画的表现方法。
拼贴法:最常用,也是纸版画中的最基础的一种表现方法。实物拼贴法:为了使画面更富有变化,可用多种材料来拼贴,如粗纹布、树叶等纹理较粗的材料。拼贴的材料不同,表现肌理就不一样,做出来的作品效果也就不同。
刻线法:用硬笔在吹塑纸上用力刻下凹线,拓下产生阴刻的效果。
另外还有贴线法,撕揭法,揉纸法,折纸法……
3、感受纸版画的材料。
4、引导学生讨论,好的版画作品要达到哪些标准。
三、学生创作。
教师指导学生构思,引导学动手制作。相机指导学生制作。
四、学生自我总结,课外拓展。
课题七:藏书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藏书票作品,了解藏书票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色。
2、尝试用纸版画的方法制作造型新颖、别致的藏书票的作品。
3、培养学生爱读书和爱护书籍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重点:学习制作藏书票,要有简洁、精美的画面效果。
教学难点:制作底版时,注意文字要反过来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请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图书。看看,图书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藏书票?藏书票有多大?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二、发展阶段。
师生交流,启发学生思考,在制作底版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画面要简洁大方。
2、注意文字要反过来写。
3、票面的形式要多样,长、方、圆形都可以。
三、尝试阶段。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制作藏书票底版。
四、拓印阶段。因地制宜地选取拓印方法。
五、总结方法、展示学生的作品。
课题八:奇怪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叙述梦境、表现梦境的过程中,了解梦是现实生活的特殊继续,是人脑活动的特殊形
式。
2、通过启发回忆和想像,诱导学生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梦中故事”,挖掘创造的潜能,抒发自
己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远离迷信的情感。
教学准备:绘画工具,图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和梳理自己的梦境,进行大胆奇特的想像、幻想和创造。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进入梦的感觉和体验,并通过美术活动,利用色彩和构图,来表达自己的感
受,作品新颖、生动,富有艺术美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梦的情境,让学生从图片加上音乐和自己的幻想进入梦境。
二、回忆表述梦。
讨论:你曾经做过哪些奇怪的梦,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表述:把你梦中最精彩的片段说给同学们听。
三、欣赏作品。
欣赏大师和同学的作品,加深学生对梦的独特的感受,并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范作的表现手法。主
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构思和色彩上讨论。
四、构思创作。
1、梦的构图。
2、梦的色彩。
五、学生绘画。
用创新的思维,画出最奇异的梦吧。教师相机指导。
六、课堂小结。
学生作业点评。结合学生自己的讲述的创作意图。
课题九:迷人的游乐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学会观察各种娱乐设施,掌握各种娱乐设施的外形
特征。
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会融入到集体的环境中,学会与他人相处。
3、巩固各种绘画的方法,学会用适当的绘画方法来表现物体。
教学准备:绘画工具,图片。
教学重点:表现游乐声景色和活动的氛围。教学难点:各种娱乐设施和人物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游乐场的录像。
2、你去过游乐场吗。那儿有哪些娱乐设施?哪些娱乐是你感兴趣的?
二、教学新课。
1、分小组讨论。
谈谈自己在游乐场哪些最深刻,最难忘的一件事。
2、描述游乐场。激发表现力。
3、用笔来表现游乐场的场景。
三、学生各自创作,教师行间指导。
四、作业讲评,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课题十:下雨喽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以动作、线条再现情景的能力。
2、利用色彩、粗细、节奏不同的点、线,以及细小的形状,大胆、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
情景。
3、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教学准备:准备一些雨中的视频、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难点: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音乐声中,播放下雨的场景。
让学生回忆下雨时情景。
2、引导学生用手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雨。
3、学生讨论。
二、教学新课。
1、可以用哪些细小的形状来表现不同的雨?
2、用语言或动作来表演人或动物在雨中的不同的感受、表现和情绪。
三、情感互动。
1、分小组表演雨中的即景。
2、欣赏教材上的作品,对作品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3、作业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五、作业讲评。
自评、互评、师点评相结合。
课题十一:近大远小
教学目标:
1、通过直接观察比较以及回忆往日的生活经验,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出近大远小的现
象,从而理解透视的规律。
2、鼓励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或上下的关系的作品。
3、在理解近大远小的这一透视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有明显的透视的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绘画工具或手工材料等。教学重点: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并结合生活实践举例,理解性地说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教学难点:画现能否表现出前后或上下的关系。描壕远近物体时能否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色彩知识,(近处色彩鲜艳,笔触强烈些,远处色彩灰暗,笔触柔和、概括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室内活动。
1、欣赏教师带来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能初步联想,挖掘出
生活的经验。
2、欣赏影像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使生活经验及感知逐步清晰起来。
二、教学新课。
1、发现。室外活动。
来到室外的阳台上,欣赏周边景物(花草、建筑物、人群及周围环境等。)
教师引导: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和录像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2、思考。
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一样大的物体,近处看起来大,远处就看起来小了。一样宽的物体,近处看起来宽,远处看起来就窄了。
一样大小的风筝,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飞到半空中就变得很小了,而且飞得越高,就变得越小了。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和影像资料。
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5、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怎么在绘画中表现近大远小的规律呢?
近处的景物画细致些,远处的物体表现得模糊些,概括些。近处的色彩明亮些,远处的色彩灰暗,柔和些。
三、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四、展示作品。
让学生自评、互评。在学生自评时,鼓励学生运用透视一词描述同学的作品。
课题十二:厨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家庭、学校和饭店的厨房,使学生对不同风格的厨房有所了解。
2、学会从多角度观察,运用多种绘画的手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厨房,画面布局合理。
3、引导学生感知美存在生活中,激发学生感知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各类厨房的照片和影像资料
教学重点:观察学校、家庭食堂和饭店的厨房,注意它们的不同风格。教学难点: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画面的取舍,组织构图,布局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你家厨房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与大家说说吗?
二、教学新课。
1、欣赏图片。
电脑展示不同风格的厨房照片,让学生欣赏。找出这几幅图的不同之处。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你家的厨房是哪一种风格?
2、播放视频资料。
把自己家的厨房和饭店的比较,说说不同之处。
3、走出教室。
到学校的食堂的厨房去写生。注意画面的布局安排、餐具的取舍等。
三、作业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课题十三:我干家务活
教学目标:
1、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体会劳动创造幸神的欢乐,产生表现生活的美联社的欲望。
2、初步了解形体结构的关系,学会用线写生的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有关做家务的录像、图片资料等。教学重点:选择一个最有趣的做家务的场景画出来。
教学难点:线条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你做过家务吗?在家的时候,你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
二、教学新课。
1、闭上眼睛思考下:你在家里做过哪些家务活,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吗?还记得当时家里的情景
吗?
2、看电脑上出示的做家务的视频录像和图片资料等。
3、你愿意把你的做家务的场景通过手中的笔画出来吗?
4、我们一些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出来的。
欣赏书上的图片和范画。
5、学生自己动笔画,教师指导。
三、作业展示和教师点评。
课后拓展。
课题十四:吹气投篮
教学目标:
1、理角吹气投篮的原理,利用不同的素材制作有趣的手工玩具。
2、学会运用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素材进行创造。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3、贯穿绿色常识,做个保护地球的小卫士。教学准备:图片,没有用的材料,制作工具等。
教学重点:理解吹气投篮的原理,制作出形态各异、造型有趣的吹气投篮的玩具。教学难点: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联想和创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布置学生课前仔细预习。
讨论:尽可能利用回收的物品的做法对地球妈妈有什么有益的地方?
二、教学新课。
1、上课时用范作进行投篮比赛,进一步理解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了解怎样利用吸管制作吹管,怎样做小球。
2、一起来做有趣的篮筐。
3、设计有情趣的情境主题,组合成吹气投篮的手工玩具。
三、学生制作,自己游戏。分小组体验成功的高乐。课题十五:字的联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2、体验各种不同的形态文字的造型美感,初步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
3、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绘画制作的表现形式进行文字的联想设计。
教学准备:一些范作图片。
教学重点:用新奇的联想装饰一个或几个字。
教学难点:如何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让文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游戏引入新课。猜字谜。目、面、耳、象。(出示图片)
二、作品赏析。
1、我们的中国的文字是我们祖先的结晶,现代的人同样也非常聪明,看!经过,装饰的文字,同样
有趣别致。
2、欣赏字。
甜。
为什么用一个苹果放到笔画中。他代替了哪一个笔画呀。代替的笔画效果是否一样。如果把整个字用苹果代替行不?想想,还有哪些字也可以这样装饰。
秋。
这个什么字。你发现了它的变化吗?说说这样变化好在哪里?
学。
看到学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三、引导学生创作。
1、根据字形字意来联想。
2、夸张变形的字来联想。
3、学生练习,美化字。
四、作品展评。
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课题十六:版面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版面设计的构成的方法。
2、学会运用综合的材料结合多种表现形式,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有鲜明的个性的版面。
3、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和绘画工具。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综合的材料结合多种表现形式,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个有鲜明的个性的版
面。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班级和学校黑板报、宣传橱窗,配合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了解板报在社会中的作
用。
2、激发学生的兴趣,揭题。
二、教学新课。
1、欣赏讨论。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版面设计的内容。
2、请学生为班级的黑报设计一个小样。
3、分小组进行设计。
三、作品展评。
四、课后拓展。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
课题十七:标志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标志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征、类型及表现手法。
2、图案设计简洁明快,易于识别,寓意准确,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制作精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观察,制作,体验设计的乐趣。
教学准备: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和掌握标志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征、类型及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图案设计简洁明快,易于识别,寓意准确,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制作精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标志,说出它们的名字、形象以及含义。
二、教学新课。
1、教师介绍标志的起源。
丰富的生活情景和历史资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新课的同时渗透了民族文化。
2、欣赏讨论。
欣赏国内外的优秀的一些标志设计作品。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密切联系的标志来展示。
3、交流归纳。
结合本课本上有的标志,归纳出标志的种类。
商标标志和公共标志。文字标志、图形标志、综合标志、抽象标志、进而归纳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
三、作业完成。
拓展学生的思路,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选择有兴趣的题材来创作。
四、分小组讨论,评析学生的作品。
课题十八:包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各种各式样和材质的包,培养初步的设计意识。
2、鼓励学生运用画画、写写、剪剪、撕撕、贴贴等表现方法设计一款包。
3、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表现包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包的设计新颖有趣。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观察。
我们的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漂亮的包。引导学生一起简单分析造型和材质特点的。
二、分类与总结。
可以根据包的外观、用途、用法,材料等角度了解包的世界。
三、鼓励表现。
画出你最喜欢的包的样式,或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一个包,不妨写下你的设计构想。
四、作品展评。
介绍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相互赠送,交流。
课题十九:能干的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学会观察各种动物的脚。
2、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的脚的知识。巩固各类绘画知识与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才能。
3、培养人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各种脚的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脚的特征,并能用绘画和泥塑的方法表现它们。
教学难点:人的脚步是较难表现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讨论引入:人的脚有什么用。人的脚和动物的脚有什么不同。
人的脚和手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二、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三、游戏:用脚拿笔写字。
四、教学脚的重点。
1、脚的大致外形,不犯基本外形错误。
2、比例相对准确。
3、线条大胆,流畅。
五、学生绘画。
课后拓展,多观察,多画速写。
课题二十:美丽的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美、观察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2、用自己喜欢的作画方法写生鞋或记忆画鞋,提高表现力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鞋文化,了解鞋的历史及鞋的造型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和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鞋的造型和功能,能够临摹一只鞋的造型特点。
教学难点:临摹鞋的造型,画自己见过的造型独特的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一些鞋的图片,你能联系自己的鞋说一说鞋有什么作用吗?
二、教学新课。
1、欣赏分析。
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
2、讨论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鞋的样式,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3、分析表现。
引导学生观察各种鞋的造型,了解它的功能以及装饰的特点,分析不同鞋的共同的特点及不同的设计风格。
4、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三、作品展评。
采用自评、互评、点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评。
课题二十一:我也能做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制作风格独特的鞋。
2、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出来。通过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
力。
3、结合班级或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鞋展活动,体会鞋与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图片和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设计风格不同的鞋,并尝试将自己设计的鞋制作出来。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制作出风格奇特的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由《灰姑娘》的故事引入到鞋。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鞋,鞋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制作鞋。
二、教学新课。
1、欣赏讨论鞋。我们一起来欣赏鞋的图片。
同学们一定要看仔细这些鞋的造型,了解它的特点和装饰的纹样。
2、分析创作。
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鞋。
3、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制作鞋。
三、作品展评。
采用自评、互评、点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评。
课题二十二:鞋的联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自由地选择多种材料和绘画媒体,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3、了解、欣赏鞋的变迁,拓展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图片和绘画工具。
教学重点:通过对大量的鞋的图片及鞋的联想作品欣赏、评述,启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本原
本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引导启发学生如何以鞋为载体,依据鞋的外形来设计新形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绕口令引入。
二、教学新课。
1、交流。
出示各种鞋的图片和物品等资料。
2、欣赏。
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鞋变迁折射出时代的进步。
3、讨论。
说一说,在小说,电影中还见过哪些神奇的鞋。
4、联想训练。让学生变换角度来联想鞋。
5、创作表现鞋的联想。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
三、作品展评。
采用自评、互评、点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