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英语听力课堂里的口语教学
论大学英语听力课堂里的口语教学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听是输入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说是表达的过程,输出的过程,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笔者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大学听力课堂中开展口语教学,由浅入深,讲求步骤,从而形成互动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 听力 口语 互动
1、引言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在训练听力时又往往将听与说割裂开进行。事实上,听和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口语能力的提高与听力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把二者联系起来加强训练,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大学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口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获得最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但反观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口语教学非常薄弱,许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佳。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高校的各类考试中缺乏对口语的要求,导致学校对口语课不够得视。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口语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者说几乎没有,导致了学生只对四、六级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感兴趣,而放松了对口语的学习。
2.2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外语教学主张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词汇和语法教学,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在台上讲语法、词汇,学生在台下抄板书、记笔记。教学方式单一,教材呈示方法单一,导致过程枯燥乏味,加上大班授课,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偏少,使得口语练习更是少之又少,有效性不高。
2.3测试手段单一
测试是提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测试中,更多的还是试卷测试,缺少日常交流测试,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口语练习的忽视。
3、听力课堂里的口语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如何能有效纠正,如何在有限的英语课时中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均得到提升呢?结合实践教学,我们提出了“听说结合,以听带说”,利用听力课堂,推进口语教学,实现听说能力共同提高。
3.1注重由浅入深
听是说的前提,说有助于听,在大学听力课堂贯穿口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融思维训练与口语表达于一体,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开始实践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
听力材料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会话,一开始,在听到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话题,如打招呼、告别、问路、购物、询问天气等时,可以采取对话形式进行练习。如在听《大学英语听力》第一册中“Greetings and Introductions”一材料时,先放音听原材料,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见面打招呼与互相介绍等对话练习,大多数学生会自觉地模仿听力材料中的句型结构、语调等,这样能达到学有所用,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听说的兴趣。
在简单听说练习的基础上,再提高难度,如听与复述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听短文的大意复述出来;听与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听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这些都能增强用英语交流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提高听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3.2讲求教学步骤
听力课堂中的口语教学一般主张把训练听力放在首位,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先听后说,经过反复口头练习,使学生能自如运用所学外语。在教学实践中将之称之为听说教学法,美国布朗大学教授特瓦德尔将听说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概括成了规范的五部分,分别是认知――模仿――重复、检查――变换――选择。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解决学生“听时容易,说时困难”的现象,一般讲求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每次口语练习前先介绍一下与对话相关文化背景,例如在西方国家买机票、就餐、住酒店等,这与中国文化略有差异,若不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reservation 的含义。
第二,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熟悉听力材料中可能涉及到的生词和句型,这样有利于听力理解。
第三,进行放音,第一遍放音时要求学生尽量听懂每句对话;第二遍放音时逐句停顿,让学生进行模仿。并让学生知道,除了注重内容,还需注意语音语调,注意口语表达与书面语的不同之处,注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四,根据所学基本句型,设置不同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扩展练习。在情景设置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以提高学生兴趣,如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设置一个案例场景进行讨论。
在推进这些步骤的时候,还可以有选择地运用录音机、投影仪、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来丰富和优化教学,将文字语言变为直观的视听语言,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3形成互动模式
要做到听力和口语教学有尺度的相互交融和渗透,还要贵在坚持,因为大学英语学习中重笔试轻口试、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只有教师做到长期有力地支持,才能培养学从输入到输出的意识,掌握输入输出方法,从而形成听力口语教学互动模式。
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进行口语教学这种听说互动模式中,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并和学生一起成为参与者。教师应在听力材料和学生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既是示范者,又是参与者。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交淡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口头交流的时间一定要长于听的时间,以达到通过听力提高口语的目的。
这种听力口语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大英语课堂的一种突破,不仅打破了教师一言堂单项传授知识的现象,而且使学生在口语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提高听力的基础上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4、结语
听是输入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说是表达的过程,输出的过程。听力课堂上的口语教学,将输入与输出结合,将听与说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使之真正有效,真正成为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黎红米 林震 英语听力及口语综合训练方法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6(11)
[2]乔艳 大学英语听力口语教学改革[J]大江周刊:论坛,2011(11)
[3]刘冬雨 杨秀珍 加强口语输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1(5)
第二篇:大学英语听力课堂设计
大学英语听力课堂设计
内容摘要:“听”作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堂上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听力教学设计给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 听力设计
听、说、读、写、译作为英语的5个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听得懂是进行有效交流的第一步,同时持之以恒和原汁原味的摹仿,可以给说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因此听力教学成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听力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薄弱的环节。
一.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之现状
由于受到考试的影响,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且相对保证教学成绩,学校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听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就没有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专门的英语听力课程。教师在课堂听力过程中主要采取的仍旧是旧有的模式--教师放听力练习,学生听并且完成相关选项或听写,有限的交流主要体现在讲解少量的疑难单词上,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因此一提到英语课堂听力练习,学生更多的是感觉枯燥乏味,积极性很差。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听力设计,改变目前听力之现状,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呢?
二.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设计
1.听力材料的选择。目前相当一部分听力用书均是以考试为基础进行编撰的,主要涵盖的是相关英语考试的听力题型,这就造成了在进行听力训练时也以旧有的听力模式为主。同时由于听力材料均为单一个体,很少有连贯性,且难易程度不齐,学生在本身英语基础较差的情况下,难以听懂。因此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我认为应该由易到难,且相关主题的听力材料为一部分,方便学生对此主题的内容更好的加以掌握。而且听力材料不应单一,不仅有考试的相关题型,更应该有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英文歌曲或影视作品,将其设计为相应的听力材料,也可选择与其专业相关的听力材料,学生对其感兴趣,则听力效果也会较好。
2.听力时间的安排。针对目前有些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没有专门听力课程的现状,英语听力也就可以不拘泥于在课程开始前或结束后的统一听力练习。譬如在每单元课程开始的导入部分,可以安排与其主题相关的听力材料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作为听力练习,也可以更好的导入单元课程的主题,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更好的对本单元所讲内容的背景有所认知。或者也可以在每单元课文学习后,进行课文小结的相关听力练习,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并且这样的听力练习,对高职学生来说也不会感觉到过多的负担。
3.听力任务的设计。在设计听力任务时,笔者一方面会将以考试题型为基础设计的听力材料作为对学生的小测试进行练习。在进行此练习任务之前针对学生听力基础薄弱的现状,会提前将相关的单词重点列出,并让学生提前读好题干,猜测要听材料的大意,然后再进行听力测试,并对听错较多的地方进行重点加强学习与训练;另一方面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新闻、歌曲或影视作品的听力练习。学生先自己进行听写,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最终的答案并进行复听。以小组为单位的听力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在进行听力训练时的焦虑心理,并且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对所听材料有进一步的理解,并对自己所犯的或可能犯的错误更加注意。同时,也会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前设计并上课发布presentation,并在其中设计问题要求其他组学生回答。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其他组学生的听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4.听力的移动学习模式。针对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堂上听力时间有限的现状,只能加大课外英语听力时间的投入。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实现听力的移动学习模式。这种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英语听力课堂,使其不再受空间和实践的限制。笔者将所听过的听力材料放在所建的QQ群文件夹中,方便学生反复的听。而且针对高职学生相对懒散的现状,笔者采用了一个手机和电脑均能使用的学习的平台,通过此学习的平台,将布置给学生课后听的材料放在其中,并添加问题,学生听过之后要求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提交,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端看到学生是否课后完成了相关的听力作业,并可以给其分数。由此课后的听力练习就变成教师可控的,提高了听力的实施效果。同时因为此平台有手机端,即时学生在不方便用电脑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听力训练。目前也有许多针对英语听力的手机APP,学生通过下载这些APP软件也可以行之有效地对英语听力进行练习。
总之,教师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兴趣点进行听力教学设计,使学生乐于学,能够融入到课堂活动之中,摆脱其焦虑和胆怯的心理,学会运用英语,不断进步。
(作者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第三篇:浅谈大学课堂里启发式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课堂里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三种方式,不完全归纳式,关联式和直观式通过对概率统计课程中部分知识点的讲授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些方法的运用和实施,并对教师的要求做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不完全归纳法 关联式 直观式 大学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大学课堂教学担当着两大使命: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研究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要做到“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教学方式首推启发式教学。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感悟,有如下几点看法。利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启发
通过将相关的现象或者结果罗列来,尽可能地以一定的规律呈现给学生,运用类此思维方式,做不完全归纳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一方面,通过形象来引导逻辑,另一方面,通过逻辑来解释形象/现象。
新概念的传授和学习,大多适合此法。
比如,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随机变量”的引入。可以先向学生描述试验结果与数字有关的随机现象:掷一次骰子出现的点数,单位时间内经过某校门口的车辆数;前者是有限个数,后者是无限个数。继而提问学生思考随机试验的结果与数字无关时怎么描述。通过生活中赛场上运动员用号码来表示的启发,将随机试验的试验结果进行数字化。如,抛硬币试验中,可将“出现正面”与数字“1”对应,“出现反面”与数字“0”,对应起来。从而引入随机变量的概念。关联式启发
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论语》里的“温故而知新”实际上阐了此道理。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或者自然延伸来学习新的知识,这种启发式的学习,符合心理规律:“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譬如,在讲授概率统计中“事件的独立性”时可以使用关联式启发。由于在条件概率中已经指出,在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所以自然会思考是否有相等的情形出现。从而得到独立性慨念。这样,学生既接受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把握了二者的联系:直观启发
直观,是科研工作者创造性思想的来源和渠道之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有效途径。利用直观,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理解深刻,所学的知识不会轻易忘掉,即使遗忘,也能推理出来。实际上,这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如同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言“如果我们将学到的东西忘的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
为了说明此种方法,仍以慨率统计中有关“假设检验”的知识点来阐述。对假设检验中统计量的构造,许多学生不理解。以在方差已知的条件下,检验总体的均值是否为某个定值为例。由于总体均值未知,故要估计它。直观的判断就是:若估计值等于假定值就接受元建设否则就拒绝。但是,即使真值是所假定值,但因随机因素,估计值和假定值之间通常是有差别的,如果这种差别很大,达到无法用随机影响来解释,那么就认为原来的假设不成立。所以,要选定一个恰当的临界值。而构造统计量(实际上是估计量的某个函数)就是为了方便选择这个临界值。这种直观,使学生理解了概念掌握了方法。
做好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通过科研跟踪和发展学科前沿,理清经典理论和前沿领域的联系,教师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直观启发,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或者新旧知识的联系给学生不完全归纳式启发,关联式启发,然后利用恰当的专业语言,给知识点作严谨的阐述。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第四篇:口语教学课堂设计
口语教学课堂设计——《访谈》
一、明确访谈的性质
1、性质
访谈是与一位或多位被采访者进行采访和交谈以达到对某人或某事深入了解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它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现场交流活动,其特点是面对面,而且极富探究性。也就是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是直接在现场交谈的,而且采访者要尽可能多地挖掘某人某事的深层信息。
2、类型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物访谈,一种是问题访淡。所谓人物访谈是指访谈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采访的人物,以人物为访谈内容的核心,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东方之子》《艺术人生》;而问题访谈则是以特定的话题为核心,被采访的人是谈论这一话题的所有合适的人选,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等。
[练习活动]
全班一起观摩一集《艺术人生》或《焦点访谈》。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留意观察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所占用的说话时间上的差异。
(2)总结这一集《艺术人生》里所提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被采访者的哪些方面?这些方面之间是否有逻辑联系?看完之后,你是否对被采访者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3)这一期《焦点访谈》的话题是什么?一共采访了哪些人物?画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图并指明这些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讨论一下这些人物之所以被采访的原因)。
(4)分析一下人物访谈和问题访谈在采访思路上的差异。
3、基本要求
不论是人物访谈还是问题访谈,访谈的重点都是被采访者。访谈的基本要求就是学会倾听。
倾听是访谈中最为重要的技能。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将表现的机会留给被采访者,让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通过倾听获得信息并发现新的谈话契机。
二、访谈的案头准备
不论是哪一种访谈,它的基础都是对一个人物或就一个问题专访某一个人。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往往需要访谈双方进入和谐的交流状态,这比随意性采访要求要高得多。因此,访谈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在访谈正式实施以前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1、熟悉采访对象
包括他的个性、特点和爱好。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来了解采访对象。被采访对象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而言,名人的资料会丰富些,我们可以通过索引和网上的搜索引擎等方式来节录必要的信息。如大型纪录片《毛泽东》的摄制组决定采访几位曾经与毛泽东有过交往的外国首脑人物。他们做的前期工作就是借看这些首脑人物与毛泽东会见时的纪录片并查阅有关回忆文章。
而对于一些普通人,则可以从访谈的目的入手查找资料。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采访他?你想通过他了解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给你一些查找资料的线索。
[练习活动]
分小组讨论。各小组确定两位采访对象。一位是有名的,如球星或歌星;一位是你们的某位老师或同学。谈谈看,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他们的个人信息。
2、分析采访对象
就是要了解谈话对手的心理状况,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态度有所预期。
[析例点评]
我们来看凤凰卫视记者杨澜采访台湾怪杰、学者李敖的片断。李敖是个个性张扬、愤世嫉俗的人,所以,他从来不怕刁难性的问题,而且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很兴奋。这种心理特点在采访中就被杨澜利用了。比如李敖说每当自己打输官司后,都会马上回家整理判自己输的法官的资料,准备把他告上法庭。杨澜马上反问道:“那你这不是刁民吗?”李敖立即理直气壮地回答:“就是刁民,我就是要当刁民。过去是民不聊生,现在我要让他们„官不聊生‟。”这个回答非常生动地反映了李敖的个性,而杨澜之所以能这样提问就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个性有所分析、有所把握的基础上的。
[练习活动]
各组在上面练习的基础上,分析各自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
3、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的作用是使访谈步入有序的预定轨道。它是在对访谈的内容进行事先准备和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析例点评]
我们来看下向的例子。
访谈双方:凤凰卫视记者杨澜和查良镛(金庸)先生。
前期准备:杨澜让助手搜集了查先生近几年来的大量活动资料,节目顾问为她搬来了十几本《明报周刊》,里面有查先生与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对话录的连载。杨澜阅读了这些资料,从中挑选了她认为观众会感兴趣的地方。
访谈提纲:对通俗文学的定位——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历史眼光——澄清有关“为秦桧平反”论的说法——祖父的“侠义”精神对金庸的影响——金庸年轻时的抱负——侠义思想在中国历史演义中产生的利与弊。
[练习活动]
各组在上面一个练习的基础上,制定各自的访谈提纲。
4、设计问题
访谈是由问题和回答组成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精心设计的问题,一类是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做出的即兴提问。然而,即兴提问也是由设计的提问引出的话题所带来的,所以,在访谈之前设计好问题是访谈的基础。
问题的设计要以访谈提纲为依托。可以将必须要问的问题一一列在采访提划的后面。这些问题在实际采访中不必严格按顺序进行。因为被采访者的回答会自然地形成某个提问的最佳时机,而这个问题不一定是提纲上的下一个。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改变提问的顺序。
[练习活动]
各组在上面练习的基础上,为各自的访谈提纲设计问题,或者尝试着为上文中杨澜采访金庸的访谈提纲设计问题。也就是说,请你们设想一下上述几个话题可以通过哪些问题的问答来得到较为全面的描述。
三、访谈的实施
(一)预热
就像在实际生活中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不可能一下子进入热烈的状态。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不容易真正放松自己。所以,在正式的访谈开始之前,要有一个预热的过程,以消除紧张状态,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语境。
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开始之前,用日常生活中的口吻(因为在正式访谈中所用的语句要相对正式些,接近于书面语)与采访对象交谈,可以选择的话题有:
1、可以告诉被采访对象本次采访的目的,你们的采访成员和你们所需要了解的信息的概况,让对方有一个心理准备;
2、拉家常,谈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3、闲聊,开开玩笑;
4、在现场语境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
(二)问答
访谈的主体部分是采访者的提问和被采访者的回答。问和答都有各自的技巧要求。
1、提问的原因
有效交流的秘诀在于提出适当的问题。提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弄清事实或获取信息;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增加所知信息;表达对说话者和所谈话题的兴趣;促进彼此思想的交流等等。
2、提问的类型
访谈中的提问包括预备提问和即兴提问两类。
(1)预备提问及其方法
预备提问是向采访对象主动提出准备好的问题的方式。在不同主题的谈话段落中,头几个问题都属于预备提问的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原创性的,是不依靠采访对象的回答而出现的。
最常见的预备提问的方式是直接发问,即抓住关键问题,直奔主题。这是获取信息、了解态度时最常用的手段。它的表达方式就是直接地呈现问题。
但有些时候,遇到敏感微妙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对提问的方式进行必要的修饰。修饰问题的原则就是减少问题对被采访者的“威胁”,留给对方更多的面子和回旋的余地。
[析例点评]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996年3月,中央电视台采访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记者预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经过了修饰的:
秘书长先生,请允许我告诉您今天在这里采访您的除了我本人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关心联合国、关心您个人的中国人,因为我也带来了一些我们的观众的问题。现在我们是否可由一个北京的小学生的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采访呢?这个小姑娘请我问问您联合国有多大?秘书长的权力有多大?
与生硬、直接地提出这一问题相比,经过了修饰的提问更加婉转,很好地处理了这一微妙的问题。
另外,预备提问中应该包含一部分带有背景的提问。所谓带有背景的提问是指问题中包含问答双方都明白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一定是采访者事先准备的结果。这种提问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体现采访者的精心准备以及对于被采访对象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效率,使访谈能够较快、较深入地超越简单的信息层面而进入更为实质性的内容。
[析例点评]
我们来看《东方时空》的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若女士时的提问:
1966年萧老曾经自杀,当他醒来的时候,听说您并没有掉眼泪,而是用英文给他写了一句话?
这里的“一句话”就是“背景”。这种有背景的提问有效地激发了被采访者的情绪。文洁若女士回答:
我说,we must outllive them,就是我们要比他们活得都长。我说你要是自杀,我将来会告诉孩子们,你是一个怯懦的人。可是你要是不自杀,能挺过来,你将来还是孩子们可骄傲的父亲。
(2)即兴提问及其方法
即兴提问是指在访谈过程中,根据采访对象的现场回答而提问的方式。即兴提问依靠于采访对象的回答而存在,在逻辑上有承接关系,即后一个问题和前一个问题在逻辑上环环相扣。
即兴提问对采访者思维速度和反应速度的要求都很高。它有一个前提就是采访者要最快地总结出采访对象回答中的重点,并生发出新的问题。
[析例点评]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这是上海卫视《财富人生》的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
叶蓉:在团队建立的同时,你还注重一点就是换岗换位,甚至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之间的调动,这一点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曾文祺:有一个哈佛的学者讲过一句话:领导是一个伟大的经历。你经历的东西多,你自然而然脑容量比较大,容易成为一个好的领导。所以换岗换位培养一些好的领导人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实人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换岗,因为人年轻的时候比较有好奇心,愿意接受挑战,接受新鲜事物的学习。
叶蓉:可能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以前已经麻木退化掉的一些功能重新打开;到一个新的环境,他又开始有很强的学习欲望。
曾文棋:对,因为人都是聪明的,适应环境的,所以人的学习曲线是到一个新的环境很陡,然后很快就变平缓。你就必须不断调整他的学习曲线。让他时常“一陡一陡”的。这就是所谓“领导是一个伟大的经历”。
叶蓉:如果他也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年轻人,你的细心培养他能够感悟到,而且主动去吸收,那你的目的达到了。如果由于他的变动,以前的客户群也散掉了,你是不是也会面临一种损失?
曾文祺:不能讲损失,应该讲授资,在人的成长上面的投资都是值得的。我们当然常常也发生过年轻人换了一个岗,得罪了一些客户。我们做错没关系,只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我们做错了,把它改进就好了。错误和进步是成正比的,错越多的人,进步越快越多。这句话是昨天我在读的《戴尔战略》那本书中,迈克·戴尔讲的。
(《财富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在这一段访谈中,主持人叶蓉提问了三次。第一次是提出了“换岗换位”的缘由问题。在曾文祺做出解释之后,叶蓉做出了及时的总结。曾文祺又进一步做了延展性的说明。叶蓉第三次提问是由肯定这种做法的实施效果出发,生发出“换岗换位”的利弊问题。可见,即兴提问对采访者总结和衍生问题的能力都有所要求。
即兴提问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需要及时地根据访谈的进程调整提问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多地偏离访谈的提纲。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管访谈的气氛多么热烈,采访者心中必须清楚本次访谈的中心和主题是什么;
采访者必须清楚正在进行的话题是否已经开展得足够了;
采访者要迅速分析正在进行的话题有没有深入的可能和必要;
采访者迅速判断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有没有预定话题之外的有价值的线索。
这样采访者才能够把握住访谈的脉络,清晰地转换主题,完成访谈的任务。
3、调整提问方式
在访谈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问题提出后,被采访者没反应,或者是支支吾吾。这往往是困为被采访对象没有听懂问题;或者是问题太大,不好把握,难以回答。这时,你就需要调整你的提问方式了。
第一种方式是将问题具体化。比如,如果你想了解一位工厂工人的劳动强度,你会如何提问呢?可以问“你每天工作是不是很辛苦?”也可以问“你每天几点上班,几点下班?中间有休息时间吗?当然,后一种问法要好些,因为问得更具体,被采访者回答起来要容易得多。
第二种方法是同类替换。同一个问题,由于用语习惯不同,问答的双方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这时你应该快速地用同类的说法替换原有的说法,让被采访者明白。比如,如果你问:“你们致富的途径是什么?”对方如果不明白的话,你就应该改问:“你们是靠什么方法来赚钱的呢?”
4、回答的技巧
一般而言,在访谈中采访双方事先都要有一点协商和默契,哪些问题可以谈,哪些问题不要谈。所以,通常都会正而回答问题。但是,如果碰到不恰当的问题怎么办呢?较为明智的方法就是适当地回避。比如,你可以说:
我非常感谢你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可是我现在不想谈论此事。
我们谈些别的吧!
你为什么想知道?
我倒很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倾听
在访谈中,除了提问之外,倾听是非常容易忽略但又十分重要的环节。访谈中的倾听不是被动的“用耳朵听”,还包括用体态语与采访对象进行充分的交流;记录和分析采访对象的回答等等。具体而言,要做到:
1、主动地听
第一步是确认兴趣。就是在正式采访之前,可以告诉对方自己对他所谈内容的兴趣和关注,以此表达自己愿意倾听的愿望。
第二步是集中注意力并表达出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表达我们的专心致志,比如直接的目光交流或其他的形体语言。
第三步是主动参与。你可以鼓励采访对象的谈话并做出适当的评论以刺激对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连珠炮似的提出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干扰对方,也不意味着可以过多地使用“真的吗?”“后来呢?”等等语句。
2、由“听”而“问”
采访时不仅要听见采访对象在说什么,还要能够很快地抓住回答中问题的核心,迅速设计出新的提问。
所以,访谈中的倾听是分析性的“听”:随时判断,随叫总结提炼,随时设计新的问题。
3、倾听时的沉默
在访谈时,采访者很多时候都是在默默地听。但沉默不等于没有信息量。沉默和倾听有时候会比进一步发问得到更多的信息。一个有用的技巧就是,在你得到一个问题的回答之后故意停三四秒,好像你还在等待他说点什么。对方会觉得有点窘迫,于是说出更多的东西。
(四)互动
访谈有别于一般的采访,非常强调互动性。访谈的分量要比一般了解信息类的采访要重得多。访谈中的互动包括两个方面:
1、现场情绪的相互感染
在访谈活动中,采访者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和表情都会影响到被采访者。为了使采访对象保持比较兴奋的谈话状态,采访者必须首先情绪饱满。
访谈中双方的情绪处于互动状态。利用这一点,采访者可以用自己的表情来控制采访节奏,实现话题转换。比如,在听到感人的值得记录的段落时,应以表情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和回应;如果采访对象的回答不符合采访需要,你也可以用表情来提示希望改换话题。
另一方面,在访谈中,你也应该注意观察采访对象的现场反应,以便采取合适的采访策略,调整和改变提问方式。这里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些非言语的手段。以表情为例,采访对象在愉快的时候,往往舌头会产生甜美的感觉,会不由自主地舔嘴唇和门齿,鼻子也仿佛闻到花香,眼睛也好像看到了欢乐的景象;痛苦时,嘴会发出躲避苦味的动作,鼻子也会出现逃避恶臭的动作,眉眼下压,好像竭力摈除不愉快的景象。同样,目光、身体姿态以及构成声音的音调音量、音速音质都是观察和判断采访对象情绪和心理的重要依据。我们都应该熟悉。
2、保持互动性的交流
这是访谈非常明显的特征。所谓互动性的交流,就是你和访谈对象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促进的谈话对手的关系,两个人之间是棋逢对手的,而不是师生式的问答。
特别重要的是,你的提问的主体部分应该能够在完成的访谈中单独存在,不能够删去。也就是说,你提的问题之间应该有逻辑上的关联和完整性。
[析例点评]
我们来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对养牛专业户葛维连破产原因的调查提问。1995年9月18日,全国第四次畜牧工作会议在阜阳召开。在这次会上,记者采访了当时的蒙城县委书记王保民,请他谈了当时葛维连的养牛场为准备会议代表来参观而做准备的情况。
请特别注意记者的提问。你不妨略去王保民的回答,只看记者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是否有逻辑性?作为一系列的分解问题,它们组合成的大问题是什么?
记者:为迎接参观,县里有没有什么统一的部署?
王保民:召开过会议,因为这是一件大事。全国在那儿开会,参观。要参观考察,当然我们要做准备了。
记者:做了哪些安排呢?
王保民:安排多了。参观点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都要有具体条件和要求。
记者:当时预备参观多少个点呢?
王保民:停车点是四个点。
记者:葛维连这个点在这四个点中属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王保民:个体专业户,他是养牛专业户,又是一个销售专业户,他很有特色。
记者:比如说参观点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当时葛维连这个点是什么样的要求?
王保民:我们要求,你是养牛专业户,首先要体现出你的养牛数量,这是我们的根本。
(参见《调查中国》,中华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另外,访淡的互动性还体现在:作为采访者的你,不能只提请教性的问题或者等着对方的答案,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使自己的谈话具有保留价值。
[析例点评]
杨澜在采访余秋雨教授时,谈到媒体与小道消息的话题。以下是片断:
余秋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过去传媒过于刻板,现在言路初开,多种能量释放,各种民间行为不可能再整齐地走“一二一”的步伐,这在整体上不是坏事。我们应该以幽默的态度来看待这种纷乱现象,然后一起努力,尽快促使我们的文化环境从无序走向有序。
杨澜:余先生,这一点我可能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觉得这种无序会延续很长时间,不能快速走向有序。你看无论是美国还是香港、台湾,这种不真实的“小道消息”在传媒上也大量存在,我们恐怕只能适应它们,不能期望它们有朝一日会改观吧?
余秋雨:我说的有序不是指小道消息的消失。海外和港台报刊上的小道消息、艺人选事、无聊调侃确实很多,但它们目守着一个本位:无聊就是无聊,庸俗就是庸俗,并不怎么装扮。更不会慷慨激昂地提高到关及民族命运、文化前连的道德评判上来。这也是一种“序”。
杨澜:除此以外,广大的民众对传媒的态度也会成熟起来。
余秋雨:这是最重要的“有序”。
(参见杨澜《我问故我在》,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在这一段访谈中,杨澜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这种互动方式有效地激发了余秋雨先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井将话题引入了更深的层面。
可见,访谈双方的互动是话题深入的最佳方式。
[练习活动]
组成4—5人的小组,选定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进行一次访谈活动。按照上述讲解,分工做好准备、实施、记录和整理的工作。并提交报告。
第五篇:论理想的大学课堂
-4/16/201311:53:27 AM8
论理想的大学课堂
摘 要 大学课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发展高度,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成败得失和前途命运。但是,如果大学课堂堕落为媚俗和无趣的所在,如果莘莘学子们厌倦、疏离和逃避课堂的话,何谈大学精神和大学理想?为此,有必要以“对话”的形式对当前大学课堂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描述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勾画大学课堂的理想图景。
关键词 大学 大学课堂 大学理想 大学精神
一、引言
课堂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因为,大学教育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完成。当前,大学质量的诸多弊端与困惑,都可能在课堂中找到症结。正是基于这一事实,我们说,大学课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发展高度,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成败得失和前途命运。实际上,任何大学精神,任何大学理想,只有真正贯彻到课堂中来,才有可能得到巩固、发展和传播。一言以蔽之,没有理想的大学课堂,就没有理想的大学教育,也就奢谈理想的大学和大学理想。同样,一所大学之所以被誉为一流大学,往往因为其拥有一流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一直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必要形式,更是一切大学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处。也可以说,课堂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必要环节和关键步骤,是大学师生展示其学术思想、人格魅力,演绎其生命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舞台。目前,不少大学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而尤其凸显的就是办学质量不尽人意,甚至可用“伪劣”、“骤降”等词语来描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学教育质量何以骤降?又究竟伪劣在何处?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课堂教学频频失范,差强人意。大量事实证明,在以物质攫取为主导价值的社会洪流面前,在一个因追求“经济馅饼”而文化贬值的时代,轻慢精神、拒绝崇高、放弃信仰,必然成为一种普遍的大众心理现象。更糟糕的是,当市场中心和实用主义盛行,尤其是高校扩招而就业艰难之时,新的“读书无用论”必然滋生蔓延,并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大学课堂的基础已有所动摇甚至倾斜,大学课堂的灵魂开始飘忽不定,大学课堂的精神在迷失、消散。
二、问题与评析
效果不显,效率低下,效益不高,可以说,对大学课堂的抱怨与对高教质量的诟病,没有什么两样。那么,对于那些经过“十年寒窗”,历经“应试教育”体制磨练而最终跨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们来说,他们对大学课堂究竟怀有怎样的憧憬与期待?他们满意吗?或者说,他们对于身处其中的大学课堂究竟具有怎样的寄托、向往与慨叹?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雅斯贝-1-8
-4/16/201311:53:27 AM8 尔斯曾经强调:“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大学生们总是潜心地寻觅这种理想并时刻准备接受它,但当他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因感到理想的飘渺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关注那些踌躇满志的大学生们关于理想课堂的种种评说与构想,聆听他们的声音,并对那些代表性的观点给予总体评析,作为必要的解答和回应。
大学生A: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孩提时,这种感觉叫喜欢,我们可能由此特别喜欢某个老师;少年时,这种感觉是萌动,我们的心灵被感动,梦想在这里起飞;青年时,这种体会就成为思考,我们对一节好课反复回味,细细思考,彻夜难眠;成年时,这种感觉化为珍惜,我们深知这美好相遇的偶然与可贵。
评析:作为师生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学课堂的45分钟蕴涵着很多东西。或许,在探讨理想的大学课堂之前,我们应该追问课堂的灵魂和精神是什么。
大学生B:如今的大学越来越像一个工厂,教室仿佛是车间,教师是一个个熟练的工人,课堂教学是一条条生产流水线,而不同的课程则是不同产品的模具,不断地在重复生产着。以前很少有人去关注市场需求,近些年才逐渐意识到大学生产的产品已经过时了,种类和款式陈旧了,所以呼唤要研制开发出“新品种”,而这个研制与开发的任务又只能由课堂来完成。
评析:没有一流的大学课堂,断没有一流的大学教育。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应当具有怎样的知识储备?要培养出生存能力强、竞争有实力的“合格产品”,肯定少不了具有创造性、前瞻性,富有活力与激情的课堂教学。
大学生C:对大学里一些老师上的课实在不敢恭维,整堂课下来就是“无聊+瞌睡”。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抄笔记,偶尔回答几个问题。有些老师几乎不用板书,只用PPT。
大学生D:学生如果来不及抄笔记,只要copy回去即可。特别是一些公共课,大多都是你听你的,我讲我的,老师、学生各做各的事。
评析:大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想的地方。没有互动和对话,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课堂必然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上课的人痛苦,听课的人更痛苦。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丢失了自己的职业价值,学生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大学生E:台上老师讲课,侃侃而谈;台下学生吃饭,阵阵飘香。吃饭、听课两不误,这是在大学课堂尤其是上午第一节课普遍存在的现象。包子、烧饼,乃至豆浆油条及各种小吃,纷纷登堂入室,课堂俨然成为一个饭堂。不仅如此,电子产品也在侵蚀着大学课堂。常常出现
[1]-2-8
-4/16/201311:53:27 AM8 的情况是,讲台上老师传道授业,台下的学生却塞着耳机听音乐,或者就是在下面开展“拇指运动”,不是收发短信,就是玩游戏。
评析: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大学课堂的经验公式:大学课堂=聊天+调情+睡觉+写纸条+发短信+打电话+发痴。大学生厌课,究竟是教师本人的专业水平问题还是课程内容本身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课堂枯燥、乏味,教师首先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其中,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必须改进,尤其不能沉溺于自言自语的所谓学术里。当然,一些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不满于“教室——宿舍——餐厅”三点一线的常规化生活,上课睡觉,下课疯跑,学习懒懒散散,不少大学都有这种现象。大学课堂需要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有沐浴春风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课堂可以沦为没有约束力的“放牛场”。逃避责任、破坏纪律、滥用自由的行为必然导致学风的败坏。“大学生”本是一个令人羡慕和尊敬的社会角色,拥有这一身份的青年切不可自我轻贱、自我堕落。
大学生F:我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比较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的,要让每个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是一个交流的地方而不是仅仅老师讲学生听的地方,少了学生的参与,课堂便少了很多生气。当然,课堂讨论只有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才有效果。
评析:学生要在四十五分钟里最有效地学习,离不开老师及时恰当的指导。因此,老师要改变陈旧的授课模式和评价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旁若无人地自弹自唱。
大学生G:大学课堂上,不少老师都习惯于手握着鼠标,用低沉的语调对着麦克风讲课。课件制作得非常漂亮,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走向终结。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没有教师我同样可以学得很好?是不是手头上只要有一本教科书、一本参考书就可以顺利地PASS。
评析:借助了现代教学技术未必就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未必就完成了教学理念的现代化,也未必就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大学课堂应该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展现彼此才智的过程,而不是精美课件、预编程序的表演过程。“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雅斯贝尔斯的这句名言,揭示了教育本质,也预设了大学课堂的目标和精神。
大学生H:我理想的大学课堂,首先要让学生充满表达的欲望,而且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舒适的空间,我的思想我做主,畅所欲言。[2]-3-8
-4/16/201311:53:27 AM8 评析:理想的大学课堂应是一种全体参与的,活力与效率兼备的课堂。课堂上,老师应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以及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大学生I:大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充分接受知识的地方,无论怎样改革,我想这是一个不变的宗旨。但是,学生完成在大学里的知识积累与筹备只是完成任务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还要学习如何做人。
评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教学生记诵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认知,不仅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实践,说到底是要学活的知识,能创新的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素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大基本要求,即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大学生J:由大师来授课,这是大学课堂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大师才能让大学成为令人向往的神圣之地。只有首先具备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才会有高效的可能。
评析:大学是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的圣地,聆听“鸿儒”之教诲应该是所有学子的憧憬和期待。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虽有名师、名教授,但能够在课堂上展示风采的却不多。毋庸置疑,一个才疏学浅、人生阅历匮乏的教师,难以点燃大学生的人生激情,更难以成为当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相反,通过课堂、报告会等亲近大师,与大师对话,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可以培养大学生创造的激情和欲望。
大学生K:大学课堂里,不少教师往往居高临下,以权威自居,不管是学科发展、政治立场还是道德判断,往往以“洗脑”的方式灌输知识。
评析:理想的大学课堂需要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大学课堂讲究的是学问、涵养,而不是政治派系或个人职位。其实,无论多么敏感、复杂的学术、政治和道德问题,都可以也都应该接受理智的评判。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够触动莘莘学子们的心灵,他们才能够对未知事物持有一种好奇心,而不至于陷入呆板、浅薄和无知。
大学生L:大学有一种怪现象:有的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课,只是期末考试前几天狂背书,结果考出来的成绩却比那些平时认真听课的同学还要高,甚至会拿奖学金。也许他们背书的功力特别强,可真正掌握了什么呢?
评析:大学课堂失范,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但主要还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大学教育模式该寿终正寝了!
-4/16/201311:53:27 AM8 大学M:我们为上大学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是无法算清的。理想的大学课堂至少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责任,所讲的内容应该对得起我们为之所付出的代价,要确实有益,对我们以后的就业有用,对我们以后的人生有用。二是塑造,整个课堂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其宗旨在于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满的人。
评析:大学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去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传承文化的同时,使好的品质代代相传。学生在课堂中除了学到知识外,还有老师的社会经验、人生态度、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富有启发性的东西。大学课堂重视言传——表述具体知识,但不可轻视身教——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大学生N:大学课堂不尽人意,可归因于学生的惰性、散漫,也可归因于教师的无能、懒散或职业倦怠。
评析:课堂45分钟,对于学生而言,是其大学时光的基本单位。对于教师而言,其职业生命恰恰由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时间单位所组成。一个学生,如果不负责地对待一节课,消磨、打发掉的是自己大好人生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教师,如果不负责地对待一节课,消磨、打发掉的则不仅仅是其个人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同时又是在敷衍、耽误或者说作贱几十位乃至上百位学子的花样年华。一位真正优秀的大学教师,必然是一位富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教育智慧的教师,必然是一位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的教师。
三、大学课堂的理想图景
一所大学的荣誉并不在于其拥有一流的校舍和庞大的学生规模,而在于其教育质量能够经得起社会各方面的评说。一所大学要站得住脚,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必须拥有一流的课堂教学。
首先,理想的大学课堂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得以真正贯彻和弘扬的课堂,是孜孜追求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课堂。教育是一项需要理想的事业。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都有自己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没有理想的教育是平庸的,不可能走得多远,没有理想的课堂是虚空的,因为它丧失了教育的灵魂和精神。大学乃国民素质和文化人格的创生之所。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摇篮,需要理性和良知的支撑。理想的大学课堂鼓励研究学问,鼓励探索创新,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乃至人类的理想、智慧和精神。
其次,理想的大学课堂是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地方,是培养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地方。大学是研究科学和传播科学的殿堂,是学术萌芽、勃发的地方。同时,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大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布鲁姆曾经指出:“为了实现人的潜能,为了克服我们政体不易于理解各种重要政体形式的倾向,大学必须站出来帮助孤立无援的理性。大学是-5-8
-4/16/201311:53:27 AM8 容纳探索和思想开放的地方,它鼓励人们不是功利性地而是为了理性而利用理性,它提供一种气氛使哲学怀疑不至被道德风尚和占上风的势力吓倒,它保存伟大的行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思想,以使对潮流的挑战和置疑能够得到滋养。”以此为参照,今天的大学尚有诸多欠缺。我们发现,在许多校园里,青年学子们的科学精神、政治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常常遭遇尴尬。就教学楼的物质装备而言,往往阶梯教室过多,加上固定式的讲台、桌凳,所认同乃至推崇的就是“一言堂”的教学理念,没有给对话交流和自由发言留下多少空间。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难以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第三,理想的大学课堂是富有人性和爱心的课堂,是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得以彰显的课堂。首先,富有人性的大学课堂以生为本,关注参与、重视体验、多维开放,洋溢着成长的气息。经典自由主义教育家纽曼曾说:“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是使轻率鲁莽也变的无伤大雅,使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暴露于众的地方。”理想的大学课堂时刻反省知识与智慧、知识与精神自由、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是一种用智慧点击生命与人性之美,追寻诗意生活的课堂。理想的大学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掌握优秀文化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心灵的润泽和人性的升华。其次,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大学课堂需要自由、关爱和宽容。“教人者教己,己立者立人”。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离不开富有人文修养的大学教师。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独立、批判和自由的精神气质,更要有支撑这一切的对时代、对人生、对社会的省思和博爱。这样,才能筑就坚强的意志,才能拥有丰富的情感,才能拥抱复杂多变的未来生活。
第四,理想的大学课堂是以个体精神生命发展为旨归的课堂。教育的灵魂就在于关怀学生的个体生命发展。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曾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 理想的课堂是个体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均得以呵护、滋养并不断提升的课堂。大学阶段是个体精神发育的一个关键期,精神生命是大学课堂意义的源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理想的大学课堂注重知性,更强调德性,传输科学,更塑造精神,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理想的大学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青春飞扬中增强自信、释放潜能、超越自我、培养个性,而不是千人一面,一个脑袋。
第五,理想的大学课堂是一种富有自由、民主精神,以培养优秀公民为首任的课堂。大学是一个自觉追求真理和自由的民主机构,在培养优秀公民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机构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知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应该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并积极参与社会文明建设。大学课堂应该成为培养个性、独立、宽容、理性、疑问、反思等精神品质的一方沃土,应该成为交流、辩论、解决分歧、求同存异的场所。“大学,与所有类型的研究机构不同,它原则上(当然实际上不完全)是真理、人的本质、人类、人的形态的历史等等问题应该独立、无条件被提出的地方,即应该无条件反抗和提出不同意见的地方。”大学精神总
[5]
[4]
[3]-6-8
-4/16/201311:53:27 AM8 是寓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之中。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大学课堂改革的关键在于重建课堂文化,而且这种课堂文化的根基就是人类共同生活所必须的基本规范和民主精神。
第六,理想的大学课堂是关于生活、通过生活且终可导向幸福生活的课堂。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是所有教育的基本功能。就现行的教育体制而言,大学阶段乃一个读书人学识修养与道德修养得以提升的最后场所。治学、修身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学之道,知明行笃,修身之要,立诚致广。《中庸》有曰:“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大学所要培养的是有灵魂、有思想、有专长,能够服务社会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实际上,教育对于人性、生命的关注以及对于知识和公民的强调,始终都是为了人的幸福生活。理想的大学课堂不仅45分钟应该是幸福快乐的,更应该对幸福快乐的生活本身作深刻反省和全面思考。
总之,大学课堂拒绝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忌讳人云亦云、浮光掠影,所倡导的是特色与个性,所认同的是知识的尊严与学术的逻辑,所关怀的是人类的文明、信仰和崇高精神。其中,信仰教育和引导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由于缺乏价值澄清的需要和鉴别是非的能力,往往在关键的时候缺乏道德立场、道德勇气和道德行为,往往因为缺乏择善固执的定力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甚至茫然不知所措。实践表明,只有真正认识到大学课堂的时间长度、意义深度和精神高度,其内涵和价值才可能真正得以拓展和建构。当前,大学课堂亟需以问题为纽带,坚持反思性、批判性、前瞻性等基本特性,力求主导与主体统一、预设与生成统一,尤其是继承与创新统一,广泛开展合作、自主等探究性学习活动,重点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这样,大学课堂才可能迸发智慧之光芒,才可能凸显文化之灵性,才可能播种大学之理想,弘扬大学之精神。参考文献
[1][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139、38页。
[3]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缪青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68页。[4]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228页。
[5]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集》,杜小真、张宁选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