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行动研究(一)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行动研究(一)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行动研究方法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 论文摘要: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实验方法,立足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行动研究方法,有助于教师系统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1教学行动研究的原理及过程
教学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吴宗杰1995)。其作用不仅在于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认识,而且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并发展教学理论的更新机制。在这种探索中,教师充当着教授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角色,这有助于把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新理论结合起来,缩短两者间的距离(Hawkins1996)。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McNiff(1988)把这种教学行动研究分为5个具体步骤:①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③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该问题;④评价教学行动结果;⑤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
根据以上几个步骤,我们设计出以下研究方案:问题实质→假设性分析→解决方法→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教学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遵循以上具体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案来指导和反思教师的教学行动和教学效果,使得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更加规范、更有成效,教师更具责任心。
2教学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2.1问题实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多达70%的学生对英语听力课缺乏兴趣、缺少足够的重视,课外基本上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训练;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同学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听力方法和技巧,存在较多的听力障碍,效率较低;对词汇量的积累不够,加之没有形成良好的听音习惯,听罢不知所云,好多学生称:上英语听力课简直就是“听天书”。这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培养较强的听说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而且,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中,听力理解要占到35%,在各部分题型中,分值比重较大。然而,听力却是中国学生的一个弱项,学生这一项失分率较高。2.2假设性分析 2.2.1语言因素的影响
(1)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音语调不正确,词汇量少,语法结构复杂是语言因素中的主要障碍。(2)教师对听力材料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教授和指导不足。2.2.2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1)许多地方高考英语考试中未设听力测试内容,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忽视听说技能的培养。
(2)传统英语听力教学法把学生当成是录音机,被动地接收有声信息,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帮助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口语能力较低,使用母语授课,学生习惯母语思维,没有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对英语听力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4)教材选取不当,要么内容太难,要么缺乏趣味性、新颖性。(5)学生对英语听力存在焦虑和厌倦心理。(6)学生缺乏有效的听力技巧和策略。
(7)学生对听力资料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8)教师对课外听力训练指导不够。
为了证实以上假设,我们对学生的听力状况进行了问卷形式的调查,调查涉及我所教授的3个班共计105名学生。调查结果表明:①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②没有掌握一套卓有成效的听力技能和策略;③词汇量不够;④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对听力有焦虑心理;⑤对于听力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制约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⑥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⑦教材偏难。2.3解决方法
2.3.1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如优化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的设备;增加播放英语类节目的时间;举办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听到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来形成一种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借助于英语学习“蔚然成风”的群体心理气氛,可推动和促进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
2.3.2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必然的影响。因此,每位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精心进行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虚心向老教师以及其他同行学习,经常互相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及时查漏补缺,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学。2.3.3加强和巩固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
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物质基础,教师在分析听力材料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对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方面的讲解,例如教师要了解学生方言对辨音的影响,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并注意让学生掌握区分一些易于混淆的音;此外,让学生了解连读、弱读、同化、省音等语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从各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为听力的有效输入打下良好的基础。2.3.4讲求训练策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听力技巧
(1)力争做到先看后听,边看边听。先看后听是指在听对话和短文之前,充分利用播放说明(Directions)的时间及每道题后的10s间隙,阅读下一题的4个选项。根据4个选项的内容可做出预测,以猜测对话的主题及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边听边看是指在听录音的同时,阅读4个选项并适当记录。
(2)要注意听通篇大意。在听一段话、一篇新闻、一篇故事或演讲时,不要试图听懂每个词,每句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而要集中注意力听大意,捕捉主要信息,从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整篇大意,经过分析、筛选、归纳、综合,最后概括出来谈话的主要内容,故事大意及演讲的主题思想。
(3)要学会听重点和关键词。听重点是识别语篇段落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两人相见,其对话常常是从谈论天气开始,先问候、客套一番,但有时谈着谈着就转了话题,一会儿又转回原话题。这就要求抓重点、抓关键词,舍弃无关紧要的话语。
(4)要学会推理、猜测。依据上下文、生活常识或录音带中的附加信息,如语调、语气以及背景音乐等,对某些听不懂的部分进行合乎情理的推测、猜测。猜测生词可借助构词法推断,可通过列举的例子来推理,也可借助对比来判断词义。
(5)要学会在听音的过程中做笔记。人在短时间内听到的东西只能形成“瞬时记忆”,不会在大脑中存在很长时间,尤其是第二语言。因此,记笔记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关键词、与题目有关的重要信息,避免听完了也忘完了的情况。同时,记笔记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理解。正确区分信息的主次,提高快速记忆与反应速度,培养总结概括的能力。(6)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听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坚持每天听至少30min。
2.3.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克服焦虑、厌倦心理(1)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内容不能过于陈旧,得与时俱进、循序渐进,具备趣味性、新颖性,实效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学习的欲望,防止厌倦心理的产生。《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就是一本不错的教材。不过,就笔者的观点而言,使用视听说相结合教程效果会更好,感官上的刺激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逐步改进传统的“学生被迫听听力,教师忙碌放录音”的听力教学方法。课堂上要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不能一味地只是给学生充当“放音员”,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当好教师的主导者角色,要学会察言观色,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必要的时候停下来进行相应的听力技能讲解或语言知识传授,或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听说练习,增强听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第二篇:大学英语听力短文精讲一
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短文精讲一
一.文章类型
1.介绍性
(1)讲故事
(2)说明性——>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讨论性
Conclusion得出一个结论
3.对比性
my opinion讲述我的观点
二.解题步骤
1.听之前看选项,确定文章的内容和范围
2.抓两头,听主题句及结尾句
3.中间抓小词
1)要牢记以下七个小词:
first, most , because,only, just,but, however常会出考题
2)常考的逻辑关系:
并列:and
因果:because,so, due to
转折:but , however
递进:the more ,the more
让步:despite, although, though
4.补救措施
没听清短文内容,就必须听清楚题目问什么,再用常识判断正误
四.题型
1)主观态度题:不选过于强调细节的选项,太精确的选项常为干扰项原则:选积极的,赞扬的,好的态度
2)中心思想题:注意开头二三句及文中重复出现的词汇
注意含以下词语的选项:development,evolution,formation,effects, …and…
3)paraphrase替换题:注意细节,做好笔记
词组与词的替换cancel= call off;late /delay=behind schedule词与词的替换
a.同义词interesting=stimulating=fascinating=exciting
b.反义词never, seldom, hardly
五.解题原则
1.听即原则:所听即所得,听到什么就选什么
2.重读原则:选项中的单词被反复读到或在语音上重读
3.顺序原则:出题顺序与行文顺序相同
4.主题原则:集中精力听清段首三句话和最后两句话
5.指示词原则:指示词表明的逻辑关系,为重要信息点
6.光明原则:事情一般都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第三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心得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心得
庞 静
相对于其他正规院校的本科生来说,高职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平均水平不高。从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来看,其不足主要表现为词汇量少,语音语感较差,知识面窄,独立进行分析判断能力不足,从而反应较慢。除此之外,高职生在英语听力学习方面的不足还表现为缺乏良好的英语听力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缺乏良好的听力习惯,缺乏应有的自学能力,这一切都无形中构成了高职生英语听力学习的障碍。在我上的大学英语听力的部分系部表现的特别明显。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的选用和利用对于教学来讲意义重大。虽说我们学校的大学英语听力选用了不同的教材——外语系选用的大学英语听力;人文系选用的英语教程;音乐美术系选用的实用英语。但由于系部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外语系学生相对英语成绩相对较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处在这个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中,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着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或自卑不前,或自满松懈,或心不在焉,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均和前者有着很大差距,形成两极分化。外语系选用的教材中每个单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常是语音练习,它对于纠正学生的发音很有帮助。教师在完成这一部分的听力练习之后可以接着让学生跟读,模仿,从单词到长句,循序渐进。同时讲解相应的发音规则。第二部分通常是对话和短文。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如果按照机械的程序从讲解词汇,介绍背景,播放录音直至完成练习,他们会感到十分吃力。于是我一般在讲完词汇和介绍完背景之后,先把所要播放的录音内容概述一下,当然语速要慢。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适应时间,帮助他们理解接下来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口头练习,这一部分往往会被忽略,我认为这是十分可惜的。不妨让学生根据所听的内容编排对话,复述大意或进行主题讨论,将听与说结合,把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交流则包涵了由听到说的过程。听是说的基础,听最终要服务于说。
人文系现在的英语教程听力没个单元有不同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从report来引出话题,这部分比较简单。然后10个段对话,1个长对话,1个短文听力。这部分听完,再简单讲解一下基本上要花一节课的时间。对于学生的认知,45分钟都在不停的听,做题目无疑会走神,事倍功半,往往是开始20分钟效率特别高,然后就思想松散了听的有一句没一句的。休息5分钟后按照课本内容是听电影片段做填词。这部分联系简单但由于是原声电影说话的语速很快而且连读,省略都很多,加之听力疲劳。所以效果也不佳。我觉得还是听与说要结合交替进行。另外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全面了解其语言的文化背景,这也有可能为学生的听力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适当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我认为在听力课的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听力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既包括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语言上的歧义,又包括了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一系列的差异。
音乐美术系的实用英语教程没有单独的听力课本。听力课是在课文中的一部分,非常简单。对于我们学校的高职生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本功较差,以前的听说训练较少,进入大学后,听老师用英语讲课,他们会感到紧张,听不懂更说不出,缺乏积极性和自信心。一两句没听懂,就精神紧张,影响了下面句子的理解,本来能听懂的句子也茫然不知所措了。久而久之,对听力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影响了他们的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除了合理地利用教材,还应当补充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料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我有时会在上课前讲段时事新闻或幽默,课间休息时放几首动听的英文歌曲,每隔一段时间播放一部精彩的原版电影等等,这些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样一来,学习英语对于他们来讲,不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成了了解社会,丰富生活的工具。
对于一门语言来讲,语音是其基础。英语也不例外。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是否准确对他们的听力理解影响很大。我们学校的高职生语音基础较差,许多学生在进行听力理解的训练时颇感困难,主要是因为缺乏语音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语音知识,让学生模仿录音磁带的语音和语调,勤说多练,循序渐进。诸如弱读,连读,不完全爆破,口语缩略等等。鉴于学生语音上的弱点,我认为很有必要向学生强调这些语音的基本训练,同时应多下工夫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来克服语音上的不足。
听力课要使学生上课时积极投入,就要让他们愿意听喜欢听,也就要求教师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教师在课堂上多微笑,多幽默,可以使学生消除紧张,心情放松;多赞扬,多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第四篇:后现代主义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后现代主义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张付花 任中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11)
摘要: 听力是大学英语的一个难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丰富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探讨了教师如何在听力教学中应用之一理论,表现在教学模式、听力材料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上。
关键词:听力教学;后现代主义;多样化;自主性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本)对听力理解能力的要求是:“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每分钟130 ~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听力理解题目在大学英语测试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5%。然而听力理解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方面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再加上学生的听力课时仍然极其有限,通常平均每周为1-2节。无疑,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有效的听力教学的严峻挑战。因此,作为教师很有必要在如何讲授听力课程方面寻找新的思路。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我们耳闻的所有的‘后„„’在某种程度上都取决于在此之前的东西。它们都建立在此前的运到上,同时又和这些运动针锋相对”(哈贝马斯,1989)【1】。包国庆(2004)认为,它不是一种关于时间前后的叙事方式,而是对席卷全球的现代化进行反省,批判,结构。或者说,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以批判现代主义的“绝对理性,规范性,决定性”为己任,主张世界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2】,以全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价值观念理解课程的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和重构,主张“反中心”“反权威”,倡导“非理性”“不确定性”“平等性”,注重“差异性”,反对同一,提倡多元化教育【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是后现代思潮在教育领域的产物,是教育领域对以往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总结与反思的结果。后现代主义教育所张扬的许多教育理念往往是对现代教育某些方面的纠偏,同时也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坚持和深化。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传入我国,并且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课程的实践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其作用正日益凸现。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教师授课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多数教师遵循着同一种固定的模式 ——打开课本,讲解生词,播放磁带或光盘,提问/回答问题,给出答案。另外为了让学生听懂或跟着朗读,教师总是尽可能地把每个单词甚至每个音节读得十分清楚,语速放慢,从而使语流失去了正常的节奏。学生在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学生的语音知识,语法知识甚至词汇知识都有欠缺,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长此以往,学生会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远远没有解决自己听力上的问题,进而对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而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丧失便成为了英语听力学习中最大的障碍。
后现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开放化的,应该充分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当今世界的文化知识。很多高校的语音室都是多媒体教室,教师能够做到视听说结合。在听之前,教师应该就材料中的一些背景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放录音,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心中有疑问急等老师的解答,从被动到主动,充分发挥积极性。教师仔细聆听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听力内容理解的程度,然后结合实际,设计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听力效果。另外,与说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激发兴趣【4】。
2.听力材料的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反基础主义”,提倡“反对实质化”、“去中心”、“不确定性”,即认为不存在任何指导我们的永恒的中立的和超历史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自己不墨守成规,不能仅仅囿于课本。相反,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勇于发现和接受新的理论,观点和事物,然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这种新的理念新的事物传播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我们的课堂耳目一新,而且有利于他们以后得学习和研究。
英国语言学家Palmer(1939)等提出的情景教学法认为语言必须在情景中呈现和练习。它强调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的使用和学习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情境。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1982)提出语言学习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其目的是为了使习得者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渲染和熏陶。而我们所用的听力教材所选内容大都是没有背景、非自然的语言,播音者的发音较之自然的会话者缓慢、清晰,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但是因为内容过于单一枯燥,材料较为陈旧,导致学生感到厌倦,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低下。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上课时间内较多地得到有效的语言输入,学到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言语表达形式,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一些当今的时事新闻、国际国内重要的或对人们生活影响较大的事件的视频或音频材料,在课堂上放给学生听,这样既让学生处于一种客观的英语氛围,培养了语感,又让他们了解世界动态,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历届的美国总统换届选举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很高的关注度,特别是2008年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的竞选,那么我就在课堂上先后给学生播放了有英汉双语字幕的奥巴马的竞选胜利演讲和就职演讲,听后又让他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之后又延伸讲解到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演讲,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当前的事件,又了解了英美历史文化知识,锻炼口语,一举多得。
教师还可以用英文电影辅助教学。一些研究表明,带有描述性画面的电影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听力有极大帮助。电影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其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些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一旦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生活场景相吻合,大脑就会迅速反应,产生可理解性输入,语感由此而来。当然教师不能单单放电影,首先要根据学生水平选择合适的电影,观看前为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观看后分析找出值得探讨的问题等等。
3.学习方式的自主化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人们都有能力建构知识,且各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建构方式,故此,人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转变思维方式去创造不一样的生活。作为学生,就要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5】,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科学性在于其与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即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比如,鼓励学生自主建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理解学习主题并与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的方式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承认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尊重差异性,使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获得方式,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
听力课时有限,每周一节的听力课不能保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学生不应该只依赖听力课堂去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和各种媒体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听力学习素材,如精彩英文电影、经典英文歌曲、绕口令练习和英语语言等,同时通过网站还可以使用到多年的各类英语考试真题,媒体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但是,在提高学生整体听力水平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在鼓励其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因材施教。比如对于语法基础扎实,语音语调好,词汇量大的学生,鼓励他们课外多听一些难度大的材料。而对于听说能力较差的同学,则鼓励他们从简单的音标,对话开始进行有目的系统的听力训练。总之,作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生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结合自身特点,通过网络和各种渠道来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增强反应能力,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的所倡导的教育观,丰富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为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然教师应该结合了解不同的教育理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更新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陈利民.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3]董玲玲.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1).[4]杨茜.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索和实践[J].外语界,2002,(2).[5]房萍.英语精读教学的后现代主义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作者简介:张付花(1977---),女,河南新郑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从事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
第五篇:英语听力教学
英语听力教学
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的参与者首先需要听懂别人在说什么。Rivers和Temperley(1978)指出,在成年人的交际活动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而写的时间占9%。由此可见,听力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听的心理过程
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听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接受型的技能(receptive skill),这是这并不意味着听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包含了听者复杂心理活动的主动的信息处理过程。
Andereson(1985)提出听力理解由3个相互关联而又循环出现的阶段组成:感知、分析和使用阶段。感知阶段指声音信号进入感觉记忆,信息保存的感觉记忆的时间约1/4秒,然后经筛选,其中一部分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处理;分析阶段指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重组、编码后,形成有意义的命题,听者要对连续性的语流进行切分,切分的主要线索是意义,意义体现在句法、语音、语义3个层面上;使用阶段是将形成的命题和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确定命题的意义,当新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相匹配时就产生理解。在使用阶段,当形成的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时,大脑便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分析、合成、归纳,使其成为连贯的语言材料,从而实现意义的重构。然后将重构的意义而非原有形式在长时记忆中保留。听者的这种记忆能力将服务于以后的大脑信息处理过程。
解码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听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然而我国目前听力教学法的发展还不完备,许多教师还在奉行着老一套教学模式:“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这不能不令我们思考,如果听力的课堂形式就在于录音机、单词表、磁带和标准答案这些硬件设施的使用上,那么学生不如自学来提高,而教师又如何去体现“授课”二字的真正涵义呢?从高校英语听力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听力课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从而解决学生到底应该“听什么”、“怎么听”这一根本问题。本文讨论的是听者接受信息时的大脑思维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听音时听力技能的培养。
一、解码对培养听力理解能力的理论意义
若想制定出最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针对学习者本身进行深入地研究,研究其头脑中有关语言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式,从而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听力理解的过程即是解码的过程
听力是一个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讯息进行解码的过程。
*辩音话者的言语声波在听者的耳蜗中转变为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接着,听觉神经把密码讯号传到听觉语言中枢,引起这一区域的思维活动,对收到的密码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归类。听者要从这密码中分辨出语言的最小单位----音素,并分辨出哪几个音素构成音节,哪几个音节构成独立的意义单位。
*注释听者将这些独立的意义单位与自己大脑里储存的信息相对照,运用大脑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知识进行注释。经注释后的信息就有了意义,但这意义还不一定符合说话者的原意。
*领会经辨音与注释后的声音信息还需听者进一步地加工而达到领会说话人的意图的目的。例如说话人的一句问话并不一定期待听话人来答复,也可能是以问的形式来表达批评、威胁、疑惑、祈使、请求、否定等目的。这就要求听话人综合考虑所说内容上下文的条理性和逻辑关系。重要的是这些并非都能依赖说话人直接道出的信息,多数情况是依据说话人所处的时间和环境,说话内容所包含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听话人的知识经验等来领会。
经解码后的讯息这时才能成为对听者具有意义的信息。解码是赋予信息以意义的手段。
(二)大脑记忆信息的三个阶段
Andereson(1985)提出听力理解由3个相互关联而又循环出现的阶段组成:感知、分析和使用阶段。感知阶段指声音信号进入感觉记忆,信息保存的感觉记忆的时间约1/4秒,然后经筛选,其中一部分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处理;分析阶段指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重组、编码后,形成有意义的命题,听者要对连续性的语流进行切分,切分的主要线索是意义,意义体现在句法、语音、语义3个层面上;使用阶段是将形成的命题和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确定命题的意义,当新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相匹配时就产生理解。
在使用阶段,当形成的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时,大脑便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分析、合成、归纳,使其成为连贯的语言材料,从而实现意义的重构。然后将重构的意义而非原有形式在长时记忆中保留。听者的这种记忆能力将服务于以后的大脑信息处理过程。
(三)大脑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
认知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解码过程中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自下而上(bottom up)和自上而下(top down)两种信息加工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注重细节特征,是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即由字词解码而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自上而下的模式突出整体结构的识别,强调长时记忆中存留的背景知识经验在理解中的作用,是一个预测、检验和证实的过程。这两种方式相互联系,交互作用并且同时加工。从而在词法、句法、语篇等不同层面上共同促进听力理解。
不难想象,先前获得的知识经验,或称“图式”(schema)是解码的关键。如果图式丰富、正确,则预测合乎实际,辨认加速,理解加深;相反,如果图式欠缺,则辨认迟缓,理解发生障碍。
可见,听者接受信息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对磁带中传来的声音进行准确、快速地解码,并逐渐培养学生的解码能力,即听力技能。
二、运用解码理论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
概括地讲,听力技能是一个综合技能,包括单词、句子、语篇水平等备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具体来说,听力训练应着重培养以下三种技能:
(1)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2)预测和猜测能力
(3)记录能力
(一)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在Andereon提出的听力理解的3个阶段中,感觉记忆中的声音信号经过筛选,一部分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处理。但是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记8个不相关的数字,或7个不相关的字母,或6个不相关的单词,留存信息的时间也短,仅有1O秒。因此听音时听者必须有选择,即将注意力有选择性地集中在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及上下文内容的关键词上。学生们听音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对话语的每个词赋予同等注意力,惟恐漏掉一点儿信息。有时这是办不到,也是不必要的。听文字材料的目的是要在了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抓住重要事实,要点和细节,尤其是一些重要数据。对含有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句子更应留意,它们往往载有重要的信息。至于遇到个别听不懂的词或句子,可暂且放过,坚持听完全文,有时理解了全文,个别的词也就明白其含义了。听力练习可采取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在练习中,学生必须从录音中筛选必要信息去解决某个难题或完成某项任务。
(二)预测和猜测能力
听懂话语的过程是一个“意义重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的过程,听者必须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常识及背景知识对语音信号进行解码,再粑解码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保存,以备此后重建和预测信息。
由于人所表达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关系,所以听者可以根据上下文关系,用词的含义及语调等的变化,对某些没听懂的部分进行合乎情理地猜测,也可以根据前文提供的“线索”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预测。预测和猜测可激发于听音的开始阶段,并贯穿于听音全过程。听者从headine topic和sentence中获取的初步信息有助于对下文的预测,同样从下文获取的信息又可用来纠正、补充前面获取的不准确或不全面的信息。听者还可运用自己的大脑中的图式或是利用文章中的多余信息来帮助解码,并猜测所听到的陌生词语或句子。预测和猜测者都是大脑采用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是一个预(猜)测、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在听音中预测和猜测是跨越时空,反复进行的思维活动,大大地加快了解码速度,提高了解码的准确性,对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记录能力做笔记是听力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除了单一地接收信息外,还要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记录。所以笔记要求学生对听力的理解不是笼统的、模糊的、单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题于来提示信息含义的,而应该是具体的,有主次的。教师可以用中等长度的比较口语化的片段,训练学生区分主次观点的能力以及记录典型细节和例证的速度;可以通过新闻体文章或短文,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关键内容;可以通过长篇演讲、专题报告,训练学生分清主次信息,使记录的内容逻辑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另外,学生最好会自己拟定一些速记符号,以帮助记忆与回想。好的笔记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实用、明白。笔记能力的训练着眼于学生将来有独立担负以记录为手段的工作的能力。
三、结束语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听力理解能力是人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可以说听力课的实质是一门技能课。明确了听力教学的这一本质问题,就会减少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的盲目性。
因此,听力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单一教学模式,代之以有系统、有重点的听力技能训练。这种技能训练方法的设计要遵循听觉系统解码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