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第6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5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以及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综合与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归纳,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具、学具准备】
情境图,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先圈一圈,再填空。
(1)9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份,还剩()个。★ ★ ★ ★ ★ ★ ★ ★ ★
(2)1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还剩()个。◆ ◆ ◆ ◆ ◆ ◆ ◆ ◆ ◆ ◆ ◆ ◆ ◆ ◆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67页例5,22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可坐4人,至少要租()条船。
引导学生观察。
(1)请同学们解决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22÷4=5(条)……2(人)(2)小组内解决:列式计算。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谈话: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4条船,还余下2人。那么4条船够吗?剩下的2人怎么办?
提出问题:至少需要多少条船?
追问:题目中的“至少”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至少”。)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有5条船,能坐下22名学生吗?”“为什么要多准备1条船?”
那么至少要准备5条,还是6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教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非常激烈,现在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这一组的讨论情况?
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教师读学生的分析做出肯定和鼓励,然后再转入下一个问题的研究。师:生活中碰到像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给所得的答案“进一”。2.检验。
让学生小组交流,进行检验。
3.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出示各种面包的价钱。
(1)初始问题:小丽有10元钱,买了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算式。口述:能卖3个,余下1元。
谈话:那么,他最多能买多少个?这里的“最多”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买3个后剩下的1元购买1个面包吗?(不够)最多只能卖多少个?(3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求“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学生列式。
讨论,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剩下的3箱怎么办?(还要运一次。)
口答:至少要运4此才能运完这些菠萝。2.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50÷8=6(天)……2(个)口答:至少要7天才能做完。3.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列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你还遇见过类似的题目吗? 学生尝试说一说。
【板书设计】
第5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第8单元 克和千克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3,以及练习二十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受物体的相对大小。难点:应用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
物品的重量 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物品估计的重量,在括号里填上质量单位。一个苹果重200()。一瓶墨水重100()。一本故事书重210()。一只鸡重3()。一只山羊重()。一枚2分硬币重()。一袋方便面重105()。3.填一填。
3000克=()千克 7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千克=()克 4000克=()千克
二、互动新授 教学例3。
2000克=()千克
出示题目: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
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思考的? 指名汇报: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1千克苹果大概有多少个。
教师谈话:苹果有大有小,通过我们的调查,我摩恩知道大个的苹果大于4个1千克,中等的苹果大约5个1千克,看来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苹果的大小来估计。我们分组进行,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2)汇报交流。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列式:20÷4=5(千克)
如果5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这道题又用什么方法计算? 指名回答:20÷5=4(千克)
(3)他们的计算对吗?小组交换,检验对方小组同学的计算是否合理。学生相互检验,师指名汇报检验方法。引导口答。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4页“做一做”。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用自己课前调查的数据进行计算。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汇报交流,说出解题的方法。2.完成练习二十第10题。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调查的500克鸡蛋有多少个,再引导学生算出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
小组合作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学生计算,师指名汇报,说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估算在生活中无处不砸,希望我们在生活中用心发现,做生活的小主人。
课后调查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并把数据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克和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
1明有28个气球,小丽有24个气球,送给幼儿园15个,还剩下多少个气球?
小明有一本故事书,每天看5页,看了9天,还剩35页没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桌子上有7行小方块,每行6个,取走6个,还剩多少个?
4、妈妈带了40元上商店,买了6个面包,每个面包2元钱,妈妈还剩多少钱?
5、共有40人需要过河,租8只小船(限乘4人)和1只大船(限乘6人),够吗?
1、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1、王爷爷家养了400只鸡,李爷爷家养了524只鸡,王爷爷家再养多少只鸡就和李爷爷家一样多?
2、王爷爷家养了400只鸡,李爷爷家养了420只鸡,李爷爷家送多少只鸡给王李爷爷家两家鸡的只数就一样多了?
3、小丽上午做了123道计算题,下午比上午多做了18道,这一天她一共做了多少道计算题?
4、小丽上午做了123道计算题,下午比上午少做了8道,这一天她一共做了多少道计算题?
5、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一共有10个头,数一数一共有24只脚,你知道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吗?
6、、停车场上停放了三轮车和小轿车一共9辆车,数一数一共有33个轮子,你知道三轮车和小轿车各有多少辆吗
7、储蓄罐里有5分硬币和2分硬币共12枚,数一数一共有54分,你知道5分硬币有多少枚吗?
8、小丽一天一共做了18算题,上午比下午少做了2道,她上午做了多少道计算题?
9、王爷爷和李爷爷家一共养了25只鸡,王爷爷比李爷爷家多养了5只鸡,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鸡?
10、王爷爷家一共养了125只鸡,王爷爷比李爷爷家多养了5只鸡,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鸡?
11、王爷爷家一共养了25只鸡,如果送2只给李爷爷家,就和李爷爷家一样多,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鸡?
12、哥哥和弟弟拿出同样多的钱买金丝猴奶糖,结果哥哥比弟弟多拿了10块,所以付给弟弟1元5角,每块奶糖多少角?
13、哥哥和弟弟拿出同样多的钱买金丝猴奶糖,结果哥哥拿了14块,弟弟拿了6块,所以哥哥要付给弟弟2元,每块奶糖多少元?哥哥和弟弟原来各带了多少元?
14、在路的两边每隔10米栽一棵树,(首尾都栽),一共栽了16棵树,这条路长多少米?
15、在一条48米的路一边,每隔8米栽一棵树,(一头栽一头不栽),可以栽多少棵树?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2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