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专题

时间:2019-05-15 03:4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专题》。

第一篇:《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专题

大连五中初三语文学案

设计人:高文

审题人:潘妮 鄢东石 范思扬 1

《愚公移山》 复习学案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三、一词多义: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方位,方向

《出师表》

有朋自远方来

地方

《论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圆

《愚公移山》

余年幼,方出神

《童趣》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正,刚刚

《狼》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时

《观潮》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故不可砌

顽固

《愚公移山》 子固非鱼也

本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吾意固不杀人

坚决

《公输》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欲穷其林

走到尽头

《桃花源记》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尽,完结

《 愚公移山》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尽,深

《送东阳马生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贫穷

《鱼我所欲也》 通:指通豫南(通向)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

政通人和(顺利)大连五中初三语文学案

设计人:高文

审题人:潘妮 鄢东石 范思扬 2 通计一舟(全,整个)

四、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2、帝感其诚

(被动句)

3、何苦而不平

(宾语前置)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泥箕、筐子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六、通假字: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c.汉之阴,无陇断焉。

“陇”通“垄”,垄断指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d.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e.河曲智叟无以应。

“亡”通“无”,没有。课中学习案:

1.“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

“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作者先写这一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这个悬念在“本”字上特别有体现。

2.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又是怎样的?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跳往助之”一句;“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3.这篇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的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4.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为什么?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大连五中初三语文学案

设计人:高文

审题人:潘妮 鄢东石 范思扬 3 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6、“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7、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 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中考链接: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 __ 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 _____ 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 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二、答案 :12.(2分)(1)草木

(2)亡,通“无”(3)停止

(4)隔绝

13.(4分)

(1)你太不聪明了。(2分)

(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

14.(2分)

(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第二篇:愚公移山复习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无陇断焉

6、指通豫南

二、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今义:阳:古义:今义:

2、达于汉阴 阴:古义:今义:3今义: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今义:

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今义:

6今义:

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今义:7今义:9今义: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今义:11今义:12今义:

三、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

2、面山而居 面:

3、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险: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5、惩山北之塞 惩:

6、聚室而谋曰 聚:

四、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理()(2)今方来,吾欲辱之()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4)固若金汤()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蝉则千转不穷()(4)非咨询不穷其致()(5)穷凶极恶()

4、如:(1)其如土石何()(2)闻水声,如鸣佩环()(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4)如法炮制()(5)如意算盘()

5、通:(1)指通豫南()(2)初极狭,才通人()(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政通人和()(5)通计一舟()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

2、惩山北之塞 塞:

3、出入之迂也 迂:

4、聚室而谋曰 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

6、杂然相许 许:

7、其妻献疑曰 献疑:

8、以君之力 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损:丘: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

11、且焉置土石 且:焉: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夫:

14、叩石垦壤 扣:

15、始龀 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

六、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

“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 他批驳的方式是;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如太行、王屋何?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2、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3、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九、开放性试题

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2、《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3、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4、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5、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6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愚公最终移山成功,本文说明什么道理? 10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

7、文章最后说神搬走两座山,这样写是否影响愚公的形象?

11、陶渊明的“志”是什么

8、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1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9、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14、.用原文填空。(4分)

《五柳先生传》(1)作者饮酒的目的是:;(2)亲旧“置酒而招之”是因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

15、.李白诗云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与陶渊明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

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一、解释下列词语1何许人也2不详3会意4亲旧5造饮辄

尽 造辄6期7吝情去留9晏如也10戚戚11汲汲12俦13 觞

二、翻译句子1好读书,不求甚解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三 课文理解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①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

②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

③全文的中心句是:

2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分)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5.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6.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

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7、赞语中的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

8、为什么以黔娄之妻的话进一步突出中心?

9、《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本文“不”字句很多,有什么用意?

4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二、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三、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惩山北之塞 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6、聚室而谋曰 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四、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

6、杂然相许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丘:小山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挑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扣: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 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六、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泥箕、筐子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2、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3、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之高、大)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e.“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说明人之少)

f.“叩石垦壤,箕畚运于运于渤海之尾”(说明工具简陋)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相同点:愚公年纪大,力气弱。不同点:

(1).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2).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3).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4).语气不同。“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5).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

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毛:草木——智叟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力贬低愚公。

九、开放性试题

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答全两点得2分;如只答出一点,但能说透彻,也可得2分;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得1分,言之有理且有新意,得2分。

2、《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示例: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会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祸患。(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凡在保护环境、大自然的前提下,从其他方面指出危害或指明做法、提建议均可)

3、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4、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5、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

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

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

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一、解释下列词语

1何许人也2不详3会意4亲旧5造饮辄尽 造辄6期7吝情去留9晏如也10戚戚11汲汲12俦13 觞

二、翻译句子1好读书,不求甚解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三 课文理解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①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②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③全文的中心句是:2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饿隐士形象。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分)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6.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一、解释下列词语1 处所 2 知道 3 体会、领会 4 亲:亲戚。旧:旧交、旧友。亲旧:亲戚朋友。5造:往、到。辄:就。6 期:期望。7 吝情:舍不得。去留:去、离开。8晏如也 安然自若的样子。9 忧愁的样子 10 心情急切的样子。11 俦:辈、同类 12 觞:酒杯。

二、翻译句子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2 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3 喝醉后就回来,从不会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打上了补丁,常常没有吃的和喝的,(但)还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5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6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三 课文理解 1.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甘于淡泊,甘于安贫乐道2(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饿隐士形象。

3、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5 .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6、示例:

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3、“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7、赞语中的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为什么以黔娄之妻的话进一步突出中心?

以黔娄自况,表明自己不慕荣利的人生追求。

9、《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10、本文“不”字句很多,有什么用意?

表明了自己是一个隐姓埋名的人,已不在意自己的姓字,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是对东晋门阀制度的反抗。

与众不同,使文章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11、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

突出旨趣,勾勒五柳先生不拘形迹、不慕荣利的特征,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

13、陶渊明的“志”是什么

表明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明他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14、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14、.用原文填空。(4分)

(1)作者饮酒的目的是:;(2)亲旧“置酒而招之”是因为:。(1)忘怀得失(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5、.李白诗云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与陶渊明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提示:他们或者空有一生抱负,却无法实现,或者不容社会,不愿与世俗同流。但内心都孤独寂寞,他们以酒销愁,以忘却在世俗中的失意。这种思想也难免有消极遁世的成分。

第三篇:《愚公移山》总复习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设计

抓考点、练方法、强能力、拼毅力,决胜中考!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教学设计

主备:方 松 审核: 小组长: 班级: 姓名: 日期: 2014 年 3 月 日 第 4 周

课题:《愚公移山》(1课时)

【复习目标】

1.弄清课内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试题类型和出题趋势。2.梳理清楚《愚公移山》的主要知识点和考查点。3.通过复习,巩固、提高课内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基础回放】

1.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句子是:。

2.赵师秀《约客》一诗中,含而不露地表达诗人因侯客时长而无聊、寂寞的情绪的诗句是:。

3.杜甫《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4.默写韦应物《滁州西涧》:

。。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5.初步欣赏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精讲】

一、知识梳理

1.识记课下注释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2.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 1 页

共 4 页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设计

抓考点、练方法、强能力、拼毅力,决胜中考!

A﹒河曲智叟亡以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何苦而不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其如土石何 其真无马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3.重点语句翻译。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1)行文思路: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用“,”说明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移山之艰难。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由“面山而居 ” 引出“ ”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 ”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而其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但却并不反对移山。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最后决定“,”从中可看出众人对待“移山”的积极态度。“ ”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移山过程中邻人孤儿“ ”,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还从侧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智叟“ ”,自作聪明之态可掬,“,”充满讥笑与责难,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里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最后用“ ”充分说明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第四段用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要 的道理。5.写作特色:

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对比:太行、王屋的高峻和 对比;

智叟的 和愚公的 对

第 2 页

共 4 页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设计

抓考点、练方法、强能力、拼毅力,决胜中考!

比。鲜明的对比使愚公的形象更高大、更感人。

衬托:主要是侧面描写,表现在写王屋、太行二山之高;写运土路程之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这些都对愚公形象的成功塑造起到重要作用。6.成语积累: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解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题型展示:2008年广州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惩山北之塞

惩前毖后

B.聚室而谋曰

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羊补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译文: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参考答案: 9.(3分)B(商量。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

10.(4分)首先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只是单独解词,则不给分。答对得分点,语句通顺则可满分。

第 3 页

共 4 页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设计

抓考点、练方法、强能力、拼毅力,决胜中考!

10(1)(2分)“且”,可以翻译为“将近”,“接近”,“快要”,“快到”,“快”,“差不多”(1分);“面”可以翻译为“面对”,“面对着”,“面向”,“向着”,“对着”,“朝着”(1分)。11.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

【跟踪训练】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c)A.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C.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2.翻译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收获到什么?

完成《中考宝典》P115—116

(一)文言词汇选择题1.2.3小题;

(二)重点句子翻译题1.3小题;

(三)课文理解问答题1.2.3小题。

第 4 页

共 4 页

第四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

兰州二十中

王永春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

2、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2、自主理解,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感悟愚公形象及其意义。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

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4、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1、课文诵读。

2、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寓意。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学

1、导语设计

由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导入教学。

2、《列子》介绍(简要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多媒体辅助)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对照注解注拼音,多媒体补充)給下列字注音。

仞()

娥()

孀()

龀()

箕畚(匮()

厝()

叟()

拢()断

2、学生自读(放声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文中多音字的读音)要求:自主完成,用原文回答问题

()1)

(1)愚公为什么移山?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3)愚公认为能移走得山的理由是什么?

4、整体感知

(1)口述故事。

(2)从本文中你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吗?畅谈故事的寓意。(多媒体辅助)(3)教师总计(多媒体辅助)。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多媒体辅助)

①指通豫南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一厝朔东

⑤无陇断焉

⑥河曲智叟无以应

2、解释加点字,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

遂率子孙 .....何苦而不平

闻之

惧其不已也 ....

3、巩固提升: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多媒体辅助)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4、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5、合作研讨

要求:组内交流,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将不理解的字词句划出来准备全班交流。

6、全班质疑交流

四、课堂总结(多媒体辅助)

“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愚公大智若愚,他站得高,看得远,有远大的抱负,在困难面前有恒心,有毅力,愚公移山的成功,让我们想起了三句名言,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们从愚公手中接过精神的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小练笔: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合作、交流

1、积累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①结构助词,“的”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③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④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①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②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且”的用法 ①副词,“将”:年且 九十 ②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2、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3、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②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③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4、质疑交流

(1)愚公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愚公的家人和周围的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3)试比较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两人的言行,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讨论

(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2)从课文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

意?

(3)课文以神话结尾是迷信吗? 6师总结(多媒体辅助)

三、课文总结

1、主题

2、写法

四、课堂拓展

思考: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第五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大意,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则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教师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

1、给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 3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

/ 3 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五)板书

愚公移山

“愚”公

其妻--- 献 疑

关心 担心

子孙--- 杂然相许

支持 参与

“智”叟---笑而止之 轻视 嘲笑

/ 3

下载《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的] 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在我......

    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愚公移山 21.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 拓展思维空间,引导......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7作者:加入日期:07-12-18一石击起千层浪——《愚公移山》教学案例一、引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

    《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主备人:赵凤华审核: 23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深刻寓意,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的“高峡......

    愚公移山 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亡、且、焉、诸、以等; 3、会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体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