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周河九年制学校 杨景瑞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地图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看,是先有地图然后才有系统的地理学理论知识。而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其试题具有“有图析图,无图考图”的一大特点,整张试卷地理图像的图幅数量最多,地理试题大有“无图不成题”之势。因此,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学生在中学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无时不刻都在与地图打交道。然而,在我所教的几届学生中,大部分对读图都感到惧怕,考试中主要失分就是读图题。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向我反映“为什么地理课本中地图这么多,看也看不懂,少一些地图多好啊!”。原本教材编写者编这么多地图是为了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地理知识的,没想到却事与愿违。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我深深感到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通过对教学的反思,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方面也作了一些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点肤浅的想法,说出来与同行们交流交流。
一、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包含的内容很多,它不仅有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形态、地理名称、数据、景观等等,而让学生去认识这些东西,就必须使他们掌握有关地图的基本知识,如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比例尺、方向、1 图例和注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识等。正确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对每一个学生的读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对地图基本知识的教学应该强化,并贯彻到以后的教学中,并且应该讲得更加详细,而不仅仅的是简单的一代而过,因为它是读图的前提条件。其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这个知识点,学生较难理解。主要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地表形态都是立体的,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表的起伏都是通过平面内的等高线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把立体空间转化为平面,牵涉到作图、透视等方面的知识,我认为这些知识应该适当做一些简单补充,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多拿实际地形跟地图做比较,或者用塑料泡沫做一些地形的模型,让学生自己对着模型作出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
二、让学生明确中学地理地图的主题和种类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初学地图往往对此比较模糊,解决问题时常使用不正确主题或种类的地图,例如学生在行政区图上解决地形的问题,无法找到答案,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中学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
1、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是最重要的教学用图。主要主题如地形图、政区图、山河与气候等自然地理分布图、资源、能源、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分布图。
2、地理原理图 用以表达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及运动过程,如地球公转图、森林减小风速示意图等主题地图。
3、剖面图 用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构造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如地形、地质、土壤剖面图等。
4、地理模式图 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地理分布图、原理图的特殊形式。如世界洋流模式图、太阳系的模式图等。
5、地理统计图 用以表示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主要形式有: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6、自然景观图 如风蚀蘑菇、冰蚀地貌等景象图;波巴布树、纺垂树、河马、大象、袋鼠等动植物图。
7、人文景观图 用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图画,如客家民居图、巴西狂欢节盛况图等。
8、地理漫画 它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多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主题,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三、培养学生正确读图与析图的一般程序
1、看地图的名称、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地图的名称包含了这幅地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读图时就经常忽略这一 3 点,着急地去看图,在较难理解的图中就会搞不清楚图中的含义,其实只要看看图名,许多东西就变得好理解多了,图名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确定目标,引导读图。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笔者认为这个步骤应该通过教师读图析图做示范,学生模仿来实现。例如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风向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东亚和南亚的海陆位置,再根据海陆气压差异和地转偏向力就可以得出东亚和南亚季风风向的差异,教师引导完之后,要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己动手,进行读图分析。当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时,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时,他的读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又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读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平时让学生尽量多画一些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内容简明扼要,图面清晰醒目,而且易画易用,随用随现,是化文为图,变抽象 为具体的快速反映工具。在很多地理试题中,地理简图也可以起到很大的解题作用。如一张洋流模式图,可以解决大部分的有关洋流的问题。学生在作图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弄清楚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作图,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画地理简图才会准确,而学生理解后也才懂得应用。很多同学就是简图懂得画,但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用到它。如在画热力环流简图时,就应该让学生先理解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按照“冷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水平气压产生高低差异→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逻辑顺序进行画图,这样图画出来了,原理也理解了。我看到许多学生在画这幅简图时,作图顺序经常颠倒,往往画着画着就错了,归根结底就是对原理不理解造成的。也只有真正理解了热力环流,才能把知识迁移到在后面学习到的海陆风和季风中。
五、加强专题地图读图能力的训练与指导
地理图像类型很多,要很好地完成这些地理图像的读图与析图,除了要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之外,每一种图像当然也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与指导。如在光照图上确定各条经线的地方时,就应该注意光照图里一些隐含的条件:
1、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
2、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
3、位于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
4、位于夜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24:00或0:00;
5、太阳直射 5 点经线地方时为12:00。确定出这些经线的地方时后,再根据经度差,就可以确定所求经线的地方时。
六、平时要学生多注意地理图像语言的储备
用图像来落实地理知识,直观、形象、易懂,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本身,还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的图像语言,为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讲到某种地理事物时,最好带学生亲眼去看看,当然由于条件所限,没办法做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收集一些地理图像、视频短片等,在讲课时利用多媒体,把它们展示给学生。
总之,掌握地图是学好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只要学生能做到经常读图、填图、用图,就会逐步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学习会变得轻松而有滋味。
第二篇: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地图占有较大篇幅,数量也基本稳定。其次对地图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图的认识和应用,掌握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最大的动力。现代地图信息的高容量、表现形式多样化、主题鲜明突出、外表包装精美、制图之精巧完美比起文字表述更具有其生动性、可观赏性,就是平常百姓也会为之心动。很多地理知识来源于地图,或者在地图上可以得到求证。对于中国“地大物博、壮美山河”,我正是通过地图得到确认理解的。结合中国人口柱状图发展变化,也深刻理解“资源小国”所面临的种种危机。知识获取的快捷性正是地图的魅力所在。一图在手,众览天下,专题地图内容详实,一目了然。中国旅游地图带你游遍神州,自然风光、人文风景尽收眼底。直观、形象、快捷,极大吸引着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这正是地图一大特色。
2、进行“文”、“图”转换训练,培养地理空间记忆能力
地图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缩影在一起,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培养学生把教科书中抽象的文字知识与形象的地图联系起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储存在头脑中,以后只要一提到某一方面的地理事实,学生头脑中 马上就会反映出地图表象,进而迅速而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进行“文”、“图”转换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及其知识分布,进而提高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如讲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我曾经把学生分两组进行:第一组,教师提供一组归纳好的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陕甘,港澳内台北上天,海南重庆共34”,学生自由使用地图。另一组师生共同分析,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地区,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按空间方位记忆每个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名称。最后测试考核:在一定时间内,一次性不重复不遗漏地指图说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空间分布。结果,第一组得分最高为80% ,第二组为95%。实验表明,充分利用地图,经过一番有意识系统加工,用一个空间结构把知识联在一起,就比较易于检索,记忆的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3、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
妙用地图,可使繁杂的地理事物变为简单、直观的图像,化抽象为具体,降低了教材难度,也容易在短时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在讲述《中国地理》“长江”、“黄河”时,师生共同分析长江、黄河的走向,然后,教师板画两干流图,学生对照地图,分专题查找沿途地形单元,省、市、区,主要城市、支流、水电站等重要知识点,最后在空白地图上依次填出。整节内容浓缩在一张图上再配以不同颜色、字体,既方便观察又方便记忆,学生只需看图,便知分晓,效果可谓事半功倍。例如, 04年某省高考地理第26题:图9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读图判断。
析: 根据等值线“高低低高”法可判定,图a实线处潜水位相对两侧偏低,由此转换成图1,同理, 图b转换成图2。由图
1、图2可选C项(a图潜水补给河流, b图河流补给潜水)。再由水向低处流原理,两图潜水位值由北向南依次降低,也反映地势由北向南下降,从而选A(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北向南流)。正确答案为A、C。通过以上图形转换,大大降低了试题难度。当然,每一类型的图都有技巧可言。在学习中不断归纳,提高读图敏感性,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在以后应试中,对此类图形应试能力会大大提高。
4、加深对地理原理、规律再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全球“气压带风带、洋流、气候类型”这三者有着密切联系。在讲解“风海流”分布时,可让学生先绘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图,通过观察,让学生尝试绘制风海流分布,之后与教材比对,寻找异同,再观察、思考,找出错误原因。如此反复几次,对风海流知识的畏惧心理就应该消失了。“地中海气候”一直是各级各类考试所钟情的气候类型。因为它既有特征的特殊性,也有分布的普遍性。“冬 雨夏干”的特殊性,纬度相似的普遍性。若没有对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认识,不借助地图理解它是痴心妄想。借助世界地图绘制“地中海气候”五大分布区,但这五大区域面积、形状各不相同,这就要观察特殊地理位置,结合洋流来分析,进一步归纳“地中海气候”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有人说“地图”是地理教育的“生命线”,我看此言不差。也正是借助地图这个载体,直观、生动、形象,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5、综合利用地图,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能力高低又取决于思维品质的优劣。思维品质优劣是判断一个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潜能大小的重要依据。学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用图水平,对地理思维发展,也仅仅是初级阶段。我们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要在更理想的时空中自由弛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世界地理”复习中,我曾要求学生绘制了一张彩色专题地图。没有具体内容,学生可自由发挥,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力,刺激了彼此竞赛欲望。交上来的作业,内容各异,形式多样。《世界政区图》上,一个个国旗代表着不同国家;《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世界石油分布图》,则用一个个油桶来表示石油产量、产区等。形象、具体,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有烂漫的创造想象,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第三篇: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地图的运用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地图的运用
实验中学 张立军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有手段
经常运用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具有的重要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也是一种特有的教学手段。运用地图,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学生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识读,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能否用好教学地图,常常成为教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运用地图,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
(三)运用地图便于使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规律
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把植被分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可见,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
(四)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包括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例如,让学生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性地物的长度;利用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型、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坡度陡缓;在气候图上根据等值线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性态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因果关系等。
(五)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智能
在地图上地理事物是用形状不同、大小不
一、色彩有别的符号表示的;它的经纬度位置是用经纬线来确定的。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大小,确定该地所 处的热量带;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二、教学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一)教学地图的种类
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二)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 1.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
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2.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
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总之,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
3.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
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各类教学地图的运用
(一)教学挂图
教学挂图也叫讲授地图或课堂教学地图,简称挂图。它是课堂上,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时,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因此,挂图具有图幅大(1—2张全开纸大小为宜)、符号更加粗重明显、内容更加突出等特点,以便于学生看得清楚、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地理事物上。
正确、熟练、合理地运用挂图,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教学的基本技能。运用挂图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图
选择教学挂图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紧扣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全盘考虑选择同教材各章节内容相符合的挂图。第二,繁简得当。选择挂图时主、辅图明确。主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应突出重点,内容比较单
一、明确。辅图配合主图使用。但是,一节课的总用图量,一般不超过三幅;过多,挂图则一现而过,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第三,注意图的整洁美观,对破损和自制的挂图,要修补和整饰。
2.挂图
教学挂图的悬挂,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位置适当。一般将图挂在黑板两侧墙壁或图架上,要高低适中,不可过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为宜。第二,挂图适时。悬挂两张或两张以上挂图 时,若同一时间对照使用两张图,可采用并列式挂图法;若不同时使用,可采用重迭式挂图法,根据教学内容先后出示,以免同时挂出,分散学生注意力。第三,准备充分。课前,教师应对课上使用的挂图、挂图架进行认真检查,以便于使用。
3.指图
指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指图时,站立位置要适当。一般站在图的一侧,不要遮挡学生视线。第二,指图要规范化、准确无误、快慢适中、讲指一致。
对不同形式的地图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应采取不同的指示方式。如,对点状符号所表示的城市、乡镇等居民点,应准确指在居民点符号上,而不应指市镇注记上;河流、山脉等线状符号,指图时要沿着河流的流向和山脉的走向;交通线(铁路、公路、管道、航线等)要由起点顺线指向终点;区域面线符号,如,大洲、大洋、湖泊、国家和地区,要沿境界线,指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范围、形状、大小和分布特点。总之,要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方向、发展过程等特点指图,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指图;过快,学生的观察、思考、记忆跟不上指图速度,不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使指图流于形式;过慢,又落后于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速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合理使用指图杆。杆长一米左右,顶端涂红色,指图时清晰可辨;尾端刻一缺口,用它支撑悬挂地图。使用指图杆要严谨,不用时不可随意乱挥乱划,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安排选图、挂图、指图是用图的准备,备课时教师都应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做到熟练掌握,才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更应预先演习,免得课堂上顾此失彼,乱指乱划,手忙脚乱,找不到应指的内容,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4.用图运用挂图说明地理问题,是挂图运用的高级阶段,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复杂的环节。教师在用图时,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文图结合。挂图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是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而编制(绘制)的。挂图与课文互为补充,紧密配合。因此,在运用挂图授课时,切忌“单打一”的用图或讲述,应做到“文图结合”。第二,师生共同活动。例如,在讲中国地形一般特征时,应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挂图,师生共同观察、共同分析,从图上寻求答案,逐一得出中国地形具有多样性和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各种地形交错分布的三个基本特征的结论。切忌,教师如同无观众的木偶演员,无听众的朗诵者一样,单方面的用图和独白式的讲述。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结合起来。第三,主导辅助作用要得当。在新课讲授中,新的地理事物,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疏的,未知的事物,教师在挂图上都应当示范性地指出它们符号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教师指示挂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中找到相应的符号,教师指示地图或分析挂图,旨在辅助学生掌握独立运用地图册和插图的能力。因此,从教师指图示范的角度来看,挂图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运用挂图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会读图,掌握地理知识,因此从目的性来看,挂图又起着辅助作用。正确认识挂图作用的双重性是运用好挂图的关键。要把学生地图册、挂图 的使用及教师讲授统一协调,密切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四。“因材施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用挂图。低年级可采用形象化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高年级可采用以较抽象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为了减少学生地理知识的泛化,便于识记,可把所讲授的内容,用特殊的符号或标记,从整体的挂图中分离出来,使之特殊化。总之,教师在用图时,要防止形式主义,要注意提高运用挂图的效果。
(二)地图册的运用 1.地图册的特点和作用
中学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高级中学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编绘的。它以地理教材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等,内容上它具有丰富性的特征;它在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方面,比课文具有简炼性和直观性;在图目的选择、图辐内容和编排次序方面与教材体系结构具有一致性;与课文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并保持地图册自身的相对完整性;与课文插图分工,各有侧重,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并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地图册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等方面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它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地图册在表示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本配套,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掌握读图方法之后,它就是“第二教科书”,并且篇幅少,比课本便于携带,当教师声音信号和课文中文字系统消失时,地图册就成为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陪伴的好老师;学习地理必须有地图,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册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配合挂图、插图和图片,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用图,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地图册的运用
(1)选图根据讲授计划,依据课文内容,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关的地图。认真研究每幅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与课本内容如何配合,这些都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例如,讲授“地球”一章教材时,中国地图册“地球知识”中的一些幅图可与教材配合使用。“地球”一图,较好的表示出球体形状,配以文字说明,表明地球的大小。“地球内部构造图”是剖切的立体示意图,形象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同心圈层;图旁的文字说明,分别介绍了三圈层的厚度、温度和压力。总之,地图册上每幅图都有丰富的内容,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怎样与课文密切配合,认真选择地图,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识图导引识图,即开始学习辨识地图。这是学会读图、用图的第一步。识图如识字。识字,首先认识字形、字义。识图,首先认识什么是经纬线、比例尺等数学要素,知道它们的形状和表示方法;其次,应了解水系、地形类型、地势高低,海洋的深浅、城镇、交通、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号,以及各类符号的色彩(色相和色调)的表示方法;另外,还应懂得地图符号的文字注记的规则和字体的变化。当学生认清各类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之后,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地图上描述各种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地理位置及分布状况。
这里,应注意的是: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对于初学地理,尚未接触过地图的学生来说,要让他(她)们认识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指出各种符号的位置,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在挂图上做示范性的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应的符号和注记名称。教师每指一个符号,就让学生看清它在图上所处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图册的地图中找到它相应的位置。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重要的,也是课堂常规所能做到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跟着教师学着辨识地图册上的地图,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往往被人忽略。地图册是课上、课后、课外学习的重要工具。课堂上使用地图册,一定要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防止学生乱看、乱翻、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但是,教师绝不应怕学生对地图册使用不当影响教学效果,就放弃在课堂教学上使用地图册。总之,课堂上,以教师导引为主,师生密切配合,挂图与地图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一定能提高课堂效果。
(3)读图所谓读图,就是随着识图能力的提高,依据读图规范,学生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地图的内容,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过程。
读图,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地理教学大纲对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能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约数;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能熟悉常见的符号和注记的一般规则;能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不同内容的地图(政区图、人口分布图、民族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交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业及土地利用图等);能根据地图独立地分析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及工农业等)的特征,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第二,读图要有计划性,注意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为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打下基础;分散训练,使读图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基本的读图知识和技能,是在《地图》一章教材中集中训练,并在其他各章分散练习,逐步扩大和提高读图能力。例如,在极区地图上确定经纬度和辨别方位的问题,可在讲“北冰洋”和“南极洲”等章节时再加以训练。又如,在图上看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地形类型等,要在讲中国“地形”等章节时进行分散训练。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确定经纬度位置,定方向等,这是经常要训练的技能,要做到准确、熟练、准中求快。读图时,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符号注记或做其他记号,以便于再读图时醒目,并加深印象。
阅读地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区图时,要注意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阅读分国地图,要注意该国所在的大洲地图,以加深和理解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4)用图用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识记上,要运用地图分析现象,综合概括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的区域特征及地理规律性。
用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一定要掌握循序渐进的规律性。读图分析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地图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运用。例如,讲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时,可与我国年降水量图相对照阅读。通过分析降水量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从而得出因外流区降水充沛,所以河流多,水量大,流程长。内流区降水少,则河流少、水量小、流程短。又如,讲北美洲气候时,可把课本插图中的《北美洲气候图》、《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与世界地图册中的《北美洲》、《年降水量》、《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等图幅相对照,分析综合,概括出北美洲气候,具有地垮热、温、寒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征。
(三)课本附图和插图的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指附在地理课本扉页(封面、封底、封里)和穿插在课文中的地图、示意图等,大体可分五种。
1.附图和插图的种类
(1)地图多为单色、内容单一的地图。如《中国政区图》、《南亚热带季风路径图》、《苏伊士运河图》、《我国铁路分布略图》等,均属此类。
(2)剖面图如《太平洋海底剖面图》、《庐山断块上升示意图》、《坎井工程示意图》、《河西走廊地形剖面图》。
(3)模式图和鸟瞰图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刘家峡一带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4)分解图和统计图表如,《经线和经度图》、《纬线和纬度图》、《经纬线网》等即为分解图;《各大洲国家和地区一览表》、《四大洋面积对比图》、《沈阳、北京、武汉、广州各月气温变化示意图》等属统计图。
(5)插画课本中的插画,包括书中的黑白和彩色照片,以及素描画等。2.附图和插图的特点及其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地理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本密切结合,发挥着课文、地图册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由于地理事物分布在空间的广阔性,需要用地图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综合的详图,而且需要单一的简图、示意图和模式图等辅助图,有时需要配以剖面图,表示地面的起伏和地壳内部结构;用联系图指示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用多幅连续性的示意图,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用统计图表定量地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等。
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小,见闻有限,缺乏直接感知的地理感性知识,需要积累感性地理材料。课文中的典型景观图、素描图和照片等,就成为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的辅助手段。
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来看,直观形象的地理插图,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创造了条件;具体的地理图象成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支柱,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领会和接受地理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课本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在缺乏教学挂图的情况下,插图和地图册一样,显得特别重要。
(四)填充图
填充图又称暗射地图或素图。它用淡色,印有经纬网、境界线和主要地理要素(水系、地形、城市、交通线等)的符号,是一种没有注记的空白地图。
填充图是专供学生独立填绘各种地理事物,以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一种地理作业图;另外,它也可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可作为学习巩固新知识的手段,还可在复习旧知识时使用。
使用填充图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填图时的基本要求:内容正确、符号规范、位置准确、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色彩协调。第二,布置填图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填绘的目的、要求和方法。要求学生在作填图作业之前,结合课本插图和地图册复习有关课文,先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加思考地机械照搬。要把填图作业作为巩固地理知识的一种手段,防止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填图的形式主义的做法。
(五)地球仪 1.地球仪的意义和作用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当把地球直径缩小到30公分以下时,地球长短轴差别相应的缩小到半毫米以下,差别极其微小。因此,正球形的地球仪,可以真实的代表地球不规则的扁球体的真实形状。它能较好的表示立体形态,使学生获得地球体的立体观念。
(2)地球仪是一种立体地图。因为地球仪的比例尺较小,显然它不能象较大比例尺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但是在平面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长度、方向、形状和面积的变形及误差,在地球仪上却能比较正确地表示出来。例如,在大西洋分割成东西两边的《世界地图》上,学生常误认为欧洲与北美洲之间是隔着十分宽阔的大西洋,而观看地球仪,能使学生看到地球连续的整体,这就消除了读图中容易发生的一些错误观念。
(3)地球仪是一种仪器。利用它,可以演示地球运动,做昼夜更替、时刻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递变等模拟实验。
(4)地球仪是直观教具。利用它,可以阐明有关的地理概念。如,解释地球上各种假定的名 7 称——地轴、两极、赤道、纬线、回归线、极圈等;解释两半球的区分与水陆分布,如:南半球、北半球,水半球、陆半球、东半球、西半球等;解释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等。
2.运用地球仪应注意的问题
(1)因地球仪比例尺较小,点状、线状符号图上显示较小、较细,不便观察。如需要展视,教师可特制些醒目的大符号,附于相应的位置或分组(2—4人一个地球仪)临近地球仪观察。(2)讲解时,可与课本插图、地图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如,讲经纬线真实形状,可观看地球仪,并与课文经线、纬线、经纬网分解图相结合,说明平面图上,由于投影不同而经纬线形状有园、弧、直线等差异,但指示方向、方位的确定方法是不变的。
(3)在演示昼夜形成、更替、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移等地理现象时,为提高演示效果,可在暗室中进行。
(4)课堂观察地球仪时,应把地球仪放置或拿举到较高的位置,以便学生观察。
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常常是课文数页的内容,但按照一定的法则,就可把它们表现在地图上。所以说,运用地图(包括插图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会读图,就可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图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读图训练。读图训练一般可分为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
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第二步,地图、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三步,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经过图文结合的反复训练,形成图文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巩固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读图训练的步骤,或者说是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法则,可以概括为:左图右书,边看(书)边读(图),图文结合。要反复读图,使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地图,然后再让地理知识重现,即让地图“活化”。读图是使文字语言与地图形象化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是一 个学习地理的非常重要的过程。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在读课文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骨架的活生生的地图;读图时,脑际中呈现出有条有理、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通过读图训练,使读图能力达到看深看透、看穿看破的境界。所谓“深”、“透”是指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到实质。所谓“穿”、“破”是指不是孤立地看各种地理要素,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地理综合体。
第四篇: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浅谈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就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地图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能够很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事物空间分布,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地理问题等。本文主要阐述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必要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事物的地理位置;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变化形态和相互关系;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地图;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以及人地关系的知识。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形象、直观的教学媒体。在空间地理信息的传递上,地图具有文字和语言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式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只要使教材和地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做到概念深刻,生动具体,这样能很好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在生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地图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地图可以确定教材中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各种地理分布知识。譬如,我们学习一个地区时,首先运用地图指出这个地区的经纬度和相对位置,用以形成关于这个地区的空间概念;进而利用专门地图,了解出这个地区的气候、河湖、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海拔高度等,然后在对应地图中找出规律,得出这个分布规律。根据我国地形丰富多样、呈阶梯状分布、地势西高东低、山区面积广大等的基本特征,再结合地图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水能资源、大河流向及气候的影响。
由此可知,应用地图既可以让我们对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一目了然,又可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二)通过地图可以更好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有人称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可以以无声的语言让学生加强理解记忆课文内容,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成因和分布。例如,关于西北的地貌特征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地势起伏之大也为其他各区所罕见,最大高差相差近7500m。西南区降水丰富,河流湖泊众多,地表水较为丰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和珠江七大水系。大河多为过境河,且其中不乏国际河流。长江、珠江两水系共占全西南面积的 81.28%,居于主导地位。这些特征在西北地区地形图可以一一找出。得出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因此,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分布、成因的
规律性。
(三)地图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地理区时、地理空间、地形地貌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借助地图就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况下,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既可以归纳各种地理信息和地理要素,进而形成良好的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直观表达,可以用最为简明的图画表达丰富多样的地理信息。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学习地图为契机,培养他们良好的识图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地图有助于了解历史和爱国教育
在地图上可以了解到因朝代的更迭对应的疆土发生的变化以及板块运动所引起的地貌变化。也可以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物产资源、森林和草原等,这些都可以激发热爱祖国的热情。
(五)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知识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其中,自然地理包含了众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们看来都是乏味无聊的,加上自然地理相对来说晦涩难懂,因此他们很难产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甚至想到地理就头脑发胀,他们自然不会主动去学习地理。
但是借助地图之后,自然地理就能够客观地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能够将晦涩的知识以地图的进行解释和说明,这就为地理课堂带来更加
直观和趣味性的氛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地理知识,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教学中致使读图能力弱的原因
(一)教学环境有限、方法陈旧。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由于缺少专题挂图,且部分挂图因图幅所限,致使很多学生离挂图稍远就看不太清。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带领学生读图、分析图,学生只能在下面揣摩。其次,在传统地理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独自操控着整个教学过程,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只能被动的紧跟老师的思路走,不会跟或跟不上的学生就会掉下队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最终会演变为“学困生”。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脱离。
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让地理理论在走向生活中展现出来,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符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的新教学理念。就拿“工业区位选择”来说,课堂上假设让学生自己当老板去选择自己的工业区位,学生都会纷纷说出自己对区位的大致要求,细听可以发现学生们所说的区位条件和我们教材上的基本相同,然后教师再加以归纳即可,这样做肯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愿意学习地理、分析地图。
(三)对地图重视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谈话等方式,发现部分同学对地图不够重视,对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总以为考前背背书就
行了,不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实际学习中对读图、用图甚感困惑,缺少读图意识,没有用图习惯,这严重违反了地理教学的规律。也有部分同学虽然了解了地图的重要性,但因基础知识欠缺,使他们对地图“一知半解”,连最基本、最起码的地理轮廓图都不知道从哪里着手,面对地图只能一脸茫然,更不用说分析地图、运用地图这种高层次的要求了。
三、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措施
(一)培养读图兴趣,让读图成为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课中,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拿出来让学生感知,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分布的地区,学生听起来会津津有味,日积月累学生便对地图有了感性认识,不但知道了地区的地理位置,还意识到我们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学生有了读图的兴趣,让读图成为一种习惯便成为可能,为了培养这种习惯,我在教室内张贴了世界政区图和中国政区图,课余时间,学生有意无意就会看一看,这对地理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提供读图方法,加强指导。
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还不够,在教学中,我们还得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地图,获取所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正如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使用地图的工具及方法,我们的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2.关注学生用图的技能。首先要读图名,了解该图要表示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根据经纬网确定各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范围,根据等高线原理
看出地面的起伏,地形的种类等;第三步才是地理主要分布规律的读取或地理成因的分析。此时,要特别注意读取图中的各种数据,对于复杂的插图,还要善于将其分解或化简,使其易于掌握,教学中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读出地图本身揭示的内容。
(1)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这种方法适合阅读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如气温分布图、人口分布示意图;
(2)按地理事物的时间顺序读,适合于阅读表达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地图,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人口增长图等;
(3)根据地理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读,适合于阅读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地图,如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气候形成示意图等。
3.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
(1)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2)地图、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
(三)温故知新,及时总结。
由于人的学习不可能过目不忘,大部分人不可能做到学过一次就能终身不忘,这就需要学生经常看图、练图,对于考试大纲中列出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做题中的易错点,应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把学生容易出
错或看不懂的图形再拿出来进行专项总结,告诉学生阅读这些图形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具体情况,在考试前再把一些自己不会的专题图拿出来反复认识、及时总结,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元化展示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课堂上仅用两张单一的地理挂图上课,就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了。在日益网络化的今天,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将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太阳光照图等以课件的形式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图、文、声并茂,不仅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的明显得提升。【参考文献】
[1]张红旗.试析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J].现代阅读,2013(11).[2]李树军.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创新教育, 2014(23).[3]张甲甲.浅析地理读图能力提高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4]孙淑琴.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图教学[J].理论前沿,2014(6).
第五篇: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陈利民
地图是地球表面全部或局部日缩影,它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是地理知识最简明的表达形式,是学习地理最直观的工具。地理研究的区域遥远广大,地理学家必须借助地图观察地理事物。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启发学生从地图上获得新的地理知识。
一、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
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关系和空间分布规律及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地理教学中地图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学手段。经常运用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也是一种特有的教学手段。动手地图,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学生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识读,不仅可以获取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能否用好教学地图,常常成为教学地理课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运用地图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理事物具有空间性。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而这些难以直接观察。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运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一)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
学习地理,首先要确定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和范围,而地理位置和范围只能在地图上加以确定。如学习中国地理,必须先学习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些如果仅靠口头讲解,学生很难形成疆域和行政区划的空间概念。如果运用“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和“中国疆域示意图”就可以明确我国在世界的位置,我国领土的四端、南北跨越的纬度及东西所跨的经度,从而了解我国疆域辽阔。运用“中国行政区划简图” 可以明确我国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二)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
各种地理事物,在水平分布范围广和垂直分布上的高低差异,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运用地图方可了解。如通过观察“欧洲地形图”了解欧洲海岸线十分曲折,多海湾、半岛、岛屿,陆上各处临海等水平形态,为分析欧洲气候受海洋影响大的原因提供了一此依据
(三)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运用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可以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原因。如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大,特别是沿海的平原地区,西部人口密度小。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这种状况是历史长期以来形成的,同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以平原、丘陵、盆地为主,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充沛,农业生产条件好,历史上就是人口较多地区。加之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快,人口密度较大。西北地区以高寒的高原和干旱、半干旱的高原盆地为主,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差,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较慢,人口一直较少。
三、运用地图便于理解地理事物的规律
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阐明这些规律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例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把植被分布与气候分布图相对照,就可以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又如,讲授我国城市与居民点的分布时,可与我国主要铁路图、公路图,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地形图、水系图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发达、地势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因而我国城市和居民点多沿海、沿江、沿湖、沿路、沿矿分布。可见,地图不仅是连接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学生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
四、运用地图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包括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地理区域的划分、学习世界地理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旅游等都离不开地图。所以地理教学在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地理技能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识读地图
识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的最初阶段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地理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识读地图应把握两点: 一是识读地图前,必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和地理基础,通过训练,掌握正确阅读地图的思路和方法。如识读一幅地形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 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的水平距离,线性地物的长度,才能准确地判定该图所表示的区域位置、范围大小及地图上所反映出的地理事物。二是指导学生识读地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
(二)填绘地图
填绘地图是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学生通过思考、眼看、手绘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部门的地理事物的分布,不仅记住了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又培养了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
(三)分析地图
分析地图就是要去认识地图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得的地理知识,都要尽可能启发学生从地图上索取,从图上找答案,逐步培养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如果在地图上认识两个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可以用两幅地图进行对比分析。如将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形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进行对照,就可以看出两大洲海陆轮廓、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征差异。根据图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就可以对南北美洲特征的明确认识;如果认识某个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认识有关地理事物的成因。可将该地区有关地理要素的几幅地图重叠起来观察。通过阅读、填绘、分析地图的训练,学生逐步熟悉了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地图上的知识通过符号、颜色、轮廓、线段、数据等在头脑中再现,这种再现越明显、越具体、越准确、越经,知识就越巩固,地理能力就越能得到发挥。地图是地理教学重要的直观语言。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地理方位,区域范围,战士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距离、形态和分布,阐明地理事象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地图在中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