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2课 子不学 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3:4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字经》第2课 子不学 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字经》第2课 子不学 说课稿》。

第一篇:《三字经》第2课 子不学 说课稿

《国学》第二册——

《三字经》第2课 子不学 说课稿

东莞市虎门镇红旗小学 黄静茹

我教学的是一年级《国学》第二册《三字经》的第2课《子不学》。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诵读《三字经》原文“子不学,非所宜„„”一段。并让学生懂得从小好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的道理。教学以展示学生喜欢的《三字经》小故事开始。这是对前面学过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新课的导入。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教学以读为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同桌互相读等多种新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不断阅读中领悟经文所要传达的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生理解出现歧义时出示了动画视频,既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能够通过更直观的影响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经文的意思。

在实践过程中,每次带着学生诵读的同时还配以一定的故事讲解,让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其含义,学生们都沉浸在一个个短小又易懂又十分有趣而有意义的世界里,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相关的画面。在平时的行为规范中也常常能反映出这类教育对学生的行为指导的明显作用。我最大的收获则是通过叫学生诵读短小精炼的语言帮助他们记忆,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通过讲析又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这节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我自身而言。比如灵活性差,一旦学生的思路脱离预设,作为教师没能尽快的设计应对办法。教学效果还有待于提高,部分学生还不能得到背诵的水平。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留给现代人的闪闪发光的星星,映着那如太阳般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在我们混沌的内心散发出强烈的光!它犹如启明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第二篇:《子不学》教案

《子不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子不学,非所宜„„”一段。

2、让学生懂得从小好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的道理。

[教学准备] 收集名人从小刻苦学习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个小朋友,讲《爱迪生的故事》《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的故事。

2.看了这几个小朋友的做法,同学们你们都有什么想法?

二、配乐诵读,品味解意:

1、师范读原文。

2、认读生字。

3、领读原文。

4、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自读、指名汇报读、男、女生读等)

5、边读边探究。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

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

用呢?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6、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7、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看了今天的这几个小故事,同学们都是怎么想的呢?

2、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从小爱学习的故事呢?

3、你现在都是怎样学习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打算呢?

四、总结。

齐背《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第三篇:三字经说课稿

[《三字经》阅读指导课教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是经典诵读《三字经》中的第7至12组经文,共一课时。《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本节课学习的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二、活动目的: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三、说教法

活动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我们学校今年举行了第七届读书节。谁知道这届读书节的主题吗?(亲近中华母语,诵读百家经典。)

这次活动,学校向我们每位同学推荐了《三字经》这部经典。《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你们会背吗?这样吧,我一句,你们一句。师生接背:

那关于《三字经》这部书,你知道哪些呢?(作者、书的内容等)师随机评价,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专家们对《三字经》也非常推崇,他们说三字经是“千古一奇书”,如今,《三字经》被翻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有意思的是,我们浙江和广东两省还为《三字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起了争执。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二、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三字经里》认识了哪些人? 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

出示填空: _____¬_,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做父母的真是用心良苦啊,听了你的故事,我知道了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跟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_____¬_,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出处呢。)_____¬_,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准则。)_____¬_,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想问问孔融,你怎么会这么做呢?能友爱兄长、友善对人,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的。)

3、让我们再读读他们的故事。指导读。书可以怎样读呢?指导配乐个性化朗读。齐读。

4、小结: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这些名人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处事做人。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读《三字经》,学史地知识

说《三字经》是一部奇书,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名人故事,而且,我们读三字经,还可以从中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1、出示片断:(1)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2)稻粱菽(shū),麦黍(shǔ)稷(jì)。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shǐ)。此六畜,人所饲。

2、这里有好多的生字,你能读准吗?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读得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3、了解知识:

这两段话里,藏着许多知识呢,接下来我们分两队进行PK,问题的答案都在这两段话里面,好好地读一读,读完还可以与同桌议议。

宣布比赛规则:分两队竞答,答对一题得十分,答错就给对方加上十分。答题之后,再为对方选题。给对方选题的时候要有礼貌,“请问,什么是~~?”

比赛之前,咱们先来热热身,用朗读来给自己鼓鼓劲,看哪一队士气更旺。(两队读课文,比谁声音洪亮精神饱满。)胜者决定自己先答还是先给对方选题。比赛过程中随时点拨知识要点:

什么叫三才?什么叫三光?(天空中有日月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有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我们人又是万物之灵。)

三纲?(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构建合谐社会的做法不谋而合哪。)

四时?(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四方?(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猜猜,老师由这想到了了什么?提示我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我们的老祖宗真了不起。)

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可真复杂,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推算出来的,真了不起。现在知道闰土名字的来历吗?)

六谷?(稻粱菽麦黍稷,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五谷杂粮,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六畜?(马牛羊鸡犬豕,这所谓豕的是什么东西呀?)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看来我们很有必要把这两段含金量极高的话背下来。

试背,指名背(老师学生合作背,生生合作背),齐背。(不能背的可以跟着读。)

这些知识还比较浅显易懂,《三字经》里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

四、读《三字经》,明勤学道理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民族,至今流传着许多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请仔细看图,你知道图上说的是谁的什么事呢? 逐一出示名人勤奋读书图片,请学生说故事。(路温舒披蒲编、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孙敬悬梁、苏秦刺骨)

2、师随时点评引导:哪一点令你特别受感动?

车胤囊萤:就着萤火虫的光看书,能看清吗?(这样微弱的亮光,看书时间一久就会眼睛发酸,甚至会头昏脑胀的。)

孙康映雪:他不冷吗?(天寒地冻,别说跑到屋外边了,即使在屋里头也是很冷的,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哪来别的取暖的东西呢?)多冷啊!得受多大的罪啊!可没有苦,哪来的甜呢?

3、路温舒编席抄书:为了读书,真是绞尽脑汁。孙敬悬梁:这倒真是一个克服困意的好方法。可惜我们男孩子没有机会了,姚老师倒是可以一试,女孩子也可以试试哦。

苏秦刺股:那是尖锐的锥子啊,疼吗?

2、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老祖宗用了最精练的语言,记录在《三字经》里。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出示)

4、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zhuī)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chuò)。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自由读。在这些话里,找到刚才我们讲的故事了吗?还有什么故事没有讲过?你知道吗?

学生不了解的故事点击课件,听录音。

5、没有书读,就借来抄在蒲席上,刻在竹简上;没有灯油,就抓萤火虫照明,就着雪光读书;读书困了,头悬梁锥刺股,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没有时间读书,就在打柴、放牛的间隙,利用一切时间读书。他们的故事感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怀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敬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的故事。(齐读。)6、3、写话

听了看了读了那么多故人勤学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是什么让他们能够这样想方设法找到读书的办法呢?(如果没有逼迫自己惜时如金、刻苦读书的强烈愿望,他们都不可能这样做的。)

如今我们不再需要囊萤映雪,也不用学悬梁刺股,这样的方法显然已经过时了,但什么是永不过时的呢?(勤奋学习的精神)我知道,此时此刻,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儿想说,但不忙着说,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学生交流。7、4、同学们说得真好,虽然表达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声音是一样的,那就是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老师这儿要送你们一份礼物,借用《三字经》中的两句金玉良言送给你们。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指名读。齐读。

五、背诵经典

结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三字经》的部分内容。虽然只是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三字经》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有那么多的史地知识,那么多名人故事,那么多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正如专家评价的那样,《三字经》真是“千古一奇书”,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最好能够背下来。

第四篇:三字经说课稿

《三字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是经典诵读《三字经》中的第----至第------组经文,共一课时,属于我校校本课程。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本节课学习的是“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6组经文。逐步了解《三字经》的语言特点。

2.通过搜集资料、诵读经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三字经》原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并了解其语言特点。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

二、说学情

基于我班学生有的来自这个小学,有的来自哪个小学,有的来自农村的不同小学,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差异较大,所以学习内容和形式也有所限制。

三、说教法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三字经》的内容,通过······等动画故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发思考,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唱经典、诵经典、品经典、谈经典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这一环节通过播放歌曲《三字经》,并要求会唱的学生跟唱,调动了学生学习《三字经》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提问学生“学习经典的口号(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提醒学生学习经典的目的。之后通过背诵已经学过的前六组经文,对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

(二)学习经文内容

这一环节通过自由读,指明读,同桌对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拍手读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助合作,达到正确、流利、有节奏的诵读经典的目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学生的思考正是对经文内容丰富内涵的感受。紧接着通过观看“”这两个动画故事,使学生积累了历史典故,对这两个故事的深思使得学生收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最后再带着感情诵读经文,使得学生能初步有感情地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三)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谈这节课学习《三字经》的收获或想法,我们要学习······,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提高思想认识;二是学习儿歌《谦让歌》,通过拍手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真正地指导学生的“谦让”行为。

(四)总结

在这里教师再一次提醒孩子们对于“谦让”“友爱”要说到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通过重复学习经典的口号,让学生记住学经典的目的。

五、教后反思

我的这节课我通过唱经典、诵经典、品经典、看经典、说经典等多种手段,有效利用电子白板实现了快速诵读经典。整节课体现了双有效十个字的教学模式,即:积极、深思、互助、成长、快乐。本节课的缺陷:1.没有考虑学生基本会读的现状,教学重点不应以读为主,要以理解故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想法为主。这一点没有做到以学定教。2.学生谈“通过读经文知道了什么”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如:我通过读**,知道了**。3.拓展延伸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下自己生活中的实例。

第五篇:《子不学》教案 西山阴小学 张美

《子不学》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地方课程)

教学内容:《子不学》

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子不学》中的5行句子,熟读成诵。

2、能结合注释和图画理解文意。

3、能感悟内容所蕴含的道理,能辨析行为,能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意,感悟其中的道理。教学具:课件、展台。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三字经》之《人之初》儿童歌曲欣赏

一、拍手游戏,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字经》中的《人之初》,下面我们边拍手,边背诵《人之初》好吗? 学生做拍手游戏。

总结过渡: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忽视了教育,就可能会变坏。孟母为了孟子的健康成长,曾三次迁居,断织教子,使孟子后来成为圣贤之士。好的教育能让人受益终生,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珍惜学习机会,认真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中的一段《子不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体会文意,感悟道理

谈话:这段三字经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走近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

1、初读:(要求正确、流利)

请同学们对照文字上面的拼音,将这段话读正确、读流利,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检查,了解情况。

指读—评议(纠正字音,力求正确)—再指读—评议(力求流利)—齐读(正确、流利)。

2、整体感知文意:

谈话:这段《三字经》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尝试自己理解这段话。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学生自读,自主理解文意。

用自己的话理解文意,小组交流,班上汇报。

3、深入体会文意。

(出示课件)结合图画,按句讲解释义,师生合作。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补充“和氏璧”的故事

一块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补充“黄香温席”的故事:

提问:你喜欢故事中的黄香吗?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生活中你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根据故事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班上交流)。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和做到的。

补充“孔融让梨”的故事:

提问:你觉得孔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生活中你是怎么尊敬和友爱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能根据故事想想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4、总结全文,感悟道理

提问:这段《三字经》总的意思是什么呢?(出示“温馨点击”)自己读读译文,你知道这段三字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指名将道理简单写到黑板上。

齐读道理:“努力学习、尊师爱友、孝顺父母、礼让长幼”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段三字经,体会一下这些道理。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三、引读成诵,辨析感悟

(1)再读读这段《三字经》,我们为什么要从小努力学习?你能从这段三字经中找到答案吗?(“子不学”中的前两行)谈话: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只有现在学好知识,将来才能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真正有所作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努力学习,让我们再一起来鼓励自己认真学习吧!

引读:“子不学······不知义”(生齐读)

(2)从这段三字经中,同学们还学到了“尊师爱友、孝顺父母、礼让长幼”这三点都可用一个词概括“仁爱”(板书)出示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先辈所遵循的最高道德规范。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心行动”吧,从我们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吧!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幅图,你发现图中人物都做了哪些“爱心行动”?(展示7页的三幅图)学生说一说。提问:生活中你为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都做过什么事?你能把自己的爱心行动总结一下,写在第7页的卡片上吗?

学生写,教师巡视,班上交流优秀总结。

我们只有学会关爱身边的亲人、朋友,只有学会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

引读:“为人子”(齐读)

同学们,我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都曾无私的爱护你,甚至在路上遇见的陌生人也曾伸出手帮助过你,作为我们,该怎么回报他们呢?让我们一起拿出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爱心行动”来报答他们吧!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这段话: 引读: “为人子”(齐读)

学习了这段《三字经》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一起试着把这整段《三字经》的内容背诵一遍。(生齐背全文)

(3)辨析:假如你遇到下面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两位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为什么?、(不对,因为她们没有学会互相谦让,只是顾着自己。要学会谦让,互相关爱)

四、总结全文,课后拓展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2、课下把《子不学》背给同桌或家长听;做些卡片做个背诵接龙比赛。

3、全班起立,一起做拍手游戏,唱《子不学》。同时(播放《子不学》儿童歌曲,下课。

板书设计:

《子不学》

努力学习、(尊师爱友、孝顺父母、礼让长幼)

仁爱

下载《三字经》第2课 子不学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字经》第2课 子不学 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说课稿子

    家国两相依 爱在奉献间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炮手》一课说课稿 灵宝市河滨小学 秦奕洁 引言: 奉献是什么?在我心中,奉献是罗隐笔下“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默默......

    走近《三字经》班级读书会说课稿

    走近《三字经》 班级读书会说课稿 山丹县三立小学 刘 瑜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近《三字经》。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

    七子之歌.说课稿

    《七子之歌——澳门》 说课稿 尊敬的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17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子之歌——澳门》。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欣赏学习类歌曲。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

    会计要素说课稿子

    《会计要素》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所选的教材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基础会计》一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是本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会计要素中的一部分......

    七子之歌说课稿

    《七子之歌—澳门》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材,第一单元《七子之歌》 中的唱歌内容《七子之歌——澳门》。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

    《七子之歌》说课稿

    《七子之歌》说课稿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一组感怀国疆崩丧、渴盼祖国统一的现代诗,其课型为诵读......

    七子之歌说课稿

    七子之歌说课稿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一组感怀国疆崩丧、渴盼祖国统一的现代诗,其课型为精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位于语文版三年级年......

    七子之歌.说课稿

    《七子之歌——澳门》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七子之歌——澳门》是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欣赏歌曲,这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的其中一首。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