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摘 要: 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探索 科学活动
《纲要》中指出:科学探索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是指: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他们的科学探索活动不可能像中、大班那样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让孩子进行探索,需要老师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激发他们兴趣,让他们在一日活动中积极探索,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探索活动内容
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在以往的幼儿教育实践中,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们自身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如小班幼儿的活动:喂小动物、浇花、打电话、小厨房、点心店等内容,都是孩子熟悉的,孩子有像在家中的感觉,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自身探索中获得知识。由此可见,要适时地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其教育价值。在引导小班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运用感官”,以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眼、耳、口、鼻、手、脚等),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区别,亲身体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二、抓住日常生活中科学探索活动的契机
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和疑问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是随机教育,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自由活动中,小朋友从玩具柜的抽屉里拿玩具,可是拿好玩具后抽屉关不上了,需要老师帮忙,老师走到她身边,微微一笑看着她,可是她看着老师没反应,继续关起抽屉,她一边关老师一边指导,后来经过努力,找到了关抽屉的窍门,把抽屉关好了。我们应随时抓住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又如在游戏活动时,老师拿出橡皮泥准备和孩子们一起玩泥。可是拿出来时发现橡皮泥都干了,捏也捏不软,于是老师拿起来就要扔,孩子们阻止了。“老师,我要那块橡皮泥。”“这块橡皮泥太干了,捏不软了,不好玩了。”“老师放点水浸一浸不就好玩了吗?”孩子一副不想放弃的表情。老师故意装作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说:“哦?你确定你能把橡皮泥变软吗?如果你能把它变软我就送给你。”周围的孩子都说也想来试试。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了,老师把硬的橡皮泥送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办法变软。老师给他们提供了材料,孩子们都很兴奋地做起了实验,有的用水浸,有的放到洗手池里,过了两天,有孩子拿着自己浸的橡皮泥高兴地告诉老师,他的橡皮泥软了。很多孩子都拿了自己的橡皮泥,发现用的方法不一样变化就不一样。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结果,找到了能让硬的橡皮泥变软的最好办法。老师把他们变软的橡皮泥送给了他们,作为他们肯动脑筋的奖励。从这以后,老师再也没有扔过橡皮泥,因为只要橡皮泥干了,就有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浸一浸继续用,对玩橡皮泥的兴趣提高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实现了孩子对科学主动探索的愿望。
三、创设自主化科学探索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为生活的本色,并创造蕴涵科学探索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
此外,还可以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学习,使幼儿的眼界更加开阔。如每天午餐后,带幼儿子进行散步活动,让他们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秘密。如孩子带来了几条小金鱼,可以把它放到自然角里,幼儿不仅对小鱼的生活习性感兴趣,而且在观察过程中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有的幼儿回家后还继续进行更深的探索,教师因势利导,可以让家长参与。在父母的帮助下,有的幼儿带来了田螺,有的带来了河蚌、螺丝等,饲养在自然角里,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去观察。在幼儿探索发现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给幼儿介绍一些小动物的食用价值,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
贴近幼儿的生活,努力把握生活中的科学,它渗透在每个环节、每个墙面、每个角落、每个空间里。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孩子参与感兴趣的科学活动,获得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既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指导幼儿的生活。
第二篇: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教案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趣味小蚂蚁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和亲自动手的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蚂蚁的形状、颜色和身体特征。
3、从小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蚂蚁头饰、蚂蚁挂图、放大镜每人一个、盆、沙子、小碟、投影仪、活蚂蚁、小透明盖。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把投影仪打开,上面放着几只活蚂蚁在上面爬,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教师:“ 小朋友们,今天教师让你们看一种很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小蚂蚁。”师:“你们可真聪明”
2、比赛捉蚂蚁:让幼儿从大盆里用手把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再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让蚂蚁不要爬出来。
师:“ 你们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小蚂蚁,你们想不想和它们玩呀?那好,咱们做个游戏,比赛捉蚂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胆大。把盆里的小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捉好之后还要想办法不让蚂蚁爬出来。好了,你们听明白了吗?”师:“准备好了吗?开始比赛。”
3、观察蚂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捉到的蚂蚁是什么样的?(小不小呀?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眼睛、口、足…?)小朋友做事要有始有终,我们现在再把小蚂蚁放回去。
活动二:看挂图,分析挂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析蚂蚁的外形特征。说出自己看到的蚂蚁和挂图上的有什么不同吗?
师:“ 小蚂蚁我们都观察了,现在呀,我们来看一只大蚂蚁,你们想不想看呀?
出示挂图
师:“ 那你们看看你们捉到的蚂蚁和教师这里的这只蚂蚁一样吗?”
师:“ 有说一样的有说不一样的,那哪一样哪不一样?”让幼儿观察挂图
师:“ 谁能看出蚂蚁身体分为几部分?”(头、胸、腹三部分)
师:“ 那我们再看一看,蚂蚁头上都有什么呀!”(眼睛、口、触角)
师:“ 那你们知道小蚂蚁的触角是干什么的吗?”(两蚁相遇时,靠触角相碰,传递消息,就像我们说话一样)
师:“ 胸上还有什么?”(叫足,一共有三对)
师:“ 好了,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你们表现的都这么好,想不想玩一个游戏呀?”
活动三:游戏《小蚂蚁搬豆》
1、交代游戏名称
2、这个游戏怎么玩呢?老师会选出最听话的小朋友来玩。
小蚂蚁们先站好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搬的最快。
玩法:小蚂蚁们在搬豆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先钻过山洞,跑到小河边,跳过小河,爬到小豆豆那里,拿一个豆跑出起点。
3、游戏反复玩几遍。
4、结束:今天我们认识了小蚂蚁还做了游戏,你们高不高兴呀?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小蚂蚁,送它们回家吧!
电池宝宝(科学)活动目标:
1、通过摆弄电动玩具,让幼儿对电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乐意用短句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电动玩具,内有电池;另备电池若干。活动流程:玩玩具--找电池--了解电池--延伸。
重点提问:
电池宝宝藏在什么地方? 电池宝宝长得怎么样 ? 游戏
一、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阶段的游戏,在“超市”游戏中幼儿已有了“收银员”、“理货员”的角色意识,并能和顾客进行简单的对话。如:“欢迎光临”、“再见”及介绍优惠产品。这些表明D#锥蜗分械闹鞫
慕巧
馐吨鸩郊忧浚栽椒⒚飨浴?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在游戏中得到表现。现阶段常见幼儿自语“我去买菜”、“宝宝来洗澡”。但常出现“一窝蜂”现象,一个幼儿去买菜,一家子都跟着一起去;一个幼儿买饮料,一家子都去买;有时人人在烧菜,有时人人围者娃娃转……
上周我和一幼儿都理了一个新发型,幼儿们围着我们议论纷纷,有的还给“娃娃”剪头发。幼儿对理发有了一定的兴趣,我班的角色游戏又生成了一个新主题“理发店”。
二、游戏目标:
1、让幼儿知道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关的事。
2、引发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
三、游戏准备:
1、材料提供
(1)、增加娃娃家及其他主题的物品投放,如:娃娃家的电视机、遥控器等;理发店的剪刀、梳子、吹风机、剃刀及洗发水等。(2)、观察、捕捉幼儿游戏动向,根据幼儿游戏行为、发展和需要提供材料。
2、知识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了解相关的人、事、物,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帮助幼儿积累相关主题的语言、行为。以“做客”、“理发”等内容展开讨论,启发幼儿分清不同角色、不同职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角色用语、角色行为。
四、重点观察
“娃娃家”、“理发店”中幼儿游戏情况。
安安全全玩滑梯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准备:
1.小兔、小狗胸饰若干,照相机。2.编排情境表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看,那是谁?(小狗)他们在干什么?(滑滑梯)” 2.观看情境表演,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1)狗妈妈是怎样教小狗玩滑梯的?为什么要这样玩?(2)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3.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小狗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活动建议:
1.此活动宜安排在开学初进行,让幼儿一开始就掌握玩滑梯的正确方法。2.日常生活中幼儿玩大型运动器具时一定要有成人保护,引导幼儿正确地玩各种运动器械,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活动区活动:
1.用在此活动中拍摄的幼儿相片布置成“我会玩游戏”角,对所用正确方法玩大型运动器械的幼儿的在其相片周围贴五角星。
2.引导幼儿在建筑角建构滑滑梯等,教小娃娃用正确的方法玩运动器械。
第三篇:小班科学探索区活动教案
小班科学探索区活动教案:停车场
来源:data.06abc.com 作者:bolan 发布时间:2011-8-27 9:51:00 浏览:[114] 感谢bolan上传
价值取向:
1、引导幼儿根据汽车图片的大小特征,通过观察、比较、配对,找出不同大小汽车的不同停车位,提高幼儿的目测能力。
2、帮助幼儿进行自主校对活动,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3、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简单道理。
材料设计:
1、大小不同的汽车图片六张,并进行塑封。
2、停车场背景图一张:按不同大小汽车的轮廓描印在白纸上并进行塑封。
3、自制红、绿灯玩具两个。
玩法提示:
引导幼儿先扮演“小司机”,开不同大小的汽车,注意:一次只能开一辆车。另外一名幼儿举红灯就要停车、举绿灯就可以前进。当“天黑后”,小司机就要根据汽车的大小,通过仔细观察、比较,找到与其相应的停车位。
指导要点:
1、该活动可以引导幼儿与好朋友一起进行,一人扮演小司机,一人扮演指挥红绿灯的小交警。
2、活动中引导幼儿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太阳出来了,小汽车开到了马路上;月亮出来了,小汽车要回家休息了。
3、告诉幼儿进行配对时,要观察汽车的轮廓线是否看见或太大,学习自我纠正的方法。(设计者:许玉文
第四篇: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趣味小蚂蚁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和亲自动手的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蚂蚁的形状、颜色和身体特征。
3、从小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蚂蚁头饰、蚂蚁挂图、放大镜每人一个、盆、沙子、小碟、投影仪、活蚂蚁、小透明盖。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把投影仪打开,上面放着几只活蚂蚁在上面爬,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教师:“ 小朋友们,今天教师让你们看一种很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小蚂蚁。”师:“你们可真聪明”
2、比赛捉蚂蚁:让幼儿从大盆里用手把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再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让蚂蚁不要爬出来。
师:“ 你们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小蚂蚁,你们想不想和它们玩呀?那好,咱们做个游戏,比赛捉蚂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胆大。把盆里的小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捉好之后还要想办法不让蚂蚁爬出来。好了,你们听明白了吗?”师:“准备好了吗?开始比赛。”
3、观察蚂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捉到的蚂蚁是什么样的?(小不小呀?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眼睛、口、足…?)小朋友做事要有始有终,我们现在再把小蚂蚁放回去。
活动二:看挂图,分析挂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析蚂蚁的外形特征。说出自己看到的蚂蚁和挂图上的有什么不同吗?
师:“ 小蚂蚁我们都观察了,现在呀,我们来看一只大蚂蚁,你们想不想看呀?
出示挂图
师:“ 那你们看看你们捉到的蚂蚁和教师这里的这只蚂蚁一样吗?”
师:“ 有说一样的有说不一样的,那哪一样哪不一样?”让幼儿观察挂图
师:“ 谁能看出蚂蚁身体分为几部分?”(头、胸、腹三部分)
师:“ 那我们再看一看,蚂蚁头上都有什么呀!”(眼睛、口、触角)
师:“ 那你们知道小蚂蚁的触角是干什么的吗?”(两蚁相遇时,靠触角相碰,传递消息,就像我们说话一样)
师:“ 胸上还有什么?”(叫足,一共有三对)
师:“ 好了,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你们表现的都这么好,想不想玩一个游戏呀?”
活动三:游戏《小蚂蚁搬豆》
1、交代游戏名称
2、这个游戏怎么玩呢?老师会选出最听话的小朋友来玩。
小蚂蚁们先站好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搬的最快。
玩法:小蚂蚁们在搬豆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先钻过山洞,跑到小河边,跳过小河,爬到小豆豆那里,拿一个豆跑出起点。
3、游戏反复玩几遍。
4、结束:今天我们认识了小蚂蚁还做了游戏,你们高不高兴呀?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小蚂蚁,送它们回家吧!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第五篇:操作材料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科学探索
操作材料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科学探索
摘要:科学活动中材料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或儿童自发使用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儿童学科学的重要要素之一。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物质材料的辅助,在操作中发展。适宜的操作材料安排能更有效的促进小班幼儿科学探索。
关键词:选材与数量的适宜性、呈现时机的适宜性、投放位置的适宜性、安全卫生的适宜性
陶行知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玩科学把戏”的口号,他还亲自去学校中和孩子一起玩科学把戏,以引起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他希望中国的儿童从“做”中学到科学知识,变成科学的孩子。而“做”的主要对象就是材料,科学活动中材料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或儿童自发使用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儿童学科学的重要要素之一。在科学活动中,科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尤其是对小班幼儿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观察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科学知识的特点发现,如果只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小班幼儿不可能获取有效的科学经验,仅会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他们是通过物质材料的辅助,在操作中进行知识建构的。材料的使用得当能转化为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动力,可是如果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科学感到枯燥和乏味。如何才能让操作材料有效地促进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索呢?
一、选材与数量的适宜性
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可探索性和可利用性,在材料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材料的投入是否恰当,还关系到能否调动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蕴含多种教育价值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在科学探索材料的选材上要注意:
1、拓宽科学操作材料的选择渠道,越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越能激发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如小班幼儿“会滚的果娃娃”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幼儿感到亲切,并非常乐意去与材料互动。
2、材料要直观形象并具有可欣赏性,小班幼儿由于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直观形象的,他们对美丽、生动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依据这一特点,因此我们投放的操作材料也与别的年龄层次不同,要以直观形象且美观的操作材料为主。如小班数学活动“鱼宝宝舞会”中,幼儿作为鱼宝宝直接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鲜艳生动的鱼宝宝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而小舞台、鱼泡泡等非常直观的材料让幼儿体验了颜色的分类,还掌握了5以内的计数。
但材料也并不是越多就越好,材料过多,容易分散幼儿注意,干扰操作,应根据活动主题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适量的材料,以满足操作需要。如小班探索活动“蛋宝宝立起来”中,教师给每桌幼儿拿出了十多种需要探索的材料,如此多的材料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小班幼儿无法在一次活动中一一尝试,既拖拉了时间又造成了幼儿兴趣的丧失,最后幼儿肯定不能完成探索任务,从而忽略了需要探索的主题。小班幼儿因年龄较小,其合作性还不强,操作材料也不宜过少,根据其年龄特点,一人一至两份比较适宜。
二、材料呈现时机的适宜性
(一)就幼儿而言: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起点是不一样的,要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适时的提供材料,促进其发展,如小班活动“水不见了”中,幼儿在探索到海绵、棉花等物品吸水后,个别幼儿又发现水被吸进棉花和海绵里后再撒些水进瓶子,水还是会流进来,这时教师给幼儿又提供了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少一些棉花,另一个瓶子里装多一些棉花,让个别幼儿去探索,最后幼儿发现,棉花多的瓶子吸水也多,从而又发现了吸水饱和度的问题。
(二)就材料而言:操作材料作为探索目标的载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阶段的所需操作材料往往是不一样的。如在“送图形宝宝回家”时,第一批投放的材料以单一特征为主,有利于幼儿感受特征;第二批材料则加以形状、颜色、大小的干扰,逐步递加了难度。也正是由于材料的阶段性特征,为幼儿在最近发展区之间搭设了一个“梯子”,对于幼儿的探索性、自信心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如此分层次投放的意义在于根据幼儿探索问题的进展情况分批分层地及时投放材料,能使材料真正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三、材料投放位置的适宜性、材料摆放要方便幼儿操作,并能支持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应经验。在小班活动“会飞的塑料袋”中,教师将塑料袋放在自己的身后,幼儿的注意力直接转移到五颜六色的袋子上,而对老师视而不见了,这样的摆放就干扰了教师的组织效果。在活动开始后,幼儿与塑料袋互动一次结束,教师要总结经验,老师没有让幼儿将材料放在固定的位置,而是让幼儿拿在手上,这样就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使总结效果没有达成。第二次操作时,老师提供了胶带、剪刀以及各种各样的辅助工具,可是这位老师将剪刀摆放在一张桌子上,胶带摆放在一张桌子上,造成了幼儿的哄抢。由此可见:材料的摆放位置,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及活动效果的达成。活动中开始不操作的材料,最好放在幼儿身后;在一次操作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时要离开材料,让幼儿专注于讨论,免于被材料打扰;给幼儿提供材料较多时,要注意分层次,分若干组场地,避免造成混乱。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机会有集体的正规性科学活动中,还有儿童自由选择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教室里可以设立数学角、探索区,为幼儿平时探索、发现科学现象、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提供条件。其材料投放位置不宜过高,要方便幼儿取放;空间要适宜,不能太拥挤。
四、操作材料安全、卫生的适宜性
幼儿操作的材料应确保安全与卫生,教师要增加安全、卫生意识。当幼儿操作的材料有安全隐患时,教师必须在操作前进行讲解演示,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强调注意事项,让幼儿掌握避免危险的方法,以确保安全。如小班活动“黑暗王国”中,幼儿蒙上眼睛在黑暗的世界中探索,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为幼儿提供尽量软的环境,避免活动过程中出现危险,在活动前要给幼儿提示正确又安全的活动方法,比如一步接一步走或者手拉手一起走,以及做一些心理安慰,以防幼儿心理上出现极度恐慌。此活动中还有很多材料是需要幼儿利用触觉、听觉、味觉等来感知的,在给幼儿提供的材料中就要考虑幼儿的卫生问题,如巫婆的鞋子,杯子等生活用品需要幼儿用手摸,用鼻子闻等,就需要事先对这些物品进行消毒;又如在品尝黑暗王国的味道时,幼儿是看不见的,教师在送食物到幼儿嘴巴时,就需要带上一次性手套或用牙签等,避免交叉感染。教师在注重安全卫生的同时也给幼儿做了好的榜样,有助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有了良好的操作习惯,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探索。
正如陶行知所说,“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质疑问难”,进而“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意思是幼儿和老师一起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而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所以操作材料则成了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以上几点材料投放的心得,希望能让大家牢固的树立起“让材料引领幼儿学习”的意识,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科学探索。